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在云南省历史干旱特征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彬权 梁忠民 +1 位作者 朱畅畅 牛小茹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5,共5页
鉴于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SPEI)可用于多时空尺度的气象干旱过程评估,在采用Mann-Kendall方法分析1958~2013年间云南省37个气象站降水和气温变化趋势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基于Thornthwaite公式和Penman-Monteith公式两种潜在蒸散发计... 鉴于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SPEI)可用于多时空尺度的气象干旱过程评估,在采用Mann-Kendall方法分析1958~2013年间云南省37个气象站降水和气温变化趋势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基于Thornthwaite公式和Penman-Monteith公式两种潜在蒸散发计算方法的SSPEI指数(SSPEI-Th和SSPEI-Pm)在历史干旱特征分析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云南省大部分气象站的SSPEI-Th和SSPEI-Pm时间序列均呈下降趋势,即变得更为干燥,站点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南部地区;SSPEI-Th与SSPEI-Pm的相关性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两种潜在蒸散发计算方法的SSPEI指数在云南省均有较好的适用性,但SSPEI-Pm在中北部高海拔地区冬春干旱时间识别上精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干旱 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SPEI) 潜在散发 云南省
原文传递
基于蒸散发干旱指数的子牙河流域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冯平 任明雪 李建柱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43,70,共10页
为探究子牙河流域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基于2001—2021年逐月降水和遥感蒸散栅格数据,采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和标准化蒸散发亏缺指数(SEDI)表征流域干旱情况,运用Sen斜率估计和Mann-Kendall检验法分析了流域2001—2021年季尺度干旱... 为探究子牙河流域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基于2001—2021年逐月降水和遥感蒸散栅格数据,采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和标准化蒸散发亏缺指数(SEDI)表征流域干旱情况,运用Sen斜率估计和Mann-Kendall检验法分析了流域2001—2021年季尺度干旱时空分布及变化趋势,统计了干旱面积、干旱次数、干旱历时和干旱烈度等特征变量。结果表明:SPEI对子牙河流域旱情发生时间、程度和范围识别的准确率更高,2001—2021年流域SPEI呈上升趋势,表现出湿润化态势,冬季SPEI呈下降趋势,表现为干旱化态势,忻州、阳泉市等地存在显著干旱化的区域;流域各季节干旱面积占比呈现波动变化,部分年份出现大范围季节性干旱,夏旱和秋旱干旱面积占比最高,超过90%;忻州和阳泉市部分区域、石家庄市西部区域和衡水市北部区域呈现干旱次数少、历时长、烈度大的特点,邯郸和邢台市部分区域、衡水市南部区域、石家庄市东部区域表现为干旱次数多、历时短、烈度小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散发 标准化降水指数 标准化散发亏缺指数 干旱特征 子牙河流域
下载PDF
不同干旱指数在唐山地区旱情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6
3
作者 张弘 王文卓 +3 位作者 李琼芳 虞美秀 李鹏程 任锦亮 《水资源保护》 CAS 2013年第6期64-69,共6页
基于唐山地区1957—2011年的气象资料,比较分析标准化降水指数(S SPI)、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 SPEI)和帕默尔水文干旱指数(P PHDI)3种不同干旱指数的相关性,并评价了各个指数在唐山地区连旱期间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各时间尺度(年、季... 基于唐山地区1957—2011年的气象资料,比较分析标准化降水指数(S SPI)、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 SPEI)和帕默尔水文干旱指数(P PHDI)3种不同干旱指数的相关性,并评价了各个指数在唐山地区连旱期间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各时间尺度(年、季、月)的S SPI和S SPEI均显著相关;P PHDI与年尺度的S SPI和S SPEI均显著相关。P PHDI对长期干旱判断效果明显优于短期干旱。年尺度S SPEI和S SPI对干旱事件识别效果比较接近,二者对长期干旱判断偏涝,对短期干旱判断效果明显优于P PHDI。在气温偏低的年份,季尺度的S SPI能很好地反映旱情的严重程度,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季尺度S SPEI比S SPI更能准确地判断和评价旱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化降水指数 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 帕默尔水文干旱指数 唐山地区
