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43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河流域大清河系暴雨中心移植和地区洪水组成分析
1
作者 张营 毛慧慧 +2 位作者 吴洋洋 吴天傲 陈鹏飞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5-70,共6页
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暴雨洪涝灾害的突发性、极端性愈发显著,海河流域大部分区域多年未经特大洪水检验,为分析未来可能发生极端暴雨洪水的致灾情况,开展暴雨中心预测及可能的地区洪水组成分析十分必要。研究以多年未发生极端暴雨洪... 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暴雨洪涝灾害的突发性、极端性愈发显著,海河流域大部分区域多年未经特大洪水检验,为分析未来可能发生极端暴雨洪水的致灾情况,开展暴雨中心预测及可能的地区洪水组成分析十分必要。研究以多年未发生极端暴雨洪水的大清河系为对象,基于研究区域103个雨量站降水数据,预测了河系暴雨中心可能位置,以“63·8”暴雨分布为参照,开展暴雨中心移植及地区洪水组成分析。结果表明:大清河系特大暴雨中心位置较为稳定,可能的暴雨中心位置海拔高度主要介于100~600 m之间;在相同雨量条件下,暴雨中心位于水库下游山区附近(“63·8”)时,产生洪水总量相对较大,暴雨中心位于平原地区附近时相对较小,且暴雨中心位置的变化对地区洪水组成的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暴雨洪水 暴雨中心移植 地区洪水组成 暴雨分布 大清河水系
下载PDF
昌化"9.3"特大暴雨移置分析与计算
2
作者 王卫远 陈美丹 张磊磊 《大坝与安全》 2024年第1期49-54,共6页
当设计流域缺乏实测流量资料时,可以采用设计暴雨推求设计洪水。随着极端天气逐渐增多增强,在计算设计暴雨时,应重视流域周边特大暴雨对设计结果的影响,以确保工程安全。针对昌化“9.3”特大暴雨,通过分析并拟定暴雨移置方法,相较于未... 当设计流域缺乏实测流量资料时,可以采用设计暴雨推求设计洪水。随着极端天气逐渐增多增强,在计算设计暴雨时,应重视流域周边特大暴雨对设计结果的影响,以确保工程安全。针对昌化“9.3”特大暴雨,通过分析并拟定暴雨移置方法,相较于未考虑“9.3”昌化特大暴雨影响的设计暴雨,设计流域所得设计暴雨结果明显更大。所提出的暴雨移置方法可为今后其他类似工程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昌化 特大暴雨 暴雨移置 设计暴雨
下载PDF
汶川县降雨时空分布特征及设计暴雨频率分析
3
作者 谢雅洁 刘曙光 周正正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5-112,共8页
为减少降雨及设计暴雨时空异质性对汶川县造成的损失,揭示汶川县降雨时空分布特征与设计暴雨特征,基于2001~2020年的GPM卫星降雨数据,采用Mann-Kendall等方法,从年、月、汛期、日等时间尺度和不同量级尺度,对汶川县降雨时空变化进行分析... 为减少降雨及设计暴雨时空异质性对汶川县造成的损失,揭示汶川县降雨时空分布特征与设计暴雨特征,基于2001~2020年的GPM卫星降雨数据,采用Mann-Kendall等方法,从年、月、汛期、日等时间尺度和不同量级尺度,对汶川县降雨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并采用随机暴雨移置法(Stochastic Storm Transposition, SST)进行设计暴雨频率分析。结果表明:(1)汶川县年总降雨量呈显著增长趋势,主要受汛期降雨变化影响。(2)降雨空间分布不均匀,小雨主要分布在汶川县西南部,中到暴雨主要分布在汶川县东部。(3)基于随机暴雨移置法得到的设计降雨结果具有可靠性;随着降雨历时的增长,设计暴雨中心有从汶川县西南部向中东部移动的趋势;小重现期时,设计暴雨的空间分布不均匀性更为显著。研究成果可为汶川县暴雨洪涝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时空分布 设计暴雨 随机暴雨移置法 汶川县
下载PDF
利用DQCT实现2018年8月超历史极值暴雨的高质量模拟
4
作者 李博 李帅康 +3 位作者 陈超 钟水新 华灯鑫 徐波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39,共9页
