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3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滇西北地区高山湖泊沃迪错近两百年来环境变化及枝角类群落响应
1
作者 李静 陈光杰 +6 位作者 黄林培 孔令阳 索旗 王旭 朱云 张涛 王露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170-2184,共15页
区域增温和大气氮沉降作用已成为高山湖泊面临的重要环境胁迫,已有高山湖泊生物群落响应的长期模式研究主要集中于藻类而缺乏更高营养级生物(如浮游动物)的系统调查。本研究选择滇西北地区深水型的高山湖泊沃迪错开展沉积物调查,通过多... 区域增温和大气氮沉降作用已成为高山湖泊面临的重要环境胁迫,已有高山湖泊生物群落响应的长期模式研究主要集中于藻类而缺乏更高营养级生物(如浮游动物)的系统调查。本研究选择滇西北地区深水型的高山湖泊沃迪错开展沉积物调查,通过多指标分析(总氮、总磷、叶绿素a、氮稳定同位素等)并结合区域气候重建记录,识别近两百年来该湖泊及流域环境的变化历史,进一步利用枝角类群落指标(物种组成、生物量等)定量评价了湖泊生物群落的响应模式与驱动因子。结果表明,湖泊营养水平(如总氮浓度)和初级生产力(叶绿素a浓度等)在过去近两百年总体呈上升趋势。相关分析显示,大气氮沉降和流域外源输入是影响总氮上升的主要因素,同时区域增温和营养盐富集促进了湖泊初级生产力的不断上升。自1960s以来区域升温明显,湖泊营养水平和叶绿素a浓度呈现加速上升的趋势。钻孔中枝角类群落以浮游属种(Daphnia longispina等)为优势种,在1900AD以前D.longispina相对丰度较为稳定(40.83%±8.02%),之后出现下降趋势且在1948—1965年间明显下降,之后再次明显上升并成为主要优势种。排序分析显示,气温、叶绿素a和总氮是影响枝角类群落演替的主要因子,且在1960s前温度和营养水平对枝角类群落结构的独立影响显著,之后水体营养水平(总氮)和初级生产力的上升则成为影响枝角类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本研究揭示了区域增温、大气沉降与流域地表过程对高山湖泊浮游动物群落的长期影响及其与藻类耦合作用增强的近现代模式,有助于识别全球变化背景下高山湖泊生态环境演化的关键过程并预测其未来变化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湖泊 沃迪错 枝角类 气候变暖 氮沉降 初级生产力 群落响应
下载PDF
东海浮游枝角类和涟虫类生态适应性 被引量:16
2
作者 徐兆礼 高倩 +2 位作者 陈华 陈佳杰 蔡萌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782-1787,共6页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00′N、118°30′-128°00′E海域4个季节海洋综合调查资料,以及2002-2003年长江口外海29°00′-32°00′N、122°00′-123°30′E海域4个季节资料,对浮游枝角类、涟...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00′N、118°30′-128°00′E海域4个季节海洋综合调查资料,以及2002-2003年长江口外海29°00′-32°00′N、122°00′-123°30′E海域4个季节资料,对浮游枝角类、涟虫类丰度和同步的表层温、盐度数据进行曲线拟合,构造数学模型,计算各物种分布的最适温度和盐度,分析其地理分布和生态特征,确定物种的生态类型。结果表明:鸟喙尖头溞(Penilia avirostris)、肥胖三角溞(Evadne tergestina)是亚热带近海种,具有广温广盐的生态特征;诺氏三角溞(Evadne nordmanni)、萨氏异涟虫(Heterocumasarst)和细长涟虫(Iphinoe tenera)是亚热带外海种,其中诺氏三角溞具有暖温种的特征,后两种涟虫(Bodotria ovalis)是典型的亚热带外海种;卵圆涟虫仅仅在长江口近海出现,是亚热带近海种。东海浮游枝角类大多数物种最适盐度偏低,尤其是鸟喙尖头溞和肥胖三角溞,它们的高丰度分布区是沿岸水团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浮游动物 枝角类 涟虫类 生态类型 指示种
下载PDF
微囊藻水华对淡水浮游动物轮虫和枝角类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3
