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1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梁启超的导读书目与导读思想
1
作者 刘旭青 赵俊玲 《大学图书馆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7-112,共6页
梁启超是开启近现代目录学研究一代风气的启蒙人物,他对导读书目的研究分成了西学书目与国学书目两大类型,并形成宣传西学与推崇国学两个明显的历史分期。梁启超开启的导读书目范式更加强调对读者、读物、读书法等的关注,带有突出的读... 梁启超是开启近现代目录学研究一代风气的启蒙人物,他对导读书目的研究分成了西学书目与国学书目两大类型,并形成宣传西学与推崇国学两个明显的历史分期。梁启超开启的导读书目范式更加强调对读者、读物、读书法等的关注,带有突出的读者服务意识。梁启超的导读书目根植于中国目录学传统,开创了解题兼导读的新型书目,导读的范围兼涉中西,体现出明显的致用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导读书目 导读思想 目录学
下载PDF
论梁启超的理想人格:《新民说》重读
2
作者 高瑞泉 《学术界》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21,共17页
在“道德革命”的旗帜下,梁启超的《新民说》表达了“新民之道”的多项意谓。该书以明确的历史意识和高度的方法论自觉为前提,以建设“公德”为契机,以“利群”为道德之总纲来平衡公德与私德,目标是造就与现代民族国家相应的“新民”。... 在“道德革命”的旗帜下,梁启超的《新民说》表达了“新民之道”的多项意谓。该书以明确的历史意识和高度的方法论自觉为前提,以建设“公德”为契机,以“利群”为道德之总纲来平衡公德与私德,目标是造就与现代民族国家相应的“新民”。解读《新民说》,不宜纠缠于表述之欠周延甚或前后扞格,而可悬置系统哲学的框架,以观念史的方式钩玄提要。“新民”的历史形态是由“臣民”变为“国民”或“人民”,在道德界则应超出“私德”扩展“公德”。真正把握其“公德”观念,需要对“德”有逸出一般行为规范的界定,明确其包含“品性”“德行”和“行动”及其“力量”之复合意义;在此基础上会看清梁启超所谓“公德”实际上包含了一个观念群,它们由五对相反相成的观念绾合而成,涉及到形上学、伦理学、社会学和政治学诸学科,对它们作辩证综合方才能描绘出梁启超心目中的新型理想人格,汲取其对于我们今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新民 公德 理想人格
下载PDF
梁启超的变局观念与史家自觉——以《李鸿章》为中心的考察
3
作者 李恭忠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6-144,共9页
《李鸿章》是梁启超“新史学”思想付诸实践的成果,也是晚清思想史上的一项重要标本。梁启超根据进化史观,基于“过渡时代”的视角,纵论李鸿章的生平经历和成败得失,揭示了“世界之中国”时代的历史变迁大势。该书体现了一种新型“史识... 《李鸿章》是梁启超“新史学”思想付诸实践的成果,也是晚清思想史上的一项重要标本。梁启超根据进化史观,基于“过渡时代”的视角,纵论李鸿章的生平经历和成败得失,揭示了“世界之中国”时代的历史变迁大势。该书体现了一种新型“史识”和史家自觉,反映了梁启超对晚清士大夫“变局”观的承接和超越。梁著及相关文本开创了一套关于中国近代史的整体贯通论述,对于20世纪中国近代史学术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李鸿章》 “变局” “世界之中国” 中国近代史学术体系
下载PDF
梁启超与时务学堂的教育改革
4
作者 李丹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23-27,92,共6页
梁启超在长沙时务学堂进行了一次卓有成效的近代教育改革。在教学宗旨上,把时务与治学相结合,为维新运动培养人才;在教学内容上,把中学与西学相结合,并将其贯穿于功课设置和教学当中;在教学方法上,把书院与学堂相结合,既继承传统书院的... 梁启超在长沙时务学堂进行了一次卓有成效的近代教育改革。在教学宗旨上,把时务与治学相结合,为维新运动培养人才;在教学内容上,把中学与西学相结合,并将其贯穿于功课设置和教学当中;在教学方法上,把书院与学堂相结合,既继承传统书院的箚记、面授答疑、讲学和师生同吃同住同学习的制度,又吸收了新式学堂面试招生、参加学术活动和运用近代教育技术及教学方法的新制度。这次教育改革培养了一批新型知识分子,开启了湖南近代教育的先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时务学堂 维新运动
下载PDF
中国现代伦理形态的发展与建构——基于梁启超新民伦理的研究
5
作者 徐亚州 谢桂山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5-121,共7页
