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裸露与沙埋对极端干旱区凋落物分解和养分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袁萍 韩欢 +1 位作者 赵红梅 李从娟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3-300,共8页
为了评估沙漠公路防护林林带裸露与沙埋处理下的凋落物分解和养分动态特征,以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和乔木状沙拐枣(Calligonum arborescens)同化枝、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叶凋落物为研究对象,用凋落物分解袋法进行分解... 为了评估沙漠公路防护林林带裸露与沙埋处理下的凋落物分解和养分动态特征,以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和乔木状沙拐枣(Calligonum arborescens)同化枝、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叶凋落物为研究对象,用凋落物分解袋法进行分解试验。结果表明:(1)3种凋落物的质量损失在2种处理下均存在显著差异,沙埋处理下凋落物质量损失大于裸露处理,至分解试验结束,裸露处理下梭梭、乔木状沙拐枣和多枝柽柳的失重率分别为7%、6.8%、18.1%;沙埋处理下梭梭、乔木状沙拐枣和多枝柽柳的失重率分别为23.7%、9.7%、21.9%;(2)分解过程中,2种处理下凋落物C、N、P含量变化不太一致,梭梭与乔木状沙拐枣同化枝的N与P含量均呈净富集状态,而C含量则呈现净释放状态;多枝柽柳叶的N和P含量分别呈净富集、净释放状态,C含量为富集-释放状态;(3)分解速率k值与相关因素分析表明,凋落物初始N、P、C:N与C:P含量对分解速率影响显著(P<0.01)。这些结果说明,在极端干旱区,沙埋对凋落物的分解过程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干旱区 凋落物分解 沙埋 质量残留率
下载PDF
极端干旱区防护林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2
作者 赵志慧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5期248-250,共3页
极端干旱区的生态系统不稳定,是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较为敏感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极端干旱区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是否可以持续性维持,不仅影响当地的气候环境和生态平衡,同时也会影响全球的生态平衡与稳定。研究发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极端干旱区的生态系统不稳定,是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较为敏感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极端干旱区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是否可以持续性维持,不仅影响当地的气候环境和生态平衡,同时也会影响全球的生态平衡与稳定。研究发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将影响植物多样性,进而影响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因此,在极端干旱区保护植物多样性的同时,要保护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干旱区 防护林地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极端干旱区多枝柽柳叶片功能性状及其与土壤理化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4
3
作者 张旋 李蕊希 +4 位作者 郑洲 李泽厚 贡璐 罗艳 吴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699-3708,共10页
叶片是植物获取资源的重要器官,研究其功能性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植物对环境要素变化的生态适应性。以塔里木盆地北缘不同生境下(绿洲、过渡带、荒漠)典型荒漠植物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叶片... 叶片是植物获取资源的重要器官,研究其功能性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植物对环境要素变化的生态适应性。以塔里木盆地北缘不同生境下(绿洲、过渡带、荒漠)典型荒漠植物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叶片结构和生理性状在不同生境间的差异,建立叶片性状与土壤理化因子的相关关系,解析荒漠植物的生态适应性并揭示影响荒漠植物叶片功能性状的关键环境因子。结果表明:(1)多枝柽柳叶片功能性状具有不同程度的变异,其中叶片面积变异幅度最大(40%),比叶面积、可溶性蛋白含量等变异幅度最小(均为15%)。