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考虑季节变化影响下极址土的热参数特性
1
作者 万华 黄双 +2 位作者 田武成 黄金龙 张先伟 《山西建筑》 2024年第18期1-5,共5页
高压直流输电线路接地极极址土的热参数是设计需要获取的关键数据之一。利用线热源双探针导热仪,测试了粉质黏土、细砂、粗砂与风化岩的热导率、热容率与热扩散系数,研究了旱季、雨季以及季节交替影响土壤饱和度的变化对这些热参数的影... 高压直流输电线路接地极极址土的热参数是设计需要获取的关键数据之一。利用线热源双探针导热仪,测试了粉质黏土、细砂、粗砂与风化岩的热导率、热容率与热扩散系数,研究了旱季、雨季以及季节交替影响土壤饱和度的变化对这些热参数的影响,探讨了不同土质和埋深的影响。研究表明,热导率与热容率的大小随质地改变而变化的排序是:风化砂岩>粗砂与细砂>粉质黏土;深部土比浅部土层具有更高的导热性能,但对热扩散系数没有显著影响;土的导热性随饱和度增加而增大,而热扩散系数随着饱和度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为保证工程的安全稳定,应增加极环埋深,将极环埋入常年干旱季节的地下水位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和度 极址 干湿交替 热参数 导热率
下载PDF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中直流接地极极址的优化选择与应用研究
2
作者 林明杰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 2023年第11期41-44,共4页
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环境问题的突显,高压直流输电技术作为一种高效、远距离电力传输的手段,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应用。在高压直流输电系统中,直流接地极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承担着将系统电流引入地下的重要任务。而直流接... 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环境问题的突显,高压直流输电技术作为一种高效、远距离电力传输的手段,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应用。在高压直流输电系统中,直流接地极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承担着将系统电流引入地下的重要任务。而直流接地极的极址选择与应用,直接关系到系统的稳定性、电力传输效率以及环境影响等关键因素。因此,对于直流接地极极址的优化选择与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 输电系统 直流接地极址 优化选择
下载PDF
电磁法在三峡输电工程接地极址地下电性分布测量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欧阳传金 童利清 《采矿技术》 2006年第4期65-66,共2页
用瞬变电磁测深(TEM)和大地电磁测深(MT)两种方法测量了三峡直流输电工程中接地极址的地下电性分布,将TEM资料通过时频转换,转换成频率域的视电阻率曲线,它与MT的视电阻率曲线对接后,再经过反演可以得到极址下方由浅层到深层的电阻率断... 用瞬变电磁测深(TEM)和大地电磁测深(MT)两种方法测量了三峡直流输电工程中接地极址的地下电性分布,将TEM资料通过时频转换,转换成频率域的视电阻率曲线,它与MT的视电阻率曲线对接后,再经过反演可以得到极址下方由浅层到深层的电阻率断面图,该断面图为接地极址的设计和建设提供了可靠而又必要的电性参数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变电磁法 大地电磁勘探 视电阻率 电特性 极址 三峡工程
下载PDF
直流输电接地极址的选择 被引量:1
4
作者 尹维波 《云南电力技术》 2006年第3期54-,共1页
介绍了直流输电系统建设,及直流输电系统接地极址的选择。
关键词 直流输电 接地极址
下载PDF
±500kV牛从双回直流从西换流站侧共用接地极极址侧隔离开关运行情况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查光年 潘雅娴 《机电信息》 2015年第3期49-49,51,共2页
牛从直流是同塔双回同址共建的直流工程,是溪洛渡右岸电厂送电广东的直流输电系统,双回直流共用接地极。为保障两回直流运行的安全,在接地极极址侧安装有隔离开关,现通过对共用接地极的极址侧隔离开运行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优化建议,为今... 牛从直流是同塔双回同址共建的直流工程,是溪洛渡右岸电厂送电广东的直流输电系统,双回直流共用接地极。为保障两回直流运行的安全,在接地极极址侧安装有隔离开关,现通过对共用接地极的极址侧隔离开运行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优化建议,为今后直流工程共用接地极极址侧隔离开关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从直流 共用接地 极址侧隔离开关
下载PDF
±500 kV直流输电系统共用接地极极址检修方式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任斌 李嗣 +1 位作者 金哲 葛雄 《电工技术》 2018年第8期56-58,共3页
本文讨论了共用接地极极址线路在各种运行工况下各电气参数是否可以保证工作人员人身安全,研究了各种工况下对应的检修方式。
关键词 接地 共用极址 检修
下载PDF
直流共用接地极极址运行转检修操作方式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尹洪 李嗣 《湖北电力》 2011年第6期76-77,共2页
针对国内首条共用接地极极址从运行转检修如何进行操作,文章从共用极址运行方式、共用极址运维特点以及通过现场实例操作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 共用 接地极址 检修操作
下载PDF
龙政直流龙青接地极极址在线监测运行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鲍同锋 周大华 《湖北电力》 2006年第6期17-19,共3页
