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桨距角控制的永磁风电机组高电压穿越控制策略
1
作者 王健 张津瑞 +1 位作者 蔡婷婷 苏剑涛 《电气自动化》 2024年第1期63-65,69,共4页
为解决传统永磁风电机组高电压穿越控制策略存在超速脱网风险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桨距角控制的高电压穿越控制策略。高电压穿越期间,首先,按照并网要求向电网提供无功支撑;其次,考虑转子转速限制,当转子转速达到参考值时启动桨距角控制,... 为解决传统永磁风电机组高电压穿越控制策略存在超速脱网风险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桨距角控制的高电压穿越控制策略。高电压穿越期间,首先,按照并网要求向电网提供无功支撑;其次,考虑转子转速限制,当转子转速达到参考值时启动桨距角控制,抑制转子转速上升;最后,通过仿真试验,验证了所提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基于桨距角控制的永磁风电机组高电压穿越控制策略,既能向电网提供无功支撑,又能避免超速脱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风电机组 高电压穿越 转速越限 桨距角控制 无功支撑
下载PDF
考虑桨距角控制的双馈风电机组高电压穿越控制策略
2
作者 苏剑涛 冯昊 +2 位作者 郑泽名 王健 蔡婷婷 《电气自动化》 2024年第1期115-118,共4页
针对基于传统控制策略双馈风电机组高电压穿越存在超速脱网风险的问题,提出一种考虑桨距角控制的高电压穿越控制策略。高电压穿越期间,一方面通过控制风电机组为电网提供无功支撑;另一方面,当转子转速达到参考值时启动桨距角控制,抑制... 针对基于传统控制策略双馈风电机组高电压穿越存在超速脱网风险的问题,提出一种考虑桨距角控制的高电压穿越控制策略。高电压穿越期间,一方面通过控制风电机组为电网提供无功支撑;另一方面,当转子转速达到参考值时启动桨距角控制,抑制转子转速上升。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控制策略相比,所提控制策略可使双馈风电机组在兼顾对电网提供无功支撑和避免转子转速越限两个目标下实现高电压穿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馈感应发电机 高电压穿越 控制策略 桨距角控制 超速脱网
下载PDF
风力发电机组的桨距角控制技术分析
3
作者 崔恒旭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工程技术》 2024年第4期0143-0146,共4页
风力发电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形式,在世界能源结构的变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桨距角度控制是风力发电机组的核心技术之一,对提高风机运行效率和确保系统稳定性起着决定性作用。桨距角控制技术通过调整风扇叶片与风向的... 风力发电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形式,在世界能源结构的变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桨距角度控制是风力发电机组的核心技术之一,对提高风机运行效率和确保系统稳定性起着决定性作用。桨距角控制技术通过调整风扇叶片与风向的角度,实现风力的最大利用和对风速变化的有效适应。随着风力的进步,控制桨距角的方法已经从经典的控制技术,如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发展到现代控制技术如智能控制和自适应控制。这些技术的发展不仅提高了风力发电的效率,而且显著提高了风力发电机组在复杂环境下的运行安全性。本文将对风力发电机组的桨距角控制技术进行综合分析,并对不同控制方法的原理、优点及应用实例进行探讨,以期为风能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发电 桨距角控制 经典控制方法 现代控制技术
下载PDF
SVC与桨距角控制改善异步机风电场暂态电压稳定性 被引量:80
4
作者 迟永宁 关宏亮 +1 位作者 王伟胜 戴慧珠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95-100,104,共7页
