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2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北条锈菌源区冬小麦育种抗条锈病基因的利用现状与策略 被引量:5
1
作者 白斌 张怀志 +7 位作者 杜久元 张晓洋 何瑞 伍玲 张哲 张耀辉 曹世勤 刘志勇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17,I0001-I0010,共24页
【目的】了解中国小麦条锈病西北重要越夏菌源区甘肃陇东和陇南近20年育成小麦品种(系)中抗条锈病基因的利用情况,为陇南小麦条锈病遗传多样性控制,持久抗病品种的培育和可持续绿色健康生态农业奠定基础。【方法】于2019—2020年和2020... 【目的】了解中国小麦条锈病西北重要越夏菌源区甘肃陇东和陇南近20年育成小麦品种(系)中抗条锈病基因的利用情况,为陇南小麦条锈病遗传多样性控制,持久抗病品种的培育和可持续绿色健康生态农业奠定基础。【方法】于2019—2020年和2020—2021年种植季对117份冬小麦品种(系)甘肃清水县和四川郫都区进行成株期抗条锈病鉴定,2021年分别用条锈菌CYR33和CYR34对117份品种(系)进行苗期抗条锈病鉴定,并利用分子标记对15个抗条锈病基因进行检测。【结果】田间成株期对条锈菌主要流行致病性混合小种抗病的品种(系)占29.1%,其中,25.6%为陇南区域品种(系),3.4%为陇东区域品种(系),另有25.6%陇南区域感病品种(系)表现慢病性(严重度<20%)。有70.1%品种(系)苗期对CYR33表现抗病,其中,57.3%为陇南区域品种(系),12.8%为陇东区域品种(系);仅6.0%品种(系)苗期对CYR34具有抗病性,为陇南区域的兰天131等7个品种(系)。苗期和成株期抗病品种(系)以2010年后育成的兰天、中梁、天选、兰航选系列品种为主。分子标记检测结合系谱分析,发现抗条锈病基因Yr9、Yr10、Yr17、Yr18、Yr26、Yr28、Yr29、Yr30、Yr41、Yr46、YrZH22和YrZH84在所有检测品种(系)中的频率分别为49.6%、1.7%、12.8%、7.7%、12.8%、20.5%、10.3%、34.2%、2.6%、16.2%、15.4%和27.4%,且多以基因聚合体形式存在于品种(系)中,62.4%品种(系)中聚合了2—5个抗条锈病基因,YrZH84、YrZH22和Yr17中的一个或多个基因与其他抗条锈病基因聚合后,品种(系)的条锈病抗性明显高于其他基因组合。此外,在陇南菌源区,以种植小麦为主的山旱地区域(条锈菌越夏区)所推广的品种(系)中,含有Yr10、Yr17、Yr18、Yr28、Yr29、Yr30、Yr41和Yr46的频率较高,越冬区(川水地)推广品种(系)中主要有Yr26、Yr30、YrZH22和YrZH84,越夏区和越冬区品种(系)的抗性遗传背景差异明显,且越夏区品种(系)含有的抗病基因类型多样性高于越冬区。【结论】在越夏菌源区甘肃陇南、陇东的品种(系)中,抗条锈病基因分布频率、抗病基因类型及数量均有明显提高,避免了品种抗病遗传背景单一化问题,实现了品种(系)中的抗病基因较为复杂多样,部分品种的抗病性保持时间长,表明陇南地区利用小麦品种遗传多样性控制条锈病策略的实施已初显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条锈菌 西北越夏菌源区 基因聚合 持久抗性 分子标记
下载PDF
小麦4个WAKs/WAKLs基因的分子特征及其响应条锈菌侵染的表达
2
作者 孔一淅 乔梁 +2 位作者 王蕙羽棠 刘星辰 杨宝菊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34,共9页
【目的】鉴定4个小麦WAKs/WAKLs基因,研究其响应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侵染的表达模式。【方法】从小麦条锈病抗病材料云337和感病材料云402转录组差异表达的基因中筛选出4个WAKs/WAKLs基因,对其基因结构、蛋白质... 【目的】鉴定4个小麦WAKs/WAKLs基因,研究其响应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侵染的表达模式。【方法】从小麦条锈病抗病材料云337和感病材料云402转录组差异表达的基因中筛选出4个WAKs/WAKLs基因,对其基因结构、蛋白质理化性质、保守结构域和进化进行分析,通过RT-qPCR验证4个基因在小麦接种条锈菌后的表达模式。【结果】所鉴定的TraesCS1B02G004100、TraesCS6B02G459100、TraesCSU02G079300和TraesCS3A02G122300基因长度分别为3194、5117、3208和2934 bp,分别编码714、960、737和652个氨基酸,均包括胞外GUB结构域和胞内激酶结构域,均位于细胞膜。系统进化分析表明:TraesCS6B02G459100与水稻Os05g04460、TraesCSU02G079300与水稻Os02g02120、TraesCS3A02G122300与拟南芥AtWAKL15、TraesCS1B02G004100与大麦HORVU.MOREX.r3.5HG0503880的亲缘关系分别最近。