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米拉卡黑白仰鼻猴的栖息地变化 被引量:8
1
作者 黄勇 权锐昌 +2 位作者 任国鹏 肖文 朱建国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53-660,共8页
黑白仰鼻猴(Rhinopithecus bieti)分布在我国金沙江和澜沧江之间的横断山脉的一个狭小区域内(26°14′N-29°20′N,99°15′E-99°37′E),海拔分布范围2600(南部)-4200m(北部);目前大约有15群,约1700只。本文所研究的... 黑白仰鼻猴(Rhinopithecus bieti)分布在我国金沙江和澜沧江之间的横断山脉的一个狭小区域内(26°14′N-29°20′N,99°15′E-99°37′E),海拔分布范围2600(南部)-4200m(北部);目前大约有15群,约1700只。本文所研究的西藏米拉卡猴群分布在我国西藏藏族自治区芒康县的南部,数量约50只。基于野外调查和过去的报道,此地的暗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是猴群的适宜栖息地,而由于人口数量增加所导致的夏季牧场和农田面积不断扩增正在逐渐侵蚀着这里的暗针叶林。为了评估该猴群的栖息地现状、变化趋势和变化原因,我们通过野外调查工作,利用GIS和RS技术,分别解译了当地过去5年(1986-2006年)冬季的Landsat TM卫星影像,并对解译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计算,得到了该猴群栖息地的主要结果有:1)2006年暗针叶林面积是13600hmP2P,夏季牧场面积是4900hmP2P,农田面积是3300hmP2P;2)在过去20年(1986-2006年),暗针叶林面积减少了15.5%(2500hmP2P),牧场面积增加了58.1%(1800hmP2P),农田面积增加了17.8%(500hmP2P);3)暗针叶林的斑块数量增加了75.6%,平均斑块面积下降了51.8%(从1986年的15.3hmP2P到2006年的7.4hmP2P),最大斑块指数下降了54.7%;景观丰富度并没有变化,但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均匀度指数分别增加了4.0%;4)暗针叶林面积变化与当地的人口数量呈显著负相关(r=?1.000),而夏季牧场和农田面积分别和当地人口呈显著正相关(r=1.000)。表明黑白仰鼻猴米拉卡猴群栖息地的丧失和破碎化程度较为严重;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是当地传统生产方式和人口增长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白仰鼻猴 西藏 地理信息系统 遥感 栖息地丧失与破碎化 人口
下载PDF
盐城滨海湿地及水鸟栖息地保护 被引量:21
2
作者 曹铭昌 刘威 +1 位作者 刘彬 孙孝平 《环境生态学》 2019年第1期74-79,共6页
盐城滨海湿地是中国最重要的潮间带湿地之一,是众多珍稀濒危水鸟的主要迁徙停歇地和越冬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和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络。近年来,盐城滨海湿地面临着多重挑战,凸显出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围垦基建和互花米草入... 盐城滨海湿地是中国最重要的潮间带湿地之一,是众多珍稀濒危水鸟的主要迁徙停歇地和越冬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和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络。近年来,盐城滨海湿地面临着多重挑战,凸显出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围垦基建和互花米草入侵导致了自然湿地面积的下降,生境破碎化程度加剧。同时,盐城滨海湿地丧失对丹顶鹤、黑嘴鸥、勺嘴鹬等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压缩了鸟类的生存空间和种群规模。多层次的保护策略对于盐城滨海地区生态系统完整性的维护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湿地 盐城 水鸟 栖息地丧失
下载PDF
考拉保护组织种植树木来帮助野生动物
3
作者 高齐云(选译) 《中学生英语》 2024年第5期10-10,共1页
当地保护组织“班加罗尔考拉”在著名的拜伦湾附近种植的大量树木是考拉和许多其他动物的生命线。该组织努力让它们远离人群、汽车和狗。到2050年,新南威尔士州的考拉将在野外灭绝。几种最大的威胁有野火、栖息地丧失和(人类)为发展而... 当地保护组织“班加罗尔考拉”在著名的拜伦湾附近种植的大量树木是考拉和许多其他动物的生命线。该组织努力让它们远离人群、汽车和狗。到2050年,新南威尔士州的考拉将在野外灭绝。几种最大的威胁有野火、栖息地丧失和(人类)为发展而进行的土地开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开垦 新南威尔士州 野生动物 班加罗尔 栖息地丧失 树木 考拉 种植
下载PDF
野生动植物保护在林区生态系统恢复中的作用
4
作者 苏锐 唐基耀 甘忠莉 《中国林业产业》 2023年第12期79-81,共3页
在全球范围内,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完整性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在林区,生态系统的恢复已成为一项紧迫的议题。野生动植物保护在这一进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对维护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因为这些物种的存在和相互作用是生态系统复杂... 在全球范围内,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完整性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在林区,生态系统的恢复已成为一项紧迫的议题。野生动植物保护在这一进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对维护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因为这些物种的存在和相互作用是生态系统复杂性和韧性的基础。此外,野生动植物还为生态系统提供多种生态服务,如授粉和维持土壤肥力等,这些服务对人类福祉至关重要。然而,野生动植物保护正面临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以及非法狩猎和贸易等问题。为应对这些问题,需要采取多种策略,如建立和扩大保护区、提高公众对环境的意识和加强法律与政策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动植物保护 生物多样性 栖息地丧失 生态系统 人类福祉 生态服务 气候变化 系统复杂性