作者 朱津永 陆开宏 潘洁慧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67-375,共9页
微囊藻是最为常见也是研究最多的水华蓝藻之一。有关微囊藻对浮游动物尤其是对枝角类溞属动物的影响,目前国内外已广泛报道。总体而言,产毒微囊藻对浮游动物具有明显的负面影响,但不同浮游动物对这种影响表现出不同的响应。关于微囊藻... 微囊藻是最为常见也是研究最多的水华蓝藻之一。有关微囊藻对浮游动物尤其是对枝角类溞属动物的影响,目前国内外已广泛报道。总体而言,产毒微囊藻对浮游动物具有明显的负面影响,但不同浮游动物对这种影响表现出不同的响应。关于微囊藻对浮游动物的毒性效应及影响,存在着一些相互冲突的观点并有很多种解释。本文就微囊藻水华对枝角类和轮虫的摄食、生长、繁殖和种间竞争的影响进行了综述,同时对由此引发的适应性特征进行了概述,旨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藻 轮虫 枝角类 毒性效应 耐受性 竞争
下载PDF
广东省水库枝角类组成特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陈绵润 赵帅营 +1 位作者 林秋奇 韩博平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7-86,共10页
于2000年丰水期和枯水期调查了广东省19座典型大中型水库枝角类,随后对其中3座代表性水库进行了4年的枝角类种类定性调查.在鉴定出的枝角类16属24种中有13个广温种、7个嗜暖种、3个嗜寒种和1个特有种;每个水库的平均种类数5-6种.从... 于2000年丰水期和枯水期调查了广东省19座典型大中型水库枝角类,随后对其中3座代表性水库进行了4年的枝角类种类定性调查.在鉴定出的枝角类16属24种中有13个广温种、7个嗜暖种、3个嗜寒种和1个特有种;每个水库的平均种类数5-6种.从个体大小来看,水库枝角类以小个体种类为主,有14种的体长小于1mm,它们分布广且数量多,其中优势种主要为长额象鼻溞、秀体溞、微型裸腹溞、颈沟基合溞和角突网纹溞等.透明溞和透明薄皮溞是主要的大个体种类,出现在4座贫、中营养水库的水样中.水库枝角类的丰度较低,在丰水期,平均丰度小于10ind./L和10-20ind./L的水库分别为14座和5座,在枯水期,为12座和5座,而高州水库和河溪水库中的平均丰度达67 ind./L.主要优势种在不同营养类型水库中分布差别不大.枝角类的丰度受水力滞留时间影响,直流型水库的枝角类种群丰度的分布明显受到水流速度的影响,湖泊区枝角类个体及其食物均随水库放水输出而减少.由于采样点主要位于大坝附近,枝角类以敞水区的种类为主.从种类组成和数量来看,广东省水库枝角类具有明显的热带特点,枝角类的生物量小,以个体较小的种类优势种,大型种类的个体数量极低且身体透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枝角类 热带亚热带 水库 分布
下载PDF
近百年来枝角类群落响应洱海营养水平、外来鱼类引入以及水生植被变化的特征 被引量:9
5
作者 卢慧斌 陈光杰 +4 位作者 蔡燕凤 王教元 陈小林 段立曾 张虎才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2-140,共9页
近几十年来,以大型湖泊为代表的云南部分湖泊受人类活动的持续影响出现了生态环境的明显变化.洱海作为云南面积第2大淡水湖泊,经历了多重环境压力(富营养化、外来鱼类引入、水生植被退化等)的影响.在湖泊现代监测数据面临时段较短、缺... 近几十年来,以大型湖泊为代表的云南部分湖泊受人类活动的持续影响出现了生态环境的明显变化.洱海作为云南面积第2大淡水湖泊,经历了多重环境压力(富营养化、外来鱼类引入、水生植被退化等)的影响.在湖泊现代监测数据面临时段较短、缺乏连续记录的背景下,湖泊沉积物的连续记录可以提供湖泊生态环境变化的长期历史并可用于生态响应模式的识别.以目前处于富营养水平的洱海为研究对象,应用湖泊沉积物记录进行多指标分析,探讨多重环境压力影响下洱海枝角类群落的长期变化特征以及影响因素,并与已有研究成果和现代监测数据进行对比,探讨了枝角类群落对环境压力响应的空间差异性.通过分析沉积物枝角类记录,重建了近百年来洱海枝角类群落的变化历史,结果表明过去100年来,枝角类的生物量总体呈增加趋势,尤其从1990年左右开始,象鼻溞生物量显著增加,物种相对组成出现明显变化(如Bosmina longispina被B.longirostris取代).同时象鼻溞的生物量、壳长与触角长度在1990s初期有明显降低的趋势,与同期外来鱼类(如银鱼)引种成功的时间一致.限制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枝角类群落结构的变化有3个主要阶段:1990s以前,底栖枝角类为群落的主要组成;1990—2000年左右,浮游枝角类(以象鼻溞为主)在枝角类群落结构中的比例迅速增加;从2000年以后,枝角类群落组成以浮游枝角类为主.