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的水稻糙米率QTL的定位 被引量:4
1
作者 周勇 高云 +5 位作者 朱松松 朱金燕 王军 裔传灯 仲维功 梁国华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5,共5页
以广陆矮4号为受体,日本晴为供体的119个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为材料,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和Dunnett’s多重比较,分析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与受体亲本之间糙米率的差异,对代换片段上的糙米率相关QTL进行鉴定。以P≤0.001为阈值共检测到2个糙... 以广陆矮4号为受体,日本晴为供体的119个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为材料,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和Dunnett’s多重比较,分析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与受体亲本之间糙米率的差异,对代换片段上的糙米率相关QTL进行鉴定。以P≤0.001为阈值共检测到2个糙米率QTL,利用代换作图法将其分别定位在第6染色体和第9染色体上,2个QTL均表现为增效作用,增效位点来自于粳稻亲本日本晴,其加性效应值分别为1.49%和1.32%,加性效应百分率分别为1.89%和1.68%。该研究对进一步发掘和利用新的水稻糙米率QTL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提高水稻糙米率、增加稻米的实际产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糙米率 数量性状位点 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 代换作图
下载PDF
利用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定位水稻结实率QTLs 被引量:2
2
作者 周勇 缪军 +4 位作者 陶亚军 朱金燕 王军 王中德 梁国华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5-49,共5页
以85个籼稻广陆矮4号为受体亲本、粳稻日本晴为供体亲本的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为材料,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和Dunnett’s多重比较,分析单片段代换系与受体亲本之间结实率(SSR)的差异,从而对代换片段上的结实率相关QTLs进行定位。结果表明:... 以85个籼稻广陆矮4号为受体亲本、粳稻日本晴为供体亲本的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为材料,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和Dunnett’s多重比较,分析单片段代换系与受体亲本之间结实率(SSR)的差异,从而对代换片段上的结实率相关QTLs进行定位。结果表明:以P≤0.001为阈值,共检测到9个结实率QTLs,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中的7条染色体上,除第1、3染色体上检测到2个结实率QTLs之外,其余每条染色体上各有1个结实率QTLs;在2个环境下均检测到的QTLs有5个,另外4个只在一个环境下检测到;其加性效应值的变化范围为-7.47^-24.72,加性效应百分率的变化范围为-7.98%^-25.67%,这些QTLs的加性效应均表现为负值,说明来源于日本晴的位点对水稻结实率均有减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 数量性状位点 结实率
下载PDF
利用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定位水稻结实率QTL 被引量:2
3
作者 高云 陶亚军 +4 位作者 王立广 于小凤 陈达 董桂春 梁国华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7-20,共4页
