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2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燕山板内变形带侏罗纪主要构造事件 被引量:145
1
作者 赵越 张拴宏 +2 位作者 徐刚 杨振宇 胡健民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854-863,共10页
对燕山地区中生代板内变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确定翁文灏75年前识别和提出的燕山运动A幕、B幕和中间幕发生在侏罗纪。侏罗纪的构造变形最终塑造了东西向燕山褶皱-冲断带的格架。通过对典型盆地的分析,燕山运动A幕以髫髻山组安山岩之... 对燕山地区中生代板内变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确定翁文灏75年前识别和提出的燕山运动A幕、B幕和中间幕发生在侏罗纪。侏罗纪的构造变形最终塑造了东西向燕山褶皱-冲断带的格架。通过对典型盆地的分析,燕山运动A幕以髫髻山组安山岩之下的角度不整合为标志,时限为160Ma±5Ma前,时期为中侏罗世龙门期—九龙山期,时代推测在175~160Ma之间。中间幕以髫髻山组和兰旗组火山岩为代表,时代约在165~156Ma之间。B幕强烈的冲断形成了土城子组和后城组的粗碎屑堆积,时限在135Ma±1Ma前,时代为156~139Ma。白垩纪早期,区域变形逐渐以伸展为主,古地理—古环境明显改变,火山喷发频繁、强烈,构造变形较弱。显然,早白垩世的构造发展已不属于燕山运动的范畴。燕山运动A幕是燕山板内变形带最主要的构造事件,也是东亚构造体制转变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 陆内变形带 构造事件 侏罗纪 燕山运动
下载PDF
华南武夷山早古生代构造事件的^(40)Ar/^(39)Ar同位素年龄研究 被引量:55
2
作者 舒良树 卢华复 +2 位作者 贾东 夏菲 福赫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9年第6期668-674,共7页
华南武夷山地区广泛发育一套强烈韧性剪切变形的中、高级变质岩系,其新生矿物白云母非常普遍.对武夷山南麓政和县蝴碟街大理岩和北麓弋阳县慈竹片麻状花岗岩中的动力变质矿物白云母进行40Ar/39Ar法同位素测年,分别获得391±3Ma和421... 华南武夷山地区广泛发育一套强烈韧性剪切变形的中、高级变质岩系,其新生矿物白云母非常普遍.对武夷山南麓政和县蝴碟街大理岩和北麓弋阳县慈竹片麻状花岗岩中的动力变质矿物白云母进行40Ar/39Ar法同位素测年,分别获得391±3Ma和421±8Ma的坪年龄值,以及385±5Ma和422±6Ma的等时线年龄值,时代相当于志留纪末到泥盆纪初.结合地质证据,认为武夷山地区存在过一期早古生代沉积作用和早古生代末期的构造热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古生代 构造事件 氩同位素年龄 构造事件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部中、新生代5次构造事件及其石油地质学意义 被引量:25
3
作者 罗金海 周新源 +2 位作者 邱斌 尹宏 李建立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8-22,共5页
在系统归纳总结塔里木盆地西部、西昆仑、中亚天山和帕米尔等地区的构造、地层、古地磁学、地球化学及含油气盆地等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自中生代以来对塔里木盆地西部影响重大的5次构造事件的构造特征、起因和石油地质学意义。这... 在系统归纳总结塔里木盆地西部、西昆仑、中亚天山和帕米尔等地区的构造、地层、古地磁学、地球化学及含油气盆地等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自中生代以来对塔里木盆地西部影响重大的5次构造事件的构造特征、起因和石油地质学意义。这5次构造事件是:①早二叠世末南天山洋西段的闭合与中生代初塔里木盆地西部的抬升事件;②侏罗纪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的活动与早、中侏罗世库孜贡苏走滑拉分盆地的形成;③白垩纪-古近纪区域拗陷作用与海侵事件;④早白垩世和古近纪乌恰县托云及中亚天山的玄武质火山活动;⑤新近纪-第四纪帕米尔弧的形成与南北向区域性挤压作用。它们对塔里木盆地西部的油气成藏具有不同的石油地质学意义,正确认识这些构造事件的发生时间、构造效应和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对塔里木盆地西部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西部 中、新生代 构造事件 石油地质
下载PDF
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构造事件研究 被引量:99
