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6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行/株距比对超高产早稻产量和上部三叶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林洪鑫 彭春瑞 +3 位作者 袁展汽 肖运萍 刘仁根 汪瑞清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15,共8页
于2011和2012年,采用再裂区设计,以超高产早稻中嘉早17和淦鑫203为材料,在31.20万蔸/hm2密度下,研究了行/株距比对不同品种产量和上部三叶形态特征的影响及二者的关系。结果表明,两品种施氮处理的产量均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淦鑫203的... 于2011和2012年,采用再裂区设计,以超高产早稻中嘉早17和淦鑫203为材料,在31.20万蔸/hm2密度下,研究了行/株距比对不同品种产量和上部三叶形态特征的影响及二者的关系。结果表明,两品种施氮处理的产量均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淦鑫203的产量在不施氮时以RS/IS5.0(40.0 cm×8.0 cm)和RS/IS2.8(30.0 cm×10.7 cm)略高,在施氮时以RS/IS2.8和RS/IS2.0(25.0 cm×12.8 cm)显著高于RS/IS5.0和RS/IS1.3(20.0 cm×16.0 cm);而中嘉早17的产量在不施氮时以RS/IS2.0和RS/IS1.3显著高于RS/IS5.0和RS/IS2.8;在施氮时以RS/IS2.8、RS/IS2.0和RS/IS1.3显著高于RS/IS5.0。淦鑫203以RS/IS2.8和RS/IS2.0,中嘉早17以RS/IS2.0和RS/IS1.3有利于水稻高产和氮高效,而RS/IS5.0不利于水稻高产和氮高效。RS/IS对倒一叶的开张角和叶面积,倒二叶的基角,倒三叶的基角、叶长、叶宽和叶面积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淦鑫203倒二叶的开张角、叶宽和倒三叶的叶面积与产量正相关,而中嘉早17倒二叶的基角、叶宽和倒三叶的开张角、叶宽与产量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产早稻 株距比 施氮量 上部三叶 叶片形态
下载PDF
行/株距比对早晚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2
作者 杨成春 林洪鑫 +2 位作者 袁展汽 肖运萍 刘仁根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4年第24期118-122,共5页
为双季水稻的合理配置行/株距比(RS/IS)提供理论依据。以早稻‘淦鑫203’、‘中嘉早17’和晚稻‘淦鑫688’、‘五丰优T025’为材料,在31.20万蔸/hm2密度下,研究了行/株距比对早晚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早稻品种的产量以RS/IS2.... 为双季水稻的合理配置行/株距比(RS/IS)提供理论依据。以早稻‘淦鑫203’、‘中嘉早17’和晚稻‘淦鑫688’、‘五丰优T025’为材料,在31.20万蔸/hm2密度下,研究了行/株距比对早晚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早稻品种的产量以RS/IS2.8(30.0 cm×10.7 cm)和RS/IS2.0(25.0 cm×12.8 cm)处理较高,以RS/IS5.0(40.0 cm×8.0 cm)和RS/IS1.3(20.0 cm×16.0 cm)处理较低,而晚稻品种以RS/IS5.0和RS/IS2.0处理较高,以RS/IS2.8和RS/IS1.3处理较低。早稻氮素积累总量和氮肥表观利用率以RS/IS2.0处理较高,以RS/IS5.0处理较低,100 kg籽粒需氮量以RS/IS1.3处理较高,以RS/IS2.0处理较低;而晚稻氮素积累总量、100 kg籽粒需氮量和氮肥表观利用率以RS/IS2.8处理较高,以RS/IS5.0处理较低。可见,在该试验条件下,早晚稻4个品种采用25.0 cm×12.8 cm种植方式时的产量较高,采用20.0 cm×16.0 cm种植方式较低,氮素积累总量、100 kg籽粒需氮量和氮肥表观利用率以40.0cm×8.0cm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株距比 产量 氮素积累
下载PDF
行株距比对超高产晚稻产量和上部三叶的影响
3
作者 林洪鑫 袁展汽 +3 位作者 彭春瑞 肖运萍 刘仁根 汪瑞清 《中国稻米》 2014年第3期17-22,共6页
2011和2012年,采用再裂区设计,以超高产晚稻淦鑫688和五丰优T025为材料,在31.20万丛/hm2密度下,研究了行/株距比对不同品种产量和上部三叶形态特征的影响及两者的关系。结果表明,淦鑫688不施氮时,RS/IS(行株距比值)为2.0和2.8的处理产... 2011和2012年,采用再裂区设计,以超高产晚稻淦鑫688和五丰优T025为材料,在31.20万丛/hm2密度下,研究了行/株距比对不同品种产量和上部三叶形态特征的影响及两者的关系。结果表明,淦鑫688不施氮时,RS/IS(行株距比值)为2.0和2.8的处理产量显著高于比值为5.0和1.3的处理;在施氮时,RS/IS为5.0和2.0的处理产量显著高于2.8和1.3的处理。五丰优T025不施氮时的产量表现为RS/IS为1.3的处理显著高于5.0和2.8的处理;而在施氮时表现为RS/IS为5.0的处理显著高于2.0和1.3的处理。施氮时,RS/IS为2.0的处理提高了氮素积累总量和氮肥表观利用率,而RS/IS为5.0的处理降低了籽粒需氮量;不论施氮与否,两个品种在RS/IS为2.0时,倒1至倒3叶的基角、开张角和叶长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超高产 株距比 施氮量 上部三叶 产量