同时,枝角类数据的主成分(PCA)分析显示,仅有PCA主轴1呈现显著的变化且解释了群落结构变化的61.64%,进一步分析表明水生植被变化可能是驱动枝角类变化的主要环境梯度,如底栖枝角类生物量减少响应了湖泊水生植被的退化.与已有研究对比表明,浅水湖区沉积物记录的枝角类生物量在1970s急剧增加与1980s急剧降低等现象并没有被深水区的沉积物记录所反映,指示了洱海生态系统的变化模式存在空间差异性.同时象鼻溞个体大小的变化模式反映了外来鱼类引入导致的鱼类捕食压力的变化.总之,本文揭示了枝角类群落结构与生物量的长期变化,反映了洱海富营养化过程、水生植被的退化与外来鱼类引入的长期驱动影响,因此对洱海的生态管理与修复工作应考虑多个环境压力的影响并加强对湖泊生态系统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湖沼学 洱海 枝角类 群落结构 富营养化
下载PDF
不同温度条件下几种枝角类浮游动物的抑藻净水效应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操璟璟 廖庆生 +1 位作者 蒋继宏 张小平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1期57-60,共4页
研究了22℃、16℃两个温境、实验室系统中长刺溞、短腹平直溞、多刺裸腹溞、透明溞4种枝角类对于小球藻及铜绿微囊藻混合藻液的牧食能力及其在恒定光照条件下的净水能力。结果显示:4种枝角类在藻液初始吸光度大于0.160的情况下均可使藻... 研究了22℃、16℃两个温境、实验室系统中长刺溞、短腹平直溞、多刺裸腹溞、透明溞4种枝角类对于小球藻及铜绿微囊藻混合藻液的牧食能力及其在恒定光照条件下的净水能力。结果显示:4种枝角类在藻液初始吸光度大于0.160的情况下均可使藻液浓度下降,其摄食速度随藻类生物量增加而增加,当藻类生物量超过饱和值时,摄食速度随之下降。徐州长刺溞牧食及净水能力最强,在底泥背景下滇池短腹平直溞摄食及净水能力有所增强,透明溞摄食净水能力差,多刺裸腹溞在处理后期自身的排泄物会污染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枝角类 小球藻 铜绿微囊藻 牧食力 净水
下载PDF
亚热带喀斯特水库桡足类和枝角类动物群落季节变化——以贵州红枫湖、百花湖、阿哈水库为例 被引量:8
7
作者 陈椽 龙胜兴 +4 位作者 任启飞 马健荣 王叁 李荔 李秋华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0年第1期55-61,共7页
2008年至2009年对贵州红枫湖(HF)、百花湖(BH)、阿哈水库(AH)的桡足类和枝角类动物进行4次采样调查,共发现桡足类5科11属19种,其种包含一未定种。枝角类5科9属14种。三个水库中都存在的桡足类优势种为绿色近剑水蚤、叶片剑水蚤、短尾温... 2008年至2009年对贵州红枫湖(HF)、百花湖(BH)、阿哈水库(AH)的桡足类和枝角类动物进行4次采样调查,共发现桡足类5科11属19种,其种包含一未定种。枝角类5科9属14种。三个水库中都存在的桡足类优势种为绿色近剑水蚤、叶片剑水蚤、短尾温剑水蚤;枝角类的优势种为长刺溞、长额象鼻溞;角突网汶溞。桡足类和枝角类的总密度在红枫湖为春季最高,秋季次之,夏季最低;在百花湖为夏季最高,秋季次之,冬季最低;在阿哈水库为春季最高,秋季次之,夏季最低。三个水库季节生物多样性比较:春季的多样性是AH>BH>HF;夏季和冬季是BH>AH>HF;秋季是AH>HF>BH。季节性气候变化和污染是影响桡足类和枝角类动物群落变化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水库 动物群落 桡足类 枝角类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三峡水库坝前段蓄水前后枝角类的周年变化 被引量:7
8
作者 薛俊增 叶麟 +1 位作者 蔡庆华 刘建康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8-63,共6页
三峡水库蓄水前后,作者从2002年6月至2004年7月按月在坝前段(茅坪—归州)采集枝角类,研究蓄水前后枝角类的变化,结果显示蓄水前该江段水流急不适合枝角类栖息,仅在水流相对较缓的岸边采集到2种;蓄水后水环境较适宜枝角类生活,周年内共... 三峡水库蓄水前后,作者从2002年6月至2004年7月按月在坝前段(茅坪—归州)采集枝角类,研究蓄水前后枝角类的变化,结果显示蓄水前该江段水流急不适合枝角类栖息,仅在水流相对较缓的岸边采集到2种;蓄水后水环境较适宜枝角类生活,周年内共采集到20种,并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水平分布上的差异,文中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枝角类 种类组成 三峡水库 水库蓄水
