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川沙塘鳢病原杀鲑气单胞菌致病性及感染后宿主免疫相关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1
作者 李杰 刘国兴 +6 位作者 钱且奇 朱玉洁 陈圳 姜群 王骏 张晓君 高晓建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5-56,共12页
为探明2021年3月常熟某养殖场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us)疾病暴发的原因,本研究从患病鱼体内分离到优势菌株,通过形态观察、理化特性测定及gyrB基因同源性分析鉴定优势菌,同时通过人工感染试验、组织病理观察、毒力因子及毒... 为探明2021年3月常熟某养殖场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us)疾病暴发的原因,本研究从患病鱼体内分离到优势菌株,通过形态观察、理化特性测定及gyrB基因同源性分析鉴定优势菌,同时通过人工感染试验、组织病理观察、毒力因子及毒力基因检测确定其致病性,并测定分离菌的耐药性和感染后河川沙塘鳢免疫相关基因表达变化。结果显示:引起河川沙塘鳢大量死亡的病原菌为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代表菌株G2-4-1对河川沙塘鳢的LD 50为1.8×106 CFU/mL;该病原菌感染可引起河川沙塘鳢肝脏、脾脏、肾脏和鳃组织出现明显的变性、坏死和炎性细胞浸润;该菌株携带aer、hly、exu等毒力基因,且具有蛋白酶、卵磷脂酶、淀粉酶、脂酶、明胶酶和溶血素活性,但不具有DNA酶活性;耐药性分析发现,分离菌G2-4-1对青霉素G、氨苄西林、苯唑西林等8种药物耐药,对克拉霉素和大观霉素2种药物中介,对恩诺沙星、氟苯尼考等24类药物敏感;免疫相关基因表达分析显示,在感染初期MHCⅡB、MyD88、TLR和SOD在鳃、脾脏和肾脏组织中都显著上调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us) 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 致病性 组织病理 免疫相关基因
下载PDF
虹鳟杀鲑气单胞菌耐药性研究与盐酸多西环素给药方案制定
2
作者 刘博 张培 +4 位作者 彭嘉琪 程波 赵雅贤 穆迎春 孙慧武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9-79,共11页
为科学制定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病的给药方案,对3株分离自虹鳟的杀鲑气单胞菌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24种抗生素耐药性测定,并对其中4种敏感且批准使用的抗生素进行体外药效学实验,研究20... 为科学制定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病的给药方案,对3株分离自虹鳟的杀鲑气单胞菌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24种抗生素耐药性测定,并对其中4种敏感且批准使用的抗生素进行体外药效学实验,研究20、30、40和60 mg/kg盐酸多西环素在染病虹鳟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结果显示:3株杀鲑气单胞菌对复方新诺明、磺胺异恶唑、青霉素、阿莫西林、头孢唑林耐药,对盐酸多西环素最敏感,其最小抑菌浓度(MIC)为0.5μg/mL,最小杀菌浓度(MBC)在2~4μg/mL之间,防耐药突变浓度(MPC)为1μg/mL;恩诺沙星的MIC在0.25~1μg/mL之间,MBC为4μg/mL,MPC为1.5μg/mL;氟苯尼考的MIC为1μg/mL,MBC为8μg/mL,MPC为2μg/mL;硫酸新霉素MIC为4μg/mL,MBC为8μg/mL,MPC为12μg/mL。40 mg/kg剂量单次给药,盐酸多西环素在患病虹鳟血浆中的峰浓度为1.19μg/mL,达峰时间为4 h,且血药浓度维持在MIC以上16 h,可以满足虹鳟杀鲑气单胞菌病治疗需要。60 mg/kg剂量单次给药,盐酸多西环素在患病虹鳟血浆、肌肉、肾脏和肝脏中药物浓度维持在MIC以上的时间分别为23、18、23.5和23.5 h,在患病虹鳟血浆、肾脏和肝脏中药物浓度维持在MPC之上的时间分别为6、23.5和23.5 h,此使用剂量既能达到虹鳟杀鲑气单胞菌治疗作用,又能有效防止产生耐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 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 耐药 盐酸多西环素 给药方案
下载PDF
大西洋鲑杀鲑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20
3
作者 曹成易 汪开毓 +1 位作者 王玲 黄小丽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4-57,共4页
从皮肤溃烂的大西洋鲑(Salmon salar)肌肉、肝、肾分离到一致病性的菌株(AB080226),经人工感染实验证实其为该病的病原菌,研究了该菌的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并对其16SrDNA序列进行了在线Classifer和Blast分析。结果显示:该菌为革兰氏阴性... 从皮肤溃烂的大西洋鲑(Salmon salar)肌肉、肝、肾分离到一致病性的菌株(AB080226),经人工感染实验证实其为该病的病原菌,研究了该菌的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并对其16SrDNA序列进行了在线Classifer和Blast分析。结果显示:该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葡萄糖氧化发酵阳性,氧化酶检测阳性,0%NaCl生长;能利用甘露醇,不具运动性,能发酵麦芽糖,葡萄糖产酸阳性,精氨酸双水解酶阳性,苯丙氨酸脱氨酶阴性;该菌属于气单胞菌属的细菌,在系统发育树上与杀鲑气单胞菌形成一个簇群,同源性高达99.9%以上。综合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及16SrDNA序列鉴定其为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 体表溃疡病 大西洋(Salmon salar)