研究了改善异步机风电场暂态电压稳定性的措施。基于普通异步机的恒速风电机组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风电机组之一,由于其发出有功功率的同时吸收无功功率,会导致接入风电地区电网的电压稳定性降低。文中在DIgSILENT/PowerFactory... 研究了改善异步机风电场暂态电压稳定性的措施。基于普通异步机的恒速风电机组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风电机组之一,由于其发出有功功率的同时吸收无功功率,会导致接入风电地区电网的电压稳定性降低。文中在DIgSILENT/PowerFactory中建立了静止无功补偿器(SVC)控制模型及风电机组桨距角控制模型,通过包含风电场的电力系统仿真计算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及其对异步机风电场与电网暂态电压稳定性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在接入风电地区电网发生三相短路的大扰动故障时,SVC能够有效地帮助恒速风电机组在故障后恢复电压,提高输出的电磁功率,桨距角控制能够有效地降低恒速风电机组的输入机械功率,以上2种措施能够避免风电机组机械与电磁功率不平衡引起的异步发电机超速及电压失稳;采用SVC及风电机组桨距角控制能够改善异步机风电场的暂态电压稳定性,确保风电机组连续运行及电网安全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暂态电压稳定 异步机风电场 恒速风电机组 静止无功补偿器(SVC) 桨距角控制
下载PDF
永磁同步发电机自适应分数阶变桨距角控制 被引量:5
5
作者 王龙 郭寅远 +3 位作者 杨博 赵鲲鹏 吴鹏 李响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0期92-103,共12页
提出了一款基于扰动观测器的分数阶比例-积分-微分(Perturbation observer based Fractional-order Proportional-Integral-Derivative,PoFoPID)控制策略,以在永磁同步发电机(Permanent Magnetic Synchronous Generator,PMSG)高于额定... 提出了一款基于扰动观测器的分数阶比例-积分-微分(Perturbation observer based Fractional-order Proportional-Integral-Derivative,PoFoPID)控制策略,以在永磁同步发电机(Permanent Magnetic Synchronous Generator,PMSG)高于额定风速的工况下,通过变桨距角控制,将发电机输出功率维持在其额定值附近。首先,将PMSG的系统非线性、参数不确定性和未建模动态等聚合为新的扰动,并采用扰动观测器对其进行在线估计。然后,设计分数阶PID控制对该扰动估计进行实时完全补偿,以提高系统动态特性。此外,PoFoPID控制器参数通过群天牛算法寻优获得,避免了常规PID控制参数依赖人工整定的缺陷。斜坡风速、随机风速和参数不确定算例下的仿真结果表明,与矢量控制、基于扰动观测器的PID控制和反馈线性化控制相比,所提PoFoPID控制具有满意的输出功率稳定效果。最后,基于dSpace进行的硬件在环实验(Hardware-in-loop,HIL)验证了所提方法的硬件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同步发电机 桨距角控制 扰动观测器 分数阶PID
下载PDF
变桨距风力机在全风速段内的桨距角控制策略仿真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李传斌 梁俊宇 +1 位作者 赵明 郑飘飘 《电机与控制应用》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6-60,共5页
分析了变桨距控制策略的基本原则,Simulink环境下搭建了1.5 MW的DFIG机组全风速段内桨距角控制模型,将传统模型与改进模型进行仿真对比。结果表明,传统模型与改进模型都能有效控制桨距角特性,且改进模型在最大风能追踪区,风速上升时,可... 分析了变桨距控制策略的基本原则,Simulink环境下搭建了1.5 MW的DFIG机组全风速段内桨距角控制模型,将传统模型与改进模型进行仿真对比。结果表明,传统模型与改进模型都能有效控制桨距角特性,且改进模型在最大风能追踪区,风速上升时,可以有效抑制桨距角波动,并控制功率稳定输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发电 桨距角控制 桨距风力机 全风速段
下载PDF
基于桨距角控制的双馈风机参与电网二次调频控制策略研究 被引量:16
7
作者 刘柳 王德林 +4 位作者 杨仁杰 宋文峰 杨丰波 张俊武 康积涛 《电工电能新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16,共7页