激酶部位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TraesCS1B02G004100和TraesCSU02G079300为与植物先天免疫机制相关的非RD激酶,TraesCS6B02G459100和TraesCS3A02G122300为RD激酶。基因表达分析表明:4个WAKs/WAKLs基因在小麦接种条锈菌后均差异表达,其中TraesCS1B02G004100在抗病材料中的表达被抑制、在感病材料中不表达。【结论】TraesCS3A02G122300和TraesCSU02G079300在小麦与条锈菌亲和及非亲和互作体系中均差异表达;TraesCS6B02G459100和TraesCS1B02G004100仅在非亲和互作中特异表达。非RD激酶Traes-CS1B02G004100表达受到抑制,其调控抗病性的功能和机制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WAKs/WAKLs基因 表达分析 条锈菌
下载PDF
新疆伊犁地区小麦条锈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3
作者 曾明昊 吕振豪 +4 位作者 郑明远 黄倩楠 吴伟 刘琦 陈晶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7-133,共7页
新疆伊犁地区是小麦条锈病的常发区和重发区,其年平均发生面积超过100×10^(4)hm^(2)以上。为明确新疆伊犁地区小麦条锈菌群体的遗传结构,2021年,从新疆伊犁地区的新源县、巩留县、察布查尔县和伊宁县共采集到320份小麦条锈菌标样,... 新疆伊犁地区是小麦条锈病的常发区和重发区,其年平均发生面积超过100×10^(4)hm^(2)以上。为明确新疆伊犁地区小麦条锈菌群体的遗传结构,2021年,从新疆伊犁地区的新源县、巩留县、察布查尔县和伊宁县共采集到320份小麦条锈菌标样,利用16对小麦条锈菌SSR引物进行了群体遗传研究。结果表明,新疆伊犁地区条锈菌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群体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群体间遗传变异仅占总变异的12%,群体内遗传变异占88%,不同群体间存在频繁的菌源交流,其中察布查尔县与新源县群体菌源交流最为频繁(N_(m)=4.7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伊犁 小麦条锈菌 SSR 群体遗传结构
下载PDF
小麦条锈菌新菌系CYR34中CDK5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4
作者 蒋应磊 罗超 +4 位作者 陈诗雯 邵欣 邹一萍 陶飞 薛应钰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3-140,共8页
为探究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yclin-dependentkinase5,CDK5)在小麦条锈菌(Pucciniastri-iformisf.sp.tritici)新菌系CYR34夏孢子萌发过程的毒性作用,以天水地区小麦条锈菌新菌系CYR34夏孢子标样为试材,通过RACE克隆CDK5基因并对其进... 为探究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yclin-dependentkinase5,CDK5)在小麦条锈菌(Pucciniastri-iformisf.sp.tritici)新菌系CYR34夏孢子萌发过程的毒性作用,以天水地区小麦条锈菌新菌系CYR34夏孢子标样为试材,通过RACE克隆CDK5基因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长度为706bp,编码190个氨基酸的cDNA序列。蛋白质结构预测显示,其二级结构主要以α-螺旋为主,且具有典型的STKC激酶结构域。同源性分析显示,CDK5与小麦杆锈菌(Pucciniagraminisf.sp.tritici)中的CDK5亲缘关系较近。蛋白质互作数据库预测分析发现,CDK5可以与磷酸核酮糖3-差异构酶、荚膜生物合成蛋白、鸟苷酸激酶、丝氨酸/苏氨酸特异性蛋白激酶、16SrRNA蛋白以及肌苷-5'-单磷酸脱氢酶6个蛋白互作关系;基因时序表达发现在孢子萌发0~6h时,基因的表达量持续下调,6h后表现为上调,萌发10h后为对照的1.2倍,萌发14h后基因的表达量达趋于平台期,为对照的1.36倍。综上所述,推测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5在小麦条锈菌(CYR34)夏孢子萌发过程中参与了适应环境的信号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菌 CDK5 基因克隆 生物信息学分析
