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1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省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程金 黄文卿 +4 位作者 张世昌 张卫清 黄功标 张江周 吴良泉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05-816,共12页
为准确估算福建省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确定其空间分布和影响因素,基于2016—2019年采集的4 350个表层土壤样本,利用地统计学方法与ArcGIS技术分析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布,并通过随机森林模型分析影响土壤有机碳密度的重要因素。结果表明... 为准确估算福建省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确定其空间分布和影响因素,基于2016—2019年采集的4 350个表层土壤样本,利用地统计学方法与ArcGIS技术分析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布,并通过随机森林模型分析影响土壤有机碳密度的重要因素。结果表明:福建省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范围为0.03~14.68 kg·m^(-2),平均值为4.06 kg·m^(-2)。全省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在空间上聚集分布,具有中等程度空间自相关性,空间变异主要由结构性因素主导,呈现自南向北、从沿海向内陆山地逐渐升高的空间分布格局。降雨量、海拔、土壤质地和土壤pH是影响有机碳储量的主要因素,地貌类型、土壤类型和作物类型影响相对较弱,且随着化肥(磷肥和钾肥)施用量的增加,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显著降低。研究表明,福建省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不高,空间分布聚集,自然气候变化、地形因子和人类活动都会影响土壤有机碳密度,其中降雨量、海拔、土壤质地和土壤pH为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密度 空间分布 驱动因子 随机森林模型
下载PDF
天山云杉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2
作者 李思瑶 夏晓莹 +4 位作者 王杰 马小龙 米尔扎提·柯尼加里木 阿丽耶·麦麦提 王卫霞 《防护林科技》 2023年第3期48-51,共4页
以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天山云杉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天山云杉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天山云杉林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林分发育阶段的增加呈逐渐积累增加的趋势,成熟林土壤有机碳显著高于幼龄林(P<0.05)。... 以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天山云杉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天山云杉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天山云杉林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林分发育阶段的增加呈逐渐积累增加的趋势,成熟林土壤有机碳显著高于幼龄林(P<0.05)。各发育阶段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异程度大小为幼龄林(69.10%)>中龄林(63.74%)>近熟林(62.68%)>成熟林(54.76%)。(2)不同发育阶段的天山云杉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在0~<20 cm、20~<60 cm土层的变化范围分别为7.86~9.18和5.65~8.69 kg·m^(-2)。(3)天山云杉林土壤有机碳密度与林龄、林分平均胸径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容重呈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密度 影响因素 天山云杉
下载PDF
青海东部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3
作者 刘庆宇 马瑛 +5 位作者 程莉 沈骁 张亚峰 苗国文 黄强 韩思琪 《物探与化探》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98-1108,共11页
整合了青海省东部地区33092 km^(2)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数据,估算了研究区表层土壤有机碳总储量为171.16 Mt,平均有机碳密度为5172.14 t/km^(2),并分析了表层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整合了青海省东部地区33092 km^(2)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数据,估算了研究区表层土壤有机碳总储量为171.16 Mt,平均有机碳密度为5172.14 t/km^(2),并分析了表层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高山和中低山地貌、草原土和草甸土土壤类型、残坡积物成土母质、林草地和高山稀疏植被区土地利用、草原和森林系统下,表层土壤有机碳平均密度明显偏高,在沙漠地貌、风沙土土壤类型和风成砂成土母质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最低,说明地形地貌(海拔高低)、成土母质、气候及植被均对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分布规律产生影响。与青海省土壤第二次普查数据有机碳储量对比,在过去20多年里青海东部表层土壤共释放约53.21 Mt有机碳,表明在长期耕种、过度砍伐和放牧等人类生产活动影响下土壤有机碳已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密度 分布特征 表层土壤 土壤类型 青海东部