构建较全面的双级质量控制技术(DQCT).利用中尺度天气预报模式(WRF)对2018年8月下旬华南地区一次超历史极值的暴雨过程进行高分辨率数值模拟,并用DQCT评判暴雨的模拟效果.结果表明,在暴雨形势背景场中用WRF成功模拟大尺度季风风场、西... 构建较全面的双级质量控制技术(DQCT).利用中尺度天气预报模式(WRF)对2018年8月下旬华南地区一次超历史极值的暴雨过程进行高分辨率数值模拟,并用DQCT评判暴雨的模拟效果.结果表明,在暴雨形势背景场中用WRF成功模拟大尺度季风风场、西南暖湿气流与低压交汇过程,并准确复制了造成高潭镇极端降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总降雨量中的中γ尺度极值暴雨中心模拟得较为准确.该模式在24 h降雨量模拟中成功复制了暴雨中心的演变过程;在6 h降雨量模拟中较好地再现了中γ尺度雨带的演变过程.在暴雨重灾区高潭镇1 h降雨量演变过程的模拟中,总体降雨趋势与实况吻合较好.定性分析结果同步得到定量指标的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历史极值暴雨 中γ尺度雨带 数值模拟 双级质量控制技术
原文传递
近62 a三峡地区区域性暴雨过程气候特征及长期变化规律
5
作者 王荣 叶殿秀 +3 位作者 肖潺 赵珊珊 陈鲜艳 李威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26,共11页
【目的】充分认识三峡地区区域暴雨过程的气候特征及长期变化规律对于科学防汛以及合理利用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三峡地区33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1961—2022年逐日降水量资料和目前重庆市气候中心业务采用的区域性暴雨过程监... 【目的】充分认识三峡地区区域暴雨过程的气候特征及长期变化规律对于科学防汛以及合理利用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三峡地区33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1961—2022年逐日降水量资料和目前重庆市气候中心业务采用的区域性暴雨过程监测指标,对三峡地区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客观识别,并利用多种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区域性暴雨过程的气候特征和长期变化规律。【结果】结果表明:(1)三峡地区近三分之二的暴雨以区域性过程形式出现,平均每年区域性暴雨过程有8.4次,主要出现在5—9月,尤以6—7月为集中发生时段。区域性暴雨过程首次开始日期多年平均为5月8日,末次结束日期为9月17日。平均每次过程的暴雨覆盖范围为8.6站,持续时间1.3 d,平均暴雨强度为74.7 mm/d。(2)三峡地区区域性暴雨过程年频次存在2~3 a和8 a左右的变化周期,年平均区域性暴雨过程覆盖范围存在4~6 a和8~11 a周期变化。(3)近62 a三峡地区区域性暴雨过程的首次开始日期显著提前,末次结束日期无明显变化,发生期显著变长;发生频次没有明显变化趋势、平均持续时间、平均覆盖范围、平均综合强度也均没有明显变化趋势,但平均暴雨强度呈增强趋势。(4)近62 a,三峡地区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各项指标均未发生突变现象。【结论】研究成果为三峡地区防汛减灾、水资源管理以及回应三峡工程对局地气候影响的社会关切等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性暴雨过程 气候特征 变化趋势 变化周期 三峡地区 极端降雨 降水 三峡水库
下载PDF
陕西三次强致灾性初夏区域性暴雨动力诊断对比分析
6
作者 高菊霞 李文耀 +1 位作者 武麦凤 马晓华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9-105,共7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0.25°×0.25°逐小时ERA5再分析资料,对综合评价强度指数300以上的三次陕西初夏区域性暴雨过程从水汽、动力垂直结构上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强致灾性初夏区域性暴雨发生前,中高层水汽输送来自...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0.25°×0.25°逐小时ERA5再分析资料,对综合评价强度指数300以上的三次陕西初夏区域性暴雨过程从水汽、动力垂直结构上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强致灾性初夏区域性暴雨发生前,中高层水汽输送来自西南气流,低层来自偏东气流,低层水汽辐合发展加强,动力强迫主要表现为700 hPa以下正涡度区发展加强并向高层延伸,对应200 hPa附近出现强负涡度中心;②暴雨开始后,低层偏东水汽输送在暴雨过程中会发生变化,水汽辐合持续加强并向高层持续输送,散度场出现低层强辐合、高层辐散的结构,而关中有双重辐合-辐散特殊结构,且正涡度区继续向高层延伸、动力抬升促使上升运动延伸至400 hPa及以上;③初夏暴雨陕南动力强迫相比关中较弱,但水汽输送、水汽含量比关中好,降水效率更高、降水总量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夏 区域性暴雨 水汽辐合 涡度 散度 垂直运动