下载PDF
小麦条锈菌ZS有性与无性菌系毒性差异初步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贾秋珍 曹世勤 +5 位作者 张勃 孙振宇 王万军 黄瑾 骆惠生 李青青 《寒旱农业科学》 2023年第1期74-77,共4页
小麦条锈病是小麦生产上最主要的病害,条锈菌毒性不断变异是造成小麦条锈病频繁发生和小麦品种抗病性丧失的主要原因。对小麦条锈菌新菌系开展品种抗病性评价,并探明条锈菌有性菌系、无性菌系间的毒性差异,为科学、超前指导小麦抗病育... 小麦条锈病是小麦生产上最主要的病害,条锈菌毒性不断变异是造成小麦条锈病频繁发生和小麦品种抗病性丧失的主要原因。对小麦条锈菌新菌系开展品种抗病性评价,并探明条锈菌有性菌系、无性菌系间的毒性差异,为科学、超前指导小麦抗病育种和抗病品种的合理布局应用提供技术支撑。2017—2021年从454个小麦条锈菌有性菌系和1728个无性菌系中,获得ZS有性菌系35个和无性菌系167个,占比分别为7.71%和9.66%;其中已归类ZS-1、ZS-18、ZS-52类型中有有性菌系14个、无性菌系72个,占比分别为3.08%和4.17%。2022年选择ZS有性与无性菌系重要类型混合菌,对76个甘肃省内小麦生产品种进行苗期、成株期接种鉴定,结果发现,有性ZS菌系与无性ZS菌系对供试小麦品种苗期致病力分别为97.37%、92.11%,相对寄生适合度分别为0.3530、0.2487;成株期致病力分别为72.37%、71.05%,相对寄生适合度分别为0.3627、0.1840。表明有性菌系致病性和寄生适合度均高于无性菌系。建议在陇南越夏区,及早调整小麦抗病育种目标,以持续控制条锈病的发生流行,保障粮食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菌 ZS有性菌系 ZS无性菌系 致病性 寄生适合度
下载PDF
基于毒性表型和基因型的主要冬繁区小麦条锈菌群体遗传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高新培 赵鋆 +3 位作者 刘博凡 郭一 康振生 詹刚明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2629-2642,共14页
【目的】明确中国主要冬繁区小麦条锈菌群体毒性结构和遗传多样性,为冬繁区及黄淮海麦区小麦条锈病的防控及小麦抗性基因的合理布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四川盆地、湖北和河南南部等主要冬繁区采集并分离得到148个小麦条锈菌菌株,... 【目的】明确中国主要冬繁区小麦条锈菌群体毒性结构和遗传多样性,为冬繁区及黄淮海麦区小麦条锈病的防控及小麦抗性基因的合理布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四川盆地、湖北和河南南部等主要冬繁区采集并分离得到148个小麦条锈菌菌株,利用中国鉴别寄主和单基因系鉴别寄主进行毒性表型鉴定;并利用17对KASP-SNP引物对菌株进行标记,完成基因型分析。【结果】基于中国鉴别寄主共鉴定出14个已知小种和63个未知致病类型,其中CYR34(16.2%)、G22-14(12.2%)、CYR32(6.8%)、CYR33(5.4%)为优势小种(致病类型);基于单基因系鉴别寄主鉴定得到113个小种(致病类型),其中race1(7.4%)、race2(3.4%)、race3(3.4%)为优势小种(致病类型)。贵农22类群是中国冬繁区小麦条锈菌群体的最大流行类群,供试条锈菌均不侵染携带Yr5和Yr15的单基因系品种。单基因系毒性鉴定及分子标记均显示CYR34和G22-14的毒性表型及基因型呈现多样化,表明这两个优势小种内部存在高度分化。基于两套鉴别寄主的毒性数据聚类显示,四川盆地与湖北南部条锈菌群体相似,而湖北西北部与河南南部条锈菌群体相似;基于KASP-SNP分子数据的遗传聚类显示,四川盆地、湖北南部条锈菌群体与湖北西北部、河南南部条锈菌群体基因型存在分化;Structure分析显示四川盆地、湖北南部群体主要有2种遗传背景,湖北西北部、河南南部群体主要有一种遗传背景;群体遗传分化分析显示四川盆地条锈菌群体与河南南部条锈菌群体二者Fst值最大,为0.118,遗传差异最大且遗传分化明显;湖北西北部群体与河南南部群体遗传分化程度最小,Fst值为0.010;基因流分析得到湖北西北部群体与河南南部群体之间的Nm值为25.236,Nm>4,二者存在较大的基因流,湖北西北部和河南南部群体与四川盆地群体之间的Nm值分别为2.923和1.864,均存在较小的基因流;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盆地、湖北南部地区条锈菌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均较高,湖北西北部、河南南部条锈菌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上述结论均支持四川盆地、湖北南部群体同湖北西北部、河南南部群体存在遗传分化。【结论】单基因系鉴别寄主能够精准地进行中国小麦条锈菌小种鉴定;中国主要冬繁区的小麦条锈菌群体存在不同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菌 冬繁区 毒性鉴定 KASP-SNP 群体遗传
