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智能网联环境交通流波动消除理论与方法综述
1
作者 李志斌 黎萌 +1 位作者 刘攀 徐铖铖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23年第5期1-9,共9页
分析近年来智能网联环境下交通流波动消除策略的研究进展,根据模型构建的技术手段将其分为三类:跟驰模型稳定性解析控制、交通流波动传播轨迹控制、强化学习驾驶行为优化控制。回顾各类策略的研究现状与模型机理,对比讨论各类控制策略... 分析近年来智能网联环境下交通流波动消除策略的研究进展,根据模型构建的技术手段将其分为三类:跟驰模型稳定性解析控制、交通流波动传播轨迹控制、强化学习驾驶行为优化控制。回顾各类策略的研究现状与模型机理,对比讨论各类控制策略的优势与不足,并从技术背景、研究场景、算法流程和应用理论方面提出智能网联环境下交通流波动消除策略的未来深化研究方向,包括考虑多车道道路环境、交通流微观机理、车辆冲突博弈的复杂情境,考虑宏微观智能网联车控制与交通流主动控制的融合优化,考虑数据缺陷、系统不确定和环境扰动下系统可扩展性和鲁棒性提升,以期为了解交通流波动消除研究进展、提升智能网联环境下交通流波动控制效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交通流波动消除 智能网联环境 控制策略 跟驰模型
下载PDF
基于智能网联环境的信号交叉口排队长度估算模型研究
2
作者 寇子卿 张洁 张萌萌 《计算机科学与应用》 2023年第12期2528-2535,共8页
为了能够计算信号交叉口的动态排队长度,基于排队论模拟车辆排队与消散,建立信号交叉口动态排队长度计算模型。首先,根据排队长度的定义来界定本文所计算的排队长度;其次,将车辆排队过程视为车辆在遇前方有固定物时的减速停车过程,以此... 为了能够计算信号交叉口的动态排队长度,基于排队论模拟车辆排队与消散,建立信号交叉口动态排队长度计算模型。首先,根据排队长度的定义来界定本文所计算的排队长度;其次,将车辆排队过程视为车辆在遇前方有固定物时的减速停车过程,以此来描述排队行为并建立车辆排队模型;然后,根据改进的Kraus模型及车辆位移公式,计算每辆车的到达率,并通过到达率计算排队车辆数及排队长度;最后,基于sumo仿真平台,进行模拟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本文基于改进的Kraus模型建立的排队长度模型,可以提高计算信号交叉口排队长度的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网联环境 排队长度 Kraus模型 sumo仿真平台
下载PDF
智能网联环境下无信号控制交叉口可穿越间隙分析与预测
3
作者 王以龙 李玉宝 李硕 《计算机时代》 2023年第7期74-76,81,共4页
无信号交叉口环境下,可穿越间隙会随着车速、流量以及智能网联车辆渗透率的变化而波动。利用驾驶模拟器搭建无信号交叉口环境下的智能网联车辆混行场景,对不同交通流状态下驾驶员的驾驶行为、心理特性进行实验;选取速度、加速度、瞳孔... 无信号交叉口环境下,可穿越间隙会随着车速、流量以及智能网联车辆渗透率的变化而波动。利用驾驶模拟器搭建无信号交叉口环境下的智能网联车辆混行场景,对不同交通流状态下驾驶员的驾驶行为、心理特性进行实验;选取速度、加速度、瞳孔直径以及瞳孔直径变化率作为驾驶员的生/心理指标,结合主成分分析和k-means聚类算法对其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在不同交通流状态下,驾驶员的驾驶行为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可划分为三个等级:“无感无行为间隙”、“有感无行为间隙”、“有感有行为间隙”。实验结果为智能网联环境下无信号交叉口的控制方法提供了数据及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交通 智能网联环境 驾驶模拟器 无信号控制交叉口 可穿越间隙
下载PDF
智能网联环境下的交通信息与安全——第4届交通信息与安全国际学术会议综述 被引量:2
4
作者 薛杰 王相龙 +2 位作者 陈琛 吴浩然 吴超仲 《交通信息与安全》 CSCD 2017年第6期1-9,共9页
交通信息是交通运输发展的基础,交通安全是交通运输的重要目标,智能网联环境下的交通信息与安全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第4届交通信息与安全国际学术会议(ICTIS 2017)在此背景下隆重召开。围绕交通信息与交通安全的核心内容,分别从道... 交通信息是交通运输发展的基础,交通安全是交通运输的重要目标,智能网联环境下的交通信息与安全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第4届交通信息与安全国际学术会议(ICTIS 2017)在此背景下隆重召开。围绕交通信息与交通安全的核心内容,分别从道路、水路的信息与安全角度出发,研讨了水路信息多元化应用、海上事故分析与船舶避碰、道路基础设施信息交互、公共交通优化等热点问题,展示了最新的研究成果。综述了会议报告的热点,分析了交通安全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指出新能源动力船舶系统安全与防控、多种类多模式交通流动态预测、无人船开发与应用、道路安全建模等是交通安全与信息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运输工程 交通安全 交通信息 智能网联环境 交通大数据
下载PDF
