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暗双孢菌AGR0073产生的单端孢菌素的分离纯化、结构解析及其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 被引量:2
1
作者 杨佩文 文孟良 +5 位作者 李元广 番华彩 郭志祥 金桂梅 刘树芳 曾莉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2-146,共5页
在开展云南山地香蕉根际和内生真菌分离及其次生代谢产物生物活性筛选过程中,获得一株对香蕉枯萎病菌具有强拮抗作用的真菌(Cordana musae,AGR0073)。分别用乙酸乙酯和石油醚对菌株发酵液进行活性物质的提取分离,并分别通过正相硅胶柱... 在开展云南山地香蕉根际和内生真菌分离及其次生代谢产物生物活性筛选过程中,获得一株对香蕉枯萎病菌具有强拮抗作用的真菌(Cordana musae,AGR0073)。分别用乙酸乙酯和石油醚对菌株发酵液进行活性物质的提取分离,并分别通过正相硅胶柱层析、反相C18硅胶柱层析、凝胶(Sephadex LH-20)柱层析和制备HPLC纯化,从菌株发酵液中分离获得具有抗真菌活性的化合物FM 9-1。通过1H-NMR和13C-NMR波谱分析以及结合相关文献对比,将该化合物鉴定为单端孢菌素(Trichothecin,TCN),这是首次从Cordana musae代谢产物中分离出该化合物。抑菌活性测定表明,化合物FM 9-1具有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对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香蕉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musae)、香蕉小窦氏叶斑病菌(Deightoniella torulosa)、香蕉弯孢霉叶斑病菌(Curvularia lunata)、香蕉角斑梨孢病菌(Pyricularia angulata)等5个病原真菌最低抑制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分别为1.4、1.1、6.5、2.3和5.2μ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双孢菌(Cordana musae) 单端菌素 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
下载PDF
香蕉真菌性叶斑病病原种群结构季节性变化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林善海 黄思良 +3 位作者 岑贞陆 覃丽萍 黎起秦 付岗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2011年第10期1212-1216,共5页
【目的】研究香蕉叶斑病病原真菌种群结构的季节性变化,为香蕉叶斑病的流行学研究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9年6~10月,对南宁市金陵镇第1年生香蕉的真菌性叶斑病病原随机抽样,检测单个病斑的病原菌,并分析每个时期病原菌的种群... 【目的】研究香蕉叶斑病病原真菌种群结构的季节性变化,为香蕉叶斑病的流行学研究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9年6~10月,对南宁市金陵镇第1年生香蕉的真菌性叶斑病病原随机抽样,检测单个病斑的病原菌,并分析每个时期病原菌的种群结构。【结果】南宁市金陵镇香蕉真菌性叶斑病病原至少有9种,主要病原为香蕉暗双孢菌(Cordana musae)。叶斑病类型以单一病原侵染为主,其独立侵染的检出率随着季节的变化呈先升后降趋势,最高峰(8月15日)达88.8%;复合侵染的叶斑病类型以两种病原共同侵染居多,检出率的变化趋势与单一病原相反;除Alternaria musae和Pestalotiopsis menezesiana外,其他7种病原之间可共同侵染香蕉;Cordana musae的总检出率呈振幅式上升,最高检出率达92.8%。【结论】季节变化是影响香蕉真菌性叶斑病病原种群结构的一个主要环境因子。Cordana musae是田间香蕉真菌性叶斑病病原菌的优势种,建议香蕉叶斑病的防治主要针对由Cordana musae引起的灰纹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 叶斑病 病原种群 季节变化 香蕉暗双孢 复合侵染
下载PDF
9种杀菌剂对香蕉灰纹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被引量:2
3
作者 张欣 扶艳萍 +3 位作者 谢艺贤 彭军 曾凡云 漆艳香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8-73,共6页
为了测定不同化学杀菌剂对香蕉灰纹病菌的毒力,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9种杀菌剂对3株香蕉灰纹病菌(Neocordana musae)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12.5%氟环唑悬浮剂毒力最强,平均EC_(50)均小于1 mg/L;25%丙环唑乳油... 为了测定不同化学杀菌剂对香蕉灰纹病菌的毒力,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9种杀菌剂对3株香蕉灰纹病菌(Neocordana musae)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12.5%氟环唑悬浮剂毒力最强,平均EC_(50)均小于1 mg/L;25%丙环唑乳油、37%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0%戊唑醇乳油和5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次之,平均EC_(50)在1~3 mg/L之间;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和24%腈苯唑悬浮剂的毒力一般,平均EC_(50)在9~20 mg/L之间;40%百菌清悬浮剂毒力最弱,平均EC_(50)为46.5724mg/L。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2.5%氟环唑悬浮剂、25%丙环唑乳油、37%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0%戊唑醇乳油和5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可有效抑制香蕉灰纹病菌菌丝生长,可进一步用于田间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菌剂 香蕉灰纹病菌 香蕉暗双孢Neocordana musae EC_(50) 室内毒力测定
原文传递
香蕉灰纹病的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4
4
作者 扶艳萍 漆艳香 +3 位作者 谢艺贤 彭军 曾凡云 张欣 《热带生物学报》 2021年第1期63-71,共9页
为了解香蕉灰纹病便于指导该病害的防治工作,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从海南香蕉主产区的香蕉病叶上分离病原物,通过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结合真菌核糖体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序列及其系统发育树分析等方法对其进行鉴定,并探讨... 为了解香蕉灰纹病便于指导该病害的防治工作,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从海南香蕉主产区的香蕉病叶上分离病原物,通过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结合真菌核糖体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序列及其系统发育树分析等方法对其进行鉴定,并探讨了培养基、温度、pH、碳源、氮源、光照与通气条件对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室获得的6株分离株回接3 d后,发病部位表现轮纹病斑,周围有黄晕,与自然发病香蕉叶片的病状相符;6株致病菌菌落均呈灰白色,圆形,边缘不整齐,有轮纹,分生孢子倒卵形,双胞;6株致病菌的rDNA-ITS序列均为575 bp(代表菌株CATAS-CM01 GenBank登录号为MN960387),与GenBank中的香蕉暗双胞菌Neocordana musae模式菌株的相应片段相似性达99.28%~99.65%,且与N.musae模式菌株在系统发育树上聚为同一分支,遗传距离最近。结合形态特征及分子鉴定,确认获得的6株病原菌均为香蕉暗双胞菌Neocordana musae。病原菌最适生长培养基是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和燕麦片琼脂培养基(OA);生长适宜温度为25~30℃,最适生长温度为30℃;适宜pH为5~7,最适pH为6;最适碳源是乳糖;最适氮源是酵母膏;全光照条件下,病原菌菌丝生长最快;连续振荡培养条件下,菌丝干质量最大;菌丝致死条件为60℃,10 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灰纹病 病原鉴定 暗双孢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