(2)多枝柽柳叶片厚度和叶片面积等结构性状以及叶片可溶性蛋白、脯氨酸、淀粉含量等生理性状在不同生境中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含量均在荒漠生境中达到最高。(3)多枝柽柳叶片部分功能性状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叶片厚度、淀粉含量等与叶组织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而叶片厚度与淀粉含量之间、可溶性糖含量与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4)通过RDA排序分析发现,土壤速效磷含量、土壤含水量、pH、容重等土壤环境因子影响较大,对多枝柽柳叶片功能性状有较好的解释。研究表明多枝柽柳通过叶片功能性状变化以及性状之间协同-权衡的生态对策来适应极端干旱环境,土壤水分和速效磷含量是影响其叶片功能性状最关键的土壤环境因子,研究可为极端干旱区荒漠植被的科学管理、保护和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干旱区 多枝柽柳 叶片功能性状 生境 土壤理化因子
下载PDF
根区灌溉下不同灌水上下限对极端干旱区葡萄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郭佳昌 孙西欢 +3 位作者 马娟娟 郭向红 郑利剑 孙瑞峰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7-124,共8页
为探明极端干旱区新型根区灌溉方式下不同灌水上下限对土壤水分分布规律、葡萄生长动态、产量和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影响,采用新型根区灌溉方式(RI),以地面沟灌(FI)作为对照,分别设置3个灌水上下限(W1:田间持水率50%~80%、W2:田间持水率60%... 为探明极端干旱区新型根区灌溉方式下不同灌水上下限对土壤水分分布规律、葡萄生长动态、产量和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影响,采用新型根区灌溉方式(RI),以地面沟灌(FI)作为对照,分别设置3个灌水上下限(W1:田间持水率50%~80%、W2:田间持水率60%~90%、W3:田间持水率70%~100%)展开研究。结果表明:与沟灌相比,水平方向上根区灌溉处理沟垄两侧水分分布更均匀;垂直方向上根区灌溉处理40~80 cm土层土壤平均含水率比沟灌处理提高了2.98%~6.76%,促进了灌溉水向中深层入渗;同一灌溉方式下,土壤含水率随着灌水上下限的提高而增大。灌溉方式、灌水上下限及其交互作用对葡萄新梢、果实生长的影响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RIW2处理灌水量较FIW3处理降低了30.08%,新梢长度减小了20.32%,单果重增加了22.90%,增产8.21%。根区灌溉处理中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大小均表现为RIW2>RIW3>RIW1;根区灌溉方式相较于沟灌,灌溉水利用效率提高27.40%~42.64%,节水增产效果显著。综合考虑葡萄生长、产量、灌溉水利用效率等,试验条件下根区灌溉方式下灌水上下限为60%~90%田间持水率最优,可为极端干旱区葡萄产业制定科学灌溉方案提供理论与技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区灌溉 灌水上下限 极端干旱区 葡萄生长
下载PDF
新疆南疆极端干旱区典型暴雨的水汽特征及触发机制分析
5
作者 莫绍青 李耀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2-97,共16页
为加强对南疆暴雨过程的水汽特征和触发机理的认识,利用FNL和ERA5再分析资料、地面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 FY-2G静止卫星的黑体亮温(TBB)资料,对2019年6月24-28日南疆极端干旱区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南疆地区持续性强降水... 为加强对南疆暴雨过程的水汽特征和触发机理的认识,利用FNL和ERA5再分析资料、地面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 FY-2G静止卫星的黑体亮温(TBB)资料,对2019年6月24-28日南疆极端干旱区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南疆地区持续性强降水天气发生在"两槽两脊"的纬向环流形势下,巴湖低涡、伊朗高压脊和辐合线是导致此次强降水过程的主要天气系统。暴雨的水汽主要来自于大西洋、黑海、里/咸海、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沿着西北路径、偏西路径和西南路径到达南疆盆地。低空急流引导着偏西北和偏西路径的水汽输送到南疆盆地,西南路径的水汽则在南疆西部500 hPa气旋性风场、 200 hPa高空西南急流的引导下翻越青藏高原输送到南疆地区。水汽收支计算表明:水汽的输入主要集中在南边界对流层高层和北边界对流层低层和高层;水汽的输出集中在东边界对流层低层和高层。南疆盆地南侧高大陡峭地形(昆仑山脉)的阻挡,使得从北部侵入的主导气流在山前辐合生成的中尺度辐合线,是此次强降水的主要触发系统。辐合线以北的偏西北气流带来的水汽在山前堆积,在地形抬升作用下不断辐合并抬升,不稳定能量释放,对流系统在山前不断生成发展,造成和田等地区持续的强降水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干旱区 暴雨 中亚低涡系统 水汽特征 地形辐合
