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学何以成为第一哲学——杨春时先生美学思想述论
1
作者 肖建华 吴上清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3年第6期9-14,共6页
杨春时先生是当代中国著名美学家,后实践美学代表。他不断在美学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突破,他始终站在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前沿,引领着中国当代美学的向前发展。2015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作为第一哲学的美学——存在、现象与审美》是其美... 杨春时先生是当代中国著名美学家,后实践美学代表。他不断在美学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突破,他始终站在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前沿,引领着中国当代美学的向前发展。2015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作为第一哲学的美学——存在、现象与审美》是其美学思想的最新表达。重建现代性美学,要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局限性进行克服,对其合理性进行吸收。首先要对美学的本体论和方法论进行重置,再以主体间性为基础建构中华审美现象学。在这个过程中,现象学和存在论哲学都走向了审美主义,美学也就成为了充实的现象学和本源的存在论。而现代哲学和美学中两大谱系即现象学与存在论的汇流并最终走向审美主义,证明了现代美学成为了哲学的奠基,美学因此成为第一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春时 主体间性 作为第一哲学的美学 现代性 审美主义 中华审美现象学
下载PDF
现代性视野中的中国文学思潮史——评杨春时《现代性与中国文学思潮》 被引量:2
2
作者 梁冬华 《文艺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0-63,共4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撰写进入反思传统史观、探索新范式的调整时期。一方面,积极寻找符合文学审美特性的文学史单位。建国后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写作,大多采用了"以时代为经,文体发展为纬,先总论后分论"的体例。①这一体...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撰写进入反思传统史观、探索新范式的调整时期。一方面,积极寻找符合文学审美特性的文学史单位。建国后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写作,大多采用了"以时代为经,文体发展为纬,先总论后分论"的体例。①这一体例以时间为文学史的单位,根据政治、时代标准进行文学分期,近似历史编年体式的文学事件、作品记录,而忽略了文学自身的审美特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史 文学思潮史 现代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 杨春时 审美特性 文学史写作 文学分期
下载PDF
杨春时的“超越美学”体系创构 被引量:1
3
作者 祁志祥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3-184,共12页
杨春时是中国当代后实践美学的代表人物。在20世纪80年代实践美学占主导地位的时候,杨春时由对实践美学的信奉、反思,走向对实践美学的批判与否定,创构了独具特色的"超越美学"理论体系。伴随着理论基础从实践论向生存论、存... 杨春时是中国当代后实践美学的代表人物。在20世纪80年代实践美学占主导地位的时候,杨春时由对实践美学的信奉、反思,走向对实践美学的批判与否定,创构了独具特色的"超越美学"理论体系。伴随着理论基础从实践论向生存论、存在论的转变,他的美学思想历程走过了"实践"为本体的主体性超越美学、"生存"为本体的意义论超越美学、"存在"为本体的主体间性超越美学三个阶段。杨春时的美学理论基础及其形态虽然一直在变,但美与审美同一、美和审美的本质在对现实局限的超越这一"超越美学"思想始终如一。本文在历史变化中追踪和把握杨春时的"超越美学"内涵,对人们全面、准确地理解其"超越美学"体系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春时 实践论与主体性 生存论与意义论 存在论与主体间性 超越美学
下载PDF
从实践美学到后实践美学——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杨春时教授访谈
4
作者 杨春时 高上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6-60,共5页
杨春时(1948—),男,黑龙江哈尔滨人,1982年吉林大学文艺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曾任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海南师范大学教授、华侨大学特聘教授,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第九、第十、第十一届全... 杨春时(1948—),男,黑龙江哈尔滨人,1982年吉林大学文艺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曾任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海南师范大学教授、华侨大学特聘教授,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第九、第十、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福建省美学学会会长。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发表论文近三百篇,出版专著十余部,主要从事美学、文艺学、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以及中国文化思想史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美学 杨春时 黑龙江哈尔滨 中华美学学会 师范大学教授 间性 文学院教授 三百篇 主体间性理论 文学硕士学位