下载PDF
考虑多种气候指数的淮河流域气象干旱预测 被引量:8
4
作者 纪昌明 马皓宇 +1 位作者 彭杨 李宁宁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6-21,共6页
干旱是一种形成机制复杂的自然灾害,其对人类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促使干旱预测技术的发展。为提高淮河流域的干旱预报水平,通过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监测干旱状态,利用Regular vine(R-vine)Copula模型建立多维变量联合分布,将厄尔... 干旱是一种形成机制复杂的自然灾害,其对人类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促使干旱预测技术的发展。为提高淮河流域的干旱预报水平,通过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监测干旱状态,利用Regular vine(R-vine)Copula模型建立多维变量联合分布,将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中部型ENSO(ENSO Modoki)、北大西洋涛动(NAO)、印度洋偶极子(IOD)和北极涛动(AO)作为预报因子以提高基于SPEI的干旱等级转移的预报精度。分析结果表明R-vine Copula在评价气候指数对转移概率的影响上表现良好,且多维指数较单维指数更能提升预报精度,这与区域气象干旱同时受多种气候因子调节的事实相一致。为多维气候指数影响下干旱转移行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干旱 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 淮河流域 藤Copula 气候指数
下载PDF
1961–2015年新疆区域SPEI干旱指数数据集 被引量:12
5
作者 姚俊强 毛炜峄 +2 位作者 胡文峰 陈静 范煜婷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19年第3期108-117,共10页
新疆地处亚洲中部干旱区,地形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抵御灾害的能力较低,是全球气候变暖的敏感区和强烈影响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新疆的干旱化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基于中国新疆区域55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5年逐日气温和降水观测资料... 新疆地处亚洲中部干旱区,地形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抵御灾害的能力较低,是全球气候变暖的敏感区和强烈影响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新疆的干旱化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基于中国新疆区域55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5年逐日气温和降水观测资料,经过数据质量控制和异常值剔除,计算得到每个站点1961–2015年1、3、6、12、24和48个月时间尺度逐月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时间变化序列,整理出新疆干旱指数数据集。本数据集为分析新疆区域长时间序列不同时间尺度干旱变化趋势及变化特征提供了数据支撑,也可以作为基础数据来探索干旱事件对生态水文环境和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 新疆 干旱变化 气象站点
下载PDF
联合干旱指数在干旱监测中的应用——以广东韶关地区为例 被引量:9
6
作者 黄强 陈子燊 +1 位作者 孔兰 蒋任飞 《干旱气象》 2014年第4期499-504,526,共7页
气候变化影响了水循环与地区的水量平衡过程,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干旱的形成与演变条件。以标准化降水量与蒸散发量差值表征水分偏离正常程度的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为基础,从多时间尺度联合的视角建立联合干旱指数(JDI),并以广东韶... 气候变化影响了水循环与地区的水量平衡过程,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干旱的形成与演变条件。以标准化降水量与蒸散发量差值表征水分偏离正常程度的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为基础,从多时间尺度联合的视角建立联合干旱指数(JDI),并以广东韶关为例分析修正的新指数JDI在干旱监测中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综合了不同时间尺度干旱特征信息的JDI能够较全面地反映干旱的形成与演进过程。通过对干旱监测的评价以及与实际旱情的对比分析,验证了联合干旱指数JDI在实际干旱监测中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其可作为未来干旱监测的新理想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监测 气候变化 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 联合干旱指数
