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66篇文章
< 1 2 7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液对比其他抗精神病药长效针剂治疗精神分裂症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1
作者 赵明军 毛亚阁 王传升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203-211,共9页
目的系统评价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液与其他抗精神病药长效针剂比较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PsycINFO、CNKI、SinoMed、VIP、WanFang Data数据库,搜集关于棕... 目的系统评价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液与其他抗精神病药长效针剂比较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PsycINFO、CNKI、SinoMed、VIP、WanFang Data数据库,搜集关于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液对比其他抗精神病药长效针剂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3年4月30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个RCT,包括436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液组与利培酮长效针剂组的临床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抗精神病药长效针剂组的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总体评分改变值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抗精神病药长效针剂组相比,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液组总退出率[RR=1.14,95%CI(1.06,1.24),P<0.01]和肌注部位异常的不良反应发生率[RR=2.08,95%CI(1.03,4.22),P=0.04]均显著增加。结论当前证据表明,与其他抗精神病药长效针剂相比,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液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有效性并无明显差异,但部分不良反应发生率稍有增加。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尚待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液 长效针剂 精神分裂症 META分析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盐酸克林霉素棕榈酸酯联合西地碘对慢性牙周炎患者的应用效果
2
作者 王伟新 张丽娜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期148-152,共5页
目的探究盐酸克林霉素棕榈酸酯与西地碘联合治疗慢性牙周炎(CP)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5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CP患者,以1∶1原则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68例患者分为2组,各34例。对照组接受西地碘治疗,联合组接... 目的探究盐酸克林霉素棕榈酸酯与西地碘联合治疗慢性牙周炎(CP)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5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CP患者,以1∶1原则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68例患者分为2组,各34例。对照组接受西地碘治疗,联合组接受盐酸克林霉素棕榈酸酯+西地碘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牙周指标[菌斑指数(PLI)、牙龈指数(GI)、牙周袋探诊深度(PD)、牙齿附着丧失(AL)]、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生活质量[CP口腔健康影响程度量表(OHIP-CP)]、血清因子水平[人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TREM-1)、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瘦素、内脂素]、不良反应及复发率。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97.06%)高于对照组(76.47%)(P<0.05);治疗后联合组PD、AL、PLI、GI、VAS及OHIP-CP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TREM-1、HMGB-1、内脂素低于对照组,瘦素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复发率(12.12%)低于对照组(34.61%)(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克林霉素棕榈酸酯联合西地碘治疗CP效果显著,可改善牙周状况,减轻痛感,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率,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林霉素棕榈酸 西地碘 慢性牙周炎
下载PDF
鸢尾素缓解棕榈酸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抑制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元澍 何旭 +4 位作者 薛源 金叶盛 汪凯 施勤 芮永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31,共6页