4
作者 刘树根 赵锡奎 +4 位作者 罗志立 徐国盛 王国芝 C.J.L.Wilson Dennis Arne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21-230,共10页
通过对构造事件形成的产物 (岩浆岩、各种矿物等 )进行氩 -氩年龄测定、裂变径迹年龄测定、ESR年龄测定和计算机模拟 ,得出龙门山造山带 -川西前陆盆地系统自印支期以来 ,共发生了 7次构造事件 :(1)卡尼期末的构造事件 (D1 ) ,形成 S1 ... 通过对构造事件形成的产物 (岩浆岩、各种矿物等 )进行氩 -氩年龄测定、裂变径迹年龄测定、ESR年龄测定和计算机模拟 ,得出龙门山造山带 -川西前陆盆地系统自印支期以来 ,共发生了 7次构造事件 :(1)卡尼期末的构造事件 (D1 ) ,形成 S1 和 F1 ,并有区域低温动热变质作用 ;(2 )诺利期末的构造事件 (安县运动 ,D2 ) ,产生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四段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和须四段砾岩的分布 ,并有较强的岩浆作用 ;(3)燕山期 (12 0~ 130 Ma,D3) ,有较强的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 ;(4 )喜马拉雅期 6 0 Ma左右的构造事件 (D4) ;(5 )喜马拉雅期 30~ 40Ma的构造事件 (D5 ) ;(6 )喜马拉雅期 2 0~ 2 5 Ma的构造事件 (D6 ) ;(7)喜马拉雅期 10 Ma的构造事件 (D7)。后 4次构造事件使龙门山造山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氩-氩年龄测定 裂变径迹年龄测定 ESR年龄测定 盆山系统 构造事件 前陆盆地 龙门山造山带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新生代构造层序与构造事件 被引量:43
5
作者 李勇 侯中健 +5 位作者 司光影 A.L.Densmore 周荣军 M.A.Ellis 李永昭 梁兴中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1期30-36,共7页
新生代龙门山前陆盆地和盐源盆地是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锦屏山冲断带内及前缘地区发育和保存最好的新生代沉积盆地,本次以地层不整合面和ESR测年资料为主要依据,将该区新生代构造地层序列划分为5个构造层序,即TS1(65~55Ma)、TS2(40~5... 新生代龙门山前陆盆地和盐源盆地是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锦屏山冲断带内及前缘地区发育和保存最好的新生代沉积盆地,本次以地层不整合面和ESR测年资料为主要依据,将该区新生代构造地层序列划分为5个构造层序,即TS1(65~55Ma)、TS2(40~50Ma)、TS3(23~16Ma)、TS4(4.7~1.6Ma)和TS5(0.74~0Ma),据此将青藏高原东缘新生代构造变形和隆升事件划分为5期,其中TS1与喜马拉雅地体和拉萨地体拼合事件相关,TS2与印亚碰撞事件相关,TS3与青藏高原第一次隆升事件相关,TS4与青藏高原第二次隆升事件相关,TS5与青藏高原第三次隆升事件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构 构造层序 构造事件 龙门山-锦屏山 青藏高原 前陆盆地 盐源盆地
下载PDF
渭河盆地断层活动反映的第四纪构造事件初步研究 被引量:17
6
作者 田勤俭 申旭辉 +1 位作者 冯希杰 韦开波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46-154,共9页
研究了渭河盆地南缘和北缘几条断裂第四纪活动性的迁移变化。利用横跨断裂的构造地层剖面 ,结合断裂上覆黄土地层的年代学研究结果 ,对断裂活动强度迁移变化的演化阶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大约 80~ 90万年前 ,渭河盆地南缘的临潼 ... 研究了渭河盆地南缘和北缘几条断裂第四纪活动性的迁移变化。利用横跨断裂的构造地层剖面 ,结合断裂上覆黄土地层的年代学研究结果 ,对断裂活动强度迁移变化的演化阶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大约 80~ 90万年前 ,渭河盆地南缘的临潼 -长安断裂带的活动性发生了显著变化 ,骊山山前断裂也有活动性迁移现象 ,渭南塬前断裂开始强烈活动 ,渭南塬全面抬升 ;12万年前左右 ,渭河盆地北缘的口镇 -关山断裂活动性明显减弱。该区断层活动的这些变化是对第四纪中晚期的 2次重要构造事件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事件 活断层 第四纪 年代 渭河盆地
