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44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用于重症呼吸衰竭中的效果研究
1
作者 曾慧志 曾广志 +1 位作者 梅林 陈海玉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5期24-28,共5页
目的探究对重症呼吸衰竭患者实施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的效果。方法86例重症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实施传统有创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实施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对比两组... 目的探究对重症呼吸衰竭患者实施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的效果。方法86例重症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实施传统有创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实施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气分析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_(2))]及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最大呼气峰流速(PEF)]水平,治疗时间(有创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治疗后的应激反应指标[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血管紧张素Ⅱ(ATⅡ)]、生命体征(心率、呼吸频率),撤机成功率、再次插管率、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PaO_(2)、SaO_(2)高于本组治疗前,PaCO_(2)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的PaO_(2)(73.03±5.35)mm Hg(1 mm Hg=0.133 kPa)、SaO_(2)(92.46±4.60)%高于对照组的(66.24±4.97)mm Hg、(85.18±3.79)%,PaCO_(2)(41.09±0.54)mm Hg低于对照组的(44.98±0.63)mm Hg(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FEV1、FVC、PEF高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的FEV1(3.21±0.34)L、FVC(3.89±0.29)L、PEF(3.35±0.60)L/s高于对照组的(2.29±0.24)L、(2.74±0.21)L、(2.90±0.71)L/s(P<0.05)。观察组有创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6.07±1.21)、(8.70±1.53)、(12.33±1.82)d,比对照组的(11.46±1.77)、(11.46±1.77)、(18.64±2.35)d更短(P<0.05)。观察组治疗后应激反应指标NE、E、ATⅡ水平分别为(122.80±17.92)ng/ml、(94.52±8.52)ng/ml、(31.05±2.98)pg/ml,比对照组的(209.59±21.06)ng/ml、(164.45±11.67)ng/ml、(55.69±4.13)pg/ml更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心率为(88.21±4.87)次/min、呼吸频率为(15.98±0.81)次/min,低于对照组的(95.70±6.13)、(19.59±1.25)次/min(P<0.05)。观察组撤机成功率93.02%(40/43)高于对照组的72.09%(31/43),再次插管率2.33%(1/43)、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4.65%(2/43)低于对照组的18.60%(8/43)、20.93%(9/43)(P<0.05)。结论在重症呼吸衰竭患者治疗中,行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疗效确切,有助于加快患者病情康复速度,促进患者血气分析指标、肺功能改善,减轻患者应激反应,提升撤机成功率,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风险,推广可行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创机械通气 重症呼吸衰竭 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 血气分析指标
下载PDF
床尾抬高角度对神经重症机械通气老年病人腹内压的影响
2
作者 赵倩 童孜蓉 +4 位作者 朱凌云 杨蕾 岳震 许高显 毕立清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24年第1期94-95,共2页
神经重症病人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床头抬高是病人的“黄金体位”,早有研究指出,神经外科床头抬高30°能有效降低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 ICP),维持有效灌注压[1]。同时,2018年相关指南[2]中明确指出:对于机械通气病人,在无禁... 神经重症病人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床头抬高是病人的“黄金体位”,早有研究指出,神经外科床头抬高30°能有效降低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 ICP),维持有效灌注压[1]。同时,2018年相关指南[2]中明确指出:对于机械通气病人,在无禁忌证情况下应床头抬高30°~45°,以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结合上述,床头抬高30°不仅能维持合适的ICP,还是预防VAP的最佳体位[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重症 腹内压 灌注压 老年病人 禁忌证 床头抬高 机械通气病人 神经外科
下载PDF
PICU机械通气治疗患儿谵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
作者 许莉莉 马朱圣颖 +4 位作者 钱雯 许雅雅 朱月钮 朱晓东 戈晓华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45-449,共5页
目的探讨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内接受机械通气(MV)治疗的患儿发生谵妄(PD)概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7月至2023年3月在医院PICU内接受MV治疗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49例患儿接受MV,中位年龄2.0(1.0~6.0)岁,男74例、女7... 目的探讨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内接受机械通气(MV)治疗的患儿发生谵妄(PD)概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7月至2023年3月在医院PICU内接受MV治疗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49例患儿接受MV,中位年龄2.0(1.0~6.0)岁,男74例、女75例。其中年龄≤2岁患儿86例(57.7%),治疗期间反复气管插管患儿34例(22.8%)。149例患儿中有81例(54.4%)发生谵妄,与非谵妄组相比,谵妄组年龄较小,俯卧位通气比例较低,年龄≤2岁比例较高,PICU住院时间延长,PICU住院时间>14天比例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谵妄组相比,谵妄组MV首日氧合指数≤150 mmHg比例较高,MV总时间较长,MV总时间≤168 h比例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儿PICU住院时间>14 d、MV首日氧合指数≤150 mmHg是MV患儿发生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MV总时间≤168 h是MV患儿发生谵妄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PICU内接受MV治疗的患儿谵妄发生率较高,与低氧性损伤密切相关。长时间的MV和PICU住院治疗也是导致谵妄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科重症监护室 机械通气 谵妄 氧合指数
