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高密度电法勘探盐边县格萨拉巨型滑坡堆积体 被引量:6
1
作者 蒋全科 雷宛 刘俊骐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853-1866,共14页
探讨盐边县格萨拉巨型滑坡堆积体的滑动面的位置和形态并分析滑坡稳定性进而为拟建高速公路路线设计提供有效的建议。采用高密度电法作为初步勘察阶段的滑坡勘探手段,建立不同采集装置的滑坡正演模型进行数值分析,初步了解拟勘探滑坡的... 探讨盐边县格萨拉巨型滑坡堆积体的滑动面的位置和形态并分析滑坡稳定性进而为拟建高速公路路线设计提供有效的建议。采用高密度电法作为初步勘察阶段的滑坡勘探手段,建立不同采集装置的滑坡正演模型进行数值分析,初步了解拟勘探滑坡的视电阻率拟断面图并确定采集装置类型,结合地质调查结果,确定主要的反演参数,并根据反演结果修正正演模型进行对比判别。结果表明,研究所用的反演参数效果较好,正演模型修正之后的视电阻率剖面与反演结果相匹配,使反演解译成果能够较好地反映出真实滑动面的位置和形态,且通过钻探得到了验证,计算结果表明该滑坡处于不稳定状态。最终,拟建高速公路的选线设计采纳了研究成果,对该巨型滑坡堆积体采取绕避措施,说明高速公路初步勘察阶段采用高密度电法作为巨型滑坡堆积体滑动面勘察的地球物理勘探手段是经济且高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公路 格萨拉巨型滑坡堆积体 高密度电法 正演与反演 视电阻率 滑坡稳定安全系数
下载PDF
格萨拉岩溶地质遗迹景观发育特征及保护对策 被引量:2
2
作者 沈中超 沈军辉 +1 位作者 徐进 许向宁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06年第2期15-18,共4页
格萨拉地区地质遗迹景观资源较为丰富,其中以岩溶地貌景观最为典型。其类型主要有落水洞、溶洞、暗河、石林、湿地、盲谷等。本文从格萨拉岩溶地质遗迹景观的空间分布、规模、数量、面积等方面,详细阐述了格萨拉岩溶地质遗迹景观的发育... 格萨拉地区地质遗迹景观资源较为丰富,其中以岩溶地貌景观最为典型。其类型主要有落水洞、溶洞、暗河、石林、湿地、盲谷等。本文从格萨拉岩溶地质遗迹景观的空间分布、规模、数量、面积等方面,详细阐述了格萨拉岩溶地质遗迹景观的发育特征。针对该区岩溶地貌的破坏现状,结合其他地质遗迹景观,提出了通过建立地质公园及开发旅游来保护该区的岩溶地质遗迹景观,提出了在开发中应采取的相应保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萨拉 地质遗迹 发育特征 保护对策
下载PDF
格萨拉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分布特征及开发前景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沈中超 沈军辉 +2 位作者 王兰生 徐进 许向宁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03-305,308,共4页
格萨拉地区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丰富,其类型主要有古生代地层剖面、岩溶地貌景观、温泉、瀑布等,景观资源具有规模大、分布集中、观赏性强、科考价值高、比较典型等特点。通过对格萨拉资源条件、区位条件、客源条件、市场条件、基础条件等... 格萨拉地区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丰富,其类型主要有古生代地层剖面、岩溶地貌景观、温泉、瀑布等,景观资源具有规模大、分布集中、观赏性强、科考价值高、比较典型等特点。通过对格萨拉资源条件、区位条件、客源条件、市场条件、基础条件等开发前景分析,格萨拉具有建立以古生代地层和岩溶景观为主要景观的国家级地质公园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萨拉 地质遗迹 地质公园 开发前景
下载PDF
格萨拉百里生态旅游长廊及气候特征 被引量:2
4
作者 黄旭 李一平 +1 位作者 杜成勋 王峰 《四川气象》 2006年第3期20-22,29,共4页
本文通过对格萨拉百里长廊旅游资源及气候特征的分析研究,发现它是川滇交汇处旅游资源的富聚地,是进入中国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捷径。格萨拉百里长廊景色优美,景观独特,空气洁净,阳光明媚,气候宜人,森林覆盖率48%~69%,动... 本文通过对格萨拉百里长廊旅游资源及气候特征的分析研究,发现它是川滇交汇处旅游资源的富聚地,是进入中国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捷径。格萨拉百里长廊景色优美,景观独特,空气洁净,阳光明媚,气候宜人,森林覆盖率48%~69%,动植物品种繁多,民族风情浓郁,旅游周期长,具有巨大的旅游开发价值,应当尽快打造成国家级的精品旅游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萨拉 百里长廊 生态旅游 气候特征
下载PDF
探索攀西民族区域旅游产品开发途径——以格萨拉为例
5
作者 李碧茹 陈晓燕 田朋飞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19-22,共4页
开发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是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手段,本文在分析攀西地区旅游资源优势及开发现状基础上,提出结合民族传统工艺技术、凸显民族个性、打造民族旅游村品牌、开发民族生态园及旅游探险等全方位开发理念,实现民族区域旅游资源综... 开发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是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手段,本文在分析攀西地区旅游资源优势及开发现状基础上,提出结合民族传统工艺技术、凸显民族个性、打造民族旅游村品牌、开发民族生态园及旅游探险等全方位开发理念,实现民族区域旅游资源综合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区域 格萨拉 旅游产品 产品开发
