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升力外形下机翼的最大升力系数预测方法
1
作者 傅建明 《民用飞机设计与研究》 1998年第1期15-17,共3页
引言高升力外形下机翼的最大升力系数是机翼布局研究的基础,是飞机经济性、安全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快速、准确地预测出高升力外形下机翼的最大升力系数对综合提高飞机的性能有着特殊的意义。然而迄今为止,高升为外形下机翼的最大升... 引言高升力外形下机翼的最大升力系数是机翼布局研究的基础,是飞机经济性、安全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快速、准确地预测出高升力外形下机翼的最大升力系数对综合提高飞机的性能有着特殊的意义。然而迄今为止,高升为外形下机翼的最大升力系数的预测仍然依赖于周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翼 最大升力系数 预测 外形
下载PDF
单缝襟翼缝道对升力线形态的影响研究
2
作者 曾锐 赵新新 +1 位作者 刘毅 李洪淼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3-196,共4页
某大弯度翼型采用的单缝襟翼缝道对升力特性影响显著,可导致升力线整体形态的变化。基于求解RANS方程方法研究表明,缝道以襟翼相对主翼上翼面后缘点的距离为主要特征,存在升力线形态差异较大的5个区域,按照距离主翼上翼面后缘点的距离... 某大弯度翼型采用的单缝襟翼缝道对升力特性影响显著,可导致升力线整体形态的变化。基于求解RANS方程方法研究表明,缝道以襟翼相对主翼上翼面后缘点的距离为主要特征,存在升力线形态差异较大的5个区域,按照距离主翼上翼面后缘点的距离由近至远依次命名为D、C、B、A、E区。A区与主翼的间距在(1.01~1.33)%相对弦长之间,具有最高的最大的升力系数和失速迎角,升力线斜率量值较大,为0.088(1/°)。流场特性分析表明此区域内较小迎角时襟翼存在后缘气流分离,随着迎角逐渐增加逐步变化为附体流动。随着襟翼逐渐靠近主翼,依次为B区、C区,此区域内的升力特点是在小迎角时襟翼上就形成了附体流动,中小迎角时产生更大的升力增量,而随着迎角增加襟翼升力有降低趋势,升力线斜率可降低至0.036(1/°),最大升力系数和失速迎角降低。D区距离主翼最小,增升效果降低且升力出现非线性。E区距离主翼最远,与主翼的耦合效果弱,增升作用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缝襟翼 缝道 气流分离 最大升力系数
下载PDF
螺旋桨飞机升力失速特性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刘毅 赵晓霞 欧阳绍修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55-660,共6页
飞机的最大升力系数 CLmax 直接影响翼载的选取,进而影响飞机的重量和经济性。螺旋桨飞机在带动力条件下 CLmax 随滑流强度增加而提高,但按照常规理论采用无动力 CLmax 数据选取的翼载偏小偏保守,没有充分发掘飞机的性能潜力。结合... 飞机的最大升力系数 CLmax 直接影响翼载的选取,进而影响飞机的重量和经济性。螺旋桨飞机在带动力条件下 CLmax 随滑流强度增加而提高,但按照常规理论采用无动力 CLmax 数据选取的翼载偏小偏保守,没有充分发掘飞机的性能潜力。结合适航规定以及某四发螺旋桨飞机飞行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种基于发动机慢车状态确定 CLmax的概念,并将飞机带动力 CLmax 分解为无动力 CLmax 、螺旋桨拉力、螺旋桨法向力、滑流增升效应等4部分贡献,通过无动力和多天平带动力风洞实验完成了上述分量的模拟、测量和修正。计算表明某四发螺旋桨飞机在发动机慢车失速试飞条件下的滑流强度约为0.1,螺旋桨系统的动力增升作用使不同襟翼构型的 CLmax 增加8%~9%。该方法获得的 CLmax 与飞机试飞结果较为吻合,充分挖掘了飞机的低速性能潜力,并为同类螺旋桨飞机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桨飞机 滑流 最大升力系数 法向 风洞实验
下载PDF
海底边界对水下管线的水动力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鄂学全 李战华 凌国灿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90-100,共11页
本文叙述了在定常流中,用平板模拟海底平面边界,在雷诺数R<sub>e</sub>为4.0×10<sup>3</sup>~1.5×10<sup>5</sup>范围内,测量了孤立圆柱和离平板不同距离上的单柱的阻力(C<sub>D... 本文叙述了在定常流中,用平板模拟海底平面边界,在雷诺数R<sub>e</sub>为4.0×10<sup>3</sup>~1.5×10<sup>5</sup>范围内,测量了孤立圆柱和离平板不同距离上的单柱的阻力(C<sub>D</sub>)、升力(C<sub>L</sub>)、上抬力(C<sub>LO</sub>)等水动力系数和响应频率f。研究了管道距平板边界的相对间距H/D(H为圆柱与平板之间的间距;D为圆柱直径)对水动力特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线设计 影响 响应频率 水动系数 水动特性 底平面 最大升力系数 雷诺数 横向载荷 单柱
下载PDF
一种下单翼飞机近距耦合导流片的设计与研究
5
作者 梅源 刘毅 +1 位作者 赵新新 王磊平 《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4期78-82,共5页
某下单翼通用飞机在大迎角时出现上翼面翼根气流分离,导致飞机最大升力系数降低。在机翼翼根前方的机身上加装小展弦比导流片,通过尾涡为分离区注入的高能气流改善了后方机翼的流场,后方机翼则通过绕流流场诱导导流片尾涡贴近机翼翼面,... 某下单翼通用飞机在大迎角时出现上翼面翼根气流分离,导致飞机最大升力系数降低。在机翼翼根前方的机身上加装小展弦比导流片,通过尾涡为分离区注入的高能气流改善了后方机翼的流场,后方机翼则通过绕流流场诱导导流片尾涡贴近机翼翼面,二者形成了有利耦合。导流片参数影响研究表明导流片与机翼根部翼型相对重叠量约0.023时取得了较好的增升效果,最大升力系数增加量可达0.32。若导流片位置进一步远离机翼则不能与机翼流场耦合,重叠量加大则导流片受机翼干扰自身涡强不足。导流片较优的安装角应保证在机翼大迎角时导流片法向力系数足够大,且失速迎角大于机翼失速迎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流片 下单翼 气流分离 涡流 最大升力系数
