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2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速生杉木的种植与管理对策研究
1
作者 黄志妙 《农村科学实验》 2024年第1期129-131,共3页
杉木是我国主要的人工林树种之一,在板材、门窗制造与桥梁建筑等行业均有广泛应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对杉木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该文将基于此,尝试阐述速生杉木的生物学特性,分析杉木种植过程中涉及的育苗整地、播种密植、施肥作业等... 杉木是我国主要的人工林树种之一,在板材、门窗制造与桥梁建筑等行业均有广泛应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对杉木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该文将基于此,尝试阐述速生杉木的生物学特性,分析杉木种植过程中涉及的育苗整地、播种密植、施肥作业等种植技术,探讨修枝间伐、病虫害防治等管理对策。希望可以提升杉木的生长质量与生长速度,从而实现速生丰产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生杉木 杉木种植 杉木管理 管理对策
下载PDF
酚醛树脂/蒙脱土浸渍改性杉木工艺及密实化研究
2
作者 贺磊 魏信义 +3 位作者 黄慧 邓涛 赵攀 孙丰文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9-156,共8页
以酚醛树脂和蒙脱土混合后溶液为改性剂,正负压仿呼吸环境下浸渍改性杉木板材,探讨了负压压力、负压时间、正压压力、正压时间对杉木板材增重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处理工艺,在最优工艺浸渍杉木板材基础上进行压缩密实化处理,... 以酚醛树脂和蒙脱土混合后溶液为改性剂,正负压仿呼吸环境下浸渍改性杉木板材,探讨了负压压力、负压时间、正压压力、正压时间对杉木板材增重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处理工艺,在最优工艺浸渍杉木板材基础上进行压缩密实化处理,分析改性后杉木的密度、增重率、表面硬度、力学性能、尺寸稳定性和阻燃性,并通过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对木材微观形貌、官能团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负压压力–0.095 MPa、负压时间20 min、正压压力1.5 MPa和正压时间1.5 h,改性杉木的增重率最大。在此浸渍工艺处理下,压缩密实化处理后的杉木密度由0.328 g/cm3提升至0.784 g/cm^(3),静曲强度、弹性模量和表面硬度分别提升了34.7%、38.4%和85.6%;尺寸稳定性结果表明改性杉木的吸水率和体积膨胀率明显降低。扫描电镜表明改性剂主要通过管胞、射线细胞和纹孔渗透,且木材内部孔隙被很好地填充。红外分析表明木材内部游离羟基减少,缔合羟基和醚键数目增多,木材内部引入Si-O-C键,耐火试验结果表明改性材具有良好的阻燃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酚醛树脂 蒙脱土溶液 真空加压浸渍 密实化
下载PDF
闽楠-杉木人工混交林混交比对闽楠生长形质和空间利用能力的影响
3
作者 周新华 孙韵 +4 位作者 王丽云 沈丽丽 易宜萍 阳武 厉月桥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18,共6页
为了分析混交比例对闽楠-杉木人工混交林中闽楠生长形质性状、空间利用能力的影响,明确珍贵用材树种闽楠的经营方向,以江西省分宜县上村实验林场6年生闽楠-杉木人工混交林和闽楠纯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混交比例处理对闽楠生长、干形形... 为了分析混交比例对闽楠-杉木人工混交林中闽楠生长形质性状、空间利用能力的影响,明确珍贵用材树种闽楠的经营方向,以江西省分宜县上村实验林场6年生闽楠-杉木人工混交林和闽楠纯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混交比例处理对闽楠生长、干形形质、空间利用能力的影响,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综合评价不同混交比例的闽楠生长表现,筛选出最佳混交模式。结果表明:(1)混交处理促进了闽楠生长,改善了闽楠干形形质。2楠1杉混交处理中,闽楠的胸径、树高、单株材积、枝下高、枝下高比例均为最大,分别比闽楠纯林增加了21.44%、31.78%、79.41%、48.00%、30.23%(P<0.05);但尖削度和胸高形数均小于闽楠纯林,尖削度和胸高形数分别降低了24.43%、7.20%。(2)混交处理提升了闽楠的空间利用能力。混交林的平均冠幅、冠高、树冠体积、树冠表面积、生长空间指数均显著高于闽楠纯林,各指标分别提高了6.49%~10.27%、11.28%~27.89%、45.36%~86.09%、27.56%~44.39%、13.24%~36.76%;但混交林的树冠圆满度均低于闽楠纯林。(3)混交处理能够改善闽楠的生长特征和空间利用能力,综合评价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2楠1杉(2.282)、1楠1杉(1.479)、3楠1杉(0.973)、纯林(-1.365),2楠1杉混交处理为最优混交比例。因此,营建闽楠-杉木人工混交林可提升闽楠的生长形质和空间利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楠 杉木 混交比例 生长形质 空间利用能力
