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9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豫西旱地烟薯间作模式下不同株距对烤烟生长及产量质量的影响
1
作者 王悦华 马珂 +7 位作者 苏少伟 周俊学 申洪涛 温烜琳 张书豪 李友军 王艳芳 刘领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4-204,共11页
为探索适宜豫西旱地烤烟高质量发展的烟薯产业综合体模式,以烤烟‘LY1306’和鲜食甘薯‘普薯32’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研究“烟垄栽薯”2∶2间作模式下烤烟不同株距(65、60 cm和55 cm)配置对烟株生长及产量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烟株... 为探索适宜豫西旱地烤烟高质量发展的烟薯产业综合体模式,以烤烟‘LY1306’和鲜食甘薯‘普薯32’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研究“烟垄栽薯”2∶2间作模式下烤烟不同株距(65、60 cm和55 cm)配置对烟株生长及产量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烟株移栽后90 d,与烤烟单作相比,烤烟株距为65 cm时,烟薯间作烟叶的最大叶长和最大叶宽分别提高5.09%~5.12%和5.17%~8.17%,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提高4.90%~6.81%,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和蒸腾速率(T_(r))分别提高16.39%~21.50%、23.82%~27.72%和36.21%~45.31%,土传根茎病害发病率降低74.38%~78.42%;烤烟株距为60 cm时,烟薯间作烟叶的最大叶长和最大叶宽分别提高3.71%~4.79%和4.69%~7.61%,SPAD值提高3.80%~5.55%,P_(n)、G_(s)和T_(r)分别提高14.03%~19.77%、15.68%~22.49%和29.83%~35.78%,土传根茎病害发病率降低75.30%~78.11%;两种株距下烤后烟叶内在化学成分配比较烤烟单作更为合理。随着烤烟株距的减小,间作处理的土地当量比(LER)、总产值及烤烟感官评吸总分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当烤烟株距为60 cm时,烟薯间作的总产值在2021年和2022年分别达82 855.40 CNY·hm^(-2)和81 654.55 CNY·hm^(-2),较烤烟单作提高15.85%和22.43%。综上,豫西旱地采用“烟垄栽薯”2∶2间作模式的LER>1,具有间作优势,且烤烟株距调整为60 cm时(烤烟单作株距65 cm),烟株生长较好,产量质量指标最优,综合效益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烟薯间作 株距 烟叶产量 烟叶质量 豫西旱地
下载PDF
带宽和株距对带状间作大豆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2
作者 袁晓婷 王甜 +7 位作者 罗凯 刘姗姗 彭新月 杨立达 蒲甜 王小春 杨文钰 雍太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1-171,共11页
间套作系统中合理的田间配置能改善作物生长环境,增加系统产量。为进一步完善西南地区大豆-玉米带状间作系统高产高效的田间配置技术,本研究以大豆-玉米带状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综合分析2.0 m(B1)和2.4 m(B2)2个带宽... 间套作系统中合理的田间配置能改善作物生长环境,增加系统产量。为进一步完善西南地区大豆-玉米带状间作系统高产高效的田间配置技术,本研究以大豆-玉米带状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综合分析2.0 m(B1)和2.4 m(B2)2个带宽与9 cm(P1)、11 cm(P2)、14 cm(P3)、18 cm(P4)4个株距对大豆物质积累分配、籽粒灌浆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B2带宽下各株距处理的净光合速率均高于B1,其2年平均值在B2下较B1增加14.26%;相同带宽下净光合速率在B1P4和B2P4达到最大,开花期较B1P1和B2P1增加13.57%和25.21%。2个带宽下大豆群体物质积累均随株距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且分别在B1P3和B2P2下达到最大,完熟期B2较B1增加9.82%~22.08%。同时,带宽与株距的增加促进了大豆花后物质的积累与向籽粒的转移,与B1相比,B2处理使大豆花后干物质积累量与干物质转移量分别增加13.82%~28.01%和13.38%~37.76%,籽粒物质积累占比增加到41.80%~44.26%。物质积累的增加改善籽粒灌浆过程,B2带宽下籽粒灌浆活跃期(D)较B1延长2~3 d;2种带宽下平均灌浆速率均在P4达到最大且分别较P1增加5.80%和6.58%。产量结果表明,大豆-玉米带状间作模式中,带宽和株距的增加降低了群体有效株数,增加了单株粒数和百粒重;B2带宽下的大豆产量较B1增加22.32%~36.87%,2个带宽下分别在B1P3和B2P2达到最大值,2年间较B1P1和B2P1增加17.83%~26.44%和10.71%~10.76%。综上所述,2.4m带宽下大豆株距为11 cm时能有效改善大豆花后干物质积累和分配,促进籽粒灌浆,增加单株粒数和百粒重,提高大豆群体产量,实现大豆-玉米带状间作系统的高产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大豆 带宽 株距 物质积累 产量