下载PDF
湖北襄阳小麦条锈菌夏孢子数量的周年动态 被引量:2
7
作者 户雪敏 陈富华 +4 位作者 陆可心 李拥军 石磊 李宇翔 胡小平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4-129,共6页
条锈病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威胁小麦的安全生产。湖北襄阳是我国小麦条锈菌的主要冬繁区之一,可以向我国东部和北部麦区提供菌源。为明确襄阳地区小麦条锈菌夏孢子数量动态变化规律,更科学制定小麦条锈病的监测预警和防控策略,本... 条锈病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威胁小麦的安全生产。湖北襄阳是我国小麦条锈菌的主要冬繁区之一,可以向我国东部和北部麦区提供菌源。为明确襄阳地区小麦条锈菌夏孢子数量动态变化规律,更科学制定小麦条锈病的监测预警和防控策略,本研究利用孢子捕捉仪及TaqMan RT-qPCR方法,2019-2021年对襄阳地区空气中条锈菌夏孢子数量进行了连续监测。结果表明,襄阳地区条锈菌夏孢子数量高峰出现在4-5月和10-11月,且不同年份孢子数量和高峰期持续时间差异较大。相关性分析发现,条锈菌夏孢子数量与空气温度及日照时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锈菌 动态变化 监测 气象因子
下载PDF
小麦条锈菌GMPP基因克隆及其产物糖转运功能分析
8
作者 刘秀峰 许静杨 +3 位作者 杨兆顺 楼辰军 许高平 邵凤武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53,共6页
【目的】探讨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真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Pst)中预测编码甘露糖-1-磷酸鸟苷酰转移酶(mannose-1-phosphate guanylyltransferase,GMPP)基因产物的糖转运功能。【方法】基于Pst转录组数据与NCBI中17个Ps... 【目的】探讨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真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Pst)中预测编码甘露糖-1-磷酸鸟苷酰转移酶(mannose-1-phosphate guanylyltransferase,GMPP)基因产物的糖转运功能。【方法】基于Pst转录组数据与NCBI中17个Pst基因组比对结果设计引物,筛选和克隆Pst的GMPP基因,命名为PsMT1,构建表达载体并导入酵母己糖转运缺失突变体EBY.VW4000,对获得的pDR196-PsMT1-EBY.VW4000重组酵母菌进行糖吸收功能互补测定。【结果】PsMT1基因的编码区为1245 bp,编码414个氨基酸,等电点为6.05。构建的无根进化树显示PsMT1与小麦秆锈菌的GMPP单独聚为一个分支。在酵母己糖转运功能缺失突变体中表达PsMT1能恢复EBY.VW4000菌体在D-甘露糖为唯一碳源的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结论】克隆了Pst的PsMT1基因,其异源表达产物具有转运甘露糖的功能,为研究糖转运蛋白介导Pst-小麦互作的机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菌 糖转运 甘露糖-1-磷酸鸟苷酰转移酶 异源表达
下载PDF
冰冻切片技术在小麦条锈菌研究中的应用初探
9
作者 徐晨 殷水宁 丁利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3年第6期65-67,70,共4页
小麦条锈病是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其病原菌为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 f.sp. tritici即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目前主要利用石蜡切片、半薄切片和超薄切片等技术从细胞学方面对该菌生长发育进行研究,或利用整叶固定透明技术从组... 小麦条锈病是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其病原菌为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 f.sp. tritici即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目前主要利用石蜡切片、半薄切片和超薄切片等技术从细胞学方面对该菌生长发育进行研究,或利用整叶固定透明技术从组织学方面进行研究。文章应用冰冻切片技术研究小麦条锈菌在寄主细胞内的生长发育,结果表明该技术操作简便快速,结果准确,在小麦条锈病及其他植物病害的快速诊断和鉴定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菌 冰冻切片技术 应用