结实率是评价水稻品种应用价值的重要农艺性状之一,是产量重要的构成因素,易受到高温、低温、干旱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对结实率QTL进行定位并研究其遗传效益在水稻育种中至关重要,为进一步精细定位及克隆相应QTL和开展水稻结实率分子... 结实率是评价水稻品种应用价值的重要农艺性状之一,是产量重要的构成因素,易受到高温、低温、干旱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对结实率QTL进行定位并研究其遗传效益在水稻育种中至关重要,为进一步精细定位及克隆相应QTL和开展水稻结实率分子育种奠定基础。以籼稻品种扬稻6号为受体、粳稻品种日本晴为供体构建的一套染色体片段代换系为材料,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结合Bin图谱,对代换系上的结实率QTL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在水培条件下共定位14个控制水稻结实率性状的QTL,分别位于3-11染色体上,其中,2010年定位2个,2011年定位5个,2012年定位7个;贡献率大于20%的QTL共有9个,分别是qSSR5.1、qSSR7.1、qSSR9.1、qSSRll.1、qSSR3.2、qSSR3.3、qSSR4.1、qSSR8.2和qSSR9.2WTBZ1,其中,贡献率最大的QTL为qSSR5.1,贡献率为49.76%,被定位在第5染色体上731482bp区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 数量性状 位点 结实率
下载PDF
利用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定位水稻垩白QTL 被引量:7
4
作者 陶亚军 徐梦彬 +3 位作者 王飞 陈达 周勇 梁国华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8,共8页
为了鉴定和定位水稻垩白相关QTL,分析其遗传效应,利用籼稻品种广陆矮4号为受体,粳稻品种日本晴为供体构建的84个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群体为试验材料,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和Dunnett′s多重比较,对代换片段上垩白相关QTL进行鉴定。以P... 为了鉴定和定位水稻垩白相关QTL,分析其遗传效应,利用籼稻品种广陆矮4号为受体,粳稻品种日本晴为供体构建的84个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群体为试验材料,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和Dunnett′s多重比较,对代换片段上垩白相关QTL进行鉴定。以P≤0.001为阈值,共检测到36个垩白相关QTL。其中,垩白度QTL共19个,其加性效应值为-6.44~12.86,加性效应百分率为-34.04%~68.02%。垩白粒率相关QTL共17个,其加性效应值为-7.32~3.63,加性效应百分率为-8.07%~4.00%。这些QTL的鉴定为进一步精细定位并克隆相应QTL,提高稻米外观品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垩白度 垩白粒率 数量性状位点 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 代换作图
下载PDF
基于Meta分析构建抗玉米粗缩病的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
5
作者 宝华宾 梁帅强 林峰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6-62,共7页
为发掘玉米粗缩病抗性基因,解析其遗传规律。借助IBM2 2008 Neighbors遗传图谱,整合已报道的92个抗玉米粗缩病QTLs(Quantitative trait locus),通过Meta分析获得24个"一致性"抗病区间。利用生物信息分析,确定抗病区段的物理... 为发掘玉米粗缩病抗性基因,解析其遗传规律。借助IBM2 2008 Neighbors遗传图谱,整合已报道的92个抗玉米粗缩病QTLs(Quantitative trait locus),通过Meta分析获得24个"一致性"抗病区间。利用生物信息分析,确定抗病区段的物理位置信息,在相关区段对郑58和齐319的全基因组重测序序列分析鉴定出7 142个InDel位点,其中546个含有InDel位点的序列可用于引物开发,进一步通过试验筛选出在郑58和齐319第2,4,5,6,7,8,10号染色体上的多态InDel位点158个。以抗粗缩病玉米自交系齐319为供体亲本,感病优良自交系郑58为受体亲本,利用上述InDel标记辅助选择构建整套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材料。为抗玉米粗缩病QTL位点的精细定位提供了可能,也为抗病育种提供新的种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粗缩病 META分析 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
下载PDF
利用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定位水稻低温发芽率QTL 被引量:8
6
作者 朱金燕 刘楠 +8 位作者 王军 周勇 范方军 李文奇 王芳权 许扬 仲维功 梁国华 杨杰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4-80,共7页