下载PDF
带宽和株距对带状间作大豆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袁晓婷 王甜 +7 位作者 罗凯 刘姗姗 彭新月 杨立达 蒲甜 王小春 杨文钰 雍太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1-171,共11页
间套作系统中合理的田间配置能改善作物生长环境,增加系统产量。为进一步完善西南地区大豆-玉米带状间作系统高产高效的田间配置技术,本研究以大豆-玉米带状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综合分析2.0 m(B1)和2.4 m(B2)2个带宽... 间套作系统中合理的田间配置能改善作物生长环境,增加系统产量。为进一步完善西南地区大豆-玉米带状间作系统高产高效的田间配置技术,本研究以大豆-玉米带状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综合分析2.0 m(B1)和2.4 m(B2)2个带宽与9 cm(P1)、11 cm(P2)、14 cm(P3)、18 cm(P4)4个株距对大豆物质积累分配、籽粒灌浆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B2带宽下各株距处理的净光合速率均高于B1,其2年平均值在B2下较B1增加14.26%;相同带宽下净光合速率在B1P4和B2P4达到最大,开花期较B1P1和B2P1增加13.57%和25.21%。2个带宽下大豆群体物质积累均随株距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且分别在B1P3和B2P2下达到最大,完熟期B2较B1增加9.82%~22.08%。同时,带宽与株距的增加促进了大豆花后物质的积累与向籽粒的转移,与B1相比,B2处理使大豆花后干物质积累量与干物质转移量分别增加13.82%~28.01%和13.38%~37.76%,籽粒物质积累占比增加到41.80%~44.26%。物质积累的增加改善籽粒灌浆过程,B2带宽下籽粒灌浆活跃期(D)较B1延长2~3 d;2种带宽下平均灌浆速率均在P4达到最大且分别较P1增加5.80%和6.58%。产量结果表明,大豆-玉米带状间作模式中,带宽和株距的增加降低了群体有效株数,增加了单株粒数和百粒重;B2带宽下的大豆产量较B1增加22.32%~36.87%,2个带宽下分别在B1P3和B2P2达到最大值,2年间较B1P1和B2P1增加17.83%~26.44%和10.71%~10.76%。综上所述,2.4m带宽下大豆株距为11 cm时能有效改善大豆花后干物质积累和分配,促进籽粒灌浆,增加单株粒数和百粒重,提高大豆群体产量,实现大豆-玉米带状间作系统的高产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大豆 带宽 株距 物质积累 产量
下载PDF
豫西旱地烟薯间作模式下不同株距对烤烟生长及产量质量的影响
5
作者 王悦华 马珂 +7 位作者 苏少伟 周俊学 申洪涛 温烜琳 张书豪 李友军 王艳芳 刘领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4-204,共11页
为探索适宜豫西旱地烤烟高质量发展的烟薯产业综合体模式,以烤烟‘LY1306’和鲜食甘薯‘普薯32’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研究“烟垄栽薯”2∶2间作模式下烤烟不同株距(65、60 cm和55 cm)配置对烟株生长及产量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烟株... 为探索适宜豫西旱地烤烟高质量发展的烟薯产业综合体模式,以烤烟‘LY1306’和鲜食甘薯‘普薯32’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研究“烟垄栽薯”2∶2间作模式下烤烟不同株距(65、60 cm和55 cm)配置对烟株生长及产量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烟株移栽后90 d,与烤烟单作相比,烤烟株距为65 cm时,烟薯间作烟叶的最大叶长和最大叶宽分别提高5.09%~5.12%和5.17%~8.17%,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提高4.90%~6.81%,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和蒸腾速率(T_(r))分别提高16.39%~21.50%、23.82%~27.72%和36.21%~45.31%,土传根茎病害发病率降低74.38%~78.42%;烤烟株距为60 cm时,烟薯间作烟叶的最大叶长和最大叶宽分别提高3.71%~4.79%和4.69%~7.61%,SPAD值提高3.80%~5.55%,P_(n)、G_(s)和T_(r)分别提高14.03%~19.77%、15.68%~22.49%和29.83%~35.78%,土传根茎病害发病率降低75.30%~78.11%;两种株距下烤后烟叶内在化学成分配比较烤烟单作更为合理。随着烤烟株距的减小,间作处理的土地当量比(LER)、总产值及烤烟感官评吸总分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当烤烟株距为60 cm时,烟薯间作的总产值在2021年和2022年分别达82 855.40 CNY·hm^(-2)和81 654.55 CNY·hm^(-2),较烤烟单作提高15.85%和22.43%。综上,豫西旱地采用“烟垄栽薯”2∶2间作模式的LER>1,具有间作优势,且烤烟株距调整为60 cm时(烤烟单作株距65 cm),烟株生长较好,产量质量指标最优,综合效益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烟薯间作 株距 烟叶产量 烟叶质量 豫西旱地