背景:鸢尾素是肌肉细胞在运动时从跨膜蛋白FNDC5中分离出来的肌因子,具有诱导白色脂肪组织褐变的功能,但是其对脂毒性引起的成骨分化的影响及机制尚不清楚。目的:探究鸢尾素对棕榈酸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 背景:鸢尾素是肌肉细胞在运动时从跨膜蛋白FNDC5中分离出来的肌因子,具有诱导白色脂肪组织褐变的功能,但是其对脂毒性引起的成骨分化的影响及机制尚不清楚。目的:探究鸢尾素对棕榈酸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CCK-8检测不同浓度棕榈酸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以及鸢尾素对棕榈酸存在条件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鸢尾素和棕榈酸预处理24 h后,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分化,在成骨诱导培养第7天进行碱性磷酸酶染色,qRT-PCR检测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AMPK/BMP2/SMAD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第21天进行茜素红染色,检测成骨差异。结果与结论:①CCK-8结果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扩增与棕榈酸的浓度呈反比,但在0.02 mmol/L浓度时,棕榈酸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扩增无显著影响,鸢尾素质量浓度在0.1-20μg/L范围内时,不影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②碱性磷酸酶染色及茜素红染色结果显示,棕榈酸抑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能力,鸢尾素能改善棕榈酸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抑制,qRT-PCR结果显示,棕榈酸可以引起成骨相关基因下调,而鸢尾素可以抑制这一趋势;③Western bolt结果显示,相较于单纯棕榈酸干预组,鸢尾素处理后增强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AMPK/BMP2/SMAD信号通路传导。该研究发现了鸢尾素能够改善棕榈酸预处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能力并提出了具体的机制可能是由AMPK/BMP/SMAD信号通路介导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鸢尾素 棕榈酸 成骨分化 AMPK/BMP2/SMAD通路
下载PDF
多西他赛注射液在注射液用局部覆聚四氟乙烯膜溴化丁基橡胶塞中棕榈酸及硬脂酸迁移量的测定
4
作者 王悦雯 刘言 《天津药学》 2024年第1期14-17,共4页
目的:建立多西他赛注射液与注射液用局部覆聚四氟乙烯膜溴化丁基橡胶塞相容性研究中棕榈酸及硬脂酸迁移量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法。方法:采用DB-FFAP色谱柱,采用程序升温:170℃保持2 min,10℃/min速率升高至240℃,保持11 min,流速:2 ml/min... 目的:建立多西他赛注射液与注射液用局部覆聚四氟乙烯膜溴化丁基橡胶塞相容性研究中棕榈酸及硬脂酸迁移量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法。方法:采用DB-FFAP色谱柱,采用程序升温:170℃保持2 min,10℃/min速率升高至240℃,保持11 min,流速:2 ml/min;进样口温度220℃;检测器为FID,温度260℃。结果:棕榈酸甲酯及硬脂酸甲酯分别在0.1959~195.86μg/ml(r=0.9999)、0.1918~191.85μg/ml(r=0.9998)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棕榈酸甲酯及硬脂酸甲酯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6.66%(RSD为0.42%)和96.53%(RSD为0.45%);棕榈酸甲酯、硬脂酸甲酯的检测限分别为58和98 ng/ml。3批样品5个时间点硬脂酸的迁移量为15.21~26.35μg/ml,棕榈酸的迁移量为12.82~16.26μg/ml。结论:经方法学验证,所建立的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测定多西他赛注射液在注射液用局部覆聚四氟乙烯膜溴化丁基橡胶塞中棕榈酸和硬脂酸迁移量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西他赛注射液 注射液用局部覆聚四氟乙烯膜溴化丁基橡胶塞 棕榈酸 硬脂 棕榈酸甲酯 硬脂甲酯 迁移量 气相色谱法
下载PDF
固定化脂肪酶ANL-MARE催化酸解合成1-油酸-2-棕榈酸-3-亚油酸甘油三酯
5
作者 康梦 何家强 +7 位作者 冯孔龙 黄早成 李一峰 苗建银 符姜燕 朱泽榕 刘果 曹庸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9-119,共11页
1-油酸-2-棕榈酸-3-亚油酸甘油三酯(OPL)是人乳中主要的脂质组成,为满足婴幼儿配方食品母乳化需求,该试验探究了新型固定化脂肪酶ANL-MARE催化制备OPL的方法。试验成功制备和表征了固定化酶ANLMARE,并以ANL-MARE为生物催化剂,建立了一... 1-油酸-2-棕榈酸-3-亚油酸甘油三酯(OPL)是人乳中主要的脂质组成,为满足婴幼儿配方食品母乳化需求,该试验探究了新型固定化脂肪酶ANL-MARE催化制备OPL的方法。试验成功制备和表征了固定化酶ANLMARE,并以ANL-MARE为生物催化剂,建立了一种用三棕榈酸甘油三酯(PPP)、油酸(OA)和亚油酸(LA)高效酶催化制备富含OPL结构脂的方法。经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优化,获得OPL最优合成工艺为:PPP与总脂肪酸的摩尔比1:14.27,OA与LA摩尔比为1:0.76,脂肪酶添加量12.70%,反应温度50℃,反应4 h,此条件下产物中OPL相对含量为47.93%,2位棕榈酸(sn-2 PA)占总棕榈酸(PA)的质量分数(sn-2 PA相对含量)为71.69%。此外,固定化酶ANL-MARE与商业脂肪酶相比,表现出较好的催化合成OPL的活性。综上所述,固定化酶ANL-MARE具有催化制备OPL结构脂的重大潜力,为人乳脂替代脂的高效制备提供了新策略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油-2-棕榈酸-3-亚油甘油三酯 酶促解法 固定化脂肪酶 ANL-MARE 工艺优化
