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考虑温度和湿度对新能源连接器材料稳定性的影响
1
作者 邹征龙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 2023年第12期5-8,共4页
温度和湿度是重要的环境因素,会对新能源汽车插件连接器的性能产生影响。本研究旨在探讨温度和湿度对连接器材料稳定性的影响。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首先研究了温度的影响。连接器工作时会产生热量,加上环境温度的影响,导致工作温度升高。... 温度和湿度是重要的环境因素,会对新能源汽车插件连接器的性能产生影响。本研究旨在探讨温度和湿度对连接器材料稳定性的影响。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首先研究了温度的影响。连接器工作时会产生热量,加上环境温度的影响,导致工作温度升高。评估了连接器金属元件在一定温度条件下的物理状态变化情况,以确保其高性能。调查了湿度对连接器的影响。水分对金属元件有腐蚀和导电的影响,可能降低连接器的绝缘性能。进行了相关试验,观察了连接器在不同湿度条件下的工作稳定性。结果表明,在相对湿度90%至95%、温度约为40℃的环境下,连接器应至少能够连续工作96h,并且在人工制造的盐雾环境中能够连续工作至少48h。这些研究结果对于新能源连接器材料的选择和设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可提高连接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湿度 新能源 连接器 材料稳定性
下载PDF
材料稳定性对锂电池热失控影响
2
作者 涂超 《汽车实用技术》 2019年第4期13-14,共2页
为了提高锂离子动力电池使用安全性,减少因电池热失控引发的电动汽车安全事故。文章建立了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模型,仿真分析材料热稳定性对热失控影响分析。当正极材料和电解液的分解温度较低时(170℃/200℃),不论传热系数为5W/m^2/K还是1... 为了提高锂离子动力电池使用安全性,减少因电池热失控引发的电动汽车安全事故。文章建立了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模型,仿真分析材料热稳定性对热失控影响分析。当正极材料和电解液的分解温度较低时(170℃/200℃),不论传热系数为5W/m^2/K还是10W/m^2/K,电池均发生了热失控现象。而正极材料和电解液的分解温度较高时,均未出现热失控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池 材料稳定性 热失控
下载PDF
工程岩石类材料的不稳定性
3
作者 殷有泉 邸元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91-997,共7页
基于非关联流动理论和弹塑性耦合理论,研究工程岩石类材料的不稳定性。由于工程岩石类材料具有刚度劣化特性,岩石类材料在软化塑性、理想塑性和低强化塑性情况下均可能呈现不稳定。对于弹塑性耦合理论,可通过本构矩阵正定性的讨论,得到... 基于非关联流动理论和弹塑性耦合理论,研究工程岩石类材料的不稳定性。由于工程岩石类材料具有刚度劣化特性,岩石类材料在软化塑性、理想塑性和低强化塑性情况下均可能呈现不稳定。对于弹塑性耦合理论,可通过本构矩阵正定性的讨论,得到工程岩石类材料的不稳定条件;对于塑性势理论,可通过本构矩阵对称部分的正定性来研究材料的稳定性,能够得到相同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岩石类材料 刚性试验机 材料稳定性 材料稳定性 刚度劣化 弹塑性耦合理论 塑性势理论 DRUCKER-PRAGER准则
下载PDF
超弹性材料的不稳定性问题 被引量:9
4
作者 任九生 程昌钧 《力学进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66-575,共10页
超弹性材料是一类性能独特、不可替代且有广泛工程应用的高分子材料,对其独特的材料不稳定性问题的研究极大地推动了连续介质力学有限变形理论和超弹性理论的发展。综述了超弹性材料中的材料不稳定性问题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包括Rivli... 超弹性材料是一类性能独特、不可替代且有广泛工程应用的高分子材料,对其独特的材料不稳定性问题的研究极大地推动了连续介质力学有限变形理论和超弹性理论的发展。综述了超弹性材料中的材料不稳定性问题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包括Rivlin立方块问题、薄壁球壳和薄壁圆筒的内压膨胀问题、圆柱的扭转问题、块体的表面不稳定性问题、空穴的生成、增长和闭合问题等。阐述了这类材料中各类非线性不稳定性问题的特点、问题的求解、主要结果及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方向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弹性材料 材料稳定性 非线性 分叉
下载PDF
热超弹性薄板非对称拉伸的分岔和稳定性 被引量:1
5
作者 任九生 程昌钧 《力学季刊》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1-85,共5页
