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注水煤体有效渗流通道结构分形特征核磁共振试验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杨赫 程卫民 +3 位作者 刘震 王文玉 赵大伟 王文迪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79-1286,共8页
为定量表征注水煤体有效渗流通道结构变化特征,基于核磁共振试验测试了注水过程中,不同围压及水压作用下煤体孔隙结构特征,并结合分形几何理论对煤体有效渗流通道结构分形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注水煤体内部孔径分布差异明显,在不... 为定量表征注水煤体有效渗流通道结构变化特征,基于核磁共振试验测试了注水过程中,不同围压及水压作用下煤体孔隙结构特征,并结合分形几何理论对煤体有效渗流通道结构分形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注水煤体内部孔径分布差异明显,在不同水压及围压影响下,各孔径孔隙体积占比变化明显,大孔体积变化幅度最大为13.72%,其次为过渡孔及中孔分别为8.12%和5.39%,最小的微孔为2.05%。结合T2C测试结果,当孔隙半径大于270 nm时为有效渗流通道,则影响注水煤体渗流特性的孔隙结构主要集中于大孔及中孔尺度内;试验过程中,试验及理论分形维数变化较小,表明煤样在不同承压条件下,渗流通道结构均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同时两者相反的变化趋势验证了各自表征意义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注水 核磁共振试验 有效渗流通道 分形特征
原文传递
表征火山岩储层需要进行综合核磁共振试验
2
作者 刘婕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9年第4期108-108,共1页
为更好地了解不同岩性火山岩储层的核磁共振(NMR)特征,开展了一项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综合的室内核磁共振技术准确识别火山岩储层-层段岩性,是正确进行火山岩核磁共振测井解释的首要前提。研究成果对深入了解火山岩储层核磁共振特征,开... 为更好地了解不同岩性火山岩储层的核磁共振(NMR)特征,开展了一项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综合的室内核磁共振技术准确识别火山岩储层-层段岩性,是正确进行火山岩核磁共振测井解释的首要前提。研究成果对深入了解火山岩储层核磁共振特征,开展相应区域的核磁共振储层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储层 核磁共振测井 核磁共振技术 储层评价 核磁共振试验 不同岩性 研究成果
下载PDF
典型荷载条件下淤泥孔径分布特征核磁共振试验研究 被引量:23
3
作者 李彰明 曾文秀 +1 位作者 高美连 罗智斌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66-372,共7页
模拟了淤泥地基加固工况对应的几种典型荷载效应,并利用核磁共振测试寻求典型荷载水平和速率下,淤泥孔隙及其孔径分布的变化规律,以探讨淤泥地基典型加固条件下微细观结构的三维响应.结果表明:在一定压力作用下,淤泥中最大孔隙数将会减... 模拟了淤泥地基加固工况对应的几种典型荷载效应,并利用核磁共振测试寻求典型荷载水平和速率下,淤泥孔隙及其孔径分布的变化规律,以探讨淤泥地基典型加固条件下微细观结构的三维响应.结果表明:在一定压力作用下,淤泥中最大孔隙数将会减少,应力水平越高,减少量越大,而当冲击荷载达到更高的某一水平时,淤泥中最大孔隙和最小孔隙所占比例均会减小,孔隙更趋于均匀;约束样品的侧限刚度将会增加淤泥土的总受力水平,进而更易减小大孔隙所占比例;当荷载水平680 kPa时,加载速率是决定相对最大孔隙占总孔隙数比例的关键因素,速率较小会使得该比例增大,速率较大则使得该比例减小,其界限值在>0.8 MPa/s与1.6 MPa/s之间;一定的冲击荷载和速率水平下,随着作用次数即总能量的提高,淤泥中的相对大孔隙和最大孔隙部分会明显减少,而当间隔时间较短的作用次数再提高时,上述效应会降低;对于有效减少较大孔隙而言,淤泥受冲击的次数存在某个合适的量值.上述规律有助于从内部本质上寻求和掌握各种静动力排水固结法处理淤泥类软基的微观机理,为其科学设计及施工优化提供了进一步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工况荷载 淤泥 孔隙结构分布 核磁共振试验
原文传递
不同荷载水平及速率下超软土水相核磁共振试验研究 被引量:18
4
