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刘桥矿区多期构造复合断层导水性分析 被引量:15
1
作者 胡宝林 宋晓梅 +2 位作者 车遥 龚乃勤 李全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50-53,49,共5页
在分析刘桥矿区构造展布特点的基础上 ,利用统计方法、石英光轴组构分析及地应力测试数据对矿区应力场进行系统研究。揭示了该区地质构造展布规律 。
关键词 断层 导水性 刘桥矿区 多期构造复合 构造演化 构造控水 应力分析
下载PDF
鄂皖赣巨型矿集区的构造复合成矿特征 被引量:8
2
作者 杨明桂 徐梅桂 +2 位作者 胡青华 王光辉 祝平俊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29-136,共8页
通过综合研究,提出鄂皖赣相邻的地区处于华南洋构造域扬子反S型构造体系东部,燕山期时与滨太平洋构造域新华夏构造体系郯庐断裂带集群复合,形成一个由巨量金属矿质堆积的巨型内生金属矿集区。钨、铜、金、银、钽、铀、铁多金属在国内均... 通过综合研究,提出鄂皖赣相邻的地区处于华南洋构造域扬子反S型构造体系东部,燕山期时与滨太平洋构造域新华夏构造体系郯庐断裂带集群复合,形成一个由巨量金属矿质堆积的巨型内生金属矿集区。钨、铜、金、银、钽、铀、铁多金属在国内均占有重要地位,拟称之为鄂皖赣巨型矿集区。研究论证了晋宁期华南洋的位置及其陆缘弧盆系统。进一步论述了该区中新元古代以来自晋宁期华南洋、扬子—加里东期华南裂谷系到华力西—印支期陆表海的地质发展演化、构造格局及成矿作用。重点讨论了燕山期陆内活化造山与岩浆成矿大爆发的构造活动方式以及构造复合控岩控矿特征。初步构建了鄂皖赣燕山期巨型矿集区的框架及其成矿带、成矿亚带、主要矿集区、重要矿田的空间展布。在此基础上研究指出,晋宁期华南洋及其陆缘弧盆的地质背景是有利的成矿之基;欧亚板块与古太平洋板块强烈的相互作用引发的燕山期陆内活化造山,导致多源成矿岩浆与成矿流体大爆发是大规模成矿之源;两大构造域、两大构造体系复合是形成巨型矿集区之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华南洋 陆内活化造山 构造复合控矿 鄂皖赣邻区 巨型矿集区
下载PDF
川东石炭系地层—构造复合圈闭控制因素及有利区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康保平 张箭 +2 位作者 张志勇 彭光明 廖开贵 《海洋石油》 CAS 2008年第2期40-45,115,共7页
根据川东石炭系实钻资料,结合前人资料对石炭系地层—构造复合圈闭进行了分类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对川东石炭系地层—构造复合圈闭的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沉积相是地层—构造复合圈闭的次要控制因素,而古岩溶、古构造是其主要控... 根据川东石炭系实钻资料,结合前人资料对石炭系地层—构造复合圈闭进行了分类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对川东石炭系地层—构造复合圈闭的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沉积相是地层—构造复合圈闭的次要控制因素,而古岩溶、古构造是其主要控制因素;在此过程中,根据黄龙组残余厚度分布状况提供的岩溶剥蚀强度信息、经压实恢复上覆梁山组碳质泥岩等厚度图反映的黄龙组顶面侵蚀地形变化印模及由岩溶相组合特征所显示的古水文条件,恢复了川东地区黄龙组古岩溶地貌。在分析古岩溶地貌单元古水文状况、溶蚀方式和强度、古构造及古岩溶厚度的基础上,对川东内古岩溶进行了区块划分。最后综合了各种资料,对川东石炭系地层—构造复合圈闭有利区带进行了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炭系 地层—构造复合圈闭 古岩溶 控制因素 有利区带
下载PDF
松辽盆地乾安—长岭凹陷大中型岩性—构造复合型油气田形成特征 被引量:9
4
作者 周荔青 张淮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5期445-451,共7页
松辽盆地南部乾安 长岭凹陷下白垩统发育了多套优质烃源岩和三角洲前缘相砂岩储集层,形成了上、中、下3套成藏组合。在凹陷东部的华字井阶地,具备形成大中型构造—岩性复合型圈闭的各种有利条件:多期三角洲前缘相区纵横交错、相互叠加,... 松辽盆地南部乾安 长岭凹陷下白垩统发育了多套优质烃源岩和三角洲前缘相砂岩储集层,形成了上、中、下3套成藏组合。在凹陷东部的华字井阶地,具备形成大中型构造—岩性复合型圈闭的各种有利条件:多期三角洲前缘相区纵横交错、相互叠加,经常出现岩性横向相变和上倾尖灭;以乾南潜伏古隆起带古地形为背景形成的继承性南北沉积微相分异;后期构造运动造成盆地东部抬升,使得东部砂体整体上倾尖灭;后期构造运动形成一系列小断裂,对砂体上倾方向产生遮挡;大型斜向水流与区域构造格局的有机配置;成岩作用造成储层致密化。岩性—构造复合圈闭形成于嫩江期及明水期,与大规模油气运移期配置良好,为形成华字井阶地一批大中型构造—岩性复合型油气田创造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性—构造复合型油气田 乾安—长岭凹陷 松辽盆地