下载PDF
株距和穴栽苗数不同配置对喀斯特山区水稻产量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6
作者 张发丽 黄婷婷 +2 位作者 张恒栋 何志旺 敖正友 《贵州农业科学》 2024年第1期25-32,共8页
【目的】探明喀斯特山区水稻移栽株距和穴苗数配置对其产量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为水稻机插栽培密度和穴栽苗数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用2种不同类型水稻品种晶两优534(多穗型杂交籼稻)和甬优1540(大穗型籼粳杂交水稻),在固定移栽行... 【目的】探明喀斯特山区水稻移栽株距和穴苗数配置对其产量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为水稻机插栽培密度和穴栽苗数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用2种不同类型水稻品种晶两优534(多穗型杂交籼稻)和甬优1540(大穗型籼粳杂交水稻),在固定移栽行距(30 cm)基础上,设置不同移栽株距(13.33 cm、20 cm和26.67 cm)和穴栽苗数(1苗、2苗和3苗),分析株距与穴苗数不同配置处理水稻的产量和干物质积累量。【结果】株距对2个水稻品种的有效穗均有显著(P<0.05)影响,对产量均无显著影响;随株距增加,2个水稻品种的有效穗呈降低趋势;大穗型水稻品种甬优1540的穗粒数随株距增加呈增加趋势,而多穗型品种晶两优534穗粒数受株距影响不明显;晶两优534千粒重随株距增加而降低,甬优1540千粒重受株距影响不明显;2个水稻品种的产量与干物质积累量均表现随株距增加而降低。穴栽苗数对2个水稻品种的产量均有显著(P<0.05)影响,对千粒重均无显著影响;相同株距条件下,晶两优534的有效穗和千粒重随穴栽苗数增加呈增加趋势,而穗粒数、产量及干物质积累量则随穴栽苗数增加而明显减少;穴栽苗数对甬优1540的有效穗、穗粒数和千粒重影响不明显,而产量与干物质积累量随穴栽苗数增加明显降低。【结论】在固定水稻行距(30 cm)基础上,一定范围内株距(13.33~26.67 cm)的变化对不同类型水稻产量影响较小,控制穴栽苗数(1~2苗)有利于水稻获得高产,同时该行株距及穴苗数配置适宜于水稻机插栽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株距 苗数配置 产量 喀斯特山区
下载PDF
玉米株距对玉豆间作模式下玉米农艺性状、产量及总体效益的影响
7
作者 翟吉庆 刘蔚霞 +4 位作者 张超 乔健 路笃旭 王发军 翟乃家 《农业科技通讯》 2024年第9期61-65,共5页
为明确黄淮海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不同模式下玉米适宜种植密度,改善玉米农艺性状、提升产量及总体效益,以玉米品种京农玉658、大豆品种齐黄34为供试材料,在大豆玉米行比分别为6:3、6:4、4:4、4:3、4:2,且行距配置不同的5种模式下,... 为明确黄淮海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不同模式下玉米适宜种植密度,改善玉米农艺性状、提升产量及总体效益,以玉米品种京农玉658、大豆品种齐黄34为供试材料,在大豆玉米行比分别为6:3、6:4、4:4、4:3、4:2,且行距配置不同的5种模式下,分别设置12 cm、14 cm 2种玉米株距,研究株距对5种复合种植模式下玉米农艺性状、产量及总体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株距为14 cm时,5种模式下玉米农艺性状、产量及复合种植总体效益均优于株距12 cm的处理。单纯通过缩株保密来保证玉米产量的做法并不适用于黄淮海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所有模式,在部分复合种植模式中,适当扩大玉米株距、合理确定玉米栽培密度有利于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农艺性状的改善和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及复合模式总体效益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株距 产量 效益
下载PDF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品种选配及行株距搭配分析
8
作者 李万行 赵丽梅 聂根荣 《河北农机》 2024年第1期115-117,共3页