作者 李彰明 曾文秀 高美连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51-358,共8页
大规模建设中面临越来越多的淤泥等超软土地基处理,其目的是尽可能排出超软土体中的水而使土体固结,以改善其物理力学性能.静动力排水固结法试图利用高能量冲击而将超软土中部分结合水转换为自由水,进而实现更多水的排出而有效固结.然而... 大规模建设中面临越来越多的淤泥等超软土地基处理,其目的是尽可能排出超软土体中的水而使土体固结,以改善其物理力学性能.静动力排水固结法试图利用高能量冲击而将超软土中部分结合水转换为自由水,进而实现更多水的排出而有效固结.然而,目前还不十分清楚能造成这种水相变化的冲击荷载究竟要达到何种水平及速率.为此,在模拟条件的、淤泥土的不同类型荷载水平及速率试验基础上,进行核磁共振水相测试,探索了典型荷载水平及速率下这种超软土中结合水可转化为自由水的条件及规律,主要为:1)对应于通常工程荷载的较低能量真三轴试验荷载速率与水平(1.6 MPa/s与100 kPa及以下),淤泥类超软土中非自由水不能转化为自由水.2)对应于静动力排水固结法条件的高速冲击荷载下(每击荷载水平3787 kPa,速率631.2 MPa/s),非自由水可转化为自由水;且冲击总能量越大(遍数及击数越多),就越易析出自由水.3)约束样品的侧限刚度对非自由水转化为自由水的影响可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载水平及速率 超软土 核磁共振试验 水相变化
原文传递
循环加卸载过程中灰岩微细观损伤特征的试验研究
5
作者 刘汉香 叶刁瑜 +1 位作者 别鹏飞 朱星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85-696,共12页
岩石的动力学性质是影响岩质边坡地震动力稳定性的关键内因。地震产生的循环往复作用会造成岩石损伤和破坏,劣化岩石性能,降低岩质边坡的稳定性。为了深入研究岩石在动力荷载下的损伤特征,以某岩质斜坡出露的二叠系灰岩为研究对象,联合... 岩石的动力学性质是影响岩质边坡地震动力稳定性的关键内因。地震产生的循环往复作用会造成岩石损伤和破坏,劣化岩石性能,降低岩质边坡的稳定性。为了深入研究岩石在动力荷载下的损伤特征,以某岩质斜坡出露的二叠系灰岩为研究对象,联合单轴循环加卸载试验和微细观试验,从微细观角度研究了岩样在循环加卸载过程中的损伤特征和损伤演化规律,分析了不同加载条件对微细观损伤的影响,开展了宏观和微细观参数的关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岩样内部的损伤是一个渐进性过程,在破坏前,随着应力幅值和循环周次的增加,表现为以小孔隙的生成、扩展和贯通为主,大孔隙的数量轻微增加且数量相对少得多;与变上限应力加载相比,变下限应力加载更有利于小孔隙的连通和大孔隙的形成,导致岩样内部微裂隙面积更大,在宏观上表现为平均弹性模量的降低;在变上限应力时,低应力幅值的循环荷载对岩石内部结构劣化效应比单轴压缩条件下的大,而高应力幅值的循环荷载反而可能对岩石内部孔隙有一定压密作用,导致孔隙度相对较小,劣化效应相对减弱;综合多种微细观损伤变量演化趋势,可判断岩样在循环加卸载下经历了一段裂纹稳定扩展的阶段,对应的上限应力和下限应力范围分别为(0.4~0.6)σ_(f)(σ_(f)为静态峰值强度)和(0.3~0.5)σ_(f)。研究成果有助于从微细观层次更好地理解岩石的动力学特性,为岩质斜坡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行为和灾害孕育及启动过程提供理论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岩 微细观损伤 单轴循环加卸载试验 核磁共振试验 电镜扫描试验
原文传递
基于NMR和SEM的软土微观结构特征试验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刘勇健 伍建胜 谢治堃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6期49-56,共8页
软土的含水特性和微观结构是决定其物理力学性质的主要因素.以南沙软土为研究对象,运用核磁共振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两种微观结构试验方法,获取了软土的弛豫时间T2谱图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总结了两种软土(淤泥和淤泥质土)的水相分布和孔... 软土的含水特性和微观结构是决定其物理力学性质的主要因素.以南沙软土为研究对象,运用核磁共振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两种微观结构试验方法,获取了软土的弛豫时间T2谱图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总结了两种软土(淤泥和淤泥质土)的水相分布和孔径分布规律.研究表明,南沙软土的T2分布曲线呈双峰型,土中存在两种状态的水分,第一种状态水超过质量的99%,孔隙多、孔径小,孔径分布主要集中在0.1~20μm的区间.南沙软土常见的微观结构类型为絮状结构、蜂窝结构和凝块结构3类.计算了平均孔隙半径、平均孔隙面积、面孔隙率、孔隙形状因子和孔隙分维数等微观结构参数.最后,对比分析了两种测试方法和应用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土 含水特性 微观结构 核磁共振试验 扫描电子显微镜试验