下载PDF
不同利用方式下中国农田土壤有机碳密度特征及区域差异 被引量:66
4
作者 许泉 芮雯奕 +4 位作者 何航 吴峰 罗鸿 卞新民 张卫建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2505-2510,共6页
目的研究农田土壤有机碳密度特征及区域差异,为区域性土壤生产力培育提供技术参考;为区域性农田土壤碳收集技术选择和配套政策制定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采用我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研究不同用地方式下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状况。结果... 目的研究农田土壤有机碳密度特征及区域差异,为区域性土壤生产力培育提供技术参考;为区域性农田土壤碳收集技术选择和配套政策制定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采用我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研究不同用地方式下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状况。结果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密度介于0.81~12.68kg·m-2,平均为3.15kg·m-2,其中西南区最高,平均达3.63kg·m-2;华北区最低,平均为3.00kg·m-2。农田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变异系数为57%,显著比非农业土壤的变异系数低35个百分点。不同用地方式下,水田耕层有机碳密度比旱地的平均高13个百分点,但水田有机碳密度的区域变异显著低于旱地。另外,农田土壤有机碳密度与降水和气温的相关性显著低于非农业土壤,农田中水田土壤有机碳密度与降水和气温的相关性又显著小于旱地。结论农田尤其是水田土壤有机碳密度可能更多的是受人为因素影响,人为调控潜力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有机碳密度 土壤收集 区域差异 全球变化
下载PDF
基于1∶100万土壤数据库的中国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研究 被引量:175
5
作者 于东升 史学正 +3 位作者 孙维侠 王洪杰 刘庆花 赵永存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2279-2283,共5页
基于中国1∶100万土壤数据库,利用土壤有机碳储量和碳密度的空间化表达和计算方法研究中国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土壤空间数据库包含926个土壤类型单元,690个土属类型,94000多个图斑;土壤属性数据库收录了7292个全国各类型土壤的剖面数... 基于中国1∶100万土壤数据库,利用土壤有机碳储量和碳密度的空间化表达和计算方法研究中国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土壤空间数据库包含926个土壤类型单元,690个土属类型,94000多个图斑;土壤属性数据库收录了7292个全国各类型土壤的剖面数据,包括81个土壤属性字段.研究采用“土壤类型GIS连接法”实现土壤剖面有机碳密度与图形图斑连接,通过制图单元碳储量求和得出全国或者区域碳储量,并利用面积平均法计算全国及各类型土壤的有机碳平均密度.结果表明,中国的土壤面积共有928.10×104km2,有机碳储量为89.14Pg(1Pg=1015g),土壤平均碳密度9.60kg.m-2,是目前与真值最为接近的研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储量 土壤有机碳密度 中国土壤数据库
下载PDF
三峡库区森林生态系统有机碳密度及碳储量 被引量:52
6
作者 王鹏程 邢乐杰 +3 位作者 肖文发 黄志霖 潘磊 曾立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7-107,共11页
森林生态系统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减缓全球气候变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基于104块样地调查和森林资源二类清查数据,运用G IS平台,对三峡库区森林生态系统有机碳密度及储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三峡库区森林优势树种... 森林生态系统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减缓全球气候变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基于104块样地调查和森林资源二类清查数据,运用G IS平台,对三峡库区森林生态系统有机碳密度及储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三峡库区森林优势树种各器官的含碳率为44.59%-54.45%,森林凋落物含碳率为30.61%-42.73%,平均为36.38%;(2)三峡库区森林生态系统平均碳密度为117.68.thm^-2,低于我国森林平均水平;植被层碳密度平均为24.15.thm^-2,其中常绿阔叶林植被层碳密度最高,达42.80.thm^-2;枯落物层平均碳密度为2.74.thm^-2,土壤有机碳密度平均为9.09 k.gm^-2;(3)三峡库区森林生态系统总有机碳储量为286.14×10^6t,其中植被层碳储量为58.72×10^6t,凋落物碳储量为6.67×10^6t,土壤碳储量为220.74×10^6t;(4)三峡库区马尾松林分布面积最大,其总有机碳储量为77.24×10^6t,占三峡库区森林有机碳总储量的26.99%;在各森林类型中,马尾松林植被层、凋落物层和土壤层有机碳储量均最高,分别达到20.70×10^6t、2.66×10^6t和53.89×10^6t;(5)三峡库区森林有机碳密度呈现"东高西低"分布格局,巴东-秭归、巫山-巫溪、石柱-武隆及江津南部有机碳密度较高。在三峡库区提高森林质量、扩大森林面积是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森林生态系统 有机碳密度 有机储量
