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杜鲁门·卡波特小说的“成长中的寻找”主题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杜芳 唐莉 《昆明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8-12,共5页
少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与寻找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杜鲁门·卡波特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其小说主人公们从对父亲的寻找、情感的寻找和文化认同的寻找三个方面反映了他们在本我、自我、超我进行的探索,折射出他们如何构建自己的... 少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与寻找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杜鲁门·卡波特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其小说主人公们从对父亲的寻找、情感的寻找和文化认同的寻找三个方面反映了他们在本我、自我、超我进行的探索,折射出他们如何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以及对人生的思考。每个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自我寻找这一阶段,正是通过种种寻找和磨砺,才能形成能够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的理想化了的自我,建立健全的人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鲁门·卡波特 成长困惑 父亲缺失 身份寻找 情感寻找 文化认同
下载PDF
杜鲁门·卡波特小说的故事空间变化 被引量:1
2
作者 杜芳 《学术探索》 CSSCI 2014年第7期98-101,共4页
美国作家杜鲁门·卡波特擅长将叙事策略中的故事空间变化应用于自己的小说中。本文分析了他运用的三种故事空间变化的方式:南方小镇与城市之间的故事空间变化、逃亡式的故事空间变化和旅途式的故事空间变化。以上三种叙事方式不仅... 美国作家杜鲁门·卡波特擅长将叙事策略中的故事空间变化应用于自己的小说中。本文分析了他运用的三种故事空间变化的方式:南方小镇与城市之间的故事空间变化、逃亡式的故事空间变化和旅途式的故事空间变化。以上三种叙事方式不仅仅被视为叙事策略,亦表现出卡波特对美国社会的关注和对现实的深入思考,具有丰富的内蕴。这不失为卡波特研究的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鲁门·卡波特 叙事学 故事空间 变化
下载PDF
杜鲁门·卡波特文学创作探微 被引量:6
3
作者 张素珍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37-40,共4页
 世界闻名的美国作家杜鲁门·卡波特的文学创作分四个时期:早期、中期、鼎盛时期及晚期。作品所反映的是始终如一的主题:人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特殊体验和感受。他笔下的人物都是孤独者的形象,具有特有的审美价值。卡波特对美国文...  世界闻名的美国作家杜鲁门·卡波特的文学创作分四个时期:早期、中期、鼎盛时期及晚期。作品所反映的是始终如一的主题:人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特殊体验和感受。他笔下的人物都是孤独者的形象,具有特有的审美价值。卡波特对美国文学及世界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准确评价其作品的文学价值、美学价值以及对世界文学的影响和贡献是一项很有意义、值得研究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鲁门·卡波特 孤独 恐惧 反叛 文学创作 美国作家 新新闻主义流派 文学价值 美学价值
下载PDF
杜鲁门·卡波特节日小说中的认知书写
4
作者 杜芳 《昆明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15-20,共6页
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杜鲁门·卡波特笔下有一类小说是以圣诞节、感恩节作为背景,书写了青少年主人公的成长认知。这些小说以节日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因为节日特殊的欢乐气氛和宗教氛围有助于小说主人公得到不同程度的认知成长,包括智... 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杜鲁门·卡波特笔下有一类小说是以圣诞节、感恩节作为背景,书写了青少年主人公的成长认知。这些小说以节日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因为节日特殊的欢乐气氛和宗教氛围有助于小说主人公得到不同程度的认知成长,包括智慧认知、道德认知、社会认知,三个方面的认知成长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吸取和对自我的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鲁门·卡波特 节日小说 智慧认知 道德认知 社会认知