下载PDF
关中地区气象水文综合干旱指数及干旱时空特征 被引量:34
7
作者 粟晓玲 梁筝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7-23,共7页
根据陕西关中地区22个气象站和3个水文站1961-2016年的气象水文资料,计算了不同时间尺度的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与径流干旱指数(SDI),运用Gumbel Copula函数构建了气象水文综合干旱指数(MHDI),探讨了MHDI的适用性,并分析了气象水... 根据陕西关中地区22个气象站和3个水文站1961-2016年的气象水文资料,计算了不同时间尺度的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与径流干旱指数(SDI),运用Gumbel Copula函数构建了气象水文综合干旱指数(MHDI),探讨了MHDI的适用性,并分析了气象水文综合干旱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MHDI综合了SPEI与SDI的优点,可同时表征月尺度和年尺度的气象干旱与水文干旱;关中地区MHDI序列值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干旱情况逐年加剧;MDHI序列存在变异,年尺度变异点集中于1986年和1990年;年尺度的序列值主周期多集中在20~22 a;泾河流域干旱发生频率最低,为19.11%,北洛河流域干旱发生频率最高,为47.97%,渭河流域干旱发生频率介于两者之间,为26.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干旱指数 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 径流干旱指数 Gumbel COPULA函数 关中地区
下载PDF
中国中高纬地区植被物候对干旱的响应特征研究
8
作者 王前锋 陆锦阔 张容容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0-79,共10页
植被物候直接影响其生物量,调控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目前,气候变化(尤其干旱)对中国中高纬度植被物候的影响依然不清楚。因此,文章基于GIMMS NDVI3g数据集,提取中国30°N以北地区中多种植被类型生长季的开始日期(Start of the Seas... 植被物候直接影响其生物量,调控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目前,气候变化(尤其干旱)对中国中高纬度植被物候的影响依然不清楚。因此,文章基于GIMMS NDVI3g数据集,提取中国30°N以北地区中多种植被类型生长季的开始日期(Start of the Season,SOS)与结束日期(End of the Season,EOS)两物候参数。然后结合野外观测数据,验证提取物候参数结果可靠性,并结合饱和水汽压差(Vapor Pressure Deficit,VPD)与改进后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探究植被物候对干旱的响应特征规律。结果表明:(1)不同地区的植被物候变化呈现明显的差异性,单季植被与双季植被第1个生长季的SOS集中在每年的第30~180天,而双季植被第2个生长季的SOS集中在每年的第200~220天。单季植被与双季植被第1个生长季的EOS主要集中在每年的第180~300天,双季植被第2个生长季的EOS主要集中在每年的第260~300天。(2)森林季前VPD的上升导致植被的SOS提前及EOS延迟;草地季前VPD上升导致植被的SOS滞后以及EOS提前。(3)研究区内大部分地区的SPEI与植被的SOS、EOS均呈正相关,即干旱促使该地区植被的SOS、EOS提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物候 植物生长季开始日期 植物生长季结束日期 饱和水汽压差 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黄土高原干湿演变特征及成因分析
9
作者 郝睿超 王淇葆 +4 位作者 王辰 董冰雪 玛尔比亚古丽·斯拉依 张天旭 姚宁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12期74-83,共10页
【目的】干旱频发对农业生产和生态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探究黄土高原干湿演变特征及其成因。【方法】基于黄土高原71个站点获取1961-2020年温度、降水量、相对湿度、日照时间、风速等气象数据,采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Mann-Kend... 【目的】干旱频发对农业生产和生态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探究黄土高原干湿演变特征及其成因。【方法】基于黄土高原71个站点获取1961-2020年温度、降水量、相对湿度、日照时间、风速等气象数据,采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Mann-Kendall检验、游程理论等方法,分析了黄土高原1961-2020年干湿演变规律及其成因。【结果】1961-2020年,黄土高原地区的温度整体呈明显上升趋势,有变暖趋势,而风速、相对湿度、日照时间呈明显下降趋势。从时间变化来看,降水量呈微弱下降趋势,ET_(0)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从空间变化来看,西北部降水量增加,ET_(0)降低,有变“湿”趋势,而东北部降水量和ET_(0)都呈降低趋势,其干湿变化仍需讨论;从干湿演变规律来看,SPEI在1999年之前呈减小趋势,之后呈增大趋势,东南部干旱频率高,干旱历时、干旱严重度、干旱峰值低,极端干旱事件少有发生,西北部情况则与东南部相反;从干湿演变的成因来看,温度增加、降水量增大、ET_(0)减小属于黄土高原干湿演变特征的主要成因,黄土高原整体区域的温度与SPEI相关性较大,降水量和ET_(0)对黄土高原的干湿演变有较大影响,且ET_(0)对黄土高原干湿演变规律的影响强于降水量;此外,环流指数与SPEI的线性相关较弱,表明其对黄土高原的干湿演变影响较小,黄土高原干湿变化与中纬度西风带强弱和太阳黑子活动程度有较弱的相关性。【结论】综上可知,黄土高原从1960年开始呈暖干化趋势,1999年后呈暖湿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湿变化 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 演变特征 成因分析 黄土高原