为探究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品种选配及行株距搭配影响,文章以广西百色地区田间试验为例,选定了适应当地气候的大豆品种“皖黄506”和玉米品种“青青700”,设置了对照组(大豆行距50cm,大豆株距20cm;玉米行距80cm,玉米株距30cm)、紧密种... 为探究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品种选配及行株距搭配影响,文章以广西百色地区田间试验为例,选定了适应当地气候的大豆品种“皖黄506”和玉米品种“青青700”,设置了对照组(大豆行距50cm,大豆株距20cm;玉米行距80cm,玉米株距30cm)、紧密种植组(大豆行距40cm,大豆株距15cm;玉米行距70cm,玉米株距25cm)、宽松种植组(大豆行距60cm,大豆株距25cm;玉米行距90cm,玉米株距35cm)等三个不同行株距组合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紧密种植配置在生长指标、产量、品质参数、资源利用效率和病虫害发生率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紧密种植配置可提高农作物生产效益,降低资源浪费,减少病虫害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玉米 株距搭配 生长指标 蛋白质含量
下载PDF
小株距高密度蔬菜植苗机构设计与试验 被引量:5
9
作者 俞高红 李成虎 +3 位作者 汪应萍 赵雄 王磊 郑剑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6-105,138,共11页
针对现有植苗机构用于小株距蔬菜移栽时出现的轨迹不合理、穴口太大及秧苗直立性差等问题,提出一种适用于蔬菜小株距高密度移栽的史蒂芬森(Stephenson)型六连杆植苗机构。首先,建立史蒂芬森型六连杆植苗机构运动学模型,基于Visual Basic... 针对现有植苗机构用于小株距蔬菜移栽时出现的轨迹不合理、穴口太大及秧苗直立性差等问题,提出一种适用于蔬菜小株距高密度移栽的史蒂芬森(Stephenson)型六连杆植苗机构。首先,建立史蒂芬森型六连杆植苗机构运动学模型,基于Visual Basic 6.0开发植苗机构辅助分析优化设计软件,分析了不同机构参数对植苗轨迹姿态的影响,并通过优化人机交互的方式得到一组满意的机构参数;其次,对植苗机构进行结构设计,三维建模并进行虚拟样机仿真,搭建试验台并进行空转试验得到实际植苗轨迹,将理论轨迹、虚拟仿真轨迹和实际植苗轨迹进行对比,三者轨迹基本一致,验证了该植苗机构设计的合理性。最后开展了植苗试验,在转速20~40 r/min下进行植苗试验时,植苗平均合格率91.7%,移栽后钵苗株距控制在110 mm左右,直立度接近于90°,满足小株距高密度移栽要求,验证了植苗机构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蔬菜植苗机构 株距 密植移栽 人机交互 虚拟仿真 植苗试验
下载PDF
定植株距和整枝方式对早春茬番茄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10
作者 杨圆圆 张武斌 +3 位作者 蒋丽媛 刘小媛 陈金丽 赵伟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3年第10期36-41,共6页
为节约用苗量,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以番茄‘普罗旺斯’、樱桃番茄‘甜美3号’为材料,分别设置4个不同株距番茄(45,60,75和90 cm)和樱桃番茄(30,40,50和60 cm)处理,采用双秆整枝方式,番茄以单位面积相同秆数[2117秆·(667 m^(2))^(-... 为节约用苗量,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以番茄‘普罗旺斯’、樱桃番茄‘甜美3号’为材料,分别设置4个不同株距番茄(45,60,75和90 cm)和樱桃番茄(30,40,50和60 cm)处理,采用双秆整枝方式,番茄以单位面积相同秆数[2117秆·(667 m^(2))^(-1)]的45_单处理和90_(双)处理为对照,在此基础上增加定植密度60_(双)[3176秆·(667 m^(2))^(-1)]和75_(双)[2540秆·(667 m^(2))^(-1)]处理;樱桃番茄以单位面积相同秆数[3176秆·(667 m^(2))^(-1)]的30_(单)和60_(双)处理为对照,在此基础上增加定植密度40_(双)[4764秆·(667 m^(2))^(-1)]和50_(双)处理[3811秆·(667 m^(2))^(-1)]。研究定植株距和整枝方式对番茄生长、产量及经济成本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用苗量减少的情况下采用双秆整枝效果明显,番茄75_(双)处理纯收益最高,较对照45_(单)处理提高了1816.2元·(667 m^(2))^(-1);叶绿素含量最高,SPAD值为63.01;产量最高为5.91 kg·m^(-2),较对照45_(单)处理提高了14.3%。樱桃番茄40_(双)处理纯收益最高,较对照30_(单)处理提高了2038.6元·(667 m^(2))^(-1);叶绿素含量最高,SPAD值为63.67;产量最高为4.98 kg·m^(-2),较对照30_(单)处理提高了12.2%。综合考虑番茄植株生长、产量及经济效益等因素,本研究区早春茬番茄适宜采用株距75 cm双秆整枝方式,樱桃番茄适宜采用株距40 cm双秆整枝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樱桃番茄 早春茬 双秆整枝 定植株距
下载PDF