下载PDF
江淮梅雨期持续性暴雨和极端强降水事件的位涡比较分析
7
作者 毛江玉 赵雪洁 +2 位作者 刘屹岷 何编 吴国雄 《暴雨灾害》 2024年第2期121-134,共14页
基于我国气象台站观测降水数据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第五代大气再分析资料(ERA5),从位势涡度(位涡)强迫垂直运动的角度,揭示了江淮梅雨期持续性暴雨和极端强降水事件的动力学机制及差异。基于改进的两种事件定义方法,识别出197... 基于我国气象台站观测降水数据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第五代大气再分析资料(ERA5),从位势涡度(位涡)强迫垂直运动的角度,揭示了江淮梅雨期持续性暴雨和极端强降水事件的动力学机制及差异。基于改进的两种事件定义方法,识别出1979—2020年梅雨区共发生了24次持续性暴雨事件及24次极端强降水事件。事件合成分析表明,持续性暴雨事件最强雨带主要位于长江及其以南地区,而极端强降水事件最强雨带则位于长江及其以北地区。持续性暴雨事件与热带大气低频振荡密切相关,其中南亚高压偏东、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西,因而高空偏南的西风急流附近具有高值位涡的干冷空气向南和向低空入侵,在中低层与西南暖湿气流辐合并形成梅雨锋区。极端强降水事件更大程度地取决于偏北的西风急流南侧的高空辐散及位涡强迫的强冷空气。对于极端强降水事件位涡收支的定量诊断表明,在强降水达到峰值及之前,高层负的位涡倾向主要由负的垂直位涡平流所导致,而中低层正的位涡倾向则主要取决于垂直非绝热加热的位涡制造和垂直位涡平流。结合典型个例的垂直速度分解,进一步证实梅雨区上空水平位涡平流随高度增加的垂直分布激发的上升运动分量在极端强降水事件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梅雨 持续性暴雨 极端强降水 位涡
下载PDF
一维管网与二维地表双向耦合的城市暴雨内涝模拟
8
作者 郑茂辉 姚帅 +1 位作者 周念清 刘俊兵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3-231,共9页
为快速、准确模拟城市暴雨内涝演化过程,提出一种排水管网与上覆地表动态水力交互方法,构建了一维管网模型(SWMM)与二维水动力(LISFLOOD-FP)双向耦合的模型,解决了一维管网和二维地表的双向流量交换和时间同步难题。以上海外高桥地区为... 为快速、准确模拟城市暴雨内涝演化过程,提出一种排水管网与上覆地表动态水力交互方法,构建了一维管网模型(SWMM)与二维水动力(LISFLOOD-FP)双向耦合的模型,解决了一维管网和二维地表的双向流量交换和时间同步难题。以上海外高桥地区为例,采用两次短历时降雨过程对耦合模型进行校准和验证,比较分析了单向、双向耦合的淹没范围与水深变化。结果表明:双向耦合模拟精度较高,在研究区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对于占比80%以上的轻度(<0.2m)积水区,单向、双向耦合的模拟积水面积比为1.21;对于中等(0.2~0.3 m)和重度(>0.3 m)积水区,单向耦合模拟结果趋于严重,该比值分别增至1.88和2.1。所构建的双向耦合模型能够揭示城区内涝积水、扩散及消退的全过程,可用于城市暴雨内涝推演,为内涝治理和灾害防御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暴雨内涝 排水管网 双向耦合 流量交互 时间同步
下载PDF
北江流域“2022·6·22”暴雨洪水分析
9
作者 刘艳 康爱卿 +2 位作者 虞云飞 徐思雨 丁洁晨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25,共9页