下载PDF
不同方法预测河北省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68
7
作者 赵永存 史学正 +3 位作者 于东升 赵彦锋 孙维侠 王洪杰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79-385,共7页
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泛克里格和回归克里格三种方法,结合由DEM获取的地形属性因子预测了河北省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分布。多元线性回归预测的残差较大,模型对总方差的解释仅18.6%,采用泛克里格方法后,预测残差降低,预测结果的极差范围变... 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泛克里格和回归克里格三种方法,结合由DEM获取的地形属性因子预测了河北省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分布。多元线性回归预测的残差较大,模型对总方差的解释仅18.6%,采用泛克里格方法后,预测残差降低,预测结果的极差范围变宽,低碳密度区的局部变异得以体现,模型对总方差的解释程度提高到53%。而回归克里格方法应用后预测残差和均方根预测误差进一步降低,模型对总方差的解释程度提高到65%,回归克里格方法也能更好地反映碳密度与地形的关系以及局部变异。三种方法中回归克里格预测效果最好,泛克里格次之,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密度 多元线性回归 泛克里格 回归克里格 河北 空间分布特征 预测方法
下载PDF
湖南省森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及碳库储量动态 被引量:32
8
作者 李斌 方晰 +5 位作者 李岩 项文化 田大伦 谌小勇 闫文德 邓东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3期4265-4278,共14页
基于2000—2014年文献和著作资料中的湖南省森林土壤剖面有机碳含量数据,湖南会同杉木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近15年的实测数据,分析了湖南省主要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密度,结合1983年至2009年湖南省4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研究... 基于2000—2014年文献和著作资料中的湖南省森林土壤剖面有机碳含量数据,湖南会同杉木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近15年的实测数据,分析了湖南省主要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密度,结合1983年至2009年湖南省4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研究了湖南省森林土壤有机碳库储量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湖南省主要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算术平均含量在9.53—22.86g/kg之间,灌木林最高,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分异主要发生在0—40 cm土层,0—80 cm土壤层有机碳密度在95.44—181.30 t C/hm2之间,平均为137.15 t C/hm2,主要分布在0—40 cm土层中,随土壤深度增加,各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差异下降,受森林类型的影响减弱。从1983—1987年到2009年,湖南省乔木林土壤层(0—80 cm)有机碳库储量净增加了414.86×106t C,面积加权平均有机碳密度提高了10.98 t C/hm2,不同乔木林土壤层(0—80 cm)有机碳库储量的差异随着时间进程逐渐增大,主要分布在杉木林、松木林、阔叶林。天然林是湖南省乔木林土壤有机碳库储量的主要贡献者,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储量正逐步提高,经济林、竹林、灌木林对湖南省森林土壤层(0—80 cm)有机碳库储量贡献不同,且动态变化趋势也不同。森林土壤层有机碳库储量的变化与各森林类型面积的变化密切相关,而各森林类型面积的增减,与各项林业政策的实施密切相关。因此,人类活动深刻影响森林土壤的碳汇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省 森林土壤 森林类型 有机碳密度 库储量
下载PDF
山东省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8
9
作者 代杰瑞 庞绪贵 +1 位作者 曾宪东 王红晋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449-1458,共10页
利用2010年完成的山东省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获得的双层网格化大密度、高精度土壤碳数据,估算了全省土壤表层(0~20 cm)、中上层(0~100 cm)和全层(0~160 cm)的土壤有机碳(SOC)密度及其储量,并分析不同土壤类型、地貌类型... 利用2010年完成的山东省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获得的双层网格化大密度、高精度土壤碳数据,估算了全省土壤表层(0~20 cm)、中上层(0~100 cm)和全层(0~160 cm)的土壤有机碳(SOC)密度及其储量,并分析不同土壤类型、地貌类型、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其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山东省不同深度土壤碳库组成存在一定差异,其中表层土壤碳库以有机碳为主,而全层土壤碳库则以无机碳为主.2全省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为350.65×106t,平均土壤有机碳密度为2.22 kg/m2,但在不同土壤类型、地貌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差异显著.3土壤中较高的w(黏粒)、w(Se)、w(TN)和稳定的C/N等土壤条件均可促使w(SOC)增加,而土壤盐渍化、高硅、富盐基离子的沙性土壤环境则不利于有机碳的积累;此外,人类活动对林地、草地的破坏,以及灌溉水田、园地、林地等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也会导致土壤有机碳流失;土壤有机碳积累受降水量影响明显,随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大,但受气温影响不明显.