下载PDF
大型涡桨飞机发动机短舱对机翼气动影响及控制
6
作者 赵富荣 魏猛 +1 位作者 杨康智 程志航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4-18,共5页
为了研究大型涡桨飞机发动机短舱对机翼的气动干扰,首先分析短舱机翼的气动干扰对飞机失速特性和最大升力系数的影响,总结短舱机翼气动干扰的流动机理,然后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工程应用分析。结果表明:短舱对机翼的气动影响主要表现在失速... 为了研究大型涡桨飞机发动机短舱对机翼的气动干扰,首先分析短舱机翼的气动干扰对飞机失速特性和最大升力系数的影响,总结短舱机翼气动干扰的流动机理,然后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工程应用分析。结果表明:短舱对机翼的气动影响主要表现在失速特性和最大升力系数方面;优化设计短舱控制剖面能有效改善飞机失速特性;通过精细设计调整短舱与机翼前缘涡流位置和强度,可以使短舱对机翼产生的气动影响符合设计预期。研究结果为改善大型涡桨飞机短舱对机翼气动干扰提供一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桨飞机 短舱 气动影响 失速特性 最大升力系数
下载PDF
前缘缝翼尾缘喷流对多段翼流场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杨茵 陈迎春 李栋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20-228,共9页
为了研究前缘缝翼尾缘剪切层对多段翼气动性能的影响,通过在前缘缝翼尾缘添加喷流的方式来改变缝翼尾缘处的剪切层。选取不同的喷流流量和流速等参数,利用CFD手段研究了喷流对缝道的速度分布以及多段翼各个翼面气动力的影响。多段翼二... 为了研究前缘缝翼尾缘剪切层对多段翼气动性能的影响,通过在前缘缝翼尾缘添加喷流的方式来改变缝翼尾缘处的剪切层。选取不同的喷流流量和流速等参数,利用CFD手段研究了喷流对缝道的速度分布以及多段翼各个翼面气动力的影响。多段翼二维非定常流场由有限体积法求解的二维非定常雷诺平均Navier-Stokes方程得到。分析结果得到:前缘缝翼尾缘添加喷流后对多段翼各个翼面压力分布和最大升力系数均有较大影响,其中,主翼最大升力系数、总的最大升力系数、前缘缝翼和后缘襟翼升力系数随着喷流动量系数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缘缝翼 多段翼 喷流 最大升力系数 缝道
下载PDF
长航时飞机用的NPU—ASN—1翼型 被引量:1
8
作者 张仲寅 詹浩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B12期36-38,共3页
介绍了供长航时飞机使用的一个低速高性能翼型NPU-ASN-1(西北工业大学爱生1号翼型)。该翼型的“航时因子”远高于著名的GAW-1翼型,而且该翼型的最大相对厚度(19%)也高于GAW-1翼型(17%)。风洞试验证明该翼型的设计是成功的。
关键词 无人驾驶飞机 航时因子 最大升力系数 NPU-ASN-1翼型 设计 最大相对厚度 几何外形
下载PDF
低矮建筑间的气动干扰因子效应风洞试验研究
9
作者 全涌 顾明 《灾害学》 CSCD 2010年第B10期365-365,共1页
关键词 周边建筑 风洞试验 气动干扰 因子效应 最大升力系数 干扰效应 风压系数 建筑表面
下载PDF
基于CFD方法的轻型公务机雷诺数修正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迟永一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4年第17期122-122,共1页
由于风洞试验受到尺寸的限制,试验雷诺数小,而真实飞行时雷诺数较大,结果会引起风洞试验与真实飞行时的气动力特性有一定的差异。其中受雷诺数影响显著的风洞试验数据主要有最大升力系数和最小阻力系数,故需要对这些风洞试验数据进行雷... 由于风洞试验受到尺寸的限制,试验雷诺数小,而真实飞行时雷诺数较大,结果会引起风洞试验与真实飞行时的气动力特性有一定的差异。其中受雷诺数影响显著的风洞试验数据主要有最大升力系数和最小阻力系数,故需要对这些风洞试验数据进行雷诺数修正。雷诺数效应修正量的计算法是:通过使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数值模拟计算方法,求出飞机在真实飞行雷诺数下和模型在试验雷诺数下的最大升力系数和最小阻力系数,从而得到雷诺数效应修正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阻系数 最大升力系数 雷诺数
下载PDF
机动速度对飞行安全影响的研究
11
作者 张彤 《民用飞机设计与研究》 2014年第4期27-30,共4页
针对因对机动速度错误理解导致的飞行事故,从澄清设计机动速度和使用机动速度概念入手,分析了两个速度制定的规章要求、需要考虑的因素、两者间的关系,以及导致误解的原因,从设计和使用角度提出了与机动速度相关的飞行安全建议。
关键词 机动速度 设计机动速度 使用机动速度 最大升力系数 限制载荷
下载PDF
大型水陆两栖飞机吹气襟翼设计与分析验证 被引量:17
12
作者 孙卫平 杨康智 秦何军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03-909,共7页
针对大型水陆两栖飞机的使用特点和指标要求,以原型机翼为基础,重点开展机翼附面层控制增升装置设计技术研究,设计了附面层控制的吹气襟翼方案.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作为初步设计的评估手段,全面分析评估了设计方案的气动力特性和流... 针对大型水陆两栖飞机的使用特点和指标要求,以原型机翼为基础,重点开展机翼附面层控制增升装置设计技术研究,设计了附面层控制的吹气襟翼方案.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作为初步设计的评估手段,全面分析评估了设计方案的气动力特性和流场结构,最后通过风洞试验验证了该方案的增升效果.结果显示该设计方案在较宽的吹气动量系数范围内,最大升力系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幅,在吹气动量系数约为0.2左右时,获得最大的升力系数增量约为1.0,按照原型机的滑流影响规律推算,当采用吹气襟翼的主动流动控制方案后,起降速度能下降约30%,达到了设计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陆两栖飞机 装置 吹气襟翼 风洞试验 最大升力系数 起降速度
