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4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动力性外固定支架和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疗效比较 被引量:36
1
作者 蔡桦 卢耀明 +5 位作者 李钊 魏合伟 乔荣勤 张文财 张志海 颜祖侠 《中医正骨》 2004年第12期6-8,共3页
为比较动力性外固定支架和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疗效 ,将 12 9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外支架固定组 (DEF组 )和夹板固定组 (SEF组 ) ;骨折手法复位后分别采用动力性外固定支架固定和用小夹板外固定治疗 ... 为比较动力性外固定支架和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疗效 ,将 12 9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外支架固定组 (DEF组 )和夹板固定组 (SEF组 ) ;骨折手法复位后分别采用动力性外固定支架固定和用小夹板外固定治疗 ;经平均 13.7个月的随访 ,对两组进行复位评分和功能评分 ,并对得分结果采用卡方检验分析。结果外支架固定组复位得分、功能得分均高于夹板固定组 ,其中复位评分DEF组优良率为 82 .3% ,SEF组为 4 3.3%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功能评分DEF组优良率为 88.7% ,SEF组为 5 2 .3%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认为动力性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在维持复位及功能恢复方面均优于小夹板外固定 ,应为首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治疗 骨折固定术 动力性外固定支架 小夹板 对比研究
下载PDF
桡骨远端T型锁定接骨板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疗效 被引量:20
2
作者 赵继军 吴沼锋 +1 位作者 王陵 程力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6584-6585,共2页
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多见于有骨质疏松的老年人〔1〕。传统临床治疗多采用外固定支架治疗,即手术复位后以石膏托进行固定,但是临床报道证实治疗后患者的腕关节活动度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并且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并发症〔2〕。随着... 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多见于有骨质疏松的老年人〔1〕。传统临床治疗多采用外固定支架治疗,即手术复位后以石膏托进行固定,但是临床报道证实治疗后患者的腕关节活动度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并且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并发症〔2〕。随着骨折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通过手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逐渐受到临床医生的广泛关注。本研究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患者为对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T型锁定接骨板 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
下载PDF
微型钢板置入固定治疗儿童尺、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18例 被引量:9
3
作者 余希临 徐杨 沈先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8期9545-9549,共5页
目的:观察微型钢板置入固定治疗儿童尺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08/2007-09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妇女儿童医院骨科收治的尺、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儿18例,男15例,女3例;年龄4岁1个月~13岁3个... 目的:观察微型钢板置入固定治疗儿童尺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08/2007-09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妇女儿童医院骨科收治的尺、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儿18例,男15例,女3例;年龄4岁1个月~13岁3个月,平均9岁8个月,右侧9例,左侧9例;均采用微型钢板代替克氏针置入内固定治疗。术前根据骨折类型和部位选择合适的成人指骨、掌骨、跖骨微型不锈钢或钛钢板,测量骨折线距骺板的距离准备T型、L型、三叶草型或直型钢板。术后及随访时观察关节功能、前臂旋转丢失的程度、骨愈合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结果:全部病例均在门诊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6.4个月。18例患儿前臂旋前功能有平均10°的受限,功能锻炼后基本恢复,不影响日常活动。旋后功能及腕关节屈伸功能基本恢复正常,骨折全部愈合。无再移位和再骨折、无畸形愈合、延迟愈合以及骨桥形成等并发症,也未见血管和神经损伤。结论:对不能满意复位、复位后不能维持稳定再次移位或陈旧性尺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需要开放复位者,用微型钢板内固定避免对前臂远端骨骺的损伤,术后并发症少,只要选择好合适的微型钢板,则可以代替传统的克氏针内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钢板 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 儿童
下载PDF
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 被引量:4
4
作者 叶筱钢 马海燕 +2 位作者 杨国祥 江继强 夏根宝 《实用骨科杂志》 2004年第2期114-116,共3页
目的 研究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疗效。材料与方法 本组病例 5 0例 ,其中男2 2例 ,女 2 8例。平均年龄 5 2岁 (16~ 86岁 )。骨折分类 :Colles′骨折 36例 ;Barton骨折 10例 ;Smith骨折 4例。手术方法  C臂 X... 目的 研究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疗效。材料与方法 本组病例 5 0例 ,其中男2 2例 ,女 2 8例。平均年龄 5 2岁 (16~ 86岁 )。骨折分类 :Colles′骨折 36例 ;Barton骨折 10例 ;Smith骨折 4例。手术方法  C臂 X线透视下手法整复满意后 ,由桡侧向尺侧作经皮 3~ 4根克氏针内固定。结果 本组 6 3例 ,5 0例获随访 ,平均随访 18个月 (6~ 39个月 )。疗效按 Dienst功能评估标准 :优 31例 ,良 15例 ,可 4例 ,优良率占 92 %。结论 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 ,是一种损伤小 ,缓解疼痛好 ,康复锻炼早 ,功能恢复满意的手术 ,且合并症少 ,医疗费用低 ,毋须住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氏针 内固定 治疗 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 手术方法
下载PDF
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两种治疗方法效果比较 被引量:3
5
作者 陈永铵 利盛成 +1 位作者 谢文伟 方祥 《广东医学》 CAS CSCD 2003年第5期498-499,共2页
目的 分析比较小夹板固定及外固定支架固定两种方法对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48例严重的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采用小夹板固定 3 0例和外固定支架固定 18例 ,比较两种不同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 外固定支架组复... 目的 分析比较小夹板固定及外固定支架固定两种方法对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48例严重的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采用小夹板固定 3 0例和外固定支架固定 18例 ,比较两种不同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 外固定支架组复位质量和疗效均明显优于小夹板固定组 (P <0 0 0 1)。结论 ①对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 ,特别是粉碎性骨折且移位明显者 ,应采用外固定支架治疗 ;②注重指导患者的关节功能锻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 治疗 外固定支架固定 小夹板固定