下载PDF
珠江流域区域干旱风险评估 被引量:12
10
作者 黄强 陈子燊 +1 位作者 刘占明 孔兰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40-147,152,共9页
利用珠江流域42个气象站点1951-2011年的月降水与气温数据,计算了3个月尺度的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时空分解方法,将珠江流域划分成了5个干旱变化特征均质性区域。并根据游程理论选取历时和强度2个特征变量,基于多... 利用珠江流域42个气象站点1951-2011年的月降水与气温数据,计算了3个月尺度的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时空分解方法,将珠江流域划分成了5个干旱变化特征均质性区域。并根据游程理论选取历时和强度2个特征变量,基于多变量区域频率分析的方法对珠江流域的干旱风险进行了评估。广义正态分布和皮尔逊三型分布分别优选为不同分区的干旱历时边缘分布,广义帕雷托分布优选为干旱强度边缘分布,区域copula函数则分别为Clayton和Arch13 copula。从区域的角度,贺江、桂江、左江和右江流域地区遭遇的干旱风险较大,应视为珠江流域的重点干旱风险区。而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广西为干旱风险管理的重点省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 旋转经验正交函数 干旱风险 COPULA函数 多变量区域频率分析 珠江流域
下载PDF
RCP4.5情景下中国未来干湿变化预估 被引量:24
11
作者 刘珂 姜大膀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89-502,共14页
本文采用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中21个气候模式的试验数据,利用土壤湿度以及由其他8个地表气象要素计算所得的干旱指数,预估了RCP4.5 (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 4.5)情景下21世纪中国干湿变化.结果表明... 本文采用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中21个气候模式的试验数据,利用土壤湿度以及由其他8个地表气象要素计算所得的干旱指数,预估了RCP4.5 (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 4.5)情景下21世纪中国干湿变化.结果表明:全球气候模式对1986~2005年中国现代干湿分布具备模拟能力,尽管在西部地区模式与观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在RCP4.5情景下,21世纪中国区域平均的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和土壤湿度均有减小趋势,与之对应的是短期和长期干旱发生次数增加以及湿润区面积减小.从2016到2100年,约1.5%~3.5%的陆地面积将从湿润区变成半干旱或半湿润区.空间分布上,干旱化趋势明显的区域主要位于西北和东南地区,同时短期和长期干旱发生次数在这两个地区的增加幅度也最大,未来干旱化的发生时间也较其他地区要早;只在东北和西南地区未来或有变湿倾向,但幅度较小.在季节尺度上,北方地区变干主要发生在暖季,南方则主要以冷季变干为主.造成中国干旱化的原因主要是由降水与蒸散发所表征的地表可用水量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CP4.5 干湿气候 土壤湿度 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 预估
下载PDF
基于马尔科夫过程的珠江流域干旱特征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肖名忠 张强 +1 位作者 孔冬冬 张正浩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第1期15-23,共9页
对干旱转移概率的有效把握是干旱预报的关键,进而能够用于减轻干旱危害。基于此,根据Copula函数导出了马尔科夫链的转移概率矩阵。将干旱分为了6种状态,干旱事件和干旱状态不同,当干旱事件的严重程度不小于某一干旱状态时,在本文中就被... 对干旱转移概率的有效把握是干旱预报的关键,进而能够用于减轻干旱危害。基于此,根据Copula函数导出了马尔科夫链的转移概率矩阵。将干旱分为了6种状态,干旱事件和干旱状态不同,当干旱事件的严重程度不小于某一干旱状态时,在本文中就被定义为具有该严重程度的干旱事件。为了研究珠江流域的干旱特征,对某一严重程度干旱事件的平均历时、从任一干旱状态到没有干旱状态的平均首达时间、以及从没有干旱状态到某一严重干旱事件的平均首达时间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非常极端干旱事件持续约1.5个月,轻微干旱事件持续约3个月;2从非常极端干旱状态恢复到没有干旱状态需要约3.5个月,从轻微干旱状态恢复到无旱情需要约1.7个月的时间;3一般来说,珠江流域平均0.5 a中有一次中等干旱事件,1 a中有一次严重干旱事件,1.5 a中有一次极端干旱事件,以及3.5 a中有一次非常极端干旱事件。此外,研究结果还表明,珠江流域东南部地区干旱风险较高,而该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特别是其中的珠三角地区,因而需要特别重视干旱风险。同时,珠江流域西部地区也是干旱风险较高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马尔科夫链 COPULA函数 转移概率 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
