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1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ewis大鼠骨髓来源成熟和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的提取与鉴别
1
作者 李立强 李明皓 +3 位作者 李良 李文波 张军 孔令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5期4013-4017,共5页
背景:树突状细胞在未成熟阶段表现出极强的抗原吞噬功能,它可以在免疫耐受、癌症的免疫治疗等方面都表现出极大的优越性。但由于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在生物体内含量极微,这就严重限制了它在临床、科研方面的应用。目的:提取鉴别Lewis大鼠... 背景:树突状细胞在未成熟阶段表现出极强的抗原吞噬功能,它可以在免疫耐受、癌症的免疫治疗等方面都表现出极大的优越性。但由于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在生物体内含量极微,这就严重限制了它在临床、科研方面的应用。目的:提取鉴别Lewis大鼠骨髓来源成熟和未成熟树突状细胞。方法:从Lewis大鼠骨髓中分离骨髓前体细胞,应用20 ng/mL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0 ng/mL白细胞介素4培养7 d诱导为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然后在未成熟树突状细胞中加入1μg/mL脂多糖继续培养2 d诱导为成熟树突状细胞。采用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树突状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鉴定成熟和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表面特异性分子,ELISA检测成熟和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培养上清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12和白细胞介素17A因子的分泌水平,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成熟和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对T淋巴细胞的刺激反应。结果与结论:①普通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树突状细胞具有明显的突起结构;②流式细胞仪可见未成熟树突状细胞低表达CD40、CD86等共刺激分子;相反,成熟树突状细胞高表达上述共刺激分子;③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的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17A分泌水平要远高于成熟树突状细胞(P<0.01);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的白细胞介素12分泌水平低于成熟树突状细胞(P<0.05);④成熟树突状细胞对T细胞的刺激明显比成熟树突状细胞强,当成熟树突状细胞与T淋巴细胞比例达到1∶10时刺激能力更强;⑤结果表明:Lewis大鼠骨髓前体细胞可以分化为树突状细胞,通过流式细胞鉴定、相关因子检测、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能够鉴别树突状细胞的成熟和未成熟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未成熟树突状细胞 成熟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 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下载PDF
高迁移率族蛋白B1对树突状细胞表型、吞噬功能及ERK/JNK/P38 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
2
作者 陈颖颖 陈兰 +5 位作者 牟志向 胡小龙 张艺艳 翁娇青 吕佩瑜 关天俊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8-255,共8页
目的探究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对硫酸吲哚酚(indoxyl sulfate,IS)诱导的树突状细胞(DCs)表型、吞噬功能及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氨基末端蛋白激酶(JNK)/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抗体(P38 MAPK)信号通路... 目的探究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对硫酸吲哚酚(indoxyl sulfate,IS)诱导的树突状细胞(DCs)表型、吞噬功能及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氨基末端蛋白激酶(JNK)/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抗体(P38 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分别以30、300、600μmol·L^(-1)IS干预人原代DC细胞24 h,分为Control组、IS-30组、IS-300组、IS-600组,通过流式细胞分析鉴定细胞表型并检测细胞吞噬功能;细胞经600μmol·L^(-1)IS干预24 h后加入1 mg·L^(-1)anti-HMGB1或经1 mg·L^(-1)HMGB1单独处理后分为Control组、IS组、HMGB1组、IS^(+)anti-HMGB1组,通过流式细胞分析鉴定细胞表型并检测细胞吞噬功能;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ERK/JNK/P38 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随IS浓度增加,CD83^(+)和CD86^(+)细胞数逐渐增加(P<0.01),DCs吞噬能力逐渐下降(P<0.01);与IS组相比,IS^(+)anti-HMGB1组的CD83^(+)和CD86^(+)细胞数明显减少(P<0.01),细胞吞噬能力增加(P<0.01)。此外,与Control组比较,IS或HMGB1组p-ERK/ERK、p-P38/P38、p-JNK/JNK的蛋白表达升高(均P<0.01);与IS组相比,IS^(+)anti-HMGB1组p-ERK/ERK、p-p38/p38、p-JNK/JNK的蛋白表达降低(均P<0.01)。结论拮抗HMGB1可抑制IS诱导的DCs表型及成熟并抑制ERK/JNK/P38 MAPK信号通路激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树突状细胞 硫酸吲哚酚 表型 吞噬功能