以85个籼稻品种广陆矮4号为受体亲本、粳稻品种日本晴为供体亲本的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为研究材料,利用SPSS软件对水稻低温发芽率QTL进行鉴定和遗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以P≤0.000 1为阈值共检测到20个低温发芽率QTL,分布在除第4、7、8... 以85个籼稻品种广陆矮4号为受体亲本、粳稻品种日本晴为供体亲本的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为研究材料,利用SPSS软件对水稻低温发芽率QTL进行鉴定和遗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以P≤0.000 1为阈值共检测到20个低温发芽率QTL,分布在除第4、7、8和10染色体的其余8条染色体上;其加性效应均表现为增效作用,加性效应值的变化范围为9.00%~26.00%,加性效应百分率的变化范围为26.47%~76.47%;运用代换作图法对其中11个低温发芽率QTL进行初步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 数量性状位点 低温发芽率
原文传递
基于广西普通野生稻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的Rf3和Rf4复等位基因的恢复效应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韩飞怡 桑洪玉 +2 位作者 韩法营 李容柏 刘芳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695-1702,共8页
本研究以5份广西普通野生稻材料DP15、DP29、DP30、DP50和DP63为供体亲本,以栽培稻品种9311为受体亲本,通过杂交及多代回交获得携带Rf3或Rf4基因座位的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8个。进一步将分别携带Rf3和Rf4基因座位的单片段代换系两两杂交... 本研究以5份广西普通野生稻材料DP15、DP29、DP30、DP50和DP63为供体亲本,以栽培稻品种9311为受体亲本,通过杂交及多代回交获得携带Rf3或Rf4基因座位的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8个。进一步将分别携带Rf3和Rf4基因座位的单片段代换系两两杂交、自交,筛选出同时具有这2个基因座位的双片段聚合系2个。通过野败型细胞质不育系(WA-CMS)盟抗A对单片段代换系和双片段聚合系进行恢复力测定。研究结果显示:(1)8个单片段代换系对盟抗A的恢复能力有显著不同:来自DP15的Rf3基因与来自DP15、DP30、DP50和DP63的Rf4基因具有强恢复力,它们的F1植株花粉育性达到86.18%~91.13%;来自DP29的Rf4基因具有较强的恢复力,其F1植株花粉育性为81.21%;来自DP29的Rf3基因具有弱恢复力,其F1植株花粉育性为7.00%;而来自DP30的Rf3基因没有恢复能力,其F1植株花粉育性仅为0.33%。(2)Rf3或Rf4基因的聚合效应在不同供体间表现不同:来自DP29的较强恢复基因(Rf429)与弱恢复基因(Rf329)间聚合呈现显著的累加效应;而来自DP15的2个强恢复基因(Rf315和Rf415)聚合后没有进一步提高恢复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广西普通野生稻挖掘育性恢复基因是有效的,获得了多个对野败型细胞质不育系(CMS-WA)盟抗A具有强恢复力的Rf3或Rf4位点复等位基因,可供育种研究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野生稻 野败型 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 聚合 恢复基因
原文传递
野生稻单片段代换系芽期耐旱性评价及QTLs鉴定 被引量:1
8
作者 黄秀艳 栗俊波 +2 位作者 廖冰 傅雪琳 何平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2-40,共9页
于2020-2021年以60份来自展颖野生稻和南方野生稻的单片段代换系(Single chromosome segments substitution lines, SSSLs)及其受体亲本‘华粳籼74’(‘HJX74’)为试验材料,在20%PGE-6000干旱胁迫浓度下开展水稻芽期耐旱性试验,以6个生... 于2020-2021年以60份来自展颖野生稻和南方野生稻的单片段代换系(Single chromosome segments substitution lines, SSSLs)及其受体亲本‘华粳籼74’(‘HJX74’)为试验材料,在20%PGE-6000干旱胁迫浓度下开展水稻芽期耐旱性试验,以6个生长发育性状指标的相对值(相对芽长、相对根长、相对胚芽鞘长、相对根数、相对根干质量、相对芽干质量)作为评价指标,采用隶属函数法对SSSLs进行排序并筛选相关性状与‘HJX74’有显著差异的SSSLs,进行QTL鉴定与加性效应分析,初步鉴定与芽期耐旱性状相关的QTL。结果表明:供试SSSLs平均隶属函数值范围为0.14~0.71,‘HJX74’平均隶属函数值为0.58,有12个SSSLs的平均隶属函数值大于‘HJX74’。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筛选出以相对芽长为指标的2份耐旱SSSLs和以相对根数为指标的4份耐旱SSSLs。在20%PGE-6000模拟干旱胁迫处理条件下,以发芽第8天的相对芽长和相对根数为指标鉴定耐旱QTLs, 2份SSSLs(X24、X8)鉴定出1个相对芽长QTL,即qRSL1-1,加性效应分别为0.07、0.08,表型贡献率分别为11.17%、13.85%;4份SSSLs(M77、M120、M133和M142)鉴定出3个相对根数QTLs,即qRRN10-1、qRRN11-1、qRRN12-1,其加性效应为0.11~0.24,表型贡献率为16.64%~36.34%。表明这些SSSLs携带芽期耐旱QTLs,可以作为水稻耐旱基因发掘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 野生稻 耐旱性评价 QTL鉴定