下载PDF
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 被引量:6
6
作者 李小军 王清 +1 位作者 卫穗转 祁文兵 《海南医学》 CAS 2011年第18期39-40,共2页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闭合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5-2010年我院收治的100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平均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骨折复位后予外固定支架固定,对照组复位后予石膏、夹板固定,比较两...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闭合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5-2010年我院收治的100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平均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骨折复位后予外固定支架固定,对照组复位后予石膏、夹板固定,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采用Gartland and Werley评分评价治疗效果,实验组优于对照组(H=13.12,P<0.05)。优秀率实验组为80%,对照组为24%,组间优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4,P<0.05)。实验组、对照组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症状评分、工作能力及总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以上各项功能指标治疗前后差值组间比较,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各项指标恢复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无畸形愈合、腕关节炎并发症,总并发症发生率实验组也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外固定支架闭合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固定可靠,疗效确切,与传统外固定相比可提高患者愈合率,减少术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 外固定支架 GARTLAND and Werley评分 DASH评分
下载PDF
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13
7
作者 罗胜明 陈泽雁 +1 位作者 莫子亮 王国亮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2年第11期1599-1600,共2页
目的探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122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1例,观察组给予锁定加压钢板开放固定手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石膏外固定治疗,观察比较治疗... 目的探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122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1例,观察组给予锁定加压钢板开放固定手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石膏外固定治疗,观察比较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均顺利康复,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功能恢复良好,Cooney评分优良率达到91.8%,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LCP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临床效果好,安全性高,对于恢复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定加压钢板 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 临床效果
下载PDF
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23例疗效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方智松 武理国 王庆丰 《浙江医学》 CAS 2011年第10期1507-1508,共2页
桡骨远端骨折是指距桡骨远端关节面3era以内的骨折。对于粉碎性、不稳定性骨折,治疗时无论是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克氏针内固定,还是单纯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或夹板外固定,结果均不甚满意,
关键词 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 固定治疗 疗效分析 外固定架 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 桡骨关节面 桡骨骨折 切开复位钢板
下载PDF
桡骨远端T型锁定接骨板对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7
9
作者 彭辉 庄小强 +2 位作者 陆生林 白宇 方旭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7年第13期78-79,共2页
目的探讨在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治疗中桡骨远端T型锁定接骨板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65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3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外固定支架法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桡骨远端T... 目的探讨在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治疗中桡骨远端T型锁定接骨板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65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3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外固定支架法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桡骨远端T型锁定接骨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背伸、掌屈、桡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治疗中,桡骨远端T型锁定接骨板效果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T型锁定接骨板 老年 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
下载PDF
应用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 被引量:9
10
作者 朱令孝 郭建中 +2 位作者 刘明惊 肖海龙 宋卫平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887-888,共2页
目的:探讨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超腕关节外固定架治疗27例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AO分型:B型8例、C型19例。结果:27例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平均为5.5周。评价骨折复位情况及术后1年关节疼痛程度、关节... 目的:探讨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超腕关节外固定架治疗27例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AO分型:B型8例、C型19例。结果:27例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平均为5.5周。评价骨折复位情况及术后1年关节疼痛程度、关节畸形、关节活动度和创伤性关节炎分期,总体优良率为92.6%。结论:外固定架方法简单、损伤小、复位固定可靠,可缩短骨折愈合时间,有效降低术后关节疼痛、畸形、活动受限和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 外固定架 关节内骨折 闭合复位