下载PDF
饲料类芽孢杆菌对杉木促生机制的比较转录组学分析
4
作者 王湘莹 杨琦 +1 位作者 潘子曦 王晓明 《湖南生态科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78-87,共10页
【目的】从分子水平解析杉木内生饲料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pabuli)被激活后对宿主转录水平的影响,探究饲料类芽孢杆菌对杉木促生的分子机制,为饲料类芽孢杆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杉木组培苗为试验材料,设计激活的内生... 【目的】从分子水平解析杉木内生饲料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pabuli)被激活后对宿主转录水平的影响,探究饲料类芽孢杆菌对杉木促生的分子机制,为饲料类芽孢杆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杉木组培苗为试验材料,设计激活的内生饲料类芽孢杆菌SY0317共培养的杉木组培苗为实验组,未激活内生饲料类芽孢杆菌的杉木组培苗为对照组,对其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转录组数据中共得到2358个差异基因,其中有1580个基因上调,778个基因下调。这些基因主要富集在甘油酯代谢(Glycerolipid metabolism),核黄素代谢(Riboflavin metabolism),色氨酸生物合成(Tryptophan biosynthesis),甘油磷酸酯代谢(Glycerophospholipid metabolism),嘌呤代谢(Purine metabolism)等通路中。【结论】与植物促生有关的关键基因为AGAL2、ASE1、ALDH3F1、IGPS、APS3、UGP3、NPC6、At5g35170、NPC2、ASP2、NMT3、PAP3,其中ASP2基因下调,其余11个基因上调,这些基因参与调控植物生长并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料类芽孢杆菌 杉木 转录组 差异基因
下载PDF
杉木人工林杉木绿叶与凋落叶分解速率对比
5
作者 韩雨承 宋豪威 林成芳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4年第1期102-108,126,共8页
以亚热带杉木人工林绿叶和杉木凋落叶为对象,研究其理化性质和分解速率的变化。结果表明,杉木绿叶和凋落物分解和养分释放动态特征相似,但杉木凋落叶的分解速率和养分释放均快于绿叶。2年分解期内,两种叶含水率显著降低,分解速率也都有... 以亚热带杉木人工林绿叶和杉木凋落叶为对象,研究其理化性质和分解速率的变化。结果表明,杉木绿叶和凋落物分解和养分释放动态特征相似,但杉木凋落叶的分解速率和养分释放均快于绿叶。2年分解期内,两种叶含水率显著降低,分解速率也都有降低,且杉木凋落叶处理间差异显著,2年分解期结束,两种叶的质量残留率在23%~38%之间。2年分解期内,两种叶分解速率呈现快-慢的变化。杉木凋落叶的分解速率快于绿叶。相关分析表明C∶N和木质素∶N与凋落叶分解速率的相关性较高,说明凋落叶分解速率主要受C∶N和木质素∶N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杉木人工林 凋落叶 杉木绿叶 分解速率
下载PDF
毛红椿与杉木混交造林早期生长效果分析
6
作者 林智勇 廖鹏辉 +3 位作者 李文开 张纪卯 康永武 黄宇 《福建林业科技》 2024年第1期33-37,共5页
于2019—2023年,在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高砂镇林场开展毛红椿与杉木不同比例混交及不同密度造林试验,研究混交树种的树高、地径、胸径、冠幅、单株立木材积和林分蓄积等生长性状的早期效果。结果表明,5年生的毛6杉4、初植密度为3330株... 于2019—2023年,在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高砂镇林场开展毛红椿与杉木不同比例混交及不同密度造林试验,研究混交树种的树高、地径、胸径、冠幅、单株立木材积和林分蓄积等生长性状的早期效果。结果表明,5年生的毛6杉4、初植密度为3330株·hm^(-2)(株行距2 m×1.5 m)的混交林中,毛红椿树高、地径、胸径、冠幅、单株立木材积和林分蓄积、林分总蓄积量均最高,分别达6.97 m、8.77 cm、7.13 cm、3.10 m、0.0173 m^(3)、34.60 m^(3)·hm^(-2)、48.03 m^(3)·hm^(-2),比平均值高出38.84%、21.30%、25.09%、42.86%、88.04%、1.66倍、1.01倍;杉木的树高、单株立木材积和林分蓄积均最高,分别达5.33 m、0.0173 m^(3)、34.68 m^(3)·hm^(-2);比平均值高出22.53%、1.08倍、2.18倍。毛2杉8、初植密度2505株·hm^(-2)(株行距2 m×2 m)的混交林中,杉木的地径、胸径和冠幅均最高,分别达10.67 cm、8.17 cm、2.67 m,分别比平均值高出52.60%、52.36%、47.33%。结果表明,在毛红椿与杉木混交造林时,宜用较大密度种植,初始造林密度适合在2505~3330株·hm^(-2);且相应加大毛红椿的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红椿 杉木 混交林 生长效果