在各因素综合影响下,山东省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呈沿海低、鲁西北平原和胶莱盆地中等、鲁中南山地丘陵和中低山区偏高的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储量 有机碳密度 分布特征 影响因素 山东省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土壤有机碳密度垂直分布研究 被引量:49
10
作者 吴雅琼 刘国华 +1 位作者 傅伯杰 郭玉华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62-367,共6页
通过对青藏高原土壤普查数据的整理分析,定量研究了青藏高原28个典型土壤类型、14个主要生态系统类型0~20cm、20~50cm及50~100cm深度内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垂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青藏高原28个典型土壤类型3个土层的有机碳密度平均... 通过对青藏高原土壤普查数据的整理分析,定量研究了青藏高原28个典型土壤类型、14个主要生态系统类型0~20cm、20~50cm及50~100cm深度内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垂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青藏高原28个典型土壤类型3个土层的有机碳密度平均值为(6.16±1.08)kg·m^-2、(5.06±0.85)kg·m^-2、(5.30±0.82)kg·m^-2;在0~100cm土层内,暗棕壤、沼泽土的有机碳密度显著高于其它土壤类型,而高山漠土、灰棕漠土、亚高山漠土的有机碳密度不仅远远低于区域平均水平,而且显著低于其它土壤类型,14个典型生态系统土壤的有机碳密度均值为(7.47±1.38)kg·m^-2、(6.07±1.24)kg·m^-2、(6.46±1.16)kg·m^-2;其中,以沼泽草甸、针叶林土壤的有机碳密度最高,而温性荒漠、高寒荒漠、高寒草原及亚高山草原土壤有机碳密度显著低于其它生态系统,这不仅体现了青藏高原土壤-植被显著的地带性分布,而且为青藏高原土壤有机碳循环模型,及有机碳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密度 垂直分布规律 青藏高原 土壤类型 生态系统 高寒草原 地带性分布 循环模型
下载PDF
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密度研究 被引量:100
11
作者 梁启鹏 余新晓 +2 位作者 庞卓 王琛 吕锡芝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89-893,共5页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土壤有机碳作为土壤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重点之一;而森林土壤有机碳在剖面上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差异,根据土壤发生层次特点,分别研究各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规律,对于准确确定...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土壤有机碳作为土壤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重点之一;而森林土壤有机碳在剖面上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差异,根据土壤发生层次特点,分别研究各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规律,对于准确确定森林土壤碳储量具有重要意义。2008年7月在北京西山妙峰山林区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林、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林和侧柏、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混交林内,分别随机选取3个位置挖土壤剖面,然后根据土壤发生层次性特点,把各剖面划分为四个土层(0~10 cm,10~20 cm,20~40 cm和40~60 cm),每层用环刀取样测定土壤容重,用土壤袋采集1 000 g的土壤样品,经除杂、风干、过筛等程序后,对土样的有机碳含量和碳密度进行了测定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4种林分下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和土壤有机碳密度不同,不同林分土壤0~10 cm有机碳含量和碳密度最高,并且均随土壤深度增加呈降低的趋势;其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大小顺序为:栓皮栎林>侧柏、油松林>侧柏林>刺槐林。4种林分类型0~20 cm土层单位面积有机碳储量占总有机碳储量分别为:栓皮栎林51.1%,刺槐林44.2%,侧柏林43.0%,侧柏、油松混交林37.7%,平均为4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含量 土壤有机碳密度 垂直分布
下载PDF
结合高光谱信息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地统计模型 被引量:20
12
作者 刘艳芳 宋玉玲 +3 位作者 郭龙 陈奕云 卢延年 刘以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3-191,共9页