“宽早优”植棉模式下不同株距配置对棉花生长及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洪彬 贺立强 +4 位作者 张东风 宋美珍 王海娟 王志刚 刘海燕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59-472,共14页
【目的】探究适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宽早优”植棉模式的最佳株距和种植密度,从而为当地建立高产高效的棉花栽培技术体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21―2022年开展田间试验,采用“宽早优”(76 cm等行距,地膜宽2.05 m)种植模式,1膜3... 【目的】探究适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宽早优”植棉模式的最佳株距和种植密度,从而为当地建立高产高效的棉花栽培技术体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21―2022年开展田间试验,采用“宽早优”(76 cm等行距,地膜宽2.05 m)种植模式,1膜3行3带。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棉花品种(新陆早61号和K07-12),副区为株距处理(设置5.5 cm、7.5 cm、9.5 cm、11.5 cm、13.5 cm和15.5 cm共6个水平)。研究不同处理对棉花的生育期、农艺性状、叶绿素含量(soil and plant analyzer development,SPAD值)、干物质质量、冠层结构、产量以及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随着株距的增加,供试棉花品种的生育期缩短,单株果枝数、株高、茎粗整体呈增加趋势,第1果枝节位高度呈波动降低趋势。不同株距处理对SPAD值无显著影响。2022年盛花期、盛铃期和吐絮期,随着株距的增大,生殖器官干物质质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叶面积指数呈波动减小趋势,冠层开度呈波动增加趋势。2021年,同一棉花品种在不同株距下的衣分、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均无显著差异。2022年9.5 cm株距配置下,新陆早61号和K07-12的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较高,纤维品质也较好。新陆早61号的纤维品质更加稳定,不同株距处理间的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长度整齐度指数、马克隆值、断裂比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差异均不显著。【结论】“宽早优”植棉模式下,株距为9.5 cm(理论种植密度为13.85万株·hm-2)时,新陆早61号和K07-12可获得较理想的叶面积指数与干物质质量,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较高,也可保持较好的纤维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株距 密度 “宽早优”植棉模式 农艺性状 干物质积累 冠层结构 产量 纤维品质
下载PDF
行株距配置对三江6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2
作者 范名宇 赵海成 +2 位作者 刘显爽 郑桂萍 李红宇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23年第4期11-18,共8页
为探索不同行株距配置对寒地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以三江6号为试材,在建三江创业农场进行不同行株距配置(行距:30~30 cm,17~33 cm;株距:10、12、14 cm)研究,测定水稻生育动态、产量和品质。研究结果表明:行距和株距互作对株高、茎... 为探索不同行株距配置对寒地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以三江6号为试材,在建三江创业农场进行不同行株距配置(行距:30~30 cm,17~33 cm;株距:10、12、14 cm)研究,测定水稻生育动态、产量和品质。研究结果表明:行距和株距互作对株高、茎数、SPAD值、单位面积穗粒、穗粒数、理论产量、精米率、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影响均达显著水平。行距17~33 cm水稻株高显著高于行距30~30 cm,株距12 cm的株高最矮,14 cm的SPAD值和茎数最高。同行距30~30 cm相比,行距17~33 cm处理单位面积穗数显著提高了11.59%,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显著降低了5.07%和4.41%,对理论产量影响不显著;株距10 cm的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理论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结实率受行、株距影响较小。行距17~33 cm的垩白度、垩白粒率和蛋白质含量较30~30 cm分别显著提高了8.78%、7.99%和0.55%;随着株距的增加,加工、外观以及食味品质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蛋白质含量呈现相反趋势;株距12 cm的加工、外观和蒸煮食味品质表现最优,蛋白含量最低;不同处理对直链淀粉含量影响较小。综合分析表明:三江6号在建三江地区采用(17~33)×10 cm组合可获得高产,(30~30)×12 cm组合品质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产量 品质 行距 株距