下载PDF
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30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吴庭胜 简瑾芬 胡永春 《河南中医》 2014年第8期1545-1546,共2页
目的:观察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夹板组和支架组,每组各30例,夹板组给予小夹板治疗,支架组给予外支架固定。分别在治疗前、治疗3个月、6个月、12个月后对腕关节功能进行评估,评估标准... 目的:观察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夹板组和支架组,每组各30例,夹板组给予小夹板治疗,支架组给予外支架固定。分别在治疗前、治疗3个月、6个月、12个月后对腕关节功能进行评估,评估标准参照Sarmiento评分标准。结果:两组在近期疗效(3个月、6个月)主观评价、客观评价及综合得分方面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在残留畸形、并发症方面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在远期疗效(12个月后)各指标评价得分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中老年患者的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远期疗效两组相当,可首选小夹板外固定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 小夹板 外固定支架
下载PDF
辨证分期中药内服-熏洗联合关节功能锻炼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术后临床观察 被引量:7
12
作者 许耿彬 《新中医》 CAS 2017年第1期90-92,共3页
目的:观察辨证分期中药内服-熏洗联合关节功能锻炼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各40例,2组均采用复位钢板固定的手术方法,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术后加用辨证分期中药内服... 目的:观察辨证分期中药内服-熏洗联合关节功能锻炼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各40例,2组均采用复位钢板固定的手术方法,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术后加用辨证分期中药内服-熏洗联合关节功能锻炼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5.00%,对照组为75.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没有1例出现切口感染等不良反应,骨折均一期愈合,平均愈合时间(4.12±0.43)月,平均住院时间(12.23±1.89)天,术后随访1年,未发生脱位,功能恢复满意。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一期愈合率、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辨证分期中药内服-熏洗联合关节功能锻炼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效果较佳,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活自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 辨证分期 中药内服 熏洗 关节功能锻炼
原文传递
掌侧锁定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效果评价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雨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3年第17期166-168,共3页
目的观察掌侧锁定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2006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12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对照组给予石膏外固定治疗,观察组给予掌侧锁定板治疗。观察2组患者... 目的观察掌侧锁定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2006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12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对照组给予石膏外固定治疗,观察组给予掌侧锁定板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以及骨折愈合时间;患者实施治疗前后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关节面台阶指标变化情况以及治疗后的关节功能。结果观察者患者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者患者掌倾角、尺偏角指标的增加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桡骨短缩、关节面台阶指标的下降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4.4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1)。结论掌侧锁定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促进骨折尽快愈合,并降低术中出血量,改善患者的关节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 掌侧锁定板 临床效果
下载PDF
掌侧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3
14
作者 罗斌 《吉林医学》 CAS 2016年第11期2797-2799,共3页
目的:探讨掌侧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80例,按数字排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石膏外固定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给予掌侧锁定加... 目的:探讨掌侧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80例,按数字排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石膏外固定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给予掌侧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关节功能评分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结果:掌侧锁定加压接骨板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治疗后的尺偏角、掌倾角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2.5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为45.0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实施掌侧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疗效显著,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掌侧锁定加压接骨板 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 并发症 临床疗效
下载PDF
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组合式外固定支架治疗临床探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宋社庭 《中外医学研究》 2014年第18期41-43,共3页
目的:探讨组合式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0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采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高分子医用小夹板治疗,观察... 目的:探讨组合式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0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采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高分子医用小夹板治疗,观察组采用组合式外固定支架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随访12个月,观察组发生针道浅表感染4例(10.0%),采用换药、抗生素应用后均有效控制,无骨折再移位、伸肌腱损伤、桡神经浅支损伤等并发症发生。对照组发生反射性交感神经综合征7例(17.5%),对功能恢复情况造成了严重影响,于骨折愈合后行体疗或理疗进行恢复。观察组临床总优良率为92.5%优于对照组的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采用组合式外固定支架治疗,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少、功能可良好恢复,固定牢固,可获得理想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 组合式外固定支架 高分子医用小夹板