下载PDF
极端干旱区荒漠河岸林胡杨生长季树干液流变化 被引量:35
6
作者 司建华 冯起 +3 位作者 张小由 常宗强 席海洋 张凯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42-447,共6页
应用热脉冲技术和自动气象站对极端干旱区荒漠河岸林建群种胡杨(Populus euphraticaOliv.)的树干的液流流速及其环境因子进行了为期2a的连续观测,对胡杨树干液流日、季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相关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胡杨树干液... 应用热脉冲技术和自动气象站对极端干旱区荒漠河岸林建群种胡杨(Populus euphraticaOliv.)的树干的液流流速及其环境因子进行了为期2a的连续观测,对胡杨树干液流日、季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相关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胡杨树干液流速率日变化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白天树干液流流速变化曲线呈多峰型。夜间,胡杨同样存在明显的树干液流现象,这主要是由根压引起的。胡杨树干液流速率7月最高,6月、8月次之,9月液流速率高于5月,10月最小,主要生长期6—8月胡杨日均蒸腾量占整个生长季的70%以上。不同林龄的胡杨树干液流速率不同,表现为15龄>25龄>50龄。树干液流量变化与环境因子中气象因子的变化密切相关。逐步回归结果表明,液流速率与净辐射、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呈显著线性相关,同时给出了依据常规气象因子估算液流速率的统计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干旱区 荒漠河岸林 胡杨 液流 热脉冲技术
下载PDF
极端干旱区天然植被耗水规律试验研究 被引量:19
7
作者 冯起 司建华 +4 位作者 席海洋 常宗强 苏永红 曹生奎 郭瑞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95-1103,共9页
采用自动控制仪器对极端干旱地区不同植被的单株和群落的蒸散发进行了长期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胡杨在生长期内单位叶面积上月蒸腾量8月最大,10月最小,蒸腾量呈单峰型,在4—5月树干单位面积液流通量为0.13~0.15 L.cm-2.d-1,6月为0.29... 采用自动控制仪器对极端干旱地区不同植被的单株和群落的蒸散发进行了长期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胡杨在生长期内单位叶面积上月蒸腾量8月最大,10月最小,蒸腾量呈单峰型,在4—5月树干单位面积液流通量为0.13~0.15 L.cm-2.d-1,6月为0.294 L.cm-2.d-1。在晴朗无云的条件下,柽柳灌丛蒸散速率变化呈单峰型,在生长季节日蒸腾量为63.48 L,平均日蒸腾量为0.349 L。梭梭日蒸腾量与土壤含水量有密切的关系,在生长期总蒸腾量为344.66 L。骆驼刺、苦豆子和胖姑娘蒸腾量月变化具有共性,各月和年蒸腾量的总量骆驼刺最大,苦豆子居中,胖姑娘最小。最后推算额济纳三角洲全年植物蒸散发总量为2.43亿m3。该定量数据的测定为确定区域层面上的需水量和区域生态需水计算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干旱区 天然植被 耗水 试验研究
下载PDF
极端干旱区增雨加速泡泡刺群落土壤碳排放 被引量:11
8
作者 刘殿君 吴波 +2 位作者 李永华 朱雅娟 卢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7期5396-5404,共9页
以极端干旱区(敦煌)泡泡刺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动态气室法(Li-8100,USA)于2010年5月至9月测定分析了生长季内增雨对泡泡刺群落土壤碳排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裸地和灌丛在09:00—11:00的碳排放量与全天碳排放量具有线性正相关关系(裸地R... 以极端干旱区(敦煌)泡泡刺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动态气室法(Li-8100,USA)于2010年5月至9月测定分析了生长季内增雨对泡泡刺群落土壤碳排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裸地和灌丛在09:00—11:00的碳排放量与全天碳排放量具有线性正相关关系(裸地R2=0.31—0.76,P<0.001;灌丛R2=0.85—0.96,P<0.001)。增雨50%(4 mm)—300%(24 mm)能够加速裸地和灌丛土壤的碳排放,每增雨1 mm,裸地和灌丛土壤的碳排放分别增加0.27和1.12 g/m2。当泡泡刺群落盖度一定时,与对照相比,每增加1 mm降雨,泡泡刺群落土壤碳排放量增加0.69 g/m2。在未来中国西北干旱地区降雨增加背景下,这一研究数据将为进一步估算该区域群落或生态系统碳收支提供可靠的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模拟增雨 极端干旱区 土壤碳排放量 泡泡刺
下载PDF