下载PDF
从生存论到存在论——评杨春时的美学理论
5
作者 刘超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30-237,共8页
作为后实践美学的主要代表之一,杨春时的美学理论经历了从生存论美学到存在论美学两个发展阶段。2002年之前,它受到海德格尔等现代哲学的影响,建基于生存本体论,以生存的超越性、个体性、自由性批判了实践美学的现实性、集体性和功利性... 作为后实践美学的主要代表之一,杨春时的美学理论经历了从生存论美学到存在论美学两个发展阶段。2002年之前,它受到海德格尔等现代哲学的影响,建基于生存本体论,以生存的超越性、个体性、自由性批判了实践美学的现实性、集体性和功利性,打破了实践美学的一统天下,开创了中国美学的新格局。但是,生存论美学没有明确划分存在与生存,因此本体论的基础有所欠缺,也没有克服主体性的倾向。2002年之后,杨春时区别了形而上的存在与形而下的生存,独辟蹊径,把存在定性为我与世界的共在,进而确认审美的超越性和主体间性,从而实现了从生存论到存在论的转折。至此,在存在论的基础上,他建构了"主体间性超越美学",完成了现代美学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春时 生存 存在 主体间性 超越性
下载PDF
如何建设当代中国美学体系——从杨春时《美学原理》看美学教科书的撰写问题
6
作者 代迅 《文艺评论》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2-63,共2页
关键词 《美学原理》 美学体系 教科书 当代中国 杨春时 撰写 美学研究 教学与研究 低水平重复
下载PDF
思愈深,史遂真——评杨春时主编《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
7
作者 林朝霞 《文艺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0-22,共3页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重写文学史”的呼声不绝于耳,几十年来也出现了许多新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包括几部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著作。刚刚出版的新著《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别具一格,运用现代性理论,...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重写文学史”的呼声不绝于耳,几十年来也出现了许多新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包括几部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著作。刚刚出版的新著《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别具一格,运用现代性理论,在重新界定文学思潮概念的基础上,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做了全新的叙述,从而为重写中国现代文学史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史 文学思潮史 “重写文学史” 南京大学出版社 杨春时 主编 现代文学思潮 现代性理论
下载PDF
当前学术研究中的“文化偏视症”——以王富仁、杨春时二先生为例
8
作者 刘绪义 《社会科学论坛》 2006年第6期55-67,共13页
关键词 学术文化研究 学术研究 王富仁 杨春时 主体意识 片面性 “文化偏视症”
下载PDF
文学本体的多层建构——评杨春时本《文学概论》兼谈文学生态问题
9
作者 姜岚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87-91,共5页
由杨春时、俞兆平、黄鸣奋三位学者合著的《文学概论》在“新时期”众多的文学理论教材中独标一格,其最富于创造性的是对《文学概论》要讨论的对象——文学的本体,进行了多层建构,打破了长期以来对文学本质的单一的解释,使文学本体呈现... 由杨春时、俞兆平、黄鸣奋三位学者合著的《文学概论》在“新时期”众多的文学理论教材中独标一格,其最富于创造性的是对《文学概论》要讨论的对象——文学的本体,进行了多层建构,打破了长期以来对文学本质的单一的解释,使文学本体呈现为立体构成,“文学”的形象因而由模糊变得清晰。由多重文学本质、多样文学功能、多种文学类型构成的文学本体论,在文学实践中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对开展文学活动具有很强的指导性。这样的文学本体观,有利于我们根据社会和人的需要确定文学活动的取向。自“五四”文学革命以来,中国新文学生态不平衡的现象经常出现,文学专制时有发生,与缺乏科学的文学理论的指导,尤其在文学的本质功能方面缺乏理论自觉有很大关系。多重的文学本体论,为新世纪的文学修造了一座立交桥,严肃文学、通俗文学与纯文学可以各行其道,奔向自己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春时 《文学概论》 文学生态 通俗文学 艺术风格
下载PDF
导河积石源流正——杨春时教授的学术之路
10
作者 张海涛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09年第7期5-10,共6页