下载PDF
株距和穴栽苗数不同配置对喀斯特山区水稻产量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
作者 张发丽 黄婷婷 +2 位作者 张恒栋 何志旺 敖正友 《贵州农业科学》 2024年第1期25-32,共8页
【目的】探明喀斯特山区水稻移栽株距和穴苗数配置对其产量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为水稻机插栽培密度和穴栽苗数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用2种不同类型水稻品种晶两优534(多穗型杂交籼稻)和甬优1540(大穗型籼粳杂交水稻),在固定移栽行... 【目的】探明喀斯特山区水稻移栽株距和穴苗数配置对其产量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为水稻机插栽培密度和穴栽苗数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用2种不同类型水稻品种晶两优534(多穗型杂交籼稻)和甬优1540(大穗型籼粳杂交水稻),在固定移栽行距(30 cm)基础上,设置不同移栽株距(13.33 cm、20 cm和26.67 cm)和穴栽苗数(1苗、2苗和3苗),分析株距与穴苗数不同配置处理水稻的产量和干物质积累量。【结果】株距对2个水稻品种的有效穗均有显著(P<0.05)影响,对产量均无显著影响;随株距增加,2个水稻品种的有效穗呈降低趋势;大穗型水稻品种甬优1540的穗粒数随株距增加呈增加趋势,而多穗型品种晶两优534穗粒数受株距影响不明显;晶两优534千粒重随株距增加而降低,甬优1540千粒重受株距影响不明显;2个水稻品种的产量与干物质积累量均表现随株距增加而降低。穴栽苗数对2个水稻品种的产量均有显著(P<0.05)影响,对千粒重均无显著影响;相同株距条件下,晶两优534的有效穗和千粒重随穴栽苗数增加呈增加趋势,而穗粒数、产量及干物质积累量则随穴栽苗数增加而明显减少;穴栽苗数对甬优1540的有效穗、穗粒数和千粒重影响不明显,而产量与干物质积累量随穴栽苗数增加明显降低。【结论】在固定水稻行距(30 cm)基础上,一定范围内株距(13.33~26.67 cm)的变化对不同类型水稻产量影响较小,控制穴栽苗数(1~2苗)有利于水稻获得高产,同时该行株距及穴苗数配置适宜于水稻机插栽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株距 苗数配置 产量 喀斯特山区
下载PDF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品种选配及行株距搭配分析
4
作者 李万行 赵丽梅 聂根荣 《河北农机》 2024年第1期115-117,共3页
为探究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品种选配及行株距搭配影响,文章以广西百色地区田间试验为例,选定了适应当地气候的大豆品种“皖黄506”和玉米品种“青青700”,设置了对照组(大豆行距50cm,大豆株距20cm;玉米行距80cm,玉米株距30cm)、紧密种... 为探究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品种选配及行株距搭配影响,文章以广西百色地区田间试验为例,选定了适应当地气候的大豆品种“皖黄506”和玉米品种“青青700”,设置了对照组(大豆行距50cm,大豆株距20cm;玉米行距80cm,玉米株距30cm)、紧密种植组(大豆行距40cm,大豆株距15cm;玉米行距70cm,玉米株距25cm)、宽松种植组(大豆行距60cm,大豆株距25cm;玉米行距90cm,玉米株距35cm)等三个不同行株距组合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紧密种植配置在生长指标、产量、品质参数、资源利用效率和病虫害发生率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紧密种植配置可提高农作物生产效益,降低资源浪费,减少病虫害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玉米 株距搭配 生长指标 蛋白质含量
下载PDF
小株距高密度蔬菜植苗机构设计与试验 被引量:1
5
作者 俞高红 李成虎 +3 位作者 汪应萍 赵雄 王磊 郑剑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6-105,138,共11页
针对现有植苗机构用于小株距蔬菜移栽时出现的轨迹不合理、穴口太大及秧苗直立性差等问题,提出一种适用于蔬菜小株距高密度移栽的史蒂芬森(Stephenson)型六连杆植苗机构。首先,建立史蒂芬森型六连杆植苗机构运动学模型,基于Visual Basic... 针对现有植苗机构用于小株距蔬菜移栽时出现的轨迹不合理、穴口太大及秧苗直立性差等问题,提出一种适用于蔬菜小株距高密度移栽的史蒂芬森(Stephenson)型六连杆植苗机构。首先,建立史蒂芬森型六连杆植苗机构运动学模型,基于Visual Basic 6.0开发植苗机构辅助分析优化设计软件,分析了不同机构参数对植苗轨迹姿态的影响,并通过优化人机交互的方式得到一组满意的机构参数;其次,对植苗机构进行结构设计,三维建模并进行虚拟样机仿真,搭建试验台并进行空转试验得到实际植苗轨迹,将理论轨迹、虚拟仿真轨迹和实际植苗轨迹进行对比,三者轨迹基本一致,验证了该植苗机构设计的合理性。最后开展了植苗试验,在转速20~40 r/min下进行植苗试验时,植苗平均合格率91.7%,移栽后钵苗株距控制在110 mm左右,直立度接近于90°,满足小株距高密度移栽要求,验证了植苗机构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蔬菜植苗机构 株距 密植移栽 人机交互 虚拟仿真 植苗试验
下载PDF
定植株距和整枝方式对早春茬番茄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6
作者 杨圆圆 张武斌 +3 位作者 蒋丽媛 刘小媛 陈金丽 赵伟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3年第10期36-41,共6页
