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冬小麦早代株高构成指数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谢令琴 卢少源 +3 位作者 吴同彦 王晓燕 常文锁 段慧军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2-16,共5页
试验以不同类型的小麦杂交组合后代为材料,探讨在异质竞争条件下植株形态性状与产量的关系,并以此对小麦高产群体株型结构选择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植株各节间在异质竞争条件下对产量性状的影响作用不同。株高构成指数(1)的高... 试验以不同类型的小麦杂交组合后代为材料,探讨在异质竞争条件下植株形态性状与产量的关系,并以此对小麦高产群体株型结构选择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植株各节间在异质竞争条件下对产量性状的影响作用不同。株高构成指数(1)的高低可以较好地反映群体产量的高低。Ⅰ值较高的组合有利选出高产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株高构成指数 群体产量
下载PDF
小麦株高构成指数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姚金保 任丽娟 +5 位作者 张平平 杨学明 马鸿翔 姚国才 张鹏 周淼平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33-939,共7页
为了给小麦高产育种提供依据,利用7个株高构成指数有一定差异的冬小麦品种为亲本,按Griffing双列杂交法Ⅱ配制21个杂交组合,研究了小麦株高构成指数(I)的遗传及其与株高、每穗粒数和千粒重的相关。结果表明,株高构成指数IL[(穗下节间长+... 为了给小麦高产育种提供依据,利用7个株高构成指数有一定差异的冬小麦品种为亲本,按Griffing双列杂交法Ⅱ配制21个杂交组合,研究了小麦株高构成指数(I)的遗传及其与株高、每穗粒数和千粒重的相关。结果表明,株高构成指数IL[(穗下节间长+倒2节间长)/株高]、I1[穗下节间长/(穗下节间长+倒2节间长)]、I2[倒2节间长/(倒2节间长+倒3节间长)]、I4[倒4节间长/(倒4节间长+倒5节间长)]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同时受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的作用,但以加性效应为主,显性程度为部分显性,狭义遗传力高。I3[倒3节间长/(倒3节间长+倒4节间长)]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控制I1、I2和I4的增效等位基因为显性,而控制IL的减效等位基因为显性。株高构成指数可能受1对主效基因控制。相关分析结果表明,I3和I4与株高分别呈显著(r=-0.474 6,P<0.05)和极显著(r=-0.665 0,P<0.01)的遗传负相关,I4与每穗粒数呈极显著遗传正相关(r=0.536 9,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株高构成指数 遗传 相关
下载PDF
大麦株高构成指数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军 李洪涛 +4 位作者 迟铭 张灿宏 吕超 黄祖六 许如根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210-1216,共7页
为给啤酒大麦高产育种提供参考依据,选用7个株高构成指数存在一定差异的啤酒大麦品种(系),连续两年按照Griffing双列杂交方法II配制21个杂交组合,对大麦株高构成指数的遗传特性及其与产量性状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株高构成指数IL... 为给啤酒大麦高产育种提供参考依据,选用7个株高构成指数存在一定差异的啤酒大麦品种(系),连续两年按照Griffing双列杂交方法II配制21个杂交组合,对大麦株高构成指数的遗传特性及其与产量性状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株高构成指数IL、I1、I2、I3、I4在基因型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在年份间和年份×基因型互作间只有I4存在显著的差异;7个大麦亲本和21个杂种F1的株高构成指数的平均值均接近黄金分割值0.618;株高构成指数IL、I1、I4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以加性效应为主,显性程度IL和I1为部分显性,I4为完全显性至部分显性,具有较高的狭义遗传力;I2和I3遗传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控制IL和I4的减效等位基因为显性,控制I1的增效等位基因为显性;株高构成指数可能受1对或2对主基因控制。相关分析表明株高构成指数与株高和千粒重均无显著相关,I2与穗长呈显著正相关,IL、I1与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I1与籽粒产量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株高构成指数 遗传 相关
下载PDF
38个小麦品种株高构成指数与节间粗度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朱有才 王甜 傅兆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17期7454-7455,7472,共3页