下载PDF
近50年陕西凤县林麝分布区的变迁 被引量:13
5
作者 薛文杰 姜海瑞 +1 位作者 胡忠军 徐宏发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97-801,共5页
于2005年夏季和2006年春季,采用问卷调查结合野外实地验证,对陕西凤县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的现时及历史分布进行了分析,并将所得分布信息叠加至数字化地图,绘制成林麝近50年的分布区变迁图。结果表明:历史上,凤县是秦巴山区林麝... 于2005年夏季和2006年春季,采用问卷调查结合野外实地验证,对陕西凤县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的现时及历史分布进行了分析,并将所得分布信息叠加至数字化地图,绘制成林麝近50年的分布区变迁图。结果表明:历史上,凤县是秦巴山区林麝的主要分布区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该县林麝数量大幅下降,至今分布区已严重萎缩并破碎化,总分布面积减少至50年前的1/3;目前林麝分布区主要在相对偏远、人为干扰较少的乡与乡的交界和县的边缘地区,分布区被人类聚居地及主要公路所隔离。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过度捕杀、森林减少及道路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麝 历史分布 现时分布 栖息地丧失与破碎化 捕猎
下载PDF
集合种群理论在生态恢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6
作者 鲁庆彬 王小明 丁由中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3-70,共8页
环境问题的改善是生态与环境学家所面临的挑战之一 ,其核心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平衡性遭到极大的破坏 ,最明显的表现是生境破碎和栖息地丧失。本文探讨了集合种群理论的形成与成因 ,概述了该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及应用前景。在集合种群... 环境问题的改善是生态与环境学家所面临的挑战之一 ,其核心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平衡性遭到极大的破坏 ,最明显的表现是生境破碎和栖息地丧失。本文探讨了集合种群理论的形成与成因 ,概述了该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及应用前景。在集合种群理论应用于生态恢复实践的论述中 ,阐述了一些原则性问题 ,包括集合种群平衡观、最小可存活集合种群、最适斑块密度以及高质量生境斑块等 ,以求在人们设计物种保护和恢复对策时 ,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 栖息地丧失 集合种群理论 生态恢复 最小可存活集合种群
下载PDF
栖息地保护对鸟类保护的重要性 被引量:12
7
作者 马志军 《生物学通报》 2017年第11期6-8,共3页
栖息地是生物生存和繁衍的场所。栖息地丧失和质量下降都会对野生生物的种群维持带来严重影响。通过2个案例介绍栖息地保护对鸟类保护的重要性:1)韩国西海岸大滨鹬的关键迁徙停歇地丧失导致其种群快速下降;2)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通... 栖息地是生物生存和繁衍的场所。栖息地丧失和质量下降都会对野生生物的种群维持带来严重影响。通过2个案例介绍栖息地保护对鸟类保护的重要性:1)韩国西海岸大滨鹬的关键迁徙停歇地丧失导致其种群快速下降;2)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通过治理外来植物互花米草和优化鸟类栖息地,鸟类多样性明显提升。栖息地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家园",开展栖息地保护对野生生物的保护起着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保护 栖息地丧失 栖息地保护
下载PDF
Impact of marsh changes on breeding cranes in Sanjiang Plain,northeastern China 被引量:1
8
作者 江红星 钱法文 +5 位作者 刘春悦 李晓民 侯韵秋 张国钢 戴铭 刘冬平 《Chinese Birds》 2012年第3期165-179,共15页
In order to measure the impact of changes in the marsh on breeding Red-crowned Cranes (Grus japonensis) and White-naped Cranes (G.vipio) in the Sanjiang Plain,we conducted a complete crane súrvey in each of the s... In order to measure the impact of changes in the marsh on breeding Red-crowned Cranes (Grus japonensis) and White-naped Cranes (G.vipio) in the Sanjiang Plain,we conducted a complete crane súrvey in each of the summers of 2007 and 2008,and obtained information on the changes in its marsh through interpretation of satellite images in 1986,1995,2000 and 2005.