下载PDF
基于水稻单片段代换系的2个恢复基因恢复力的评价(英文) 被引量:2
9
作者 蔡健 张桂权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198-2205,共8页
由华南农业大学选育的水稻单片段代换系S15对于野败型(WA)和矮败型(DA)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均具有较强的恢复性。以野败型不育系博白A和矮败型不育系协青早A为母本,单片段代换系S15为父本杂交,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连续回交的方法构建了2... 由华南农业大学选育的水稻单片段代换系S15对于野败型(WA)和矮败型(DA)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均具有较强的恢复性。以野败型不育系博白A和矮败型不育系协青早A为母本,单片段代换系S15为父本杂交,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连续回交的方法构建了2个BC3F2群体。利用与第1、第10染色体上恢复基因Rf3和Rf4两侧紧密连锁的SSR标记,从这2个BC3F2群体中筛选携带基因型Rf3Rf3/rf4rf4和rf3rf3/Rf4Rf4的单株,观察这些单株花粉和小穗育性,并利用202个多态性SSR标记分析这些单株的遗传背景,结果表明:(1)在同一细胞核背景下(S15),DA型细胞质的可恢复性好于WA型细胞质,单片段代换系S15中的恢复基因Rf4的恢复力大于恢复基因Rf3的恢复力。(2)单片段代换系S15中的恢复基因对于WA型不育系博白A和DA型不育系协青早A表现出质量-数量性状的遗传。在单片段代换系S15中,除了主效恢复基因Rf3和Rf4外,微效基因或者修饰基因也表现出对于博白A和协青早A的恢复性作用,而且效应较大。(3)在构建的2个BC3F2群体中,携带基因型Rf3Rf3/rf4rf4和rf3rf3/Rf4Rf4单株的遗传背景片段数平均为1.0,对应于恢复基因Rf3和Rf4座位的代换片段平均长度分别为12.9cM和18.4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 野败型(WA) 矮败型(DA) 恢复基因(Rf)
下载PDF
展颖野生稻单片段代换系芽期耐Cd材料筛选及QTL鉴定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璋强 李蕊芯 +6 位作者 陆怡 杨帆 刘田田 何平 张鸿兴 熊毅 傅雪琳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9-77,共9页
【目的】评价CdCl2溶液对展颖野生稻Oryza glumaepatula单片段代换系(SSSLs)种子发芽及根芽生长的影响,筛选耐Cd SSSLs材料,初步鉴定与芽期耐Cd性状相关的QTLs。【方法】对6个栽培稻品种在0、30、50、100、500μmol·L−1 CdCl2溶液... 【目的】评价CdCl2溶液对展颖野生稻Oryza glumaepatula单片段代换系(SSSLs)种子发芽及根芽生长的影响,筛选耐Cd SSSLs材料,初步鉴定与芽期耐Cd性状相关的QTLs。【方法】对6个栽培稻品种在0、30、50、100、500μmol·L−1 CdCl2溶液条件下进行发芽试验,确定水稻种子芽期耐Cd性研究的处理浓度,筛选耐Cd SSSLs的性状指标。对SSSLs在CdCl2溶液处理下发芽第7天的根长与芽长分析,筛选P=0.01水平耐Cd性较强的SSSLs,鉴定相应性状QTLs。【结果】在0、30、50和100μmol·L−1 CdCl2浓度处理下,栽培稻品种的种子发芽率为91%~95%,差异不显著,但种子根和幼芽伸长生长受到抑制,品种间差异显著。在50和100μmol·L−1 CdCl2溶液条件下,以发芽第7天的相对根长和相对芽长为指标,在P=0.01水平从8个SSSLs鉴定出5个相对根长QTLs,即qRRL1-1、qRRL2-1、qRRL3-1、qRRL3-2及qRRL6-1,其加性效应为0.19~0.60,表型贡献率为31.18%~100.59%;鉴定出5份SSSLs携带3个相对芽长QTLs,即qRSL1-1、qRSL1-2及qRSL2-1,其加性效应为0.08~0.18,表型贡献率为7.43%~18.95%。【结论】展颖野生稻SSSLs携带芽期耐Cd QTLs,可以作为水稻耐Cd基因发掘的重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展颖野生稻 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 CD胁迫 QTL