下载PDF
杉木2代种子园种子品质性状分析
7
作者 朱江华 罗伟 +2 位作者 王新宇 崔子佳 欧斌 《现代园艺》 2024年第1期6-8,共3页
为探讨杉木种子园种子品质特征,对江西崇义省级杉木良种基地的杉木2代种子园混系种子净度、千粒质量、优良度、纵径、横径等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该种子园种子净度均值为96.20%,符合Ι级杉木种子对净度不低于95%的要求。种子千粒重... 为探讨杉木种子园种子品质特征,对江西崇义省级杉木良种基地的杉木2代种子园混系种子净度、千粒质量、优良度、纵径、横径等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该种子园种子净度均值为96.20%,符合Ι级杉木种子对净度不低于95%的要求。种子千粒重均值为6.7488g,变异系数Vi为0.0734,均值的代表性程度较大。种子优良度均值为39.33%,变异系数Vi为0.2165,种子优良度的离散程度较大。种子纵径均值为5.97mm,变异系数Vi为0.0437,种子横径均值为4.27mm,变异系数Vi为0.0223。种子纵横径比均值为1.40,种子纵径与种子纵横径比之间的正相关性极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千粒质量 优良度 纵径 横径
下载PDF
亚热带杉木径向生长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8
作者 林小乔 许玲玲 +5 位作者 刘沛荣 同小娟 张静茹 张劲松 李俊 孟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33-1646,共14页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是亚热带地区主要造林树种之一,其在区域碳循环和缓解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以亚热带地区6个站点(荆关、马鬃岭、分宜、将乐、东风、高峰)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建立树轮标准化年表,分析树木年轮年...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是亚热带地区主要造林树种之一,其在区域碳循环和缓解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以亚热带地区6个站点(荆关、马鬃岭、分宜、将乐、东风、高峰)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建立树轮标准化年表,分析树木年轮年表与气候因子的关系,解析不同研究区杉木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探讨不同站点杉木对干旱事件的响应策略,为该地区杉木人工林的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6个研究区杉木树轮宽度对气候变化的平均敏感度大于0.15,样本总体代表性大于0.85,均处于可接受水平,表明6个站点的杉木样本具有区域代表性,适用于进行气候相关分析。杉木径向生长主要与生长季的平均温度和降水量、上一年夏季的最低温度正相关,与当年夏季最高温度负相关,高峰站点的径向生长与7-10月的相对湿度显著正相关,其他地点径向生长与月相对湿度相关性较弱,分宜、东风和高峰站的径向生长与干旱指数显著正相关,其他地点的杉木树轮宽度与干旱指数相关性较弱。干旱事件对6个站点杉木生长均产生了负面影响,胸高断面积增长(Basal area increment, BAI)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生长后期,6个研究点的BAI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现象。第二次干旱发生后,杉木对干旱事件的应对能力更强。亚热带纬度较低的地区杉木受到干旱的影响较大,温暖而湿润环境下的杉木对干旱事件的抵抗力较小,恢复力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径向生长 气候变化 干旱事件
下载PDF
不同轻型基质对杉木容器苗生长与养分积累的影响
9
作者 吕宁宁 朱晗 +5 位作者 杨培蓉 许珊珊 黄金华 曹光球 林开敏 叶义全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0-69,共10页