随着西方现代思想理论在中国近代场域的深入传播,梁启超展开了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反思性审视,开启了寻求社会现代化和新民人格的实践探索。梁启超主张伦理观念应当积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强调传统儒家伦理学和现代西方伦理... 随着西方现代思想理论在中国近代场域的深入传播,梁启超展开了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反思性审视,开启了寻求社会现代化和新民人格的实践探索。梁启超主张伦理观念应当积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强调传统儒家伦理学和现代西方伦理学之间的文明互鉴。梁启超的新民伦理含有三个维度的伦理观念,即“国家认同类”“社会合群类”和“个人自觉类”,且三个维度的价值取向之间互补相通,形成了一个立体而有深度的伦理观念体系。这些思想智慧共同构建了一个具有包容性、平衡性和全面性的伦理体系,有助于指导个体在中国近代复杂的伦理抉择中找到契合的实践方向。梁启超关于新民伦理的思考与探索,对中国近代伦理道德的完善以及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革新产生了深远影响,对现代伦理话语的推进以及现代伦理理论的建构给予了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新民伦理 文明互鉴 中国近代 现代伦理
下载PDF
《自由钟》对梁启超文学思想的接受与发展
6
作者 张雪 李娟 《临沂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96-103,共8页
梁启超作为近代文学革命的倡导者,其著述在韩国开化期广为流传。李海朝是这一时期新小说家的代表人物,深受梁启超文学创作思想的影响,他的小说明显借鉴了梁启超的文学思想和理论主张,尤其是他的代表作《自由钟》,在内容上多次引述梁启... 梁启超作为近代文学革命的倡导者,其著述在韩国开化期广为流传。李海朝是这一时期新小说家的代表人物,深受梁启超文学创作思想的影响,他的小说明显借鉴了梁启超的文学思想和理论主张,尤其是他的代表作《自由钟》,在内容上多次引述梁启超《自由书》的原文,探讨了小说的批判精神、女性意识和重视教育等问题。李海朝同样鼓励创作具有启蒙意义的新小说,强调女子应享有自由、社交和受教育的权利,并批判传统教育方式,认为教育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途径。在形式上,《自由钟》受到梁启超讨论体小说的影响,通过妇女们讨论的形式,宣扬文明开化和自由独立的思想。对《自由钟》的研究有助于深入认识中韩文学交流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海朝 梁启超 《自由钟》 教育 女性意识 自由独立
下载PDF
“军国民”与“爱美”——梁启超审美启蒙话语的一体二面
7
作者 冯庆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4-161,178,共9页
梁启超前后期美学思想的差异,是中国近现代美学思想史中的典型问题。在清末语境下,梁启超的启蒙思想体现为“军国民”。在“军国民”动机之下提出的小说群治论,旨在塑造激进的民众政治性情。进入民国后,梁启超提出基于共通情感论的审美... 梁启超前后期美学思想的差异,是中国近现代美学思想史中的典型问题。在清末语境下,梁启超的启蒙思想体现为“军国民”。在“军国民”动机之下提出的小说群治论,旨在塑造激进的民众政治性情。进入民国后,梁启超提出基于共通情感论的审美启蒙观,对传统文艺现象进行重新阐释,试图塑造“爱美”的现代公民人格。梁启超的问题意识转换,体现出近现代中国由“尚武”到“尚文”的观念转变。梁启超前后有别的两种审美启蒙话语实则是一体两面,都体现着他一以贯之的改造国民性、重建中华民族文明意识的知识人抱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审美启蒙 军国民 爱美 情感
下载PDF
论梁启超对卢梭国家思想的容纳、拒斥与回归
8
作者 李健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6-85,共10页
在梁启超政治思想的形成过程中,卢梭的影响是深刻的,梁启超对卢梭思想的容斥是梁启超政治思想研究以及“卢梭与中国”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然而,卢梭对梁启超政治思想的影响并非一成不变,梁启超对卢梭政治思想的态度大体经历了由容纳、... 在梁启超政治思想的形成过程中,卢梭的影响是深刻的,梁启超对卢梭思想的容斥是梁启超政治思想研究以及“卢梭与中国”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然而,卢梭对梁启超政治思想的影响并非一成不变,梁启超对卢梭政治思想的态度大体经历了由容纳、经怀疑、而后拒斥、最后又回归的转折,这一转折也与梁启超自身政治思想的演进紧密相关。在这个问题上,梁启超对卢梭国家思想的态度及其自身国家思想的变迁提供了很好的例证。梁启超国家思想的多变与两歧,既回应了急速迁转的转型期政治情势,也为现代中国政治思想的展开留下了多元的思想遗产。不过,即便梁启超对卢梭国家思想的态度及其自身的国家思想历经多次变化,梁启超的国家思想却在流变中保持着内在统一,他始终致力于建设一个公共性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卢梭 国家 主权 公共性
下载PDF
梁启超的“共业论”对西方历史主义观念的诠释——兼论其对唯物史观输入传播的中介作用
9
作者 姚彬彬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7-65,共9页