下载PDF
东海浮游枝角类生态学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徐兆礼 王云龙 袁骐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35-639,共5页
根据1997~2000年在东海23°30′~33°00′N、118°30′~128°00′E海域4个季节的海洋调查资料,探讨了东海浮游枝角类生态特征、数量变化和相应的动力学。结果表明,枝角类丰度夏季最高(17.16 ind.(100 m3)-1),秋季(14.68... 根据1997~2000年在东海23°30′~33°00′N、118°30′~128°00′E海域4个季节的海洋调查资料,探讨了东海浮游枝角类生态特征、数量变化和相应的动力学。结果表明,枝角类丰度夏季最高(17.16 ind.(100 m3)-1),秋季(14.68 ind.(100 m3)-1)次之,春季(0.63 ind.(100 m3)-1)较低,冬季该类未出现。春、夏、秋季的肥胖三角氵蚤(Evadne tergestina)和夏季的鸟喙尖头氵蚤(Penilia avirostris)是影响枝角类数量分布的主要种;春、夏、秋季枝角类总丰度与盐度呈负线性相关关系,与水温相关关系不显著。枝角类较高丰度区常位于沿岸淡水水团与其他水团交汇处偏沿岸水一侧。其数量变化动力主要来自沿岸冲淡水势力,特别是长江冲淡水势力的消长。枝角类在东海出现率较低,有一定的集群性,较高丰度的分布基本上局限在冲淡水势力影响范围内,其高丰度的水域是沿岸水团的一个重要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浮游动物 枝角类 数量变化 生态特征
下载PDF
滆湖控藻网围中鲢鳙对枝角类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陈立婧 梅榛 +1 位作者 孔优佳 刘其根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45-555,共11页
为了研究控藻网围中鲢鳙对枝角类群落结构的影响以及对富营养化水质改善的效果,于2009年12月—2010年11月对滆湖控藻网围外A区和网围内B、D、C 3区(鲢鳙比分别为1∶4、1∶2、1∶1.5)枝角类的群落结构和部分水质特征参数进行比较,并结合... 为了研究控藻网围中鲢鳙对枝角类群落结构的影响以及对富营养化水质改善的效果,于2009年12月—2010年11月对滆湖控藻网围外A区和网围内B、D、C 3区(鲢鳙比分别为1∶4、1∶2、1∶1.5)枝角类的群落结构和部分水质特征参数进行比较,并结合二者探讨了控藻网围枝角类群落结构与环境变量的关系。经鉴定,网围内外共采集到枝角类32种,隶属于7科14属。研究表明,网围内外枝角类种类组成相似,A区枝角类的年均生物密度和年均生物量均高于网围内各区,且与B区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优势种主要为长额象鼻溞、角突网纹溞和裸腹溞属未定种。8月A区裸腹溞属未定种的生物密度显著高于B、D区,而网围内3区波动幅度不大,结果表明,体积较大的裸腹溞属未定种比其他两个小型种类更易受到鱼类捕食影响。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水温、高锰酸盐指数、硝酸盐氮和透明度是影响枝角类丰度的主要非生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鲢和鳙 枝角类 群落结构 网围 滆湖
下载PDF
香溪河库湾枝角类的种类组成及垂直分布 被引量:7
11
作者 薛俊增 韩新芹 +1 位作者 蔡庆华 刘建康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20-122,共3页
关键词 枝角类 三峡水库 香溪河库湾 垂直分布
下载PDF
太湖微囊藻对几种枝角类种群影响的实验生物学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钰 谷孝鸿 +1 位作者 朱光敏 何俊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66-571,共6页