20世纪80年代,杨春时的《审美意识系统》《艺术符号与解释》等著作,初步形成了关于审美超越性的理论,并为其找到了一个理论基石——人类意识的总体结构理论。之后,他汲取西方现代哲学、中国老庄、禅宗美学的思想资源,关注中国现代化的道... 20世纪80年代,杨春时的《审美意识系统》《艺术符号与解释》等著作,初步形成了关于审美超越性的理论,并为其找到了一个理论基石——人类意识的总体结构理论。之后,他汲取西方现代哲学、中国老庄、禅宗美学的思想资源,关注中国现代化的道路,在90年代后,《生存与超越》《走向后实践美学》等著作,形成了与实践美学分庭抗礼的"后实践美学"体系,而"主体间性"理论是该美学体系的基石,促使中国美学开始向现代美学转型。杨春时的治学心得主要是:常存问题意识,不断超越自我;冲破学科界限,打通人文学科;接收西方理论要使之中国化,要有自己的创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春时 学术 20世纪80年代 后实践美学 审美超越性 中国现代化 源流 西方现代哲学
下载PDF
文心所系 斗转星移——评杨春时《百年文心——20世纪中国文学思想史》
11
作者 印晓红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139-140,共2页
关键词 杨春时 《百年文心-20世纪中国文学思想史》 书评
下载PDF
文学理论新体系的创造性建构——评杨春时《文学理论新编》 被引量:1
12
作者 印晓红 《文艺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13,共4页
杨春时先生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文学理论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是一部完成了体系性创新,具有高度学术价值的专著式教材。作者融入自己二十多年不懈探索辛勤耕耘的理论收获。综合了新时期以来,特别... 杨春时先生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文学理论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是一部完成了体系性创新,具有高度学术价值的专著式教材。作者融入自己二十多年不懈探索辛勤耕耘的理论收获。综合了新时期以来,特别是“后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理论研究 杨春时 国家级规划教材 北京大学出版社 普通高等教育 “十一五” 学术价值 最新成果
下载PDF
中西审美理论的发展——评杨春时《作为第一哲学的美学:存在、现象与审美》与马丁·泽尔《显现美学》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欢欢 《天府新论》 2019年第4期74-83,共10页
近年来,中西纯粹美学理论有了新的发展,马丁·泽尔的《显现美学》与杨春时的《作为第一哲学的美学:存在、现象与审美》是各自的主要代表。马丁·泽尔把审美的核心放在显现,杨春时则认为其乃是存在。马丁·泽尔的显现美学由... 近年来,中西纯粹美学理论有了新的发展,马丁·泽尔的《显现美学》与杨春时的《作为第一哲学的美学:存在、现象与审美》是各自的主要代表。马丁·泽尔把审美的核心放在显现,杨春时则认为其乃是存在。马丁·泽尔的显现美学由审美感知和审美对象组成的审美情境为主要构成,杨春时则提出了审美“现象”,以现象的显现凸显审美的独特性。马丁·泽尔虽然试图超越“存在美学”和“假象美学”的二元区分,但对审美感知的强调使其还停留在西方传统美学的感性学之内,杨春时则汲取了中华古典美学思想,以审美是自由的生存方式和超越的体验方式,创建了生存美学。马丁·泽尔虽然强调了审美乃是哲学的“校正”,突出了审美在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中的作用,但审美的地位仍然受到很大的限定,杨春时则完全突出了审美之学的重要性,认为审美乃是第一哲学,是哲学的根基和源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春时 马丁·泽尔 显现美学 存在论美学 感性美学 生存美学
下载PDF
一位“纯粹的学者”的追求——记厦门大学杨春时教授
14
作者 高上 《学术评论》 2014年第3期74-79,共6页
提起杨春时先生的名字,人们会想起一长串响亮的名号和显赫的业绩: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文学主体性论争的主要参与者之一、第三次美学论... 提起杨春时先生的名字,人们会想起一长串响亮的名号和显赫的业绩: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文学主体性论争的主要参与者之一、第三次美学论争的发起者、文学现代性问题讨论的发起者、后实践美学代表人物、"主体间性超越美学"体系的建立者、多部国家级规划教材十余部学术专著及二百余篇论文的作者……这位成就卓著的杨春时先生,究竟会是怎样的一位人物呢?立志做纯粹的学者作为一位生于40年代末的长者,杨春时先生的学术道路,注定充满波折和坎坷——也正是这些挫折,让他的人生显示出独特的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厦门大学教授 杨春时 国家级规划 后实践美学 文学现代性 主体性 中华美学学会 建立者 政协委员 间性
下载PDF
发掘中国现代美学建设的传统资源——读杨春时先生的《中华美学概论》
15
作者 高上 《学术评论》 2020年第6期74-80,共7页
美学是现代性的产物,只有在启蒙主义"诸神不和"的学科分化中,美学才从知识的混沌里脱颖而出,独立于学术之林。就世界学术而言,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美学学科是一位迟到者——直到非常晚近的20世纪之初,王国维、蔡元培、梁启超... 美学是现代性的产物,只有在启蒙主义"诸神不和"的学科分化中,美学才从知识的混沌里脱颖而出,独立于学术之林。就世界学术而言,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美学学科是一位迟到者——直到非常晚近的20世纪之初,王国维、蔡元培、梁启超等前贤才匆促而宏阔地展开中国现代美学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美学 美学学科 美学概论 启蒙主义 杨春时 学科分化 蔡元培 梁启超
下载PDF
实践的自由是审美的根本——与杨春时同志商榷 被引量:12
16
作者 张玉能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67-74,84,共9页