单独依靠常规电源的热备用难以有效平抑大规模风电的功率波动,要求风电机组主动参与自动发电控制(AGC)是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保证。为解决此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桨距角控制的双馈风机(DFIG)参与电网二次调频控制策略。通过分析... 单独依靠常规电源的热备用难以有效平抑大规模风电的功率波动,要求风电机组主动参与自动发电控制(AGC)是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保证。为解决此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桨距角控制的双馈风机(DFIG)参与电网二次调频控制策略。通过分析风机的特性,确定了考虑桨距角变化的最优转速功率追踪控制;通过引入风电场控制信号改进传统桨距角机构,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双馈风机参与电网二次调频综合控制方案。仿真结果表明,在所提控制方案下,风机利用其可控的二次调频能力,有效地降低了严重的负荷扰动下系统频率的变化率,并实现了间歇式新能源的优先调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馈风机 自动发电控制 最优转速功率追踪 桨距角控制 二次调频
下载PDF
考虑最优转速与桨距角控制的风电场限功率优化控制策略 被引量:8
8
作者 张三洪 党杰 +2 位作者 戴剑丰 俞智鹏 汤奕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844-1851,共8页
随着风电装机规模的不断增大,弃风现象在风电并网系统中日趋普遍。针对弃风造成的不可避免的风能损失,文章提出一种考虑最优转速与桨距角控制的风电场限功率优化控制策略。在转子转速控制能满足风电场弃风需求时,最优转速控制以最大化... 随着风电装机规模的不断增大,弃风现象在风电并网系统中日趋普遍。针对弃风造成的不可避免的风能损失,文章提出一种考虑最优转速与桨距角控制的风电场限功率优化控制策略。在转子转速控制能满足风电场弃风需求时,最优转速控制以最大化转子旋转动能为目标,确定各风机的有功调节指令,从而减少风能的丢弃;最优桨距角控制在转子转速控制达到极限后实施,在实现风电有功控制目标的同时,以最小化风机桨距角的调节为目标,确定各风机的有功调节指令。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策略能够将一部分风能以动能形式最大化的存储在转子中,并在系统功率缺额时提供最大的瞬时功率支撑,从而最大程度减少频率跌落的幅度和延缓频率最低点到达的时刻。另外,在桨距角控制方面,所提策略能够尽可能减少桨距角的动作,从而减少风机机械部分的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能损失 最优转速控制 最优桨距角控制 转子旋转动能 瞬时功率支撑
原文传递
基于反馈线性化H_∞理论的风电系统桨距角控制 被引量:5
9
作者 刘吉宏 柳亦兵 徐大平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416-1420,共5页
风电系统工作在额定风速以上时,扰动风速会导致输出功率出现脉动,这会对电网的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为了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将非线性干扰抑制理论应用到桨距角控制律的设计中,建立了整个机组含风速扰动项的非线性数学模型;采用精确线性... 风电系统工作在额定风速以上时,扰动风速会导致输出功率出现脉动,这会对电网的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为了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将非线性干扰抑制理论应用到桨距角控制律的设计中,建立了整个机组含风速扰动项的非线性数学模型;采用精确线性化方法将问题转化为标准的H∞控制问题,以避免HJI不等式的求解,同时还可以保证系统在工况点大范围变动时仍具有较好的控制性能。利用MATLAB/Simulink进行了对比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对风速扰动具有抑制作用,能够实现功率的平稳输出,适应工况点大范围变动的情形,控制性能要优于基于单个工况点近似线性化模型的控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发电系统 非线性H∞理论 HJI不等式 精确线性化 干扰抑制 变工况 桨距角控制
原文传递
双馈风电机组建模与变桨距角控制 被引量:3
10
作者 沙炘昱 陈超波 《国外电子测量技术》 2019年第5期55-61,共7页
当前对于风电机组建模的研究多使用恒定风速下最大功率因数控制的方法,并在MATLAB仿真平台上进行操作,但使用这类方法时无法保证在变风速的情况下完成最优功率因数的选择。针对这个问题,研究了一种包括风力机、发电机、背靠背变流器和... 当前对于风电机组建模的研究多使用恒定风速下最大功率因数控制的方法,并在MATLAB仿真平台上进行操作,但使用这类方法时无法保证在变风速的情况下完成最优功率因数的选择。针对这个问题,研究了一种包括风力机、发电机、背靠背变流器和变桨距控制的双馈风电机组的数学模型,并在PSCAD仿真平台上建立了仿真模型。