原文传递
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模型自由飞试验技术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甲奇 魏彪 张立丰 《飞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7-91,共5页
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技术对抑制流动分离作用明显,在未来民用飞机增升减阻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以动力相似自由飞缩比模型为基础,构建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技术的演示验证飞行平台,在真实大气环境中开展了等离子流动控制技术的模型自由飞... 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技术对抑制流动分离作用明显,在未来民用飞机增升减阻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以动力相似自由飞缩比模型为基础,构建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技术的演示验证飞行平台,在真实大气环境中开展了等离子流动控制技术的模型自由飞试验研究。试飞数据和流场显示结果表明,等离子体流动控制在实际飞行中作用效果明显,能够有效抑制机翼上表面分离流发生,推迟气流分离,增加机翼有效升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 流动控制 最大升力系数 飞行试验
原文传递
朝着CFD 2030目标稳步前进
14
作者 王元元(编译) 《国际航空》 2023年第1期75-75,共1页
AIAA的CFD2030愿景集成委A员会倡导、激励并推动革命性的CFD技术进步,以支撑未来航空航天系统的分析、设计和认证。该委员会总结了2022年CFD技术的新进展。2022年1月,第四届高升力预测工作组(HLPW4)精准预测了复杂高升力构型的最大升力... AIAA的CFD2030愿景集成委A员会倡导、激励并推动革命性的CFD技术进步,以支撑未来航空航天系统的分析、设计和认证。该委员会总结了2022年CFD技术的新进展。2022年1月,第四届高升力预测工作组(HLPW4)精准预测了复杂高升力构型的最大升力系数。预测基于尺度解析方法,包括壁面模型大涡模拟(WMLES)和混合RANS/LES方法,采用的网格数量从1亿到20亿不等。模型为通用高升力标模CRM,计算结果同在英国奎奈蒂克公司的5m风洞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对包括风洞几何细节在内的精确模拟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型 最大升力系数 CFD技术 航空航天系统 大涡模拟 风洞测试
原文传递
水陆两栖飞机内吹式襟翼优化设计 被引量:20
15
作者 王妙香 孙卫平 秦何军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00-309,共10页
为改善某型水陆两栖飞机的起降性能,提高其抗浪能力,需设计高性能吹气襟翼以满足其性能要求。本文在国内外已有的吹气襟翼研究基础上,结合飞机气动综合优化设计框架及计算流体力学(CFD)的优势,以设计出高气动效率及工程实用性的内吹式... 为改善某型水陆两栖飞机的起降性能,提高其抗浪能力,需设计高性能吹气襟翼以满足其性能要求。本文在国内外已有的吹气襟翼研究基础上,结合飞机气动综合优化设计框架及计算流体力学(CFD)的优势,以设计出高气动效率及工程实用性的内吹式襟翼方案作为设计目标,对内吹式襟翼的基本形式、吹气缝道位置及喷缝参数等进行综合优化设计,最终通过风洞试验来验证优化设计方案的有效性。从分析及验证结果来看,通过本优化设计方法所设计的内吹式襟翼,能在使用相同吹气动量系数的条件下,明显推迟襟翼上的气流分离,实现最大升力系数20%左右的提升,显著提升了内吹式襟翼的气动效率,为进一步实现内吹式襟翼的工程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陆两栖飞机 内吹式襟翼 优化设计 计算流体 风洞试验 最大升力系数
原文传递
Effects of sinusoidal leading edge on delta wing performance and mechanism 被引量:4
16
作者 CHEN Huang PAN Chong WANG JinJu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3年第7期772-779,共8页
Lift and drag characteristics of delta wings with low swept angle and various sinusoidal leading edges(SLE) were investigated in a wind tunnel.Three amplitudes and three wavelengths of SLE were tested.It is revealed t... Lift and drag characteristics of delta wings with low swept angle and various sinusoidal leading edges(SLE) were investigated in a wind tunnel.Three amplitudes and three wavelengths of SLE were tested.It is revealed that,in comparison with the baseline case,when the leading-edge amplitude A?5%C(root chord length of a delta wing),the stall of the delta wing can be delayed without penalty on the maximum lift coefficient;meanwhile,the lift-to-drag ratio was