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染色体碎裂化发病率及相关遗传事件分析
1
作者 李超 段丽娟 +2 位作者 王瑞娟 杜朝阳 杨如玉 《实用癌症杂志》 2023年第4期689-693,共5页
目的 分析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染色体碎裂化的发病率及相关遗传事件。方法 纳入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32例,年龄23~61岁,平均年龄(26.49±8.49)岁。其中起源于早期前体T细胞(ETP)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4例,为ETP组;非ETP... 目的 分析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染色体碎裂化的发病率及相关遗传事件。方法 纳入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32例,年龄23~61岁,平均年龄(26.49±8.49)岁。其中起源于早期前体T细胞(ETP)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4例,为ETP组;非ETP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8例,为non-ETP组。单核苷酸多态性阵列(SNPa)和全基因组测序(WGS)检测染色体碎裂化并分析与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发生发展的相关遗传事件。结果 SNPa总计检测到249个基因组变异事件,其中有160个丢失,67个获得和22个拷贝中性杂合度损失。在ETP组中发现的基因组变异事件数量明显高于non-ETP组(P<0.05)。在32例患者中有9例检测到染色体碎裂化(28.13%),均为ETP组,并涉及两条(3例)、三条(4例)、四条(2例)染色体。染色体5、6、7、9、12和17经常受到影响。9例染色体碎裂化病例中主要的基因组变异基因包括SET-NUP214重排(5例)、SQSTM1-NUP214重排(1例)、TRB-HOXA重排(3例)。染色体碎裂化阳性病例的基因组变异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染色体碎裂化阴性病例(P<0.05)。相反,染色体碎裂化阴性病例中,基因组变异事件的发生率在ETP组和non-ETP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结论 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染色体碎裂化发病率为28.13%,并且都是发生在ETP,染色体碎裂化相关的主要基因组变异事件是SET-NUP214、SQSTM1-NUP214、TRB-HOXA重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碎裂 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SET-NUP214重排 SQSTM1-NUP214重排 TRB-HOXA重排
下载PDF
染色体碎裂与肿瘤发生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孟环亮 穆浩然 +3 位作者 姜亚飞 田凯 何恩俊 华莹奇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88-396,共9页
染色体碎裂是在应激(电离辐射、化学刺激、感染等)刺激下一条或几条染色体局部区域发生碎裂,然后以随机顺序组合在一起的复杂性基因组重排事件。近年来,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单核苷酸多态性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等技术发现,这种高度复杂... 染色体碎裂是在应激(电离辐射、化学刺激、感染等)刺激下一条或几条染色体局部区域发生碎裂,然后以随机顺序组合在一起的复杂性基因组重排事件。近年来,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单核苷酸多态性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等技术发现,这种高度复杂的基因组畸变事件普遍存在于各类型的肿瘤中,在肉瘤和神经系统肿瘤中的发生频率较高。发生染色体碎裂的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已知有两种主要的染色体碎裂形成机制:(1)微核的形成及微核内染色体的碎裂;(2)断裂-融合-桥循环的产生。染色体碎裂对于绝大多数细胞来说是灾难性的,但仍有部分细胞在经历此过程后存活下来,细胞内碎裂的染色体片段通过非同源末端连接、交替端部连接及微同源介导的断裂诱导复制等修复方式随机组合使基因组发生重排,重排后的基因组可能出现癌基因的扩增、抑癌基因的删除或者形成融合基因,赋予细胞显著的选择性生长优势,推动肿瘤的发生、发展。近年来的临床队列研究显示,肿瘤患者的临床预后也与染色体碎裂发生频率有关。染色体碎裂发生的频率越高,患者的预后越差。肿瘤中发生染色体碎裂的普遍性以及较差的预后提示检测染色体碎裂可能是评估肿瘤患者生存及预后的一种方式。已有研究表明,染色体碎裂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目前有关染色体碎裂现象的原因、导致肿瘤发生的机制、染色体碎裂的诊断及治疗等问题仍有待深入研究。随着对染色体碎裂相关问题的解答,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染色体碎裂在肿瘤进展中的作用,为肿瘤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本文就染色体碎裂与肿瘤发生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碎裂 基因组重排 肿瘤发生
下载PDF
染色体碎裂化在肿瘤中的作用及其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3
作者 李颖 罗娟娟 +1 位作者 徐天菡 万绍贵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331-337,共7页
染色体碎裂化是指在一次细胞灾难性事件当中,染色体片段被全部打碎,然后这些片段以另一种顺序重组。经过染色体碎裂化的细胞一般会死亡,仅极少数细胞幸存下来,可能是由于大规模基因组重排让细胞有转化为癌细胞的趋势。染色体碎裂化导致... 染色体碎裂化是指在一次细胞灾难性事件当中,染色体片段被全部打碎,然后这些片段以另一种顺序重组。经过染色体碎裂化的细胞一般会死亡,仅极少数细胞幸存下来,可能是由于大规模基因组重排让细胞有转化为癌细胞的趋势。染色体碎裂化导致的后果包括癌基因的扩增、抑癌基因的丢失以及融合基因的形成等。在染色体碎裂化的过程中,那些未参与重组的碎裂片段,一些会丢失,另一些则作为染色体外DNA(Extrachromosomal DNA,ecDNA)持续存在。这些ecDNA中的一些促进了癌细胞的生长,并能形成微小尺寸染色体,称为双微体。目前染色体碎裂化检测技术可分为常规检测技术与高通量基因测序检测技术。常规检测技术有荧光原位杂交、外周淋巴细胞核型分析和染色体微阵列技术,高通量基因测序检测技术有下一代测序技术以及长读长基因测序技术。在分析染色体碎裂化技术上,长读长基因测序技术具有更大的优势,它不仅可准确检测出染色体碎裂的断点位置,还可对破碎的片段进行定向识别与排序,检测出复杂重排位点,弥补短读长基因测序和常规检测技术上的缺陷。本文主要对染色体碎裂化在促进肿瘤进展和耐药中的作用以及当前相关检测技术的优缺点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碎裂 染色体外DNA 肿瘤进展 肿瘤耐药 长读长基因测序技术
下载PDF
免疫原性微核的起源与生物医学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城 汪旭 郭锡汉 《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92-400,共9页
微核(micronuclei, MN)是独立于细胞核的小型类核结构,常见于肿瘤细胞。MN在结构和遗传活性方面表现出巨大异质性,相当部分的MN具有结构缺陷且倾向于破裂的核被膜(micronuclear envelope,mNE)。mNE破裂后,MN可启动染色体碎裂和固有免疫... 微核(micronuclei, MN)是独立于细胞核的小型类核结构,常见于肿瘤细胞。MN在结构和遗传活性方面表现出巨大异质性,相当部分的MN具有结构缺陷且倾向于破裂的核被膜(micronuclear envelope,mNE)。mNE破裂后,MN可启动染色体碎裂和固有免疫通路,暗示免疫原性MN (immunogenic MN, iMN)具有广泛的生物医学意义。该文首先讨论MN的起源、mNE易破裂的结构基础以及两个主要的分子和细胞模型,随后梳理出MN破裂后诱发染色体碎裂与激活cGAS-STING固有免疫通路的分子过程,最后总结了iMN在抗肿瘤活性和促肿瘤演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复杂作用及相应机制。iMN的研究为MN领域注入了全新的学术理论和思想。解析mNE不稳定的分子与结构基础以及iMN对肿瘤双向作用(iMN悖论)的机制将是未来几年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被膜 cGAS-STING通路 染色体碎裂 染色体外环状DNA 肿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