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1984 and 2008 census shows that:1) the number of Red-crowned Cranes remained stable at about 300 birds,while the number of White-naped Cranes increased markedly; 2) the estimates of nests of Red-crowned cranes are close to the numbers of 1984,while approximately 90% of the nests of these two crane species were distributed over fiv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s (NNRs); 3) the two crane species became more concentrated in three regions,i.e.,the Fuyuan Delta,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Naoli and Qixing rivers,and the Xingkai Lake wetlands,rather as formerly in six regions.The area of the marsh decreased by 45% within the 20-year period from 1986 to 2005.The major loss of the marsh area was in the form of a conversion to paddy fields and dry land,which can be primarily attributed to direct human activity under various economic and policy drivers.The disappearance of cranes in the Dulu and Abuqin rivers was induced by large-sca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The fragmentation into and isolation of small areas of the marsh became increasingly more serious,which resulted in unsuitable condtions for crane breeding in small patches of the marsh.The number of cranes declined from 1984-1995 but had recovered remarkably by 2008,which may be due to theestablishment of a system of nature reserves,in place since 2000.The land ownership of the reserve plays a key role in maintaining the integrity of the wetland ecosystem,especially in Sanjiang,Honghe,Naolihe and Qixinghe NNRs,which together accommodated approximately 80% of the population of cranes.However,we did not discover any nests at all in the provincial and municipal reserves,which may be attributed to high human disturbances in these areas.In the end,we propose some recommendations on reserve manag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d-crowned Crane White-naped Crane BREEDING population size marsh change habitat loss Sanjiang Plain
原文传递
美人鱼灭绝?
9
作者 袁帅 《小康》 2022年第28期66-67,共2页
儒艮在中国沿海海域功能性灭绝的根本原因是栖息地丧失。造成儒艮栖息地丧失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工业、生活对近海海域造成的污染,二是捕鱼、货运、旅游等对近海海域的开发利用。近期,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开放科学》期刊上的论文... 儒艮在中国沿海海域功能性灭绝的根本原因是栖息地丧失。造成儒艮栖息地丧失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工业、生活对近海海域造成的污染,二是捕鱼、货运、旅游等对近海海域的开发利用。近期,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开放科学》期刊上的论文《儒艮在中国功能性灭绝》称,近几十年来,儒艮在中国经历了快速的种群崩溃。此文一出,引起社会各界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栖息地丧失 儒艮 近海海域 沿海海域 开发利用 灭绝 美人鱼
下载PDF
洞庭湖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GEF)项目的实施现状和成效
10
作者 傅丽娜 《林业与生态》 2021年第8期23-26,共4页
项目背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位于湖南省东北部长江中游地区,是冬候鸟东北亚迁徙路线上的重要越冬地和觅食地,也是长江珍稀物种江豚的重要栖息地,被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列为全球200个重要生态区之一。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部门冲... 项目背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位于湖南省东北部长江中游地区,是冬候鸟东北亚迁徙路线上的重要越冬地和觅食地,也是长江珍稀物种江豚的重要栖息地,被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列为全球200个重要生态区之一。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部门冲突及当地农民、渔民的经济利益驱使,导致动物栖息地丧失,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面临着严重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迁徙路线 越冬地 觅食地 生物多样性保护 栖息地丧失 珍稀物种 江豚 长江中游地区
下载PDF
当研究大象吃什么时,我们究竟在研究什么?