kept nearly unchanged.These are beneficial to aircraft maneuverability and agility.Surface oil and hydrogen-bubble flow visualization experiments were further conducted to provide a general view of the underlying flow mechanism of SLE on delta wings.It was found that,for the flow over delta wing with SLE,vortices were generated from every crest of SLE,in contrast to the dual leading-edge vortex structure generated from the apex of the base wing.At high angle of attack,the breakdown of those vortices originating from the crests of SLE may provide additional turbulent kinetic energy to the flow,resulting in the increase of the flow reattachment region on the leeward side,therefore the stall can be delay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翼 前缘 正弦 最大升力系数 机理 性能 失速延迟 SLE
下载PDF
短舱外侧导流片对民用运输机低速特性影响
17
作者 王祁旻 郑隆乾 张美红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2-151,共10页
以提升民用运输机起降构型大迎角阶段的气动性能为目的,通过开展基于求解雷诺平均NavierStockes(RANS)方程的数值模拟,研究了翼吊短舱布局飞机的失速附近的流场特征,分析了短舱外侧导流片的作用机理以及导流片的安装位置和安装角对流动... 以提升民用运输机起降构型大迎角阶段的气动性能为目的,通过开展基于求解雷诺平均NavierStockes(RANS)方程的数值模拟,研究了翼吊短舱布局飞机的失速附近的流场特征,分析了短舱外侧导流片的作用机理以及导流片的安装位置和安装角对流动控制效果的影响。短舱外侧导流片能够在大迎角工况下产生诱导涡,抑制外侧前缘缝翼放下后,在吊挂/短舱后主翼上翼面后缘出现的分离,能够达到提升全机最大升力系数的效果。短舱外侧导流片的安装位置会影响诱导涡的涡强以及涡在主翼上翼面的展向位置和高度,安装角主要影响诱导涡的涡强。在所研究的设计区间内,短舱外侧导流片能够提升全机最大升力系数约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舱外侧导流片 装置 翼吊短舱布局 流动控制 最大升力系数
原文传递
飞机的“海豚跳”
18
作者 张炳然 《兵器知识》 2013年第9期68-69,共2页
什么是"海豚跳""海豚跳"是一个形象说法,飞行员们用来比喻一种不正常的飞机俯仰振荡运动。在这种运动发生时,飞机机头时而上抬时而下俯,飞行轨迹也随之上下弯曲,很像海豚在水中的游动,故而得名。"海豚跳"... 什么是"海豚跳""海豚跳"是一个形象说法,飞行员们用来比喻一种不正常的飞机俯仰振荡运动。在这种运动发生时,飞机机头时而上抬时而下俯,飞行轨迹也随之上下弯曲,很像海豚在水中的游动,故而得名。"海豚跳"与飞机的动稳定性变差有关,导致的原因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操纵不当而诱发振荡。另一种情况是平尾结冰,破坏了平尾气动外形。结冰还有可能使松浮的升降舵产生振荡而诱发"海豚跳"。"海豚跳"过程中,飞机运动路线大幅度上下,这在低空是非常危险的,很容易触地造成严重事故。"海豚跳"还会引起飞机迎角大幅度变化,很有可能造成飞机失速和失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豚跳 运动路线 飞行轨迹 动稳定性 气动外形 驾驶杆 迎角 最大升力系数 振荡运动 气流分离
原文传递
A study on performance influences of airfoil aerodynamic parameters and evaluation indicators for the roughness sensitivity on wind turbine blade 被引量:14
19
作者 HUANG ChenWu YANG Ke +3 位作者 LIU Qiang ZHANG Lei BAI JingYan XU JianZhong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1年第11期2993-2998,共6页
The roughness increase on horizontal axis wind turbine(HAWT) blade surface,especially on the leading edge,can lead to an aerodynamic performance degradation of blade and power output loss of HAWT,so roughness sensitiv... The roughness increase on horizontal axis wind turbine(HAWT) blade surface,especially on the leading edge,can lead to an aerodynamic performance degradation of blade and power output loss of HAWT,so roughness sensitivity is an important factor for the HAWT blade design.However,there is no criterion for evaluating roughness sensitivity of blade currently.In this paper,the performance influences of airfoil aerodynamic parameters were analyzed by the blade element momentum(BEM) method and 1.5 MW wind turbine blade.It showed that airfoil