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欧“普世史”历史空间的形成 被引量:1
1
作者 汪丽红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19-227,256,共10页
“四帝国说”是普世史的经典结构之一,建构了最早具有普世性质的历史空间。希罗多德最早以霸国更迭奠定了西方非“我”出发的世界历史模式,历经波利比乌斯基于罗马征服形成世界一体的时空感,奥罗修斯确立“天国察史”视角,最终到弗赖辛... “四帝国说”是普世史的经典结构之一,建构了最早具有普世性质的历史空间。希罗多德最早以霸国更迭奠定了西方非“我”出发的世界历史模式,历经波利比乌斯基于罗马征服形成世界一体的时空感,奥罗修斯确立“天国察史”视角,最终到弗赖辛主教奥托完整建立四帝国更迭历史。上述史家在所在时代或多或少身处“边缘”,西方普世史在他们笔下历经历史与空间融合、神学介入产生超然视角,以及普世主义与民族主义交错互生,最终展开一个有意义的、自东向西直线前进的历史空间,同时也揭示了一条与古代中国“天下观”不同的世界认知和族群认识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世史 历史空间 四帝国
下载PDF
试论通史与普世史的区别——以王夫之和鲍修哀的史学著作为对象
2
作者 刘骏勃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70-180,共11页
鲍修哀是17世纪法国重要的神学家、史学家,Discourse on Universal History是他在历史学方面的代表著作。自20世纪初以来,国内不少译著和研究论著都将鲍修哀这部书的书名译作《通史论》或《世界通史》等,这是不太合适的。刘家和曾指出,... 鲍修哀是17世纪法国重要的神学家、史学家,Discourse on Universal History是他在历史学方面的代表著作。自20世纪初以来,国内不少译著和研究论著都将鲍修哀这部书的书名译作《通史论》或《世界通史》等,这是不太合适的。刘家和曾指出,中西之间有着重通史与重普世史的特点之不同。普世史固然必须以时间为经,但其重点却在共时性的普世的空间之纬;通史固然必须以空间为纬,但其重点却在历时性的时间之经。也就是说,西方思想中的Universal history(普世史或普遍史)与中国的“通史”概念在内涵上有很大不同。中国的“通史”思想其核心在于“穷变通久”,也就是司马迁所说的“通古今之变”。以王夫之为例,其史学著作虽属史论体,但特别注重对古今之变以及历史变化的辩证发展和深层原因的揭示,尤其是对变与常关系的深刻把握,使其成为继司马迁以来中国史学“通史精神”的又一典型代表。作为与王夫之大体同时的鲍修哀,他的史学著作虽然在内容上涵盖古今广泛的时间,但指导思想却是基督教普世史的神学观念,把历史变化归于神意,未能体现出“通古今之变”的思想,这是中西传统历史观念中的重要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史 普世史 王夫之 鲍修哀
下载PDF
戏剧化元素与波利比乌斯的普世史体系——基于古代地中海世界连通性的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吕厚量 《世界历史评论》 2019年第2期18-49,M0003,M0004,共34页
波利比乌斯的《历史》是现存古典史著中仅有的一部对“戏剧化历史”撰史传统进行过正面批评的作品。现当代古典史学研究者们普遍认为,波利比乌斯对戏剧化历史的反思与批判是其史学求真精神的集中反映。然而,在《历史》本身的普世史叙述... 波利比乌斯的《历史》是现存古典史著中仅有的一部对“戏剧化历史”撰史传统进行过正面批评的作品。现当代古典史学研究者们普遍认为,波利比乌斯对戏剧化历史的反思与批判是其史学求真精神的集中反映。然而,在《历史》本身的普世史叙述体系中,波利比乌斯同样运用了技术革命、史料裁剪、演说词虚构和命运主题等修辞性手法,建构了一套戏剧化的、记载罗马共和国在不到53年内完成地中海世界统一历程的普世史。波利比乌斯的普世史观扭曲了古代地中海史上从未中断过的、连通性与碎片化并存的基本史实,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历史》历史叙事的客观性。古希腊史学思维特征的历史局限性与整体史撰述的普遍困难,共同导致了波利比乌斯普世史观中存在的认识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利比乌斯 普世史 戏剧化 地中海世界 连通性
下载PDF
“普世史”与《史记》通史观念之比较
4
作者 王成军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19-224,共6页
希腊罗马的普世史与《史记》从史学体例来讲都属于通史范畴,所研究的对象都是一个比较长远和广大的历史时空;其不同之处在于普世史的思想方法是实质主义,所贯通的只是历史的表面,而司马迁在其“通变”的思想方法的指导下,将“通”的思... 希腊罗马的普世史与《史记》从史学体例来讲都属于通史范畴,所研究的对象都是一个比较长远和广大的历史时空;其不同之处在于普世史的思想方法是实质主义,所贯通的只是历史的表面,而司马迁在其“通变”的思想方法的指导下,将“通”的思想深入到历史的内部,从而能更深刻地了解历史发展的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世史 实质主义 史记 通变
下载PDF
论波利比乌斯“普世史”的真实观——从亚里士多德《诗学》说起 被引量:1
5
作者 王羽飞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4-92,共9页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诗学》①中指出,由于历史现象中因果关系的混乱,常见的历史无法记载一个完整的行动,而悲剧作家可以虚构出一个有明确起始、中段和结尾的行动,反映可能或必然的原则,因此,悲剧比历史更具哲理也更有价值。波利...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诗学》①中指出,由于历史现象中因果关系的混乱,常见的历史无法记载一个完整的行动,而悲剧作家可以虚构出一个有明确起始、中段和结尾的行动,反映可能或必然的原则,因此,悲剧比历史更具哲理也更有价值。波利比乌斯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采取既批判又继承的态度,他认为自己所处的时代具有历史的必然趋势,因而他可以写作一部有始有终、内部因果关系明确的"普世史"②。同时,波利比乌斯指出史家不应像悲剧作家那样虚构情节,而要如实记录史事。不过,身处某种文化和学术传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影响而不自知,这是常有的事。波利比乌斯主张避免悲剧的"虚构"手法,可在写作"普世史"时仍然使用了与悲剧相同的虚构手法,就是这种情况。不过尽管如此,他还是坚定地认为,还原现实且追求必然性的"普世史"比"摹仿"现实且追求可能性或必然性的"悲剧"更加高级,这就是他的"普世史"中所蕴含的真实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世史 《诗学》 真实性
下载PDF
世界历史观念下的“普世史”与《史记》的史学观 被引量:2
6
作者 王成军 《史学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2-63,共12页
从现代世界史理论来看,“普世史”与《史记》的共性是都具有国别史和世界史的双重特性。不同点在于普世史的实质主义历史观,用希腊罗马的历史代替世界历史,所探讨的主要是历史的表面和横断面;而《史记》在其“通变”史观指导下,着力从... 从现代世界史理论来看,“普世史”与《史记》的共性是都具有国别史和世界史的双重特性。不同点在于普世史的实质主义历史观,用希腊罗马的历史代替世界历史,所探讨的主要是历史的表面和横断面;而《史记》在其“通变”史观指导下,着力从历史的纵横联系中探讨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原因,并将华夏史同其他种族和国家的历史“和而不同”地联系起来,成为世界通史,较之于普世史能更深刻地了解历史发展的本质,并对现代世界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世史 实质主义 《史记》 通变
