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口沉积物碳氮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有机质来源分析 被引量:24
1
作者 吴丹丹 葛晨东 +2 位作者 高抒 吕艳美 杨旸 《地球化学》 CAS CSCD 2012年第3期207-215,共9页
根据对长江口水下三角洲上部(CJ16)和口门浅滩(CJ19)柱状样的粒度、总有机碳(TOC)、总氮(TN)和有机碳同位素(δ13C)以及长江口表层样TOC的测定,得出其粒度及碳氮元素特征,利用C/N和δ13C分析有机质来源及不同来源的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 根据对长江口水下三角洲上部(CJ16)和口门浅滩(CJ19)柱状样的粒度、总有机碳(TOC)、总氮(TN)和有机碳同位素(δ13C)以及长江口表层样TOC的测定,得出其粒度及碳氮元素特征,利用C/N和δ13C分析有机质来源及不同来源的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1)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在0.19%~1.17%之间,CJ16柱中有机碳含量比CJ19柱略高;总氮含量均比较少,且变化幅度小;C/N比值在5~17间变化;CJ16柱的δ13C值在24.70‰~22.86‰间变化,CJ19柱为24.88‰~22.37‰,且CJ19柱δ13C值在36 cm以上段较下段明显增大,推测可能与南汇边滩互花米草(C4植物)的引种有关;(2)长江口表层沉积物TOC的含量范围为0.17%~1.16%,平均值为0.52%;(3)粒度特征显示长江口主要以粉砂和粘土为主,砂含量较少,粒度与长江口TN、TOC含量有较好的相关性;(4)C/N和δ13C值的特征均显示该区有机质为陆源和海洋混合,利用C/N比值估算出来自陆源的有机碳比例在CJ16柱约为40%,而在CJ19柱中约为60%;根据δ13C值估算出CJ16柱陆源和海源两种有机质来源几乎是各占一半的比例,CJ19柱来自陆源的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60%,与用C/N比值法测得的结果较一致。上述结果显示长江口的不同空间位置碳氮元素分布特征不同,沉积记录受到粒度、河口区物源的影响,还受到陆源和海源不同有机质来源输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δ13C C/N 有机质来源 长江口 粒度
下载PDF
珠江口及近海沉积有机质来源判断 被引量:6
2
作者 张凌 陈繁荣 +1 位作者 杨永强 张德荣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47-451,共5页
用二元混合模型对有机地球化学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模拟,结果表明珠江口和近海沉积物样品OC/N与δ15N在早期成岩过程中均发生了较大改变,OC/N可用作判断有机质来源的辅助证据,而δ15N不宜用作沉积有机质来源的指示。δ13Corg则可以较可... 用二元混合模型对有机地球化学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模拟,结果表明珠江口和近海沉积物样品OC/N与δ15N在早期成岩过程中均发生了较大改变,OC/N可用作判断有机质来源的辅助证据,而δ15N不宜用作沉积有机质来源的指示。δ13Corg则可以较可靠地用来评价来源的贡献。稳定C同位素二元混合模拟结果表明从珠江河流出海口往近海方向,陆源有机质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在珠江口内,陆源有机C的比例略大于水生有机C,而近海有机质以当地水生藻类为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C/N 稳定C N同位素组成 有机质来源 早期成岩 二元混合模拟
下载PDF
莱州湾沉积物有机质来源 被引量:10
3
作者 张明亮 姜美洁 +2 位作者 付翔 吕振波 郑亮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41-746,共6页