下载PDF
轴压荷载对胶凝砂砾石材料渗透性能的影响
7
作者 韩立炜 司家旋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11,共6页
胶凝砂砾石作为一种新型环保的建筑材料,在其实际服役状态下坝体承受各种荷载作用,为研究轴压荷载对于胶凝砂砾石渗透性能的影响,选用工程中常用的4种配合比,进行轴压加载试验、渗透试验、超声波速监测试验、核磁共振试验。针对试验数... 胶凝砂砾石作为一种新型环保的建筑材料,在其实际服役状态下坝体承受各种荷载作用,为研究轴压荷载对于胶凝砂砾石渗透性能的影响,选用工程中常用的4种配合比,进行轴压加载试验、渗透试验、超声波速监测试验、核磁共振试验。针对试验数据分别分析了不同轴压荷载对胶凝砂砾石渗透性能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试件的渗透系数与孔隙率随轴压荷载水平呈正相关;渗透系数与孔隙率服从指数函数关系。采用孔径分布的回归模型能够较好的适用于胶凝砂砾石渗透系数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凝砂砾石 轴压荷载 渗透系数 核磁共振试验
下载PDF
冻土毛细-薄膜水分迁移机制及其试验验证 被引量:13
8
作者 程桦 陈汉青 +3 位作者 曹广勇 荣传新 姚直书 蔡海兵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790-1799,共10页
λ鉴于毛细理论和薄膜水理论只考虑一种水分迁移机制,难以全面合理揭示土体冻胀机理。根据毛细水和薄膜水在孔隙中的赋存特征,提出以孔径D=0.1μm或横向弛豫时间T2=2.5 ms作为毛细水和薄膜水的判别条件。基于流体动力学和热力学基本原理... λ鉴于毛细理论和薄膜水理论只考虑一种水分迁移机制,难以全面合理揭示土体冻胀机理。根据毛细水和薄膜水在孔隙中的赋存特征,提出以孔径D=0.1μm或横向弛豫时间T2=2.5 ms作为毛细水和薄膜水的判别条件。基于流体动力学和热力学基本原理,分别建立了薄膜水迁移驱动力、广义Clapeyron方程力学和毛细–薄膜水迁移驱动力模型,给出了压力变量和吸力变量之间的换算系数λ;模型分析表明,冻结大孔在弯曲冰–水界面处产生一集中吸力,驱使未冻孔隙中的毛细水和薄膜水向冻结大孔内部迁移;其迁移路径为:未冻孔隙中的毛细水和颗粒表面薄膜水→弯曲冰–水界面→冻结大孔内壁薄膜水。最后,根据粉土在冻结过程中的低场–核磁共振试验,证明了毛细水和薄膜水的分界线,并验证了毛细–薄膜水分迁移模型及迁移路径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水 薄膜水 迁移机制 驱动力模型 广义Clapeyron方程 核磁共振试验
原文传递
干湿、冻融循环作用下石灰-赤泥固化土的物理、力学和微观特性研究
9
作者 李文涛 陈凤 +2 位作者 肖衡林 李丽华 黄可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89-201,共13页
【目的】赤泥是氧化铝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废弃物,极易造成地下水污染、土地盐碱化等问题,赤泥的再生利用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此外,湿度(即干湿)和温度(即冻融)是影响道路材料性能的主要因素。【方法】尝试使用石灰激发赤泥(添加或不... 【目的】赤泥是氧化铝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废弃物,极易造成地下水污染、土地盐碱化等问题,赤泥的再生利用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此外,湿度(即干湿)和温度(即冻融)是影响道路材料性能的主要因素。【方法】尝试使用石灰激发赤泥(添加或不添加氢氧化钠)用于固化路基土,通过质量、体积监测、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核磁共振试验及X射线衍射试验研究了固化土在干湿、冻融循环作用下的物理、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特性。