下载PDF
试论川西南彝汉杂居区学校的语言教育与教育语言——以盐边县格萨拉中心校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史军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第2期63-65,共3页
本文通过问卷获取显现在学校教育中的教育事实或教育事件的文本,从认知结构观照其学生、教师、课程教育三要素的问题地图,理解这个“被时代遗忘”的彝汉等民族杂居区学校教育事实中语言教育和教育语言的选择、实施和发展的现实和可能... 本文通过问卷获取显现在学校教育中的教育事实或教育事件的文本,从认知结构观照其学生、教师、课程教育三要素的问题地图,理解这个“被时代遗忘”的彝汉等民族杂居区学校教育事实中语言教育和教育语言的选择、实施和发展的现实和可能,以叙事显现彝汉等民族杂居区学校教育问题里的“冰山一角”,隐喻类其学校教育的建构旨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萨拉中心校 川西南彝汉杂居区 语言教育 教育语言
下载PDF
攀枝花市格萨拉地区旅游发展现状及特色旅游商品分析
7
作者 陈晓燕 《中国商贸》 北大核心 2011年第01X期177-178,共2页
本文通过对攀枝花市格萨拉旅游开发区的调研,了解到其存在的诸多问题,希望通过本文引起更多人关心格萨拉的旅游开发前景,推进该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格萨拉 旅游 开发 资源
下载PDF
葫芦丝音乐《多情的格萨拉》的音乐特点及表现手法
8
作者 张弘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1-2,6,共3页
取材于民间传说创作的音乐作品《多情的格萨拉》,是一首G羽调的民族小调音乐,音乐旋律凄美婉转。本文通过对作品的取材、结构和风格的分析,阐述了作品属于彝族民歌的情歌类音乐但又不同于一般彝族情歌音乐的音乐特点;通过对葫芦丝演奏... 取材于民间传说创作的音乐作品《多情的格萨拉》,是一首G羽调的民族小调音乐,音乐旋律凄美婉转。本文通过对作品的取材、结构和风格的分析,阐述了作品属于彝族民歌的情歌类音乐但又不同于一般彝族情歌音乐的音乐特点;通过对葫芦丝演奏者在演绎本作品时淋漓尽致的思想内涵表达的分析,阐述了演奏者的表现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萨拉 彝族民歌 情歌 葫芦丝
下载PDF
关于提升格萨拉生态旅游景区品质的建议
9
作者 陶元竹 《科技成果纵横》 2020年第1期83-83,共1页
格萨拉是攀西大裂谷旅游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四A级旅游景区。通过几天的考察,我发现格萨拉旅游景区虽然拥有类型多样、特色鲜明、品位极高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山川地貌堪与九寨黄龙媲美,但是硬件和软件上都还存在着诸多影响发展... 格萨拉是攀西大裂谷旅游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四A级旅游景区。通过几天的考察,我发现格萨拉旅游景区虽然拥有类型多样、特色鲜明、品位极高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山川地貌堪与九寨黄龙媲美,但是硬件和软件上都还存在着诸多影响发展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格萨拉旅游的发展。如何才能提升格萨拉生态旅游景区的品质,我就目前存在的问题谈几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萨拉 生态旅游景区 品质 建议
下载PDF
阳光康养背景下生态旅游发展研究——以格萨拉旅游区为例
10
作者 曾豪 冯姝彬 +2 位作者 帅菲 马秀 袁媛 《青年与社会》 2019年第36期168-169,共2页
自2002年以来,我国开始发展生态旅游,随着其不断发展,产生了各方面的问题。文章以攀枝花市格萨拉旅游区为研究主体,结合攀枝花市“阳光康养”背景,研究其生态旅游的发展概况,分析了格萨拉旅游区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提出了相... 自2002年以来,我国开始发展生态旅游,随着其不断发展,产生了各方面的问题。文章以攀枝花市格萨拉旅游区为研究主体,结合攀枝花市“阳光康养”背景,研究其生态旅游的发展概况,分析了格萨拉旅游区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旅游 阳光康养 格萨拉
下载PDF
彝族文化元素在格萨拉景区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孙念祥 《艺术与设计(理论版)》 2011年第11X期88-90,共3页
文章充分结合本地的民族文化特点探讨了格萨拉旅游景区对彝族文化的应用模式以及在旅游开发中如何保护和利用少数民族文化,如何解决文化生态的脆弱性所带来的种种问题。本课题也对景区民族文化应用不足的方面,以探讨的形式提出,以便对... 文章充分结合本地的民族文化特点探讨了格萨拉旅游景区对彝族文化的应用模式以及在旅游开发中如何保护和利用少数民族文化,如何解决文化生态的脆弱性所带来的种种问题。本课题也对景区民族文化应用不足的方面,以探讨的形式提出,以便对少数民族景观进行科学的开发利用,使少数民族地区景观设计向民族精神风貌、创造活力、体验生活情趣和较理想的审美文化方面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彝族文化 景区 文化元素 应用 格萨拉
原文传递