下载PDF
构造事件的沉积响应——建立青藏高原大陆碰撞、隆升过程时空坐标的设想和方法 被引量:18
7
作者 伊海生 王成善 +2 位作者 李亚林 林金辉 侯明才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15,共15页
沉积盆地的地层形态、岩相类型以及空间配置样式是构造事件的重要标识。沉积序列中特征岩石组分的出现标志着毗邻造山带隆升的初始启动时间 ,与物源区地层单元垂向叠置序列相反或相同的岩屑组分剖面分布则是幕式构造旋回的反映。在前陆... 沉积盆地的地层形态、岩相类型以及空间配置样式是构造事件的重要标识。沉积序列中特征岩石组分的出现标志着毗邻造山带隆升的初始启动时间 ,与物源区地层单元垂向叠置序列相反或相同的岩屑组分剖面分布则是幕式构造旋回的反映。在前陆盆地中砾石层的出现被认为是冲断岩席活动的记录 ,而在断陷盆地和走滑拉分盆地中通常可识别出 10 0m级的向上变粗和向上变细的旋回层 ,它们被解释为构造高地重复隆升和溯源侵蚀的结果。最近的研究工作表明 ,急剧的构造沉降主要是通过细粒级河湖相沉积补偿的 ,广泛的砾岩进积发生在构造活动的平静期。构造驱动的山脉隆升表现为砾岩地层呈楔状体 ,纵向河流水系发育 ;重力均衡回返所导致的山系隆升则形成以横向河流水系为主的板状砾岩沉积。从青藏高原腹地、周缘和外延海洋盆地的沉积记录中可获取重大构造变革时期的信息 ,也许是解决目前有关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高原隆升等时性或穿时性以及限定陆内变形调节机制的一个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事件 沉积响应 青藏高原 大陆碰撞 沉积序列 隆升机制 造山带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构造事件及其沉积响应特点 被引量:25
8
作者 李向平 陈刚 +1 位作者 章辉若 李向东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3期1-4,共4页
以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的区域动力学环境分析为基础,重点通过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数据的统计分析,提供了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构造事件的年代学约束,并结合地层不整合关系和沉积建造特征讨论了中生代构造事件的沉积响... 以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的区域动力学环境分析为基础,重点通过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数据的统计分析,提供了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构造事件的年代学约束,并结合地层不整合关系和沉积建造特征讨论了中生代构造事件的沉积响应特点.讨论结果表明:印支期构造事件主要发生在230-190Ma,在盆地西南缘发育晚三叠世粗碎屑类磨拉石建造.燕山期构造事件主要发生在燕山中晚期的150-85Ma,包含145Ma±、120Ma±和95Ma±三个峰值年龄组,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叠合分布的峰值年龄(140-150Ma±,平均145Ma±),指示了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次构造变革事件,并在盆地西南缘发育上侏罗统芬芳河组和下白垩统志丹群等多套粗碎屑类磨拉石建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裂变径迹年龄 中生代 构造事件 沉积响应
下载PDF
燕山带中生代主要构造事件与板块构造背景问题 被引量:194
9
作者 郑亚东 G.A.Davis +2 位作者 王琮 B.J.Darby 张长厚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89-302,共14页
对冀北、辽西火成岩体和火山岩的定年与野外构造的研究揭示,燕山地区主要缩短变形期为:①前中林罗期(180 Ma);②晚侏罗期(161~148 Ma);③早自垩期(143~127 Ma→117 Ma)。前中侏罗期的SN向缩短可能与蒙古弧—华北板块沿索伦缝合带拼合... 对冀北、辽西火成岩体和火山岩的定年与野外构造的研究揭示,燕山地区主要缩短变形期为:①前中林罗期(180 Ma);②晚侏罗期(161~148 Ma);③早自垩期(143~127 Ma→117 Ma)。前中侏罗期的SN向缩短可能与蒙古弧—华北板块沿索伦缝合带拼合有关。晚保罗世—早白垩世的缩短变形可能是西伯利亚与蒙古—华北拼合板块沿其北1000~1800km外,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碰撞的板内响应。我国东部NNE向构造与岩浆的展布以及京北云蒙山区早白垩世向南的基底推覆和岩体侵人间密切的时空关联表明,它们遭受了与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相关的热体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俯冲 燕山带 板块构造 中生代 构造事件