下载PDF
1991~1996年我国小麦条锈菌生理专化研究 被引量:75
10
作者 万安民 牛永春 +7 位作者 吴立人 袁文焕 李高宝 贾秋珍 金社林 杨家秀 李艳芳 毕云青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5-21,共7页
本文报道了对1991~1996年采自我国16个省和自治区的5606份小麦条锈菌标样的研究结果,基本反映了这期间我国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的变化情况。1991~1995年,条中29号出现频率为13.6%~32.2%,居于首... 本文报道了对1991~1996年采自我国16个省和自治区的5606份小麦条锈菌标样的研究结果,基本反映了这期间我国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的变化情况。1991~1995年,条中29号出现频率为13.6%~32.2%,居于首位,但已呈下降趋势,到1996年出现频率仅为5.2%,名列第8;1991~1992年条中25号居第2位(3.6%~8.4%);1993~1995年新命名的条中31号(6.6%~16.7%)和条中30号(5.7%~7.9%)分别上升为第2和第3位,特别是条中31号到1996年已跃居首位(13.0%)。条中21、22、23、26、28号等小种出现频率均较低,且有逐年下降趋势。1994~1996年Hybrid46和水源11致病类群的出现频率逐年上升,前者3年分别为19.6%、34.8%和38.2%,后者3年分别为12.2%、20.9%和46.6%。这2个致病类群内分化加剧,到1996年已分别分化为9和12个类型。条锈菌已进入以条中30号和31号为代表的Hybrid46和水源11致病类群占优势的新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锈病 小种 生理专化 条锈菌
下载PDF
小麦条锈菌致病性及其变异研究进展 被引量:125
11
作者 康振生 王晓杰 +2 位作者 赵杰 汤春蕾 黄丽丽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3439-3453,共15页
小麦条锈病(wheat stripe rust or yellow rust)是一种气传性的低温真菌病害,在所有小麦产区均可暴发流行,造成巨大的产量和经济损失,严重威胁着小麦的安全生产。其病原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f.sp.tritici Er... 小麦条锈病(wheat stripe rust or yellow rust)是一种气传性的低温真菌病害,在所有小麦产区均可暴发流行,造成巨大的产量和经济损失,严重威胁着小麦的安全生产。其病原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f.sp.tritici Eriks.&Henn.,Pst)为严格专性寄生真菌,致病性变异频繁,常造成小麦品种抗条锈性"丧失",引发病害大流行。因而,从20世纪50年代起,条锈菌致病性变异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并已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本文从小麦品种抗病性丧失、条锈菌致病性变异途径、条锈菌群体遗传、条锈菌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组以及条锈菌效应蛋白等不同方面概述了近年来取得的重要研究进展,提出了未来条锈病防治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以期通过准确预测条锈菌优势小种、合理利用和布局抗病基因、利用新策略创制新型持久广谱抗病材料,不断优化和完善小麦条锈病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实现小麦条锈病可持续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菌 致病性 变异
下载PDF
2010-2011年度我国小麦条锈菌生理专化研究 被引量:76
12
作者 刘太国 王保通 +10 位作者 贾秋珍 章振羽 李强 曹世勤 彭云良 金社林 李明菊 刘博 高利 胡小平 陈万权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74-578,共5页