智能网联环境下的PHEV实时优化能量管理策略法 被引量:4
5
作者 杨超 杜雪龙 +1 位作者 王伟达 项昌乐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10-218,共9页
为了进一步挖掘插电混合动力汽车(PHEV)的节油潜力,借助智能网联环境提供的通勤车辆历史运行数据,提出了一种PHEV实时优化能量管理策略。该策略由离线与在线2个部分组成。离线部分对通勤车辆历史运行车速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获得能够反... 为了进一步挖掘插电混合动力汽车(PHEV)的节油潜力,借助智能网联环境提供的通勤车辆历史运行数据,提出了一种PHEV实时优化能量管理策略。该策略由离线与在线2个部分组成。离线部分对通勤车辆历史运行车速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获得能够反映该通勤路线特征的循环工况曲线,进而采用Pontryagin最小值原理(PMP)算法构建PHEV燃油经济性最优控制问题,其中协态变量的求解采用打靶法实现以得到该特征工况下的PHEV燃油经济性全局最优。在线部分结合离线特征工况下的协态变量优化结果,针对PHEV实际运行工况进行协态变量的实时修正,实现了最优控制律的在线应用。结果表明:该策略适用于不同运行工况,可实现PHEV燃油经济性全局最优解与瞬时最优解的高效融合;在随机工况下与等效油耗最小策略(ECMS)相比,燃油经济性提升了18.64%,发动机的工作区域得到明显改善。该策略为PHEV能量管理实时优化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 能量管理策略 实时优化 智能网联环境
下载PDF
智能网联环境下基于安全势场理论的车辆跟驰模型 被引量:31
6
作者 李林恒 甘婧 +2 位作者 曲栩 冒培培 冉斌 《中国公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76-87,共12页
为有效刻画未来智能网联环境下交通流微观跟驰行为,以更加精确地进行车辆的运动决策,建立了基于安全势场理论下的车辆跟驰模型。模型以势场理论为基础,首先阐述了交通环境中安全势场的客观性、普遍性以及可测性,然后通过引入加速度参数... 为有效刻画未来智能网联环境下交通流微观跟驰行为,以更加精确地进行车辆的运动决策,建立了基于安全势场理论下的车辆跟驰模型。模型以势场理论为基础,首先阐述了交通环境中安全势场的客观性、普遍性以及可测性,然后通过引入加速度参数对既有安全势场模型进行改进,改进后的安全势场模型能够有效刻画出在不同速度、加速度值下车辆安全势场的变化趋势。在分析安全势场变化基础上,构建的车辆跟驰模型强化了加速度参数对车辆跟驰行为的影响,由于不同速度、加速度信息在智能网联环境下车辆可以实时获取,因此该模型可应用于未来智能网联环境中。此外,在模型参数标定过程中,通过对NGSIM数据进行筛选,得到含有较多减速停车以及启动加速状态的轨迹数据,共筛选得到412组NGSIM真实跟驰车对数据,并最终利用人工蜂群算法对该模型进行参数标定。为评估模型仿真效果,选择OVM模型、IDM模型与本文模型进行比较,并选取均方根误差RMSE和平均绝对百分误差MAPE为参数标定结果评价与验证的指标,结果表明,建立的基于安全势场理论的车辆跟驰模型具有良好的精度,适用于描述考虑加速度参数条件下的跟驰行为,可为今后智能网联环境下车辆微观驾驶安全决策、交通流中观安全势场分布、交通流宏观状态估计等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安全势场 人工蜂群算法 跟驰模型 智能网联环境
原文传递
考虑公交优先的新型高乘载车道及设置策略 被引量:1
7
作者 单肖年 万长薪 +3 位作者 王晓云 黎雨菲 任姣月 王雨婕 《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 2022年第3期89-101,共13页
允许公交车及多乘员小汽车共同行驶的高乘载车道能够提高传统公交专用道的利用效率,但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公交车运行延误的增加。智能网联环境下,车车信息交互有助于实现高承载车道的精细化及动态化管理策略。本文考虑公交优先的新型高乘... 允许公交车及多乘员小汽车共同行驶的高乘载车道能够提高传统公交专用道的利用效率,但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公交车运行延误的增加。智能网联环境下,车车信息交互有助于实现高承载车道的精细化及动态化管理策略。本文考虑公交优先的新型高乘载车道建立了网联环境下交通流元胞自动机仿真模型,以公交车平均行车延误百分数与交通流量提升倍数为判别指标,剖析了考虑公交优先的新型高乘载车道设置策略。仿真结果表明,高乘载车道适用于交通流运行处于自由流向拥堵流过渡的阶段,考虑公交优先的新型高乘载车道设置策略的交通流密度区间较大,为[34,88]pcu·km^(-1)。同时不同合乘车比例下,新型高承载车道流量随着密度的增长呈现不同发展趋势。随着公交车发车时间间隔的增大,新型高乘载车道交通流密度范围呈现扩大的趋势,当公交车发车间隔为120 s时,设置策略密度范围为[34,102]pcu·km^(-1)。此外,研究中进一步讨论了公交车站点停靠时间随机性的影响。研究成果对设置考虑公交优先的新型高乘载车道具有理论与实践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交通 高乘载车道 公交优先 元胞自动机 智能网联环境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