20世纪初,梁启超通过日本史学界的译介著作接触到西方历史主义方法理论,成为其构建“新史学”的主要思想资源,并利用佛教哲学中“共业”概念消化和诠释历史主义以“流变”之视野看待一切事物的认识观念。梁启超对于西方历史主义的选择... 20世纪初,梁启超通过日本史学界的译介著作接触到西方历史主义方法理论,成为其构建“新史学”的主要思想资源,并利用佛教哲学中“共业”概念消化和诠释历史主义以“流变”之视野看待一切事物的认识观念。梁启超对于西方历史主义的选择性接受,直接影响了同时代乃至后世的中国思想学术界。梁启超所提出的共业论,认为人类文化结构中任何一要素之变革,都受到其他诸要素之牵制和影响,并在整体上构成文化之“合力”,此论克服了多种追求“单一因果”的“决定论”学说之局限,又在一定程度上与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暗合。由此可见,梁氏以“共业论”引荐、诠释历史主义观念,在客观上亦对唯物史观在中国早期传播起到了一定的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共业论 历史主义 历史合力论 唯物史观
下载PDF
论梁启超对卢梭联邦思想的容斥
10
作者 李健 《社会科学论坛》 2024年第3期69-80,共12页
中央与地方关系是近代中国政制设计的重要方面。作为新旧古今之交的政治理论家,梁启超为近代中国的国家结构贡献了初期设计方案,推动了中国政治思想的近代转型。在梁启超近代国家思想形成过程中,卢梭的政治思想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由... 中央与地方关系是近代中国政制设计的重要方面。作为新旧古今之交的政治理论家,梁启超为近代中国的国家结构贡献了初期设计方案,推动了中国政治思想的近代转型。在梁启超近代国家思想形成过程中,卢梭的政治思想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于卢梭的联邦思想符合梁启超地方自治的问题意识,故而梁启超曾容纳卢梭的联邦思想,推崇其为近代中国基本的政治制度。但是随着对联邦制认识的深化,梁启超逐渐拒斥卢梭的联邦思想,由地方自治转向中央集权。其后,出于时势需要,梁启超再度回归联邦主义,提倡联省自治。廓清梁启超的联邦观及卢梭的影响,有助于探讨近代中国政治制度设计的早期方案,并追溯中国政治思想近代转型的思想渊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邦思想 梁启超 卢梭 容纳 拒斥
原文传递
论梁启超科学观的演变——以儒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为视角
11
作者 周义 《哲学进展》 2024年第1期117-122,共6页
梁启超作为晚清思想界的重要代表,切身经历了“西学东渐”的历史过程,对儒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具有充分的发言权。在科学观方面,梁启超历经了三个阶段。早期的梁启超坚守和推崇传统儒学的政治理念,希望通过其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 梁启超作为晚清思想界的重要代表,切身经历了“西学东渐”的历史过程,对儒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具有充分的发言权。在科学观方面,梁启超历经了三个阶段。早期的梁启超坚守和推崇传统儒学的政治理念,希望通过其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将科学看作技艺或工具而置于附属地位;中期的梁启超看到了西欧国家繁荣昌盛背后的科学因素,逐渐转向“科学主义”态度;晚年的梁启超重新反思儒学和科学的关系,对儒学和科学做出调和与划界,认为科学追求客观知识,而儒学则关注人生问题,二者的范围和局限不同。由此,梁启超的科学文化观臻于全面化和理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科学观 儒学 科学
下载PDF
堂堂正正 昂扬天际——读《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
12
作者 李明海 《师道(人文)》 2024年第5期36-39,共4页
三月份,我去了趟新会。先游览“小鸟天堂”,坐船行在雨后的天马河上,看沙洲上大榕树间成群翻飞、筑巢的白鹭灰鹭牛背鹭等,遥想百年前巴金游经时的原始样貌,深深感叹文字的力量和巨大影响。接着又驱车去了相距不远的梁启超故居。在小鸟... 三月份,我去了趟新会。先游览“小鸟天堂”,坐船行在雨后的天马河上,看沙洲上大榕树间成群翻飞、筑巢的白鹭灰鹭牛背鹭等,遥想百年前巴金游经时的原始样貌,深深感叹文字的力量和巨大影响。接着又驱车去了相距不远的梁启超故居。在小鸟天堂时抬头可见的巴金笔下那座叫熊子塔的“高塔”,就立在梁启超故居后边凤山之上。在游客中心闲逛的时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鸟天堂 牛背鹭 巴金 梁启超 天马 昂扬
下载PDF
论梁启超“新史学”思想
13
作者 孙飞虎 《历史学研究》 2024年第2期144-149,共6页