下载PDF
患病细鳞鱼杀鲑气单胞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13
4
作者 刘宁 时晓 +3 位作者 杜迎春 周杰珑 刘建宏 何宏轩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8-92,共5页
从患病细鳞鱼(Brachymystax lenok)的病变组织处分离到1株致病菌,经过分离培养,生化鉴定,16 S rRNA序列分析和人工感染实验确定该病原菌为杀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subsp.achromogenes)。采用20种药物进行药敏分析,... 从患病细鳞鱼(Brachymystax lenok)的病变组织处分离到1株致病菌,经过分离培养,生化鉴定,16 S rRNA序列分析和人工感染实验确定该病原菌为杀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subsp.achromogenes)。采用20种药物进行药敏分析,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恩诺沙星等9种抗生素敏感;对环丙沙星、诺氟沙星等4种抗生素中度敏感;对卡那霉素、青霉素、氨苄西林等7种抗生素耐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鳞鱼(Brachymystax lenok) 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 分离 鉴定
下载PDF
温度及pH对杀鲑气单胞菌生长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田会芹 李贤 +5 位作者 傅松哲 任香 王顺奎 王先平 宋协法 刘鹰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12,共6页
利用 A 值法与活菌平板计数法,测定了杀鲑气单胞菌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曲线,研究了不同温度及pH对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ha)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活菌计数法更能真实的反映细菌数量的动态变化。在28℃,15℃,10℃,5℃条件下... 利用 A 值法与活菌平板计数法,测定了杀鲑气单胞菌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曲线,研究了不同温度及pH对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ha)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活菌计数法更能真实的反映细菌数量的动态变化。在28℃,15℃,10℃,5℃条件下,随着温度降低,杀鲑气单胞菌生长速率明显下降;在pH6.0-8.0时,酸性条件能明显抑制杀鲑气单胞菌的生长;在28℃、pH7.5条件下,杀鲑气单胞菌生长速率最快,达到稳定期时细菌数量也最多。在养殖生产过程中,为了抑制杀鲑气单胞菌的生长繁殖,建议在不影响鱼类正常生长的条件下,尽量降低养殖水体温度并合理控制水体pH,以降低养殖鱼类发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ha) 温度 生长
下载PDF
12种中草药提取物对杀鲑气单胞菌的抑制效果 被引量:2
6
作者 张振国 尤宏争 +3 位作者 郝爽 罗璋 钱红 冯守明 《河北渔业》 2022年第8期10-11,共2页
为观察中草药对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的体外抑菌效果,采用水煎煮法提取黄柏、黄芩等12种中草药活性成分,首先采用纸片法判断中草药有无抑菌作用,然后使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具有抑菌效果的2种中药的最小抑菌浓度。结果表... 为观察中草药对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的体外抑菌效果,采用水煎煮法提取黄柏、黄芩等12种中草药活性成分,首先采用纸片法判断中草药有无抑菌作用,然后使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具有抑菌效果的2种中药的最小抑菌浓度。结果表明,黄芩和连翘抑菌效果较好,黄芩的最小抑菌浓度为10 mg/mL,连翘的最小抑菌浓度为20 mg/mL,其余10种中草药抑制杀鲑气单胞菌效果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草药 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 抑制作用
下载PDF
杀鲑气单胞菌疫苗的研制 被引量:3
7
作者 李联泰 卫明亮 +2 位作者 刘煜恒 刘有华 王倩楠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0年第2期1-5,共5页