通过对龙政直流龙青接地极极址在线监测系统运行情况分析,提出对其余11口检测井进行全面在线监测的必要性,并建议对直流接地极极址系统进行全面在线监测。
关键词 接地极址 在线监测 运行
下载PDF
电力工程中极址区域地电阻率适宜性评价
9
作者 郑斌 石川 《大众标准化》 2022年第4期84-86,共3页
对于电力工程的极址区,地电阻率是反映其接地导电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地电阻率越小,电流越小,对于电网的正常运行也越有利。分析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岩土体结构、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及人工活动等六个地质因素对地电阻率的作用机理... 对于电力工程的极址区,地电阻率是反映其接地导电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地电阻率越小,电流越小,对于电网的正常运行也越有利。分析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岩土体结构、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及人工活动等六个地质因素对地电阻率的作用机理,以此为评价因子提出一种评价极址区地电阻率适宜性的方法,为地电阻率的有效勘测以及极址选择等提供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址 地电阻率 影响因子 适宜性评价
下载PDF
换流站接地极选址对周围石油管线的影响研究
10
作者 陈晋 陈斌 周冰 《电气技术》 2020年第5期63-67,共5页
本文建立了接地极对石油管线的直流干扰分析计算模型,通过计算管道上任意点的管地电位较自然电位的正向偏移及土壤电位梯度,明确了接地极在直流系统单极和双极运行条件下对附近管道的干扰程度。通过对不同极址对比分析,得到不同极址条... 本文建立了接地极对石油管线的直流干扰分析计算模型,通过计算管道上任意点的管地电位较自然电位的正向偏移及土壤电位梯度,明确了接地极在直流系统单极和双极运行条件下对附近管道的干扰程度。通过对不同极址对比分析,得到不同极址条件下周围石油管线需采取的措施方案,从而为极址选址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地极址 直流干扰 管地电位 土壤电位梯度
下载PDF
±800 kV雅中换流站接地极工程选址及设计研究
11
作者 王婷婷 梁明 魏德军 《机电信息》 2020年第29期17-18,共2页
根据接地极选址及设计条件,雅中换流站卫城极址场地自身条件较好,同时由接地极对周边设施的影响研究可知,周围设施不影响极址成立,该极址的选择突破了国网企标《高压直流输电大地返回运行系统设计技术规程》中接地极距换流站30 km及以... 根据接地极选址及设计条件,雅中换流站卫城极址场地自身条件较好,同时由接地极对周边设施的影响研究可知,周围设施不影响极址成立,该极址的选择突破了国网企标《高压直流输电大地返回运行系统设计技术规程》中接地极距换流站30 km及以上的要求,为接地极选址拓宽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地 极址选择 设施影响
下载PDF
基于IFCM的共址接地极带电作业安全问题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吴田 董晓虎 +4 位作者 程绳 雷兴列 尹洪 杜勇 吴军 《智慧电力》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6-22,89,共8页
针对共址接地极线路特殊运行工况及过电压分布特点,提出一种基于改进模糊C均值聚类(IFCM)的带电作业安全评估方法。首先通过建模并仿真计算获取共址接地极线路特殊运行工况下的过电压分布,确定了最大操作过电压;然后通过建立共址接地极... 针对共址接地极线路特殊运行工况及过电压分布特点,提出一种基于改进模糊C均值聚类(IFCM)的带电作业安全评估方法。首先通过建模并仿真计算获取共址接地极线路特殊运行工况下的过电压分布,确定了最大操作过电压;然后通过建立共址接地极放电试验模型开展冲击放电试验,利用改进的模糊C均值聚类对典型间隙的试验结果进行聚类,以达到获取各间隙放电电压U_(50)的目的;最后通过绝缘配合方法确定共址接地极带电作业安全间隙距离,并结合实际工程进行安全性分析验证。所提出的研究方法和结论可为共址接地极线路带电作业的安全开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地 带电作业 安全距离 安全防护
下载PDF
接地极线路短路故障快速识别及故障测距研究 被引量:23
13
作者 束洪春 田鑫萃 张怿宁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584-3591,共8页
直流接地极线路是从换流站的中性母线处引出,通过架设双导线并联的接地极引线连接到极址处,其极址电阻很小。从中性母线向接地极线路视入,接地极线路就是一个确定的多导体传输线(multiconductor transmission lines,MTL)系统,且其起端... 直流接地极线路是从换流站的中性母线处引出,通过架设双导线并联的接地极引线连接到极址处,其极址电阻很小。从中性母线向接地极线路视入,接地极线路就是一个确定的多导体传输线(multiconductor transmission lines,MTL)系统,且其起端电压和起端电流可测,而基于反射原理的测距装置往往出现未能对接地极线路瞬时性故障进行及时捕捉、准确测距的情况。基于此,提出一种利用"构造方向电流"来快速判断接地极线故障,并选出故障接地极线的方法。对故障前数据进行小波变换,选其含有直流分量的小波系数来获取直流分量,实现极址电阻在线准确计算和监测。在接地极线故障正确选线和极址电阻准确计算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π型等效线路模型的谐波分量阻抗测距方法。仿真和现场实测数据表明,该测距算法对于接地极线路近端故障有很高的测距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地线路 故障测距 极址电阻 构造方向电流 π型等效线路模型
原文传递
特高压直流接地极周边断裂结构对地表电位分布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郭名文 樊艳芳 +1 位作者 耿山 巩晓玲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73-79,共7页