下载PDF
通过构建单染色体片段代换系验证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抗性QTL qBlsr3d 被引量:3
11
作者 曹金良 陈志伟 +2 位作者 林德塨 吴为人 谢小芳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16-420,共5页
单染色体片段代换系是QTL精细定位的理想材料。水稻对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属于典型的数量抗性。本研究以课题组构建的携有多个细条病抗性QTL(qBlsr3d,qBlsr5a和qBlsr5b)的近等基因系H359R为供体亲本,以感病品种H359为受体亲本,通过杂交,... 单染色体片段代换系是QTL精细定位的理想材料。水稻对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属于典型的数量抗性。本研究以课题组构建的携有多个细条病抗性QTL(qBlsr3d,qBlsr5a和qBlsr5b)的近等基因系H359R为供体亲本,以感病品种H359为受体亲本,通过杂交,多次回交和自交,并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成功构建了仅携有QTL qBlsr3d的单染色体片段代换系,命名为H359-BLSR3D。进一步通过分子标记定位分析表明:渗入区段位于第3号染色体分子标记3DSSR3和3DSSR12之间,物理距离约为1 250 kb。田间接种鉴定表明:H359-BLSR3D与感病亲本H359间的细条病抗性差异显著,结果证明了抗性QTL qBlsr3d的真实存在。H359-BLSR3D将为QTL qBlsr3d的精细定位和最终克隆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细菌性条斑病 qBlsr3d QTL 染色体片段代换
原文传递
水稻东野型不育系异交不亲和性的鉴定和遗传分析
12
作者 熊涛 聂元元 +6 位作者 毛方明 雷建国 毛凌华 朱珊 黄仁良 沈显华 严松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20-524,共5页
【目的】在东野型新三系杂交水稻研究过程中,发现不育系与部分品种杂交或回交存在异交不亲和性。对该性状开展研究,为东野型不育系异交不亲和性的改良提供理论依据,促进东野型三系体系的应用。【方法】采用东野型同质异核不育系和野败... 【目的】在东野型新三系杂交水稻研究过程中,发现不育系与部分品种杂交或回交存在异交不亲和性。对该性状开展研究,为东野型不育系异交不亲和性的改良提供理论依据,促进东野型三系体系的应用。【方法】采用东野型同质异核不育系和野败型异质同核不育系分别与保持系品种进行杂交,研究东野型不育系异交不亲和性的产生原因,进而利用一套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分别与东野型不育系DY1A杂交,开展遗传分析,并进行基因初步定位。【结果】异交不亲和性由核质互作产生,且有两种类型,分别发生在杂交当代和回交世代。针对第一种类型,初步遗传分析显示异交不亲和性在细胞核内受单隐性基因控制,暂命名为CI1(t),将该基因初步定位在第8染色体RM6838和RM5767两个标记之间,与RM3395连锁。【结论】东野型不育系的异交不亲和性可以通过分子手段进行遗传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野型不育 异交不亲和性 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 遗传分析 基因定位
下载PDF
影响水稻遗传群体株系氮素高效吸收的主要根系性状 被引量:11
13
作者 陈琛 羊彬 +11 位作者 朱正康 曹文雅 罗刚 周娟 王祥菊 于小凤 袁秋梅 仲军 王熠 黄建晔 王余龙 董桂春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90-398,共9页
在群体水培条件下,采用遗传背景相似的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114个水稻株系为供试材料,依据成熟期单株吸氮量和单株籽粒产量两个性状进行聚类,将供试群体分为6种类型,并按单株吸氮量从低到高排序分为A、B、C、D、E和F类。结果表明:1)供试... 在群体水培条件下,采用遗传背景相似的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114个水稻株系为供试材料,依据成熟期单株吸氮量和单株籽粒产量两个性状进行聚类,将供试群体分为6种类型,并按单株吸氮量从低到高排序分为A、B、C、D、E和F类。结果表明:1)供试群体单株吸氮量差异较大,变幅为0.32g^0.91g,最大值是最小值的2.85倍。2)吸氮量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均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但前者对产量的正向贡献度显著大于后者。