本文应用超弹性材料的有限变形理论分析了在面内等双向拉伸死载荷作用下不可压热超弹性方形薄板发生非对称变形的分岔及其稳定性问题。给出了方板变形的分岔曲线和临界载荷,发现对受面内等双向拉伸载荷作用的均匀方板,当拉伸载荷值较小... 本文应用超弹性材料的有限变形理论分析了在面内等双向拉伸死载荷作用下不可压热超弹性方形薄板发生非对称变形的分岔及其稳定性问题。给出了方板变形的分岔曲线和临界载荷,发现对受面内等双向拉伸载荷作用的均匀方板,当拉伸载荷值较小时,方板双向等伸长变形,发生对称的拉伸变形;但当此载荷值大于某一临界值时,从方板的对称拉伸变形中分岔出非对称的变形,方板在两个方向的变形不再相等。通过变形发生分岔前后的能量比较发现,分岔后的对称变形是不稳定的,而非对称变形是稳定的。同时,给出了板中的应力分布曲线,并由不同温度下变形的分岔曲线和应力分布曲线讨论了温度对方板变形和板中的应力分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可压热超弹性材料 温度的影响 分岔 非对称变形 双向拉伸 材料稳定性
下载PDF
水稳定性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对铀吸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夏麟 袁华山 +2 位作者 谢磊 欧阳霁 荣丽杉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234-2239,2243,共7页
以水稳定性MOFs为研究对象,综述了国内外吸附处理含铀废水的研究现状,重点阐述了不同类型和结构的水稳定性MOFs有效吸附含铀废水的最新进展,特别是改性、复合MOFs可以提高MOFs的吸附性能。最后,我们提出了对开发水稳定性MOFs的个人见解... 以水稳定性MOFs为研究对象,综述了国内外吸附处理含铀废水的研究现状,重点阐述了不同类型和结构的水稳定性MOFs有效吸附含铀废水的最新进展,特别是改性、复合MOFs可以提高MOFs的吸附性能。最后,我们提出了对开发水稳定性MOFs的个人见解和未来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铀废水 稳定性金属有机骨架材料 吸附分离 吸附性能 进展
下载PDF
30天效率衰减低于20% 太阳能电池器件稳定性获新突破
7
《云南电力技术》 2018年第1期114-114,共1页
华东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清洁能源材料与器件课题组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器件稳定性方面获得最新研究成果,相关研究论文日前在线发表于《先进能源材料》。通常,钙钛矿材料稳定性较差,这极大地制约了其大规模商业化发展。尤其在潮湿环境中,钙... 华东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清洁能源材料与器件课题组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器件稳定性方面获得最新研究成果,相关研究论文日前在线发表于《先进能源材料》。通常,钙钛矿材料稳定性较差,这极大地制约了其大规模商业化发展。尤其在潮湿环境中,钙钛矿材料会与空气中的水分子发生化学反应,导致太阳能电池器件性能迅速衰减。因此,如何提高钙钛矿材料的稳定性是该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稳定性 太阳能电池 器件性能 华东理工大学材料学院 能源材料 商业化发展 钙钛矿 研究成果
下载PDF
非线性材料中空穴生成和增长问题的一些进展 被引量:5
8
作者 程昌钧 任九生 《自然杂志》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6,共6页
本文综合近年来的研究成果 ,对非线性材料中的静、动态空穴生成和增长问题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的评述 .介绍了非线性材料超弹性理论的应变能函数、有限变形问题的求解问题 ,特别是非线性材料中的静、动态空穴生成和增长问题的最新进展 。
关键词 非线性材料 空穴 有限变形弹性力学 应变能函数 材料稳定性
下载PDF
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光电材料和器件 被引量:4
9
作者 赵一新 韩宏伟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5,共3页
2009年ABX_(3)钙钛矿晶型的甲胺铅卤CH_(3)NH_(3)PbX_(3)(X=I、Br、Cl)钙钛矿材料首次应用于太阳能电池,但初始报道效率低、稳定性差。2012年后,可溶液法制备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凭借其吸光系数高、激子结合能低等优点,迅速表现出低成本... 2009年ABX_(3)钙钛矿晶型的甲胺铅卤CH_(3)NH_(3)PbX_(3)(X=I、Br、Cl)钙钛矿材料首次应用于太阳能电池,但初始报道效率低、稳定性差。2012年后,可溶液法制备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凭借其吸光系数高、激子结合能低等优点,迅速表现出低成本和高效率的突出优势,并在光电器件等交叉领域具有很强的应用潜力。因此,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被Science杂志评为2013年度国际十大科技进展,是化学和材料领域特别是光伏领域新兴的变革性技术之一。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材料与器件的发展一直面临大面积、高效率、稳定性和环境友好性等挑战,对应的是钙钛矿晶体可控生长、缺陷钝化、器件优化材料稳定性和铅毒性等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金属卤化物 光电材料 吸光系数 材料稳定性 环境友好性 光电器件 变革性
下载PDF