极端干旱区胡杨水势及影响因子研究 被引量:79
9
作者 司建华 冯起 张小由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05-510,共6页
依据2002年4月至2003年9月在极端干旱区额济纳旗的观测资料,对胡杨叶水势的日、季变化规律及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胡杨叶水势日变化均值为(-2.86±0.75)MPa,季变化均值为(-2.72±0.14)MPa。叶水势日、季节变... 依据2002年4月至2003年9月在极端干旱区额济纳旗的观测资料,对胡杨叶水势的日、季变化规律及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胡杨叶水势日变化均值为(-2.86±0.75)MPa,季变化均值为(-2.72±0.14)MPa。叶水势日、季节变化曲线呈单峰型,这种变化规律是胡杨适应该地区生境的生理特性之一。对胡杨不同部位和不同叶型的叶水势测定结果表明,上部的叶水势比下部低,披针叶的叶水势比阔卵叶的叶水势高,这与水分移动的规律相符合。胡杨叶水势的日、季变化与气温、大气相对湿度、辐射照度间有十分显著的相关关系。与土壤水分间也有十分显著的相关关系,土壤含水量下降,蒸腾加快,叶水势降低,土壤含水量增加,蒸腾减弱,叶水势回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干旱区 影响因子 胡杨 2003年9月 2002年4月 土壤含水量 大气相对湿度 叶水势 变化规律 相关关系 观测资料 额济纳旗 试验结果 变化曲线 生理特性 测定结果 不同部位 水分移动 辐射照度 季变化 日变化 均值 蒸腾 季节
下载PDF
极端干旱区大气边界层厚度时间演变及其与地表能量平衡的关系 被引量:18
10
作者 张杰 张强 唐从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545-2555,共11页
主要采用ECMWF的地表和大气产品分析了中国西北极端干旱区大气边界层厚度与地表能量通量的时间变化特征,同时,结合探空加强观测分析了大气边界层演变的可能因素。得出:西北极端干旱区大气边界层厚度呈现出季节性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夏... 主要采用ECMWF的地表和大气产品分析了中国西北极端干旱区大气边界层厚度与地表能量通量的时间变化特征,同时,结合探空加强观测分析了大气边界层演变的可能因素。得出:西北极端干旱区大气边界层厚度呈现出季节性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夏季大气边界层厚度呈下降趋势,春、秋季节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冬季以阶段性降低趋势为主,20世纪80年代是大气边界层厚度的转折时期;感热通量是极端干旱区大气边界层发展的主要热力因素;由于夏季净辐射量、地气温差、粗糙度以及风速等因子随时间演变而呈降低趋势,潜热通量呈增加趋势,导致了边界层高度形成的热力作用减弱,边界层厚度降低;同时,粗糙度和风速也是大气边界层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由于边界层粗糙度和风速降低,促使垂直风切变减小,湍流动力作用减弱,也会导致边界层厚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边界层厚度 极端干旱区 感热通量 地表净辐射
下载PDF
极端干旱区垂直线源灌方式对葡萄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3
11
作者 王永杰 王全九 +1 位作者 苏李君 南庆伟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3-69,77,共8页
灌溉方式对根系湿润方式的不同会影响作物生长及其对水分的利用效率。以常规滴灌方式为对照,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垂直线源灌方式对葡萄生长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葡萄生育关键期灌水前后垂直线源灌方式根层土壤平均含水率可达... 灌溉方式对根系湿润方式的不同会影响作物生长及其对水分的利用效率。以常规滴灌方式为对照,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垂直线源灌方式对葡萄生长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葡萄生育关键期灌水前后垂直线源灌方式根层土壤平均含水率可达到田间持水率的75.1%和82.8%,常规滴灌方式为田间持水率的60%和72%;垂直线源灌条件下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均较常规滴灌高,净光合速率均经历了气孔限制和非气孔限制,其中由水分胁迫引起的非气孔限制,垂直线源灌晚于常规滴灌出现,且表现不明显;垂直线源灌方式在地上生物量生长方面略好于常规滴灌方式,但两者未表现出明显差异;垂直线源灌方式较常规滴灌方式在产量上提高了1.2%;叶片水平上的水分利用效率,垂直线源灌方式较常规滴灌方式提高了57.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线源灌 土壤水分 生理指标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极端干旱区
下载PDF
极端干旱区湖岸柽柳径向生长对水环境演变的响应 被引量:16
12