2022年6月19日,北江流域发生“2022年第2号洪水”,为1915年以来最大的洪水。为提高对北江流域暴雨洪水特性的认识,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场洪水的雨水工情进行研究。分析暴雨中心、洪水量级、洪水传播时间等特征,并与历史暴雨... 2022年6月19日,北江流域发生“2022年第2号洪水”,为1915年以来最大的洪水。为提高对北江流域暴雨洪水特性的认识,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场洪水的雨水工情进行研究。分析暴雨中心、洪水量级、洪水传播时间等特征,并与历史暴雨洪水进行对比。借助种子蔓延算法比较“理想凑泄”和“经验控泄”调度方案的调控效果,同时考虑水库动库容效应进行调洪演算。结果表明:造成本次洪水灾害的主要原因是累计雨量大、降雨强度大以及暴雨区域集中;根据“理想凑泄”规则调度飞来峡水库取得了显著效果,但需要考虑水库动库容的影响。研究成果可为北江流域防洪减灾以及制定调度规则等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水 暴雨 防洪调度 特征分析 北江流域
下载PDF
甘肃陇南两次暴雨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10
作者 石延召 刘维成 +3 位作者 傅朝 付正旭 徐丽丽 郑新 《干旱气象》 2024年第1期107-116,共10页
2017年8月甘肃陇南出现暴雨天气,礼县、武都气象站24 h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极端性和局地性突出。应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第5代全球大气再分析产品ERA5、雷达资料及地面加... 2017年8月甘肃陇南出现暴雨天气,礼县、武都气象站24 h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极端性和局地性突出。应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第5代全球大气再分析产品ERA5、雷达资料及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对2017年8月6—7日、19—20日发生在甘肃省陇南地区的2次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重点讨论2次过程的环流背景以及强降水时段雷达反射率因子、径向速度、物理量特征。结果表明,2次暴雨过程均发生在西风槽偏北气流与中低层偏南暖湿气流交汇处,但是2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及触发条件不同;雷达回波显示8月6—7日由冷式切变线引起的暴雨系统对流性较强,反射率因子值较高、中心高度较低,降水率较大,持续时间短;19—20日暖区降水的反射率因子值较低、中心高度较高,降水率较小,持续时间较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雷达观测特征 反射率因子
下载PDF
多场次模拟暴雨下3种草坪坡地微塑料迁移特征
11
作者 马建刚 王刘雅 +1 位作者 张春涛 赵学海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8-114,共7页
[目的]探明降雨径流和水分入渗下的微塑料在坡地草坪内的迁移特征,为草坪截存微塑料估算及城市草坪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人工模拟多场暴雨,在径流小区上研究了3种坡地草坪微塑料的径流迁移和土内垂直迁移特征。[结果]绝大多数微塑... [目的]探明降雨径流和水分入渗下的微塑料在坡地草坪内的迁移特征,为草坪截存微塑料估算及城市草坪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人工模拟多场暴雨,在径流小区上研究了3种坡地草坪微塑料的径流迁移和土内垂直迁移特征。[结果]绝大多数微塑料保留在草地内;微塑料迁移量随着径流的增加和消减阶段而相应变化,但径流稳定阶段微塑料迁移量呈波动式下降趋势;随着降雨场次的增加,微塑料迁移量及其波动显著降低;微塑料粒径减小其径流迁移量增大,但小于0.5 mm后微塑料迁移量无差异。微塑料向土内最大迁移深度集中在15 cm内;随着降雨场次增加,迁移深度无明显增加;迁移粒径主要是<0.25 mm的微塑料,但其10 cm以下迁移量不足0—5 cm的1%,0—5 cm土壤内微塑料在上坡位淋失,在下坡位富集。[结论]微塑料迁移与径流过程和水分入渗规律并不完全一致,且短期降雨引起的微塑料水平和垂直迁移比较少,白三叶草地微塑料的迁移量最少,黑麦草草地最多,狗牙根的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量居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降雨 暴雨 坡地草坪 微塑料 迁移
