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寰椎椎弓根螺钉及枢椎椎板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治疗创伤性上颈椎不稳 被引量:13
1
作者 马维虎 刘观燚 +3 位作者 徐荣明 孙韶华 胡勇 朱颜召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14-218,共5页
目的:探讨寰椎椎弓根螺钉及枢椎椎板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治疗创伤性上颈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10月至2008年6月,采用后路寰椎椎弓根螺钉及枢椎椎板螺钉或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创伤性上颈椎不稳患者43例,其中枢椎椎板螺钉固定... 目的:探讨寰椎椎弓根螺钉及枢椎椎板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治疗创伤性上颈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10月至2008年6月,采用后路寰椎椎弓根螺钉及枢椎椎板螺钉或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创伤性上颈椎不稳患者43例,其中枢椎椎板螺钉固定组(A组)21例,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组(B组)22例。所有患者均有寰枢椎半脱位或不稳,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颈枕区疼痛,活动受限。均使用颈椎后路Vertex钉棒系统固定。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有无神经、血管、脊髓损伤和内固定松动、断裂失败并发症,是否出现复位丢失和植骨融合率。结果:A组手术时间1~3h,平均1.5h,出血量100~650ml,平均240ml。B组手术时间1.2~3h,平均2h,出血量120~800ml,平均350ml。A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B组(P<0.05)。A组有2例、B组有3例术中在剥离时损伤C1-2间静脉丛,均用明胶海绵压迫止血成功。术后CT显示B组1例单侧枢椎椎弓根螺钉部分进入横突孔,但无症状,余枢椎椎弓根螺钉和椎板螺钉均位置良好,未见椎动脉、神经损伤及脑脊液漏并发症。43例术后获12个月~3年随访,平均20.3个月,所有患者均于术后3~4个月获得骨性融合,术后X线片显示颈椎稳定,未见复位丢失,亦未见内固定松动退出或断裂。结论:对创伤性上颈椎不稳患者应用寰椎椎弓根螺钉及枢椎椎板螺钉固定不仅具有椎弓根螺钉同等的固定疗效,而且相对安全、简单,可以作为椎弓根螺钉固定的一种补充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枢椎椎板螺钉 椎弓根螺钉 内固定 上颈椎不稳
原文传递
枢椎椎板螺钉在儿童颅颈交界区手术中使用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
2
作者 朱昌荣 王建华 +1 位作者 马向阳 夏虹 《实用骨科杂志》 2019年第7期577-580,587,共5页
目的探讨枢椎(C2)椎板螺钉在儿童颅颈交界区手术中使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6年8月在我院采用C2椎板螺钉治疗的12例儿童颅颈交界区患者资料,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2~14岁,平均8.2岁。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枕颈部疼痛... 目的探讨枢椎(C2)椎板螺钉在儿童颅颈交界区手术中使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6年8月在我院采用C2椎板螺钉治疗的12例儿童颅颈交界区患者资料,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2~14岁,平均8.2岁。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枕颈部疼痛、肢体无力、麻木等,8例患儿有高位颈脊髓病表现。术前行颈椎正侧位和过伸过屈位X线、寰枢椎薄层CT、颈椎MRI和椎动脉CTA检查。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的(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系统评价手术前后脊髓功能改善情况,术前平均为13.3分。结果本组1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0个月,平均10个月;寰枢椎固定7例,枕颈固定5例。7例C 2采用了双侧椎板钉,5例为单侧椎板钉和对侧椎弓根钉。术前存在神经功能损害的8例患者有2例遗留右手握力下降(肌力4级),1例遗留左上肢灵活性下降,其余完全恢复。末次随访的JOA评分平均为15.8分。结论在C2椎弓根不适合置钉的儿童患者中,使用C 2椎板螺钉固定的近期疗效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枢椎椎板螺钉 颅颈交界区 儿童
下载PDF
枢椎椎板螺钉固定技术在椎动脉高跨手术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赵国权 姚书眈 +4 位作者 陆廷盛 蒲兴魏 陈启鸰 欧阳北平 罗春山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0年第14期1770-1772,共3页
目的探讨枢椎椎板螺钉固定技术在椎动脉高跨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9年6月于本院采用枢椎椎板螺钉固定技术对13例椎动脉高跨手术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手术并发症及手术效果的影响;术前、... 目的探讨枢椎椎板螺钉固定技术在椎动脉高跨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9年6月于本院采用枢椎椎板螺钉固定技术对13例椎动脉高跨手术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手术并发症及手术效果的影响;术前、术后第1天、末次随访采用JOA颈椎评分法评定疗效,并计算改善率。结果所有患者随访时间为6~31个月,除1例患者椎板螺钉穿破外侧椎板外,其余患者均成功置入枢椎椎板螺钉。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为(68.69±14.53)min,出血量为(113.85±49.42)ml。术后患者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轴性症状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枢椎椎板螺钉固定在椎动脉高跨手术患者中的应用安全、有效,是一种可行的内固定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枢椎椎板螺钉 椎动脉高跨 椎弓根螺钉