下载PDF
论构造复合 被引量:3
5
作者 丘元禧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1期1-12,共12页
构造复合现象在地壳岩石圈中普遍存在,它是构造运动多期次多阶段发展的记录。构造复合存在多种多样的形式,其基本形式不仅包括各种形迹的复合,建造与形迹的复合,而且包括建造与建造的复合;就其复合的空间位置而言,既有原地的复合... 构造复合现象在地壳岩石圈中普遍存在,它是构造运动多期次多阶段发展的记录。构造复合存在多种多样的形式,其基本形式不仅包括各种形迹的复合,建造与形迹的复合,而且包括建造与建造的复合;就其复合的空间位置而言,既有原地的复合,也有异地的复合;就运动方式而言,既有同方式运动的复合,也有不同方式运动的复合;就构造复合的规模和等级而言,小至小型或显微构造,中至露头规模的构造形迹复合,大至构造带、构造地块、构造体系乃至巨型构造域(岩石圈板块)的复合。文章特别强调了复合构造域和区域构造体系等概念。用三大板块相互作用和构造复合的概念解释了存在于我国及其邻区的区域构造体系的形成机制。文章的最后提出了构造复合的若干基本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复合 复合构造 区域构造体系 构造运动
下载PDF
潘家庵矿区构造复合及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汪茂连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5-9,26,共6页
通过对徐州潘家庵矿区宏观构造特征及小断层统计分析,得出黄淮地区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沉积后,历经两期或两期以上构造运动,存在两套构造应力场。两期地质构造大角度横跨复合,是导致含煤盆地底部凹凸不平的主要原因。同时形成NNE... 通过对徐州潘家庵矿区宏观构造特征及小断层统计分析,得出黄淮地区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沉积后,历经两期或两期以上构造运动,存在两套构造应力场。两期地质构造大角度横跨复合,是导致含煤盆地底部凹凸不平的主要原因。同时形成NNE—NEE方位的应力拉伸区,该方位的构造形迹显压性或压剪性是很好的隔水构造;SN—NW—NWW向为应力压缩区,该方位倾角大于45°的正断层多显张性或张剪性,是良好的储导水和排气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 安全生产 矿区构造 构造复合 应力分析
下载PDF
川东石炭系地层-构造复合圈闭控制因素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康保平 张帆 +2 位作者 张箭 陈雷 汪娟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84-187,共4页
根据川东石炭系实钻资料,结合前人资料对石炭系地层-构造复合圈闭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对川东石炭系地层-构造复合圈闭的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古岩溶、古构造是其主要控制因素;在此过程中,根据黄龙组残余厚度分布状况提供的... 根据川东石炭系实钻资料,结合前人资料对石炭系地层-构造复合圈闭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对川东石炭系地层-构造复合圈闭的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古岩溶、古构造是其主要控制因素;在此过程中,根据黄龙组残余厚度分布状况提供的岩溶剥蚀强度信息、经压实恢复上覆梁山组碳质泥岩等厚度图反映的黄龙组顶面侵蚀地形变化印模及由岩溶相组合特征所显示的古水文条件,恢复了川东地区黄龙组古岩溶地貌。在分析古岩溶地貌单元古水文状况、溶蚀方式和强度、古构造及古岩溶厚度的基础上,对川东内古岩溶进行了区块划分并对川东石炭系地层-构造复合圈闭有利区带进行了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炭系 地层-构造复合圈闭 古岩溶 控制因素 有利区带
下载PDF
岩背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及构造复合控岩控矿特征 被引量:4
8
作者 唐维新 赵赣 《江西地质科技》 1997年第4期151-158,共8页