下载PDF
鸭骨髓源树突状细胞的诱导培养及功能分析
3
作者 李玲 祝博森 +5 位作者 朱婷 钟睿 郭子杰 李睿婷 洪伟鸣 徐海 《畜牧与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1-65,共5页
旨在建立鸭骨髓源树突状细胞(DC)体外诱导培养方法,分析DC基本生物学功能。在无菌条件下分离鸭骨髓单核细胞,优化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工作浓度,在体外进行诱导培养,然后通过形态学观察、吞噬活性检... 旨在建立鸭骨髓源树突状细胞(DC)体外诱导培养方法,分析DC基本生物学功能。在无菌条件下分离鸭骨髓单核细胞,优化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工作浓度,在体外进行诱导培养,然后通过形态学观察、吞噬活性检测、表面标志物流式鉴定、分泌细胞因子和刺激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测定,对制备的DC进行形态和生物功能评价。结果:添加20 ng/mL的IL-4和40 ng/mL的GM-CSF可以诱导出高吞噬活性的DC,诱导培养后3 d可见菱形、有纤突的细胞;经脂多糖(LPS)刺激成熟的DC,呈现典型的树突状结构,细胞表面CD11c、CD80和MHCⅡ分子表达量分别为80.08%、81.27%和91.47%;DC培养体系中白细胞介素2(IL-2)、γ干扰素(IFN-γ)分泌量随着培养时间延长而增加,并在成熟后分泌量显著升高(P<0.05);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成熟后的DC以1∶5比例与淋巴细胞混合培养,能够显著刺激淋巴细胞增殖。本试验成功建立鸭骨髓源DC体外诱导培养方法,制备细胞具备了树突状细胞的基本生物学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体外培养 功能分析
下载PDF
肝脏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的MRI特征
4
作者 黄日升 汪星星 +2 位作者 陈杰云 曾蒙苏 王明亮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1-196,共6页
目的:探讨肝脏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FDCS)的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肝脏FDCS的术前MRI表现特征。MRI图像分析包括观察病灶部位、大小、形态、边缘、病灶内囊变、出血、脂肪,平扫信号、强化方式和其他伴随征象,有... 目的:探讨肝脏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FDCS)的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肝脏FDCS的术前MRI表现特征。MRI图像分析包括观察病灶部位、大小、形态、边缘、病灶内囊变、出血、脂肪,平扫信号、强化方式和其他伴随征象,有无肝包膜回缩,邻近胆管有无扩张、肝门区及腹膜后有无淋巴结转移等征象。结果:7个病灶均为肝内单发类圆形或椭圆形病灶,边缘清晰光滑,肿瘤实性部分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DWI呈高信号,ADC图实性部分呈低或稍低信号,2个病灶表现为信号均匀的实性肿块,5个病灶为实性肿块伴有不同程度的囊变,其中1个病灶囊变明显,并见出血。动态增强扫描5个病灶表现为“速升平台型”模式;2个病灶表现为“速升缓降型”模式;1个病灶周围异常灌注,2个病灶见延迟强化的包膜;1个病灶周围胆管轻度扩张,所有病例肝门区及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结论:肝脏FDCS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多表现为边界清楚的肿块,常伴有不同程度囊变,实性部分信号均质,动脉期均呈明显强化,多数表现为明显持续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肿瘤 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活动性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与树突状细胞亚群及T细胞亚群的相关性研究
5
作者 刘懿 谢炎红 +2 位作者 郑如添 李春梅 邱逸雯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4期124-127,162,共5页