原文传递
普世史的回归
7
作者 大卫·克里斯蒂安 任喆琦 《全球史评论》 2013年第1期3-30,463,共30页
本文旨在为如下的预言辩护,即在未来50年内,人们会看到古老的"普世史"传统的回归。不过,即将回归的将是一种新型的普世史,其视野涵盖全球,在旨趣和方法论上凸显科学精神。直至19世纪末,人们还能在大多数历史研究的传统中看到... 本文旨在为如下的预言辩护,即在未来50年内,人们会看到古老的"普世史"传统的回归。不过,即将回归的将是一种新型的普世史,其视野涵盖全球,在旨趣和方法论上凸显科学精神。直至19世纪末,人们还能在大多数历史研究的传统中看到某种普世史的身影。然而当历史学家们对宏大的历史描述彻底失去信心后,当他们转而投入故纸堆中开始仅关注细枝末节时,普世史便销声匿迹了。如今,由于(至少部分是由于)20世纪在多个不同领域展开的细致的实证研究以及摆脱现存文字记录束缚的绝对测年法的发明,人们业已看到了普世史回归的诸多征兆。接着,作者对这种全新的、科学的普世史的回归对历史研究可能产生的影响给予探讨,比如历史研究与诸多凸显时间维度的自然科学学科——包括宇宙学、地质学和生物学——将发生更加紧密的联系。最后,本文提出一种可能性,即普世史终将进入高中课堂并为整合人文与自然科学知识提供一种强有力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世史 世界史 大历史 历史编纂学 创世神话
原文传递
从“整体史”到“全球史”——西方史学史的一条线索 被引量:3
8
作者 徐波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02-109,共8页
全球史的观念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整体史、18-19世纪的普世史和文明史以及20世纪的总体史。换句话说,我们可以从西方史学中识别出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它有其古典基础,经历了从整体史、文明史和总体史到全球史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 西方史学史 近代史学 整体史 普世史 文明史 总体史 全球史
下载PDF
刘家和先生治史的理论追求 被引量:2
9
作者 蒋重跃 《古代文明》 CSSCI 2020年第1期3-18,M0003,共17页
刘家和先生治史有着一以贯之的理论追求,这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得到说明。其一,“两个菲罗”,指的是语言文献之学与哲学相结合的治史方法,其关于先秦儒家仁礼学说的辩证发展、中国重视通史与西洋重视普世史的史学传统特点之不同、黑格尔... 刘家和先生治史有着一以贯之的理论追求,这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得到说明。其一,“两个菲罗”,指的是语言文献之学与哲学相结合的治史方法,其关于先秦儒家仁礼学说的辩证发展、中国重视通史与西洋重视普世史的史学传统特点之不同、黑格尔否定“以史为鉴”可能性的观点的研究等,可以作为例证。其二,矛盾分析,对矛盾是事物最深层的本质、中西矛盾观的异同,有着深刻的体认,其关于公羊学“非常异义可怪之论”、《老子》“道可道非常道”的玄妙学说,以及《左传》人本思想和民本思想的含义及关系等,都采用此法,在历史和逻辑的往复中做出令人信服的说明。其三,“入室操戈”,认识到要想实现突破,一方面要从传统获取资源,另一方面又要在传统中寻找到突破的“缝隙”,其对黑格尔曲解中国历史特点的批判,对黑格尔否定“以史为鉴”可能性的分析,是迄今对于西方学者在历史领域中提出的理论挑战做出的最有力的理论回应,已然成为学习传统、突破传统的经典之作。刘家和先生治史的理论追求,表明中国学者完全可以在理论的高度上,与西方学界的大师级人物开展平等对话,从而把人类思想和学术事业推向前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仁礼学说 通史传统 普世史传统 以史为鉴
下载PDF
论历史观与历史价值观——对中国史学理论若干前提性问题的再认识 被引量:19
10
作者 荣剑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7-34,共18页
对中国史学理论若干前提性问题的重新思考,是对以往那些无可置疑的理论前提和历史前提进行重新认识和评价,也是对马克思唯物史观核心价值的辩证把握和具体运用,即从历史研究的出发点、比较历史研究的方法、历史事实及其规律的认定、历... 对中国史学理论若干前提性问题的重新思考,是对以往那些无可置疑的理论前提和历史前提进行重新认识和评价,也是对马克思唯物史观核心价值的辩证把握和具体运用,即从历史研究的出发点、比较历史研究的方法、历史事实及其规律的认定、历史观和历史价值观的阐释上,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传统,把现实、历史、理论和价值统一起来,形成整体的长时段的大跨度的观察历史的理论和方法。在历史的客观分析中建立起历史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统一,是正确认识和评价中国历史的基本尺度。用欧洲中世纪社会演变的资本主义前途来评判中国近代以来制度危机的性质,是导致中国史学丧失自我历史意识的根源所在。中国在向现代性社会的演进中必定将历史传统带入新的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提批判 比较史学 历史差异 普世史 历史逻辑 历史评价
原文传递
On Historical Concepts and Values:A Re-Cognition of Several Premise Issues in Chinese Historiographic Theory
11
作者 荣剑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0年第3期103-120,共18页
A re-thinking of several premise issues in Chinese historiographic theory involves reconsidering and reassessing hitherto unquestioned theoretical and historical premises, re- analyzing and re-observing Chinese histor... A re-thinking of several premise issues in Chinese historiographic theory involves reconsidering and reassessing hitherto unquestioned theoretical and historical premises, re- analyzing and re-observing Chinese history with the theoretical vision of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 and sorting out and correcting ideas of history. It is a process of dialectical comprehension and specific application of the core values of Marxist materialist history, involving adherence to the basic traditions of materialist history in the following are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historical studies, methods of comparative historical research, establishment of the facts and laws of history, explanations of historical concepts and values and integration of reality, history, theory and values, so as to develop a holistic theory and method of historical observation covering a long period and a broad sp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mise issues comparative historical studies historical differences universal history historical logic historical assessment.