为了提高复杂地质条件下接地极选址的合理性,避免直流系统单极大地运行时入地电流对交流电网产生不利影响,针对特高压直流接地极周边典型断裂结构建立复合土壤地质模型,将行波法与镜像法相结合推导地表电位计算公式。运用Matlab仿真平... 为了提高复杂地质条件下接地极选址的合理性,避免直流系统单极大地运行时入地电流对交流电网产生不利影响,针对特高压直流接地极周边典型断裂结构建立复合土壤地质模型,将行波法与镜像法相结合推导地表电位计算公式。运用Matlab仿真平台比较了水平和复合两种土壤地质模型下的地表电位分布情况,研究断裂及其参数影响下的地表电位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复合土壤地质模型下地表电位更接近实测值;大区域内断裂到接地极距离对地表电位影响较大;接地极近区应主要考虑断裂处电阻率的影响。该结论对接地极选址及预防直流偏磁都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压直流输电 断裂结构 地表电位 土壤地质模型 接地极址
下载PDF
面向高压直流输电接地极设计的土壤电阻率遥感估算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斌 王振 +2 位作者 谭荣荣 李志斌 赵天杰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0-47,共8页
土壤电阻率是影响特高压直流输电接地极极址选择的重要因素,如何快速获取土壤电阻率的空间分布,为接地极极址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是目前特高压直流输电中面临的重要议题。该文以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和山西省部分地区为研究区,通过Sentinel-1... 土壤电阻率是影响特高压直流输电接地极极址选择的重要因素,如何快速获取土壤电阻率的空间分布,为接地极极址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是目前特高压直流输电中面临的重要议题。该文以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和山西省部分地区为研究区,通过Sentinel-1、Sentinel-2和SMAP卫星数据联合反演研究区的土壤体积含水量,结合土壤容重获取土壤重量含水量的空间分布,最后利用土壤电阻率的实测数据与遥感重量含水量数据建立估算模型,得出土壤电阻率与土壤重量含水量呈现幂函数形式的拟合关系,据此获取拟接地极极址及周边地区的土壤电阻率空间分布。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遥感方式能为大范围内接地极极址的选择提供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ntinel-1 Sentinel-2 接地极址 土壤含水量 土壤电阻率
下载PDF
电磁方法在三峡输电工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6
作者 胡家华 陈清礼 +1 位作者 严良俊 郑仁淑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07-109,共3页
用瞬变电磁测深 (TEM )和大地电磁测深 (MT)两种方法测量了三峡直流输电工程中接地极址的地下电性分布 ,将TEM资料通过时频转换 ,转换成频率域的视电阻率曲线 ,它与MT的视电阻率曲线对接后 ,再经过反演可以得到极址下方由浅层到深层的... 用瞬变电磁测深 (TEM )和大地电磁测深 (MT)两种方法测量了三峡直流输电工程中接地极址的地下电性分布 ,将TEM资料通过时频转换 ,转换成频率域的视电阻率曲线 ,它与MT的视电阻率曲线对接后 ,再经过反演可以得到极址下方由浅层到深层的电阻率断面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方法 三峡输电工程 应用 瞬变电磁法 大地电磁勘探 视电阻率 电特性 极址 三峡工程
下载PDF
说雍 被引量:1
17
作者 彭林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51-52,共2页
殷墟甲骨卜辞有字(《乙》266),或作(《粹》375)、(《佚》734)、(《甲》580)诸形。罗振玉说此字为“宫”字之所从,“象有数室之状,从象此室达于彼室之状,皆象形也”。孙治让释为田,郭沫若以为是古房字,字象连室之形,孙海波释吕,屈万里释... 殷墟甲骨卜辞有字(《乙》266),或作(《粹》375)、(《佚》734)、(《甲》580)诸形。罗振玉说此字为“宫”字之所从,“象有数室之状,从象此室达于彼室之状,皆象形也”。孙治让释为田,郭沫若以为是古房字,字象连室之形,孙海波释吕,屈万里释营,李孝定释宫,岛邦男从之,诸说皆失之。 吴其昌释雍云:“契文雍已合文作若,然则此合文之字果为何字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契 《说文》 卜辞 罗振玉 合文 海波 象形 甲骨文字 极址 鲍鼎
下载PDF
A monolithic InGaP/GaAs HBT power amplifier for W-CDMA applications 被引量:1
18
作者 黄继伟 王志功 +2 位作者 廖英豪 陈志坚 方志坚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EI CAS 2011年第2期132-135,共4页
A monolithic microwave integrated circuit (MMIC) power amplifier (PA) is proposed. It adopts a new on-chip bias circuit, which not only avoids the instability of the direct current bias caused by the change in the... A monolithic microwave integrated circuit (MMIC) power amplifier (PA) is proposed. It adopts a new on-chip bias circuit, which not only avoids the instability of the direct current bias caused by the change in the power supply and temperature, but also