11
作者 马姣 《化石》 2020年第2期64-68,共5页
作为地球陆地生态系统中体型最庞大的食草动物,成年的大象平均每天要摄入将近200公斤的植物。足见食物对大象的重要意义。象属于哺乳动物纲长鼻目,曾经在漫长的地质时代主导着地球的陆地生态系统,但是和其他哺乳动物一样,长鼻目中的大... 作为地球陆地生态系统中体型最庞大的食草动物,成年的大象平均每天要摄入将近200公斤的植物。足见食物对大象的重要意义。象属于哺乳动物纲长鼻目,曾经在漫长的地质时代主导着地球的陆地生态系统,但是和其他哺乳动物一样,长鼻目中的大部分种属都灭绝了,现在仅仅只有亚洲象和非洲象两个属残存于世。作为地球上最濒危的野生动物,人象冲突、象牙贸易和栖息地丧失等等都使得现代大象的生存处境岌岌可危。大象也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研究大象的食物,是大象生态保护的重要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哺乳动物纲 非洲象 长鼻目 亚洲象 栖息地丧失 大象 陆地生态系统 生态保护
下载PDF
Status,threats and conservation needs for the continental population of the Red-crowned Crane 被引量:16
12
作者 苏立英 邹红菲 《Chinese Birds》 2012年第3期147-164,共18页
The Red-crowned Crane (Grus japonensis) is a globally endangered species.Although this species has received much attention by scientists,conservationists and the general public,the continental population of the Red-cr... The Red-crowned Crane (Grus japonensis) is a globally endangered species.Although this species has received much attention by scientists,conservationists and the general public,the continental population of the Red-crowned Crane continues to face serious threats which affect not only its population dynamics but also its breeding and wintering habitats.Habitat loss and deterioration are the main causes of the decline of its population.With the massive loss of habitats in all parts of its range - breeding,stopover and wintering grounds - the cranes have been forced into crops and farmlands where cranes are more vulnerable to human activities,such as poisoning the cranes and conflicts with farmers.From our review of studies done over 30 years,the eastern flyway subpopulation has been stable or slightly increasing and the western flyway subpopulation of the Red-crowned Crane has sharply declined in recent years.The wintering population for the western flyway has declined from over 1100 to less than 500 birds.Not only is the size of the population reduced to less than 50%,but most recently the decline has occurred with frightening speed,by 50-150 birds per winter.The current wintering range for the west flyway is only about 8% of its extent in the 1980s.Urgent actions for habitat protection,law enforcement and education need to stop the declining trend for this spec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inental population Daurian Steppe Grus japonensis habitat loss Sanjiang Plain Songnen Plain WETLANDS
原文传递
A global overview of cranes: status, threats and conservation priorities 被引量:11
13
作者 James HARRIS Claire MIRANDE 《Chinese Birds》 CSCD 2013年第3期189-209,共21页
This paper reviews the population trends and threats for the 15 species of cranes, and comments on conservation priorities for the family as a whole. Cranes occur on ifve continents, with greatest diversity in East A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population trends and threats for the 15 species of cranes, and comments on conservation priorities for the family as a whole. Cranes occur on ifve continents, with greatest diversity in East Asia (nine species) and Sub-Saharan Africa (six species). Eleven crane species are threatened with extinction according to the IUCN Red List, including one species Critically En-dangered, three species Endangered, and seven species Vulnerable. Of the four species of Least Con-cern, population sizes for the