目的研究活动性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与树突状细胞(DCs)亚群及T细胞亚群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接受诊治的2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病情分为单纯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对照组)和活动性肺结核合... 目的研究活动性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与树突状细胞(DCs)亚群及T细胞亚群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接受诊治的2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病情分为单纯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对照组)和活动性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研究组),每组各100例。按照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将研究组患者分为轻度高血糖组(10 mmol/L≤HbA1c<13.9 mmol/L)45例、中度高血糖组(13.9 mmol/L≤HbA1c<22 mmol/L)33例、重度高血糖组(HbA1c≥22 mmol/L)22例。比较每组患者血糖指标、DCs亚群、T细胞亚群、细胞因子水平,并分析不同血糖程度与DCs、T细胞亚群的相关性。结果四组患者各血糖指标比较为对照组<轻度高血糖组<中度高血糖组<重度高血糖组(P<0.05);DCs亚群(cDC1、cDC2、pDC)及T细胞亚群(CD4^(+)、CD8^(+)、CD3^(+))分布值比较为对照组>轻度高血糖组>中度高血糖组>重度高血糖组(P<0.05);四组患者各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比较为对照组<轻度高血糖组<中度高血糖组<重度高血糖组(P<0.05);外周血DCs亚群、T细胞亚群分布情况与血糖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针对活动性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不同血糖程度患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DCs亚群及T细胞亚群分布情况不同,且DCs亚群及T细胞亚群分布情况与患者血糖水平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性肺结核 糖尿病 血糖水平 树突状细胞亚群 细胞免疫
下载PDF
补中益气汤含药血清对树突状细胞VDR甲基化及PI3K-AKT-mTOR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文艺 高天舒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7-95,共9页
目的补中益气汤对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免疫耐受机制的体外研究。方法小鼠树突状细胞株于体外进行培养,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中药组(B组)、维生素D组(C组)、中药+维生素D组(D组)、中药+LY组(E组)、维生素D+LY组(F组)、中药+... 目的补中益气汤对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免疫耐受机制的体外研究。方法小鼠树突状细胞株于体外进行培养,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中药组(B组)、维生素D组(C组)、中药+维生素D组(D组)、中药+LY组(E组)、维生素D+LY组(F组)、中药+VitD+LY组(G组)。以15%含药血清,10μmol·L-1维生素D、1.5μmol·L-1LY294002(PI3K阻滞剂)分别干预7组细胞,于培养箱中分别培养24、48 h后,BSP法检测树突状细胞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基因DNA甲基化情况;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VDR、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的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共刺激分子CD40、CD80、CD86、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Ⅱ)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qPCR检测各组细胞PI3K-AKT-mTOR通路mRNA及蛋白情况。结果(1)中药及维生素D干预后,DCs上VDR的表达增多(P<0.001或P<0.05),VDR基因DNA甲基化情况显著降低(P<0.05)。(2)中药及维生素D能够提高DCs上清液中IL-10含量(P<0.05或P<0.001),阻滞剂作用后,DCs分泌IL-10的功能均降低(P<0.05或P<0.001)。(3)中药及维生素D能够降低DCs表面因子CD40、CD80、CD86及MHCD-Ⅱ的表达(P<0.05或P<0.001),阻滞剂作用后,CD40、CD80、CD86及MHCD-Ⅱ表达均提高(P<0.001)。(4)Western Blot、qPCR结果显示,中药及维生素D能够升高DCs PI3K-AKT-mTOR通路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5或P<0.001),抑制剂作用后,PI3K-AKT-mTOR通路mRNA和蛋白水平均下降,其中磷酸化蛋白降低显著(P<0.001)。(5)24 h与48 h两个时间点并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补中益气汤通过抑制DCs VDR基因DNA甲基化,激活PI3K-AKT-mTOR通路,使其维持免疫耐受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中益气汤 AIT 树突状细胞 VDR PI3K-AKT-mTOR通路
原文传递
新抗原脉冲树突状细胞疫苗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
7
作者 王彤昕 张凡 +2 位作者 闫鑫 张雅婷 李玉民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0-228,共9页