【结果】结果显示:氢氧化钠的掺入使固化土强度提高约204.6%~343.6%;石灰-赤泥固化土的抗压强度随干湿、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而降低;干湿、冻融循环作用后固化土的质量损失率和体积变化率分别在0.52%~2.06%和0.62%~1.99%之间;干湿循环会降低土体的孔隙体积,而冻融循环使土体大尺寸孔隙体积增加;石灰-赤泥固化土的主要水化产物是水化硅酸钙(C-S-H)。【结论】结果表明:石灰-赤泥固化土耐干湿、冻融侵蚀的能力优于纯石灰固化土,干湿、冻融循环作用后石灰-赤泥固化土的强度折损率、质量损失率和体积变化率均明显低于纯石灰固化土。石灰-赤泥固化土的水化产物(C-S-H)能够提高土体耐干湿、冻融侵蚀的能力。研究成果能够为赤泥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泥 石灰 固化土 干湿循环 冻融循环 抗剪强度 力学性能 核磁共振试验
下载PDF
酸性溶液对花岗岩力学特性及微观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田洪义 王华 司景钊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7-65,共9页
为探究酸性溶液作用下花岗岩力学特性损伤机制,在pH值分别为7、5、3的化学溶液中对花岗岩试件进行72 d饱和处理,然后对饱和试件和自然干燥试件进行三轴压缩试验、核磁共振试验、电镜扫描试验(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及X射... 为探究酸性溶液作用下花岗岩力学特性损伤机制,在pH值分别为7、5、3的化学溶液中对花岗岩试件进行72 d饱和处理,然后对饱和试件和自然干燥试件进行三轴压缩试验、核磁共振试验、电镜扫描试验(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及X射线衍射试验,并对比分析不同化学溶液作用下花岗岩试件三轴抗压强度损伤、变形特征及力学参数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1)花岗岩试件的三轴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及黏聚力随酸性溶液pH值降低而减小,泊松比随着pH值的降低而增大;2)在酸性溶液的腐蚀作用下,试件内斜长石及方解石等矿物成分的消耗导致试件内部结构疏松程度增加,强酸作用下伴有微裂隙产生;3)与自然干燥状态下的试件相比,在围压20 MPa的条件下经pH=3的酸性溶液酸化处理后的试件,其偏应力峰值强度降幅达39.94%;4)花岗岩在酸性溶液作用下,部分矿物溶解、迁出,使得孔隙结构不断劣化产生大量次生孔隙,且酸性溶液pH值越低,中、大孔隙占比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溶液 花岗岩 岩石力学参数 三轴压缩试验 核磁共振试验 电镜扫描试验
下载PDF
利用数字岩心τ_2谱确定孔隙结构方法探索
11
作者 毋学平 熊孝云 +5 位作者 田文新 孟骞 史原鹏 吴刚 李林波 卢昊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8年第3期41-45,共5页
数字岩心核磁共振试验可定性提供岩石孔隙结构特征,岩心压汞试验可定量提供岩石孔喉半径。主要介绍了二连油田乌兰花凹陷应用岩心压汞试验数据刻度数字岩心核磁共振τ_2谱数据,使τ_2谱分析成果由定性解释转化为定量解释,为储层孔隙结... 数字岩心核磁共振试验可定性提供岩石孔隙结构特征,岩心压汞试验可定量提供岩石孔喉半径。主要介绍了二连油田乌兰花凹陷应用岩心压汞试验数据刻度数字岩心核磁共振τ_2谱数据,使τ_2谱分析成果由定性解释转化为定量解释,为储层孔隙结构认识、产能预测等提供了参数依据,取得了较好的地质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岩心 核磁共振试验 孔隙结构 压汞试验 孔喉半径
下载PDF
正梯度冲击下冻结红砂岩力学性能及损伤效应研究
12
作者 张慧梅 陈世官 +1 位作者 王磊 袁超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1-10,共10页