下载PDF
机械通气人机不同步自动检测算法综述
4
作者 张华青 王丽竹 +2 位作者 徐剑锋 向艳 张召才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2024年第1期44-50,共7页
该研究总结了患者与呼吸机非同步性(patient-ventilator asynchrony,PVA)自动识别技术在机械通气过程中的应用。在早期阶段,规则及阈值的设定方法依赖于呼吸机参数及波形的人为解析,虽然这类方法直观并易于操作,但在阈值设定和规则选择... 该研究总结了患者与呼吸机非同步性(patient-ventilator asynchrony,PVA)自动识别技术在机械通气过程中的应用。在早期阶段,规则及阈值的设定方法依赖于呼吸机参数及波形的人为解析,虽然这类方法直观并易于操作,但在阈值设定和规则选择上相对敏感,不能很好地适应患者状态的微小变动。随后,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技术开始出现并发展。这些技术通过算法自动提炼和学习数据特性,使PVA的检测更具鲁棒性和通用性。其中,逻辑回归、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隐马尔可夫模型、卷积自编码器、长短期记忆网络、一维卷积神经网络等方法都被成功地用于PVA的识别。尽管深度学习方法在特性提取上取得了显著进步,但是它们对标签数据的需求较大,可能会消耗大量医疗资源。因此,强化学习与自监督学习的结合可能是一个实际可行的解决方案。此外,算法的验证大多基于单一的数据集,未来对于跨数据集验证的需求将是一个重要且充满挑战性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通气 患者-呼吸机不同步 自动检测 算法
下载PDF
布地奈德雾化吸入配合无创机械通气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呼吸衰竭的疗效研究
5
作者 张净 谭春婷 +2 位作者 王珊 石赟 陈颖 《中国医刊》 CAS 2024年第1期41-45,共5页
目的 探究布地奈德雾化吸入配合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呼吸衰竭的老年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82例COPD并发呼吸衰竭的老年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 目的 探究布地奈德雾化吸入配合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呼吸衰竭的老年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82例COPD并发呼吸衰竭的老年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接受无创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布地奈德(2 mg/次,2次/d)雾化吸入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1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肺功能、血气指标、生命体征指标、临床症状评分及血清低氧诱导因子-1α、血清淀粉样蛋白A水平,并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1周后,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呼气峰值流速占正常预计值的百分比和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动脉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pH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呼吸频率、心率、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血清低氧诱导因子-1α、血清淀粉样蛋白A水平和临床症状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5.3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1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布地奈德雾化吸入配合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可有效提高COPD并发呼吸衰竭老年患者的肺功能,改善动脉血气、生命体征和临床症状,减轻机体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值得临床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地奈德 无创机械通气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低氧诱导因子-1Α 血清淀粉样蛋白A
下载PDF
胃肠超声监测胃残余量在神经重症机械通气患者营养治疗中的应用
6
作者 刘艳秋 郭秀荣 +2 位作者 方娜娜 姜宇辉 张飞鹏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1期108-111,共4页
目的探讨胃肠超声监测胃残余量(GRV)在神经重症机械通气患者营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安徽省亳州市人民医院行机械通气的92例重症监护病房脑卒中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目的探讨胃肠超声监测胃残余量(GRV)在神经重症机械通气患者营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安徽省亳州市人民医院行机械通气的92例重症监护病房脑卒中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采用胃管回抽法监测GRV,根据GRV监测结果予以营养治疗,观察组予以胃肠超声监测GRV,根据GRV监测结果行营养治疗。观察两组反流、误吸、肠内营养不耐受发生情况,比较其喂养中断率、达目标喂养时间及营养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反流率、肠内营养不耐受发生率、喂养中断率低于对照组,达目标喂养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 d后,两组血清前清蛋白、白蛋白水平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超声监测GRV能够改善脑卒中合并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肠内营养耐受性,降低喂养中断率,早期达到目标喂养量,改善患者营养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通气 营养治疗 超声 肠内营养 营养状况
下载PDF
无创机械通气联合呼吸训练在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评价
7
作者 叶宁 罗淼 +1 位作者 秦燕 唐丽娟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6期27-31,共5页