为节约用苗量,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以番茄‘普罗旺斯’、樱桃番茄‘甜美3号’为材料,分别设置4个不同株距番茄(45,60,75和90 cm)和樱桃番茄(30,40,50和60 cm)处理,采用双秆整枝方式,番茄以单位面积相同秆数[2117秆·(667 m^(2))^(-... 为节约用苗量,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以番茄‘普罗旺斯’、樱桃番茄‘甜美3号’为材料,分别设置4个不同株距番茄(45,60,75和90 cm)和樱桃番茄(30,40,50和60 cm)处理,采用双秆整枝方式,番茄以单位面积相同秆数[2117秆·(667 m^(2))^(-1)]的45_单处理和90_(双)处理为对照,在此基础上增加定植密度60_(双)[3176秆·(667 m^(2))^(-1)]和75_(双)[2540秆·(667 m^(2))^(-1)]处理;樱桃番茄以单位面积相同秆数[3176秆·(667 m^(2))^(-1)]的30_(单)和60_(双)处理为对照,在此基础上增加定植密度40_(双)[4764秆·(667 m^(2))^(-1)]和50_(双)处理[3811秆·(667 m^(2))^(-1)]。研究定植株距和整枝方式对番茄生长、产量及经济成本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用苗量减少的情况下采用双秆整枝效果明显,番茄75_(双)处理纯收益最高,较对照45_(单)处理提高了1816.2元·(667 m^(2))^(-1);叶绿素含量最高,SPAD值为63.01;产量最高为5.91 kg·m^(-2),较对照45_(单)处理提高了14.3%。樱桃番茄40_(双)处理纯收益最高,较对照30_(单)处理提高了2038.6元·(667 m^(2))^(-1);叶绿素含量最高,SPAD值为63.67;产量最高为4.98 kg·m^(-2),较对照30_(单)处理提高了12.2%。综合考虑番茄植株生长、产量及经济效益等因素,本研究区早春茬番茄适宜采用株距75 cm双秆整枝方式,樱桃番茄适宜采用株距40 cm双秆整枝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樱桃番茄 早春茬 双秆整枝 定植株距
下载PDF
“宽早优”植棉模式下不同株距配置对棉花生长及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
7
作者 王洪彬 贺立强 +4 位作者 张东风 宋美珍 王海娟 王志刚 刘海燕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59-472,共14页
【目的】探究适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宽早优”植棉模式的最佳株距和种植密度,从而为当地建立高产高效的棉花栽培技术体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21―2022年开展田间试验,采用“宽早优”(76 cm等行距,地膜宽2.05 m)种植模式,1膜3... 【目的】探究适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宽早优”植棉模式的最佳株距和种植密度,从而为当地建立高产高效的棉花栽培技术体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21―2022年开展田间试验,采用“宽早优”(76 cm等行距,地膜宽2.05 m)种植模式,1膜3行3带。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棉花品种(新陆早61号和K07-12),副区为株距处理(设置5.5 cm、7.5 cm、9.5 cm、11.5 cm、13.5 cm和15.5 cm共6个水平)。研究不同处理对棉花的生育期、农艺性状、叶绿素含量(soil and plant analyzer development,SPAD值)、干物质质量、冠层结构、产量以及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随着株距的增加,供试棉花品种的生育期缩短,单株果枝数、株高、茎粗整体呈增加趋势,第1果枝节位高度呈波动降低趋势。不同株距处理对SPAD值无显著影响。2022年盛花期、盛铃期和吐絮期,随着株距的增大,生殖器官干物质质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叶面积指数呈波动减小趋势,冠层开度呈波动增加趋势。2021年,同一棉花品种在不同株距下的衣分、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均无显著差异。2022年9.5 cm株距配置下,新陆早61号和K07-12的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较高,纤维品质也较好。新陆早61号的纤维品质更加稳定,不同株距处理间的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长度整齐度指数、马克隆值、断裂比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差异均不显著。【结论】“宽早优”植棉模式下,株距为9.5 cm(理论种植密度为13.85万株·hm-2)时,新陆早61号和K07-12可获得较理想的叶面积指数与干物质质量,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较高,也可保持较好的纤维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株距 密度 “宽早优”植棉模式 农艺性状 干物质积累 冠层结构 产量 纤维品质
下载PDF
行株距配置对三江6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8