[目的]探讨小麦(Triticum aestivum)植株株高构成指数与节间粗度组成特征.[方法]以黄淮麦区38个小麦栽培品种为试验材料,对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38个小麦品种穗-长/株高比值平均为0.118 6,自倒1节开始,株高构成指数的变幅分别为0.52... [目的]探讨小麦(Triticum aestivum)植株株高构成指数与节间粗度组成特征.[方法]以黄淮麦区38个小麦栽培品种为试验材料,对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38个小麦品种穗-长/株高比值平均为0.118 6,自倒1节开始,株高构成指数的变幅分别为0.524 2~0.6669、0.568 2~0.664 7、0.502 7~0.638 7、0.494 8 ~0.739 6,平均值分别为0.574 4、0.620 0、0.570 0、0.4061,其中只有倒2节间的Ⅰ值大于0.618,其余都小于0.618;节间粗度为穗下节0.45 cm,倒2节0.54 cm,倒3节0.53 cm,倒4节0.52 cm,倒5节0.46 cm,倒2节>倒3节>倒4节>倒5节>倒1节.[结论]该研究可为构建小麦相适应的株型结构,实现小麦超高产栽培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株高构成指数 节间粗度
下载PDF
北方麦区主要小麦品种株高构成指数的非线性映射
5
作者 曹淑华 赵成松 +1 位作者 黄志平 徐风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4期340-343,共4页
利用非线性映射对黄淮冬麦区、北部冬麦区、北部春麦区及西北春麦区,80年代大面积推广的41个小麦品种株高构成指数的地理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些主要推广品种绝大多数为中产或中高产类型,麦区间小麦品种株高构成指数未见... 利用非线性映射对黄淮冬麦区、北部冬麦区、北部春麦区及西北春麦区,80年代大面积推广的41个小麦品种株高构成指数的地理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些主要推广品种绝大多数为中产或中高产类型,麦区间小麦品种株高构成指数未见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株高构成指数 非线性映射
下载PDF
小麦株高构成指数的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刘兆晔 于经川 +3 位作者 牟春生 刘维正 王江春 陈永娜 《莱阳农学院学报》 2000年第2期120-123,共4页
对 1 0个小麦品种 (系 )的株高构成指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株高构成指数在品种间存在着极显著差异 ,该值的提高可通过杂交选择来实现。各I值与克草粒数、经济系数和籽粒产量均呈正相关 ,I1值与产量的相关达到了极显著水平 ,可作为... 对 1 0个小麦品种 (系 )的株高构成指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株高构成指数在品种间存在着极显著差异 ,该值的提高可通过杂交选择来实现。各I值与克草粒数、经济系数和籽粒产量均呈正相关 ,I1值与产量的相关达到了极显著水平 ,可作为高产育种的重要筛选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株高构成指数 产量 育种 产量性状
下载PDF
小麦株高及其构成指数与产量及品质的相关性 被引量:39
7
作者 朱新开 郭文善 +2 位作者 李春燕 封超年 彭永欣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34-1038,共5页
为了给小麦栽培和品质育种提供参考,以15个小麦品种为材料,分析了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株高及各节间长度、株高构成指数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蛋白质、湿面筋、淀粉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株高及各节间长度除穗下节间外与产量均呈负相... 为了给小麦栽培和品质育种提供参考,以15个小麦品种为材料,分析了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株高及各节间长度、株高构成指数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蛋白质、湿面筋、淀粉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株高及各节间长度除穗下节间外与产量均呈负相关,除穗下节间外与蛋白质、湿面筋含量均呈正相关;穗下节间长度/节间总长、(穗下节间长+穗长)/株高与产量呈正相关,与穗粒数、单穗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蛋白质、湿面筋含量呈负相关;千粒重与株高、各节间长、穗下节间长度/节间总长、(穗下节间长度+穗长)/株高均呈负相关;株高构成指数与结实粒数、粒重、产量均呈正相关,与蛋白质、湿面筋含量呈二次曲线关系,节间构成指数与产量、蛋白质、湿面筋含量呈负相关,株高及节间构成指数与穗粒数、单穗重均呈正相关。穗下节间长度/节间总长、(穗下节间长+穗长)/株高、株高构成指数可以作为产量和品质协调的育种选择指标,强筋、中筋小麦应选择株高适中、抗倒性好、穗下节间不宜过长、株高构成指数IL〈0.54的植株;弱筋小麦应选择株高偏矮、穗下节间较长、株高构成指数儿为0.56~0.58的植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株高构成指数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小麦株高构成指数与茎秆抗弯能力模型