下载PDF
^(36)Cl断代法应用于青藏高原末次快速隆升的构造事件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任收麦 葛肖虹 +5 位作者 杨振宇 林源贤 胡勇 刘永江 Johann GENSER Andrea B.RIESER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110-1117,T0001,共9页
青藏高原的形成与隆升是多期次的,尤其早更新世晚期的快速隆升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西部盆-山地貌形成与荒漠化的出现有着重大影响,这已成为近年地学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对高原东北缘-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角度不整合面上下地层中红色泥... 青藏高原的形成与隆升是多期次的,尤其早更新世晚期的快速隆升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西部盆-山地貌形成与荒漠化的出现有着重大影响,这已成为近年地学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对高原东北缘-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角度不整合面上下地层中红色泥岩36Cl断代法定年,首次测定该事件发生在早更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1.54~0.28MaB.P.)之间。结合敦煌盆地同时代地层(0.837MaB.P.和1.142MaB.P)的低角度掀斜现象,以及前人在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吐鲁番—哈密盆地、酒西盆地的研究结果,认为早更新世晚期,受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北向挤压作用的影响,我国西北地区发生了一次重要的构造事件,造成大范围的挤压变形与山脉隆升,这对我国西北地区构造格架的最终形成和晚期油气运移成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早更新世 ^36Cl断代法定年 构造事件
下载PDF
伊通地堑永一段大型湖底扇的沉积特点及其对构造事件的响应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家豪 陈红汉 +3 位作者 王华 江涛 苗红波 尚亚乐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50-557,共8页
伊通地堑是我国东部中—新生代发育的走滑-伸展盆地。地震剖面解释和钻井岩芯观察表明,伊通地堑古近系永一段底部发育一个面积>400km2、厚达250m的大型湖底扇,作为永一段层序的低位扇体,其主要由细-中砂岩和少量砂砾岩组成,砂岩中含... 伊通地堑是我国东部中—新生代发育的走滑-伸展盆地。地震剖面解释和钻井岩芯观察表明,伊通地堑古近系永一段底部发育一个面积>400km2、厚达250m的大型湖底扇,作为永一段层序的低位扇体,其主要由细-中砂岩和少量砂砾岩组成,砂岩中含较多砂岩角砾、泥岩碎块或泥砾,卷曲纹理、液化变形、球状-枕状构造、微断层等准同生变形构造十分发育,体现了湖底扇主要为滑塌型水下泥石流沉积。在下伏奢岭组沉积之后,研究区遭受了构造反转挤压和抬升剥蚀;随后发生强烈的正断活动,并伴随火山喷发和地震活动,永一段湖底扇正是这些构造事件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发育预示着新一幕构造沉降的开始和盆地进入新的演化阶段。尽管扇体规模较大,但由于岩性结构混杂,储层物性极差,不利于油气藏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通地堑 湖底扇 滑塌 水下泥石流 构造事件
下载PDF
北极地区地质构造及主要构造事件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学杰 姚永坚 +3 位作者 杨楚鹏 陈振林 汪俊 张亚玲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35-348,共14页