Demoiselle (Anthropoides virgo) and Brolga (Grus rubicunda) are not well known but these species are declining in some areas. The Sandhill (G. canadensis) and Eurasian Cranes (G. grus) are the most abundant cranes and have rapidly increased in part due to their lfexible selection of foraging habitats and use of agriculture lands and waste grain as a food source. Status for six species-Grey Crowned (Balearica regulorum), Blue (Anthropoides paradise), Black-necked (G. nigricollis), Red-crowned (G. japonensis), Sandhill, and Siberian (G. leucogeranus)-are summarized in more detail to illustrate the diversity of population shifts and threats within the crane family. A crane threat matrix lists the major threats, rates each threat for each species, and scores each threat for the crane family as a whole. Four of the ifve greatest threats are to the ecosystems that cranes depend upon, while only one of the top threats (human disturbance) relates to human action directly impact-ing on cranes. Four major threats are discussed:dams and water diversions,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crane trade, and climate change. Conservation efforts should be strongly science-based, reduce direct threats to the birds, safeguard or restore habitat, and strengthen awareness among decision makers and local communities for how to safeguard cranes and wetlands. Especially for the most severely threatened species, signiifcantly stronger efforts will be needed to incorporat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needs of cranes and the ecosystems they inhabit into decisions about agriculture, water manage-ment, energy development and other human activ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ANES climate change habitat loss WETLANDS wildlife trade
原文传递
全球野生动物种群数量50年锐减七成多
14
作者 谭乾权 张芳 《生态经济》 2024年第12期5-8,共4页
《地球生命力报告2024》指出,1970—2020年,全球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平均减少了73%,其中淡水物种种群平均减少了85%,陆地生物种群减少了69%,海洋生物种群减少了56%。分地区来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野生动物种群下降最快,50年间锐减了9... 《地球生命力报告2024》指出,1970—2020年,全球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平均减少了73%,其中淡水物种种群平均减少了85%,陆地生物种群减少了69%,海洋生物种群减少了56%。分地区来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野生动物种群下降最快,50年间锐减了95%,相比之下,欧洲和中亚以及北美的种群下降幅度相对较小,分别为35%和39%。栖息地丧失、过度开发、气候变化、物种入侵以及环境污染是导致全球野生动物种群数量锐减的主要原因。全球野生动物种群的急剧减少会对全球生态系统功能、气候调节以及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广泛的负面影响。为保护全球野生动物,世界各国应加强栖息地保护,发展可持续农业和渔业,减少环境污染,打击非法动物贸易,同时加速能源转型,迟滞全球气候变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生命力报告 生物多样性 栖息地丧失 气候变化
原文传递
洞庭湖湿地鸻鹬类水鸟的分布格局及关键影响因子 被引量:1
15
作者 吴婷 张娉杨 +5 位作者 张思琪 邹业爱 李峰 邓正苗 邹冬生 谢永宏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45-754,共10页
鸻鹬类是迁徙水鸟中的重要类群,其种群动态能够指示湿地生态系统的变化。但目前对影响内陆湿地鸻鹬类分布的关键环境变量尚不明确。本研究以洞庭湖为研究区域,基于物种—生境关系理论,利用2013/2014—2021/2022越冬期的水鸟调查和遥感... 鸻鹬类是迁徙水鸟中的重要类群,其种群动态能够指示湿地生态系统的变化。但目前对影响内陆湿地鸻鹬类分布的关键环境变量尚不明确。本研究以洞庭湖为研究区域,基于物种—生境关系理论,利用2013/2014—2021/2022越冬期的水鸟调查和遥感反演数据,结合野外食源调查,通过最佳子集回归、广义线性模型和层次分割等方法,分析长喙长腿(LB-L)、长喙短腿(LB-S)和短喙(SB)鸻鹬类的分布,探究宏观生境变量和微观生境变量(底栖动物密度)对不同形态鸻鹬类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东洞庭湖是三种不同形态鸻鹬类分布的绝对优势分布区,LB-L鸻鹬类主要分布于东洞庭湖中的大小西湖和白湖,LB-S鸻鹬类主要分布在白湖,SB鸻鹬类在各核心区均有分布,且无显著差异。宏观层面上,浅水面积、人为干扰和水文连通性是影响LB-L鸻鹬类分布的关键环境变量,浅水面积是影响LB-S鸻鹬类分布的关键环境变量,人为干扰是影响SB鸻鹬类分布的关键环境变量。微观层面上,LB-L鸻鹬类的分布与不同微生境的底栖动物密度均高度相关,LB-S和SB鸻鹬类的分布仅与部分微生境的底栖动物密度相关。本研究完善了洞庭湖越冬水鸟生态学研究,对洞庭湖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湿地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鸻鹬类 分布格局 关键环境变量 栖息地丧失 洞庭湖湿地