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翌年发表《新史学》,这两篇宏文开启了近代中国史界革命的历程。在《新史学》一文中,梁启超猛烈抨击以二十四史为代表的传统史学是以帝王将相为中心的君王谱牒,提倡以探索社会发展进化规律为主的新史... 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翌年发表《新史学》,这两篇宏文开启了近代中国史界革命的历程。在《新史学》一文中,梁启超猛烈抨击以二十四史为代表的传统史学是以帝王将相为中心的君王谱牒,提倡以探索社会发展进化规律为主的新史学及以全体国民为主体的新通史,希望为社会政治变革提供理论依据。梁启超的新史学思想不仅在当时起到了学术启蒙的作用,对当今史学研究者也仍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新史学 史学思想 史界革命
下载PDF
梁启超记叙文写作教学思想现代启示
14
作者 葛禧宝 《最小说》 2024年第1期54-57,共4页
梁启超先生对记叙文写作教学十分关注,著有《作文教学法》一书。书中多用具有某种写作特点的古文举例,使读者明晰其理论及用意。其中有许多时至今日仍可借鉴的教学经验,例如在思维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分类观察细节,表达体现个性;在... 梁启超先生对记叙文写作教学十分关注,著有《作文教学法》一书。书中多用具有某种写作特点的古文举例,使读者明晰其理论及用意。其中有许多时至今日仍可借鉴的教学经验,例如在思维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分类观察细节,表达体现个性;在审美方面,促进学生记录真实事件,求“真”求“达”,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在评价方面,教师应在学生写作前从多角度细解题,学生写作后评改其理法,避免精批细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语文 写作教学 记叙文 梁启超
下载PDF
梁启超《管子传》述评
15
作者 高梦繁 《今古文创》 2024年第10期64-67,共4页
梁启超一生“以著作报国”,生前著述多达九百万余字。在这些著述之中,梁启超对历史人物传记颇为重视,在此体裁上笔耕不辍,创作出不少佳作,《管子传》就是其中的一篇。在《管子传》中,梁启超以世界眼光和新式体裁对管仲其人及《管子》一... 梁启超一生“以著作报国”,生前著述多达九百万余字。在这些著述之中,梁启超对历史人物传记颇为重视,在此体裁上笔耕不辍,创作出不少佳作,《管子传》就是其中的一篇。在《管子传》中,梁启超以世界眼光和新式体裁对管仲其人及《管子》一书进行了梳理,系统详尽地挖掘《管子》一书中深刻博大的治国思想,极言管子政术,推崇管仲的法治主义及经济政策,表达了一位近代史学家对人物传记的独特见解,反映出近代爱国学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主人翁态度,更体现出一个政治家的治国热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管子传》 人物传记
下载PDF
梁启超《新史学》的“破”和“立”
16
作者 贾鑫 《历史学研究》 2024年第2期128-133,共6页
《新史学》是梁启超1902年发表的针对“旧史学”的一篇学术长文,百余年来该文一直作为中国史界革命的先声之作。梁启超身处新旧交替之世,兼收西方近代进步思想,以开民智、立民志、强国家来挽救中国危局。《新史学》中他提倡关注“民史”... 《新史学》是梁启超1902年发表的针对“旧史学”的一篇学术长文,百余年来该文一直作为中国史界革命的先声之作。梁启超身处新旧交替之世,兼收西方近代进步思想,以开民智、立民志、强国家来挽救中国危局。《新史学》中他提倡关注“民史”,批判旧史学的弊端,并注重史学研究中多学科、跨学科方法的运用。《新史学》鲜明的特色是“破”旧史之桎梏,“立”新史之框架,他所发表的《新史学》为中国史学的新生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新史学》 “破”与“立”
下载PDF
梁启超最早使用“中华民族”一词及其有关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4
17
作者 郑大华 《浙江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1-49,共9页
1899年10月之前,梁启超在指称民族时使用的仍是传统的“种族”一词,但其内涵已经发生变化,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已含有现代“民族”的涵义。1899年10月他开始使用具有现代意义的“民族”一词,是中国最早使用“民族”的思想家之一,并且是最... 1899年10月之前,梁启超在指称民族时使用的仍是传统的“种族”一词,但其内涵已经发生变化,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已含有现代“民族”的涵义。1899年10月他开始使用具有现代意义的“民族”一词,是中国最早使用“民族”的思想家之一,并且是最早将“民族”与“帝国主义”“民族”与“思想”联用的中国思想家,他是1901年在《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一文中使用了“民族帝国主义”和“民族思想”的。这两词的使用,尤其是“民族帝国主义”的使用,是梁启超在民族理论上的一大贡献。他也是最早使用“中国民族”的中国人,他最早使用“中国民族”是在1901年7、8月间发表的《灭国新法论》,而非学术界通常认为的1901年9月3日发表的《中国史叙论》。他使用“中国民族”的涵义前后有所变化,这一变化又与他对“中华民族”的使用及其涵义的认识有着密切的联系。梁启超在民族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最早提出和使用“中华民族”这一概念,用他的话说,他提出和使用的“中华民族”实际上就是“汉族”,但他是在“国族”的涵义上提出和使用“中华民族”这一概念的,即他认为,“中华”是中国的国名或国号,而根据西方的“国族”理论,建立中国的民族亦即中国的国族应该以国号起名,称之为“中华民族”,而不能称之为“汉族”,因为“汉”是朝代名,而非国名,况且汉族“自始并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种族 民族 中国民族 中华民族