作者 范名宇 赵海成 +2 位作者 刘显爽 郑桂萍 李红宇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23年第4期11-18,共8页
为探索不同行株距配置对寒地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以三江6号为试材,在建三江创业农场进行不同行株距配置(行距:30~30 cm,17~33 cm;株距:10、12、14 cm)研究,测定水稻生育动态、产量和品质。研究结果表明:行距和株距互作对株高、茎... 为探索不同行株距配置对寒地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以三江6号为试材,在建三江创业农场进行不同行株距配置(行距:30~30 cm,17~33 cm;株距:10、12、14 cm)研究,测定水稻生育动态、产量和品质。研究结果表明:行距和株距互作对株高、茎数、SPAD值、单位面积穗粒、穗粒数、理论产量、精米率、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影响均达显著水平。行距17~33 cm水稻株高显著高于行距30~30 cm,株距12 cm的株高最矮,14 cm的SPAD值和茎数最高。同行距30~30 cm相比,行距17~33 cm处理单位面积穗数显著提高了11.59%,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显著降低了5.07%和4.41%,对理论产量影响不显著;株距10 cm的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理论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结实率受行、株距影响较小。行距17~33 cm的垩白度、垩白粒率和蛋白质含量较30~30 cm分别显著提高了8.78%、7.99%和0.55%;随着株距的增加,加工、外观以及食味品质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蛋白质含量呈现相反趋势;株距12 cm的加工、外观和蒸煮食味品质表现最优,蛋白含量最低;不同处理对直链淀粉含量影响较小。综合分析表明:三江6号在建三江地区采用(17~33)×10 cm组合可获得高产,(30~30)×12 cm组合品质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产量 品质 行距 株距
下载PDF
不同株距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9
作者 黄显然 《南方农业》 2023年第22期52-54,共3页
近年来,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在广西梧州市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为寻求适宜岑溪市归义镇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密度,试验基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播种机的使用,分别对玉米和大豆根据不同株距各设置3个水平,共设置9个处理,3次重复,分析... 近年来,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在广西梧州市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为寻求适宜岑溪市归义镇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密度,试验基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播种机的使用,分别对玉米和大豆根据不同株距各设置3个水平,共设置9个处理,3次重复,分析其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农艺性状及产量影响情况。结果表明,不同株距对玉米和大豆的农艺性状、产量均有显著影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各处理小区折合单位面积产值从高到低为8>2>5>4>7>1>6>3>9,其中以处理8和处理2的合计667 m2产值更高。因此,采用适中的种植密度可在满足对高产目标要求的基础上,提高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株距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农艺性状 产量 广西岑溪市归义镇双贵村
下载PDF
不同株距对紫甘薯“内渝紫2号”生长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10
作者 陈娟 王一鸣 +2 位作者 唐建 宋锐 缪鑫 《蔬菜》 2023年第6期23-26,共4页
为确定紫甘薯新品种“内渝紫2号”最佳种植株距,为新品种的示范推广提供技术依据,设置5种不同株距(20、25、30、35、40cm),对不同株距条件下紫甘薯“内渝紫2号”的植株性状、产量性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加大株距有利于提高茎蔓长... 为确定紫甘薯新品种“内渝紫2号”最佳种植株距,为新品种的示范推广提供技术依据,设置5种不同株距(20、25、30、35、40cm),对不同株距条件下紫甘薯“内渝紫2号”的植株性状、产量性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加大株距有利于提高茎蔓长度、分枝数、单株结薯数、单株鲜薯质量和大中薯比例;在30~40 cm范围内,缩小株距,有利于提高鲜薯产量、茎叶产量和薯干产量;30 cm株距时鲜薯产量和薯干产量最高,667 m2产量分别为1722.67 kg和480.63 kg。综合考虑,建议“内渝紫2号”栽培株距为30 cm,可获得较为理想的鲜薯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株距 产量 生长