下载PDF
不同株距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黄显然 《南方农业》 2023年第22期52-54,共3页
近年来,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在广西梧州市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为寻求适宜岑溪市归义镇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密度,试验基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播种机的使用,分别对玉米和大豆根据不同株距各设置3个水平,共设置9个处理,3次重复,分析... 近年来,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在广西梧州市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为寻求适宜岑溪市归义镇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密度,试验基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播种机的使用,分别对玉米和大豆根据不同株距各设置3个水平,共设置9个处理,3次重复,分析其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农艺性状及产量影响情况。结果表明,不同株距对玉米和大豆的农艺性状、产量均有显著影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各处理小区折合单位面积产值从高到低为8>2>5>4>7>1>6>3>9,其中以处理8和处理2的合计667 m2产值更高。因此,采用适中的种植密度可在满足对高产目标要求的基础上,提高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株距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农艺性状 产量 广西岑溪市归义镇双贵村
下载PDF
不同株距对紫甘薯“内渝紫2号”生长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14
作者 陈娟 王一鸣 +2 位作者 唐建 宋锐 缪鑫 《蔬菜》 2023年第6期23-26,共4页
为确定紫甘薯新品种“内渝紫2号”最佳种植株距,为新品种的示范推广提供技术依据,设置5种不同株距(20、25、30、35、40cm),对不同株距条件下紫甘薯“内渝紫2号”的植株性状、产量性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加大株距有利于提高茎蔓长... 为确定紫甘薯新品种“内渝紫2号”最佳种植株距,为新品种的示范推广提供技术依据,设置5种不同株距(20、25、30、35、40cm),对不同株距条件下紫甘薯“内渝紫2号”的植株性状、产量性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加大株距有利于提高茎蔓长度、分枝数、单株结薯数、单株鲜薯质量和大中薯比例;在30~40 cm范围内,缩小株距,有利于提高鲜薯产量、茎叶产量和薯干产量;30 cm株距时鲜薯产量和薯干产量最高,667 m2产量分别为1722.67 kg和480.63 kg。综合考虑,建议“内渝紫2号”栽培株距为30 cm,可获得较为理想的鲜薯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株距 产量 生长
下载PDF
食叶草和将军菊苣适宜株距及刈割间隔期筛选研究
15
作者 杜玉芬 闫征远 +2 位作者 杨云云 许光利 李文虎 《现代农业科技》 2023年第18期179-183,188,共6页
本文以食叶草(品种编号S-1和S-2)和将军菊苣(品种编号J-1、J-2、J-3和J-4)为试验材料,在椰糠半无土栽培模式下,研究不同株距(25、30、35 cm)和刈割间隔期(30、35、40 d)对牧草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株距为25 cm时,将军菊苣J-1品... 本文以食叶草(品种编号S-1和S-2)和将军菊苣(品种编号J-1、J-2、J-3和J-4)为试验材料,在椰糠半无土栽培模式下,研究不同株距(25、30、35 cm)和刈割间隔期(30、35、40 d)对牧草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株距为25 cm时,将军菊苣J-1品种的单株产量最高;当株距为30 cm时,食叶草S-1、S-2品种和将军菊苣J-4品种的单株产量最高,食叶草S-1、S-2品种叶片数最多,将军菊苣J-1、J-2、J-3、J-4品种的干物质含量最高,食叶草S-2品种以及将军菊苣J-1、J-4品种叶片粗蛋白含量最高;当株距为35 cm时,将军菊苣的叶片宽度(除J-1品种外)、全株鲜重、全株干重(除J-1品种外)均较高,单株产量与其他株距组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当间隔35 d刈割时,所有牧草品种的叶片粗蛋白含量均高于其他刈割间隔期;当间隔40 d刈割时,牧草叶片长度、叶片数(除将军菊苣J-1品种外)、全株鲜重(除将军菊苣J-4品种外)、全株干重和干物质含量均高于其他刈割间隔期。