岩背锡矿田内Ⅰ侏罗统厚层状流纹质碎斑熔岩为重要赋矿层位;燕山晚期高位侵入花岗杂岩,具有多次成岩与多次成矿特征;多组断裂的构造复合控岩控矿较为普遍。岩背斑岩型锡矿床处于北北东向滑覆断裂Ⅰ盘与北东—北北东、东西、北西向二组... 岩背锡矿田内Ⅰ侏罗统厚层状流纹质碎斑熔岩为重要赋矿层位;燕山晚期高位侵入花岗杂岩,具有多次成岩与多次成矿特征;多组断裂的构造复合控岩控矿较为普遍。岩背斑岩型锡矿床处于北北东向滑覆断裂Ⅰ盘与北东—北北东、东西、北西向二组对倾断裂所圈闭的构造复合部位,成矿花岗斑岩瘤呈凹形产于其内;沿赋矿层位与岩体界面形成的平缓滑移裂隙带,构成主要容矿构造。这种特殊的构造复合控岩控矿,为找寻“岩背式”隐伏矿床开拓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 构造复合 控岩控矿 岩背 地质条件 锡矿床
下载PDF
鄂西野三关地区构造复合关系 被引量:1
9
作者 周向辉 《低碳世界》 2016年第26期130-131,共2页
引言鄂西野三关地区处于扬子地块建始—长阳台褶带,该区经历了扬子地块盖层发展和多期构造改造的过程,构造变形较为复杂,褶皱、断裂均较发育。褶皱构造以北北东向为主,近东西向为辅,断裂构造主要发育北北东向和近东西向,它们共同造就了... 引言鄂西野三关地区处于扬子地块建始—长阳台褶带,该区经历了扬子地块盖层发展和多期构造改造的过程,构造变形较为复杂,褶皱、断裂均较发育。褶皱构造以北北东向为主,近东西向为辅,断裂构造主要发育北北东向和近东西向,它们共同造就了调查区地质构造的总轮廓(图1)。构造复合主要表现为北北东向构造对早期近东西向构造的叠加改造,主要表现为:联合复合、归并复合、反接复合及重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复合 野三关 北东向构造 东西向构造 构造变形 台褶带 褶皱构造 盖层 断裂构造 褶皱轴面
下载PDF
多级构造复合控矿模型在找矿工作中的应用——以黑龙江团结沟金矿外围勘查为例
10
作者 李沅柏 《世界有色金属》 2018年第13期68-69,共2页
文章结合该区地质矿床特征,基于对团结沟金矿区多级构造的总结。认为团结沟金矿床控矿因素为多级构造复合控矿。总结出一套多级构造复合控矿找矿模型,即:寻找构造—方法验证—确定靶区—布设工程。利用该模型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效果,对指... 文章结合该区地质矿床特征,基于对团结沟金矿区多级构造的总结。认为团结沟金矿床控矿因素为多级构造复合控矿。总结出一套多级构造复合控矿找矿模型,即:寻找构造—方法验证—确定靶区—布设工程。利用该模型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效果,对指导本区找金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结沟金矿 金矿体 多级构造复合控矿模型
下载PDF
构造成矿作用的地应力分析:研究现状与思考
11
作者 范桃园 吕承训 吕古贤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65-872,共8页
地下岩石的“静岩压力”模型认为,地下岩石的静岩压力主要源于上覆岩石的重力。该模型要求岩石质量在内部是静态的,不存在剪切应力。“静岩压力”模型的前提是岩石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长期存在。然而,地球是一个非稳态的动态系统,不同的... 地下岩石的“静岩压力”模型认为,地下岩石的静岩压力主要源于上覆岩石的重力。该模型要求岩石质量在内部是静态的,不存在剪切应力。“静岩压力”模型的前提是岩石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长期存在。然而,地球是一个非稳态的动态系统,不同的构造环境控制着岩石的形成和演化,受到各种动态机制的影响。“静岩压力”模型的应用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限制,特别是在压缩构造环境中,水平构造应力可能导致“静岩压力”的偏差。地下岩石的压力由两部分组成:重力应力和构造应力。深部地下岩石矿物的形成和演化受到形成环境的温度和压力的控制。构造动力学是控制固体岩石矿物内部压力的主要因素,同时也受到固体岩石的塑性、黏性强度以及岩石内部孔隙和裂缝中流体压力的影响。矿床形成过程受到构造环境的影响,并受到温度和压力条件的限制,矿床形成过程需要结合具体的构造环境进行分析。岩石内部孔隙流体随着构造作用的演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当岩石孔隙裂缝在构造作用演化过程中的渗透性受阻时,就会形成一定程度的孔隙流体超压。不同构造环境下相同深度的孔隙流体超压和差应力是不同的,压缩性构造环境中的流体超压高于伸展性构造环境。“构造附加静岩压力”在地壳深部构造研究、构造控制岩石和矿石规律以及深部工程地质等方面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成矿 岩压力模型 构造应力复合重力的地应力 构造附加静岩压力 有效应力
下载PDF