8
作者 张旭 秦丰 +2 位作者 李政江 袁荣昌 马会勤 《生物数学学报》 2014年第4期635-640,共6页
为了提高小麦的抗弯能力,本文建立了小麦茎干抗弯能力的多元参数平衡方程,其中参数为株高构成指数.通过非线性优化分析,得到了最优参数样本,优化后的小麦所能承受的最大水平力比试验样本提高了14.49%,并得到基部第二节间的株高构成指数... 为了提高小麦的抗弯能力,本文建立了小麦茎干抗弯能力的多元参数平衡方程,其中参数为株高构成指数.通过非线性优化分析,得到了最优参数样本,优化后的小麦所能承受的最大水平力比试验样本提高了14.49%,并得到基部第二节间的株高构成指数对小麦抗弯能力影响最大的结论.最后,本文从遗传学、栽培学、耕作学以及化学调控等方面分析了优化小麦茎秆株高构成指数的可行性,对于生产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生物物理 平衡方程 株高构成指数 抗弯能力 优化分析 节间长度
原文传递
矮秆糯小麦F_1代株高及构成指数与产量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欧俊梅 王治斌 +3 位作者 何员江 陶军 任勇 周强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7期58-60,共3页
以矮秆糯小麦F1代为材料,探讨株高及各节间长度、株高构成指数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株高与穗下节长、倒2节间长、倒3节间长、千粒重呈0.05水平显著正相关;穗下节长与每穗粒数、千粒重呈正相关,与单株粒重达0.01水平显著正相关;倒2、... 以矮秆糯小麦F1代为材料,探讨株高及各节间长度、株高构成指数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株高与穗下节长、倒2节间长、倒3节间长、千粒重呈0.05水平显著正相关;穗下节长与每穗粒数、千粒重呈正相关,与单株粒重达0.01水平显著正相关;倒2、倒3、倒4节间长与千粒重呈0.05水平显著正相关。IL与每穗粒数、单株粒重均呈正相关;I1、I2分别与每穗粒数和单株穗数、单株粒重呈正相关;I1、I2、IL与小麦高产关系密切,可作为小麦高产育种的重要筛选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小麦 节间长度 株高构成指数 产量
下载PDF
10个超高产小麦品种株型结构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田伟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67-71,共5页
为了解小麦超高产品种在株型结构上的特征特性,为小麦超高产品种的选育提供科学依据,选用河南省有代表性的10个超高产品种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0个超高产品种株高变幅为67~78 cm,平均值为73.3 cm;穗长∶倒1节长∶倒2节长∶倒3节长∶... 为了解小麦超高产品种在株型结构上的特征特性,为小麦超高产品种的选育提供科学依据,选用河南省有代表性的10个超高产品种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0个超高产品种株高变幅为67~78 cm,平均值为73.3 cm;穗长∶倒1节长∶倒2节长∶倒3节长∶倒4节长∶倒5节长的比值为1∶3.3∶1.9∶0.9∶0.6;株高构成指数并不完全符合黄金分割值0.618,但非常接近;超高产品种在株高降低的情况下,叶鞘长度相对稳定,可以保证其叶片的空间优势地位,从而达到抗倒和高光效之目的;10个品种的单茎干物质量、单株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穗粒质量、单株粒质量和收获指数分别为3.842 g、2.62穗、37.7粒、44.8 g、1.75 g、4.77 g和0.4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型结构 产品种 株高构成指数
下载PDF
冬小麦节间长度与株高的关系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健 曹亚伟 +11 位作者 刘坤 唐跃辉 张怡 张菊 徐克东 李晓丽 齐静 李成伟 胡小玉 原鑫 张思馨 高倩倩 《浙江农业科学》 2018年第10期1805-1807,1812,共4页
为了探讨冬小麦节间长度与株高的关系,将30个冬小麦品种(系)按有无倒六节分为2类(A类无倒六节,B类有倒六节),分别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矮秆小麦是通过缩短各节间长度来降低株高的,其中,倒二、三节间的缩短程度较大。具有6个节间的小... 为了探讨冬小麦节间长度与株高的关系,将30个冬小麦品种(系)按有无倒六节分为2类(A类无倒六节,B类有倒六节),分别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矮秆小麦是通过缩短各节间长度来降低株高的,其中,倒二、三节间的缩短程度较大。具有6个节间的小麦品种的抗倒伏性一般大于5个节间的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株高构成指数 育种
下载PDF
不同小麦品种(系)株高及节间长度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崔淑佳 潘晓萍 +2 位作者 高居荣 王洪刚 李兴锋 《山东农业科学》 2014年第10期19-22,共4页