目的:探讨无创机械通气联合呼吸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效果。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2月—2022年2月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收治的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共6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 目的:探讨无创机械通气联合呼吸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效果。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2月—2022年2月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收治的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共6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n=33)接受间断无创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n=34)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主动呼吸训练(包括上肢弹力带阻抗训练、缩唇腹式呼吸、呼吸训练器使用)。记录两组2 d内撤机成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两组氧合指数(OI)、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mMRC)呼吸困难问卷分级、呼吸频率(RR)、自主呼吸潮气量。结果:对照组2 d内撤机成功率为60.6%,观察组为82.4%,观察组的撤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咳痰乏力、呼吸疲劳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2 d后的OI和PaCO_(2)均有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 d后,观察组PaCO_(2)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O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2 d后的mMRC呼吸困难问卷分级和RR均有明显下降,自主呼吸潮气量均有明显提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 d后,两组mMRC呼吸困难问卷分级和R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自主呼吸潮气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无创机械通气联合呼吸训练,能有效改善呼吸肌疲劳,增加肺通气,提高撤机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创机械通气 呼吸训练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呼吸衰竭
下载PDF
补中益气汤合小柴胡汤治疗机械通气重症监护室获得性衰弱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8
作者 魏丽丽 付鹤鹏 +4 位作者 李熙 申健国 孔媛敏 高淑红 李宝芬 《天津中医药》 CAS 2024年第2期170-174,共5页
[目的]探讨补中益气汤合小柴胡汤治疗机械通气重症监护室获得性衰弱(ICU-AW)的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10月—2022年10月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82例行机械通气治疗的重症监护室获得性衰弱(ICU-AW)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 [目的]探讨补中益气汤合小柴胡汤治疗机械通气重症监护室获得性衰弱(ICU-AW)的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10月—2022年10月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82例行机械通气治疗的重症监护室获得性衰弱(ICU-AW)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补中益气汤合小柴胡汤治疗14 d。比较两组疗效、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中医证候积分、衰弱、肌力状态、运动耐力、日常生活能力以及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差异。[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5.12%vs.73.17%,P<0.05),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6 min步行距离、Barthel指数(BI)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Borg评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体倦乏力、食欲不振、胁胀作痛、情志抑郁、面色萎黄积分、心血管健康研究指数(CH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医学研究委员会(MRC)评分较治疗前增高(P<0.01),观察组治疗后上述中医证候积分、CH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MRC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与常规治疗比较,补中益气汤合小柴胡汤更有助于改善衰弱和疲劳症状,提高运动耐力和日常生活能力,临床疗效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室获得性衰弱 机械通气 疲劳 运动耐力 日常生活能力 补中益气汤 小柴胡汤
下载PDF
早期目标导向活动对机械通气患者短期预后的应用研究
9
作者 李桂芳 贾雪萍 +4 位作者 杨红晓 张桂珍 王亮 王金聪 杨星雨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222-225,共4页
目的探讨早期目标导向活动在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机械通气患者中应用的短期预后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76例机械通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病区为单位,入住ICU A区的38例患者为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护理方案;入住ICU B区的38例患... 目的探讨早期目标导向活动在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机械通气患者中应用的短期预后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76例机械通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病区为单位,入住ICU A区的38例患者为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护理方案;入住ICU B区的38例患者为实验组,采用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标准化5问题问卷、ICU活动量表评估研究对象镇静程度、配合程度及ICU活动能力,实施早期目标导向活动。观察2组患者肌力及握力水平、ICU活动能力、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结果干预第4 d及出科前实验组肌力、握力及出科前的活动能力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目标导向活动有助于提高机械通气患者的肌力、活动能力,缩短ICU停留时间,改善患者短期预后。未来可进一步随访,探究早期目标导向活动的远期效果,为早期目标导向活动的推广及应用提供临床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标导向理论 早期活动 重症加强护理病房 机械通气 短期预后 肌力