应用C/N、δ13C、δ15N解析了莱州湾沉积物有机质来源,发现湾内有机质主要存在海洋、河口浮游植物以及陆地有机质3种来源。通过C/N、δ13C定量示踪,发现海洋浮游植物是湾内沉积物有机质的最主要来源,相对含量在41.6%—58.5%之间。河口... 应用C/N、δ13C、δ15N解析了莱州湾沉积物有机质来源,发现湾内有机质主要存在海洋、河口浮游植物以及陆地有机质3种来源。通过C/N、δ13C定量示踪,发现海洋浮游植物是湾内沉积物有机质的最主要来源,相对含量在41.6%—58.5%之间。河口浮游植物有机质、陆源有机质相对含量波动较大,分别在3.8%—43.8%、0—53.5%之间。海洋浮游植物有机质在整个海湾都表现出较高含量。近岸河口附近海域往往表现出高含量的河口浮游植物有机质特征,陆源有机质含量较高区域大都集中在黄河口周围海域,高河口浮游植物有机质以及高陆源有机质特征在黄河口周围海域均有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来源 C/N δ13C δ15N 莱州湾
下载PDF
黄县盆地古近系李家崖组油页岩与煤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有机质来源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李丽 孟庆涛 +3 位作者 刘招君 陈玲玲 曾文人 李金国 《世界地质》 CAS 2021年第2期343-353,共11页
针对黄县盆地李家崖组成矿机理问题,利用含油率、Leco(莱科)、岩石热解、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分析,研究了油页岩与煤有机地球化学特征,讨论其有机质来源。结果表明:①研究区油页岩可分为高品质和低品质油页岩,其中高品质油页岩(含油率12.71... 针对黄县盆地李家崖组成矿机理问题,利用含油率、Leco(莱科)、岩石热解、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分析,研究了油页岩与煤有机地球化学特征,讨论其有机质来源。结果表明:①研究区油页岩可分为高品质和低品质油页岩,其中高品质油页岩(含油率12.71%~24.38%)呈高TOC、S_(1)+S_(2)和HI特点,有机质类型为Ⅰ-Ⅱ型;②低品质油页岩(含油率3.69%~4.56%)呈中等TOC、S_(1)+S_(2)和HI特点,有机质类型为Ⅱ_(1)型;③而煤呈极高TOC、高S_(1)+S_(2)、低HI的特点,为腐泥煤。油页岩与煤正构烷烃气相色谱(GC)图显示为单峰式,具明显的奇碳数优势,以长链为主,此外还检测出大量的藿烷和甾类化合物,其中藿烷系列以五环三萜烷为主以及一定丰度伽马蜡烷和少量的三环萜烷。甾类化合物主要为规则甾烷(C_(27)-C_(29)),其次为重排甾烷(C_(27)、C_(29)),孕甾烷的丰度极低。芳烃类主要为萘、菲、蒽、屈等常规多环芳烃化合物,以及长链烷基萘、芳香甾烷及芴等非常规多环芳烃化合物。综合Pr/Ph(1.07~2.68)、C_(27)-C_(28)-C_(29)规则甾烷相对含量、藿烷及芳烃组分,油页岩与煤有机质来源存在一定差别。高品质油页岩有机质为菌藻类,含一定量的陆生高等植物且遭受过较强的微生物作用;低品质油页岩有机质为陆生高等植物,含少量菌藻类和浮游生物,微生物作用较弱于高品质油页岩。煤以陆源高等植物为主,含少量菌藻类,微生物作用弱于油页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页岩 有机地球化学 有机质来源 黄县盆地 李家崖组 古近系
下载PDF
江汉平原高砷地下水中溶解性有机质来源的稳定碳同位素示踪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韩莉 甘义群 于凯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B10期266-268,共3页
高砷地下水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厌氧微生物的作用下,铁锰矿物的还原性溶解。作为微生物活动的能源物质和重要的电子供体,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OM )对于高砷地下水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Suiling et al., 2006;Hossai... 高砷地下水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厌氧微生物的作用下,铁锰矿物的还原性溶解。作为微生物活动的能源物质和重要的电子供体,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OM )对于高砷地下水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Suiling et al., 2006;Hossain et al., 20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质 地下水形成 碳同位素示踪 有机质来源 高砷 江汉平原 稳定 厌氧微生物