作者 肖生春 肖洪浪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9-45,共7页
该文利用黑河下游内蒙古西居延海3道湖岸堤上的湖岸林柽柳树轮年表,研究了柽柳树轮生长对水环境演变的生态响应.对3个年表进行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主成分的贡献率达到53.3%,它反映了3道湖岸堤上柽柳轮宽生长对同一环境因子的共同... 该文利用黑河下游内蒙古西居延海3道湖岸堤上的湖岸林柽柳树轮年表,研究了柽柳树轮生长对水环境演变的生态响应.对3个年表进行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主成分的贡献率达到53.3%,它反映了3道湖岸堤上柽柳轮宽生长对同一环境因子的共同响应;第二主成分的贡献率达到30.7%,它反映了3道湖岸堤上柽柳轮宽生长对第一主成分以外因素的响应.相关分析表明,第一主成分与生长季节(5—8月)湖泊水位波动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第二主成分与区域年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地下水位波动呈微弱负相关关系.上述结果表明,在地下水位可以满足湖岸柽柳生长条件下,地下水位的变化对柽柳轮宽生长作用占绝对优势.反之,天然降水将对维持柽柳的基本生存具有重要的贡献.柽柳径向生长的生态响应模式不仅体现在3道湖岸堤的空间尺度上,同样体现在同一样点年表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通过石羊河、黑河和塔里木河3个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柽柳生态水位对比,认为非地带性植被———柽柳的最大生态水位差异是由于区域降水差异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响应 树轮年代学 水环境演变 柽柳 生态水位 极端干旱区
下载PDF
极端干旱区滴灌葡萄适时控制灌溉试验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王永杰 张江辉 +2 位作者 王全九 苏李君 张楚迪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1-104,共4页
以常规滴灌为对照,研究了适时滴灌条件下监测点土壤含水率、葡萄生长过程及产量的特征。结果表明,粘壤土条件下,与40cm和60cm监测点土壤含水率相比,20cm深度监测点土壤含水率具有代表性好、灵敏性高、达到设计土壤含水率下限的时间间隔... 以常规滴灌为对照,研究了适时滴灌条件下监测点土壤含水率、葡萄生长过程及产量的特征。结果表明,粘壤土条件下,与40cm和60cm监测点土壤含水率相比,20cm深度监测点土壤含水率具有代表性好、灵敏性高、达到设计土壤含水率下限的时间间隔比较合理的优点,可作为该地区葡萄适时控制灌溉的理想深度;适时滴灌条件下,葡萄的叶面积指数、地上净生物量、叶片生理指标和产量均略低于常规滴灌,但水分利用效率高于常规滴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干旱区 适时滴灌 土壤水分 生长指标 产量特征
下载PDF
极端干旱区深层坑渗灌灌水量对葡萄代表性生理性状影响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涛 张建丰 +2 位作者 张江辉 杨潇 裴青宝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9-23,共5页
葡萄各物候期的代表性生理性状反映了其整体的生长状况。为了揭示深层坑渗灌条件下灌水量对葡萄各物候期代表性性状生长的影响,将葡萄的生长期分为6个物候期,通过大田试验,分别对葡萄各物候期不同灌水量处理的代表性生理性状进行了观测... 葡萄各物候期的代表性生理性状反映了其整体的生长状况。为了揭示深层坑渗灌条件下灌水量对葡萄各物候期代表性性状生长的影响,将葡萄的生长期分为6个物候期,通过大田试验,分别对葡萄各物候期不同灌水量处理的代表性生理性状进行了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在深层坑渗灌条件下,在萌芽期,灌水量1 365 m3/hm2时,萌芽率达到最高值78.79%;在展叶期,灌水量4 410 m3/hm2,新生枝条生长长度最长为45 cm;在花期,灌水量735 m3/hm2时,坐果率最大为62.24%;在果实膨大期,灌水量7 350 m3/hm2,果粒纵径生长沟灌最大为1.71 cm;在果酱成熟期,灌水量2 205 m3/hm2时,果粒粒重最大为2.95 g;在枝蔓成熟期,灌水量2 940 m3/hm2时,净光合速率值最大为6.17μmol/(m2.s);深层坑渗灌与沟灌相比,当灌水量为14 595 m3/hm2时,节水50.8%,总产量为沟灌的99%,商品产量为沟灌的171.2%。深层坑渗灌是一种适用于极端干旱区成龄葡萄的灌水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坑渗灌 葡萄 极端干旱区 生理性状 物候期
下载PDF
极端干旱区荒漠-湿地生态系统小气候特征与碳通量变化季节对比 被引量:6
15
作者 缑倩倩 屈建军 韩致文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19-1127,共9页