下载PDF
近55年来新疆多时间尺度干旱格局演变特征 被引量:17
13
作者 胡文峰 陈玲玲 +2 位作者 姚俊强 何清 王娅 《人民珠江》 2019年第11期1-9,27,共10页
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全球干旱问题日益严峻。采用新疆地区55个气象站观测数据,基于不同时间尺度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结合ArcGIS反距离插值法,分析了1961—2015年新疆地区的干旱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5 a来,新疆地区降水和气温整... 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全球干旱问题日益严峻。采用新疆地区55个气象站观测数据,基于不同时间尺度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结合ArcGIS反距离插值法,分析了1961—2015年新疆地区的干旱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5 a来,新疆地区降水和气温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近15 a气温在高位波动,而降水呈波动下降趋势,引起区域干湿格局变化;新疆地区主要是以轻度和中等干旱事件为主;1961—1996年气候呈变湿趋势,干旱范围减小,强度减弱,且以局域性和区域性干旱为主;1997—2015年呈变干趋势,干旱范围扩大,强度和频次加强,以区域性和全域性干旱为主。研究结论对研究区水资源的管理和灾害防控等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 干旱灾害 新疆地区
下载PDF
长江流域气象干旱演变特征及未来变化趋势预估 被引量:20
14
作者 刘君龙 袁喆 +4 位作者 许继军 刘雁翼 程卫帅 田承伟 苗恒录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8-36,共9页
基于长江流域及周边范围在内的318个气象站点1956—2018年的实测资料和CMIP5全球气候模式在3种RCPs情景下的预估数据,以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作为干旱等级的划分指标,对流域历史气象干旱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预估了流域未来不同排... 基于长江流域及周边范围在内的318个气象站点1956—2018年的实测资料和CMIP5全球气候模式在3种RCPs情景下的预估数据,以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作为干旱等级的划分指标,对流域历史气象干旱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预估了流域未来不同排放情景下的气象干旱时空变化趋势。结果表明:①近60 a,流域干旱率年际变化较大,平均干旱率为18.21%。从年代变化来看,近20 a干旱影响范围普遍较大;干旱频发地区主要位于岷江流域,干旱次数呈从上游向下游递减的趋势;高强度的干旱多发生于金沙江中下游地区和成都平原地区,平均场次干旱强度也呈从上游向下游递减的趋势;②在RCP2.6、RCP4.5和RCP8.5情景下,2020—2050年长江流域多年平均干旱面积分别为74.1万km2、75.7万km2和126.4万km2;流域上、中、下游干旱频次多年平均值分别为1.1~1.2次/a、1.0~1.1次/a、1.0~1.1次/a。预估时段内上、中、下游干旱频次较历史时段分别增加38.4%~50.7%,33.7%~45.3%和32.6%~49.6%;预估时段内上、中、下游干旱强度多年平均值分别为-1.68,-1.64,-1.60,与历史时段差别不大。研究结果可为相关部门制订科学合理的干旱灾害防范措施和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模式 气象干旱 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 长江流域 时空变化
下载PDF
黄土高原植被变化对气象干旱多尺度响应特征与机制 被引量:11
15
作者 李家誉 佘敦先 +5 位作者 张利平 夏军 刘哲琼 王绿绿 齐贵增 邓翠玲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80-289,共10页
基于黄土高原1983—2015年间的植被状况指数(VCI)与1~48个月尺度的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和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线性回归法和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等方法研究了黄土高原地区植被对气象干旱的多时间尺度... 基于黄土高原1983—2015年间的植被状况指数(VCI)与1~48个月尺度的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和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线性回归法和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等方法研究了黄土高原地区植被对气象干旱的多时间尺度时空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1983—2015年,黄土高原植被状况整体趋于改善,但黄土高原整体干湿状况变化趋势不大。