岩石材料峰后失稳破坏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柴文革 高全臣 李文利 《路基工程》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4-16,共3页
结合材料全应力—应变曲线对于岩石材料峰后稳定性及失稳过程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建立了新的岩石峰后失稳破坏模型,提出了岩石材料失稳破坏的判据,确定了失稳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导出了失稳过程方程。
关键词 材料稳定性 弹性能量 分叉 失稳
下载PDF
射流抛光误差分析与材料去除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施春燕 袁家虎 +1 位作者 伍凡 万勇建 《光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62-166,共5页
研究了射流抛光材料去除面形不呈理想的对称形和重复抛光材料去除量的波动不稳性,分析认为射流抛光过程稳定性和误差因素会影响材料去除的不稳定性。分析了射流系统的误差影响因素,其主要由压力波动、磨粒沉降作用和流体的紊动作用等部... 研究了射流抛光材料去除面形不呈理想的对称形和重复抛光材料去除量的波动不稳性,分析认为射流抛光过程稳定性和误差因素会影响材料去除的不稳定性。分析了射流系统的误差影响因素,其主要由压力波动、磨粒沉降作用和流体的紊动作用等部分组成,并研究了各误差影响因素的产生机理和对材料去除的影响。通过仿真和实验分析,得到压力波动、磨粒沉降作用和流体紊动作用的波动范围,构建了基于各误差的材料去除稳定性的完整表达式,理论计算误差范围与实验误差范围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制造 射流抛光 误差分析 材料去除稳定性
原文传递
弹性固体材料中的空穴萌生与增长 被引量:5
12
作者 尚新春 程昌钧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80-382,共3页
建立了描述弹性固体材料中空穴萌生与增长的非线性数学模型,获得了空穴萌生时控制参数临界值的精确计算公式和空穴半径增长的精确表达式.在大变形几何分析中采用了对数应变度量,并且应用了Hooke弹性固体材料的本构关系.数值分... 建立了描述弹性固体材料中空穴萌生与增长的非线性数学模型,获得了空穴萌生时控制参数临界值的精确计算公式和空穴半径增长的精确表达式.在大变形几何分析中采用了对数应变度量,并且应用了Hooke弹性固体材料的本构关系.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当材料不可压时空穴萌生的临界载荷将略低于neo-Hooke不可压超弹性材料的相应计算结果,并且在空穴萌生后空穴半径将迅速增大,这与细观损伤力学和超弹性材料的空穴分叉理论的结论相一致;空穴萌生时环向应力将成为无限大;如果材料是弹塑性(韧性)材料,则会使得空穴附近发生塑性变形,从而导致材料的局部损伤和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稳定性 空穴萌生 弹性大变形 精确解 非线性数学模型 空穴增长 非线性弹性力学
下载PDF
热分析在纳米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储昭琴 郑康 《化学世界》 CAS CSCD 1996年第S1期223-224,共2页
热分析在纳米材料研究中的应用储昭琴,郑康(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合肥230031)热分析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许多科学技术领域和工业生产部门。本文主要介绍这一技术在新材料一纳米材料研究中的一些应用,特别是在纳米材料热稳定... 热分析在纳米材料研究中的应用储昭琴,郑康(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合肥230031)热分析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许多科学技术领域和工业生产部门。本文主要介绍这一技术在新材料一纳米材料研究中的一些应用,特别是在纳米材料热稳定性方面的研究和指导纳米材料制备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材料 热分析技术 纳米银 晶粒长大 水解抑制剂 纳米晶体 乙酰丙酮 放热峰 材料稳定性 平均晶粒尺寸
下载PDF
我国新型纳米敏感材料与纳米传感器研究受到国际专家关注
14
《传感器世界》 2009年第4期49-49,共1页
多晶结构敏感材料的灵敏度高而长期稳定性差,而单晶结构材料稳定性高,但是灵敏度却大大降低。因此,如何平衡灵敏度与稳定性二者之间的关系,获得高灵敏度的同时又保证其具有良好的长期稳定性,一直是半导体敏感材料研究领域的一大挑战。
关键词 敏感材料 纳米传感器 长期稳定性 高灵敏度 专家 国际 材料稳定性 多晶结构
下载PDF
新型长寿命稀土发光材料及制备技术研制成功并获广泛应用
15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2005年第11期19-19,共1页
新型长寿命稀土蓄光发光材料及制备技术由大连路明发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制成功。这种蓄光型发光材料及其制品是一种功能型发光新材料,其通过吸收可见光并储存,实现在暗处发光功能.并可多次循环使用。该材料具有高效、节能、环保.... 新型长寿命稀土蓄光发光材料及制备技术由大连路明发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制成功。这种蓄光型发光材料及其制品是一种功能型发光新材料,其通过吸收可见光并储存,实现在暗处发光功能.并可多次循环使用。该材料具有高效、节能、环保.以及发光亮度高、发光时间长、材料稳定性好、与介质契合力强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发光材料 研制成功 制备技术 长寿命 蓄光型发光材料 应用 股份有限公司 蓄光发光材料 材料稳定性 循环使用