下载PDF
松辽盆地沙河子组上段(Aptian期)黑色泥页岩有机质来源及其沉积环境 被引量:2
6
作者 王鹏 单玄龙 +2 位作者 贺文同 范代军 时玉芹 《世界地质》 CAS 2022年第2期307-314,共8页
在地质特征分析基础上,利用有机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与微量元素等方法指示松辽盆地晚Aptian期沙河子组上段沉积物中有机质来源、沉积物在湖泊沉积时所处的氧化还原状态以及古气候变化。研究发现沙河子组上段黑色泥页岩中有机... 在地质特征分析基础上,利用有机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与微量元素等方法指示松辽盆地晚Aptian期沙河子组上段沉积物中有机质来源、沉积物在湖泊沉积时所处的氧化还原状态以及古气候变化。研究发现沙河子组上段黑色泥页岩中有机质来源主要为浮游微型藻类、沉水植物等湖泊生物,含部分的陆源有机质供给;当时气候为温暖湿润气候;水体沉积环境由正常水体逐渐转变为缺氧还原的湖泊沉积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沙河子组 碳、氮同位素 有机质来源 古气候 古环境
下载PDF
海南儋州湾红树林区沉积有机质来源及碳储量 被引量:4
7
作者 褚梦凡 肖晓彤 +1 位作者 丁杨 赵美训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2-31,共10页
本文测定了海南儋州湾南岸柱状沉积物的粒度、总有机质参数(TOC、C/N和δ^(13)C)和类脂生物标志物含量,并通过端元混合模型使用红树植物特征标志物蒲公英萜醇含量、长链正构烷烃含量和δ^(13)C值半定量区分了海南儋州湾南岸沉积有机质来... 本文测定了海南儋州湾南岸柱状沉积物的粒度、总有机质参数(TOC、C/N和δ^(13)C)和类脂生物标志物含量,并通过端元混合模型使用红树植物特征标志物蒲公英萜醇含量、长链正构烷烃含量和δ^(13)C值半定量区分了海南儋州湾南岸沉积有机质来源,尤其是红树林的贡献。另外,通过估算沉积物的有机碳储量来评估儋州湾红树林区域的储碳能力。在沉积有机质中,陆源、水源和红树植物有机质所占平均比例分别为47%,36%和17%。沉积物柱状样中单位厘米深度沉积物的碳储量范围在0.12~2.90 t/ha。本研究表明,儋州湾地区沉积物中来自于红树林的有机质比例较低,且其碳埋藏量可能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修复和保护儋州湾红树林,能够有效提升湿地的碳埋藏效率,从而减缓大气CO_(2)上升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本文应用生物标志物和碳同位素方法,半定量区分了红树林生态系统各种来源有机碳的贡献,将蒲公英萜醇作为红树林特征生物标志物应用在计算模型中,能够量化红树植物来源有机碳的贡献,加深对红树林系统有机碳埋藏情况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物 沉积有机质来源 碳储量 红树林 儋州湾
下载PDF
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新不列颠海沟有机质来源及碳酸盐含量变化 被引量:3
8
作者 林刚 陈琳莹 +1 位作者 罗敏 陈多福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8-148,共11页
深海有机质的来源与演化及其碳酸盐含量变化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分析新不列颠海沟水深3908 m采集的柱状沉积物总有机碳(TOC)和总氮(TN)的含量、有机碳的δ^(13)C值和AMS-^(14)C定年以及CaCO_3含量变化,探讨该海区的有机质来源... 深海有机质的来源与演化及其碳酸盐含量变化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分析新不列颠海沟水深3908 m采集的柱状沉积物总有机碳(TOC)和总氮(TN)的含量、有机碳的δ^(13)C值和AMS-^(14)C定年以及CaCO_3含量变化,探讨该海区的有机质来源与演化及碳酸盐含量变化与控制因素。研究发现:(1)该地区的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海洋自生有机质,但受到陆源有机质输入的影响,其中在末次冰消期和全新世早期,海平面相对较低,但海平面逐渐上升会带来部分侵蚀的陆源土壤输入,而且作为降水带的赤道辐合带(ITCZ)位置偏南引起的陆源剥蚀物质输入增强,使陆源有机质贡献比例较高,主要来自巴布亚新几内亚森林土壤的有机质贡献;(2)该地区的CaCO_3含量在末次冰消期以来呈现出末次冰消期和全新世中晚期较低,而全新世早中期较高的特征,其变化主要受海平面变化和ITCZ迁移引起的陆源碎屑物质输入强弱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来源 碳酸盐 新不列颠海沟 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