(2)黄土高原绝大部分区域植被变化与气象干旱指数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植被活动受到水分的限制较强。但是,过去几十年,黄土高原地区植被受到水分限制的影响程度有逐渐减轻的趋势。(3)黄土高原植被对短时间尺度的水分盈亏变化相对敏感,尤其是耕地和草地对1~4个月的SPEI更为敏感,而林地对SPEI的响应时间尺度较为分散。黄土高原VCI与SPEI、SPI的最大相关系数均主要出现在生长季(4—10月),表明水分条件在生长季对植被活动的影响较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植被状况指数 气象干旱 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 标准化降水指数
下载PDF
黄土高原地区气象干旱动态格局演变及其对植被的影响 被引量:8
16
作者 刘哲琼 佘敦先 +3 位作者 夏军 张利平 李家誉 齐贵增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659-1671,共13页
本文以黄土高原为研究区域,通过识别气象干旱的三维连续时空体,剖析了1982—2018年夏秋季节气象干旱(SPEI)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与区域植被覆盖(NDVI)之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①基于空间聚类识别的黄土高原三维气象干旱事件与历史真实干... 本文以黄土高原为研究区域,通过识别气象干旱的三维连续时空体,剖析了1982—2018年夏秋季节气象干旱(SPEI)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与区域植被覆盖(NDVI)之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①基于空间聚类识别的黄土高原三维气象干旱事件与历史真实干旱事件的发展演变过程基本吻合;②从时间和空间维度综合来看,黄土高原气象干旱发生区域NDVI往往会比同区域非干旱时期减少,且NDVI减少程度与气象干旱强度显著相关(R2=0.4389,P<0.05);③从黄土高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耕地、草地和林地)对干旱事件响应关系来看,草地最易受干旱胁迫且对干旱强度的变化最敏感,抗旱性最差;而耕地在干旱强度较大的干旱事件中更易受到影响。本研究对科学合理地理解区域干旱的动态格局演变及阐明其对植被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均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干旱事件识别 归一化植被指数 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
原文传递
基于SPEI及游程理论的云贵地区1960—2014年干旱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8
17
作者 芦佳玉 延军平 李英杰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63-372,共10页
基于云贵地区49个气象站点1960—2014年的逐月气象数据,计算得到云贵地区季尺度及年尺度的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序列,结合游程理论及经验正交(EOF)等方法,揭示云贵地区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云贵地区气候呈现逐渐变干的趋... 基于云贵地区49个气象站点1960—2014年的逐月气象数据,计算得到云贵地区季尺度及年尺度的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序列,结合游程理论及经验正交(EOF)等方法,揭示云贵地区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云贵地区气候呈现逐渐变干的趋势,且年尺度和季尺度在21世纪初均出现由湿转干的迹象.(2)同一干旱历时条件下,不同等级干旱发生的频率不同,等级越小发生频率越高,反之亦然.同一等级的干旱发生频率随干旱历时长度的增加而减小.(3)在历时2~5个月的干旱事件中,云南省的干旱重现期均小于贵州省,即云南省发生干旱事件较贵州省频繁.27°N以北地区的干旱重现期较长,干旱事件发生频率较小.(4)对云贵地区近55a的SPEI进行经验正交(EOF)分析知,EOF展开第1模态反映的是季风系统控制下的云贵地区旱涝一致性变化情况,21世纪后,云贵地区普遍处于干旱状态;EOF展开第2模态反映的是受乌蒙山阻隔,东西两侧干旱呈现反相位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该研究对于认识和把握区域气候干旱趋势与规律,提高区域干旱预警能力,保证粮食安全和生态经济稳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 游程理论 云贵地区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黑龙江省生育期内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5
18
作者 戚颖 白雪峰 李铁男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54-263,共10页