3)随着吸氮量的增加,产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吸氮量类型与产量类型并不完全吻合,高吸氮量仅是产量提高的重要基础,产量可能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4)不同类型间遗传群体株系活性性状(总吸收面积、活跃吸收面积和根系活力)差异较小,根系形态性状(根总长、根干质量、最长根长、众数根长)及冠根比差异显著,氮高吸高产型水稻单株不定根总长、单株根干质量、最长根长、众数根长、冠根比显著大于氮低吸低产型水稻。5)综合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通径分析的结果,影响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水稻遗传群体株系氮素高效吸收主要根系性状为单株根干质量、抽穗期冠根比、最长根长和单株不定根总长。通过遗传改良根系的形态性状可实现氮素吸收能力的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 氮素吸收 性状
下载PDF
株高对遗传群体水稻株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陈琛 王熠 +12 位作者 羊彬 朱正康 曹文雅 罗刚 周娟 王祥菊 于小凤 袁秋梅 仲军 姚友礼 黄建晔 王余龙 董桂春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4450-4459,共10页
【目的】明确遗传背景相似、生育期相近的遗传群体水稻株高对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遗传背景相似的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114个水稻株系为供试材料,依据株高将供试群体聚类分为A、B、C、D、E和F 6类,研究不... 【目的】明确遗传背景相似、生育期相近的遗传群体水稻株高对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遗传背景相似的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114个水稻株系为供试材料,依据株高将供试群体聚类分为A、B、C、D、E和F 6类,研究不同株高类型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差异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结果】(1)供试群体株高表现出差异较大但分布相对集中的特点;(2)随着株高的增加,不同类型水稻产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超高株系增幅更大;(3)随着株高的增加,不同类型水稻成熟期吸氮量呈明显上升趋势,在超高株高情况下表现更突出;(4)水稻成熟期总吸氮量可以从全株含氮率与干物质生产量、抽穗前吸氮量与抽穗后吸氮量、单位面积穗数与单茎(穗)吸氮量、生长日数与吸氮强度4个方面进行解析。随着株高的上升,干物质生产量、抽穗期吸氮量、单穗吸氮量、吸氮强度均表现为上升趋势,但植株含氮率、生长日数类型间无明显差异,A-E供试群体范围内单位面积穗数和抽穗后吸氮量也无明显变化,F显著高于其他类型。进一步分析表明,各吸氮量构成因子对成熟期吸氮量的作用表现为:干物质生产量大于含氮率,抽穗前吸氮量大于抽穗后吸氮量,单穗吸氮量大于单位面积穗数,吸氮强度大于生长日数;(5)在A-E供试群体范围内,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变化较小,氮素收获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F类供试群体这3个指标除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略低外,均显著低于其他类型。可见,株高在正常变化范围(A-E类)内与增加到超高(F类)后,株高的改变对氮素吸收、氮素利用的影响有一定的差异。因此,不同株高范围内氮素营养改良的重点应作出相应的调整。【结论】在所有株系内增加株高使水稻成熟期氮素吸收能力显著提高,但氮素收获指数、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有所降低,在株高150 cm以上的在超高株系下这种趋势更突出。表明不同株高范围内,株高对氮素吸收、氮素利用的影响有所不同,为此在水稻氮高效遗传改良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个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 株高 氮素吸收 氮素利用
下载PDF
不同温光条件下水稻抽穗期QTL的定位与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军 朱金燕 +6 位作者 周勇 杨杰 范方军 李文奇 王芳权 仲维功 梁国华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47-255,共9页