下载PDF
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全麻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分析
10
作者 范晶娴 吴嘉骏 +4 位作者 葛奎 徐兵 王齐 杨天页 王繁麟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58-164,共7页
目的:分析口腔颌面间隙感染全麻术后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延长(prolonged mechanical ventilation,PMV)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急诊科住院行全麻手术的口腔颌面多间隙感染患者74例。根据术后机械通... 目的:分析口腔颌面间隙感染全麻术后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延长(prolonged mechanical ventilation,PMV)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急诊科住院行全麻手术的口腔颌面多间隙感染患者74例。根据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分为非PMV组(≤2 d)和PMV组(>2 d)。收集患者的病史资料、辅助检查及临床转归等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引起PMV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相关指标对PMV的预测价值。采用SPSS 11.5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入组患者平均年龄(62.53±17.74)岁,男46例(62.2%)。术后机械通气中位时间2天,PMV组32例(43.3%)。PMV组较非PMV组的术后新发肺炎率高(P=0.04),住院时间延长(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存在咽旁间隙感染(OR=4.06,95%CI:1.38~12.04,P=0.01)及术后自主呼吸试验前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_(2))(OR=1.10,95%CI:1.02~1.18,P=0.01)是PMV的独立危险因素。PMV组前白蛋白显著低于非PMV组(P<0.01),ROC曲线分析提示其对PMV的预测价值较好(AUC=0.772,95%CI:0.602~0.843,P=0.01)。结论:PMV不利于口腔颌面间隙感染全麻手术患者的预后,及时发现危险因素有助于临床早期干预,尽早脱机和成功拔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颌面间隙感染 机械通气 延迟脱机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机械通气肺损伤患者微小RNA-93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
11
作者 刘欣 林洁 +2 位作者 岳霖琳 赖纪英 李祚涛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5期4-8,共5页
目的探讨微小RNA-93(miR-93)在机械通气肺损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10月在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ICU治疗的机械通气肺损伤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机械通气无肺损伤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miR... 目的探讨微小RNA-93(miR-93)在机械通气肺损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10月在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ICU治疗的机械通气肺损伤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机械通气无肺损伤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miR-9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8(IL-8)的差异。结果观察组血清miR-93相对表达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NF-α、IL-1β和IL-8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重度肺损伤患者血清miR-93相对表达量低于轻中度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NF-α、IL-1β和IL-8高于轻中度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miR-93与Murray肺损伤评分呈负相关(r=-0.445,P<0.05)。血清miR-93与TNF-α、IL-1β、IL-8呈负相关(r=-0.394、-0.405、-4.111,P<0.05)。miR-93相对表达量诊断肺损伤的AUC为0.815,截断值为2.50,灵敏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00%和58.00%;miR-93相对表达量诊断重度肺损伤的AUC为0.823,截断值为1.72,灵敏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6.70%和84.40%。结论机械通气肺损伤患者血清miR-93表达下调,与患者肺损伤严重程度呈负相关,在诊断肺损伤及严重程度方面有一定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RNA-93 机械通气肺损伤 严重程度 临床意义
下载PDF
基于早期股直肌超声纹理特征的首次有创机械通气患者30天死亡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12
作者 王靓 王海播 +3 位作者 翟萌龙 崔少帅 李文娟 王冠东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2024年第4期330-336,共7页
目的基于早期股直肌超声纹理特征,构建首次有创机械通气患者30天死亡风险预测模型及验证。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入住河南省人民医院呼吸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8∶2随机分为训练集(n=304)和测试集(n=76)。两组均... 目的基于早期股直肌超声纹理特征,构建首次有创机械通气患者30天死亡风险预测模型及验证。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入住河南省人民医院呼吸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8∶2随机分为训练集(n=304)和测试集(n=76)。两组均在插管后第1天、第3天、第5天和第7天使用床旁超声收集纹理特征参数。训练集依据第30天是否死亡为终点事件分为死亡组(n=80)和幸存组(n=224)。采用广义估计模型筛选患者30天死亡的影响因素并建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C)评价模型的区分度,通过校准图和Hosmer-Lemeshow评价模型的校准度。结果年龄、氧合指数(P/F)、患肾脏疾病、使用类固醇激素、股直肌厚度变化率、均值和角二阶距是首次机械通气患者30天死亡的影响因素(P<0.05)。训练集和测试集的AUC分别为0.832(95%CI 0.767~0.898)和0.819(95%CI 0.722~0.916),提示模型的区分度良好。训练集和测试集的Hosmer-Lemeshow分别为5.969(P=0.651)和4.336(P=0.826),校准曲线与对角线重合度较高,说明预测模型的校准度较好。结论本研究基于早期股直肌超声纹理特征建立的预测模型可有效地预测首次机械通气患者30天死亡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股直肌 纹理分析 有创机械通气 预测模型 股直肌厚度变化率 角二阶距