下载PDF
食叶草和将军菊苣适宜株距及刈割间隔期筛选研究
11
作者 杜玉芬 闫征远 +2 位作者 杨云云 许光利 李文虎 《现代农业科技》 2023年第18期179-183,188,共6页
本文以食叶草(品种编号S-1和S-2)和将军菊苣(品种编号J-1、J-2、J-3和J-4)为试验材料,在椰糠半无土栽培模式下,研究不同株距(25、30、35 cm)和刈割间隔期(30、35、40 d)对牧草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株距为25 cm时,将军菊苣J-1品... 本文以食叶草(品种编号S-1和S-2)和将军菊苣(品种编号J-1、J-2、J-3和J-4)为试验材料,在椰糠半无土栽培模式下,研究不同株距(25、30、35 cm)和刈割间隔期(30、35、40 d)对牧草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株距为25 cm时,将军菊苣J-1品种的单株产量最高;当株距为30 cm时,食叶草S-1、S-2品种和将军菊苣J-4品种的单株产量最高,食叶草S-1、S-2品种叶片数最多,将军菊苣J-1、J-2、J-3、J-4品种的干物质含量最高,食叶草S-2品种以及将军菊苣J-1、J-4品种叶片粗蛋白含量最高;当株距为35 cm时,将军菊苣的叶片宽度(除J-1品种外)、全株鲜重、全株干重(除J-1品种外)均较高,单株产量与其他株距组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当间隔35 d刈割时,所有牧草品种的叶片粗蛋白含量均高于其他刈割间隔期;当间隔40 d刈割时,牧草叶片长度、叶片数(除将军菊苣J-1品种外)、全株鲜重(除将军菊苣J-4品种外)、全株干重和干物质含量均高于其他刈割间隔期。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当株距为30 cm、刈割间隔期为40 d时,可实现食叶草高产;当株距为30 cm、刈割间隔期为35 d时,可实现食叶草优质生产;当株距为30 cm、刈割间隔期为35 d时,可实现将军菊苣优质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叶草 将军菊苣 株距 刈割间隔期 叶片生长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株距对湖南茄衣烟生长和烟叶品质的影响
12
作者 刘旭东 邢云飞 +4 位作者 危跃 罗小红 赵耀辉 杨亚仑 覃飚 《湖南农业科学》 2023年第2期25-28,共4页
以茄衣烟品种CX80为试材,在湖南怀化烟区研究了不同栽培株距对茄衣烟生长和烟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栽培株距为35 cm时,烟叶的物理特性表现最优,作为茄衣烟叶的工业可用性最好;烟叶的总糖含量以栽培株距35和40 cm处理较合适,分别为1... 以茄衣烟品种CX80为试材,在湖南怀化烟区研究了不同栽培株距对茄衣烟生长和烟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栽培株距为35 cm时,烟叶的物理特性表现最优,作为茄衣烟叶的工业可用性最好;烟叶的总糖含量以栽培株距35和40 cm处理较合适,分别为1.75%和2.36%;烟碱含量是栽培株距35和40 cm处理最接近适宜范围,分别为4.18%和4.35%;钾氯比是栽培株距40 cm处理最高,其次是35 cm处理,分别为3.35和2.85;氮碱比最接近1的是栽培株距35 cm处理,其次是30和40 cm处理,分别为0.85、0.75和0.73;各类致香物质含量总量最高的处理是栽培株距40 cm处理,达737.439μg/g,其次是栽培株距30 cm处理,为718.455μg/g;感官质量总分得分高的是栽培株距30和40 cm处理,分别为47.50和47.25分,其次是栽培株距35 cm处理,为46.50。综合各项指标,在湖南怀化烟区,茄衣烟品种CX80的栽培株距为35~40 cm时,烟叶的物理质量较好,致香物质含量较高,感官质量评价得分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茄衣烟 栽培株距 农艺性状 烟叶品质 湖南
下载PDF
行株距配置对水稻茎秆形态生理与群体生态的影响 被引量:82
13
作者 闫川 丁艳锋 +3 位作者 王强盛 李刚华 黄丕生 王绍华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30-536,共7页
以籼稻品种丰优香占和粳稻品种武运粳7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行株距配置对茎秆形态生理与群体生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中等行距(30.0 cm×13.3 cm)处理的产量最高,窄行距产量最低,差异显著(P<0.05)。中等行距配置较宽、窄行距处理显... 以籼稻品种丰优香占和粳稻品种武运粳7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行株距配置对茎秆形态生理与群体生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中等行距(30.0 cm×13.3 cm)处理的产量最高,窄行距产量最低,差异显著(P<0.05)。中等行距配置较宽、窄行距处理显著减少了节间长度,增加了节间粗度、茎壁厚度及维管束数目,植株抗折力得到明显的提高,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中等行距处理下水稻茎秆在齐穗期和灌浆后期单位长度节间干物质含量及灌浆期干物质转运量最大。此外,中等行距配置群体具有适宜的叶面积指数和较高的剑叶光合速率;不同行距配置群体内部CO2浓度、光照强度、温度和湿度等微气象因子具有一定差异,中等行距配置具有良好的群体微气象环境。阐述了适当扩大行距是水稻高产的必备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株距配置 形态特性 生理特性 小气候