新抗原脉冲树突状细胞疫苗(Neo-DCVac)是一种新型肿瘤免疫治疗手段。新抗原是指肿瘤细胞突变产生的具有较强免疫原性和肿瘤特异性的肽段。Neo-DCVac是基于新抗原被树突状细胞摄取、加工后递呈并激活T细胞引发机体免疫反应,从而发挥抗肿... 新抗原脉冲树突状细胞疫苗(Neo-DCVac)是一种新型肿瘤免疫治疗手段。新抗原是指肿瘤细胞突变产生的具有较强免疫原性和肿瘤特异性的肽段。Neo-DCVac是基于新抗原被树突状细胞摄取、加工后递呈并激活T细胞引发机体免疫反应,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在高通量测序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个体化Neo-DCVac有望成为肿瘤精准免疫治疗的新方向。本文从个体化Neo-DCVac构建、在实体瘤中联合治疗的临床应用、适宜接种人群和目前存在的局限性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肿瘤免疫治疗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抗原 树突状细胞疫苗 肿瘤 免疫治疗
下载PDF
单细胞RNA测序联合实验验证树突状细胞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核心基因
8
作者 薛廷 郑乐婷 +2 位作者 董菲 周广 钟小宁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7-105,共9页
目的 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联合实验验证树突状细胞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中的核心基因。方法从基因表达数据集(GEO)数据库下载单细胞数据GSE173896和芯片数据GSE38974。GSE173896进行质控、批次矫正、降维聚类、细胞类型注释及... 目的 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联合实验验证树突状细胞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中的核心基因。方法从基因表达数据集(GEO)数据库下载单细胞数据GSE173896和芯片数据GSE38974。GSE173896进行质控、批次矫正、降维聚类、细胞类型注释及组间树突状细胞差异表达基因(DC-DEG)鉴定。GSE38974差异分析得到的差异基因(DEG)与DC-DEG取交集获取共有DC-DEG,评估共有DC-DEG对COPD的诊断效能和共有DC-DEG富集分析及其与GSE38974免疫细胞浸润中激活的树突状细胞(DC)、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和Th17细胞的相关性。肺气肿小鼠模型肺组织对共有DC-DEG的mRNA表达量进行实验验证。结果 GSE173896得到组间DC-DEG 18个,GSE38974得到646个DEG,两者取交集得到3个DC-DEG,包括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N)、 S100钙结合蛋白A8(S100A8)和S100A9,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841、 0.804和0.966。基因本体论分析(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主要富集于慢性炎症反应、含胶原蛋白的细胞外基质、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结合、 Toll样受体(TLR)结合、白细胞介素17(IL-17)信号通路等。IL1RN、 S100A8和S100A9均与激活的DC、 pDC及Th17细胞呈正相关。实验验证结果显示肺气肿小鼠肺组织IL1RN、 S100A8和S100A9的mRNA相对表达量上调。结论 IL1RN、 S100A8和S100A9可能是DC在COPD发病机制中的核心基因,为后续COPD的免疫治疗提供潜在靶点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细胞RNA测序(scRNA-Seq) 树突状细胞(DC) 核心基因
原文传递
Luts法制备鹅骨髓源树突状细胞及其初步鉴定
9
作者 李睿婷 祝博森 +5 位作者 郭子杰 朱婷 钟睿 洪伟鸣 徐海 李玲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4-59,共6页
为制备鹅骨髓源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试验采用改良的Luts方法经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协同诱导骨髓单个核细胞分化成为DCs,通过形态观察、表面标志鉴定以及特征性生物功能分析初步鉴定... 为制备鹅骨髓源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试验采用改良的Luts方法经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协同诱导骨髓单个核细胞分化成为DCs,通过形态观察、表面标志鉴定以及特征性生物功能分析初步鉴定培养获得的DCs。结果显示,培养至第10天细胞表面刺突、伪足明显,细胞集落生长,呈现典型树突状细胞形态;RT-qPCR检测到DCs成熟后表面标志物CD40、CD80和CD86转录水平的上调;培养至第8~10天细胞吞噬能力逐步达到峰值,至第12天细胞培养上清中IL-2和IFN-γ含量分别为(92.39±5.13)pg/mL和(1345.68±76.84)pg/mL;制备的DCs作为刺激细胞与淋巴细胞以1∶5混合培养时能显著刺激淋巴细胞增殖(P<0.05)。研究表明在体外成功诱导培养出鹅骨髓源DCs,制备的细胞表现出体内DCs所具备的部分生物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ts法 树突状细胞 体外培养 鉴定
原文传递
培养时间对小鼠树突状细胞及其外泌体免疫相关膜蛋白的影响
10
作者 肖俐 罗淑敏 +3 位作者 徐芳 路鹏鹏 邢恩鸿 李伟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41-947,共7页