为筛选出适合杉木优良无性系洋-061容器苗生长的轻型基质配方。采用单纯形-重心混料试验设计,以泥炭土、珍珠岩、杉木皮和稻谷壳为材料,并以黄心土为对照(CK),研究不同轻型基质配比对杉木生长、根系形态和养分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1)... 为筛选出适合杉木优良无性系洋-061容器苗生长的轻型基质配方。采用单纯形-重心混料试验设计,以泥炭土、珍珠岩、杉木皮和稻谷壳为材料,并以黄心土为对照(CK),研究不同轻型基质配比对杉木生长、根系形态和养分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轻基质配方(T1-T14)和对照(CK)处理的苗高、地径和生物量均表现出相同的生长规律,即随时间增加而逐渐增大。2)当苗木培育360 d时,不同轻型基质处理苗高、地径和苗木质量指数均高于CK,其中,苗高在T6处理最大,较CK增加了54.89%,地径和苗木质量指数在T6和T1处理时达到最大,分别较CK提高33.04%和48.65%,T14处理下生物量最大;3)不同轻型基质处理有效促进了杉木幼苗根系的发育,而且其总根长、根表面积、根直径及根体积分别在T2、T14、T9和T14处理时达到最大;4)杉木植株养分含量对不同轻型基质响应存在差异,其中轻型基质T5、T3和T12处理显著促进植株氮的积累,轻型基质T8、T3和T13处理苗木全磷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而T8、T9和T2植株全钾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5)利用隶属函数对幼苗生长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综合评价排名前3的依次是T14(20%泥炭土+27%珍珠岩+27%杉木皮+26%稻谷壳)、T5处理(60%泥炭土+40%珍珠岩)和T1处理(100%泥炭土)。考虑到泥炭土成本较高,因此,T5和T14处理为本研究中适合于杉木洋-061容器苗生长的轻型基质配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隶属函数法 轻型基质 养分积累
下载PDF
中龄林修枝对杉木林生长和材种结构的影响
10
作者 江宇 黄瑜成 +3 位作者 林华章 吴鹏飞 李明 马祥庆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19,共7页
为培育杉木大径级无节柱材,探讨修枝对杉木人工林生长和材种结构的影响,选择17年生中龄林,设置修枝与不修枝处理试验,20 a后调查中龄林修枝处理对杉木人工林生长和材种结构影响。结果表明:修枝后的前两年,修枝处理显著提高了杉木人工林... 为培育杉木大径级无节柱材,探讨修枝对杉木人工林生长和材种结构的影响,选择17年生中龄林,设置修枝与不修枝处理试验,20 a后调查中龄林修枝处理对杉木人工林生长和材种结构影响。结果表明:修枝后的前两年,修枝处理显著提高了杉木人工林的胸径年生长量(P<0.05),对树高、林分蓄积量年生长量没有显著影响,随后修枝处理对杉木人工林生长的影响逐渐减弱。中龄林修枝处理20 a对杉木人工林的胸径、树高、林分蓄积量和总生物量均没有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了杉木人工林干生物量分配比例(P<0.05),显著降低了叶生物量分配比例(P<0.05)。中龄林修枝处理20 a显著提高了杉木人工林大径材出材率(P<0.05),有利于杉木人工林大径无节柱材培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枝 杉木 生长 生物量 中龄林
下载PDF
杉木全同胞家系生长与木材基本密度性状的变异及选择
11
作者 黄荣 王润辉 +3 位作者 晏姝 韦如萍 伍观娣 郑会全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2期53-62,共10页
【目的】创制新优杉木种质材料,进而筛选速生优质家系,推进杉木高世代育种进程。【方法】以杉木第二代改良种子园10个骨干亲本作为杂交亲本,采用人工控制授粉方式获得30个全同胞家系,并进行多地点全同胞子代测定,分析其8年生杉木的生长... 【目的】创制新优杉木种质材料,进而筛选速生优质家系,推进杉木高世代育种进程。【方法】以杉木第二代改良种子园10个骨干亲本作为杂交亲本,采用人工控制授粉方式获得30个全同胞家系,并进行多地点全同胞子代测定,分析其8年生杉木的生长和木材基本密度遗传变异规律,进而开展优良家系选择。【结果】家系间树高、胸径(DBH)、单株材积和木材基本密度(WBD)存在广泛遗传变异,差异达显著(P<0.05)或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单株材积变异较大,各地点表型变异系数和遗传变异系数分别达到21.56%~28.53%、12.18%~19.64%。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和木材基本密度家系遗传力分别为0.1594、0.2232、0.1799和0.5357,有利于家系选择。利用BLUP方法估算全同胞家系亲本生长和木材基本密度育种值,同时按亲本模型估算各杂交组合的特殊配合力(SCA)并进行排名,综合生长性状和木材基本密度表现,选获速生优质型家系2个(家系5和29)。其中,家系5具有更高的生长和材质增益,相比群体均值其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及木材基本密度增益平均为6.02%、8.21%、15.82%、7.25%,而相比对照(2.5代种子园混合种)增益平均为26.47%、14.25%、34.56%、5.35%,因此,家系5是更理想的速生优质家系。【结论】30个杉木全同胞家系的生长和木材基本密度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筛选获得的家系可作为候选杉木速生优质良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全同胞子代测定 育种值 特殊配合力 优良家系选择