为给小麦条锈病预测及防控策略制定与实施提供科学依据,2010-2011年对采自全国14个省(市、自治区)的条锈菌标样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在1 014份标样中,共监测到133个致病类型,其中CYR33出现频率达19.7%,与2009-2010年的23... 为给小麦条锈病预测及防控策略制定与实施提供科学依据,2010-2011年对采自全国14个省(市、自治区)的条锈菌标样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在1 014份标样中,共监测到133个致病类型,其中CYR33出现频率达19.7%,与2009-2010年的23.7%相比略有下降,连续二年超过CYR32,居于首位;CYR32出现频率为18.1%(2009-2010年为21.6%),位居第二,主要分布在陕、甘、川地区。供试标样中还有44份被鉴定为贵农22致病类群,出现频率为4.3%,主要分布在四川、甘肃和云南三省,陕西、青海、山西、新疆、贵州和西藏等地亦有分布,应引起育种和推广部门的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条锈菌 生理小种
下载PDF
小麦条锈菌条中31号生理小种SCAR检测标记的建立 被引量:26
13
作者 曹丽华 康振生 +2 位作者 郑文明 黄丽丽 李振岐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8-103,共6页
建立小麦条锈菌Pucciniastriiformisf.sp.tritici生理小种的快速分子检测技术对我国小麦条锈病的监测和防治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价值,本文首次报道了利用SCAR—PCR技术进行条锈菌生理小种分子检测的方法。通过对我国目前主要优势小种条... 建立小麦条锈菌Pucciniastriiformisf.sp.tritici生理小种的快速分子检测技术对我国小麦条锈病的监测和防治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价值,本文首次报道了利用SCAR—PCR技术进行条锈菌生理小种分子检测的方法。通过对我国目前主要优势小种条中31号RAPD片段的规模筛选,在对特异片段回收、克隆、测序的基础上,设计特异PCR引物,成功获得了条中31号生理小种专化的SCAR检测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小种 小麦条锈菌 SCAR 特异片段 小麦锈病 RAPD 首次 标记 监测
下载PDF
1997~2001年我国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变化动态 被引量:50
14
作者 万安民 吴立人 +7 位作者 贾秋珍 金社林 李高宝 王保通 姚革 杨家秀 原宗英 毕云青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61-266,共6页
1997~ 2 0 0 1年采自我国 13个省和自治区的主要生产品种和重要抗源上的小麦条锈菌标样 4 0 0 8份 ,其鉴定结果基本反映了这期间我国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的变化状况。 1997年发现了水源 11致病类型 13和 14 ,2 0 0 1年把原Hybrid 4 6致... 1997~ 2 0 0 1年采自我国 13个省和自治区的主要生产品种和重要抗源上的小麦条锈菌标样 4 0 0 8份 ,其鉴定结果基本反映了这期间我国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的变化状况。 1997年发现了水源 11致病类型 13和 14 ,2 0 0 1年把原Hybrid 4 6致病类型 3(HY 3)命名为条中 32号。这期间共监测到 4 1个小种和致病类型 ,每年都能监测到的小种和致病类型有 32个 ,为条中 17、19、2 1、2 2、2 3、2 5、2 6、2 8号 ,洛 10 2 ,条中 2 9,洛 13 2、3,条中 30、31、32 ,Hybrid 4 6 4、5、6、7、8,水源 11 2、3、4、5、6、7、8、10、11、12、13和 14。条中2 9、30、31、32号为主要流行小种。 1997~ 2 0 0 0年间条中 31号位居第一 ,出现频率为 10 .8%~ 13.5 % ,其次为条中 32号 (4 .8%~11.7% ) ,由于条中 32号逐年持续上升 ,2 0 0 1年超过条中 31号而位居第一。其次是条中 2 9和 30号 ,两者出现频率基本相当 ,1997~ 1999年条中 2 9号略高位第 3(3.3%~ 4 .0 % ) ,条中 30号位第 4 (2 .6 %~ 3.3% ) ,2 0 0 0~ 2 0 0 1年 ,条中 30号略高位第 3(3.6 %~7.3% ) ,条中 2 9号位第 4 (2 .7%~ 3.1% )。出现频率较高的还有条中 2 3号、2 5号、2 6号、2 8号和Hybrid 4 6 4、5、7、8,水源 11 3、4、5、7、11、13和 14 ,其它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97~2001年 中国 小麦 条锈菌 生理小种 变化动态
