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固定献血者活动对广州地区固定献血者保留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谢桂芸 黎世杰 +3 位作者 陈锦艳 韦琳莉 郑晓晓 梁华钦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0年第5期520-522,共3页
目的分析广州血液中心固定献血者活动对街头固定献血者的保留效果。方法 2015年10月—2017年9月,对收到活动邀请广州血液中心登记在册的街头固定献血者67 233人统计分析其后续献血情况,结合广州血液中心信息系统的献血者性别年龄等人口... 目的分析广州血液中心固定献血者活动对街头固定献血者的保留效果。方法 2015年10月—2017年9月,对收到活动邀请广州血液中心登记在册的街头固定献血者67 233人统计分析其后续献血情况,结合广州血液中心信息系统的献血者性别年龄等人口学信息,以收到活动邀请后献血为有效保留组,未献血为对照组,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固定献血者活动对街头固定献血者的保留效果及活动后再次献血的相关因素。结果 67 233位固定献血者中,受邀参与活动组的固定献血者有效保留率(献血组人数/总人数)高于受邀但未参加活动组[OR=2.752,95%CI(2.334,3.245)],其中25—34岁[OR=1.412,95%CI(1.120,1.779)],35—44岁年龄段[OR=2.326,95%CI(1.805,2.998)],既往献血次数10次以下[OR=9.309,95%CI(7.690,11.268)]的街头固定献血者,在收到活动邀请后更倾向于再次献血。结论广州血液中心固定献血者活动显著提高街头固定献血者的有效保留率。针对既往献血≥10次,18—24/45岁及以上街头固定献血者,需要进一步探索更有效的激励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献血者 有效保留率 保留 LOGISTIC回归
原文传递
广州市区固定献血者与初次献血者人口社会学及献血行为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悦 钟慧斌 +1 位作者 冯凡凡 曾庆威 《现代医药卫生》 2023年第18期3125-3129,共5页
目的通过比较分析初次献血者和固定献血者的人口社会学和献血行为特征,为制定精准招募策略,提高固定献血者保留率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该中心献血的初次献血者与固定献血者人口社会学特征与献血情况,分析... 目的通过比较分析初次献血者和固定献血者的人口社会学和献血行为特征,为制定精准招募策略,提高固定献血者保留率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该中心献血的初次献血者与固定献血者人口社会学特征与献血情况,分析其性别、职业、学历、献血频次、献血年限、献血间隔与初次献血量等特征差异。结果初次献血者与固定献血者男女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82.92,P<0.01);固定献血者初次献血年龄主要集中在26~45岁(61.17%),而初次献血者人群18~25岁是主力军(67.03%);初次献血者中200 mL和400 mL献血者比例相近,为39.87%和40.17%,固定献血者中400 mL献血者比例最高(60.28%);固定献血者中64.16%献血年限处于10年之内,82.96%累计献血频次在10次以下。结论对女性献血者群体和大学生团体应加强关注和回召;改善团体预约献血活动的服务环境与服务态度,促进初次献血者向固定献血者的转化;针对既往献血10次及以上、献血年限10年以上的固定献血者,应进一步探寻更有效的激励方法和途径提高有效保留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次献血者 固定献血者 有效保留率 人口社会学特征
下载PDF
超滤膜澄清乌龙茶饮料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尹军峰 权启爱 +1 位作者 罗龙新 钱晓军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06期58-62,共5页
采用平板超滤装置,选用CA材料3万、5万、10万分子量膜,系统研究在不同浓度、温度、压力下茶汁超滤通量及超滤前后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可溶糖、果胶、蛋白质等化学成分以及色差、pH、感官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超滤可以有效澄清乌... 采用平板超滤装置,选用CA材料3万、5万、10万分子量膜,系统研究在不同浓度、温度、压力下茶汁超滤通量及超滤前后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可溶糖、果胶、蛋白质等化学成分以及色差、pH、感官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超滤可以有效澄清乌龙茶汁,在合适的工艺参数下菜汁有效风味成分保留率高,能截留大部分易发生沉淀的高分子物质,感官品质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龙茶饮料 超滤膜澄清技术 平板超滤装置 有效风味成分保留率 膜分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