下载PDF
桐油涂覆对多聚磷酸铵改性杉木阻燃性能与抗流失性的影响
12
作者 范友华 康地 +2 位作者 李志高 周向东 袁利萍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5-222,共8页
为提高杉木的阻燃性,探讨多聚磷酸铵处理木材对其燃烧性能和抗流失性的影响,获得阻燃处理对杉木性能的影响规律。选取杉木为研究对象,以多聚磷酸铵为阻燃剂,通过满细胞法对杉木进行阻燃处理,再在杉木样品表面涂覆桐油,分别对未处理材和... 为提高杉木的阻燃性,探讨多聚磷酸铵处理木材对其燃烧性能和抗流失性的影响,获得阻燃处理对杉木性能的影响规律。选取杉木为研究对象,以多聚磷酸铵为阻燃剂,通过满细胞法对杉木进行阻燃处理,再在杉木样品表面涂覆桐油,分别对未处理材和阻燃处理材的形貌、热解行为、阻燃性能及阻燃剂的抗流失性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杉木试件的极限氧指数为20.2%,经质量分数为5%的多聚磷酸铵处理后的杉木极限氧指数为34.5%,燃烧性能分级达到B1级要求。涂覆桐油对木材的阻燃性能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其极限氧指数下降到29.3%,燃烧性能分级为B2级。锥形量热仪(CONE)结果表明,较之素材,阻燃样品整个测试过程处于阴燃状态,HRR曲线为一直线,且PHRR下降了85.36%,THR和SPR与HRR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TSP也显著降低。TG-DSC结果表明,涂覆桐油的阻燃处理样品在800℃的失重率仅为素材的74.18%,残炭量由15.75%上升到37.95%。涂覆桐油可提高APP的抗流失性,但对木材的力学性能未产生明显改良。研究结果表明,阻燃处理木材对延缓其在火灾中燃烧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并为实现理论指导综合性功能改良、木材生产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聚磷酸铵 桐油 杉木 阻燃性能 抗流失性
下载PDF
立地管理措施对2代26年生杉木林生产力的影响
13
作者 苏比·热西塔洪 阮颖超 +3 位作者 何宗明 范少辉 翁贤权 马祥庆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7-273,共7页
为研究1代杉木林采伐后采用不同立地管理措施对更新的2代26年生杉木林生产力的影响,在1代20地位指数级的29年生杉木林(起源于本地普通杉木种子)中设置固定试验地,采伐后采用5种采伐剩余物处理方式和2代杉木种子园种子培育的苗木营造2代... 为研究1代杉木林采伐后采用不同立地管理措施对更新的2代26年生杉木林生产力的影响,在1代20地位指数级的29年生杉木林(起源于本地普通杉木种子)中设置固定试验地,采伐后采用5种采伐剩余物处理方式和2代杉木种子园种子培育的苗木营造2代杉木试验林,研究造林后26 a 5种不同采伐剩余物处理对2代杉木人工林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2代26年生杉木林平均蓄积量为666.312 m^(3)·hm^(-2),平均出材量为536.805 m^(3)·hm^(-2),年平均蓄积增长量为25.627 m^(3)·hm^(-2)·a^(-1)。不同处理的蓄积量和总材种出材量排序均为:保留采伐剩余物处理(BL2)>加倍采伐剩余物处理(BL3)>炼山处理(SB)>全树收获处理(BL1)>移除采伐剩余物处理(BL0),5种不同处理的大径材出材量均在65.52%以上,不同处理间蓄积量和出材量差异不显著。本试验的2代26年生杉木林并没有出现前人报道的连栽生产力下降的情况,且不同采伐剩余物处理之间的生产力也无显著差异。采伐后保留采伐剩余物、适地适树(杉木造林选择20以上地位指数级的林地)和采用经遗传改良的苗木造林是缓解杉木连栽地力衰退、维持杉木大径级无节材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采伐剩余物处理 多代连栽 生产力
下载PDF
基于混合效应的杉木人工林冠幅模型
14
作者 钟思琪 宁金魁 +3 位作者 黄锦程 陈鼎泸 欧阳勋志 臧颢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7-135,共9页