下载PDF
评张素珍《杜鲁门·卡波特小说艺术研究》
5
作者 罗笑 梁爱民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2期158-159,共2页
评张素珍《杜鲁门·卡波特小说艺术研究》罗笑,梁爱民(徐州师范大学中文系,徐州,221009)对于一般中国读者来说,他们也许并不十分熟悉美国作家杜鲁门·卡波特的名字,尽管其代表作《冷血》及《袖珍棺材》早已被先后... 评张素珍《杜鲁门·卡波特小说艺术研究》罗笑,梁爱民(徐州师范大学中文系,徐州,221009)对于一般中国读者来说,他们也许并不十分熟悉美国作家杜鲁门·卡波特的名字,尽管其代表作《冷血》及《袖珍棺材》早已被先后翻译介绍到我国,然而,在我国真正算得上对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鲁门·卡波特 《冷血》 小说艺术 张素珍 新新闻主义 纪实小说 菲茨杰拉德 美学价值 当代美国 小说理论
下载PDF
杜鲁门·卡波特和他的《在蒂法尼进早餐》 被引量:1
6
作者 潘明元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2期60-64,共5页
杜鲁门·卡波特和他的《在蒂法尼进早餐》潘明元对于当代美国作家杜鲁门·卡波特(TrumanCapote,1924,9,30-1984),评论家们有着不同的称谓,有的说他是“爱伦·坡式的哥特式小说家”,有的称... 杜鲁门·卡波特和他的《在蒂法尼进早餐》潘明元对于当代美国作家杜鲁门·卡波特(TrumanCapote,1924,9,30-1984),评论家们有着不同的称谓,有的说他是“爱伦·坡式的哥特式小说家”,有的称他为“美国南方作家”,有的则赞誉他是美国“非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鲁门·卡波特 霍莉 非虚构小说 美国南方 戏剧性场面 中篇小说 贝尔曼 短篇小说 哥特式小说 美国文学
下载PDF
纽约寻梦:杜鲁门·卡波特小说的纽约城市书写
7
作者 杜芳 黄铁池 《都市文化研究》 CSSCI 2015年第1期108-119,共12页
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杜鲁门·卡波特于20世纪40年代创作了一系列"黑夜小说",表现了现代人的孤独和恐惧之感。其中的《米丽亚姆》、《无头鹰》、《灾星》和《关上最后一道门》等,刻画了一群城市边缘人的纽约寻梦遭遇。小说对... 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杜鲁门·卡波特于20世纪40年代创作了一系列"黑夜小说",表现了现代人的孤独和恐惧之感。其中的《米丽亚姆》、《无头鹰》、《灾星》和《关上最后一道门》等,刻画了一群城市边缘人的纽约寻梦遭遇。小说对纽约的城市书写表现了现代文明重压之下的人的精神指向,并借助梦的元素折射出这些人物在纽约的生存状况和想要逃离纽约的深层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鲁门·卡波特 城市书写 纽约 黑夜小说
原文传递
美国纪实文学评述 被引量:6
8
作者 吴松江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57-61,共5页
报告文学、人物传记(包括自传)、非虚构小说是纪实文学的三大形式,本文准备从这三类作品入手,论述纪实文学在美国文学中的发展、地位以及对美国文学、特别是小说的创作所产生的影响。 一 当代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报告文学专家、牛津大... 报告文学、人物传记(包括自传)、非虚构小说是纪实文学的三大形式,本文准备从这三类作品入手,论述纪实文学在美国文学中的发展、地位以及对美国文学、特别是小说的创作所产生的影响。 一 当代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报告文学专家、牛津大学教授约翰·凯里认为:报告文学必须是目击者所撰写的,或者是根据目击者的叙述所写成的作品,也就是说,报告文学必须以真人真事为依据,题材可以是重要的历史人物或事件,也可以是凡人琐事。根据凯里这种观点,报告文学在美国并不算太长的文学史中却有着悠久的历史。美利坚民族本土文学诞生之前、萌芽阶段的许多纪实作品,如游记、报道等,都可以纳入报告文学的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报告文学 纪实文学 非虚构小说 传记文学 美国文学史 传记作品 报告文学作品 当代美国 现实主义 杜鲁门·卡波特
下载PDF
“非虚构小说”的起源探析
9
作者 成艳军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20-23,共4页