北极地区范围很广,北极圈面积达2 100×104 km2,区域地质复杂。通过对北极地区区域地质编图,笔者认为前寒武纪主要由波罗的、劳伦和西伯利亚三大克拉通,以及其间的微板块或地块组成。主要造山带包括新元古代—早寒武世的贝加尔造山... 北极地区范围很广,北极圈面积达2 100×104 km2,区域地质复杂。通过对北极地区区域地质编图,笔者认为前寒武纪主要由波罗的、劳伦和西伯利亚三大克拉通,以及其间的微板块或地块组成。主要造山带包括新元古代—早寒武世的贝加尔造山带、晚志留世—早石炭世的加里东造山带、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的海西造山带、晚中生代的上扬斯克造山带、新西伯利亚造山带与楚科奇—布鲁克斯造山带。根据北极地区区域地质构造特征,显生宙以来经历的构造事件大致包括:新元古代—早寒武世的贝加尔运动,致使波罗的古陆与斯瓦尔巴—喀拉地块碰撞造山;晚泥盆世—早石炭世的加里东运动,在劳伦古陆周边形成规模巨大的加里东造山带;晚古生代的海西运动,波罗的古陆与西伯利亚古陆的碰撞造山形成海西造山带;北极阿拉斯加—楚科奇微板块裂离加拿大边缘,侏罗纪加拿大海盆开始张开;早白垩世,阿拉斯加—楚科奇微板块继续与西伯利亚碰撞,阿纽伊洋(Anyui Ocean)消亡,形成上扬斯克—布鲁克斯造山带。受北极调查程度影响,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北冰洋 区域地质 构造事件 克拉通 造山带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构造事件 被引量:253
13
作者 翟明国 彭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2665-2682,共18页
本文讨论了华北克拉通的古元古代表壳岩系、高压麻粒岩和孔兹岩系的若干问题,提出了(1)华北克拉通在约2500Ma太古宙结束时已基本形成。在2300Ma之前处于相对稳定的构造环境;(2)2300~1950Ma期间,华北克拉通经历了一次基底陆块的拉伸-破... 本文讨论了华北克拉通的古元古代表壳岩系、高压麻粒岩和孔兹岩系的若干问题,提出了(1)华北克拉通在约2500Ma太古宙结束时已基本形成。在2300Ma之前处于相对稳定的构造环境;(2)2300~1950Ma期间,华北克拉通经历了一次基底陆块的拉伸-破裂事件,在克拉通内部发育了晋豫、胶辽裂陷盆地和丰镇陆内凹陷盆地;(3)约1900Ma期间,有地幔上涌并伴随辉长岩浆的底侵作用,引起大青山-丰镇地区的超高温变质作用。底侵的辉长岩浆作为岩体和岩墙在下地壳就位,并发生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4)约1850Ma期间,华北克拉通经历了一次挤压构造事件,导致了裂陷盆地的闭合和焊接,形成晋豫和胶辽两个类似于现代陆-陆碰撞型的造山带;(5)在华北克拉通的北缘,华北克拉通可能与其北部的另一古老陆块或岛弧拼合,其拼合带应位于白云鄂博以北,现在已残缺不全。孔兹岩系可能代表了平行于北缘造山带的一条构造带,与北部造山带的俯冲碰撞相关的陆内深部逆掩造成了麻粒岩相岩石的形成和抬升;(6)白云鄂博群、化德群和渣尔泰(-狼山)群是与长城系相同时期发育的被动大陆边缘裂谷盆地;(7)1850~1700Ma期间,华北克拉通进入伸展构造体制,导致基底抬升,产生裂陷槽、基性岩墙群和非造山岩浆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古元古代 构造事件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构造事件的峰值年龄及其沉积响应 被引量:11
14
作者 孙建博 陈刚 +3 位作者 章辉若 白国绢 李向东 李向平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3期91-96,共6页
通过锆石-磷灰石裂变径迹的峰值年龄与地层不整合事件的综合分析,提供了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构造事件的年代学约束及其沉积响应特点.印支期构造事件主要发生在230~190 Ma,包含215 Ma±和195 Ma±两个峰值年龄,在盆地西南缘发... 通过锆石-磷灰石裂变径迹的峰值年龄与地层不整合事件的综合分析,提供了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构造事件的年代学约束及其沉积响应特点.印支期构造事件主要发生在230~190 Ma,包含215 Ma±和195 Ma±两个峰值年龄,在盆地西南缘发育晚3叠世粗碎屑类磨拉石建造.燕山期构造事件主要发生在燕山中晚期的150~85 Ma,包含145 Ma±、120 Ma±和95 Ma±3个峰值年龄,在盆地西南缘发育燕山中期的芬芳河组和志丹群的粗碎屑类磨拉石建造.喜山期构造事件主要发生在65~5 Ma,包含55 Ma±、25 Ma±和5 Ma±3个峰值年龄.其中,锆石和磷灰石叠合分布的峰值年龄(145 Ma±),指示了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的一次关键性构造变革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裂变径迹年龄 中新生代 构造事件 沉积响应