对矮秆、中秆、高秆共20个小麦品种(系)的株高及各节间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矮秆小麦主要是通过缩短不同节间长度来降低株高,特别是基部节间;株高相近的品种(系)同一节间占株高的比例基本相同,株高类型不同的品种(系)其节间比例的变化... 对矮秆、中秆、高秆共20个小麦品种(系)的株高及各节间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矮秆小麦主要是通过缩短不同节间长度来降低株高,特别是基部节间;株高相近的品种(系)同一节间占株高的比例基本相同,株高类型不同的品种(系)其节间比例的变化相对较大;两个小偃麦矮秆种质31504-1和31505-1株高构成指数IL明显大于其它小麦,说明其抗倒伏性更稳定,这对小麦株高的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节间长度 株高构成指数
下载PDF
64份小麦种质的赤霉素响应评价及矮秆基因分子鉴定
13
作者 冷君娇 周雨婷 +8 位作者 杨帅 叶映彤 王林 熊琴琴 李佳敏 马建 蒲至恩 陈国跃 李伟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25,共10页
为深入了解小麦矮秆种质资源的性状表现和遗传组成,研究了64份小麦品种(系)的株高和节间长度对外施赤霉素的响应,并利用分子标记对矮秆基因组成等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不同材料的株高、节间数量和节间长度对赤霉素响应存在差异。节间... 为深入了解小麦矮秆种质资源的性状表现和遗传组成,研究了64份小麦品种(系)的株高和节间长度对外施赤霉素的响应,并利用分子标记对矮秆基因组成等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不同材料的株高、节间数量和节间长度对赤霉素响应存在差异。节间长对赤霉素的响应集中在倒二节、倒三节和倒四节。供试材料可以通过增加穗长和穗颈长弥补节间数量减少对株高的影响。赤霉素浓度对供试材料株高构成指数影响较小。通过对不同材料株高构成指数分析发现,SH-04和川麦86两份材料具有良好的株高构成比例。分子标记鉴定表明,供试材料中Rht-B1b、Rht-D1b和Rht8的分布频率为31.25%、10.94%和65.63%。矮秆基因的降秆效应表现为Rht-B1b>Rht8、Rht9和Rht13。本研究得出Rht9+Rht13的株高构成指数为0.613,最接近于0.618,含有该基因组合的材料可以在株型育种中加以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矮秆 节间 株高构成指数 赤霉素敏感指数
下载PDF
基于过程的小麦株型指标动态模拟 被引量:8
14
作者 张文宇 汤亮 +3 位作者 姚鑫锋 杨月 曹卫星 朱艳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364-2374,共11页
【目的】揭示小麦株型指标变化规律及播种密度对株型指标的影响。【方法】基于不同播种密度和不同株型品种的小麦田间试验,通过连续观测主要生育时期小麦主茎叶型和茎型指标,分析并模拟分层叶面积、叶向值、株高构成指数等株型指标的动... 【目的】揭示小麦株型指标变化规律及播种密度对株型指标的影响。【方法】基于不同播种密度和不同株型品种的小麦田间试验,通过连续观测主要生育时期小麦主茎叶型和茎型指标,分析并模拟分层叶面积、叶向值、株高构成指数等株型指标的动态变化规律及播种密度对其的影响。【结果】不同株型品种分层叶面积指数(LAI)均表现为中部>上部>下部的分布特征,并随生育期的推进逐渐向中上部集中,且冠层中上部总是高密度群体LAI较大。所有品种高低密度间株高构成指数(穗下节与倒二节间长度之和与株高的比值,IL)均表现出显著差异,不同株型品种株高构成指数(n节间长与n节间加n-1节间长度之和的比值,In)表现为从下至上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且上部节间受密度影响较大。较为紧凑的矮抗58叶向值在不同密度下表现平稳,随生育进程略微表现为增大—减小—趋缓的趋势;较为披散的扬麦12号中高密度下随生育进程均表现为平缓—减小—平缓的趋势;扬麦16号则表现为平缓—减小—略微增大的趋势。在分析株型指标变化趋势和课题组已有形态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冠层切割和叶面积积分的方法模拟了叶面积指数的分层动态变化,利用组合的形态参数模拟了株高构成指数和叶向值的动态变化,并通过对形态指标的归类分析,构建了综合性株型构成指数,综合体现了叶型和茎型的动态变化。利用独立试验资料对分层叶面积指数、株高构成指数和叶向值的动态变化模型进行了检验,其平均RRMSE分别为17.44%、7.64%和10.66%。【结论】经检验,该模型对上述小麦株型指标具有较好的预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模拟 分层叶面积 叶向值 株高构成指数 综合性构成指数
下载PDF
土壤中不同氮磷含量对小麦异源矮秆种质系生长的影响
15
作者 裴艳茹 崔雨 +2 位作者 鲍印广 王洪刚 李兴锋 《山东农业科学》 2018年第7期107-111,共5页
以小麦-长穗偃麦草后代矮秆种质31504、31504-1、31504-3为材料,研究了土壤中不同氮、磷含量对其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矮秆种质材料在高氮磷水平下株高、穗长均高于低氮磷水平下表现,但对株高构成指数的影响不大;矮秆种... 以小麦-长穗偃麦草后代矮秆种质31504、31504-1、31504-3为材料,研究了土壤中不同氮、磷含量对其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矮秆种质材料在高氮磷水平下株高、穗长均高于低氮磷水平下表现,但对株高构成指数的影响不大;矮秆种质系在高氮磷含量条件下旗叶面积较大,但籽粒不饱满,千粒重较低;不同氮磷含量对矮秆种质系的每穗小穗数、不育小穗数和穗粒数等穗部性状影响不明显。研究结果对于矮秆种质系的进一步利用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长穗偃麦草 矮秆种质系 氮磷水平 株高构成指数 农艺性状 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