下载PDF
碳离子注入硅橡胶的表面性能及其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周璇 周鑫 +1 位作者 毛彤春 张一鸣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2期106-109,共4页
目的探讨碳离子注入硅橡胶的表面性能及其稳定性。方法使用高能离子注入机在硅橡胶表面注入不同剂量碳,密闭静置6个月后,采用接触角测量、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X射线衍射以及傅里叶红外光谱检测其表征。通过人真... 目的探讨碳离子注入硅橡胶的表面性能及其稳定性。方法使用高能离子注入机在硅橡胶表面注入不同剂量碳,密闭静置6个月后,采用接触角测量、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X射线衍射以及傅里叶红外光谱检测其表征。通过人真皮成纤维细胞在其上的黏附与增殖情况来评价细胞相容性。结果相较于普通硅橡胶,注入组表面粗糙程度明显增加,且亲水性提高;表面及本体化学性质无明显变化;与成纤维细胞的亲和力提升。结合以往注入后即刻测试结果进行比较,发现以上表面性能在放置前后基本未受影响。结论将碳注入改性硅橡胶后,其表面性能提高,且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橡胶 材料稳定性 碳离子注入技术 表面改性
原文传递
含液各向异性多孔介质应变局部化分析 被引量:10
17
作者 张洪武 周雷 黄辉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75-680,共6页
工程中的含液多孔介质如饱和或非饱和岩土材料往往具有各向异性特性。采用Rudnicki建立的针对岩土材料的各向异性本构模型,对轴对称压缩试验中的含液多孔介质骨架的各向异性力学行为进行了分析;基于不连续分叉理论,导出了静态非渗流条... 工程中的含液多孔介质如饱和或非饱和岩土材料往往具有各向异性特性。采用Rudnicki建立的针对岩土材料的各向异性本构模型,对轴对称压缩试验中的含液多孔介质骨架的各向异性力学行为进行了分析;基于不连续分叉理论,导出了静态非渗流条件下处于轴对称应力状态的含液多孔介质应变局部化发生的临界模量、剪切带方向以及不连续速度矢量的显式表达式,在此基础上计算并讨论了材料参数变化和孔隙液体存在对各向异性多孔介质应变局部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各向异性 多孔介质 应变局部化 材料稳定性 分叉
下载PDF
基于有限元方法的正交各向异性形变体仿真设计 被引量:2
18
作者 石跃祥 胡维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63-69,77,共8页
正交各向异性形变体的仿真在计算机图形学领域中一直都是一个热门的研究课题。形变体在真实世界中往往没有这么简单,比如常见的肌肉、植物以及所熟悉的布料等,它们通常会在不同的方向上具有不同的性质,即各向异性。由于各向异性形变体... 正交各向异性形变体的仿真在计算机图形学领域中一直都是一个热门的研究课题。形变体在真实世界中往往没有这么简单,比如常见的肌肉、植物以及所熟悉的布料等,它们通常会在不同的方向上具有不同的性质,即各向异性。由于各向异性形变体的空间比较大,仿真起来不容易,因此很难建立准确的本构模型。而正交各向异性形变体因在三个正交方向上物理性质不一样从而被广泛的应用,但是仿真时也需要小心调整相关参数,调整不当会导致模拟不稳定。提出一个更加方便和直观的方法来模拟非线性正交各向异性材料,保证材料稳定性,使用该方法设计的正交各向异性材料能够仿真大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方法 仿真 计算机图形学 正交各向异性材料 材料稳定性
下载PDF
Microstructure and interface thermal stability of C/Mo double-coated SiC fiber reinforced γ-TiAl matrix composites 被引量:5
19
作者 罗贤 李超 +4 位作者 杨延清 许海嫚 李晓宇 刘帅 李鹏涛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5期1317-1325,共9页
C/Mo duplex coating interfacially modified SiC fiber-reinforced γ-TiAl matrix composite (SiCf/C/Mo/γ-TiA1) was prepared by foil-fiber-foil method to investigate its interfacial modification effect. SiCf/C/TiAl com... C/Mo duplex coating interfacially modified SiC fiber-reinforced γ-TiAl matrix composite (SiCf/C/Mo/γ-TiA1) was prepared by foil-fiber-foil method to investigate its interfacial modification effect. SiCf/C/TiAl composites were also prepared under the same processing condition for comparision. Both kinds of the composites were