下载PDF
中国中始新世—早更新世构造事件与应力场 被引量:28
15
作者 万天丰 曹瑞萍 《现代地质》 CAS CSCD 1992年第3期275-285,共11页
中始新世—渐新世(52—23.3Ma)的华北构造期是以太平洋板块朝NWW方向位移为主要特征,使我国大陆受到近东西向的挤压,造成一系列近南北向的褶皱、逆掩断层和许多走向近东西的正断层、单断箕状盆地。此构造事件的发生可能与始新世末期北... 中始新世—渐新世(52—23.3Ma)的华北构造期是以太平洋板块朝NWW方向位移为主要特征,使我国大陆受到近东西向的挤压,造成一系列近南北向的褶皱、逆掩断层和许多走向近东西的正断层、单断箕状盆地。此构造事件的发生可能与始新世末期北美、加勒比海和东太平洋的大量微玻璃陨石的坠落、冲击有关。中新世--早更新世(23.3~0.7Ma)的喜马拉雅构造期是以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向北推移为主要特征,造成喜马拉雅山和日本列岛南部的俯冲带,使我国西部发育走向近东西的褶皱、逆掩断层系,而在东部地区则形成许多走向近南北的深切地幔的正断层系.并使南海与日本海再次张开。出现洋壳。喜马拉雅构造事件可能与印度洋、南亚、澳大利亚附近地区的微玻璃陨石群的冲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事件 应力场 褶皱 早更新世
下载PDF
西藏羌塘盆地白垩纪中期构造事件的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 被引量:21
16
作者 王立成 魏玉帅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39-1047,共9页
拉萨与羌塘地块于白垩纪中期的碰撞造山对羌塘原型盆地的热体制和构造演化有着重要影响。运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方法,对羌塘盆地隆鄂尼夏里组和托纳木雪山组砂岩分析表明,裂变径迹年龄集中在120~80Ma之间,表明在白垩纪中期,羌塘盆地普遍... 拉萨与羌塘地块于白垩纪中期的碰撞造山对羌塘原型盆地的热体制和构造演化有着重要影响。运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方法,对羌塘盆地隆鄂尼夏里组和托纳木雪山组砂岩分析表明,裂变径迹年龄集中在120~80Ma之间,表明在白垩纪中期,羌塘盆地普遍发生了一次构造抬升事件,该期构造事件的年龄与盆地内早白垩世的岩浆热事件、主要构造变形作用发生在晚白垩世以及雪山组和阿布山组角度不整合的时代(125~75Ma)较一致,是拉萨与羌塘地块碰撞造山事件的记录。热历史模拟表明,白垩纪中期构造事件对羌塘盆地南部和北部的热演化历史有着差异影响,羌塘盆地南部降温速率相对不大,抬升剥蚀厚度约1500m,而北部古地温迅速降温到近地表温度,抬升剥蚀厚度近4000m。这种差异抬升剥蚀可能与班公湖-怒江洋壳向南俯冲使得因拉萨地块构造负载而导致羌塘地块的挠曲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 构造事件 热历史 白垩纪中期 羌塘盆地
下载PDF
孔雀河斜坡与库鲁克塔格隆起构造事件的裂变径迹证据 被引量:4
17
作者 肖晖 任战利 +1 位作者 王起琮 赵靖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17-827,共11页
文章以塔里木盆地东北缘库鲁克塔格隆起与孔雀河斜坡盆山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在该地区露头和钻井样品开展碎屑磷灰石、锆石裂变径迹研究,对库鲁克塔格构造演化中关键构造事件提供热年代学约束.锆石样品在加里东晚期-早海西期达到最大古... 文章以塔里木盆地东北缘库鲁克塔格隆起与孔雀河斜坡盆山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在该地区露头和钻井样品开展碎屑磷灰石、锆石裂变径迹研究,对库鲁克塔格构造演化中关键构造事件提供热年代学约束.锆石样品在加里东晚期-早海西期达到最大古地温,之后经历了长期的抬升降温过程,锆石最小峰值年龄记录了371~392Ma和328~305.7 Ma二次构造抬升年龄;在晚侏罗-晚白垩世,样品逐渐退出磷灰石部分退火带底界,磷灰石裂变径迹记录了134.5~164 Ma、73~100 Ma和35.4 Ma三次构造抬升事件年龄,其中73~100 Ma为主要构造抬升年龄.海西期构造事件年龄反映了孔雀河斜坡由沉降转入剥蚀演化阶段,对油气藏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晚白垩世构造事件则反映了库鲁克塔格山的强烈隆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 构造事件 孔雀河斜坡 库鲁克塔格隆起 塔里木
下载PDF
台湾海峡台西盆地新生代构造事件的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钟建强 黄慈流 詹文欢 《台湾海峡》 CAS CSCD 1994年第4期323-330,共8页