构建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单木冠幅模型,可以提高杉木冠幅的预测精度,并为杉木人工林的科学经营提供参考依据。以杉木为研究对象,基于江西省崇义县杉木人工林57个样地的7198株单木数据,对基础模型进行扩展,并构建含林分... 构建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单木冠幅模型,可以提高杉木冠幅的预测精度,并为杉木人工林的科学经营提供参考依据。以杉木为研究对象,基于江西省崇义县杉木人工林57个样地的7198株单木数据,对基础模型进行扩展,并构建含林分因子和单木因子的冠幅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采用十折交叉验证方法,以调整后的决定系数(R_(adj)^(2))、均方根误差(E_(RMS))和平均绝对误差(E_(MA))模型评价指标对各模型的预测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备选模型中,Logistic模型的预测效果最佳。(2)除胸径以外,有6个指标对冠幅有显著影响(P<0.05)。6个指标分别是地位指数、林龄、基尼系数(Gini系数)、林分密度指数、枝下高和大于对象木的断面积之和。添加协变量构建的广义模型较基础模型更优,R_(adj)^(2)增加了28.53%,E_(RMS)和E_(MA)分别下降了17.80%和15.72%。(3)考虑样地水平随机效应的混合效应模型优于广义模型,R_(adj)^(2)增加了27.86%,E_(RMS)和E_(MA)分别降低了35.73%和51.87%。协变量和随机效应的加入能有效提高冠幅模型的预测精度,且反映林木大小多样性的Gini系数在冠幅模拟中表现较好,值得进一步探讨该类指标在其他类型人工林模拟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冠幅模型 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 基尼系数 林木大小多样性
下载PDF
硼对铝胁迫下杉木生长、生理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15
作者 钟淑芳 钟明慧 +5 位作者 刘子晗 吕宁宁 杨培蓉 郑雪燕 叶义全 许珊珊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9,共9页
为了研究硼对铝胁迫下杉木生长、生理和光合特性的影响,揭示硼介导的杉木耐铝调控机制,为进一步利用养分管理手段减轻杉木铝毒害提供参考,以3月龄幼苗为材料,共设置4个处理,对照(CK)、缺硼(-B)、缺硼加铝(-B+Al)和加硼加铝(+B+Al),分析... 为了研究硼对铝胁迫下杉木生长、生理和光合特性的影响,揭示硼介导的杉木耐铝调控机制,为进一步利用养分管理手段减轻杉木铝毒害提供参考,以3月龄幼苗为材料,共设置4个处理,对照(CK)、缺硼(-B)、缺硼加铝(-B+Al)和加硼加铝(+B+Al),分析不同处理间杉木生长、叶片光合和抗性生理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1)与CK相比,胁迫处理均能显著抑制苗高生长,苗高降幅介于31.83%~55.56%之间,而且铝胁迫下,加硼(+B+Al)能显著缓解缺硼(-B+Al)引起的苗高生长、叶片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_(2)O_(2))和光合色素含量下降;与-B+Al处理相比,+B+Al处理的苗高、MDA、H_(2)O_(2)、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增加48.02%、24.18%、16.39%、17.16%和17.78%。(2)与CK相比,不同胁迫处理显著提高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其活性大小均表现为:+B+Al>-B+Al>-B>CK,增幅分别介于17.10%~128.87%、15.19%~152.10%、37.39%~412.11%和44.07%~271.66%之间。(3)杉木叶片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最大荧光、可变荧光、PSⅡ潜在光化学活性、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光化学淬灭系数和实际最大量子产额在不同胁迫处理下较CK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降幅分别介于51.06%~59.50%、2.43%~16.71%、7.07%~20.45%、7.80%~29.93%、27.16%~54.07%、2.53%~13.53%、4.66%~12.61%和4.25%~13.77%之间,而且-B+Al处理的降幅显著大于+B+Al处理。可见在铝胁迫下,与缺硼相比,外源加硼处理通过提高叶片抗氧化酶活性,降低叶片H_(2)O_(2)和MDA的积累,减轻H_(2)O_(2)诱导的叶片氧化损伤和光合色素的下降,提高叶片光合效率和光能利用率,促进碳同化产物合成,从而缓解铝胁迫引起的对生长的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铝胁迫 生长 生理 光合特性
原文传递
将乐国有林场杉木径向生长及其对气候的响应
16
作者 孙雅楠 刘亚静 +3 位作者 孙钊 罗蜜 张运根 孙玉军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27,共10页