下载PDF
湛江湾潮间带表层沉积物有机质分布特征及来源分析
9
作者 李颖诗 吴华杰 +4 位作者 李基秀 唐潇 连靖 夏嘉 高苑 《广东化工》 CAS 2024年第1期139-142,共4页
本研究以湛江湾海滨公园、渔港公园和东海岛潮间带为研究区域,对这些区域潮间带表层沉积物的总氮(TN)、总有机碳含量(TOC)、TOC/TN比值和稳定碳同位素比值(δ13C_(org))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湛江湾潮间带表层沉积物TOC、TN、δ13C_(org)的... 本研究以湛江湾海滨公园、渔港公园和东海岛潮间带为研究区域,对这些区域潮间带表层沉积物的总氮(TN)、总有机碳含量(TOC)、TOC/TN比值和稳定碳同位素比值(δ13C_(org))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湛江湾潮间带表层沉积物TOC、TN、δ13C_(org)的分布特征和有机质的来源。结果表明,湛江湾表层潮间带沉积物样品的TOC含量为0.03%~1.28%,平均值为0.51%,TN含量为0.002%~0.121%,平均值为0.05%,TOC/TN范围为7.75~20.36,平均值为12.15,δ13C_(org)范围为-26.25‰~-22.13‰,平均值为-24.24‰。湛江湾潮间带表层沉积物有机质的来源主要是海洋和陆地混合源,主要来自C3陆生植物和海洋藻类植物,少量来自挺水植物和贝类生物沉积物,它们可能受到研究地区的地理环境、沉积物粒度、港口运输、生活废水和海洋渔业等多种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湛江湾 潮间带沉积物 有机 稳定碳同位素 有机质来源
下载PDF
辽宁秀水盆地早白垩世义县组有机质富集机理研究——以LFD1井为例
10
作者 胡祖宏 胡建芳 +3 位作者 席党鹏 孙守亮 陈树旺 彭平安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2-294,共13页
【目的】辽宁北部秀水盆地为中生代小型断陷盆地,发育沉积厚度巨大的下白垩统义县组地层,需要明确其有机质富集方式。【方法】通过对秀水盆地LFD1井义县组二段和三段沉积岩开展了有机质稳定碳同位素组成以及正构烷烃、甾烷和藿烷等生物... 【目的】辽宁北部秀水盆地为中生代小型断陷盆地,发育沉积厚度巨大的下白垩统义县组地层,需要明确其有机质富集方式。【方法】通过对秀水盆地LFD1井义县组二段和三段沉积岩开展了有机质稳定碳同位素组成以及正构烷烃、甾烷和藿烷等生物标志化合物的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结果与结论】秀水盆地LFD1井义县组二段和三段沉积岩有机质含量高,变化范围为0.01%~4.78%,且已经进入成熟阶段,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其有机质沉积演化划分为四个阶段:阶段Ⅰ,火山活动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在弱还原—弱氧化的条件下形成了δ^(13)C_(org)偏轻、有机质含量高的沉积记录;阶段Ⅱ1,δ^(13)C_(org)偏重的陆生植物碎屑大量进入湖泊中,沉积环境处于强还原状态;阶段Ⅱ2,沉积环境在还原—弱氧化状态下变化,湖泊水体中藻类和水生植物繁盛,提供大量有机质促使形成了高TOC的沉积建造;阶段Ⅲ,沉积速率加快,对有机质富集起到了一定稀释作用,但该阶段的开始和结束出现了短暂的强还原沉积环境和水体分层,并在对应层位形成了有机质相对较高的沉积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县组 生物标志化合物 沉积环境 有机质来源
下载PDF
稳定碳同位素技术在北京市公园湖泊沉积物有机质来源分析与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1
作者 王春雨 郭庆军 +6 位作者 朱光旭 Marc Peters 杨俊兴 张晗芝 魏荣菲 田丽艳 万鹰昕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78-785,共8页