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它作了科学的规定,绝不是什么乌托邦,倒是以“主体间性”为根基的后实践美学的精神个体的超越性才是乌托邦。实践不仅是社会本体论的本体,而且是审美、美、艺术的本体。当社会实... 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它作了科学的规定,绝不是什么乌托邦,倒是以“主体间性”为根基的后实践美学的精神个体的超越性才是乌托邦。实践不仅是社会本体论的本体,而且是审美、美、艺术的本体。当社会实践达到一定的创造的自由程度时,自然的人化和人的人化使得人类超越实用关系、认知关系、伦理关系而生成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这种审美关系显现在对象之上就是美,显现在人的身上就是美感,艺术则是审美关系的集中表现形式。离开了科学的实践观就无法揭示审美的根本,从离开实践的主体间性来解释审美就只能远离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实践美学 实践范畴 自由 杨春时 主体间性 审美精神 社会本体论
下载PDF
“意象”与中国当代美学的现象学阐释——以叶朗、张祥龙、杨春时的美学研究为例 被引量:8
17
作者 毛宣国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7-25,共9页
杨春时认为,现象学作为哲学方法论是领会存在意义的途径,最终走向审美现象学;而中华美学认为审美是体道的方法,具有现象学的性质;它通过感兴、真情、意象、妙语等环节,使道得以显现。仲霞指出,西方审美现象学具有时间性倾向,经由对现实... 杨春时认为,现象学作为哲学方法论是领会存在意义的途径,最终走向审美现象学;而中华美学认为审美是体道的方法,具有现象学的性质;它通过感兴、真情、意象、妙语等环节,使道得以显现。仲霞指出,西方审美现象学具有时间性倾向,经由对现实时间的超越把握存在的意义,最后向空间性审美现象学转化;中华审美现象学则具有空间性倾向,经由对现实空间的超越把握道的意义,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向时间性审美现象学转化。毛宣国梳理了80年代以来自觉运用现象学观念与方法来阐释中国传统美学"意象"理论的三位代表人物叶朗、张祥龙、杨春时:叶朗立足于中国传统美学,整合西方现象学与中国传统意象美学的理论资源,提出了"美在意象"的理论;张祥龙以西方存在论现象学为依据,提出"现象本身是美的"的命题,将之与中国古代"意象"审美经验的阐释紧密联系;杨春时则以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的理路与需要出发,提出"审美意象是现象学的现象"的观点,并以此为根据阐发中国"意象"美学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美学 现象学美学 “意象” 当代美学 美学研究 张祥龙 杨春时 意象世界
原文传递
在超越自我中求真——杨春时教授访谈 被引量:2
18
作者 杨春时 任天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97-104,共8页
在访谈你之前,我有意识地读了你出版的大部分著作,我发现你在主攻美学的同时,涉略的领域相当广泛:哲学、历史学、文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等等,且都有著作与论文。对于一个学者来说,这需要长期的学养准备。今天我们就从你积学的过... 在访谈你之前,我有意识地读了你出版的大部分著作,我发现你在主攻美学的同时,涉略的领域相当广泛:哲学、历史学、文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等等,且都有著作与论文。对于一个学者来说,这需要长期的学养准备。今天我们就从你积学的过程谈起。在你学生时代,是否就有了走今天学术研究之路的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春时 人物访谈 后实践美学 生存-超越美学 哲学思想 审美超越性 思想资源 文学主体性理论
下载PDF
评美学上的“厌食症”——答杨春时先生 被引量:3
19
作者 邓晓芒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10-117,126,共9页
本文对杨春时教授的《实践乌托邦批判》作出回应。作者认为,“实践乌托邦”是个站不住脚的概念;不能“非历史主义”地看待实践和劳动;应当澄清对马克思关于异化、人化、对象化等概念以及辩证法的“逻辑与历史相一致”、“对立统一”等... 本文对杨春时教授的《实践乌托邦批判》作出回应。作者认为,“实践乌托邦”是个站不住脚的概念;不能“非历史主义”地看待实践和劳动;应当澄清对马克思关于异化、人化、对象化等概念以及辩证法的“逻辑与历史相一致”、“对立统一”等原理的误解;由于上述方面原因,杨教授的“后实践美学”对作者的“新实践美学”多有理解不当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春时 《实践乌托邦批判》 美学 辩证法 书评
下载PDF
主体间性文论在中国的发生——以刘再复、杨春时为中心的考察
20
作者 周伟薇 《文化与诗学》 CSSCI 2018年第2期319-337,共19页
20世纪80年代,在文学主体性的论争中,刘再复提出了'多重主体'概念(包括'对象主体''创作主体''接受主体'),杨春时提出了'美是主客观的同一'命题,以及二人对文学'超越性'思想的论述,显... 20世纪80年代,在文学主体性的论争中,刘再复提出了'多重主体'概念(包括'对象主体''创作主体''接受主体'),杨春时提出了'美是主客观的同一'命题,以及二人对文学'超越性'思想的论述,显示了主体间性思想在中国萌芽。21世纪初,刘再复立足于现实界,将主体间性划分为'外在主体间性'和'内在主体间性',杨春时立足于存在论,探索哲学基点的转换。刘再复擅长以大量的文学经验来举例与阐述异化现实与异化主体,呼吁人性的复归;杨春时则通过严密的逻辑推演和哲学论证,建构了本体论的主体间性理论。他们合力创造的主体间性文学理论,进行着新时期文论哲学基点转换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再复 杨春时 主体间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