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辫—曲共存河流沉积微相研究——以靖安油田大路沟一区东北部长221为例
1
作者 戴娜娜 《资源信息与工程》 2019年第6期6-9,共4页
针对辫—曲共存河流沉积体系的沉积微相展布问题,在已有的河型判别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辫状河体系—砂组结构带—沉积微相"的层级序列划分方法,避开相互过渡的河型之间的河型分界问题。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靖安油田大路沟一区... 针对辫—曲共存河流沉积体系的沉积微相展布问题,在已有的河型判别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辫状河体系—砂组结构带—沉积微相"的层级序列划分方法,避开相互过渡的河型之间的河型分界问题。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靖安油田大路沟一区东北部长2_2~1砂层组为例,建立了砂组结构带的多参数定量划分标准。综合岩芯、测井资料分析认为,研究区分为四个砂组结构带:①砂体大量发育且多期切割叠置的叠置带,主要发育心滩和辫状河道微相;②剖面上呈现"砂包泥"的特征,但砂体以孤立型为主的过渡带,主要发育辫状河道微相,心滩较少;③连续带在剖面上"砂泥间互",砂体较少切割叠置但侧向连续性强,主要发育泛滥平原、边滩和废弃河道微相;④体系间以泥岩为主,发育泛滥平原微相。研究表明,研究区辫状河体系以西北部辫状河为主体,东南平台上发育曲流河沉积,且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存河型 砂组结构带 沉积微相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庆阳气田二叠系山西组山_(1)^(3)沉积相类型论证
2
作者 王龙 李娅 +3 位作者 董倩云 范倩倩 刘平 单敬福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7510-7526,共17页
鄂尔多斯盆地庆阳气田山1段是其主力产层,其沉积环境及其相类型一直争议较多,不同认识导致各个沉积相域内砂体对比模式和砂体分布形态存在着一定差异,从而给勘探井位部署增加了难度。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综合地震、测井、岩心、露头... 鄂尔多斯盆地庆阳气田山1段是其主力产层,其沉积环境及其相类型一直争议较多,不同认识导致各个沉积相域内砂体对比模式和砂体分布形态存在着一定差异,从而给勘探井位部署增加了难度。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综合地震、测井、岩心、露头及室内分析化验等资料,结合地震反射结构揭示的溯源退覆特征、岩心显示的岩性粒度与层理构造、测井沉积旋回特征、现代沉积学的比较等等多视角证据链,对该区山_(1)^(3)小层的沉积相进行了详细论证、分析和描述。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岩性以中粗砂岩为主,多发育块状、板状及小型槽状交错层理,测井相既有河流“二元结构”发育完整的井段,也有只发育下部粗粒端元河流“二元结构”发育不完整的井段,前者揭示发育曲流河,后者则与辫状河发育有关;粒度分析结果显示主要以跳跃粒度成分为主,说明古水动力强;研究区周边露头资料显示既有曲流河发育也有辫状河发育,说明山1段沉积期曲流河和辫状河是同期存在的;现代卫星照片揭示,曲流河和辫状河共生共存发育是普遍存在的,综合上述证据,最终确定研究区山31发育相类型为河流相,且表现为曲辫共存特征,曲流河的频繁侧积以及平面多种河型共存,垂向河道的多期叠置是导致砂体分布复杂化和横向相变化快速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庆阳气田 曲辫共存 野外露头 沉积模式
下载PDF
辫曲转换与共存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对古代河流沉积环境恢复的启示 被引量:8
3
作者 李胜利 马水平 +3 位作者 周练武 黄晓娣 韩波 李航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3960-3976,共17页
河流辫曲转换与共存是自然地理学、水力学、河流沉积地质方面的研究热点问题,也对古代河流沉积环境恢复与储层预测有重要借鉴意义.首先对河流辫曲转换与共存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指出构造变动与地貌单元、坡度(坡降)的陡缓差... 河流辫曲转换与共存是自然地理学、水力学、河流沉积地质方面的研究热点问题,也对古代河流沉积环境恢复与储层预测有重要借鉴意义.首先对河流辫曲转换与共存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指出构造变动与地貌单元、坡度(坡降)的陡缓差异、物源远近与水动力条件、气候变化与植被发育状况、海/湖平面变化等主要因素控制着辫曲河型转换过程,其中构造变动与地貌单元是最为关键因素;然后总结了辫曲转换与共存这一理念对古代河流沉积恢复研究的4点启示;再以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中二叠统下部的下石盒子组为例,结合测井曲线特征、地震属性与砂岩厚度分布规律,把辫曲转换与共存的理念应用于古代河流沉积环境恢复之中,最终再现了气田区H21砂层河流沉积分布格局,明确了该区北辫南曲、辫曲转换与共存的规律,指出在辫曲转换地带与相邻的曲流河发育的区域更易于产生废弃河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换与共存特征 古代河流 测井线特征 沉积环境恢复 沉积学
原文传递
渤海沙垒田地区新近系明下段多河型地震地貌学特征 被引量:10
4
作者 谈明轩 朱筱敏 +3 位作者 刘强虎 刘伟 李顺利 赵芳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11-419,共9页
渤海沙垒田地区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主要发育河流相沉积,是渤海地区浅层油气勘探的重点。利用地震地貌学方法结合现代河流体系卫星照片,在重点区的若干典型地层切片中识别出顺直河、中—低弯度曲流河(弯曲度1.2~1.8)及辫状河等多种河流... 渤海沙垒田地区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主要发育河流相沉积,是渤海地区浅层油气勘探的重点。利用地震地貌学方法结合现代河流体系卫星照片,在重点区的若干典型地层切片中识别出顺直河、中—低弯度曲流河(弯曲度1.2~1.8)及辫状河等多种河流地貌类型,并在明下上亚段沉积阶段发现了辫状河、曲流河共存现象。古沉积坡降分析表明,在整体宽缓的沉积背景下,顺直河、曲流河坡降整体偏小,辫状河坡降相对较大。利用地貌—水动力关系进行古流量估算,认为辫状河满岸流量最大可达3 942 m ^3 /s,曲流河满岸流量最小为145 m^ 3 /s,顺直河满岸流量一般小于300 m^ 3 /s。基于坡降—流量进行河流类型的判别,可增进对研究区不同河型发育特征、多河型地貌、辫曲共存现象及复杂河道砂体空间展布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貌学 共存 多河型 明化镇组下段 新近系 沙垒田地区 渤海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