【目的】杉木是我国南方特有的用材树种,其具有良好的绿化效果,同时也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本文主要对不同时间尺度上杉木径向生长动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展开研究,为科学经营研究区杉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利用径向生长测... 【目的】杉木是我国南方特有的用材树种,其具有良好的绿化效果,同时也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本文主要对不同时间尺度上杉木径向生长动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展开研究,为科学经营研究区杉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利用径向生长测量仪对福建省将乐国有林场杉木进行了为期4年(2017年7月—2021年6月)的连续监测,对其径向生长量进行分析,确定生长季,同时进行偏相关分析及滑动相关分析探究温度、湿度、降水量等气候因子对杉木径向生长的影响。【结果】(1)杉木具有周期性的日径向改变,主要体现在3个阶段(第1个阶段是收缩、第2个阶段是恢复、第3个阶段是增长);杉木径向变化的季节动态经历了低谷期、上升期和稳定期;杉木的径向变化年际间存在差异,但径增长的时间序列和累积变化趋势基本是一致的。(2)拟合并分析杉木累积径向生长曲线可以确定福建将乐杉木的生长季为每年2—9月。(3)平均相对湿度、降水量、最低温度和平均温度是主要的影响因子,且杉木净增量与降水量具有显著正相关的关系,温度在适宜杉木径向生长的范围内越高越利于生长,但高于或低于这个范围均会起抑制作用;滑动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生长季时间的变化,相关系数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结论】杉木径向生长与相对湿度、降水量、温度等气候因子有密切联系,因此研究杉木的径向变化特征和对气候因子的响应,为更好地规划目标树种的生存策略提供了重要的技术路径和参考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径向生长 生长季 气候因子
下载PDF
改进UNet++的杉木CT图像年轮分割
17
作者 刘帅 葛浙东 +3 位作者 刘晓彤 高宜生 李阳 李萌菲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32-239,共8页
为解决裂纹、虫孔和节子等缺陷影响下的年轮准确分割问题。以医疗CT为实验设备,重构125张杉木横切面CT图像为研究对象,经裁切、旋转、翻转等预处理实现数据扩充,提出改进UNet++模型用于年轮分割。改进UNet++模型采用增加卷积块、下采样... 为解决裂纹、虫孔和节子等缺陷影响下的年轮准确分割问题。以医疗CT为实验设备,重构125张杉木横切面CT图像为研究对象,经裁切、旋转、翻转等预处理实现数据扩充,提出改进UNet++模型用于年轮分割。改进UNet++模型采用增加卷积块、下采样层、跳跃连接和上采样层的方式,将学习深度增加至6层,以BCEWithLogitsLoss和ReLU分别作为损失函数和激活函数,RMSProp作为优化函数,对杉木横切面CT图像进行年轮分割,并对年轮分割性能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改进UNet++模型对于杉木横切面CT图像的年轮分割的像素准确率为97.81%,骰子系数为98.89%,交并比为95.29%,平均交并比为84.75%,充分提取杉木年轮特征,分割效果最好。与U-Net模型和UNet++模型相比,改进UNet++模型在多数年轮被裂纹和虫孔切割,无法形成完整圆形闭合曲线的条件下,使分割的年轮具有很好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消除分割过程中的断裂和噪声现象;年轮分割结果不受裂纹、节子、虫孔等缺陷影响,结构非常清晰,有效解决多种缺陷干扰下的虫孔误分割和密集年轮欠分割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横切面 年轮分割 CT图像 UNet++模型
下载PDF
杉木高世代杂交子代生长与木材性状遗传分析
18
作者 牛慧敏 张振 +3 位作者 邱勇斌 沈汉 徐金良 何贵平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0-126,共7页
为揭示杉木高世代杂交子代生长与材性性状的遗传效应,选择优良的杂交组合,利用设置在浙江省开化县林场的4×5双因素交叉设计的杉木高世代杂交子代测定林,研究8年生杉木的生长性状、木材基本密度和树干碳含量,估算各性状一般配合力(G... 为揭示杉木高世代杂交子代生长与材性性状的遗传效应,选择优良的杂交组合,利用设置在浙江省开化县林场的4×5双因素交叉设计的杉木高世代杂交子代测定林,研究8年生杉木的生长性状、木材基本密度和树干碳含量,估算各性状一般配合力(GCA)/特殊配合力(SCA)效应值及相对重要性,分析遗传控制方式及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杉木树高、胸径、单株材积、木材基本密度、树干碳含量在杂交组合间均差异显著(P<0.05),含碳率在组合间差异不显著。父母本配合力分析显示,树高、胸径、单株材积、树干碳含量的母本效应均大于父本效应,C25-3母本效应最大,B109-3父本效应最大;杂交组合各性状均以加性基因效应控制为主,杉木高世代育种工作仍需注重亲本的选配。性状间相关性分析表明,树干碳含量与生长性状呈显著正相关,按10%的入选率,联合选择出3211和3215两个速生高固碳的杂交组合,单株材积较对照(CK)增加30.91%以上,树干碳含量较CK增加26.95%以上,而木材基本密度与生长性状呈弱相关或负相关,筛选出3218和3216两个木材性状优良的杂交组合,木材基本密度较CK增加2.17%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遗传力 配合力 生长性状 木材基本密度