随着冻结法立井建设在西部矿区富水地层的大规模运用,研究冻结壁在爆破、机械破岩等不同强度冲击荷载下的力学特性及损伤效应,对解决冻结壁开裂渗水及失稳透水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该文章以甘肃省五举煤矿冻结凿井穿越的白垩系富水... 随着冻结法立井建设在西部矿区富水地层的大规模运用,研究冻结壁在爆破、机械破岩等不同强度冲击荷载下的力学特性及损伤效应,对解决冻结壁开裂渗水及失稳透水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该文章以甘肃省五举煤矿冻结凿井穿越的白垩系富水软岩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冻结温度(25℃,-5℃,-10℃,-15℃和-20℃)红砂岩在正梯度冲击下(即冲击荷载逐渐加强)的动力学特性,同时采用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技术对冲击过程中红砂岩孔隙数量、面积及孔隙度的变化进行检测,分析冻结红砂岩在正梯度冲击作用下的损伤演化规律。结果表明:相较于低、中速率冲击,在高速率冲击时,冻结红砂岩应变率随冻结温度的下降变化明显,温度效应显著;不同冻结温度红砂岩的峰值应力和弹性模量增幅随冲击荷载的升高而增加;峰值应变在-5℃时达到最大值,在-10℃~-20℃随冻结温度的降低其增长趋势逐渐放缓;由T谱曲线及谱面积可知,在正梯度冲击作用下,温度由25℃下降到-10℃,小孔隙孔径先减小后增大,数量先增加后降低,中、大孔隙孔径及数量则相反,谱面积先降低后升高,由-15℃下降到-20℃,小孔隙数量增加、孔径减小,中、大孔隙数量和孔径均呈小幅稳定增长,谱面积呈小幅增长;采用孔隙度的变化定义岩石损伤度,发现在正梯度冲击作用下,-10℃红砂岩的损伤趋势和损伤度最大,在-5℃~-10℃内出现损伤薄弱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结软岩 正梯度冲击 动态损伤 霍普金森压杆试验 核磁共振(NMR)试验
下载PDF
液氮泄漏对超导电缆管线槽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
13
作者 姚周飞 杜习周 +1 位作者 王叶娇 张政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7期12117-12123,共7页
高温超导输电技术利用液氮冷却辅助系统将超导电缆本体冷却至超导临界温度,实现导电体的大电流传输,具有低损耗、高效率与大容量输电的优点。针对高温超导电缆管线槽面临的极低温冻融作用问题,对不同冻融次数的C25混凝土开展超声波检测... 高温超导输电技术利用液氮冷却辅助系统将超导电缆本体冷却至超导临界温度,实现导电体的大电流传输,具有低损耗、高效率与大容量输电的优点。针对高温超导电缆管线槽面临的极低温冻融作用问题,对不同冻融次数的C25混凝土开展超声波检测试验、单轴抗压强度试验与核磁共振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冻融循环作用导致的混凝土超声波波速下降与抗压强度恶化集中在冻融初期,且混凝土超声波波速与单轴抗压强度均随着混凝土冻融次数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混凝土在经历4次液氮冻融后,超声波波速最大下降比例超过13.6%,之后趋于稳定;混凝土的抗压强度等级最大降幅超过28%,不同冻融循环次数的混凝土破坏形态基本同常温;最后结合核磁共振试验,从微观结构分析了C25混凝土孔隙特征随冻融次数的变化规律,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造成混凝土内孔隙比以及大孔数量的增加,使得混凝土内的密实度降低,造成混凝土冻融初期超声波波速与混凝土单轴抗压强度的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单轴抗压强度 超声波波速 混凝土极低温冻融试验 核磁共振试验
下载PDF
微生物固化含黏粒花岗岩残积土的强度机理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胡其志 舒晟 +1 位作者 陶高梁 张帆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4920-4927,共8页
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robially induced calcium carbonate precipitation,MICP)可以改善花岗岩残积土的工程力学特性,但其固化效果受黏粒含量的影响较大。在花岗岩残积土中掺加不同黏粒进行MICP固化试验,对固化后的土样测定其碳酸... 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robially induced calcium carbonate precipitation,MICP)可以改善花岗岩残积土的工程力学特性,但其固化效果受黏粒含量的影响较大。在花岗岩残积土中掺加不同黏粒进行MICP固化试验,对固化后的土样测定其碳酸钙含量,并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研究不同黏粒含量对固化效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固化后试样的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试验,从细观角度研究黏粒含量对花岗岩残积土的固化机理。