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词语破碎之处:格奥尔格引论 |
莫光华
|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
2
|
|
2
|
斯特凡·格奥尔格的“天鹅之歌” |
杨宏芹
|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20 |
0 |
|
3
|
德意志—犹太文化共生现象初探——以本雅明与格奥尔格圈的关系为例 |
吴勇立
|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
3
|
|
4
|
谷与水:《老子》的众妙之门——汉斯-格奥尔格·梅勒解老的新视角 |
苏燕
李德民
|
《西部学刊》
|
2017 |
1
|
|
5
|
闪光的歌就是蛹羽化的蝴蝶——论格奥尔格诗歌从《学步》到《颂歌》的“突破” |
杨宏芹
|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1
|
|
6
|
《颂歌》的内在结构及其仪式化——格奥尔格的《颂歌》的结构解析 |
杨宏芹
|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0 |
|
7
|
“形式意志”背后的思考——格奥尔格诗学思想初探 |
吴勇立
|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16 |
0 |
|
8
|
从《艺术之页》管窥格奥尔格的政治理想 |
吴勇立
|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15 |
0 |
|
9
|
哲学与大脑:作为非还原性神经哲学的世界—大脑关系——格奥尔格·诺赫夫教授访谈 |
陈向群
|
《哲学分析》
CSSCI
|
2021 |
0 |
|
10
|
格奥尔格的象征主义诗论 |
张玉能
|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
2010 |
0 |
|
11
|
寻道而行 向德而生:纪念道德能力发展领域的先驱格奥尔格·林德先生 |
康蕾
杨韶刚
|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
2022 |
0 |
|
12
|
记忆的追思和界限--伽达默尔对格奥尔格诗歌的诠释 |
林栋梁
|
《探索与批评》
|
2019 |
0 |
|
13
|
冯至与格奥尔格圈关系考论 |
杨志
|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14
|
艺术家的圈子(上)--从舒伯特圈子到格奥尔格圈子 |
冯存凌
|
《音乐天地》
|
2023 |
0 |
|
15
|
格奥尔格对波德莱尔《致一位过路女子》的诗学变形 |
沈冲
|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16
|
格奥尔格圈子:以“教育的爱”为核心的共同体 |
杨宏芹
|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1
|
|
17
|
论斯特凡·格奥尔格的神圣战争观 |
杨宏芹
|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0 |
|
18
|
“太阳神”的颂歌——格奥尔格的《颂歌》解读 |
杨宏芹
|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4
|
|
19
|
诗人-王者与缪斯-圣礼——解析格奥尔格的《颂歌》之“突破” |
杨宏芹
|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2
|
|
20
|
格奥尔格的“唯美主义的纲领诗”——解读《我的花园不需要空气不需要热》 |
杨宏芹
|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