下载PDF
暴雨灾害下的建筑施工现场风险评价研究
12
作者 李蒙 陈诗明 曾雅丝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04-1313,共10页
为了准确判断施工现场在突降暴雨情况下的安全状态,采用贝叶斯最优最劣法(Bayesian Best Worst Method,BBWM)和云模型方法,提出暴雨灾害下的建筑施工现场风险评价模型,以确定施工现场在遭受暴雨灾害时的风险等级。该模型利用了压力状态... 为了准确判断施工现场在突降暴雨情况下的安全状态,采用贝叶斯最优最劣法(Bayesian Best Worst Method,BBWM)和云模型方法,提出暴雨灾害下的建筑施工现场风险评价模型,以确定施工现场在遭受暴雨灾害时的风险等级。该模型利用了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ressure State Response,PSR)和灾害系统理论,在考虑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稳定性、承灾体脆弱性和减灾能力抵御性4方面的基础上,构建18个风险因素的施工现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武汉市某施工现场为例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施工现场的减灾能力抵御性处于最重要的地位,做好现场减灾应对措施对灾害有非常重要的帮助;案例项目的评价结果处于一般风险状态,与现场实际情况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施工现场风险 暴雨灾害 云模型 贝叶斯最优最劣法 风险评价
原文传递
基于GIS和SWMM的城市道路暴雨积水模拟
13
作者 唐智慧 胡慧宁 陈春江 《科技与创新》 2024年第4期6-11,共6页
针对暴雨导致的城市道路积水模拟问题,采用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耦合SWMM(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暴雨洪水管理)模型,提出积水扩散算法,以实现对城市道路积水范围和积水深度的模拟。首先利用GIS... 针对暴雨导致的城市道路积水模拟问题,采用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耦合SWMM(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暴雨洪水管理)模型,提出积水扩散算法,以实现对城市道路积水范围和积水深度的模拟。首先利用GIS技术耦合SWMM构建城市雨洪模型;然后提出积水扩散算法,解决了特殊地形的积水扩散处理问题,并提出确定积水区范围问题的算法,解决搜索过程中因重复遍历而进入死循环的问题;最后以成都市某区域为例,进行不同重现期降雨情景下的模型计算。结果表明,积水扩散算法设计合理,计算结果准确,能直观表示城市道路积水范围,且计算速度较其他算法更快,在城市道路雨洪管理和灾后损失评估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SWMM 城市暴雨 城市道路
下载PDF
1961一2020年松辽流域暴雨时空特征及风险评估
14
作者 纪玲玲 刘子琪 +1 位作者 宋爽 刘玉汐 《气象灾害防御》 2024年第1期1-5,共5页
利用松辽流域1961一2020年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累积距平、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信息扩散理论等方法对该区域暴雨时空特征及风险进行了分析评估。结果表明:松辽流域暴雨日数和平均暴雨量均呈西北少(小)、东南多(大)的分布。暴雨日数... 利用松辽流域1961一2020年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累积距平、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信息扩散理论等方法对该区域暴雨时空特征及风险进行了分析评估。结果表明:松辽流域暴雨日数和平均暴雨量均呈西北少(小)、东南多(大)的分布。暴雨日数、平均暴雨量和海拔高度具有较好指数、对数对应关系。暴雨日数呈上升趋势。暴雨日数在1983年前后发生了突变。暴雨日数在0一3d的风险概率较大,大部分地方在90%以上;暴雨量在50一100mm级别出现的风险概率较大,大部分地方在80%以上。目前松辽流域暴雨日数呈偏多阶段,而平均暴雨量为偏强阶段,尤其流域东部地区为增多增强的趋势,且松辽流域暴雨日数最多的年份同时对应平均暴雨量最大的年份。因此,暴雨多发年份暴雨日数多,平均暴雨量大,灾害重,应引起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流域 暴雨 时空特征 风险评估