甘肃敦煌荒漠-湿地具有极干旱区湿地生态系统和荒漠生态系统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具有重要的特殊性,然而目前关于该区小气候特征以及碳通量变化的研究基本属于空白。利用2012年夏季与冬季甘肃敦煌西湖实验观测资料,从中... 甘肃敦煌荒漠-湿地具有极干旱区湿地生态系统和荒漠生态系统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具有重要的特殊性,然而目前关于该区小气候特征以及碳通量变化的研究基本属于空白。利用2012年夏季与冬季甘肃敦煌西湖实验观测资料,从中分别选取资料较好的5个连续晴天,对比分析了该地区荒漠-湿地生态系统冬夏两季局地气候、辐射特征以及碳通量的日变化。结果表明:(1)西湖地区两个季节湍流混合都比较充分,全天以上升气流为主,两季节温差较大,表层土壤温湿度对气温以及太阳加热作用敏感,冬季波动幅度小于夏季;(2)冬夏季辐射各分量具有典型日变化特征,但冬季各分量明显低于夏季,且该地区向下和向上长波辐射比同季节同纬度高海拔地区高;(3)西湖地区生态系统碳吸收的日最大值出现在上午11∶00前后,CO2浓度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两个季节均表现为"碳汇",冬季的碳汇作用较弱一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层 小气候特征 能量平衡 碳通量 对比分析 敦煌 极端干旱区
下载PDF
极端干旱区黄土土壤容重的测量及其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3
16
作者 昝金波 杨胜利 +3 位作者 方小敏 李香钰 杨一博 迟云平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7-132,共6页
黄土和古土壤的容重,不仅可以反映东亚冬、夏季风强度的变化,而且还是计算粉尘沉积通量的基础,因此,在古气候研究以及亚洲内陆干旱化重建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黄土土壤容重的研究大都集中在黄土高原地区,而作为黄土高原主要源区... 黄土和古土壤的容重,不仅可以反映东亚冬、夏季风强度的变化,而且还是计算粉尘沉积通量的基础,因此,在古气候研究以及亚洲内陆干旱化重建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黄土土壤容重的研究大都集中在黄土高原地区,而作为黄土高原主要源区的中国西北内陆极端干旱区,关于土壤容重的测量方法以及古气候意义涉及的较少。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亚洲内陆极端干旱区黄土容重测量的理想方法,并发现该区的黄土容重值同粒度以及磁化率的变化均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这与黄土高原有很大的不同。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在极端干旱区,黄土容重的变化主要反映了源区干旱程度的变化,季风强度对容重的影响微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容重 极端干旱区 昆仑山黄土
下载PDF
基于3S的极端干旱区县域生态功能区划研究——以新疆鄯善县为例 被引量:3
17
作者 徐晓芳 王让会 +2 位作者 李锦 薛英 林毅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85-89,共5页
生态功能区划通过揭示生态系统空间分异规律,对生态地域和生态单元进行划分和合并。作为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合理管理及持续利用的基础,其目的是为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对极端干旱区县域生态功能区划的原... 生态功能区划通过揭示生态系统空间分异规律,对生态地域和生态单元进行划分和合并。作为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合理管理及持续利用的基础,其目的是为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对极端干旱区县域生态功能区划的原理、原则与方法进行初步探讨,在此基础上应用3S方法对鄯善县进行了生态功能区划。将鄯善县分为5个生态功能小区。最后,文章分析了各功能小区在县域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作用,指出各小区协调发展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S 生态功能区划 极端干旱区 鄯善县
下载PDF
西北极端干旱区近54年降水量和温度变化趋势 被引量:6
18
作者 毕超 单楠 毕华兴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90-96,共7页
利用西北极端干旱区32个气象站点1960—2013年的月均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线性倾向率法、累积距平法和Mann-Kendall法,研究西北极端干旱区近54年降水量和温度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54年来,西北极端干旱区平均气温9.3℃,30站表现为显著... 利用西北极端干旱区32个气象站点1960—2013年的月均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线性倾向率法、累积距平法和Mann-Kendall法,研究西北极端干旱区近54年降水量和温度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54年来,西北极端干旱区平均气温9.3℃,30站表现为显著上升趋势,上升倾向率达到0.034℃/a(P<0.01),且冬季和春季增温幅度大于夏季和秋季,在空间上,西部塔里木盆地为高值区,东南部为低值区;2)西北极端干旱区平均年降水量55.35 mm,29站表现为增加趋势,其中11站通过了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倾向率为0.346 mm/a(P<0.01),夏季增加幅度最大,春季最小,在空间上,西北部和东部为高值区、南部为低值区。研究结果表明,近54年西北极端干旱区总体气候呈现明显的暖湿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气温 降水量 西北极端干旱区
