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东正教与俄罗斯村社文化的亲和性 被引量:7
1
作者 黎海波 宋瑞芝 《西伯利亚研究》 2005年第4期59-61,共3页
东正教传入俄罗斯并广泛融入整个社会,并非一个简单的过程,尤其是要跨过村社这一关,这就更需要东正教和村社文化有契合以及亲和的地方。长期生活在农村公社中的农民所具有的那种村社精神,如“沙皇是公社之父”的观念,农民彼此之间亲如... 东正教传入俄罗斯并广泛融入整个社会,并非一个简单的过程,尤其是要跨过村社这一关,这就更需要东正教和村社文化有契合以及亲和的地方。长期生活在农村公社中的农民所具有的那种村社精神,如“沙皇是公社之父”的观念,农民彼此之间亲如兄弟、人人都为大家的集体主义的道德习俗,同情他人的贫困与不幸、相互关心和帮助的人道主义等“农民社会主义”因素和东正教伦理构成了一种共同性和亲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正教 村社文化 亲和性
下载PDF
俄罗斯高等教育变革与传统的村社文化 被引量:1
2
作者 张男星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9-36,共8页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剖析了俄罗斯的村社文化,并联系俄罗斯高等教育变革进行分析,以期找出俄罗斯传统文化与现代高等教育变革之间的关系。由此,本文认为,任何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变革必然要受到传统文化的制约;俄罗斯在它的高等教育变革中...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剖析了俄罗斯的村社文化,并联系俄罗斯高等教育变革进行分析,以期找出俄罗斯传统文化与现代高等教育变革之间的关系。由此,本文认为,任何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变革必然要受到传统文化的制约;俄罗斯在它的高等教育变革中便受到其传统的村社文化的强烈影响。俄罗斯传统的古老村社文化蕴涵着浓厚的“集体主义”和“国家主义”思想,它们在漫漫历史演进中形成了俄罗斯人对集体和国家的深厚依赖与信任、对私有和市场的天然排斥与敌对;反映在高等教育方面就是强调和固守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权力渗透和义务行使,并且视民众享受国家给予和保障的免费高等教育为当然。但这种传统文化思想和高等教育观念却与今天面向市场经济的俄罗斯高等教育变革相冲突,使得俄罗斯高等教育变革步履艰难,从而也不得不采用“新旧并存”的变革思路和做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变革 文化传统 村社文化
下载PDF
弘扬村社文化 建设和谐社会
3
作者 高立士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第3期1-4,15,共5页
傣族村寨形成了和谐的村社文化:村社领导,民主运作;社会分工,尊重人才;村社资源,合理分配;政策倾斜,弱势群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道德规范,共识共守;人与自然,天人合一。被民族学家、人类学家称为原始共产主义、东方乐土。
关键词 傣族 村社文化 和谐社会
下载PDF
村社文化传统与20世纪初苏联土地公有制理论的形成
4
作者 仲夏 张凤久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148-150,共3页
20世纪初俄国发生了震惊世界的社会变迁,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作为首要和核心任务的土地制度改革为布尔什维克赢得了大多数农民的支持,从而巩固了政权。指导这一改革的土地公有制理论不是一蹴而就... 20世纪初俄国发生了震惊世界的社会变迁,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作为首要和核心任务的土地制度改革为布尔什维克赢得了大多数农民的支持,从而巩固了政权。指导这一改革的土地公有制理论不是一蹴而就的,其核心的土地公有、平均地权等政策明显受到了俄国村社文化传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社文化传统 苏联土地制度 公有制理论
下载PDF
评《傣族村社文化研究》
5
作者 胡绍华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03-104,共2页
关键词 村社文化 文化研究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傣族 边疆民族地区 社会组织形态 社会发展 原始社会 农村公社 个人所有
原文传递
互联网时代的文化传承——基于非遗社会实践与现象的观察思考 被引量:47
6
作者 乔晓光 苏欢 《文化遗产》 CSSCI 2017年第1期4-10,共7页
国家的现代化开启了新时代,电话和网络普及、农民工大潮、城乡差距缩小……种种因素造就了今天的互联网时代,冲击着传统乡村生活。与此同时,我们国家迎来了文化遗产时代,非遗保护逐渐进入常态化。互联网时代与文化遗产时代的相遇产生了... 国家的现代化开启了新时代,电话和网络普及、农民工大潮、城乡差距缩小……种种因素造就了今天的互联网时代,冲击着传统乡村生活。与此同时,我们国家迎来了文化遗产时代,非遗保护逐渐进入常态化。互联网时代与文化遗产时代的相遇产生了一系列文化现象:文化物流、文化流变、文化融合、文化同质、文化衍生、文化功利……这些为非遗传承带来挑战。国家在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中不断实施新政策、新方案,尤其是文化部与教育部自2015年起开展的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计划,成为近几年非遗传承工作的重要举措。非遗传承与保护实践工作的推进,让我们思考互联网时代的传承该如何由文化自发转向文化自觉。大学非遗、社区非遗、少年非遗、海外非遗等传承的关键词,应当在这个传统与现代不断碰撞的时代引发我们的思考和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村社文化 互联网时代 活态文化 大学非遗 社区非遗
下载PDF
俄国农奴制顽固存在的文化因素探析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彦敏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81-84,共4页
俄国农奴制得以在欧洲资本主义大潮中顽固地存在,有其深刻的文化因素:东正教信仰、村社文化的熏陶铸就了俄国广大民众忠君、忍耐、顺从、缺乏个性和反抗精神的性格;俄国知识精英提出的废奴思想的迟至及其脱离社会现实,导致废除农奴制问... 俄国农奴制得以在欧洲资本主义大潮中顽固地存在,有其深刻的文化因素:东正教信仰、村社文化的熏陶铸就了俄国广大民众忠君、忍耐、顺从、缺乏个性和反抗精神的性格;俄国知识精英提出的废奴思想的迟至及其脱离社会现实,导致废除农奴制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缺少较广泛的认同。文化因素助长俄国农奴制长期存在的事实,从反面告诫我们: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忽略文化因素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奴制 东正教信仰 村社文化 废奴思想
下载PDF
俄国现代化艰难启动的文化因素探析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彦敏 《西伯利亚研究》 2006年第5期84-88,共5页
从彼得一世改革到1861年的废除农奴制改革,俄国的现代化努力足足用了一个半世纪的时间。俄国现代化的艰难启动有其深刻的文化因素;非东非西的文化特征使俄国历史上的任何改革往往陷入一种困难的境地;东正教伦理是专制王权强有力的精神支... 从彼得一世改革到1861年的废除农奴制改革,俄国的现代化努力足足用了一个半世纪的时间。俄国现代化的艰难启动有其深刻的文化因素;非东非西的文化特征使俄国历史上的任何改革往往陷入一种困难的境地;东正教伦理是专制王权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其中缺少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村社传统抑制了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因素和竞争意识的增长;现代化努力过程中的社会政治思想是滞后的,脱离社会现实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国现代化 文化特征 东正教 村社文化 社会思想
下载PDF
城市文化建设中的区域植根性问题探讨及实践
9