下载PDF
小麦条锈菌条中29号生理小种SCAR检测标记的建立 被引量:20
15
作者 康振生 曹丽华 +2 位作者 郑文明 黄丽丽 李振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3-56,共4页
用210条随机引物对中国小麦条锈菌(Pucciniastriiformisf.sp.tritici)5个主要生理小种进行了RAPD分析,寻找到了2个条中29号特异性的RAPD标记。根据其中一个特异片段的测序结果,设计了特异PCR引物,成功获得了条中29号小种专化的SCAR标记。
关键词 小麦 条锈菌 RAPD SCAR 分子标记 生理小种 锈病
下载PDF
2001-2005年陕西省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变化动态 被引量:19
16
作者 王保通 李高宝 +2 位作者 李强 王芳 康振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09-212,216,共5页
为掌握小麦条锈菌种群动态,2001-2005年对采自陕西省7市20个县(区)主栽小麦品种和后备小麦品种苗期和成株期的条锈菌标样1 101份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2001-2005年陕西省共监测到已知条锈菌生理小种和致病类型26个,分别为条中22、23、26... 为掌握小麦条锈菌种群动态,2001-2005年对采自陕西省7市20个县(区)主栽小麦品种和后备小麦品种苗期和成株期的条锈菌标样1 101份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2001-2005年陕西省共监测到已知条锈菌生理小种和致病类型26个,分别为条中22、23、26、27、28、29、31、32号,Hybrid46-4、5、6、7、8,水源11-1、2、3、4、5、6、7、8、10、11、12、13、14。其中条中31号以前的生理小种已成为次要小种或稀有小种,条中32号出现频率一直居各小种首位,成为绝对的优势小种;Hybrid46类群和水源11类群为绝对的优势小种类群,频率总和维持在90%左右,成为优势种群。从变化趋势看,Hybrid46类群出现频率逐年下降,水源11类群出现频率逐渐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锈病 条锈菌 生理小种 陕西省
下载PDF
中国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演化及遗传重组 被引量:16
17
作者 詹刚明 王建锋 +2 位作者 王晓杰 黄丽丽 康振生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815-1822,共8页
【目的】探索中国小麦条锈菌主要生理小种毒性演化关系及小种间的亲缘关系,以期寻找生理小种遗传重组的分子证据,进而揭示中国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毒性变异机制。【方法】采用鉴别寄主分析毒性法和TP-M13-SSR荧光标记技术,对12年来收集... 【目的】探索中国小麦条锈菌主要生理小种毒性演化关系及小种间的亲缘关系,以期寻找生理小种遗传重组的分子证据,进而揭示中国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毒性变异机制。【方法】采用鉴别寄主分析毒性法和TP-M13-SSR荧光标记技术,对12年来收集的21个菌系进行毒性鉴定,并对其夏孢子基因组DNA进行SSR标记分析。【结果】毒性分析和SSR分析各将供试菌系聚为4个类群,两者的相关系数为r=0.21。另外,13对SSR引物中有2对引物显示条锈菌生理小种存在重组现象。【结论】中国条锈菌生理小种毒性多样性丰富,但遗传分化较低,条锈菌夏孢子阶段的体细胞遗传重组可能为毒性变异的主要方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菌 毒性分析 SSR标记 遗传重组
下载PDF
陇南地区小麦条锈菌群体遗传多样性SSR分析 被引量:27
18
作者 陆宁海 郑文明 +3 位作者 王建锋 詹刚明 黄丽丽 康振生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2763-2770,共8页