试论川西南彝汉杂居区学校的语言教育与教育语言——以盐边县格萨拉中心校为例
12
作者 史军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7-50,共4页
本文通过问卷获取显现在学校教育中的教育事实或教育事件的文本,从认知结构观照其学生、教师、课程教育三要素的问题地图,理解这个"被时代遗忘"的彝汉等民族杂居区学校教育事实中语言教育和教育语言的选择、实施和发展的现实... 本文通过问卷获取显现在学校教育中的教育事实或教育事件的文本,从认知结构观照其学生、教师、课程教育三要素的问题地图,理解这个"被时代遗忘"的彝汉等民族杂居区学校教育事实中语言教育和教育语言的选择、实施和发展的现实和可能,以叙事显现彝汉等民族杂居区学校教育问题里的"冰山一角",隐喻其学校教育的建构旨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萨拉中心校 川西南彝汉杂居区 语言教育 教育语言
下载PDF
论格萨拉生态旅游区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
13
作者 张琼 《旅游与摄影》 2021年第13期51-52,共2页
四川的格萨拉生态旅游区以其优越的自然旅游资源以及人文旅游资源著名。当地人以资源开发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但在资源开发过程中受到种种因素的限制,存在较多问题,如旅游产品不新颖、资源整合较为困难以及独特的民族文化未能展示等... 四川的格萨拉生态旅游区以其优越的自然旅游资源以及人文旅游资源著名。当地人以资源开发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但在资源开发过程中受到种种因素的限制,存在较多问题,如旅游产品不新颖、资源整合较为困难以及独特的民族文化未能展示等。基于此,文章主要针对格萨拉生态旅游区的旅游发展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萨拉生态旅游区 旅游业 彝族
原文传递
四川省“十大最美草原”“五大最美草地景观”获授牌
14
作者 余萌萌 朱昭旭(图) 《绿色天府》 2023年第8期23-23,共1页
7月21日晚,在大型主题公益活动“绿色中国行--走进红色草原暨红原大草原第六届雅克音乐季开幕式公益晚会”上,四川省“十大最美草原”“五大最美草地景观”获授牌。“十大最美草原”获得者分别是:红原大草原、热尔大坝草原、曼则塘大草... 7月21日晚,在大型主题公益活动“绿色中国行--走进红色草原暨红原大草原第六届雅克音乐季开幕式公益晚会”上,四川省“十大最美草原”“五大最美草地景观”获授牌。“十大最美草原”获得者分别是:红原大草原、热尔大坝草原、曼则塘大草原、毛娅大草原、泥拉坝草原、塔公草原、格木草原、格萨拉日都尼西草原、百草坡草原、冶勒草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季 格萨拉 公益活动 草原 最美
下载PDF
Influence of Golmud-Lhasa Section of Qinghai-Tibet Railway on Blown Sand Transport 被引量:7
15
作者 XIAO Jianhua YAO Zhengyi QU Jianjun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5年第1期39-50,共12页
The Qinghai-Tibet Railway(QTR) passes through 281 km of sandy land, 11.07 km of which causes serious sand damage to the railway and thus, the control of blown sand is important for the safe operation of the railway. C... The Qinghai-Tibet Railway(QTR) passes through 281 km of sandy land, 11.07 km of which causes serious sand damage to the railway and thus, the control of blown sand is important for the safe operation of the railway. Construction of the railway and sand prevention system greatly changed the blown sand transport of the primary surface. Effective and feasible sand-control measures include stone checkerboard barriers(SCBs), sand fences(SFs), and gravel coverings. This study simulated the embankments, SCBs and SFs of the QTR in a wind tunnel, and analyzed their respective wind profile, sand deposition, and sand-blocking rate(SBR) in conjunction with field data, aiming at studying the influence of Golmud-Lhasa section of the QTR and sand prevention system on blown sand transport. The results of wind tunnel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wind speed increased by 67.7%–77.3% at the upwind shoulder of the embankment and decreased by 50.0%–83.3% at upwind foot of embankment. Wind speed