首先从变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的运行原理出发,对其结构和数学模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其次,建立了风力机的数学模型及其风力机与传动系统的仿真模型,同时介绍了变流器机侧与网侧部分的控制方法;再次,研究了一种变桨距控制策略,通过改变风电机组的桨距角使风电机组能够以额定功率继续运行,从而实现最优功率因数选择;最后,采用PSCAD仿真平台并结合双馈感应发电机、变流器等对整个风力发电控制系统进行仿真验证。通过观察变风速条件下的有功功率和桨距角值的输出结果,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同时证明了该模型能够实现变桨距角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CAD 风电机组 桨距角控制
原文传递
基于双馈感应风力发电机虚拟惯量和桨距角联合控制的风光柴微电网动态频率控制 被引量:82
11
作者 赵晶晶 吕雪 +1 位作者 符杨 胡晓光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3815-3822,共8页
微电网孤岛模式下的频率稳定性是微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保证。为提高微电网频率动态特性,通过在双馈感应风电机组(doubly fed induction generator,DFIG)中加入虚拟惯量控制环节,增加微电网惯性,释放转子中储存的部分动能为微电网频... 微电网孤岛模式下的频率稳定性是微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保证。为提高微电网频率动态特性,通过在双馈感应风电机组(doubly fed induction generator,DFIG)中加入虚拟惯量控制环节,增加微电网惯性,释放转子中储存的部分动能为微电网频率提供动态支持;为解决虚拟惯性控制环节加入后转子转速恢复过程中DFIG的有功功率跌落问题,采用桨距角控制,在频率跌落时释放DFIG备用功率,从而弥补转速恢复过程的功率跌落,并减小电网的稳态频率偏差。结合DFIG虚拟惯量特性和桨距角控制,配合柴油机的一次调频功能,有效抑制了负荷变化引起的微电网频率波动。最后在DIg SILENT Power Factory仿真软件中建立含柴油发电机、光伏电池、DFIG的微电网控制模型,验证了所提策略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岛运行微电网 动态频率控制 双馈感应风力发电机 虚拟惯量控制 桨距角控制
原文传递
基于逆系统方法的变速变桨距风机的桨距角控制 被引量:12
12
作者 耿华 杨耕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221-1224,共4页
为优化变速变桨距风电系统的高风速区风电系统的风能捕获,基于奇异摄动理论和逆系统方法提出一种非线性的桨距角控制器。该方法将风电系统模型简化为一阶动态系统,并设计其逆系统与之级联。由于级联系统呈"伪线性",可由线性... 为优化变速变桨距风电系统的高风速区风电系统的风能捕获,基于奇异摄动理论和逆系统方法提出一种非线性的桨距角控制器。该方法将风电系统模型简化为一阶动态系统,并设计其逆系统与之级联。由于级联系统呈"伪线性",可由线性系统理论的相关方法设计其动态性能。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证明了系统的稳定性。与传统的比例积分(PI)控制器相比,该非线性控制器可以减小风速波动所引起的风机机械转矩、转速和系统输出功率的脉动;与其他非线性控制器相比,该控制器更易实现和移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发电系统 非仿射型非线性系统 桨距角控制 逆系统控制 双时间尺度法
原文传递
基于特征结构分析的风电机组调频控制桨距角参数选择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生虎 朱国伟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62-668,共7页
建立包含风电机组和火电机组调频控制的平均系统频率模型,推导其线性化形式进行特征结构分析,以特征值的变化规律为依据选择参数。发现较大的变桨响应时间需要增大PI控制参数以补偿桨距角动作的滞后性,缩短过渡过程,在高风速下可避免慢... 建立包含风电机组和火电机组调频控制的平均系统频率模型,推导其线性化形式进行特征结构分析,以特征值的变化规律为依据选择参数。发现较大的变桨响应时间需要增大PI控制参数以补偿桨距角动作的滞后性,缩短过渡过程,在高风速下可避免慢衰减的振荡。通过改进WSCC9节点测试系统可验证参数选择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桨距角控制 参数整定 特征结构分析 一次调频 风电机组
原文传递
并网风力机中基于变桨距角的神经网络控制方法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凌云 张涛 孟娟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2期45-49,共5页