下载PDF
行株距配置对不同穗型冬小麦品种光合特性及产量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43
14
作者 李娜娜 李慧 +6 位作者 裴艳婷 石玉华 田奇卓 谢连杰 王树亮 刘鑫 徐凤娇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2869-2878,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行株距配置对两种穗型小麦品种生育后期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为不同类型品种超高产栽培的行株距配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中多穗型济麦20和大穗型山农8355为材料,探讨5种行株距配置对产量构成及生育后期光合、衰... 【目的】研究不同行株距配置对两种穗型小麦品种生育后期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为不同类型品种超高产栽培的行株距配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中多穗型济麦20和大穗型山农8355为材料,探讨5种行株距配置对产量构成及生育后期光合、衰老特性等指标的调控作用。【结果】均等行株距和窄行宽株距可显著提高孕穗至花后7d的叶面积系数和群体净光合速率。旗叶净光合速率随着行距扩大和株距的缩小而提高,且提高幅度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增加。不同行株距处理的抗氧化酶活性与旗叶光合速率变化趋势一致,与丙二醛含量相反。大穗型山农8355灌浆中后期抗衰特性和光合速率优于中多穗型济麦20。光合速率与籽粒产量的相关不显著,群体光合速率与产量构成三因素的相关显著性因生育进程而呈现较大差异,群体与旗叶光合速率自开花14d开始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行株距配置可有效调控小麦产量构成三因素并最终影响籽粒产量;宽行窄株距可改善生育后期光合特性,延缓衰老;实现高产的最佳行株距配置依品种类型而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株距配置 品种类型 群体光合 产量构成 相关性
下载PDF
行株距配置对超高产早晚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7
15
作者 林洪鑫 潘晓华 +3 位作者 石庆华 彭春瑞 吴建富 雷享亮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9-85,共7页
在30万蔸/hm2(早稻)和25万蔸/hm2(晚稻)密度下,以超高产早稻陆两优996、淦鑫203和超高产晚稻淦鑫688、天优华占为试验材料,研究了3个施氮水平下不同行株距配置对超高产早、晚稻产量的影响。不施氮时,供试的4个品种(组合)均在窄行距时产... 在30万蔸/hm2(早稻)和25万蔸/hm2(晚稻)密度下,以超高产早稻陆两优996、淦鑫203和超高产晚稻淦鑫688、天优华占为试验材料,研究了3个施氮水平下不同行株距配置对超高产早、晚稻产量的影响。不施氮时,供试的4个品种(组合)均在窄行距时产量最高;施氮条件下,淦鑫203在中行距时产量最高,陆两优996和天优华占在宽行距和窄行距时产量较高,而淦鑫688在窄行距时产量较高。不同行株距配置对陆两优996和天优华占产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有效穗数,对淦鑫203主要通过影响每穗粒数,而对淦鑫668则主要通过影响结实率来实现。品种间对行株距配置响应的差异与淦鑫203的每穗粒数较少、成穗率较低,而陆两优996和天优华占的每穗粒数较多、成穗率较高,淦鑫688的叶面积指数较高有关。早稻陆两优996的适宜行株距为33.0 cm×10.0 cm或20.6 cm×16.0 cm,淦鑫203为25.4 cm×13.0 cm;晚稻天优华占为40.0 cm×10.0 cm或20.0 cm×20.0 cm,淦鑫688为20.0 cm×20.0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产水稻 早稻 晚稻 株距配置 栽插密度 产量 氮肥利用率
下载PDF
栽培因子对大豆生长发育及群体产量的影响——Ⅰ .播期、密度、行株距 (配置方式 )对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3
16
作者 赵双进 张孟臣 +1 位作者 杨春燕 王文秀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9-32,共4页
通过5年10项次的系列试验,研究了影响大豆产量的栽培因子的单因素、多因素对大豆器官生长发育和群体产量的影响,分析了栽培因子的实施效应。播期、密度、行株距配置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一般夏大豆品种较早播种,生长稳健,分枝、有效荚数和... 通过5年10项次的系列试验,研究了影响大豆产量的栽培因子的单因素、多因素对大豆器官生长发育和群体产量的影响,分析了栽培因子的实施效应。播期、密度、行株距配置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一般夏大豆品种较早播种,生长稳健,分枝、有效荚数和单株粒重增加,有利于高产;不同株型类型品种的适宜密度有显著差异,主茎型>分枝紧凑型>分枝松散型,在适宜密度条件下均可达到较高产量水平;缩小行距,有利于增加群体数量,叶面积指数增加;适当增加株距,有利于改善单株生育状况和后期透光条件,提高单株生产力。因此,夏大豆产区实现田间最佳分布措施是缩小行距,扩大株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因子 大豆 生长发育 群体产量 播期 密度 株距 配置方式