传统线性回归模型在借助光谱信息进行土壤属性预测时,通常忽略了土壤自身所具有的空间异质性和依赖性,并且未考虑模型残差的空间结构。针对以上不足,该文以江汉平原232个土壤样本为研究对象,以土壤反射光谱为辅助变量,采用偏最小二乘回... 传统线性回归模型在借助光谱信息进行土壤属性预测时,通常忽略了土壤自身所具有的空间异质性和依赖性,并且未考虑模型残差的空间结构。针对以上不足,该文以江汉平原232个土壤样本为研究对象,以土壤反射光谱为辅助变量,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普通克里格、协同克里格以及回归克里格分别构建土壤有机碳密度预测模型,选取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标准差与预测均方根误差比(ratio of performance to deviation,RPD)对模型预测精度进行对比评价。结果显示,结合高光谱信息,且同时考虑残差空间结构的回归克里格模型表现优于其他模型,预测决定系数R^2为0.617,RPD为1.614。鉴于土壤光谱信息同时还具有测定简单、省时、无损等优点,因此土壤光谱是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插值的理想辅助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模型 光谱分析 土壤有机碳密度 偏最小二乘回归 协同克里格 回归克里格
下载PDF
东北地区旱地土壤有机碳密度的主控自然因素研究 被引量:33
13
作者 王丹丹 史学正 +4 位作者 于东升 王洪杰 孙维侠 任红艳 赵永存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049-1053,共5页
土壤有机碳(SOC)库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获得的1022个东北地区旱地土壤剖面数据,采用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年均温、年均降水量、成土母质、土壤质地和pH值对旱地SOC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因... 土壤有机碳(SOC)库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获得的1022个东北地区旱地土壤剖面数据,采用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年均温、年均降水量、成土母质、土壤质地和pH值对旱地SOC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因子对东北地区旱地SOC密度在表层和剖面均有显著影响。在5个自然因子中,对SOC密度变异程度的独立解释能力最大的在表层为气温,达32%,剖面为土壤质地,为28.7%。5个自然因子的综合作用分别能解释旱地表层和剖面SOC密度变异的51.2%和50.2%。其中,气温和土壤质地是影响东北地区旱地SOC密度的主要自然因子。因此,合理利用自然条件有利于该区旱地SOC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密度 主控自然因素 旱地 东北地区
下载PDF
青海湖流域矮嵩草草甸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特征 被引量:16
14
作者 曹生奎 陈克龙 +4 位作者 曹广超 朱锦福 芦宝良 张涛 王记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82-490,共9页
通过对青海湖流域不同退化程度矮嵩草草甸土壤容重和有机碳含量的测定,确定了其土壤有机碳密度。结果表明:不同退化程度下矮嵩草草甸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变化特征各有不同。从未退化-重度退化,0—100 cm土壤剖面平均有机碳含量分别为(25.17... 通过对青海湖流域不同退化程度矮嵩草草甸土壤容重和有机碳含量的测定,确定了其土壤有机碳密度。结果表明:不同退化程度下矮嵩草草甸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变化特征各有不同。从未退化-重度退化,0—100 cm土壤剖面平均有机碳含量分别为(25.17±4.73)g/kg,(17.51±3.06)g/kg,(20.79±1.30)g/kg和(14.53±1.20)g/kg,即未退化>中度退化>轻度退化>重度退化;0—20 cm土壤平均有机碳含量从(64.47±11.70)g/kg减少为(14.52±1.52)g/kg,减少了77.48%。土壤剖面有机碳密度变化趋势与其有机碳含量变化趋势一致。0—100 cm土壤剖面有机碳密度分别为(18.16±4.12)kg/m3,(14.24±3.52)kg/m3,(18.64±2.82)kg/m3和(13.27±2.28)kg/m3,即中度退化>未退化>轻度退化>重度退化;土壤有机碳集中分布在0—40 cm深度,从未退化到严重退化,该深度有机碳密度分别为(32.06±6.41)kg/m3,(25.10±4.20)kg/m3,(22.68±3.17)kg/m3和(17.10±2.77)kg/m3,比整个剖面有机碳密度高出76.53%,76.25%,21.68%和28.88%。不考虑其他因素,以空间尺度代替时间尺度,这一结果说明矮嵩草草甸的退化导致土壤逐渐释放有机碳,其作为储存碳的功能在减弱,必须加强对矮嵩草草甸生态系统的保护,以防止其碳库变为碳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密度 矮嵩草草甸 退化 青海湖流域
下载PDF
滇黔桂地区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异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7
15
作者 张勇 史学正 +3 位作者 于东升 王洪杰 孙维侠 赵永存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26-531,共6页