针对并网风力机的运行特性,在其传动系统和发电机的动态模型基础上设计控制器.当外界风速较大,提出采用基于神经网络的风力机叶片桨距角控制器抑制多余的风能进入发电系统,维持风力发电机馈送到电网的功率稳定;当风速较低时,风力机转速... 针对并网风力机的运行特性,在其传动系统和发电机的动态模型基础上设计控制器.当外界风速较大,提出采用基于神经网络的风力机叶片桨距角控制器抑制多余的风能进入发电系统,维持风力发电机馈送到电网的功率稳定;当风速较低时,风力机转速需要跟随风速变化,调整叶片桨距角处于捕捉最大风能位置处,保证风力机的风能转换效率最优,提高其运行效率.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机 桨距角控制 功率系数 神经网络 并网
下载PDF
大型风力机桨距角补偿控制策略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卢奭瑄 张忠财 郑金雨 《科技创新导报》 2017年第36期94-95,共2页
由于风切变效应及气动载荷的循环变化对风力机的影响,本文于重复控制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桨距角控制器。该种控制器由并联滤波器和重复控制器两部分组成,滤波器可减弱风速变化带来的扰动影响,重复控制器可使传动链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实... 由于风切变效应及气动载荷的循环变化对风力机的影响,本文于重复控制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桨距角控制器。该种控制器由并联滤波器和重复控制器两部分组成,滤波器可减弱风速变化带来的扰动影响,重复控制器可使传动链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实验结果显示,在外部风速变化扰动时,此控制器能有效保证风力机的功率稳定输出。同时,还对输入扰动和参数变化具有较好的动态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机 滤波器 重复控制 桨距角控制
下载PDF
风力发电机组桨距角鲁棒控制器的设计与仿真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吉宏 吕跃刚 徐大平 《计算机仿真》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67-270,313,共5页
在空气动力学原理基础上建立了变浆距风力发电机组非线性数学模型,以此为基础采用基于动态逆的非线性内模控制方法设计了风力发电机组在额定风速以上工作时的桨距角鲁棒控制律,以使输出功率维持在额定值附近。设计是针对风力机的非线性... 在空气动力学原理基础上建立了变浆距风力发电机组非线性数学模型,以此为基础采用基于动态逆的非线性内模控制方法设计了风力发电机组在额定风速以上工作时的桨距角鲁棒控制律,以使输出功率维持在额定值附近。设计是针对风力机的非线性数学模型进行的,克服了基于局域近似线性化模型设计方法的缺点,适应工况点大范围变动的情形,而且对系统参数摄动具有良好的鲁棒性,求解过程相对比较简单。以一台额定功率为300kW的实际风力发电机组为实例进行了对比仿真,结果表明了该方法能够满足控制要求,具有较好的动、静态特性和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动态逆 内模控制 桨距角控制 风力发电 鲁棒控制 恒功率
下载PDF
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风储联合电场参与电网二次调频策略
17
作者 刘传斌 矫文书 +2 位作者 吴秋伟 陈健 周前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101,共11页
随着风力发电在电网中渗透率不断增加,需要风储联合电场参与电网调频服务,维持电网的频率稳定.针对中高风速下的风储联合电场,通过分析风力发电机的机械特性和储能系统的运行特性,确定了减载运行方式下风力发电机桨距角的控制方式,提出... 随着风力发电在电网中渗透率不断增加,需要风储联合电场参与电网调频服务,维持电网的频率稳定.针对中高风速下的风储联合电场,通过分析风力发电机的机械特性和储能系统的运行特性,确定了减载运行方式下风力发电机桨距角的控制方式,提出一种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风储联合电场参与电网二次调频的控制策略.建立风电场桨距角控制的预测模型和电化学储能系统的预测模型,优化风力发电机和储能系统的有功功率输出,在调频基础上更好地减少了风能损失.根据上级系统的有功功率指令值和风力发电机实际输出功率之间的差值对桨距角控制进行进一步修正,使得风力发电机在二次调频期间能够更好地追踪到上级系统的功率指令值,迅速响应频率变化值,减小动态频率偏差,完成二次调频任务.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综合考虑了风力发电机可控的二次调频能力和电化学储能系统响应快速、跟踪精确的特性,使风储联合电场能够主动响应系统频率的变化,更好地跟踪上级系统下发的有功功率指令值,参与电网二次调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储联合电场 模型预测控制 桨距角控制 电化学储能系统 二次调频 有功功率追踪