微囊藻是形成蓝藻水华最普遍的一种,不同枝角类受微囊藻的影响不同。实验从太湖梅梁湾分离天然的微囊藻,研究了其对长刺溞、隆线溞、短尾秀体溞和角突网纹溞四种枝角类存活和生殖的影响。在微囊藻食物浓度为1×10^6cells/ml,测... 微囊藻是形成蓝藻水华最普遍的一种,不同枝角类受微囊藻的影响不同。实验从太湖梅梁湾分离天然的微囊藻,研究了其对长刺溞、隆线溞、短尾秀体溞和角突网纹溞四种枝角类存活和生殖的影响。在微囊藻食物浓度为1×10^6cells/ml,测得四种枝角类的半致死时间(LT50)分别为长刺溞3.03d、隆线溞3.79d、短尾秀体溞8.48d和角突网纹溞9.25d,体长较小的短尾秀体溞和角突网纹溞的半致死时间相对较长;实验过程中没有观察到长刺溞和隆线溞有新生幼体,而短尾秀体溞和角突网纹溞在少数几天里产出了少量新生幼体。以不同浓度微囊藻(0.5×10^6-8×10^6cells/m1)喂养枝角类,测得四种枝角类的24h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4.10×10^6、4.78×10^6、6.21×10^6和7.77×10^6cells/ml,参照以栅藻喂养的枝角类生长情况,可知太湖微囊藻对四种枝角类的存活和生殖有很强的负面作用,其中体长较大的长刺溞和隆线溞受的影响相对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微囊藻 枝角类 半致死时间 半致死浓度
下载PDF
太湖枝角类微化石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刘桂民 陈非洲 刘正文 《湖泊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70-476,共7页
湖泊沉积物中的枝角类微化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时期水体中的枝角类种群动态,从而具有重要的环境指示意义.通过对太湖(马山附近)沉积物中枝角类微化石的初步研究,尝试反演了所研究湖区近百年来水体环境的演化过程,并对枝角类种群... 湖泊沉积物中的枝角类微化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时期水体中的枝角类种群动态,从而具有重要的环境指示意义.通过对太湖(马山附近)沉积物中枝角类微化石的初步研究,尝试反演了所研究湖区近百年来水体环境的演化过程,并对枝角类种群动态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从沉积物中共鉴定出10属14种枝角类,其中象鼻溞属占绝对优势,相对丰度平均值高达95.4%,尖额溞属次之,为4.2%;盘肠溞属以及其他枝角类不到1%.研究结果显示,随沉积深度自下而上变化,喜好富营养水体环境的B.longirostriscornuta和A.rectangula的丰度逐渐增加,而偏贫-中营养环境的A.intermedia的丰度则逐渐下降,表明水体营养水平处于逐渐上升的过程,其中表层3cm以上枝角类绝对丰度的急剧下降和A.intermedia的完全消失表明,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水体急剧富营养化;另外枝角类敞水区种类与沿岸带种类的数量比(P/L)随沉积深度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太湖水深/水面积的变化以及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的水体富营养化状况.研究结果同时也表明,20世纪60年代以前,自然环境条件为影响枝角类种群动态的主控因素,此后人类活动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并最终成为枝角类种群动态的决定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枝角类 微化石 古湖沼学
下载PDF
徐家河水库枝角类优势种群与近太湖新银鱼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正文 吴庆龙 +5 位作者 陈源高 王卫民 刘兴国 陈希亮 熊庆元 涂艳青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60-166,共7页