下载PDF
中国西北极端干旱区水文与湖泊演化及其巴丹吉林沙漠大型沙丘的形成 被引量:18
19
作者 张虎才 明庆忠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32-538,共7页
地表径流和地下水循环是维持中国西部现今极端干旱区绿洲、湖泊和地下水位变化的绝对主导因素。极少的年降水量和年际—季节降水分布的不均性、强烈的蒸发、蒸腾作用,稀少而水量有限的地表径流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其过度的水资源利用是... 地表径流和地下水循环是维持中国西部现今极端干旱区绿洲、湖泊和地下水位变化的绝对主导因素。极少的年降水量和年际—季节降水分布的不均性、强烈的蒸发、蒸腾作用,稀少而水量有限的地表径流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其过度的水资源利用是导致目前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不仅如此,在这样一个大的气候背景条件下,人类不合理、不科学的活动可以夸张的放大和加速生态系统的恶化程度和速度,而要维持、改善和修复已破坏的生态环境则需长期不懈的努力和巨大的人力、资金投入。地质断裂带不但具有蓄水、导水的作用,还具有隔水作用;断裂体系中含水量的丰寡与断裂的性质(张性或压性)、发育的地质部位和年代等因素有关。断裂构造对水的这种蓄—导—隔作用,在不同地理单元是不同的:在地势较高的部位以导为主,在低洼的地方则以蓄为主,而在前二者之间的过渡区则以导—隔为主。额济纳盆地地下水位变化和水资源(或潜在水资源)量的大小是以地表径流补给为主、地下水为辅,是区域蒸发、蒸腾和水资源利用之间平衡过程的表现;而在巴丹吉林沙漠区,特别是其东南部众多的湖泊区则是以地下水补给为主,加之以古水为辅。虽然我们还不十分清楚巴丹吉林沙漠内部高大沙丘和湖泊形成时期的相互作用和依存关系,但是我们却有足够的证据证明高大沙丘形态的维持与湖泊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直接通过阿尔金山断裂体系对额济纳盆地和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水量的贡献是否真正存在还缺乏地质证据或者至少是十分有限。对中国西部干旱—极端干旱区水资源进行科学而深入、系统而规范、全面而统一的调查和规划,调整和协调,采用科学的流域管理模式,利用生态修复、动态调控、工程保障等措施对于维持整个流域生态环境的稳定和持续发展、维系中下游,特别是酒泉基地和额济纳绿洲是十分必要而迫切的。对于巴丹吉林沙漠东南部地下水和湖泊水的开发和利用的设想既不利于该区生态环境的维持和改善,也缺乏科学依据和工程的可行性。西北干旱—极端干旱区水文循环和水量是气候环境决定的,不仅现代如此,过去也是如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干旱区 水文与湖泊演化 巴丹吉林沙漠
下载PDF
极端干旱区成龄葡萄深层坑渗灌技术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张建丰 李涛 +2 位作者 张江辉 张胜江 白云岗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9-71,共3页
针对吐哈盆地葡萄的灌溉,在调研国内外果树灌溉方法基础上,提出了小管出流结合坑灌的葡萄深层坑渗灌技术,对葡萄深层坑渗灌的技术要素包括灌水器管径、埋深、间距和灌水定额及小管供水流量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灌水器的埋设深度主... 针对吐哈盆地葡萄的灌溉,在调研国内外果树灌溉方法基础上,提出了小管出流结合坑灌的葡萄深层坑渗灌技术,对葡萄深层坑渗灌的技术要素包括灌水器管径、埋深、间距和灌水定额及小管供水流量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灌水器的埋设深度主要取决于作物吸水根系分布范围、土壤质地和灌水定额;灌水器管径和间距主要取决于作物吸水根系分布范围、土壤质地和灌水定额;灌水定额主要取决于土壤质地和作物吸水根系分布范围;小管出流流量的大小取决于土壤质地和灌水器容积。大田试验结果表明,深层坑渗灌与沟灌相比,当节水52%时,可以减少57.46%的棵间蒸发,总产量减产1%,但商品产量增加71%。因此,该灌溉方式可以在不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条件下,实现大量节水,并增加收入,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是一种适用于极端干旱区成龄葡萄的节水灌溉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坑渗灌 葡萄 极端干旱区 节水灌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