以导致泥鳅腐皮病的病原菌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D5-7为研究对象,使用甲醛灭活菌液制取预防杀鲑气单胞菌的全灭活疫苗。经过试验,最终确定使用终体积分数为0.08%的甲醛溶液可以完全灭活杀鲑气单胞菌;将该全灭活疫苗注射... 以导致泥鳅腐皮病的病原菌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D5-7为研究对象,使用甲醛灭活菌液制取预防杀鲑气单胞菌的全灭活疫苗。经过试验,最终确定使用终体积分数为0.08%的甲醛溶液可以完全灭活杀鲑气单胞菌;将该全灭活疫苗注射入泥鳅腹腔时,未出现异常。用20 g/L的海藻酸钠制成微胶囊疫苗,以质量比1∶30混入饲料进行投喂,在免疫21 d后,进行免疫检测(血清凝集抗体效价,SOD)。结果表明:菌液在甲醛体积分数为0.08%的条件下,灭活24 h可以杀死全部菌体;相同免疫时间内,微胶囊疫苗处理后泥鳅的血清凝集抗体效价最高可达到1∶320,大于未处理对照;攻毒试验表明,微胶囊疫苗处理后相对免疫保护率可达40%。该研究结果为杀鲑气单胞菌疫苗的研制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鳅 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 微胶囊 灭活疫苗
下载PDF
杀鲑气单胞菌可视化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检测技术的建立 被引量:1
8
作者 谷庆花 李铭远 +1 位作者 司鑫鑫 高嵩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2-57,共6页
本研究根据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的铁载受体(fstA)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建立了一种基于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PA)与侧向流试纸条(lateral flow strips,LFS)相结合的... 本研究根据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的铁载受体(fstA)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建立了一种基于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PA)与侧向流试纸条(lateral flow strips,LFS)相结合的可视化快速检测杀鲑气单胞菌的方法。结果显示:本研究建立的基于RPA-LFS的杀鲑气单胞菌检测方法在37℃孵育25 min即可完成,特异性良好,与其他致病菌无交叉反应;灵敏度实验结果显示,该菌的纯培养物和人工污染的鲤鱼组织中的最低检测限均为单次反应1 CFU(colony forming unit)。本研究建立的基于RPA-LFS的杀鲑气单胞菌检测方法具有特异、灵敏、快速等优点,检测结果可通过肉眼直接观察,操作简单,不依赖昂贵的仪器设备,适用于养殖业中杀鲑气单胞菌的现场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 侧向流试纸条 现场检测
下载PDF
异育银鲫源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10
9
作者 王亚冰 梁利国 +2 位作者 高金伟 习丙文 谢骏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532-1539,共8页
【目的】分离鉴定江苏省扬州市养殖场异育银鲫患病病原。【方法】采用常规的理化特性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从濒死异育银鲫肝脏处分离到的菌株YZ-1进行表型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及药敏试验的系统研究。【结果】该菌株16S r RNA基因(序列长... 【目的】分离鉴定江苏省扬州市养殖场异育银鲫患病病原。【方法】采用常规的理化特性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从濒死异育银鲫肝脏处分离到的菌株YZ-1进行表型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及药敏试验的系统研究。【结果】该菌株16S r RNA基因(序列长度1 446 bp,Gen Bank登录号为JX164202)与其它杀鲑气单胞菌16S r RNA基因一致性在99%-100%之间,构建发育树确定该菌株为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subsp.salmonicida)。人工回感可导致异育银鲫死亡。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头孢呋辛、复方新诺明、恩诺沙星等23种抗生素敏感;对阿米卡星、四环素、大观霉素、头孢拉定等11种抗生素中度敏感;对青霉素G、链霉素、庆大霉素、氟苯尼考、万古霉素等10种抗生素耐药。【结论】研究结果证实引起异育银鲫死亡的病原为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 单胞菌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subsp.salmonicida) 16S rRNA基因 药敏试验
原文传递
细鳞鲑疖疮病的病原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 被引量:1
10
作者 韩姝伊 魏凯 +3 位作者 陈春山 何亚鹏 赵宝华 何宏轩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3-118,I0005,共7页