南美洲Oriente盆地斜坡带W区块构造-岩性复合油藏成藏模式及有利区预测
12
作者 马文杰 王景春 +5 位作者 田作基 马中振 万学鹏 林金逞 许翔麟 周玉冰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9-36,共8页
通过岩心观察、地震解释、储层反演、原油地化分析、油源对比、油气运移示踪分析等对南美洲Oriente盆地斜坡带W区块典型构造-岩性复合油藏的成藏规律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下一步的有利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Oriente盆地斜坡带W区块构... 通过岩心观察、地震解释、储层反演、原油地化分析、油源对比、油气运移示踪分析等对南美洲Oriente盆地斜坡带W区块典型构造-岩性复合油藏的成藏规律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下一步的有利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Oriente盆地斜坡带W区块构造-岩性复合油藏整体为西倾和西南倾单斜构造,局部发育鼻隆,油藏目的层为白垩系Napo组M1ss段,砂体呈北西—南东向,储层厚度大、物性好。②研究区河口湾砂坝控制有利储层分布,W区块平稳的西倾和西南倾单斜鼻隆构造背景与NW—SE走向的泥岩条带配合控制圈闭形成,有效油气运移通道的空间展布控制成藏。③构造-岩性油藏为三阶段成藏模式,早期常规原油充注,中期原油遭受降解,晚期常规原油混合降稠。④W区块南部地区2个泥岩条带的西南部位是W区块构造-岩性复合圈闭的有利发育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岩性复合油藏 成藏模式 斜坡带 白垩系 前陆盆地 Oriente盆地 南美洲
下载PDF
构造体系复合区域岩体渗透性规律认识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定彪 苏正猛 +1 位作者 张学辉 王菁 《水利技术监督》 2023年第8期100-102,128,132,共5页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地壳经历了加里东、海西、燕山和喜马拉雅等多期次构造运动,在同一区域,通常先后经历两个以上不同期的构造体系发生,从而使得研究区域内构造更加的复杂化,相应的岩体渗透性和规律性也趋于复杂化。文章就滇中构造复...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地壳经历了加里东、海西、燕山和喜马拉雅等多期次构造运动,在同一区域,通常先后经历两个以上不同期的构造体系发生,从而使得研究区域内构造更加的复杂化,相应的岩体渗透性和规律性也趋于复杂化。文章就滇中构造复合区域内兴建的某水库工程岩体渗透特性进行分析研究,寻求其规律性,为类似地区水源工程选址及水库防渗处理方案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体系复合 构造应力 透水性 渗透性规律
下载PDF
超深层逆冲推覆构造致密砂岩储层地应力场扰动特征——以塔里木盆地博孜-大北地区白垩系储层为例
14
作者 张家维 李瑞雪 +6 位作者 邓虎成 邢梓萌 张辉 何建华 王志民 杨宇勇 宿航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60-774,共15页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博孜—大北地区白垩系致密砂岩储层在由北向南的逆冲推覆下,发育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北倾断层和叠瓦状堆叠的褶皱构造。复杂的构造形貌致使该区地应力复杂多变,储层改造效果差异明显。因此,亟需厘清研究区内复杂构造对...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博孜—大北地区白垩系致密砂岩储层在由北向南的逆冲推覆下,发育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北倾断层和叠瓦状堆叠的褶皱构造。复杂的构造形貌致使该区地应力复杂多变,储层改造效果差异明显。因此,亟需厘清研究区内复杂构造对地应力的扰动特征。结合多种方法对单井现今地应力的精确解释,分别分析断裂、褶皱和断褶复合构造对地应力的扰动效果,明确了相关扰动机理,并绘制了研究区地应力扰动特征分区图。基于扰动特征,绘制了不同构造的地应力扰动特征模式图,并提出井位、井轨迹建议。断裂对地应力有卸载作用,断裂附近水平主应力梯度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最大水平主应力梯度降低约0.3 MPa/hm;近EW走向的断裂使得近SN向的区域应力方向发生顺时针偏转,偏转角度最大达60°;不同规模断裂的扰动范围为断距的60%。