thermally exposed in vacuum at 800 and 900℃ for different durations in order to study thermal stability of the interfacial zone. With the aids of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and 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meter (EDS), the interracial microstructures of the composites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although adding the Mo coating, the interfacial reaction product of the SiCf/C/Mo/TiAl composite is the same with that of the SiCf/C/TiA1 composite, which is TiC/Ti2AlC between the coating and the matrix. However, C/Mo duplex coating is more efficient in hindering interfacial reaction than C single coating at 900 ℃ and below. In addition, a new layer of interfacial reaction product was found between Ti2AlC and the matrix after 900 ℃, 200 h thermal exposure, which is rich in V and close to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B2 ph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 coating TiAl alloy SiC fiber titanium matrix composite interracial reaction thermal stability
下载PDF
Microstructure stability of Ti_2Al N/Ti-48Al-2Cr-2Nb composite at 900 °C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懿文 胡锐 张铁邦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2期423-430,共8页
Microstructure stability of in situ synthesized Ti2AlN/Ti-48Al-2Cr-2Nb composite during aging at 900 ℃ was investigated by XRD, OM and TEM, and the unreinforced Ti-48Al-2Cr-2Nb alloy was also examined for comparison.... Microstructure stability of in situ synthesized Ti2AlN/Ti-48Al-2Cr-2Nb composite during aging at 900 ℃ was investigated by XRD, OM and TEM, and the unreinforced Ti-48Al-2Cr-2Nb alloy was also examined for comparison. The result showed that in the TiAl alloy,α2 lamellae thinned and were broken down, and became discontinuous with increasing aging time. The decomposition ofα2 lamella toγ which was characterized by parallel decomposition and breakdown ofα2 lamellae led to the degradation of the lamellar structure. While in the composite, lamellar structure remained relatively stable even after aging at 900 ℃ for 100 h. No breakdown ofα2 lamellae except parallel decomposition and precipitation of fine nitride particles was observed. The better microstructural stability of the composite was mainly attributed to the precipitation of Ti2AlN particles at theα2/γ interface which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retarding the coarsening of lamellar microstructure in the matrix of composi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Al composite Ti2AlN microstructure stability lamellar structure PRECIPITA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