自然发病的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出现鳃盖边缘、鳍条基部充血,鳍条溃烂,肛门红肿等症状。从病灶处分离得到的优势菌株,定名为BJSY-1、BJSY-2、BJSY-3。通过回归感染试验证明BJSY-1为致病菌,其LD50为6.97×10^5CFU/mL。经生理... 自然发病的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出现鳃盖边缘、鳍条基部充血,鳍条溃烂,肛门红肿等症状。从病灶处分离得到的优势菌株,定名为BJSY-1、BJSY-2、BJSY-3。通过回归感染试验证明BJSY-1为致病菌,其LD50为6.97×10^5CFU/mL。经生理生化鉴定和16SrDNA序列分析最终确定BJSY-1菌株为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subsp.Salmonicida)。该菌对四环素类、喹诺酮类等药物高度敏感。选择氟苯尼考作为治疗药物,按20mg/kg·bw的用药量拌饵投喂,每天投喂1次,连续投喂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为杀鲑气单胞菌的治疗和防控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鳞(Brachymystax Lenok) 单胞菌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subsp.salmonicida) 疖疮病 治疗
下载PDF
斑点叉尾■溃烂症的病原鉴定和致病特性 被引量:2
11
作者 许晓牧 陶敏慧 +9 位作者 韩阳 徐婷婷 樊慧敏 唐庆权 彭开松 刘天龙 田纪景 佘锐萍 朱若林 鲍传和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8-75,共8页
为探明斑点叉尾[鱼回](Ictalunes punctatus)溃烂症的病因,从4尾患鱼肝脾中分离纯化出4株优势菌株,并进行病原鉴定、毒力基因检测、动物回归感染和药敏试验。4株优势菌经鉴定并命名为杀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subsp ... 为探明斑点叉尾[鱼回](Ictalunes punctatus)溃烂症的病因,从4尾患鱼肝脾中分离纯化出4株优势菌株,并进行病原鉴定、毒力基因检测、动物回归感染和药敏试验。4株优势菌经鉴定并命名为杀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subsp achromogenes)X-G1,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A.s subsp salmonicida)X-P2、X-P3和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X-P4。15℃时,杀鲑气单胞菌X-G1、X-P2和X-P3的世代时间(约14 min)均小于嗜水气单胞菌X-P4(约20 min);25℃时,杀鲑气单胞菌X-G1、X-P2和X-P3株的世代时间(约20 min)均大于嗜水气单胞菌X-P4株(约16 min)。X-G1株可检到弹性蛋白酶、溶血素和甘油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等3种毒力基因;X-P2株仅可检到弹性蛋白酶1种毒力基因;X-P3株可检测到弹性蛋白酶、溶血素、细胞毒性肠毒素、丝氨酸蛋白酶、酯酶、气溶素和甘油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等7种毒力基因;X-P4株可检测到鞭毛、弹性蛋白酶、气溶素、细胞毒性肠毒素、热不稳定性肠毒素、丝氨酸蛋白酶和溶血素等7种毒力基因。分离株X-G1、X-P2、X-P3和X-P4在15~17℃水温下腹腔注射攻毒的半数致死浓度(LD 50)依次为0.49×10^4、0.78×10^4、0.53×10^4、3.84×10^4 CFU/g;而在23~26℃水温下测得的LD 50依次为1.48×10^4、1.80×10^4、0.82×10^4、0.68×10^4 CFU/g。分离株混合感染比单一株感染均表现出更强的致死能力。分离菌株对多西环素、恩诺沙星、氟苯尼考均敏感,但因患病鱼不能摄食药饵而导致治疗失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点叉尾[鱼回](Ictalunes punctatus) 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 嗜水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 毒力基因 致病性 药敏试验
下载PDF
太湖激浪鱼内脏中藻毒素降解菌的筛选及其特性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董小娜 杨洁 +4 位作者 陈泽慧 沈红池 王逸超 毛林强 张文艺 《湖北农业科学》 2017年第16期3042-3047,共6页
针对蓝藻分泌的微囊藻毒素引起的水污染问题,从太湖激浪鱼内脏中筛选出1株能够降解藻毒素的菌株,命名为JZ-4。采用实验室分离纯化的藻毒素作为惟一碳源、氮源,考察了菌株降解MC-LR的特性及其动力学模型;并通过生理生化、16S r DNA基因... 针对蓝藻分泌的微囊藻毒素引起的水污染问题,从太湖激浪鱼内脏中筛选出1株能够降解藻毒素的菌株,命名为JZ-4。采用实验室分离纯化的藻毒素作为惟一碳源、氮源,考察了菌株降解MC-LR的特性及其动力学模型;并通过生理生化、16S r DNA基因序列分析及其系统发育树分析对菌种进行鉴定。降解试验表明,菌株JZ-4能够在分离提纯的藻毒素混合液中生长,并且具有较强的降解藻毒素的能力,7 d内能把初始浓度为13.98μg/L的MC-LR降解到1.43μg/L,降解率为89.77%;菌株JZ-4对MC-LR降解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其方程式为Se=S0exp(-0.301 6t)。经16S r DNA基因序列及其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该菌与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的相似性最高,达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藻毒素 筛选 鉴定 降解 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