原文传递
Marx’s International Outlook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12
作者 Jiang An Kang Xiaoni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9年第2期5-22,共18页
Marx probed into the laws of the evolution of world history and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and history,incisively revealing the inherent historical dynamics and evolutionary secrets of the laws... Marx probed into the laws of the evolution of world history and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and history,incisively revealing the inherent historical dynamics and evolutionary secrets of the laws of this development and thus providing a new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ra.Compared with relate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ies of the same period,Marx’s international outlook had a unique class standpoint and methodological principles and adopted rigorous speculative logic and lofty values.Marx conducted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dialectical analysis of the laws of evolution and the intrinsic nature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especially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the proletariat.These ideas,unique in the intellectual and theoretical spectrum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provide an intellectual guide for the innovation of Chinese diplomatic theory in the new er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rx’s international outlook world history universal communication GLOBALIZATION Chinese diplomacy
原文传递
The Asiatic Mode of Production in World History Perspective: From a Universal to a Particularistic View of History
13
作者 涂成林 Lin Wanping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4年第2期5-25,共21页
Discussions on Marx's "Asiatic mode of production" are essentially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niversal and the particularistic view of history. Marx adhered to the world history position, but in the course... Discussions on Marx's "Asiatic mode of production" are essentially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niversal and the particularistic view of history. Marx adhered to the world history position, but in the course of formulating his theory of the Asiatic mode of production he moved from universal history to a particularistic view of history; whereas the shift from the "Russian path" and "Russian way" provided by the Russian revolution to Stalin's doctrine of the "five forms" of social development represented a return from particularistic to universal history. In developing a Chinese view of history, three elements cannot be overlooked: the Chinese pattern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China's present development experience; Marx's theory of social forms and his thoughts on Oriental society in his later years; and the "Russian path" and "systemic transformation" launched by the October Revol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iatic mode of production world history universal history particularistichistory theory of Oriental societ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