土壤有机碳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陆地碳库的主要部分。揭示影响土壤有机碳储量的主要因素,对合理地利用土壤资源,减少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增加土壤碳存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土壤有机碳储量受气候、植被、土壤属性以... 土壤有机碳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陆地碳库的主要部分。揭示影响土壤有机碳储量的主要因素,对合理地利用土壤资源,减少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增加土壤碳存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土壤有机碳储量受气候、植被、土壤属性以及土地利用等多种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和人为因素控制,并存在各种因子间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密度 影响因子 逐步回归分析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尺度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 被引量:22
16
作者 薛志婧 马露莎 +1 位作者 安韶山 王万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917-2925,共9页
通过对上黄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114个样点的采样分析,结合地统计学原理对小流域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变异程度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除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变异程度较弱外,其余两层均属于中等强度变异。并呈现东部天然... 通过对上黄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114个样点的采样分析,结合地统计学原理对小流域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变异程度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除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变异程度较弱外,其余两层均属于中等强度变异。并呈现东部天然草地分布区与中部带状灌丛林地分布区空间变异程度较强的分布特点。不同土层深度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密度存在明显差异,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有机碳密度则表现为10—30cm最高,30—60cm其次,0—10cm最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有机碳密度表现为:天然草地>果园>灌丛林地>河滩、河台地>撂荒地>人工草地>耕地。以土地利用方式为基本单元,对上黄小流域土壤有机碳储量进行估算。结果表明,上黄小流域土壤有机碳总储量为46527.12t,其中,灌丛林地(22052.81t)和天然草地(14573.14t)的储量最高,占总储量的78.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密度 土壤储量 土地利用方式 半方差函数模型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对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 被引量:80
17
作者 许信旺 潘根兴 侯鹏程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93-196,200,共5页
采用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研究了安徽省不同土地类型表层土壤的有机碳密度和碳库的特点。结果表明,安徽省平均有机碳密度为(31.64±16.39)tC/hm2,林地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高于全省表层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旱作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则低... 采用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研究了安徽省不同土地类型表层土壤的有机碳密度和碳库的特点。结果表明,安徽省平均有机碳密度为(31.64±16.39)tC/hm2,林地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高于全省表层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旱作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则低于全省平均值。有机碳密度的大小顺序为:林地>水稻土耕层>旱地。安徽省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布也表现为:林地>水稻土>旱地。表层土壤有机碳总量达0.28 Pg,其中林地占50%,水稻土占23%,而旱地只占18%。因此,人为利用特点是区域土壤碳库和碳密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表明:林地、水稻土和旱作土壤表层有机碳量与总氮之间的相关系数(R2)均大于0.78,农田土壤粘粒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固定也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土壤 有机碳密度 安徽省
下载PDF
粤西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0
18
作者 张苏峻 黎艳明 +1 位作者 周毅 苏志尧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2-28,共7页