于 1 995年 6月— 1 997年 1 2月 ,对徐家河水库枝角类优势种群的密度和近太湖新银鱼 (Neosalanxpseudotaihuensis)的生物量 (单位努力量渔获量 )进行了初步调查 ,以期研究银鱼与浮游动物的关系。结果表明 ,在 1 995年银鱼的生物量较高... 于 1 995年 6月— 1 997年 1 2月 ,对徐家河水库枝角类优势种群的密度和近太湖新银鱼 (Neosalanxpseudotaihuensis)的生物量 (单位努力量渔获量 )进行了初步调查 ,以期研究银鱼与浮游动物的关系。结果表明 ,在 1 995年银鱼的生物量较高时 ,透明薄皮 (Leptodorakindti)、盔形 (Daphniagaleata)和模糊秀体 (Diaphanosomadubia)等大型枝角类的密度较低 ;在 1 997年银鱼的生物量较低时 ,这三种枝角类的密度则较高。而象鼻 (Bosminaspp )这样的小型枝角类恰恰相反 ,当银鱼的生物量较高时 ,其密度较高 ;反之 ,其密度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鱼 枝角类 捕食 透明薄皮蚤 盔形Sou 生物量 浮游动物 象鼻Sou
下载PDF
略论武汉东湖枝角类种类演替及其与生态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6
15
作者 李纯厚 黄祥飞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01-112,共12页
本文报道了武汉东湖1980—1988年间枝角类的种类演替,并分析了种类演替与主要生态因子间的关系,同时还与他人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二十年来,枝角类种类组成已趋于简单,并由六十年代的47种减少为八十年代的26种。优势种... 本文报道了武汉东湖1980—1988年间枝角类的种类演替,并分析了种类演替与主要生态因子间的关系,同时还与他人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二十年来,枝角类种类组成已趋于简单,并由六十年代的47种减少为八十年代的26种。优势种群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虽然冬、春季节仍以透明溞(Daphnia hyalina)为第一优势种,但以往夏、秋季节的优势种群隆线溞一亚种(Daphnia carinata ssp.)规模却日趋减少,并趋于消失;而杂食性的短尾秀体溞(Diaphanosoma brachyurum)种群规模则不断变大,最终跃为东湖夏、秋季节枝角类的优势种群。即在夏、秋季节,优势种群已由专性植食性种演变为杂食性种。在种类演替的同时,枝角类小型化现象也十分明显。其平均体长与时间的回归方程式分别为: 隆线溞一亚种:Y=122.23-0.06107X 透明溞:Y=142.28-0.07117X 短尾秀体溞:Y=61.56-0.03067X 渔业的强化,浮游植物的演替及水体富营养化的日趋严重导致了东湖枝角类的种类演替。同时,这也是引起枝角类小型化现象的主要生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类植物 枝角类 生态因子
下载PDF
枝角类休眠卵形成和萌发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6
作者 孟琼 邓道贵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54-160,共7页
综述了多年来国内外对枝角类休眠卵的研究概况,重点介绍了休眠卵的形态、形成的条件、保存方式及萌发条件等。休眠卵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外被一层厚的卵膜。休眠卵的形成主要依赖于生物因子(遗传因素、种群密度等)和非生物因子(温度、... 综述了多年来国内外对枝角类休眠卵的研究概况,重点介绍了休眠卵的形态、形成的条件、保存方式及萌发条件等。休眠卵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外被一层厚的卵膜。休眠卵的形成主要依赖于生物因子(遗传因素、种群密度等)和非生物因子(温度、食物、光照等)的作用。影响休眠卵萌发的因子有休眠卵的保存方式、保存时间、萌发阶段的光照及温度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枝角类 休眠卵 形成 保存 萌发
下载PDF
大型深水湖泊——千岛湖枝角类的多样性 被引量:11
17
作者 李共国 虞左明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1-44,共4页
