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梯度旋转下降法治疗单侧完全性唇裂效果评价 被引量:2
1
作者 张睿 张玲阁 +1 位作者 李喜红 李锐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1-54,共4页
目的:探讨梯度旋转下降法治疗单侧完全性唇裂术后鼻唇部对称性的改善程度及稳定性。方法:采用梯度旋转下降法修复30例左侧完全性唇裂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年采集照片,测量鼻唇部的相关指标,并使用配对t检验比较其对称性和稳... 目的:探讨梯度旋转下降法治疗单侧完全性唇裂术后鼻唇部对称性的改善程度及稳定性。方法:采用梯度旋转下降法修复30例左侧完全性唇裂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年采集照片,测量鼻唇部的相关指标,并使用配对t检验比较其对称性和稳定性,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前鼻翼点、鼻翼基部点、唇峰点健、患侧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1周,鼻翼点、鼻翼基部点、口角点健、患侧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而唇峰点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年,除鼻翼点(P<0.05)外,其余标志点健、患侧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周,各指标距面部中线的距离均小于术前。除鼻翼点外,其他标志点术后1周与术后1年的对称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使用梯度旋转下降法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唇部的对称性恢复较为理想,且术后效果稳定;而鼻部对称性较差,但经过自我调整,1年后略有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度旋转下降法 单侧完全性唇裂 面部对称性
原文传递
梯度旋转下降法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何星 石冰 +2 位作者 李盛 郑谦 王龑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 CAS 2008年第3期42-45,共4页
目的探讨梯度旋转下降法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的术后效果。方法分析85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儿的术前,术后即刻以及术后一年的面部石膏模型唇部指标,同时比较这85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儿术后一年的唇部指标与相似年龄的45例单纯不完全性腭... 目的探讨梯度旋转下降法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的术后效果。方法分析85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儿的术前,术后即刻以及术后一年的面部石膏模型唇部指标,同时比较这85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儿术后一年的唇部指标与相似年龄的45例单纯不完全性腭裂患儿的唇部指标。结果在术后即刻虽然健患侧唇高、健患侧唇宽的差值减小,但其健患侧仍不协调。术后一年,健患侧唇高和健患侧唇宽都达到协调。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唇高在术后一年恢复到正常值,而唇宽在一年后无论是健侧还是患侧,仍然低于正常值。结论采用梯度旋转下降法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可以达到一个很好的唇部美观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唇裂 角平分线原理 梯度旋转下降法 石膏模型 测量分析
原文传递
梯度旋转下降法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 被引量:2
3
作者 金邵华 李一民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25-327,共3页
目的探讨梯度旋转下降法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梯度旋转下降法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手术设计时点X位于∠123的角平分线上,术中采用梯度旋转下降法和口轮匝肌的脱套式解剖,并同时行一期鼻畸形整复术。结果2006年10月... 目的探讨梯度旋转下降法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梯度旋转下降法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手术设计时点X位于∠123的角平分线上,术中采用梯度旋转下降法和口轮匝肌的脱套式解剖,并同时行一期鼻畸形整复术。结果2006年10月至2008年10月,于临床应用68例,术后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3~15个月,1年内随访的42例中有3例双侧唇高不对称,6例双侧唇宽不对称;1年后随访的26例双侧唇高均基本对称,有2例双侧唇宽不对称。结论梯度旋转下降法是一种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的好方法,该方法强调应将恢复组织移位作为整复治疗中最先考虑和实施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度旋转下降法 唇裂
原文传递
不同手术方法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史劲松 陈伟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3年第3期209-211,共3页
目的:研究不同手术方法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的优缺点与手术要点。方法 :应用Tennison法、Millard法和梯度旋转下降法手术治疗单侧完全性唇例185例。结果:69例Tennison法中出现患侧唇高过长15例,运动自然性不理想39例,复裂2例;88例Millar... 目的:研究不同手术方法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的优缺点与手术要点。方法 :应用Tennison法、Millard法和梯度旋转下降法手术治疗单侧完全性唇例185例。结果:69例Tennison法中出现患侧唇高过长15例,运动自然性不理想39例,复裂2例;88例Millard法中出现患侧唇高过短12例,运动自然性欠佳28例,复裂1例;28例梯度旋转下降法中运动自然性最理想,但出现患侧唇宽度过窄2例。结论:Tennison法对裂隙较宽患者不适宜,运动自然性不理想,术中须防止患侧唇高过长;Millard法运动自然性欠佳,术中须防止患侧唇高过短;梯度旋转下降法运动自然性最理想,术中定点应兼顾上唇宽度,是一种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的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唇裂 下三角方 旋转推进去 梯度旋转下降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