研究不同林龄桉树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分布对人工林土壤碳汇研究具有重要意义。2008年12月,在粤西肇庆的1年生和3年生桉树人工林分别设置了100个调查样点,研究土壤有机碳密度随林龄、土层、土壤理化性质、坡位、坡向的变化。结果表明:(1... 研究不同林龄桉树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分布对人工林土壤碳汇研究具有重要意义。2008年12月,在粤西肇庆的1年生和3年生桉树人工林分别设置了100个调查样点,研究土壤有机碳密度随林龄、土层、土壤理化性质、坡位、坡向的变化。结果表明:(1)土壤有机碳密度随土层加深而降低,同一土层在各林龄间差异不显著。样点Ⅰ—A、Ⅰ—B、Ⅲ—A、Ⅲ—B有机碳密度分别为6.87±0.23、4.09±0.10、6.99±0.27和4.02±0.12 kg.m-2。(2)有机碳密度在样点Ⅰ—A、Ⅰ—B、Ⅲ—A、Ⅲ—B均服从正态分布,变异系数分别为23.91%、18.14%、27.00%和21.41%,变异程度皆属于中等变异。(3)除自然含水量和石砾含量外,有机碳密度与土壤理化因子相关性显著或极显著,但不同取样点,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土壤密度、电导率、pH值、土壤氮磷钾全量和有效量的相关性不尽一致;坡度和坡向等地形因子对样点Ⅰ—A、Ⅰ—B土壤有机碳密度影响显著,表现出北坡显著高于南坡,下坡显著高于上坡,对样点Ⅲ—A、Ⅲ—B存在一定影响,但差异不显著。(4)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理化性质和地形因子可解释有机碳密度47%~60%的信息量,各样点的主要决定因子及作用大小不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 桉树人工林 土壤有机碳密度 影响因素 粤西
下载PDF
阿尔泰山南坡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分布特征和储量估算 被引量:14
19
作者 陈廷舰 胡玉昆 +3 位作者 柳妍妍 公延明 房飞 杨秀娟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31-1239,共9页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机碳库是重要的碳库之一,对于研究全球碳循环和温室效应有重要影响。通过野外实地采样和室内分析,按照0~10 cm、10~20 cm、20~30 cm、30~40 cm、40~50 cm、50~100 cm的土壤分层方法,综合分析了阿尔泰山南坡土壤...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机碳库是重要的碳库之一,对于研究全球碳循环和温室效应有重要影响。通过野外实地采样和室内分析,按照0~10 cm、10~20 cm、20~30 cm、30~40 cm、40~50 cm、50~100 cm的土壤分层方法,综合分析了阿尔泰山南坡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分布特征,并估算了该地区的有机碳储量。结果表明:(1)在阿尔泰山南坡土壤有机碳密度随海拔梯度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变化规律,海拔在500~2 400 m之间,土壤有机碳密度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2 400~3 000 m之间,出现下降趋势;(2)土壤有机碳密度在0~100 cm土壤层内呈递减趋势,且不同土层有机碳密度的变异程度不同;在土壤各个土层深度,9种土壤类型的有机碳密度均有显著差异(p〈0.05);(3)研究区域0~100 cm有机碳储量为0.477 4 Pg,各土壤类型储量差异显著(p〈0.05),亚高山草甸土的储量最多,山地灰色针叶林土次之,储量最少的出现在高山寒冻土和棕钙土;其中0~30 cm层土壤有机碳储量为0.225 Pg,占总储量的44.13%。研究结果为估算不同土壤类型土壤有机碳密度,以及分析碳源碳汇提供了数据参考,并对进一步研究此地区碳循环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有机碳密度 垂直分布 储量
下载PDF
小流域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变异特征的尺度效应研究 被引量:17
20
作者 李龙 姚云峰 +3 位作者 秦富仓 郭月峰 王欣 常伟东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87-792,共6页
选择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黄花甸子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统计学和Arc GIS空间分析工具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流域内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多尺度空间变异特征以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变异性具有明显的多尺度效应,随着研究尺... 选择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黄花甸子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统计学和Arc GIS空间分析工具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流域内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多尺度空间变异特征以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变异性具有明显的多尺度效应,随着研究尺度的增大,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块金系数逐级减小,小尺度下土壤有机碳表现为中等程度空间相关性;大、中尺度为强烈空间相关。结构性因素对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变异作用逐渐增强,而同时削弱随机因素对其变异所产生的影响。地形因子与NDVI对土壤有机碳密度均有显著影响,大尺度的研究中,环境因子与有机碳密度的相关性由大到小表现为海拔>坡度>NDVI>坡向;中、小尺度的研究则表现为NDVI>海拔>坡度>坡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密度 空间变异 尺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