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当株距为30 cm、刈割间隔期为40 d时,可实现食叶草高产;当株距为30 cm、刈割间隔期为35 d时,可实现食叶草优质生产;当株距为30 cm、刈割间隔期为35 d时,可实现将军菊苣优质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叶草 将军菊苣 株距 刈割间隔期 叶片生长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株距对湖南茄衣烟生长和烟叶品质的影响
16
作者 刘旭东 邢云飞 +4 位作者 危跃 罗小红 赵耀辉 杨亚仑 覃飚 《湖南农业科学》 2023年第2期25-28,共4页
以茄衣烟品种CX80为试材,在湖南怀化烟区研究了不同栽培株距对茄衣烟生长和烟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栽培株距为35 cm时,烟叶的物理特性表现最优,作为茄衣烟叶的工业可用性最好;烟叶的总糖含量以栽培株距35和40 cm处理较合适,分别为1... 以茄衣烟品种CX80为试材,在湖南怀化烟区研究了不同栽培株距对茄衣烟生长和烟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栽培株距为35 cm时,烟叶的物理特性表现最优,作为茄衣烟叶的工业可用性最好;烟叶的总糖含量以栽培株距35和40 cm处理较合适,分别为1.75%和2.36%;烟碱含量是栽培株距35和40 cm处理最接近适宜范围,分别为4.18%和4.35%;钾氯比是栽培株距40 cm处理最高,其次是35 cm处理,分别为3.35和2.85;氮碱比最接近1的是栽培株距35 cm处理,其次是30和40 cm处理,分别为0.85、0.75和0.73;各类致香物质含量总量最高的处理是栽培株距40 cm处理,达737.439μg/g,其次是栽培株距30 cm处理,为718.455μg/g;感官质量总分得分高的是栽培株距30和40 cm处理,分别为47.50和47.25分,其次是栽培株距35 cm处理,为46.50。综合各项指标,在湖南怀化烟区,茄衣烟品种CX80的栽培株距为35~40 cm时,烟叶的物理质量较好,致香物质含量较高,感官质量评价得分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茄衣烟 栽培株距 农艺性状 烟叶品质 湖南
下载PDF
基于电驱动的智能播补一体化马铃薯播种机设计研究
17
作者 李平 冯伟 +3 位作者 张先锋 钟魏然 王攀 崔晋波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1-106,111,共7页
马铃薯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在西南丘陵山区受限于地势条件,现有马铃薯播种机在作业时均不同程度的存在株距误差大、漏播及重播率高、土壤条件适应性差的问题。为此,设计了以AT89S51单片机为运算核心的播补薯一体机,主要由漏播... 马铃薯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在西南丘陵山区受限于地势条件,现有马铃薯播种机在作业时均不同程度的存在株距误差大、漏播及重播率高、土壤条件适应性差的问题。为此,设计了以AT89S51单片机为运算核心的播补薯一体机,主要由漏播监测、播补薯、株距控制模块组成。其中,漏播监测模块主要由红外线发生和接收装置组成,播补薯模块主要由步进电机驱动的取种勺根据系统命令执行指定作业,株距控制模块则通过设定的株距指令控制电机的转速及修正;同时,以步进电机作为动力取代了传统的地轮驱动以减小株距误差,步进电机驱动的单链取种勺集成播补薯功能于一体。试验表明:机具作业行走速度在0.6~1m/s时,补薯成功率为73%~81%,总播种成功率为97%~98%,播种株距误差为2.52%~4.83%,整体播种性能完全满足马铃薯播种农艺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播种 补薯 勺链式取种器 株距控制
下载PDF
马铃薯行株距比对光合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杨晓璐 杨航 +3 位作者 王季春 安建刚 陈隆通 王星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563-1574,共12页