compensates deviations caused by the increase in input power. The bias circuit is a current-mirror configuration, and the feedback circuit helps to maintain bias voltage at a constant level. The gain of the feedback circuit is improved by the addition of a non-inverting amplifier within the feedback circuit. A shunt capacitor at the base node of the active bias transistor enhances the linearity of the PA. The chip is fabricated in an InGaP/GaAs heterojunction bipolar transistor (HBT) process. Measured results exhibit a 26. 6-dBm output compression point, 33.6% power-added efficiency (PAE) and - 40.2 dBc adjacent channel power ratio (ACPR) for 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W-CDMA)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wer amplifier 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access(W-CDMA) heterojunction bipolar transistor (HBT) bias circuit gain compression
下载PDF
An Assessment of the Groundwater Potential of Bayero University Kano Permanent Site Using Induced Polarization and Self-potential Methods
19
作者 Shehu Sani Jamaluddeen Abdulrahim Ali Bunawa Muhammad Saleh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4年第10期587-596,共10页
This paper centers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subsurface condition of Bayero University Kano Permanent Site with the aim of understanding the lithology and also mapping out the groundwater patterns within the area. T... This paper centers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subsurface condition of Bayero University Kano Permanent Site with the aim of understanding the lithology and also mapping out the groundwater patterns within the area. To achieve this, time domain IP (induced polarization) and SP (self-potential) methods were adopted using VES (vertical electrical sounding) technique with 49 stations sounded. The result of the interpreted and analyzed measured data shows that the area is underlain by two to five subsurface layers. These layers are top soil, laterite, weathered basement complex rocks, fractured basement complex rocks and fresh basement complex rocks. The aquiferous zone of the study area occurs in the weathered and fractured basements and its thickness ranges from 1.44 m to 70.157 m while the overburden thickness lies between 1.6 m and 72.104 m. SP values were plotted against depths of investigation in order to identify areas with greater depth of flow in the study area.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overburden thickness, aquifer thickness and SP values, the most favorable regions for groundwater exploitation were found around VES 6, 11, 13, 19, 26, 38, 44 and 48. The investigation also provides information about the subsurface condition with regards to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safe place for refuse dumping in order to avoid groundwater contamin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BSURFACE induced polarization self-potential.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