调查了大型深水湖泊———千岛湖枝角类的多样性 ,包括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以及优势度和相似性指数等。一年中 ,共发现 2 6种枝角类 ,根据年平均密度 ,优势种为透明 (Daphniahyalina)、长额象鼻 (Bosminalongirostris)和短尾秀体... 调查了大型深水湖泊———千岛湖枝角类的多样性 ,包括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以及优势度和相似性指数等。一年中 ,共发现 2 6种枝角类 ,根据年平均密度 ,优势种为透明 (Daphniahyalina)、长额象鼻 (Bosminalongirostris)和短尾秀体 (Diaphanosomabrachyurum)。相关回归分析表明 ,3种多样性指数均随群落种类数的增加而显著升高 ,随群落优势度和相似性指数的增大而显著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湖泊 千岛湖 枝角类 多样性 种群密度 水蚤
下载PDF
三种枝角类的实验生物学和急性毒性试验 被引量:9
18
作者 杞桑 吴棉国 张弦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1991年第3期73-78,共6页
在实验条件下比较了大型溞、隆线溞和方形网纹溞的若干生物学特征。3种溞的平均寿命甚接近,体长则以大型溞最大。方形网纹溞的第一次产溞年龄、蜕壳次数及产溞量略低于其他两种。分别计算了它们的体长增长和种群增长模型,其内禀增长率(r... 在实验条件下比较了大型溞、隆线溞和方形网纹溞的若干生物学特征。3种溞的平均寿命甚接近,体长则以大型溞最大。方形网纹溞的第一次产溞年龄、蜕壳次数及产溞量略低于其他两种。分别计算了它们的体长增长和种群增长模型,其内禀增长率(r_m)分别为0.303、0.370、0.369;世代平均周期(T)分别为14.6、12.1、10.3。用Cr^(+6)、Cu^(+2)、Cd^(+2)、Zn^(+2)4种重金属离子对它们作48小时的急性毒性试验。3种溞的EC_(50)基本相似,且均对Cu^(+2)最敏感。实验结果认为,隆线溞和方形网纹溞既可作为测试生物,且更适于南方气候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枝角类 毒性试验 大型蚤 隆线蚤
下载PDF
枝角类RAPD条件优化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陆开宏 石志猛 王扬才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4期303-307,共5页
以蒙古裸腹(MoinamongolicaDaday)和多刺裸腹(M.macrocopaStraus)为材料,对枝角类RAPD扩增条件进行了摸索和优化,结果表明,枝角类PCR扩增反应的最佳体系为:在25μL体积中,模板DNA25ng/μL,dNTPs0.1mmol/L,TaqDNA聚合酶1U,引物0.1μm... 以蒙古裸腹(MoinamongolicaDaday)和多刺裸腹(M.macrocopaStraus)为材料,对枝角类RAPD扩增条件进行了摸索和优化,结果表明,枝角类PCR扩增反应的最佳体系为:在25μL体积中,模板DNA25ng/μL,dNTPs0.1mmol/L,TaqDNA聚合酶1U,引物0.1μmol/L,Mg2+1.5mmol/L,10×PCR缓冲液2.5μL。按照优化的RAPD条件进行实验,重现性良好。2种裸腹在盐胁迫条件下的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同种裸腹不同生存盐度之间的种群遗传相似度较高,分别为0.9134和0.9038;而多刺裸腹和蒙古裸腹两个种间的遗传相似度相对较低,约为0.5~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裸腹溞 随机扩增多态性 DNA 遗传多样性 枝角类 RAPD条件
下载PDF
山东省东平湖枝角类初步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林育真 李玉仙 郭沛涌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3-11,共9页
1994年,分别于枯水期、丰水期、平水期对东平湖枝角类种类组成、种类水平分布及种类变化进行了采样调查。共检出枝角类4科9属21种,其中19种为东平湖新记录,以盘肠氵蚤科种类最多(12种),仙达氵蚤科最少(2种),长肢... 1994年,分别于枯水期、丰水期、平水期对东平湖枝角类种类组成、种类水平分布及种类变化进行了采样调查。共检出枝角类4科9属21种,其中19种为东平湖新记录,以盘肠氵蚤科种类最多(12种),仙达氵蚤科最少(2种),长肢秀体氵蚤为常年优势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枝角类 动物区系 种类组成 东平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