湖泊是陆地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湖泊沉积物是水体污染物的源和汇,北京湖泊生态环境和环境质量评价越来越受关注。本研究对2012—2013年北京市19个公园湖泊表层沉积物中δ13Corg、C/N值及TOC、TON含量进行分析,探讨了湖泊生产力分布、湖... 湖泊是陆地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湖泊沉积物是水体污染物的源和汇,北京湖泊生态环境和环境质量评价越来越受关注。本研究对2012—2013年北京市19个公园湖泊表层沉积物中δ13Corg、C/N值及TOC、TON含量进行分析,探讨了湖泊生产力分布、湖泊营养输入、表层沉积物营养含量以及各沉积物有机质来源。结果表明,湖泊表层沉积物由于存在地域差异,δ13Corg、C/N、TOC、TON含量的差别较大、湖泊生产力与营养水平各不相同;通过有机指数评价法推断,所研究的湖泊中只有3个湖泊较清洁,其他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有机污染;结合δ13Corg(-27.6‰^-22.1‰)和C/N(8.2~58.1)2个特征值对沉积物进行有机质来源的定性及半定量分析,推断出北京市公园湖泊有机质大多来源为污水有机质,应主要从控制污水输入方面降低湖泊污染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园湖泊沉积物 有机碳同位素 有机质来源 北京
原文传递
长江口潮滩有机质稳定碳同位素时空分布与来源分析 被引量:14
12
作者 余婕 刘敏 +3 位作者 许世远 侯立军 欧冬妮 程书波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47-854,共8页
通过测定长江口潮滩悬浮颗粒有机质和表层沉积有机质在枯水季节(2006年2月)和洪水季节(2006年8月)的稳定碳同位素值,对有机质潜在来源及局部岸段改造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悬浮颗粒有机质稳定碳同位素值在2月明显低于8月,变化范围... 通过测定长江口潮滩悬浮颗粒有机质和表层沉积有机质在枯水季节(2006年2月)和洪水季节(2006年8月)的稳定碳同位素值,对有机质潜在来源及局部岸段改造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悬浮颗粒有机质稳定碳同位素值在2月明显低于8月,变化范围分别在-25.8‰~-23.4‰和-25.1‰~-22.9‰,主要是受径流量枯洪季变化和浮游生物生长季节变化两种因素的叠加作用。表层沉积有机质2月和8月的稳定碳同位素分别为-25.0‰~-20.4‰和-24.7‰~-19.5‰,季节变化不明显,主要来自悬浮颗粒物的沉降。除受大背景环境因素影响,局部环境对潮滩有机质也有一定的改造作用,污水、支流河水的输入对悬浮颗粒有机质碳同位素有一定的影响,埋藏的潮滩植物和底栖微藻则对沉积有机质有部分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碳同位素 有机质来源 悬浮颗粒物 沉积物 长江口
下载PDF
莱州湾-龙口湾表层沉积物有机质特征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14
13
作者 吕双燕 金秉福 +2 位作者 贺世杰 李沅蔚 王传远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50-658,共9页
通过对莱州湾-龙口湾表层沉积物样品中总有机碳(TOC)、总氮(TN)、有机碳与总氮的比值(C/N)、稳定碳氮同位素(δ13C、δ15N)生物地球化学指标的测定,分析了该区域沉积物中有机质的特征和来源.结果显示,莱州湾表层沉积物中TOC含量为0.47%&... 通过对莱州湾-龙口湾表层沉积物样品中总有机碳(TOC)、总氮(TN)、有机碳与总氮的比值(C/N)、稳定碳氮同位素(δ13C、δ15N)生物地球化学指标的测定,分析了该区域沉积物中有机质的特征和来源.结果显示,莱州湾表层沉积物中TOC含量为0.47%±0.40%,龙口湾TOC含量为0.82%±0.37%,TN含量相差不大,因此龙口湾沉积物有机质相对含量高于莱州湾.港口的建设使龙口湾内水体流速减慢,加上龙口湾入海河流较少,使得龙口湾沉积物平均粒径(19.40μm)远低于莱州湾(43.89μm),比较容易吸附有机质.莱州湾沉积物中δ13C值为-24.96‰—21.46‰,平均值为-23.63‰;龙口湾表层沉积物中δ13C值为-23.02‰—22.39‰,平均值为-22.73‰.由此看来,莱州湾沉积物中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陆生C3植物和藻类,而龙口湾有机质大部分来源于藻类,少数来自陆生C3植物.根据经典的二元模式计算,龙口湾陆源有机质的贡献比例范围为23.15%—33.67%,平均值为28.84%,莱州湾陆源贡献比例范围为7.65%—65.97%,平均值为43.75%.莱州湾沿岸有众多河流入海,尤其是含沙量最多的黄河,给湾内带来大量的陆上有机质,而龙口湾入海河流较少,沉积物中的陆上有机质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 龙口湾 有机 稳定碳氮同位素 有机质来源