当地层曲率超过0.4 km^(-1)时,褶皱对地应力存在扰动,褶皱地层上部张性扰动区地应力较区域应力减小,下部挤压扰动区地应力增加;张性扰动区最大水平主应力梯度最大约降低0.3 MPa/hm,地应力方向逆时针偏转,偏转角度最大达70°;褶皱变形曲率越大,张性扰动区厚度越大,扰动越明显。断褶复合构造下,断裂扰动区和褶皱张性扰动区叠加会使得地应力进一步减小,地应力方向在两者扰动效果抵消后较区域应力偏转较小或不偏转。综合考虑储层改造难易程度和致密气富集特征,应优先于断褶复合构造带断裂和褶皱张性扰动叠合区部署钻井,建议钻深不超过褶皱中性面,水平井轨迹沿EW向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应力扰动 逆冲推覆构造 超深层 致密砂岩储层 断褶复合构造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黔西六枝-大窑地区复合叠加褶皱及构造应力场遥感图像分层解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杨武年 乐光禹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8年第S1期13-21,共9页
贵州西部构造变形强烈,存在多组不同方位的褶皱及断层,各发育一套节理系,呈现为复杂的复合构造变形格局。本文应用“区域构造变形及应力场遥感图像分层解析新方法”,利用遥感图像对研究区宏观构造及有关的横张大节理系统进行了详细... 贵州西部构造变形强烈,存在多组不同方位的褶皱及断层,各发育一套节理系,呈现为复杂的复合构造变形格局。本文应用“区域构造变形及应力场遥感图像分层解析新方法”,利用遥感图像对研究区宏观构造及有关的横张大节理系统进行了详细解译,建立了该区三期构造变形场,并据此反演了各时期构造应力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信息场分层解析 构造复合 遥感大节理 应力场 变形场 贵州西部
下载PDF
北京西山水峪复合型旋扭构造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杜子图 李东旭 高德臻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1995年第3期65-71,共7页
以北京西山水峪为中心有3条弧形断裂,总体呈涡轮状,且都具有压扭性特征,外旋呈逆时针扭动。组成这个旋扭构造的结构面产状不规则,力学性质较复杂,不易辩认。通过构造复合系统分析,查明该旋扭构造的旋回面大都是追踪早期不同系统... 以北京西山水峪为中心有3条弧形断裂,总体呈涡轮状,且都具有压扭性特征,外旋呈逆时针扭动。组成这个旋扭构造的结构面产状不规则,力学性质较复杂,不易辩认。通过构造复合系统分析,查明该旋扭构造的旋回面大都是追踪早期不同系统、不同性质结构面归并复合的结果,为燕山期新华夏系SN向对扭构造应力场的派生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西山 旋扭构造 构造复合 构造应力场
下载PDF
多巷布置条件下复合构造区防冲卸压技术
17
作者 王东杰 王冰 朱刚亮 《陕西煤炭》 2023年第1期77-82,共6页
针对孟村煤矿中央大巷复合构造区多巷布置、构造应力集中,冲击危险较高的问题,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得出该区域既有埋深产生的基础静载荷又有巷间煤柱、褶曲、断层提供的增量静载荷,二者叠加使静载荷积聚处于高水平状态,但断层面附近... 针对孟村煤矿中央大巷复合构造区多巷布置、构造应力集中,冲击危险较高的问题,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得出该区域既有埋深产生的基础静载荷又有巷间煤柱、褶曲、断层提供的增量静载荷,二者叠加使静载荷积聚处于高水平状态,但断层面附近存在一定范围的应力降低区。中央大巷动载荷来源主要有相邻采空区顶板断裂及诱发区域内的顶底板活动,高静载叠加顶板活动产生的动载极易诱发冲击地压。通过施工顶板定向水力压裂、顶板爆破预裂、大直径钻孔、煤层爆破等综合防冲措施,中央大巷复合构造区微震月均频次及月均能量持续大幅度降低,防冲卸压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构造 动、静载荷 定向水力压裂 防治效果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中区中新生代复合伸展构造 被引量:52
18
作者 孙冬胜 刘池阳 +3 位作者 杨明慧 杜金虎 张以明 张锐锋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84-491,共8页