【目的】甘肃陇南地区是小麦条锈菌最主要和最大的越夏区,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该地区的小麦条锈菌自然群体的遗传结构,探索其分子遗传变异规律。【方法】采用TP-M13-SSR荧光标记技术,对甘肃省陇南地区8个种群409个小麦条锈菌分离株基因组... 【目的】甘肃陇南地区是小麦条锈菌最主要和最大的越夏区,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该地区的小麦条锈菌自然群体的遗传结构,探索其分子遗传变异规律。【方法】采用TP-M13-SSR荧光标记技术,对甘肃省陇南地区8个种群409个小麦条锈菌分离株基因组DNA进行SSR标记分析。【结果】陇南地区小麦条锈菌的观察等位基因数(Na)为1.95,有效等位基因数目(Ne)为1.43,Nei's(1973)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27,Shannon信息指数(I)为0.41。武都、文县和秦城种群遗传多样性较高,徽县、成县和西和种群相对较低。AMOVA分析结果表明,小麦条锈菌群体间和群体内都存在着一定的遗传分化,群体间的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12.5%,群体内遗传变异占87.5%。地区间的基因流Nm=1.83。【结论】陇南地区小麦条锈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很丰富,但地区之间有一定的差异;群体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部,不同地区间存在基因的交流和病原菌的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菌 群体遗传多样性 SSR标记
下载PDF
2013-2016年甘肃省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变异监测 被引量:20
19
作者 贾秋珍 曹世勤 +5 位作者 黄瑾 张勃 孙振宇 骆惠生 王晓明 金社林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62-167,共6页
2013-2016年对1 000份甘肃省小麦条锈菌标样进行生理小种鉴定和监测,结果表明:共监测到56个生理小种及致病类型。贵农22致病类群已占据优势地位,出现频率由2013年的28.72%上升到2016年的66.76%。新小种条中34号(原代号贵22-9)出现频率由... 2013-2016年对1 000份甘肃省小麦条锈菌标样进行生理小种鉴定和监测,结果表明:共监测到56个生理小种及致病类型。贵农22致病类群已占据优势地位,出现频率由2013年的28.72%上升到2016年的66.76%。新小种条中34号(原代号贵22-9)出现频率由2013年的11.28%上升到2016年的34.85%,居第一位;条中32号出现频率由2013年的15.38%下降到2016年的9.12%,居第二位;贵22-14致病类型2016年出现频率6.43%,居第三位;条中33号出现频率由13.85%降为5.63%,居第四位。次要小种HY4、HY8、水11-4、水11-5、水11-7及贵22-8、贵22-45、贵22-74等类型出现频率较低,在0.51%~6.15%之间。毒性频率分析发现,到2016年对Yr9、Yr3b+Yr4b、YrSu、Yr26基因的毒性频率均超过58%,其中对Yr26超过72%,甘肃省小麦条锈菌群体已进入以条中34号为主、贵农22致病类群占优势的新的变异活跃期。抗锈育种应以针对条中34号、条中32号、条中33号为主,兼顾贵农22、Hybrid 46和水源11致病类群中其他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菌 生理小种 致病类群 监测
下载PDF
湖北省西北部山区小麦条锈菌越夏研究简报 被引量:15
20
作者 万安民 张忠军 +3 位作者 金社林 俞大昭 赵中华 石尚柏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90-92,共3页
越夏是小麦条锈菌周年循环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前人研究已经证明,我国小麦条锈菌越夏地点有多处,分布在西北、西南、华北地区(一般在海拔1 600 m以上、夏季最热一旬的旬平均气温不超过23°C的地方),其中甘肃陇南和陇东、青海东部农区... 越夏是小麦条锈菌周年循环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前人研究已经证明,我国小麦条锈菌越夏地点有多处,分布在西北、西南、华北地区(一般在海拔1 600 m以上、夏季最热一旬的旬平均气温不超过23°C的地方),其中甘肃陇南和陇东、青海东部农区、宁夏六盘山地区、四川西北部是越夏菌源的重要"基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 西北部山区 小麦 条锈菌 夏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