目的明确培养时间对树突状细胞及其外泌体免疫相关膜蛋白(CD80、MHC-Ⅰ、MHC-Ⅱ)的影响,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小鼠骨髓细胞经重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介素4(IL-4)诱导分化成树突状细胞,再加入肿瘤坏死... 目的明确培养时间对树突状细胞及其外泌体免疫相关膜蛋白(CD80、MHC-Ⅰ、MHC-Ⅱ)的影响,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小鼠骨髓细胞经重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介素4(IL-4)诱导分化成树突状细胞,再加入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为成熟树突状细胞;超速离心法提取外泌体;蛋白印迹法和Amnis量化成像流式细胞仪对外泌体进行鉴定;Amnis量化成像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树突状细胞以及树突状细胞外泌体膜上免疫相关蛋白CD80、CD11c、MHC-Ⅰ、MHC-Ⅱ的表达情况。结果体外培养第5天后,约50%以上的树突状细胞表达CD80、CD11c、MHC-Ⅰ、MHC-Ⅱ,第13天达最高水平,其中CD80阳性率为(97.29±0.63)%,CD11c阳性率为(92.31±1.18)%,MHC-Ⅰ阳性率为(97.91±0.49)%,MHC-Ⅱ阳性率为(97.91±0.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第13天后逐渐减少,至第30天,仍有约80%的树突状细胞表达MHC-Ⅰ和MHC-Ⅱ免疫分子。外泌体膜上CD80、CD11c、和MHC-Ⅱ表达水平以第5天最高,然后随培养时间延长,总体呈下降趋势,除外MHC-Ⅰ分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体外培养的小鼠树突状细胞表达较高的免疫相关膜蛋白,在合适的培养条件下可长时间稳定维持。其分泌的外泌体表面也携带有丰富的免疫相关膜蛋白,但树突状细胞与外泌体膜表面的免疫相关蛋白未发现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树突状细胞 外泌体 免疫膜蛋白
下载PDF
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在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进展中的作用
11
作者 尹建运 董庆华 +2 位作者 苏杭 黄莉 倪倩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年第2期80-86,共7页
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是一种具有独特免疫效应的细胞,其在机体的免疫防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可能促进疾病的发展并对机体造成损伤。近年来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免疫学功能、在某些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致病机... 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是一种具有独特免疫效应的细胞,其在机体的免疫防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可能促进疾病的发展并对机体造成损伤。近年来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免疫学功能、在某些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致病机制以及相关的免疫治疗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将对这些研究进行综述,以深入探讨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在机体中的作用,并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树突状细胞 Ⅰ型干扰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 肿瘤 免疫疗法
下载PDF
EBV阳性炎性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9例临床病理特征
12
作者 陈倩倩 罗雯雯 +1 位作者 关结霞 梁琼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6-59,65,共5页
目的探讨EBV阳性炎性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epstein-barr virus-positive inflammatory 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 sarcoma,EBV^(+)IFDC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EBV^(+)IFDCS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随访,行HE及免疫组... 目的探讨EBV阳性炎性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epstein-barr virus-positive inflammatory 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 sarcoma,EBV^(+)IFDC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EBV^(+)IFDCS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随访,行HE及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9例EBV^(+)IFDCS患者年龄22~78岁,平均44.7岁。7例发生于肝,2例发生于脾。肿瘤内可见血管壁纤维样及透明变性(6/9)、嗜酸性粒细胞浸润(3/9)和上皮样肉芽肿(2/9)。免疫表型:瘤细胞表达滤泡树突状细胞标志物CD21(7/9)、CD23(8/9)和CD35(9/9),部分表达SMA(6/9)和D2-40(1/9)。2例脾IgG4阳性浆细胞明显增高(80~135个/10 HPF),7例肝IgG4阳性浆细胞为0~36个/10 HPF。术后随访3~84个月,6例无瘤生存,2例转移,1例失访。结论EBV^(+)IFDCS罕见,低度恶性。EBER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检测在EBV^(+)IFDCS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后需长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V阳性炎性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 IgG4相关疾病 EBER原位杂交 预后