下载PDF
改良成人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口腔护理方法及应用
13
作者 王丽 贾平 +3 位作者 张勤 郭丹阳 蒲在春 涂姣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4年第1期145-148,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成人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口腔护理方法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选取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0日四川省人民医院神外监护室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220例为对照组,口腔护理方法为冲洗+擦拭+吸痰管连接负压吸引;2022... 目的探讨改良成人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口腔护理方法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选取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0日四川省人民医院神外监护室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220例为对照组,口腔护理方法为冲洗+擦拭+吸痰管连接负压吸引;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0日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163例为观察组,口腔护理方法为擦拭+冲洗+吸唾管连接负压吸引。比较两组患者口腔异味发生率、口腔污垢残留、操作时口腔内污液溢出及吸唾管/吸痰管滑出情况、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口腔异味发生率、口腔污垢残留、操作时口腔内污液溢出及吸唾管/吸痰管滑出、操作耗时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0%操作人员愿意选择观察组的吸唾管连接负压吸引口腔护理废液(P<0.05)。结论改良成人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口腔护理方法,能提高口腔护理质量、提高患者舒适度,节约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口气管插管 机械通气 口腔护理 吸唾管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下载PDF
床旁超声联合镇静躁动评分对ICU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的指导作用
14
作者 曾金华 刘志伟 +3 位作者 刘琳 马渤键 李映笑 高坤华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9期111-114,共4页
目的:分析床旁超声联合镇静躁动评分对ICU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的指导作用。方法:选取2022年4月—2023年3月东莞市黄江医院收治的52例ICU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6例。对照组根据常规方式进行撤机,观察组根据床旁超声... 目的:分析床旁超声联合镇静躁动评分对ICU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的指导作用。方法:选取2022年4月—2023年3月东莞市黄江医院收治的52例ICU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6例。对照组根据常规方式进行撤机,观察组根据床旁超声联合镇静躁动评分进行撤机。比较两组撤机成功率,临床指标,不良事件。结果:观察组撤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床旁超声联合镇静躁动评分在ICU机械通气患者撤机中的指导作用突出,能够保证撤机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床旁超声 镇静躁动评分 机械通气 撤机
下载PDF
基于循证团体式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对成人机械通气患者预后转归的影响研究
15
作者 廖亚显 梁慧屏 +2 位作者 陈丽莉 韩伟婵 冯丽宁 《甘肃医药》 2024年第3期275-278,共4页
目的:探究基于循证团体式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对成人机械通气患者ICU入住时间、自理能力的影响。方法:筛选我院2022年3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64例成人机械通气患者,实施循证团体式早期康复护理模式之前(3~6月)的32例作为对照组,实施循证团体... 目的:探究基于循证团体式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对成人机械通气患者ICU入住时间、自理能力的影响。方法:筛选我院2022年3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64例成人机械通气患者,实施循证团体式早期康复护理模式之前(3~6月)的32例作为对照组,实施循证团体式早期康复护理模式之后(7~9月)的32例作为观察组,比较观察组(基于循证团体式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和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有效率(96.88%)优于对照组(78.13%);观察组的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住院时间、转出ICU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MRC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MBI评分均改善(P<0.05);PaO_(2)、PaCo2、Lac等血气水平改善(P<0.05);观察组(3.13%)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8.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人机械通气ICU患者接受基于循证团体式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缩短康复时间,提升自理能力,改善血气水平,不良并发症较少,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康复护理 成人机械通气患者 ICU入住时间 自理能力
下载PDF
床旁超声膈肌功能评估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撤机的预测价值
16
作者 刘真 刘国康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11期118-121,共4页