decreased by 50.0%–100.0% after passing through the first SF, and 72.2%–100.0% after the first row of stones within the first SCB grid. In the experiment of sand deposition, the higher the wind speed, the lower the SBR of SCB and SF. From field investigation, the amount of sand blocked by the four SFs decreased exponentially and its SBR was about 50.0%. By contrast, SCB could only block lower amounts of sand, but had a higher SBR(96.7%) than SF. Although, results show that SFs and SCBs along the Golmud-Lhasa section of the QTR provide an obvious sand blocking effect, they lead to the deposition of a large amount of sand, which forms artificial dunes and becomes a new source of sand dam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nghai-Tibet Railway(QTR) wind profile blown sand transport sand damage wind tunnel
下载PDF
Zircon U-Pb-Hf isotopes and mineral chemistry of Early Cretaceous granodiorite in the Lunggar iron deposit in central Lhasa, Tibet Y, China 被引量:1
16
作者 ZHANG Yun-hui WANG Yang-shuang +2 位作者 WANG Wen-shu LIU Jie YUAN Ling-li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12期3457-3469,共13页
The Lunggar iron deposit belongs to the Bangong-Nujiang metallogenic belt and is located in central Lhasa on the Tibetan Plateau.In the Lunggar deposit,iron mineralization formed in the skarnization contact zone betwe... The Lunggar iron deposit belongs to the Bangong-Nujiang metallogenic belt and is located in central Lhasa on the Tibetan Plateau.In the Lunggar deposit,iron mineralization formed in the skarnization contact zone between the Early Cretaceous granodiorite and the late Permian Xiala Formation limestone.In this study,we achieved detailed zircon U-Pb-Hf isotopes and mineral chemistry for the Early Cretaceous granodiorite.Zircon U-Pb dating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Early Cretaceous granodiorite emplaced at ca.119 Ma.Based on the trace elements in zircons and the mineral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amphibole and biotite,the Early Cretaceous granodiorite was believed to form under condition of high temperature(>700°C),low pressure(100400 MPa),and relatively high oxygen fugacity(lgfO2)(13.6 to 13.9)and H2O content(4%8%).Zircon trace elements,Hf isotope and biotite chemistry collectively reveal that significant juvenile mantle-derived magmas contributed to the source of the granodiorite.The relatively high logfO2 and shallow magma chamber are beneficial for skarn iron mineralization,implying remarkable potential for further prospecting in the Lunggar iron deposi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ircon U-Pb-Hf isotope mineral chemistry crystallization condition Lunggar iron deposit central Lhasa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