下载PDF
自体树突状细胞注射液制备和初步稳定性试验
13
作者 刘俊云 邹沛华 +1 位作者 邓海英 王东凯 《中国药剂学杂志(网络版)》 2024年第2期31-39,共9页
目的通过进行鲜活的自体树突状细胞(Dentritic Cells,DC)注射液的制备、质量检测、制剂处方筛选和初步稳定性试验,确定DC注射液的制备流程、制剂处方和有效期。方法首先,制备DC注射液并进行质量检测,通过观察DC在含不同浓度人血白蛋白的... 目的通过进行鲜活的自体树突状细胞(Dentritic Cells,DC)注射液的制备、质量检测、制剂处方筛选和初步稳定性试验,确定DC注射液的制备流程、制剂处方和有效期。方法首先,制备DC注射液并进行质量检测,通过观察DC在含不同浓度人血白蛋白的0.9%氯化钠注射液中的细胞存活率,选择合适的DC注射液处方;然后,分别在(5±3)℃、(25±1)℃或(37±1)℃保存,进行初步稳定性试验,确定DC注射液的有效期。结果显示DC在含0.25%人血白蛋白的氯化钠注射液的制剂处方中,在(5±3)℃贮存至6小时,DC注射液的细胞存活率>90%,其它各项质量检测指标均符合规定;在(25±1)℃或(37±1)℃贮存时,树突状细胞的稳定性分别维持3小时和1小时。结论该制备流程制备的DC注射液各项指标均符合质量标准的规定,鲜活的DC注射液在含有0.25%人血白蛋白的氯化钠注射液中,(5±3)℃贮存的有效期为6小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免疫细胞治疗产品 树突状细胞 制备工艺 制剂处方 稳定性试验
下载PDF
真菌毒素对树突状细胞免疫应答的影响
14
作者 于欢 尚国富 +3 位作者 欧沙 洪亮 曾柱 胡祖权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62-865,871,共5页
真菌毒素是病原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常污染多种农作物,通过食物链对人畜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真菌毒素具有多种毒性作用,包括神经毒性、肝毒性、免疫毒性、致畸性和致癌性等,但其免疫毒性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树突状细胞(DCs)作为功能... 真菌毒素是病原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常污染多种农作物,通过食物链对人畜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真菌毒素具有多种毒性作用,包括神经毒性、肝毒性、免疫毒性、致畸性和致癌性等,但其免疫毒性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树突状细胞(DCs)作为功能最强大的抗原提呈细胞,在启动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现有研究发现真菌毒素能够影响DCs的内吞作用、刺激T细胞活化的能力以及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分泌,本文旨在综述真菌毒素对DCs免疫应答的影响,为后续研究阐明真菌毒素的免疫毒性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毒素 免疫毒性 树突状细胞 抗原提呈细胞
下载PDF
衣康酸二甲酯对树突状细胞分泌促炎因子以及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小鼠辅助性T细胞17的影响
15
作者 王加利 杨超 +3 位作者 陈思思 张开朗 魏瑞华 粘红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46-349,共4页
目的探究衣康酸二甲酯(DMI)对树突状细胞(DCs)分泌促炎因子的作用,并初步研究其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小鼠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1-20(IRBP_(1-20))特异性辅助性T细胞17(Th17)的影响。方法分离C57BL/6J小鼠双侧股骨和... 目的探究衣康酸二甲酯(DMI)对树突状细胞(DCs)分泌促炎因子的作用,并初步研究其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小鼠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1-20(IRBP_(1-20))特异性辅助性T细胞17(Th17)的影响。方法分离C57BL/6J小鼠双侧股骨和胫骨得到骨髓细胞,利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IL)-4将其定向诱导分化为骨髓来源的DCs。诱导分化6 d,将细胞分为DMI组和PBS组,分别用250μmol·L^(-1)DMI及等量的磷酸盐缓冲液(PBS)预处理3 h后,每组加入100μg·L^(-1)脂多糖(LPS)刺激24 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两组DCs中促炎因子IL-6、IL-1β和IL-23 mRNA相对表达量。采用IRBP_(1-20)、弗氏不完全佐剂及结核分枝杆菌H37RA主动免疫小鼠构建EAU模型,免疫后13 d,将分离的EAU小鼠脾脏及淋巴结T细胞与PBS或DMI处理的DCs在含有IRBP_(1-20)的培养基中共培养,并向Th17方向极化。流式细胞仪检测共培养细胞中Th17细胞比例。ELISA检测共培养上清液中IL-17水平。