lift coefficient was the key parameter to the power output and axial thrust of HAWT.Moreover,the evaluation indicators of roughness sensitivity for the different spanwise airfoils of the pitch-regulated HAWT blade were proposed.Those respectively were the lift-to-drag ratio and lift coefficient without feedback system,the maximum lift-to-drag ratio and design lift coefficient with feedback system for the airfoils at outboard section of blade,and lift coefficient without feedback,maximum lift coefficient with feedback for the airfoils at other sections under the pitch-fixed and variable-speed operation.It is not necessary to consider the roughness when HWAT can be regulated to the rated power output by the pitch-regulated and invariable-speed ope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WT BLADE AIRFOIL aerodynamic performance roughness sensitivity evaluation indicator
原文传递
Unmanned air vehicle flow separation control using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plasma at high wind speed 被引量:8
20
作者 ZHANG Xin HUANG Yong +2 位作者 WANG WanBo WANG XunNian LI HuaXing 《Science China(Physics,Mechanics & Astronomy)》 SCIE EI CAS 2014年第6期1160-1168,共9页
The present paper described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separation control of an 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at high wind speeds.The plasma actuator was based on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DBD)and operated in a... The present paper described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separation control of an 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at high wind speeds.The plasma actuator was based on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DBD)and operated in a steady manner.The flow over a wing of UAV was performed with smoke flow visualization in theΦ0.75 m low speed wind tunnel to reveal the flow structure over the wing so that the locations of plasma actuators could be optimized.A full model of the UAV was experimentally investigated in theΦ3.2 m low speed wind tunnel using a six-component internal strain gauge balance.The effects of the key parameters,including the locations of the plasma actuators,the applied voltage amplitude and the operating frequency,were obtained.The whole test model was made of aluminium and acted as a cathode of the actuator.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lasma acting on the surface of UAV could obviously suppress the boundary layer separation and reduce the model vibration at the high wind speeds.It was found that the maximum lift coefficient of the UAV was increased by 2.5%and the lift/drag ratio was increased by about 80%at the wind speed of 100 m/s.The control mechanism of the plasma actuator at the test configuration was also analyz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sma actuator flow control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unmanned air vehicl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