结果表明:微生物固化土样的强度主要包括土体骨架强度和碳酸钙胶结强度两部分,前者受土体自身孔隙率影响,后者则通过碳酸钙晶体的沉积量影响固化土样的强度;随着黏粒含量的提高,试验土样内孔隙率缩小,碳酸钙的沉积量也随之减小,固化后的强度提高不明显;掺加适量的红黏土(最优黏粒含量为60%),在不改变土样其他性能条件下可以获得较高的固化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P) 花岗岩残积土 无侧限抗压强度 核磁共振(NMR)试验
下载PDF
饱和软土三轴剪切特性与微观结构关系试验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勇健 杨鑫 +3 位作者 罗岚 李彰明 梁仕华 方昊圆 《中国公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5-22,共8页
天然土体均具有一定的物质组成和内部结构,因而表现出不同的工程特性。为探求软土在剪切变形过程中微观结构的演化规律,研究土体的宏观物理力学性质与微观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对珠江三角洲饱和软土进行真三轴剪切试验和核磁共振试验,获... 天然土体均具有一定的物质组成和内部结构,因而表现出不同的工程特性。为探求软土在剪切变形过程中微观结构的演化规律,研究土体的宏观物理力学性质与微观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对珠江三角洲饱和软土进行真三轴剪切试验和核磁共振试验,获取不同剪切速率条件下不同应变阶段的软土力学响应特征和孔隙微观结构参数。试验结果表明:三轴试验前后软土的孔径均主要集中在1~20μm区间,经三轴剪切试验后软土的微观结构及其参数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如平均孔隙半径减小,孔隙率降低,含水率减少。在剪切过程中,软土的剪切变形存在一个应变阈值(竖向应变4%~5%),当竖向应变小于应变阈值时,软土的小孔隙的百分数随应变增大而减小,中、大孔隙百分数随应变增加而增加;当竖向应变大于阈值后,孔隙分布随应变的变化趋势则反之。软土的微观结构形态及其微观结构参数变化受剪切速率和土的应变值这2个因素影响较明显;孔隙形状参数(S/V)随土的应力状态(广义剪应力q和应变ε_s)有规律变化。此外,从微观结构层次和分子动力学角度揭示了软土剪切力学行为,软土剪切过程实质是土微(细)观结构不断自我调整的过程,土体的受力变形在微观上主要表现为孔隙大小和形状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饱和软土 核磁共振试验 剪切特性 微观结构
原文传递
裂隙煤岩三轴压缩特性宏细观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岳东 霍小泉 +5 位作者 任建喜 袁增云 范志海 寇义民 侯正利 陈首佳 《矿业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1-107,共7页
依托焦坪矿区某煤矿顺槽支护工程,以预制裂隙煤岩体为研究对象,采用宏观三轴压缩试验与细观核磁共振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裂隙煤岩体三轴压缩试验下宏细观变形、破坏特征及力学特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完整煤样的三轴压缩强度... 依托焦坪矿区某煤矿顺槽支护工程,以预制裂隙煤岩体为研究对象,采用宏观三轴压缩试验与细观核磁共振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裂隙煤岩体三轴压缩试验下宏细观变形、破坏特征及力学特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完整煤样的三轴压缩强度对围压的敏感程度最高,其次为含45°倾角裂隙的煤岩样,含60°倾角裂隙的煤岩样的敏感程度最低;(2)裂隙煤岩的破坏模式随围压增加由直剪破坏向斜剪破坏过渡;(3)裂隙煤岩破坏的峰总面积及第4峰面积所占总面积百分比与围压及裂隙倾角成正相关;(4)裂隙煤岩的孔隙孔径主要分布在1~10μm,破坏后大孔径孔隙所占比例较高,随着裂隙倾角及围压的增加,裂隙煤岩内部更加破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煤岩 核磁共振试验 三轴压缩试验 破坏模型 孔隙分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