qRT-PCR检测共培养细胞中维甲酸相关核孤儿受体γt(RORγt)、IL-17、IL-23R和GM-CSF 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qRT-PCR检测结果显示,DMI组DCs中IL-6、IL-1β和IL-23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PB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DMI组共培养细胞中Th17细胞比例明显低于PB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检测结果显示,DMI组共培养上清液中IL-17水平明显低于PB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MI组共培养细胞中IL-17、RORγt、IL-23R和GM-CSF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PB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DMI能够抑制DCs中促炎因子IL-6、IL-1β和IL-23的表达,进而负向调控IRBP_(1-20)特异性Th17细胞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衣康酸二甲酯 树突状细胞 辅助性T细胞17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伴噬血细胞综合征个案报道
16
作者 彭海艳 胡远强 +2 位作者 胡海峰 谭志洪 黄文 《山东中医杂志》 2024年第5期539-543,共5页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BPDCN)起病急,预后差,目前没有特定的诊疗指南及专家共识。本案在疾病确诊后先行3周期噬血细胞综合征-1994(HLH-1994)方案治疗噬血细胞综合征,达到临床完全缓解后选用CHOP方案化疗治疗BPDCN,治疗过程中...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BPDCN)起病急,预后差,目前没有特定的诊疗指南及专家共识。本案在疾病确诊后先行3周期噬血细胞综合征-1994(HLH-1994)方案治疗噬血细胞综合征,达到临床完全缓解后选用CHOP方案化疗治疗BPDCN,治疗过程中药及中医适宜技术如火龙灸等全程参与。中医治疗整体可分3期,初期以益气补虚、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为治疗原则,方选犀角地黄汤加减;中期以益气补血、健脾消食、填精益髓为治疗原则,方选归脾汤加减;后期为巩固治疗时期,以益气化痰健脾、补肾壮骨为主要治疗原则,方选香砂六君汤加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性浆细胞树突状细胞肿瘤 噬血细胞综合征 犀角地黄汤 归脾汤 香砂六君汤 火龙灸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外泌体与肺癌免疫治疗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洋(综述) 郭锋杰 +1 位作者 孟旭英 陈军(审校)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23年第1期94-97,共4页
树突状细胞(DC)是目前所发现的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DC可将抗原信息传递给T细胞,诱导高效而特异的抗肿瘤免疫应答。外泌体是直径为30~100 nm的纳米级囊泡,可携带源细胞的多种功能分子,并可在细胞间进行信息传递。DC来源的外泌体... 树突状细胞(DC)是目前所发现的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DC可将抗原信息传递给T细胞,诱导高效而特异的抗肿瘤免疫应答。外泌体是直径为30~100 nm的纳米级囊泡,可携带源细胞的多种功能分子,并可在细胞间进行信息传递。DC来源的外泌体(DEXs)由于携带亲代D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Ⅰ、MHC-Ⅱ、CD80、CD86和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等特征蛋白,被认为可以用来代替DC,从而激活免疫应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树突状细胞外泌体 肺癌 免疫治疗
下载PDF
负载MAGE-A3抗原的树突状细胞与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共培养对子宫内膜癌肿瘤干细胞及恶性进展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黄好 贾虹 +2 位作者 王晓霜 张鹭 蒋华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23年第1期42-50,共9页
目的:探究负载黑色素瘤相关抗原基因A3(MAGE-A3)的树突状细胞(DC)与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IK)对子宫内膜癌肿瘤干细胞及恶性进展的影响。方法:采集人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利用细胞因子分别诱导生成DC和CIK;MAGE-A3孵育DC后与CIK共培养... 目的:探究负载黑色素瘤相关抗原基因A3(MAGE-A3)的树突状细胞(DC)与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IK)对子宫内膜癌肿瘤干细胞及恶性进展的影响。方法:采集人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利用细胞因子分别诱导生成DC和CIK;MAGE-A3孵育DC后与CIK共培养,流式细胞仪检测DC-CIK、MAGE-A3-DC-CIK的表型;流式细胞仪分选子宫内膜癌细胞系Ishikawa的CD133^(+)干细胞,以子宫内膜癌干细胞作为靶细胞,分别以CIK、DC-CIK及MAGE-A3-DC-CIK作为效应细胞,MTT法检测效靶比为10∶1、20∶1、40∶1的细胞杀伤活性,ELISA法检测联合培养细胞上清液中IFN-γ、IL-2、IL-12、IL-17水平,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子宫内膜癌干细胞凋亡;建立子宫内膜癌干细胞移植瘤裸鼠模型,尾静脉注射DC-CIK或MAGE-A3-DC-CIK,观察裸鼠肿瘤生长情况,每隔2 d测量瘤体大小,21 d后取肿瘤组织,电子天平称重,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肿瘤组织内Ki-67表达。