原文传递
大鹏湾表层沉积物中碳、氮、磷的多年调查结果和有机质来源分析 被引量:11
14
作者 李绪录 周毅频 夏华永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113-1119,共7页
依据1998—2006年18个航次13个站的调查资料,简要描述和分析了大鹏湾表层沉积物中包括碳、氮、磷的多项生物地球化学要素多年的平均空间分布和年际变化,并依据TOC/TN原子比探讨沉积物中有机质的来源.结果表明,大鹏湾的水动力条件对沉积... 依据1998—2006年18个航次13个站的调查资料,简要描述和分析了大鹏湾表层沉积物中包括碳、氮、磷的多项生物地球化学要素多年的平均空间分布和年际变化,并依据TOC/TN原子比探讨沉积物中有机质的来源.结果表明,大鹏湾的水动力条件对沉积物中各生物地球化学要素的分布变化影响不大,TOC、TN和TP含量分别为(17600±4600)mg·kg-1、(1738±446)mg·kg-1和(562±89)mg·kg-1,比珠江口和大亚湾高.9年调查期间,TOC、TC、TN和TP含量的年际变化趋势都是上升的,表明随着周边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产生的大量有机质通过小河流和地表径流排放入海,使大鹏湾中沉积物的环境逐渐恶化.TOC/TN原子比为12.4±2.5,介于海洋浮游生物源和陆生高等植物源之间,反映了大鹏湾表层沉积物中有机质是陆源和水生2种来源的混合输入.TOC/TN原子比呈逐年上升趋势,表明大鹏湾接受陆源有机质与水生有机质的比例逐渐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鹏湾 表层沉积物 生物地球化学要素 TOC/TN原子比 有机质来源
原文传递
草海沉积物有机质空间分布与来源识别 被引量:5
15
作者 杨海全 陈敬安 +2 位作者 宋以龙 王敬富 陆顶盘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8期1-9,共9页
本文选取草海湿地这一典型高原湖泊湿地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17个表层沉积物和3根代表性湖区沉积物柱芯总有机碳(TOC)含量、有机碳δ^(13)C及C/N值,探讨了草海湿地表层沉积物和三个重点湖区不同深度沉积物有机质的主要来源,并利用有机碳... 本文选取草海湿地这一典型高原湖泊湿地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17个表层沉积物和3根代表性湖区沉积物柱芯总有机碳(TOC)含量、有机碳δ^(13)C及C/N值,探讨了草海湿地表层沉积物和三个重点湖区不同深度沉积物有机质的主要来源,并利用有机碳δ^(13)C和C/N值对表层沉积物有机碳来源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草海表层沉积物中TOC含量、δ^(13)C和C/N值变化范围分别为6.86%~34.85%,-28.49%^-18.19%,7.36~11.12;表层沉积物有机碳主要来源于藻类生产和沉水植物,沉水植物贡献率为49.7%,藻类初级生产的贡献率为48.8%,而陆源输入只对东部湖区有较小影响;东部湖区上部沉积物有机碳主要来源于藻类,底部受到藻类生长、陆源输入及沉水植物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海 沉积物 有机质来源 稳定碳同位素 碳氮比
下载PDF
16ka以来冲绳海槽中南部有机质来源及其对上升流演变的指示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明铭 窦衍光 +5 位作者 徐景平 陈晓辉 李军 蔡峰 邹亮 王利波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69-781,共13页