作者 张海洋 《消费导刊》 2015年第10期58-58,共1页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镇生产生活,从而带来了他们所同属的社会文化习惯.因此,城市文化建设需要重视区域植根性问题.具体的实践路径包括:关注城镇新生人群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采风充分挖掘村社优秀文化元素...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镇生产生活,从而带来了他们所同属的社会文化习惯.因此,城市文化建设需要重视区域植根性问题.具体的实践路径包括:关注城镇新生人群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采风充分挖掘村社优秀文化元素、以一种城市派的风格营造村社文化氛围、加强群团辅导的力度并植入内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文化 村社文化 区域植根性 实践
下载PDF
中国农村合作组织制度安排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胡振华 陈柳钦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267-271,共5页
中国农村合作组织制度受到小农经济和村社文化的约束,农村合作组织的制度构架主要由产权制度、分配制度、治理结构制度以及责任制度等构成,农村合作组织的制度演进呈现经济联社→农民协会→专业合作→股份合作四个阶段,传统制度阴影、... 中国农村合作组织制度受到小农经济和村社文化的约束,农村合作组织的制度构架主要由产权制度、分配制度、治理结构制度以及责任制度等构成,农村合作组织的制度演进呈现经济联社→农民协会→专业合作→股份合作四个阶段,传统制度阴影、现有制度缺陷以及制度变迁成本较高成为农村合作组织的制度演进障碍。促进农村合作组织制度演进的主要措施有加大对农村合作组织的制度供给的力度、走强制性和诱致性相结合的制度道路、营造制度环境并提供政府援助,以及通过体制创新构建农村"2+1"新模式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合作组织 小农经济 村社文化 产权制度 分配制度 治理结构
下载PDF
论贾大山的新笔记小说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东焱 《吉安师专学报》 1991年第4期 44-49,共6页
关键词 贾大山 笔记小说 文体 《梦庄纪事》 村社文化
全文增补中
Rural Tourism Format Network Mode Based o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A Case Study of Jindatian Village of Zhejiang Province
12
作者 张琳 邱灿华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6年第12期2850-2854,2872,共6页
Because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features and demands in China ’s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sustainability in modern rural tourism necessitates the own ca-pability of rural vil ages and the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 Because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features and demands in China ’s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sustainability in modern rural tourism necessitates the own ca-pability of rural vil ages and the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community residents. The structure of rural community with the impact of rural tourism is analyzed, and the coupling relation between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 and rural community is discussed.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rural tourism resource and community capability, network of rural tourism formats is organized starting with the possibility and ways of participation of community&#39;s vil agers, and formats of public resource type, plat-form investment type, smal and micro enterprises type, and general investment type are constructed to realize the positive cycle of rural community factors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Jindatian Vil age demonstrates the feasibility of rural tourism network mode based on community development, which can depend on community's capability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rural tourism, the protection and heritance of rural culture, and the regeneration of rural econom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ral tourism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Rural culture Tourism format
下载PDF
城乡的互动与共生: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传承与创造——社会转型期本土文化与现代化发展相关问题思考
13
作者 乔晓光 《南方论丛》 2010年第1期81-86,共6页
存活在不同民族生活中的非物质文化传统是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的活态文化主体之一。当今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样性的可持续对国家文化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有重要影响。中国传统的智慧有许多可实践、可转换为现代智慧的因素,在新农村建设和城... 存活在不同民族生活中的非物质文化传统是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的活态文化主体之一。当今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样性的可持续对国家文化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有重要影响。中国传统的智慧有许多可实践、可转换为现代智慧的因素,在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建设中,对非物质文化传统要予以更多的关注。走多元的,以农为本的"新农镇"发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文化安全 村社文化资源 多元的城市化 新农镇建设
原文传递
村落民俗普查提纲
14
作者 乌丙安 姜文祥 +2 位作者 攀宇 高立民 王善民 《中国民族》 2003年第5期23-27,共5页
关键词 村落民俗 调查工作 生态文化 农耕文化 工匠 集市贸易 服饰文化 信贷 居住 饮食文化 村社文化 家族 岁时习俗 成年礼仪 婚姻习俗 丧葬习俗 涎生礼仪 信仰 民间创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