结果:分离获得细胞表面CD80、CD86、HLA-DR表达分别达到88%、86%和90%的DC;MAGE-A3-DC-CIK组细胞表面CD8^(+)CD3^(+)、CD56^(+)CD3^(+)比例均高于DC-CIK组(P<0.01);经磁珠分选后获得CD133^(+)细胞比例高达90.23%的子宫内膜癌干细胞;与CIK组和DC-CIK组比较,MAGE-A3-DC-CIK组在不同效靶比下对子宫内膜癌干细胞的杀伤能力升高,细胞上清中IFN-γ、IL-2、IL-12及IL-17的分泌水平升高,培养液上清处理的子宫内膜癌干细胞凋亡率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与对照组和DC-CIK组比较,MAGE-A3-DC-CIK组移植瘤裸鼠的肿瘤体积小,肿瘤重量轻,肿瘤组织内细胞稀疏,Ki-67阳性细胞率减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负载MAGE-A3的DC与CIK联合培养能促进CIK成熟,提高对子宫内膜癌干细胞的杀伤性,并抑制移植瘤裸鼠的恶性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肿瘤干细胞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黑色素瘤相关抗原基因A3
下载PDF
外泌体调控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琳琳 朱珊(指导) 陈京涛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04-409,共6页
树突状细胞(DC)是机体内抗原提呈能力最强的一类抗原提呈细胞(APC),是联系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纽带。外泌体为体内活细胞分泌的双层囊泡小体,携带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参与细胞间信息传递和物质交换。内容物含量、大小、细胞来源等特征... 树突状细胞(DC)是机体内抗原提呈能力最强的一类抗原提呈细胞(APC),是联系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纽带。外泌体为体内活细胞分泌的双层囊泡小体,携带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参与细胞间信息传递和物质交换。内容物含量、大小、细胞来源等特征的不同组合导致了外泌体的高度异质性,因此,外泌体对DC功能调节的方式及机制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本文系统回顾近年外泌体参与DC功能调控的研究进展,并对工程化外泌体的开发策略与应用现状进行总结,以期为后续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泌体 树突状细胞 免疫调节 工程化外泌体
下载PDF
肿瘤抗原负载树突状细胞联合CIK通过促进ASK1活化增强对人食管癌细胞的杀伤活性 被引量:1
20
作者 段铮 李洪霖 +2 位作者 胡斌 李云 黄莉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01-508,共8页
目的探究肿瘤抗原负载的树突状细胞(Ag-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对食管癌肿瘤细胞杀伤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诱导培养外周血DC和CIK,用Ag负载DC获得Ag-DC,将Ag-DC与CIK共培养。实验分为CIK组、DC联合CIK组、Ag-DC联合CIK组... 目的探究肿瘤抗原负载的树突状细胞(Ag-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对食管癌肿瘤细胞杀伤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诱导培养外周血DC和CIK,用Ag负载DC获得Ag-DC,将Ag-DC与CIK共培养。实验分为CIK组、DC联合CIK组、Ag-DC联合CIK组。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型,噻唑蓝(MTT)法测定细胞对EC9706食管癌细胞的杀伤活性,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膜联素V/碘化丙啶(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磷酸化的细胞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p-ASK1)表达,Western blot法测定ASK1途径相关蛋白水平。构建食管癌移植瘤裸鼠模型,分为对照组、DC联合CIK组和Ag-DC联合CIK组。通过尾静脉注射对应免疫细胞进行治疗,每隔2 d测量一次肿瘤体积。21 d后处死所有裸鼠,取出瘤体,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病变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抗原KI-67(ki67)及ASK1表达。结果与单独CIK组和DC联合CIK组相比,Ag-DC与CIK共培养后,细胞中CD3+CD8+与CD3+CD56+的比例明显升高,对EC9706细胞的杀伤率明显增加,增加EC9706细胞凋亡,并促进ASK1的活化水平;与单独CIK组和DC联合CIK组比较,Ag-DC联合CIK处理的裸鼠移植瘤生长受到明显的抑制,21 d后观察到该组肿瘤组织块较小,肿瘤组织内细胞排列较为稀疏,肿瘤组织内ki67阳性率明显减少,而ASK1阳性率则明显增高。结论Ag-DC与CIK共培养后,能够明显提高对食管癌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该作用机制可能与ASK1途径的激活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肿瘤抗原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杀伤作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