“非虚构小说”是“非虚构文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整个“非虚构文学”中的分量和地位举足轻重。因此,对“非虚构小说”的研究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从文学生产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非虚构小说之父”——杜鲁门·卡波特的成... “非虚构小说”是“非虚构文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整个“非虚构文学”中的分量和地位举足轻重。因此,对“非虚构小说”的研究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从文学生产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非虚构小说之父”——杜鲁门·卡波特的成长经历和创作过程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分析,探究其与“非虚构小说”这一新的文学艺术形式之间的发生学关系,从而开辟“非虚构文学”研究的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虚构小说” 杜鲁门·卡波特 起源
下载PDF
走向繁荣的专门杂志——美国杂志琐谈之三
10
作者 魏龙泉 《出版发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53-54,共2页
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书刊读者也趋向小众化或分众化。那些不是为大众而是针对某一特定读者群需要的杂志正在繁荣起来。读者对专门性(专业)杂志感兴趣,甚至愿意多付一点订费。尤其是,专业杂志提供了更为理想的广告手段。因为这些杂... 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书刊读者也趋向小众化或分众化。那些不是为大众而是针对某一特定读者群需要的杂志正在繁荣起来。读者对专门性(专业)杂志感兴趣,甚至愿意多付一点订费。尤其是,专业杂志提供了更为理想的广告手段。因为这些杂志发行量小,广告费较低、针对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杂志 专业杂志 琐谈 杜鲁门·卡波特 自由撰稿人 收入多样化 广告商 女性阅读 青年志愿者 全日制工作
下载PDF
论创作构思的心理流程
11
作者 董小玉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3期75-78,81,共5页
关键词 创作构思 创作主体 未来作品 有序化 思维活动 托尔斯泰 艺术想象 个性化 杜鲁门·卡波特 文艺创作
下载PDF
试论战后美国非虚构小说 被引量:3
12
作者 程锡麟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62-168,共7页
在本世纪50—60年代,西方文学界不断地发出一阵阵悲叹:“小说死了。”就在这种悲叹声中,六十年代的美国文坛出现了诺曼·梅勒、杜鲁门·卡波特、汤姆·沃尔夫等人创造的“新的”一类文学作品,这一类作品形成了一股声势浩大... 在本世纪50—60年代,西方文学界不断地发出一阵阵悲叹:“小说死了。”就在这种悲叹声中,六十年代的美国文坛出现了诺曼·梅勒、杜鲁门·卡波特、汤姆·沃尔夫等人创造的“新的”一类文学作品,这一类作品形成了一股声势浩大的潮流。批评家们对此类作品有各种不同的标签:“纪实小说”、“高级新闻体”、“新新闻体”、“非虚构小说”等等。为了行文方便统一,笔者将主要采用“非虚构小说”这一术语,但在少数场合,根据需要也将用“新新闻体”这一术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虚构小说 汤姆·沃尔夫 杜鲁门·卡波特 小说家 新闻报道 诺曼·梅勒 作品 美国文学 现实主义 内心独白
原文传递
《冷血》:客体关系与无意识犯罪的想象 被引量:1
13
作者 邱文颖 张龙海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12,共8页
面对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底层阶级遭受的社会不公和经济压迫,杜鲁门·卡波特把《冷血》的叙述聚焦于无意识犯罪的心理机制。罪犯的"无意识之思"体现在梦境叙事、人物刻画和创伤童年叙事中,折射出罪犯无意识里对超我客体... 面对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底层阶级遭受的社会不公和经济压迫,杜鲁门·卡波特把《冷血》的叙述聚焦于无意识犯罪的心理机制。罪犯的"无意识之思"体现在梦境叙事、人物刻画和创伤童年叙事中,折射出罪犯无意识里对超我客体的恐惧、理想自我的嫉羡和过渡性客体的缺失。这三种客体关系根源于罪犯畸形的原生家庭和经济不公与阶级固化的美国社会。本文运用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分析卡波特的罪犯心理机制叙述,发现他的叙述呈现范式化,人物刻画矛盾重重,揭示了卡波特把《冷血》中的多人谋杀案定性为无动机犯罪仅仅是一种服务于其批判美国统治的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鲁门·卡波特 《冷血》 客体关系 精神分析 心理犯罪
原文传递
美国报告文学评述 被引量:1
14
作者 吴松江 《外国语言文学》 1996年第3期60-64,72,共6页
关键词 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作品 美国文学 非虚构小说 杜鲁门·卡波特 文学形式 新闻性 新闻报道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 纯文学
原文传递