目的:研究分析床旁超声膈肌功能评估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机械通气撤机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4月—2023年6月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一人民医院行机械通气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符合临床撤机条件后进行2 h自主呼吸试验(SBT)。... 目的:研究分析床旁超声膈肌功能评估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机械通气撤机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4月—2023年6月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一人民医院行机械通气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符合临床撤机条件后进行2 h自主呼吸试验(SBT)。试验结束后采用床旁超声对患者进行评估,按照撤机结果分为参照组(撤机失败,n=28)和试验组(撤机成功,n=32)。比较两组行SBT 30 min后吸气末膈肌厚度(DTei)、呼气末膈肌厚度(DTee)、膈肌增厚指数(DTF)、右侧膈肌移位距离(DD)、浅快呼吸指数(RSBI)及膈肌浅快呼吸指数(D-RSBI)等床旁超声膈肌功能评估相关参数,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床旁超声功能评估相关参数在COPD机械通气患者撤机指导中应用效能。结果:两组行SBT 30 min后DTei、DTe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行SBT 30 min后DTF高于参照组,DD长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行SBT 30 min后RSBI、D-RSBI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曲线下面积(AUC)≥0.7时,表示预测价值良好,DTF、DD、RSBI、D-RSBI均对撤机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其AUC依次为0.840、0.749、0.876、0.804;同时,DTF敏感度高于DD、RSBI、D-RSBI。结论:床旁超声膈肌功能评估获取DTF、RSBI及D-RSBI等参数在COPD撤机指导中应用效能良好,可为临床成功撤机提供良好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床旁超声 膈肌功能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机械通气
下载PDF
探讨组合式吸痰管在ICU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口腔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17
作者 崔梅 柳小霞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24年第5期81-83,共3页
目的研究组合式吸痰管对重症医学科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口腔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抽取江苏省某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重症医学科2021年6月到2022年6月100例经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的患者,以随机数字表的方式分为试验组(采用组合式吸... 目的研究组合式吸痰管对重症医学科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口腔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抽取江苏省某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重症医学科2021年6月到2022年6月100例经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的患者,以随机数字表的方式分为试验组(采用组合式吸痰行口腔护理,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口腔护理,50例),分析两组患者改良菌斑指数、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率等的差异。结果试验组改良菌斑指数优于对照组(P<0.001);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患者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组合式吸痰管可有效改善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口腔清洁度,减少并发症,提高护理满意率,建议临床大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式吸痰管 经口气管插管 机械通气 口腔护理
下载PDF
ICU机械通气患者膈肌功能管理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吉莉 吴慧 +3 位作者 景晨阳 何国宝 汪托红 樊落 《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 CSCD 2024年第3期283-288,共6页
该文对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实施膈肌功能管理的起源与发展、重要性、管理策略及管理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实施ICU机械通气患者膈肌功能的规范化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 重症监护病房 机械通气 膈肌 管理 综述
下载PDF
危重症专职护理联合改良式体位管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
19
作者 宗海燕 赵继庆 +1 位作者 蔡克 郭静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12期167-170,共4页
目的探讨危重症专职护理联合改良式体位管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RF)机械通气(MV)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R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目的探讨危重症专职护理联合改良式体位管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RF)机械通气(MV)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R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危重症专职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危重症专职护理联合改良式体位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功能、血气指标、临床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前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后的LVEF、FEV1、PaO_(2)均高于本组护理前,PaCO_(2)均低于本组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的LVEF、FEV1、PaO_(2)均高于对照组,PaCO_(2)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VAP发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行MV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RF患者中应用危重症专职护理联合改良式体位管理可改善心功能及血气指标,缩短机械通气、ICU入住及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及VAP发生率,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呼吸衰竭 机械通气 危重症专职护理 改良式体位管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