下载PDF
枢椎椎板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应用
4
作者 菅炎鹏 廖文胜 +1 位作者 鲍恒 孙秀钦 《中国实用医刊》 2014年第8期34-36,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枢椎椎板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11年10月应用枢椎椎板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的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AndersonⅡ型和Ⅲ型齿状突骨折21例,先天性游离齿状突并襄枢椎不稳3例,寰... 目的探讨应用枢椎椎板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11年10月应用枢椎椎板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的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AndersonⅡ型和Ⅲ型齿状突骨折21例,先天性游离齿状突并襄枢椎不稳3例,寰椎横韧带断裂2例。所有患者经影像学证实均有寰枢椎不稳或半脱位,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颈枕区疼痛、活动受限等。内固定系统均采用颈后路Vertex钉棒系统。结果26例患者共置入枢椎椎板螺钉49枚,术中无一例发生脊髓损伤、椎动脉损伤等并发症。患者获得6—26个月的随访,平均17个月。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数字化DR、CT复查螺钉位置良好,无松动、断钉,未见明显复位丢失,所有患者均于术后3—4个月获得骨性融合。结论应用枢椎椎板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效果满意,操作简单、安全,可以作为传统枢椎内固定的一种补充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枢椎椎板螺钉 寰椎 枢椎 内固定 寰枢椎不稳
原文传递
枢椎椎弓根钉板结合对侧椎板钉棒固定在寰枢椎及枕颈固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7
5
作者 赵宙 王伟 曾小军 《临床外科杂志》 2017年第1期70-72,共3页
目的探讨后路单侧枢椎椎弓根钉板系统结合对侧枢椎椎板钉棒系统在寰枢关节及枕颈固定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后路单侧椎弓根钉板系统结合对侧枢椎椎板钉棒系统寰枢椎固定及枕颈固定11例,新鲜Ⅱ型齿突骨折5例,陈旧性齿突骨折3例,寰椎枕骨化畸... 目的探讨后路单侧枢椎椎弓根钉板系统结合对侧枢椎椎板钉棒系统在寰枢关节及枕颈固定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后路单侧椎弓根钉板系统结合对侧枢椎椎板钉棒系统寰枢椎固定及枕颈固定11例,新鲜Ⅱ型齿突骨折5例,陈旧性齿突骨折3例,寰椎枕骨化畸形2例,寰枢椎不稳1例。单侧椎弓根发育狭小者6例,单侧椎动脉优势型2例,一侧椎动脉高跨2例,寰椎枕骨化畸形寰枢关节脱位行钉板系统固定失效后再次手术1例。寰枢椎固定9例,枕颈固定2例,1例难复型寰枢关节脱位行经口咽前路松解+后路复位内固定融合术,术后内固定失效行翻修手术。全部患者行后路寰枢或枕颈固定植骨融合术。比较术前、术后JOA评分变化,术后随访X线片及CT,观察寰枢椎复位及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32个月,平均16个月。全组患者无一例发生脊髓或椎动脉损伤,寰枢椎得到解剖复位,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术后JOA评分13~16分,平均14.9分,术前、术后JOA评分改善率为76%~92%,平均83%,术后半年复查CT显示均获得骨性融合,未见寰枢椎失稳或复位丢失征象,固定螺钉位置良好。结论单侧枢椎椎弓根钉板系统结合对侧枢椎椎板钉棒系统行寰枢关节及枕颈固定临床疗效可靠,但缺少临床对比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椎 枢椎 脱位 椎弓根钉系统 枢椎椎板螺钉 复位
原文传递
颈椎后路“组合式”内固定治疗寰枢关节不稳或脱位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2
6
作者 王圣林 田英轮 +1 位作者 许南方 李危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38-345,共8页
目的:评价颈椎后路“组合式”内固定治疗寰枢关节不稳或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因颅椎区骨发育畸形、血管变异或者常规固定方式失败而实施寰枢椎后路“组合式”内固定术患者共58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34例;年龄7~75岁,平均47.8... 目的:评价颈椎后路“组合式”内固定治疗寰枢关节不稳或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因颅椎区骨发育畸形、血管变异或者常规固定方式失败而实施寰枢椎后路“组合式”内固定术患者共58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34例;年龄7~75岁,平均47.8±14.7岁。术前诊断寰枢关节不稳33例,寰枢关节脱位25例。合并颈脊髓功能损害者32例(JOA 8~16分,平均13.2±1.8分)。采用的内固定方式包括寰枢椎弓根螺钉、经寰枢侧块关节螺钉(Magerl技术)、枢椎椎板螺钉、下颈椎侧块螺钉及下颈椎棘突螺钉。58例“组合式固定”患者中,45例应用2种内固定方式组合,9例应用3种方式组合,4例应用4种方式组合。使用“组合式固定”的原因包括:枢椎段椎动脉高跨、枢椎椎弓根细小或椎体发育不良、颈椎椎弓根变薄(颈椎融合畸形患者)、枢椎椎弓根骨质疏松明显以及医源性枢椎椎弓骨折等。观察手术融合率及并发症,并比较手术前后的脊髓功能。结果:全部病例术中均未出现脊髓及血管损伤。随访时间24~72个月,平均36.8±10.5个月。57例(98.3%)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或断裂并获得骨性融合,1例发生内固定松动造成未融合。术前合并颈脊髓功能损害者32例,术后脊髓功能均获得不同程度改善(术后JOA 11~17分,平均15.2±1.5分)。6例患者出现了并发症,包括伤口感染延迟愈合、脑脊液漏以及内固定松动。结论:针对合并颅椎区骨发育畸形、血管变异或者常规固定方式失败的寰枢椎不稳或脱位患者,合理选择“组合式”内固定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关节不稳 寰枢关节脱位 组合式内固定 枢椎椎板螺钉 椎弓根螺钉 棘突螺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