你好,陌生人──人物肖像之一
15
作者 沈东子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44-48,共5页
你好,陌生人──人物肖像之一[美国]杜鲁门·卡波特沈东子译时间:1977年12月。地点:纽约“四季餐馆”。请我吃饭的这个男人,乔治·克莱科斯顿,建议我们中午见面,也不说为什么把时间定得这么早。不过我很快就发现... 你好,陌生人──人物肖像之一[美国]杜鲁门·卡波特沈东子译时间:1977年12月。地点:纽约“四季餐馆”。请我吃饭的这个男人,乔治·克莱科斯顿,建议我们中午见面,也不说为什么把时间定得这么早。不过我很快就发现了原因,自从一年多以前我最后一次见着他之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波 人物肖像 陌生人 侍应生 煎蛋卷 小姑娘 艾丽丝 亨伯特 警察 杜鲁门·卡波特
原文传递
玛丽·桑切斯──人物肖像之二
16
作者 沈东子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49-54,共6页
玛丽·桑切斯──人物肖像之二[美国]杜鲁门·卡波特沈东子译场景:1979年4月一个细雨蒙蒙的早晨。我顺着纽约第二大街往前走,肩上扛着一只装满清洁用具的防雨购物袋,这些用具都属于玛丽·桑切斯,她正在我身边撑... 玛丽·桑切斯──人物肖像之二[美国]杜鲁门·卡波特沈东子译场景:1979年4月一个细雨蒙蒙的早晨。我顺着纽约第二大街往前走,肩上扛着一只装满清洁用具的防雨购物袋,这些用具都属于玛丽·桑切斯,她正在我身边撑着一把伞,努力想把两人都罩住,这对她并不难,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波 拉斯克 人物肖像 公园大道 罗伯特·弗罗斯特 《四个四重奏》 薇拉·凯瑟 出租车 女佣人 杜鲁门·卡波特
原文传递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17
作者 晓兰 《世界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253-256,共4页
关键词 西班牙 易装癖 母亲的世界 艾滋病病毒 《欲望号街车》 阿格拉 女演员 电影节 杜鲁门·卡波特 喜剧片
原文传递
“虚构/非虚构”之外的叙事“回望”--以金宇澄的《洗牌年代》《回望》《繁花》为例
18
作者 张颖 《太湖》 2021年第1期127-131,共5页
“非虚构”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的文学界、批评界都不是新术语,不过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概念近来在国内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值得注意的是,“非虚构”有时指纪实文学、回忆录等非虚构作品,有时候则特指一种叙事策略,而我在这里着重要探... “非虚构”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的文学界、批评界都不是新术语,不过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概念近来在国内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值得注意的是,“非虚构”有时指纪实文学、回忆录等非虚构作品,有时候则特指一种叙事策略,而我在这里着重要探讨的是后一种。作为叙事策略的“非虚构”在西方可以追溯到杜鲁门·卡波特等人的创作;在中国,提出“非虚构”不过是晚近几十年的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虚构 纪实文学 批评界 杜鲁门·卡波特 金宇澄 新术语 叙事策略 《繁花》
原文传递
去想想风吧
19
作者 《风流一代》 2019年第35期29-29,共1页
读书时,有时会有一段文字萦绕脑际永不离去。好像是在十八岁时读杜鲁门·卡波特的短篇小说《关上最后一扇门》,那最后一节就紧黏在脑袋里。是这样的文章:“于是他把头紧贴在枕头上,双手捂住耳朵,这样想:去想无关紧要的事。去想想风... 读书时,有时会有一段文字萦绕脑际永不离去。好像是在十八岁时读杜鲁门·卡波特的短篇小说《关上最后一扇门》,那最后一节就紧黏在脑袋里。是这样的文章:“于是他把头紧贴在枕头上,双手捂住耳朵,这样想:去想无关紧要的事。去想想风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鲁门·卡波特 十八岁 枕头
原文传递
不下床的作家
20
作者 宋宁刚(译) 《青年博览》 2020年第18期49-49,共1页
杜鲁门·卡波特在充分斜倚时才能创作。他声称,“我完全是个横向作家”。一般人是在结束工作后才躺到床上或沙发上,而卡波特却是在这里开始他的工作时间。卡波特写稿头两遍用铅笔,到第三轮改用打字机。但他并不起身,而是将打字机搁... 杜鲁门·卡波特在充分斜倚时才能创作。他声称,“我完全是个横向作家”。一般人是在结束工作后才躺到床上或沙发上,而卡波特却是在这里开始他的工作时间。卡波特写稿头两遍用铅笔,到第三轮改用打字机。但他并不起身,而是将打字机搁在膝盖上。手稿打印后会被晾一段时间,之后卡波特再重新审读,以决定作品的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鲁门·卡波特 卡波 审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