下载PDF
桡骨远端T型锁定接骨板在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佟峙强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第30期87-88,共2页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T型锁定接骨板在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65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3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外固定支架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桡骨远端T型锁定接骨板治...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T型锁定接骨板在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65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3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外固定支架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桡骨远端T型锁定接骨板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骨折愈合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腕关节功能优良率(81.8%)明显高于对照组(46.9%)(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2.1%)明显低于对照组(53.1%)(P<0.05)。结论桡骨远端T型锁定接骨板在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突出,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 桡骨T型锁定接骨板 老年
下载PDF
有限切开复位克氏针联合外固定支架固定术用于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19例 被引量:2
17
作者 左荣跃 刘振新 《中国乡村医药》 2018年第5期4-5,共2页
目的观察有限切开复位经皮克氏针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效果。方法 2013年3月至2016年5月该院19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采用有限切开复位经皮克氏针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结果 19例患者经5~12个月随访,6~8周骨... 目的观察有限切开复位经皮克氏针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效果。方法 2013年3月至2016年5月该院19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采用有限切开复位经皮克氏针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结果 19例患者经5~12个月随访,6~8周骨折愈合。术后1个月出现1枚经皮克氏针松动1例,无术区感染、钉道感染、外固定螺钉松动等并发症。依据Green-O'Brien腕关节评分标准,优12例,良5例,可2例。结论有限切开复位经皮克氏针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疗效满意,符合微创治疗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 外固定支架 经皮克氏针 有限切开
下载PDF
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内固定与石膏外固定比较 被引量:1
18
作者 林小平 杨骏 《基层医学论坛》 2014年第34期4621-4622,共2页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手术内固定与石膏外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98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选择治疗方案,其中行掌侧T形锁定接骨板内固定53例,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45例。治疗后6个月分别对手术治疗组...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手术内固定与石膏外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98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选择治疗方案,其中行掌侧T形锁定接骨板内固定53例,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45例。治疗后6个月分别对手术治疗组与石膏外固定组进行影像学检查及腕关节GartlandWerley功能评价标准[任国文,吴学元.复杂桡骨远端骨折的手术治疗[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1,26(3):254-255.]评分。结果 9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手术内固定组较石膏外固定组术后影像学检查及腕关节功能评分结果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手术内固定优于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 T形锁定接骨板 石膏外固定 疗效比较
下载PDF
不同手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效果对比 被引量:2
19
作者 彭晓 《当代医药论丛》 2018年第11期47-48,共2页
目的:对比用不同手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效果。方法:将2013年3月至2017年1月期间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85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85例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外固定组和内固定组,外固定组有45例患... 目的:对比用不同手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效果。方法:将2013年3月至2017年1月期间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85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85例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外固定组和内固定组,外固定组有45例患者,内固定组有40例患者。为外固定组患者使用闭合复位外固定术进行治疗,为内固定组患者使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治疗。然后,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的时间、术中的出血量、住院的时间、骨折愈合的时间等各项临床指标。结果:与内固定组患者相比,外固定组患者手术的时间、骨折愈合的时间均更短,其术中的出血量更少,住院的时间更长,其术后3个月VAS的评分更高(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3个月腕关节功能恢复的优良率及其术前、术后12个月VAS的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闭合复位外固定术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均可取得显著的疗效,但使用闭合复位外固定术治疗时手术的切口更小,患者术后恢复得更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 外固定 内固定
下载PDF
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
20
作者 陈文辉 蒋赛 《浙江创伤外科》 2006年第3期233-233,共1页
关键词 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 克氏针内固定治疗 经皮克氏针 闭合复位石膏 桡骨骨折 夹板固定 畸形愈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