下载PDF
间伐保留密度对基于大径材培育下杉木人工林生长和材种结构的影响
19
作者 王佳琪 马东旭 +6 位作者 蓝伟立 陈块明 郑鸣鸣 叶义全 江先桂 江祥庆 林开敏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28,共9页
【目的】探究间伐保留密度对基于大径材培育下杉木人工林的生长、径阶分布和材种结构等方面的影响规律,为杉木大径材定向培育的间伐密度控制技术提供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以福建省沙县官庄国有林场9年生的杉木人工林... 【目的】探究间伐保留密度对基于大径材培育下杉木人工林的生长、径阶分布和材种结构等方面的影响规律,为杉木大径材定向培育的间伐密度控制技术提供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以福建省沙县官庄国有林场9年生的杉木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设置高间伐保留密度(H:2 250株/hm^(2))、中间伐保留密度(M:1 800株/hm^(2))、低间伐保留密度(L:1 200株/hm^(2))3个处理,进行连续观测5 a。【结果】1)林分胸径随间伐保留密度的减小而增大,表现为L>M>H,且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林龄为11 a时,出现极显著性差异(P<0.01),间伐对树高的影响不显著;2)单株材积随间伐保留密度的减小而增大,表现为L>M>H,林分蓄积量表现为H>M>L;3)总出材量随间伐保留密度的增大而增大,表现为H>M>L;总出材率随间伐保留密度的减小而增大,表现为L>M>H;4)小径材出材量随间伐保留密度的增大而增大,表现为H>M>L,H处理显著大于L处理(P<0.05),出材率表现为随间伐保留密度的减小而增大。中径材出材量随间伐保留密度的减小而增大,与林龄呈正相关,出材率随间伐保留密度的减小而增大。大径材出材量与出材率随间伐保留密度的减小而增大,且L处理显著大于H处理(P<0.05)。【结论】抚育间伐能促进杉木人工林的生长,优化林分结构,有利于大径阶林木培养,这些作用随间伐保留密度的减小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间伐保留密度 生长 林分结构 大径材
下载PDF
指数施肥对杉木容器育苗基质真菌群落及功能类群的影响
20
作者 马东旭 王佳琪 +4 位作者 蓝伟立 陈块明 李茂 叶义全 林开敏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8-396,共9页
【目的】进一步探索杉木幼苗基质真菌群落对指数施肥的整体响应特征。【方法】以杉木无性系“洋061”轻型容器育苗基质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4个浓度梯度的施肥处理(EF1,40 mg/株;EF2,80 mg/株;EF3,120 mg/株;EF4,160 mg/株),对照组不施肥... 【目的】进一步探索杉木幼苗基质真菌群落对指数施肥的整体响应特征。【方法】以杉木无性系“洋061”轻型容器育苗基质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4个浓度梯度的施肥处理(EF1,40 mg/株;EF2,80 mg/株;EF3,120 mg/株;EF4,160 mg/株),对照组不施肥,基于(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与FUNGuild真菌功能预测技术,研究不同指数施肥梯度对杉木苗基质理化性质、真菌群落结构及功能类群的影响。【结果】短期指数施肥对基质对真菌多样性没有影响,但能显著提高丰富度指数。粗孢孔目(Trechisporales)肉座菌目(Hypocreales)、粪壳目(Sordariales)、Chaetosphaeriales和被孢霉目(Mortierellales)分别是伞菌纲、粪壳菌纲、被孢霉纲三大优势真菌纲下的优势种群。指数施肥显著提高了肉座菌目相对丰度,显著降低了粪壳目、被孢霉目相对丰度。基质真菌营养类型以腐生型为主,木质腐生真菌为优势功能类群,指数施肥后病理腐生共生过渡型、腐生共生过渡型、植物病原真菌相对丰度显著减少,从枝菌根真菌相对丰度显著增加。RDA分析结果表明,AP、TK和TN是影响基质真菌群落结构与功能类群的主要环境因子。指数施肥显著增加了基质中AP、TN含量,推测指数施肥可能会促进对N、P敏感的真菌类群繁殖,这部分真菌属于腐生营养型与共生营养型,随着施肥量增加,腐生营养性真菌类群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反而抑制了共生营养型真菌类群生长。【结论】指数施肥能有效提高基质养分有效性,调控真菌优势群落结构,增加共生与腐生型真菌比例,降低病菌含量,为杉木幼苗生长发育提供良好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育苗基质 指数施肥 真菌 功能类群 高通量测序 杉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