为了研究马铃薯在相同种植密度下高产优质最佳的行株距,采用37 500和60 000株·hm-2两种密度,通过扩大行距缩小株距,分别设置4个和7个行株距比处理,研究其对马铃薯茎叶干物质积累、光分布、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特性、产量及块茎淀... 为了研究马铃薯在相同种植密度下高产优质最佳的行株距,采用37 500和60 000株·hm-2两种密度,通过扩大行距缩小株距,分别设置4个和7个行株距比处理,研究其对马铃薯茎叶干物质积累、光分布、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特性、产量及块茎淀粉、蛋白质、维生素C、还原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行株距比在低密度下为1.5、高密度下为2.5时,可提高茎叶干物质量、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T_r)、气孔导度(G_s)、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_v/F_m)、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PSⅡ)、光化学猝灭系数(q_P)、鲜薯产量及其淀粉、维生素C、可溶性蛋白含量,而胞间CO_2浓度(Ci)、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和还原糖含量的变化规律与之相反。‘青薯9号’高产优质的行距/株距在37 500和60 000株·hm^(-2)种植密度下,分别为63.3 cm/42.2 cm和64.6 cm/25.8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株距比 光合特性 产量 品质
原文传递
行株距配置对水稻茎秆形态生理与群体生态的影响 被引量:82
19
作者 闫川 丁艳锋 +3 位作者 王强盛 李刚华 黄丕生 王绍华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30-536,共7页
以籼稻品种丰优香占和粳稻品种武运粳7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行株距配置对茎秆形态生理与群体生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中等行距(30.0 cm×13.3 cm)处理的产量最高,窄行距产量最低,差异显著(P<0.05)。中等行距配置较宽、窄行距处理显... 以籼稻品种丰优香占和粳稻品种武运粳7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行株距配置对茎秆形态生理与群体生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中等行距(30.0 cm×13.3 cm)处理的产量最高,窄行距产量最低,差异显著(P<0.05)。中等行距配置较宽、窄行距处理显著减少了节间长度,增加了节间粗度、茎壁厚度及维管束数目,植株抗折力得到明显的提高,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中等行距处理下水稻茎秆在齐穗期和灌浆后期单位长度节间干物质含量及灌浆期干物质转运量最大。此外,中等行距配置群体具有适宜的叶面积指数和较高的剑叶光合速率;不同行距配置群体内部CO2浓度、光照强度、温度和湿度等微气象因子具有一定差异,中等行距配置具有良好的群体微气象环境。阐述了适当扩大行距是水稻高产的必备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株距配置 形态特性 生理特性 小气候
下载PDF
行株距配置对不同穗型冬小麦品种光合特性及产量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45
20
作者 李娜娜 李慧 +6 位作者 裴艳婷 石玉华 田奇卓 谢连杰 王树亮 刘鑫 徐凤娇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2869-2878,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行株距配置对两种穗型小麦品种生育后期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为不同类型品种超高产栽培的行株距配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中多穗型济麦20和大穗型山农8355为材料,探讨5种行株距配置对产量构成及生育后期光合、衰... 【目的】研究不同行株距配置对两种穗型小麦品种生育后期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为不同类型品种超高产栽培的行株距配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中多穗型济麦20和大穗型山农8355为材料,探讨5种行株距配置对产量构成及生育后期光合、衰老特性等指标的调控作用。【结果】均等行株距和窄行宽株距可显著提高孕穗至花后7d的叶面积系数和群体净光合速率。旗叶净光合速率随着行距扩大和株距的缩小而提高,且提高幅度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增加。不同行株距处理的抗氧化酶活性与旗叶光合速率变化趋势一致,与丙二醛含量相反。大穗型山农8355灌浆中后期抗衰特性和光合速率优于中多穗型济麦20。光合速率与籽粒产量的相关不显著,群体光合速率与产量构成三因素的相关显著性因生育进程而呈现较大差异,群体与旗叶光合速率自开花14d开始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行株距配置可有效调控小麦产量构成三因素并最终影响籽粒产量;宽行窄株距可改善生育后期光合特性,延缓衰老;实现高产的最佳行株距配置依品种类型而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株距配置 品种类型 群体光合 产量构成 相关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