通过对大量地震剖面的重新解释,并结合盆地的钻探资料及前人研究成果,揭示了冀中坳陷中区中新生代以来先后经历了:①燕山中晚期(J3-K1)与阜平变质核杂岩形成有关的热力伸展,变质核杂岩拱升隆起导致侧向伸展,太行山东缘拆离断层发育并在... 通过对大量地震剖面的重新解释,并结合盆地的钻探资料及前人研究成果,揭示了冀中坳陷中区中新生代以来先后经历了:①燕山中晚期(J3-K1)与阜平变质核杂岩形成有关的热力伸展,变质核杂岩拱升隆起导致侧向伸展,太行山东缘拆离断层发育并在其下降盘形成同期断陷盆地(保定凹陷);②古近纪(E)区域应力伸展,太行山东缘断裂及其下降盘的保定凹陷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并有"早盛早衰"的特点。而中区东部边缘断裂及其控制的沉积洼槽主要发育于该阶段,断裂强烈活动时间相对晚,但持续时间铰长;⑧古、新近纪之间(N/E)重力伸展,区域不均衡隆升导致饶阳凹陷南部发生大型重力滑覆构造,其运动轨迹类似昆虫前行时的"褶曲蠕动",与经典的重力滑动构造模式有所不同。三期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伸展作用有机相联,彼此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各类伸展构造的个性特征、形成演化及其盆山耦合的响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新生代 复合伸展构造 地震剖面 热力 应力 重力
下载PDF
雪峰山陆内复合构造系统印支—燕山期构造穿时递进特征 被引量:72
19
作者 金宠 李三忠 +3 位作者 王岳军 张国伟 刘丽萍 王建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98-607,共10页
通过分析雪峰山陆内变形构造区内三叠系—白垩系中不整合面的分布以及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夹角情况,明确了早-中三叠世构造运动波及范围以及高角度不整合和低角度不整合分布的分界线,且变形具有由东向西的逐渐减弱的规律;自晚三叠世以来... 通过分析雪峰山陆内变形构造区内三叠系—白垩系中不整合面的分布以及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夹角情况,明确了早-中三叠世构造运动波及范围以及高角度不整合和低角度不整合分布的分界线,且变形具有由东向西的逐渐减弱的规律;自晚三叠世以来,构造运动仍体现出由东向西的穿时递进扩展变形,继而得出各时期变形时间的分界线。另外,通过计算各时期穿时变形的传递速率,并且通过传递速率作为联系纽带,得出燕山期向西递进变形的直接原因为湘赣及华夏陆块等地岩石圈减薄软流圈上涌,而间接原因是古太平洋板块对欧亚板块的俯冲方式,而滑脱层在燕山期构造传递过程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整合面 穿时递进特征 陆内复合构造系统 印支—燕山期 雪峰山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多期改造-晚期定型复合构造与油气战略选区 被引量:16
20
作者 汤良杰 邱海峻 +4 位作者 云露 杨勇 谢大庆 李萌 蒋华山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4,共14页
受关键构造变革期制约,叠合盆地具有分期差异变形特征。从变形角度分析,塔里木盆地可以追溯出5期主要的构造改造作用,即加里东中期、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海西晚期、印支-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并影响塔里木盆地的发展演化历史。通过对... 受关键构造变革期制约,叠合盆地具有分期差异变形特征。从变形角度分析,塔里木盆地可以追溯出5期主要的构造改造作用,即加里东中期、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海西晚期、印支-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并影响塔里木盆地的发展演化历史。通过对塔北、塔中和库车已知油气聚集区解剖表明:古生代多期改造形成的断裂、褶皱、隆升、剥蚀和岩溶作用,对台盆区巨型海相碳酸盐岩古岩溶油气藏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中、新生代多期改造过程,对前陆褶皱-冲断带大规模油气聚集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这些已知油气聚集区带都是在喜马拉雅晚期最终定型的,总体构成多期改造-晚期定型复合构造油气聚集模式。综合分析了塔里木新区分期差异构造变形特征,在此基础上,依据叠合盆地多期改造-晚期定型构造模式,对塔里木新区进行了区块评价和油气战略选区,认为巴楚隆起、麦盖提斜坡和西昆仑山前褶皱-冲断带是近期油气勘探突破的首选地区,塔东地区、塘古巴斯坳陷和阿瓦提断陷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期改造 晚期定型 复合构造 差异构造变形 油气战略选区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