基于14C测年,通过对OKT12孔有机碳、氮含量及碳同位素、粒度等指标的分析,探讨了16ka以来冲绳海槽中南部有机质来源及其对上升流演变的指示.研究发现,TOC堆积速率、δ13C和TOC/TN比值等指标呈明显的三阶段变化.陆源C3植物、海源浮游生... 基于14C测年,通过对OKT12孔有机碳、氮含量及碳同位素、粒度等指标的分析,探讨了16ka以来冲绳海槽中南部有机质来源及其对上升流演变的指示.研究发现,TOC堆积速率、δ13C和TOC/TN比值等指标呈明显的三阶段变化.陆源C3植物、海源浮游生物以及台湾河流悬浮体是OKT12孔有机质的3个主要端元.δ13C和TOC/TN比值物源判别显示,低海平面时期(16~ 10 ka),OKT12孔有机质主要来自陆源输入和海源浮游生物的贡献;10~7 ka阶段主要来自台湾河流悬浮体贡献,反映了早全新世以来黑潮的加强;高海平面以来(7~0 ka),OKT12孔有机质以海源浮游生物贡献为主,其变化反映了上升流的强弱波动.7~4 ka海洋浮游生物贡献量的增加指示上升流增强,4 ka以来贡献量减少指示上升流减弱.上升流变化与黑潮强弱、流轴位置变动有关,两者受到高频气候事件ENSO活动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来源 上升流演变 黑潮 ENSO 冲绳海槽
原文传递
南海南沙海区沉积有机质分布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17
作者 陈芬 黎刚 +1 位作者 朱小畏 颜文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5-54,共10页
对现在过程的研究可为了解过去沉积环境演变信息提供重要线索。对南海南沙广阔海域23个现代表层沉积物样品总有机碳(TOC)、总氮(TN)含量及同位素组成(δ13CTOC和δ15N)进行测试分析,以期通过沉积有机质的现代组成分布特征为反演其历史... 对现在过程的研究可为了解过去沉积环境演变信息提供重要线索。对南海南沙广阔海域23个现代表层沉积物样品总有机碳(TOC)、总氮(TN)含量及同位素组成(δ13CTOC和δ15N)进行测试分析,以期通过沉积有机质的现代组成分布特征为反演其历史时空分布变化规律及其驱动机制提供参考。南沙海区表层沉积物TOC/TN(5.5~7.9,平均为6.5±0.6)和δ13CTOC(–21.9‰~–18.7‰,平均为–21.0‰±0.7‰)揭示了沉积有机质主要来自海源贡献;δ13CTOC与TOC和TOC/TN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了TOC未受明显的早期成岩作用影响,因此表层沉积物TOC可用于反映现代上层海水生产力状况。南沙海区表层沉积物TOC(0.32%~0.97%,平均为0.67%±0.17%)呈现明显的西-东向分布差异,高值主要位于西部前缘地带,低值主要分布在东部海域。表层沉积物TOC的地理分布特征表明了西南夏季风对南沙海域表层海水生产力的主要调控作用—由夏季风产生的越南上升流和湄公河陆源输入带来的高通量营养盐促进了西部前缘海域浮游植物的勃发,而随着站位距离的增加其施肥效应越来越弱。表层沉积物TOC和TN的强相关性(R2=0.95)以及δ15N的空间分布特征暗示了南沙海域沉积物δ15N未受陆源河流影响,记录了上层海水δ15N信号,从而指示了相关的氮循环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有机质来源 海洋生产力 东亚季风 南沙海区
下载PDF
白洋淀多种生境沉积物有机质来源解析及其演变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晨宇 张美一 +1 位作者 尹铮 王东升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37-247,共11页
沉积物有机质来源及其演变的解析对富营养化湖泊的防治及生态修复具有重要的意义.白洋淀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泊,由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其生境逐渐破碎化且不同生境的有机质来源及演变过程尚不清楚.通过对白洋淀河道、湖面、鱼塘、荷... 沉积物有机质来源及其演变的解析对富营养化湖泊的防治及生态修复具有重要的意义.白洋淀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泊,由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其生境逐渐破碎化且不同生境的有机质来源及演变过程尚不清楚.通过对白洋淀河道、湖面、鱼塘、荷塘4种不同生境沉积物岩芯正构烷烃含量与组成特征的分析,结合主成分分析-多元线性回归(PCA-MLR)模型,以解析其有机质的来源及演变.结果表明:由于受不同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同生境沉积物的有机质来源不同.