下载PDF
白山暴雨(雪)天气灾害影响评估分析
15
作者 关志宇 丑士连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1期170-172,共3页
普查分析了民政部门提供的1980—2010年白山地区逐年暴雨、暴雪天气过程的详细灾情数据,根据灾害损失和人员伤亡情况,结合具体降水量级和强度等特征,并充分考虑经济发展因素,人为将暴雨(雪)灾害分为5级14类,明确不同类型和级别的分类标... 普查分析了民政部门提供的1980—2010年白山地区逐年暴雨、暴雪天气过程的详细灾情数据,根据灾害损失和人员伤亡情况,结合具体降水量级和强度等特征,并充分考虑经济发展因素,人为将暴雨(雪)灾害分为5级14类,明确不同类型和级别的分类标准。同时对比历史灾情数据,确定了不同类别灾害天气可能出现的对农业、水利、交通、地质、市民等不同方面的灾情损失和相关影响,量化影响程度。结合预报情况将灾害性降雨(雪)天气分为7种类型,分别提出灾害预防相关建议词条。建立白山市暴雨(雪)天气灾情评估数据库,开发相应的灾情评估软件,具备查看历史资料、提取灾情建议、预估灾害损失等功能,并实现了对暴雨(雪)灾害天气的灾前、灾中、灾后进行自动或半自动灾害评估,以此生成评估报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雪)灾情 数据库 分类 评估系统
下载PDF
"小切口"解决"大难题"——《安康市暴雨灾害预警与响应规定》立法工作侧记
16
作者 骆靓 《法治与社会》 2024年第3期20-21,共2页
安康市首部自然灾害防御工作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安康市暴雨灾害预警与响应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已获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全票表决批准,于2024年3月1日起施行.《规定》共23条,旨在聚焦安康市暴雨特点和山区实际,通过&qu... 安康市首部自然灾害防御工作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安康市暴雨灾害预警与响应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已获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全票表决批准,于2024年3月1日起施行.《规定》共23条,旨在聚焦安康市暴雨特点和山区实际,通过"小切口""小快灵"的立法方式,进一步健全安康市暴雨灾害预警与响应纵横联动工作机制和措施,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标志着安康市防汛抗灾工作进入了规范化、法治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灾害 立法方式 安康市 地方性法规 《规定》 小切口 暴雨特点 规范化
下载PDF
融安县暴雨时空特征分析及落区分布研究
17
作者 黄灿娇 覃丽娜 +3 位作者 郑红 何杭骏 唐芊 张凌云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2期219-222,共4页
基于融安自动气象站降雨量观测数据及FNl再分析资料,分析融安县暴雨时空分布特征,并对各暴雨日天气形势进行分型及落区分析,得到结果如下:(1)1957-2021年,融安县年暴雨日在2~13 d之间,暴雨集中发生在4-8月,尤以6月暴雨发生频率最高,暴... 基于融安自动气象站降雨量观测数据及FNl再分析资料,分析融安县暴雨时空分布特征,并对各暴雨日天气形势进行分型及落区分析,得到结果如下:(1)1957-2021年,融安县年暴雨日在2~13 d之间,暴雨集中发生在4-8月,尤以6月暴雨发生频率最高,暴雨日数震荡周期在20年左右。(2)2007-2021年,融安县各乡镇年均暴雨日数在5.3~12.5 d/年之间,其中长安镇暴雨日数最多。各乡镇平均暴雨强度在80~95 mm/d之间,以长安镇为中心,向东北、西南方向逐渐减小。(3)Ⅰ、Ⅱ、Ⅲ型天气形势是融安县最常见的3种暴雨形势,Ⅰ型天气形势下发生的暴雨强度最大,强度从北至南逐渐减小;Ⅱ型天气形势下暴雨强度分布表现为西北、东南较大,东北较小;Ⅲ型天气形势下发生的暴雨强度明显小于Ⅰ型和Ⅱ型,大致表现为南大北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安县 小波分析 暴雨分型 暴雨落区
下载PDF
水阳江流域台风“利奇马”暴雨洪水调查及分析