原文传递
国产无人机助力海南长臂猿的保护
16
作者 张辉(文/图) 王楠(文/图) 《大自然》 2023年第5期68-71,共4页
海南长臂猿是全球最珍稀、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借助新款国产无人机的高清相机和热成像功能,对海南长臂猿的监测和保护工作获得了长足进步。由于栖息地丧失、非法狩猎以及全球贸易规模和消费的不断扩大,全球约60%的灵长类动物面临灭绝... 海南长臂猿是全球最珍稀、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借助新款国产无人机的高清相机和热成像功能,对海南长臂猿的监测和保护工作获得了长足进步。由于栖息地丧失、非法狩猎以及全球贸易规模和消费的不断扩大,全球约60%的灵长类动物面临灭绝的危险。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长臂猿,仅生活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的热带雨林内,最新数据有5群共37只,是全球最珍稀、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海南长臂猿的研究和保护一直是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工作重点,2020年海南长臂猿被评定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旗舰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长类动物 海南长臂猿 栖息地丧失 热带雨林 贸易规模 霸王岭 无人机 濒危
原文传递
与地球对话:保护我们的星球 树袋熊最新状况;锂矿开采触发警报
17
《空中英语教室(高级版.彭蒙惠英语)》 2023年第2期14-15,42,43,共4页
树袋熊虽然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象征,但20年来它们的数量一直在减少。继2019年夏天席卷澳大利亚的一连串森林大火(之后名为“黑色夏季”)之后,这个澳大利亚原生物种的保护等级很快从“受威胁”变为“濒危”。在黑色夏季之前,疾病与气候... 树袋熊虽然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象征,但20年来它们的数量一直在减少。继2019年夏天席卷澳大利亚的一连串森林大火(之后名为“黑色夏季”)之后,这个澳大利亚原生物种的保护等级很快从“受威胁”变为“濒危”。在黑色夏季之前,疾病与气候变迁是影响树袋熊数量的主要因素。近年来,森林砍伐、城市化、生存环境破碎化等因素使栖息地丧失,也进一步恶化了树袋熊的生存困境。非直接因素还包括放牧农耕、采矿等。然而,黑色夏季最终成为树袋熊命运的推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树袋熊 栖息地丧失 森林砍伐 森林大火 保护等级 气候变迁 澳大利亚
原文传递
加入《迁徙物种公约》,促进全球迁徙动物保护 被引量:5
18
作者 蒋志刚 张正旺 +15 位作者 张润志 马志军 初红军 李义明 丁长青 赵亚辉 徐基良 平晓鸽 曾岩 崔绍朋 李娜 曹丹丹 王苏盆 徐婧 戚英杰 李春旺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393-1395,共3页
自然界中,一些野生动物为了觅食或繁殖,会随着季节沿固定或非固定路线从一处栖息地转换到另一处栖息地。这些野生动物常常跨越国界进行长距离的迁徙或洄游,其生存容易受到迁徙或洄游路线阻断、过度捕猎/捕捞、气候变化以及觅食或繁殖栖... 自然界中,一些野生动物为了觅食或繁殖,会随着季节沿固定或非固定路线从一处栖息地转换到另一处栖息地。这些野生动物常常跨越国界进行长距离的迁徙或洄游,其生存容易受到迁徙或洄游路线阻断、过度捕猎/捕捞、气候变化以及觅食或繁殖栖息地丧失和退化的威胁(Wilcove&Wikelski,20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栖息地丧失 迁徙动物 野生动物 气候变化 洄游 觅食 长距离
原文传递
历史时期人类侵蚀对大熊猫种群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朱立峰 胡义波 +1 位作者 张泽钧 魏辅文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6期1534-1538,共5页
人为因素影响生物多样性,并已导致世界各地许多动物种群的缩小与灭绝.本文通过对近300年来人口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人口爆发期间(18~19世纪)大熊猫分布区发生了快速收缩.同时,在大熊猫历史分布区,由于政府农业政策和引进新作物的推动... 人为因素影响生物多样性,并已导致世界各地许多动物种群的缩小与灭绝.本文通过对近300年来人口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人口爆发期间(18~19世纪)大熊猫分布区发生了快速收缩.同时,在大熊猫历史分布区,由于政府农业政策和引进新作物的推动,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导致了大熊猫栖息地的急剧丧失和破碎化.本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制定有效的大熊猫保护策略,即应积极保护和增加这个标志性物种的栖息地,尤其是已确定为高人类压力的分布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 分布区缩小 人口爆发 土地利用 栖息地丧失 保护策略
原文传递
路见百鸟折翼 老挝Nalan村考察记
20
作者 张明霞(文/图) 《人与生物圈》 2020年第3期44-45,共2页
中国和老挝的国境线上丛林延绵,孕育着诸多的热带物种,然而当地的生态系统也面临着非法狩猎和栖息地丧失的巨大压力。2018~2019年,我们在这一带考察时,多次住在老挝琅南塔省一个叫Nalan的小山村。在与当地人短暂的相处中,我对他们的生... 中国和老挝的国境线上丛林延绵,孕育着诸多的热带物种,然而当地的生态系统也面临着非法狩猎和栖息地丧失的巨大压力。2018~2019年,我们在这一带考察时,多次住在老挝琅南塔省一个叫Nalan的小山村。在与当地人短暂的相处中,我对他们的生活方式进行了粗浅的观察,试图从这里和其他一些相邻城市了解中老边境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栖息地丧失 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态系统 老挝 狩猎 考察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