下载PDF
基于异步感应发电机的风电场中桨距角控制研究
18
作者 邹卫卫 王明强 周小华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CSCD 2012年第3期431-433,共3页
为了研究基于异步感应发电机的风电场对电力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建立了异步感应电机发电机小信号模型;并通过对异步感应电机状态方程的线性化,分析异步感应发电机对电力系统小干扰稳定性及阻尼特性的影响;提出了改进的桨距角控制系统;并... 为了研究基于异步感应发电机的风电场对电力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建立了异步感应电机发电机小信号模型;并通过对异步感应电机状态方程的线性化,分析异步感应发电机对电力系统小干扰稳定性及阻尼特性的影响;提出了改进的桨距角控制系统;并将发电机转速偏差信号引入桨距角控制系统。通过对系统进行特征根分析和时域仿真来验证其有效性。结果表明,改进的桨距角控制环节能够改善系统阻尼、提高系统动态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步感应发电机 小信号模型 小干扰稳定 桨距角控制
原文传递
基于神经网络的风电机组MPPT与桨距角协调控制 被引量:1
19
作者 冯浩 彭秀芳 +2 位作者 王磊 潘磊 地力夏提.哈依热丁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7-113,共7页
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风能,更好地利用风速,提出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一种新的最大功率点跟踪(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MPPT)与桨距角控制相结合的控制策略,以解决以往控制策略工作量大、过程繁杂等问题。该控制策略允许低于额定风... 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风能,更好地利用风速,提出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一种新的最大功率点跟踪(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MPPT)与桨距角控制相结合的控制策略,以解决以往控制策略工作量大、过程繁杂等问题。该控制策略允许低于额定风速时发电机工作在最佳转速得到最大功率,高于额定风速时恒功率输出;整个过程由一个人工神经网络控制器来实现。为此,在Matlab环境下,建立了双馈异步风电机组的仿真模型来开展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风速在额定值附近大范围变化时,采用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与桨距角控制相结合的控制策略,能够实现最大功率快速而精确的跟踪和恒功率的输出,且具有很好的动态特性和快速跟踪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PPT-桨距角控制 神经网络 多层感知器 双馈异步风电机组
下载PDF
兆瓦级风电机组叶片延长载荷分析及平稳运行控制方法
20
作者 陶月虎 杨策 +1 位作者 丁开放 席智勇 《电气应用》 2024年第2期7-12,共6页
为提高已建成风场中风电机组的发电效益,风电机组叶片延长是其有效途径之一。然而,叶片延长后风电机组易受到不同湍流强度扰动而导致机组极限载荷大幅变化,甚至损伤。首先从叶根、轮毂与塔基三个部位分别分析了湍流对风电机组的极限载... 为提高已建成风场中风电机组的发电效益,风电机组叶片延长是其有效途径之一。然而,叶片延长后风电机组易受到不同湍流强度扰动而导致机组极限载荷大幅变化,甚至损伤。首先从叶根、轮毂与塔基三个部位分别分析了湍流对风电机组的极限载荷变化。针对中低风速区间高湍流风况导致机组变桨频繁与功率输出不稳定的问题,采用桨距角控制与转速优化相结合的主动减载控制策略,通过预留出一部分转子转速以应对减载后的湍流现象,减轻变桨系统的负担。实验结果表明,在减载25%的情况下,所采用控制策略能够使桨距角基本稳定在2.5°左右,有效地减缓了湍流波动对桨距角,为使用叶尖延长等技术的风电机组稳定运行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电机组扰动 湍流强度 主动减载 桨距角控制 转速优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