下载PDF
施氮量和株距对机插杂交稻结实期养分转运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4
17
作者 孙永健 马均 +4 位作者 孙园园 杨志远 徐徽 熊洪 徐富贤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510-1520,共11页
以中迟熟杂交稻渝香203为材料,研究施氮量和株距对机插稻结实期养分转运和产量的影响,并探讨结实期养分转运与产量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施氮量及株距对机插稻结实期物质转运、各营养器官养分转运及最终产量均存在显著的调控作用。在机... 以中迟熟杂交稻渝香203为材料,研究施氮量和株距对机插稻结实期养分转运和产量的影响,并探讨结实期养分转运与产量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施氮量及株距对机插稻结实期物质转运、各营养器官养分转运及最终产量均存在显著的调控作用。在机插行距30 cm下,施氮量150 kg·hm^-2与机插株距17.5 cm配合可以有效的提高机插稻结实期叶片与茎鞘养分及物质转运、协调高产栽培的穗、粒矛盾,从而显著提高籽粒产量;施氮量为105 kg·hm^-2,以机插株距15~17.5 cm为宜,而施氮量为195 kg·hm^-2,应适当扩大株距,来缓解机插稻结实期物质输出率及转运率的降低,提高总颖花数及结实率,本试验机插株距以17.5~20 cm为宜。相关性分析表明,施氮量和株距下机插稻稻谷产量与结实期叶片、茎鞘养分转运存在显著和极显著的相关性;并结合产量表现,尤其以叶片及茎鞘磷、钾养分的转运利用率与产量相关性最高(r=0.551^**~0.693^**),对促进增产更为重要。本研究为中迟熟杂交稻机械化育插秧配套技术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量 株距 机插稻 养分转运 产量
下载PDF
不同株距和缓释氮肥配施量下机插杂交稻的产量及光合特性 被引量:16
18
作者 王海月 殷尧翥 +6 位作者 孙永健 李应洪 杨志远 严奉君 张绍文 郭长春 马均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43-855,共13页
【目的】温江地区高产水稻的推荐施氮量为180 kg/hm^2,以此为基础,机插稻缓释氮肥与常规尿素适宜配比为7∶3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密度和缓释氮肥配施量对机插稻分蘖特性、干物质积累量、光合物质生产特性、群体生长率及产量的影响。【方法... 【目的】温江地区高产水稻的推荐施氮量为180 kg/hm^2,以此为基础,机插稻缓释氮肥与常规尿素适宜配比为7∶3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密度和缓释氮肥配施量对机插稻分蘖特性、干物质积累量、光合物质生产特性、群体生长率及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进行了机插杂交稻田间试验。在行距为30 cm下,设3种株距处理为16 cm、18 cm、20 cm;在尿素氮施用量54 kg/hm^2下,设4个缓释氮用量为36、66、96和126kg/hm^2,总施氮量相应为90、120、150和180 kg/hm^2。在插秧时缓释肥与尿素混合,一次性追施。调查了主要生育期水稻生长和氮素吸收运移量。【结果】缓释氮肥配施量和株距对主要生育期的水稻干物质积累量、光合特性及产量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调控效应,且互作效应显著;缓释氮肥配施量的效应明显高于株距。在机插行距30 cm下,株距为18 cm,总施氮量为150和180 kg/hm^2时,可有效提高叶面积指数(LAI)、单茎茎鞘与叶片干物重,叶面积衰减慢,拔节至齐穗期光合势大,群体生长率高,光合特性强,促进干物质累积,在足够穗数的基础上,显著增加了穗粒数,提高了群体颖花量,保持了稳定的结实率和千粒重,从而显著提高机插稻产量。株距为16 cm,施氮量为150 kg/hm^2时,水稻群体茎蘖数增长快,拔节后群体茎蘖数缓慢消减,有效穗数足,虽穗粒数显著降低,但有较高的结实率和千粒重,从而协调出较高的产量。而株距为20 cm,配施总氮量为180 kg/hm^2处理,在保证有效穗数的基础上,促壮秆和攻大穗,增加了穗粒数,干物质积累量多,灌浆充实量大,千粒重增加。相关性分析表明,株距与缓释氮肥配施量耦合下,尤其以拔节至齐穗期光合势、齐穗期高效LAI与产量相关性较高(r=0.87**~0.91**),对促进增产更为重要。【结论】在机插行距30 cm下,株距为18 cm,缓释氮肥(96 kg/hm^2)与常规尿素(54 kg/hm^2)配施总氮量为150 kg/hm^2时,能充分发挥本区域机插杂交籼稻高产的优势、提高光合物质生产,产量最高可达11463.8 kg/hm^2,为本试验的最佳肥密运筹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插稻 株距 缓释氮肥用量 产量 光合物质生产
下载PDF
常规氮肥与缓释氮肥配施对不同株距机插杂交稻磷素吸收、转运及分配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1
19
作者 王海月 蒋明金 +7 位作者 孙永健 郭长春 殷尧翥 何艳 严田蓉 杨志远 徐徽 马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5-125,共11页