以玉米为研究对象,基于黑龙江省长时间的气象站点观测数据,结合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研究黑龙江省玉米生长季内降水、气温、区域干湿变化特征及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黑龙江省降水变化趋势不显著,但最高气温、平均气温和... 以玉米为研究对象,基于黑龙江省长时间的气象站点观测数据,结合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研究黑龙江省玉米生长季内降水、气温、区域干湿变化特征及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黑龙江省降水变化趋势不显著,但最高气温、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变化趋势显著。湿润化的趋势主要集中在黑龙江省西北部和东南部,干旱化趋势主要集中在黑龙江省自东向西大部分地区。玉米的气象产量主要受SPEI38影响,气温是影响黑龙江省生育期内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区域水资源合理规划和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省 玉米 气候变化 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 干湿状况 气象产量
下载PDF
2001—2015年天山北坡植被覆盖对干旱的响应——基于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分析 被引量:33
19
作者 李艳菊 丁建丽 +1 位作者 张钧泳 武鹏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6206-6217,共12页
天山北坡生态系统脆弱,易受干旱影响,全球变暖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剧了干旱的影响,评估植被覆盖对干旱的响应,为改善生态环境和减轻干旱影响提供科学参考。基于MODIS-NDVI遥感数据以及气象数据,计算了2001—2015年天山北坡多尺度标准... 天山北坡生态系统脆弱,易受干旱影响,全球变暖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剧了干旱的影响,评估植被覆盖对干旱的响应,为改善生态环境和减轻干旱影响提供科学参考。基于MODIS-NDVI遥感数据以及气象数据,计算了2001—2015年天山北坡多尺度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和植被覆盖度,总结出植被覆盖度与多尺度SPEI时空动态变化规律,从土地利用/土地覆盖(LUCC)的角度分析了植被覆盖度对气候干旱的响应。结果表明:(1)天山北坡绝大部分区域呈湿润状态,中部(石河子、呼图壁)、西北部(克拉玛依市)呈轻度干旱。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间尺度SPEI均表现出干旱化增强的年际变化趋势;(2)天山北坡植被覆盖度整体上属中低覆盖,总体呈南高北低,天山山区、城市绿洲内部高的分布特点。2001—2015年天山北坡植被覆盖度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3)年尺度天山北坡植被覆盖度与SPEI整体呈正相关关系。不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植被覆盖度与12个月时间尺度SPEI(SPEI 12)的相关性不同,大小依次为:草地>未利用地>城乡用地>林地>水域>耕地;(4)季节尺度夏季和春季干旱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最明显,不同季节干旱对不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植被覆盖度影响程度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北坡 植被覆盖度 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
下载PDF
粒子群优化极限学习机模型在河南省干旱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0
作者 白浩男 张玉田 +4 位作者 李琼芳 韩幸烨 杜尧 和鹏飞 周正模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共6页
干旱预测是提高防旱抗旱能力的重要非工程措施。在评价不同时间尺度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SPEI)对河南省干旱识别能力的基础上,以能有效表征河南省干旱状况的SSPEI为模型输出,以基于信息变化率和条件互信息的特征变量选择方法(ICR-CMIFS... 干旱预测是提高防旱抗旱能力的重要非工程措施。在评价不同时间尺度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SPEI)对河南省干旱识别能力的基础上,以能有效表征河南省干旱状况的SSPEI为模型输出,以基于信息变化率和条件互信息的特征变量选择方法(ICR-CMIFS)筛选得到的河南省主要致旱气候系统指数为模型输入,构建了基于粒子群算法优化极限学习机(PSO-ELM)的干旱预测模型,通过对比该模型与标准极限学习机(ELM)、差分进化算法优化极限学习机(DE-ELM)模型的干旱预测结果,验证PSO-ELM模型在河南省干旱预测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SSPEI-3能有效识别河南省典型干旱事件,从时间和空间上可较准确地反映河南省干旱状况;ICR-CMIFS筛选出的河南省主要致旱气候系统指数为西太平洋副高面积指数和NINO指数;PSO-ELM模型能较准确地预测河南省干旱,且预测精度优于DE-ELM模型和标准ELM模型,在河南省干旱预测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预测 河南省 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 气候系统指数 PSO-ELM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