原文传递
论五四后梁启超的“汉族”涵义上的“中华民族”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郑大华 《广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1-142,共12页
五四后的1922年,梁启超在18年前发表的《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的基础上写成《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一文。在文中,梁启超不仅最先对清末以来就一直占据着中国学术界统治地位的“中华民族外来说”尤其是“西来说”公开提出质疑,而且... 五四后的1922年,梁启超在18年前发表的《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的基础上写成《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一文。在文中,梁启超不仅最先对清末以来就一直占据着中国学术界统治地位的“中华民族外来说”尤其是“西来说”公开提出质疑,而且还在他早年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历史格局的形成过程和特点进行了全面考察和总结,这对于推动中华民族史研究和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他这时所说的“中华民族”却仍还停留在早年认识的基础上,亦指的是“国族”意义上的“汉族”,而非现在几乎所有研究者所认为的是“中国境内各民族”意义上的“中华民族”。当他要表达“汉族”的涵义时,使用的是“中华民族”;当他要表达“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涵义时,使用的是“中国民族”。在梁启超的笔下,“中华民族”和“中国民族”的涵义是完全不同的,我们不能看到他同时在使用“中华民族”和“中国民族”,就以为这两个观念在梁启超笔下可以替换,“中华民族”指的就是“中国民族”所指的“中国境内各民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中华民族 中国民族 “中华民族外来说”
下载PDF
梁启超与李蕙仙婚姻关系研究
19
作者 许桂灵 许桂香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23-26,92,共5页
梁启超和李蕙仙的婚姻是基于中国传统婚姻家庭伦理和制度的一种政治行为,其背后的深层根源则在于促成这一姻缘的李端棻与梁氏有着共同的“强国富民”的政治理念和经世志向;梁李的婚姻是基于南北地域文化差异的互补与融合。由此产生的效... 梁启超和李蕙仙的婚姻是基于中国传统婚姻家庭伦理和制度的一种政治行为,其背后的深层根源则在于促成这一姻缘的李端棻与梁氏有着共同的“强国富民”的政治理念和经世志向;梁李的婚姻是基于南北地域文化差异的互补与融合。由此产生的效应,不仅密切了梁李的伴侣关系,而且使李蕙仙发展为一个助力维新变法的女性,为维新变法作出了积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李蕙仙 婚姻关系
下载PDF
“境界”与“再现”的现代发现——以王国维与梁启超的比较为中心
20
作者 陈建华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1,共21页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脍炙人口的“境界说”,梁启超以发动晚清文学革命著称于文学史,也有不少“境界”论述,却未得到关注。两人的“境界”论述与柏拉图的“摹仿”论或亚里士多德的“再现”论遭遇,涉及文艺创作及批评的基本原则,...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脍炙人口的“境界说”,梁启超以发动晚清文学革命著称于文学史,也有不少“境界”论述,却未得到关注。两人的“境界”论述与柏拉图的“摹仿”论或亚里士多德的“再现”论遭遇,涉及文艺创作及批评的基本原则,对现代文学“写实主义”的形成具有深刻意义。王国维演绎康德哲学,梁启超依据佛学,各自“境界”论背后有着传统思想资源的支撑,在晚清文论中别具姿态与景观,而两人回应现代挑战的不同取径及其在现代的接受在今天也不无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梁启超 境界 再现 康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