通过不整合、地层缺失、岩浆活动、断裂活动等分析,以及与邻区构造事件进行对比,认为台西盆地新生代构造事件主要有晚白垩世晚期—古新世早期(距今约70M~60Ma)、古新世末—始新世初(距今约54M~51Ma)、始新世晚期—渐新世早期(... 通过不整合、地层缺失、岩浆活动、断裂活动等分析,以及与邻区构造事件进行对比,认为台西盆地新生代构造事件主要有晚白垩世晚期—古新世早期(距今约70M~60Ma)、古新世末—始新世初(距今约54M~51Ma)、始新世晚期—渐新世早期(距今约42M~32Ma)、晚中新世—上新世初(距今约10M~5Ma)和上新世末—中更新世(距今约2.5M~1Ma)。它们在区内表现明显,依次反映了台西盆地从裂谷出现(晚白垩世晚期—始新世中期)到成熟(始新世晚期—中中新世)、最后衰亡(晚中新世—第四纪)的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西盆地 构造事件 陆缘演化 新生代 台湾海峡
下载PDF
山东胶东矿集区中生代构造事件与金矿成矿作用 被引量:17
19
作者 李洪奎 卜文峰 +2 位作者 禚传源 耿科 梁太涛 《山东国土资源》 2017年第1期1-9,34,共10页
中生代胶东地区有2次重要的碰撞造山事件,印支造山作用主要表现为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俯冲,形成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同造山花岗岩及后造山高碱正长岩;燕山造山作用的大陆动力学环境起源于中亚-特提斯构造域向滨太平洋构造域转化和太... 中生代胶东地区有2次重要的碰撞造山事件,印支造山作用主要表现为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俯冲,形成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同造山花岗岩及后造山高碱正长岩;燕山造山作用的大陆动力学环境起源于中亚-特提斯构造域向滨太平洋构造域转化和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在胶东地区表现为3幕4期构造岩浆事件并以3次造山和3次伸展为特征。胶东地区中生代构造岩浆沉积成矿事件序列的时空演化也受控于这一地质作用过程,尤其是侏罗纪至白垩纪这一阶段,是胶东地区构造活动、岩浆侵入、地层沉积、火山喷发和成矿作用爆发时期,是挤压、伸展交互转化时期。该文基于对中生代构造事件的研究,厘定了构造与金矿成矿作用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高度耦合性。研究发现胶东地区在侏罗纪至白垩纪一阶段构造活动由早到晚经历了4期6阶段挤压伸展过程,第一期近S—N向挤压及NW—SE向挤压,第二期早阶段NE—SW向挤压晚阶段NE—SW向引张,第三期NW向引张,第四期近E—W向挤压及近S—N向引张,与构造—热事件相一致;在金矿成矿作用方面,表现为3期金矿成矿作用,对应于由挤压向伸展转变阶段的成矿作用过程,即第一幕伸展后的早期金矿成矿作用、第二幕伸展后的金矿主成矿期和第三幕伸展后的叠加金矿成矿作用。这种挤压—伸展构造活动的相互转化互为因果,挤压为伸展提供了条件,伸展为金矿的沉淀提供了空间,也为下一次的挤压提供了前提,并伴随着与岩浆—构造事件紧密相关的不同的成矿作用,构成了挤压—伸展的构造—岩浆—成矿作用方式,这是胶东地区形成大型、超大型金矿的动力学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事件 金矿 成矿耦合 山东胶东
下载PDF
南秦岭前寒武纪岩浆构造事件与地壳生长 被引量:11
20
作者 董云鹏 赵霞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72-176,共5页
前寒武纪构造体制与地球动力学机制是当前南秦岭构造带研究的薄弱环节 ,利用南秦岭广泛分布的前寒武纪岩石地层、岩浆 -构造事件 ,尤其是记录前寒武纪地壳生长、演化及其地幔动力学机制的岩浆构造事件 ,对南秦岭前寒武纪地质体、岩浆活... 前寒武纪构造体制与地球动力学机制是当前南秦岭构造带研究的薄弱环节 ,利用南秦岭广泛分布的前寒武纪岩石地层、岩浆 -构造事件 ,尤其是记录前寒武纪地壳生长、演化及其地幔动力学机制的岩浆构造事件 ,对南秦岭前寒武纪地质体、岩浆活动、构造事件的组成、特征与年代学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 :南秦岭太古代类似于华北太古代地幔的特征 ;元古代地幔则发生了先亏损后富集的演化 ;其中 ,8~ 9亿年南秦岭发生了急剧的地壳生长事件 ,并以垂向加积增生为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秦岭 前寒武纪 地壳生长 岩浆活动 构造事件 同位素年代学 Rodinia拼接 地幔动力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