在前期研究确定总氮用量180 kg hm–2下,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7∶3配施比例可获得机插稻高产的基础上,研究缓释氮肥配施和不同株距下机插杂交稻磷素积累、分配与利用特征及其与产量的关系。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设3种机插株距(行距均为30 c... 在前期研究确定总氮用量180 kg hm–2下,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7∶3配施比例可获得机插稻高产的基础上,研究缓释氮肥配施和不同株距下机插杂交稻磷素积累、分配与利用特征及其与产量的关系。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设3种机插株距(行距均为30 cm)16、18及20 cm和4个缓释氮肥用量(36、66、96和126 kg hm–2)与常规氮肥(均为54kg hm–2)配施处理。结果表明,缓释氮肥用量对机插稻主要生育时期磷素积累量、各生育阶段磷素吸收量及吸收速率、结实期茎鞘磷素转运量及转运率和叶片磷素转运率及贡献率均有显著影响。在株距为18 cm,群体密度为18.52万穴hm–2,缓释氮肥(96 kg hm–2)与常规氮肥(54 kg hm–2)配施总量为150 kg hm–2时,可有效提高机插稻对磷素的吸收,促进结实期茎鞘、叶片磷素向穗部的转运及分配,能充分发挥本区域机插杂交籼稻的优势,产量可达11 463.8 kg hm–2,为本试验的最佳肥密运筹处理。株距为16 cm,群体密度(20.84万穴hm–2)相对较大,施氮总量为180 kg hm–2时,群体吸收的磷总量较高,进一步促进了植株体内磷素的吸收转运及分配,有利于产量提高,但从节本增效的角度考虑,以缓释氮肥配施量150 kg hm–2为宜;株距增加到20 cm施氮总量在180 kg hm–2下,群体(16.67万穴hm–2)较小,吸收磷素的绝对量少,茎鞘、叶片中的磷素向穗部转运量多,穗部磷素积累量增加,产量增加。相关分析表明,株距与缓释氮肥配施量耦合下,尤其以齐穗期至成熟期茎鞘磷素转运量与产量相关性较高(r=0.72**),更有利于产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插稻 株距 缓释氮肥 磷素吸收 转运及分配
下载PDF
不同株距下氮肥减量配施运筹对机插杂交稻的产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20
作者 王海月 张桥 +6 位作者 武云霞 严奉君 郭长春 孙永健 徐徽 杨志远 马均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47-456,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机插株距下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减量配施在水稻关键生育时期的运筹方式,为水稻机插秧配套技术的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以中迟熟杂交籼稻川谷优7329为试验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在机插行距均为30 cm下,设株... 【目的】研究不同机插株距下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减量配施在水稻关键生育时期的运筹方式,为水稻机插秧配套技术的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以中迟熟杂交籼稻川谷优7329为试验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在机插行距均为30 cm下,设株距16 cm、18 cm、20 cm;并设4种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运筹模式:1)基肥为96 kg/hm^2缓释氮肥和24 kg/hm^2常规氮肥,不施追肥;2)基肥施96 kg/hm^2缓释氮肥,追肥施24 kg/hm^2常规氮肥;3)基肥施96 kg/hm^2缓释氮肥和54 kg/hm^2常规氮肥,不施追肥;4)基肥为96 kg/hm^2缓释氮肥和24 kg/hm^2常规氮肥,追肥为30kg/hm^2常规氮肥;以不施氮肥为对照。【结果】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减量配施运筹和株距对机插杂交籼稻叶面积指数(LAI)、拔节-齐穗期光合势及产量的影响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且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减量配施运筹的效应明显高于机插株距。3种株距下,随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配施量及常规氮肥后移量的增加,机插杂交籼稻的LAI、拔节-齐穗期光合势、干物质积累量、净光合速率及产量均呈增加的趋势。株距为16 cm时,群体茎蘖数显著增大,形成的有效穗多,对养分的竞争性增强,光合特性减弱,未能形成大穗,虽然结实率高但每穗粒数较少,产量较低;株距为20cm,由于密度降低,群体茎蘖数显著减少,形成的有效穗少,后期对养分的吸收充足,光合特性增强,形成了足够的大穗,每穗实粒数显著增加,但结实率和千粒重较小,因此未能高产;而株距为18 cm时,在足够群体茎蘖数的基础上形成的有效穗较多,后期能有效吸收养分,光合特性增强,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增大。相关分析表明,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减量配施运筹和株距下,尤以齐穗-成熟期群体生长率、拔节-齐穗期光合势和齐穗期有效叶面积指数与产量相关性较高。【结论】株距为18 cm,96 kg/hm^2缓释氮肥和24 kg/hm^2常规氮肥作为基肥施用,30 kg/hm^2常规氮肥作为追肥在倒4叶期施用,能充分发挥本区域机插杂交籼稻的高产优势,提高光合物质生产,产量最高可达11 681.56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插稻 株距 产量 氮肥配施运筹 光合物质生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