以广陆矮4号为受体,日本晴为供体的85个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群体为试验材料,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和Dunnett多重比较,测验单片段代换系与广陆矮4号之间抽穗期的差异,对代换片段上抽穗期相关的QTL进行了定位。以P≤0.001为阈值,在南京和海... 以广陆矮4号为受体,日本晴为供体的85个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群体为试验材料,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和Dunnett多重比较,测验单片段代换系与广陆矮4号之间抽穗期的差异,对代换片段上抽穗期相关的QTL进行了定位。以P≤0.001为阈值,在南京和海南不同温光条件下共定位到40个抽穗期相关的QTL。其中,21个QTL在2个环境中均被检测到;15个QTL只在南京环境中被检测到;4个QTL只在海南环境中被检测到。南京环境中定位到的36个抽穗期相关QTL,其加性效应值变化范围为2.8d^15.7d,加性效应百分率变化范围为3.8%~21.1%;海南环境中定位到的25个抽穗期相关QTL,加性效应值变化范围为1.8d^12.1d,加性效应百分率变化范围为1.7%~11.3%。这些QTL的定位,为进一步精细定位并克隆相应主效QTL和优异品种特定环境下的生育期改良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 数量性状基因座 抽穗期 代换作图
下载PDF
水稻紫色叶鞘基因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孙旭 柳絮 +3 位作者 李润芳 王文英 姚方印 刘开启 《山东农业科学》 2009年第10期22-24,共3页
紫色叶鞘是水稻重要的农艺性状。本研究利用带有紫色叶鞘的水稻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W23-07-6-02-14与受体亲本华粳籼74杂交,发展F2次级分离群体,对水稻紫叶鞘基因进行鉴定。该代换系的代换区间为RM190-RM204-RM225-RM217-RM253-RM50-RM40... 紫色叶鞘是水稻重要的农艺性状。本研究利用带有紫色叶鞘的水稻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W23-07-6-02-14与受体亲本华粳籼74杂交,发展F2次级分离群体,对水稻紫叶鞘基因进行鉴定。该代换系的代换区间为RM190-RM204-RM225-RM217-RM253-RM50-RM402-RM539-RM136-PSM388-RM3-RM541-RM162-RM275-RM340,在第6染色体上,叶色基因暂时被命名为PSH(t)。研究发现F1代单株表现为紫色,F2代单株紫色与绿色分离比例符合3∶1,证明紫色是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的。本研究为叶色基因的精细定位和克隆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SSSL) 紫色叶鞘 遗传分析
下载PDF
玉米株高主效QTL qPH2.4的定位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梦迪 张晓聪 +2 位作者 李新海 翁建峰 席章营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1-68,共8页
课题组前期以玉米自交系郑58为轮回亲本,以昌7-2为供体亲本,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获得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Z12和W16。Z12和W16在bin2.07区域均含有1个来源于昌7-2的染色体片段,株高均显著高于轮回亲本郑58。利用郑58和Z12为材料构建F2分... 课题组前期以玉米自交系郑58为轮回亲本,以昌7-2为供体亲本,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获得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Z12和W16。Z12和W16在bin2.07区域均含有1个来源于昌7-2的染色体片段,株高均显著高于轮回亲本郑58。利用郑58和Z12为材料构建F2分离群体,基于重测序和混合分离分析(BSA)策略,将株高主效QTL qPH2.4定位于第2染色体13.95 Mb(201 457 953~215 022 157 bp)的区域内。利用在目标区间内筛选出的20对多态性分子标记对包含743个单株的郑58×Z12 F2分离群体和包含1 720个单株的郑58×W16 F2分离群体进行基因型分析,结合田间株高数据进行QTL定位,将株高主效QTL qPH2.4定位在InDel分子标记ph-18和ph-19之间,区间的遗传距离为0.57 cM,物理距离为626 kb。参考B73基因组(RefGen_v4)注释信息,该区间内存在17个注释基因,其中,包含可以调控油菜素内酯信号的基因Zm00001d00667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株高 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 混合分离分析 QTL定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