鱼塘和荷塘沉积物有机质来源以藻类等水生低等生物为主,分别达到78.3%、72.7%;河道沉积物有机质来源则以陆生高等植物为主,占比为63.8%;开阔湖面沉积物中不同有机质来源所占比例分别为水生低等生物33.0%,水生高等植物26.2%,陆生高等植物40.8%.该结果与白洋淀地区人类活动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历程相对应.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随着雄安新区一系列环境治理措施和环保工程的实施,白洋淀水质恶化趋势得到遏制,藻类等水生低等生物在河道和湖面的沉积物有机质来源占比开始缓慢降低,但是由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较深且藻类死亡后仍大量沉积于沉积物中,鱼塘和荷塘沉积物有机质来源中水生低等生物的占比仍然较高,建议辅以清淤等工程措施处理.研究表明,正构烷烃的碳数分布及其受体模型可以作为定量表征有机质来源及其演变历史的工具,对研究多生境水体环境演变和管理政策制定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洋淀 多生境 有机质来源 脂类生物标志物
原文传递
西湖凹陷K区烃源岩有机质碳同位素倒转及地质意义分析
19
作者 孙鹏 《海洋石油》 CAS 2023年第3期8-12,共5页
东海盆地古近系烃源岩是该盆地的主力烃源岩,K区烃源岩的碳同位素分布呈现出普遍的倒转现象,但是目前对这一现象尚没有进行系统分析和解释。该文利用碳同位素分析的方法对K区烃源岩的碳同位素进行分层、分区研究,并对发生倒转现象的原... 东海盆地古近系烃源岩是该盆地的主力烃源岩,K区烃源岩的碳同位素分布呈现出普遍的倒转现象,但是目前对这一现象尚没有进行系统分析和解释。该文利用碳同位素分析的方法对K区烃源岩的碳同位素进行分层、分区研究,并对发生倒转现象的原因进行综述,对碳同位素倒转所表明的地质意义进行阐述。研究结果表明,K区烃源岩碳同位素的分布以局部倒转为主,从宝石组到平上段,碳同位素的分布表现出总体正常→芳香烃倒转→非烃倒转→饱和烃-芳香烃双倒转的特征;碳同位素的倒转分布指示了该区总体处于海陆过渡的环境,有机质来源于经细菌强烈降解的高等植物和低等水生生物的混合贡献,并且从斜坡高带到西次凹,沉积有机质中高等植物的贡献逐渐减小,而水生生物的贡献则逐渐增加。该文的成果对邻区或相似地区有机质来源和沉积环境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碳同位素 倒转 有机质来源 沉积环境
下载PDF
过去5000 a以来抚仙湖沉积物有机质碳同位素的古环境指示意义 被引量:15
20
作者 刘颖 孙惠玲 +3 位作者 周晓娟 段立曾 李华勇 张虎才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22-729,共8页
通过测定抚仙湖沉积物全有机样品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_(org))、总氮、总有机碳含量指标并计算碳氮比值,对过去5000 a以来抚仙湖沉积物有机质来源、δ^(13)C_(org)的影响因素及其所指示的古环境意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过去的50... 通过测定抚仙湖沉积物全有机样品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_(org))、总氮、总有机碳含量指标并计算碳氮比值,对过去5000 a以来抚仙湖沉积物有机质来源、δ^(13)C_(org)的影响因素及其所指示的古环境意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过去的5000 cal a BP里,抚仙湖沉积物有机质主要来源发生明显变化,沉积物有机质输入由内源水生生物和陆生C_3植物共同输入(5000-2300 cal a BP阶段)转变为以内源沉水植物、浮游植物和藻类等输入为主(2000 cal a BP至今阶段);有机质来源发生变化是造成抚仙湖沉积物δ^(13)C_(org)值变化的主要原因;2000 cal a BP以来,陆源有机质输入的锐减与人类活动的影响密切相关;在2300-2000 cal a BP阶段,抚仙湖沉积物δ^(13)C_(org)值的快速变化可能指示了抚仙湖流域的古环境在这一时期经历了快速变化的气候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抚仙湖 稳定碳同位素 碳氮比值 有机质来源 古环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