18
作者 郝嘉 《陕西水利》 2024年第1期60-63,共4页
超强台风利奇马(国际编号:1909):2019年太平洋台风季9号台风,于8月10日1时45分许在浙江省温岭市城南镇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6级,随后其纵穿浙江、江苏两省并移入黄海海面。期间,其越过天目山脉,对安徽南部境内水阳江流域... 超强台风利奇马(国际编号:1909):2019年太平洋台风季9号台风,于8月10日1时45分许在浙江省温岭市城南镇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6级,随后其纵穿浙江、江苏两省并移入黄海海面。期间,其越过天目山脉,对安徽南部境内水阳江流域造成较大暴雨洪水影响,文章就流域概况、暴雨成因、洪水调查及水利工情分析等方面进行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洪水调查 水量平衡分析 暴雨分析 洪水分析
下载PDF
江西省宜春市城区暴雨统计特征及致涝分析
19
作者 何文 邓京 +1 位作者 吴燕良 易艳红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24年第1期99-103,共5页
文章基于宜春国家基准站1961-2020年日雨量资料、气象灾害风险普查资料、暴雨日天气形势场资料、江西WebGis雷达拼图产品和历史内涝信息等资料,对宜春城区暴雨日特征进行统计并开展致涝分析。结果表明:宜春市城区年平均暴雨日4.0天,年... 文章基于宜春国家基准站1961-2020年日雨量资料、气象灾害风险普查资料、暴雨日天气形势场资料、江西WebGis雷达拼图产品和历史内涝信息等资料,对宜春城区暴雨日特征进行统计并开展致涝分析。结果表明:宜春市城区年平均暴雨日4.0天,年平均大暴雨日0.6天,2天以上连续暴雨占7.4%,有显著单波峰月、季分布特征,年代变化表现为20世纪70年代陡然减少之后缓慢增加;利用小波分析表明,暴雨日高频周期由2~4年增加到4~6年,2000年后出现14~16年低频周期变化特征,Mann-Kenddall检验表明2018年发生突变;宜春城区暴雨天气形势主要有槽前切变急流暴雨、梅雨锋暴雨、副高边缘暴雨、台风外围暴雨和冬季冷空气暴雨等;多普勒雷达回波表现为絮状、块状或短带状,中心强度经常达到50~55 dBZ;从历史洪水事件和近10年短时强降水致涝来看,36 h降雨量超过150 mm是出现大面积洪水内涝的基本条件,而对于短时强降水,连续2 h降水量超过45 mm时,则容易出现严重内涝,连续2 h降水量达到60 mm以上,内涝范围将显著增加。研究结果为宜春城区暴雨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区暴雨 小波分析 暴雨形势 致涝分析
下载PDF
通辽市暴雨特征分析及区域性暴雨定量评估
20
作者 贾宁 高蔷 +1 位作者 张健航 张硕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8期120-123,共4页
基于通辽市1960—2020年的日降水量资料,分析暴雨站次及区域性暴雨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国家标准《区域性暴雨过程评估方法》(GB/T 42075—2022)对区域性暴雨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暴雨极值呈明显的南部地区大于北部,暴雨空间分布整体... 基于通辽市1960—2020年的日降水量资料,分析暴雨站次及区域性暴雨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国家标准《区域性暴雨过程评估方法》(GB/T 42075—2022)对区域性暴雨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暴雨极值呈明显的南部地区大于北部,暴雨空间分布整体上北部和中西部少、南部和中东部多,年平均暴雨日数0.8 d;7—8月为暴雨主要发生月份;区域性暴雨共45次,年平均0.7次,年际变化呈减少趋势,主要出现在7月下旬(达11次);利用国家标准定量评估,得出有3次特强区域性暴雨,依次为2017年8月3日、1994年7月12—14日、1984年8月10—11日。结合本地情况,定义综合强度Z值在280以上为特强区域性暴雨,Z值在160以上为强区域性暴雨,Z值在120及以上为较强区域性暴雨。该区域性暴雨等级评估方法适用性较好,利于区域性暴雨强度的划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站次 区域性暴雨 时空分布特征 定量评估 内蒙古通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