下载PDF
柚皮苷通过抑制ERK1/2活化和DRP1表达减轻棕榈酸处理后脂肪细胞炎症
6
作者 曾文靖 王超文 +3 位作者 王莉 张亚琴 刘阿花 黄起壬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年第1期32-37,106,共7页
目的探讨柚皮苷(Nar)对棕榈酸(PA)处理后成熟脂肪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及机制。方法3T3-L1前脂肪细胞经成脂化诱导为成熟脂肪细胞后采用不同浓度(0、25、50、100、200μmol·L^(-1))PA处理细胞48 h,CCK-8检测细胞活力,ELISA检测细胞上... 目的探讨柚皮苷(Nar)对棕榈酸(PA)处理后成熟脂肪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及机制。方法3T3-L1前脂肪细胞经成脂化诱导为成熟脂肪细胞后采用不同浓度(0、25、50、100、200μmol·L^(-1))PA处理细胞48 h,CCK-8检测细胞活力,ELISA检测细胞上清IL-6水平,确定后续实验最佳PA浓度。不同浓度(0、12.5、25、50、100μmol·L^(-1))Nar处理成熟脂肪细胞,CCK-8检测细胞活力,确定后续实验最佳Nar浓度。单独PA处理实验分为2组:Ctrl组、PA组;联合Nar处理实验分为4组:Ctrl组、PA组、Nar组、PA+Nar组;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p-ERK1/2和DRP1蛋白表达水平。联合线粒体裂变抑制剂Mdivi-1处理实验分为7组:Ctrl组、PA组、Nar组、Mdivi-1组、PA+Nar组、PA+Mdivi-1组、PA+Nar+Mdivi-1组,ELISA和western blotting法分别检测7组细胞上清IL-6水平和p-ERK1/2、DRP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后续实验PA和Nar分别选择50和25μmol·L^(-1)。与Ctrl组比较,PA组p-ERK1/2和DRP1表达水平均升高(P<0.001)。与PA组比较,PA+Nar组、PA+Mdivi-1组、PA+Nar+Mdivi-1组IL-6水平、p-ERK1/2和DRP1表达均更低(P<0.05);与PA+Nar组比较,PA+Nar+Mdivi-1组IL-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ERK1/2和DRP1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结论Nar可减轻PA处理后成熟脂肪细胞的炎症反应,其机制是通过抑制ERK1/2激活和DRP1表达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柚皮苷 棕榈酸 脂肪细胞 成脂分化 炎症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婴幼儿配方奶粉中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
7
作者 戴嵘德 刘峰 +3 位作者 傅武胜 黄思婷 杨贵芝 刘文菁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65-271,共7页
建立了婴幼儿配方乳粉中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1,3-dioleyl-2-palmitoyl-glycerol,OPO)的检测方法。样品经氨水水解,用有机溶剂提取脂肪,氨基固相萃取柱净化,使用银离子色谱柱分离,以0.55%乙腈-正己烷为流动相洗脱,用高效液相色... 建立了婴幼儿配方乳粉中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1,3-dioleyl-2-palmitoyl-glycerol,OPO)的检测方法。样品经氨水水解,用有机溶剂提取脂肪,氨基固相萃取柱净化,使用银离子色谱柱分离,以0.55%乙腈-正己烷为流动相洗脱,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检测。该方法实现了OPO和1,2-二油酸-3-棕榈酸甘油三酯的基线分离,可对OPO进行准确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在25~500μg/m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决定系数R2=0.999 6,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30、0.90 g/kg,加标含量为1~96 g/kg的范围内,OPO的平均回收率在97.1%~104.2%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1.2%~2.9%,精密度和正确度等方法学指标均符合要求;还通过了实验室间的协同性验证。调查分析了我国39份市售OPO强化婴幼儿配方奶粉,OPO含量仅为标签标示量的28.4%~59.7%,这主要是因为检测方法不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 1 3-二油-2-棕榈酸甘油三酯 婴幼儿配方奶粉
下载PDF
抗坏血酸棕榈酸酯对植物油的抗氧化作用
8
作者 张羽飞 刘铁良 郑明明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9-80,81-83,共5页
旨在为酶法和化学法抗坏血酸棕榈酸酯(L-AP)在植物油中的应用提供参考,并为家庭储存植物油的方法提供建议,以酸值和过氧化值为指标,模拟家庭储存条件,分别考察低温(20℃)避光、常温(25℃)曝光、高温(60℃)避光,满瓶或半瓶等条件下两种L... 旨在为酶法和化学法抗坏血酸棕榈酸酯(L-AP)在植物油中的应用提供参考,并为家庭储存植物油的方法提供建议,以酸值和过氧化值为指标,模拟家庭储存条件,分别考察低温(20℃)避光、常温(25℃)曝光、高温(60℃)避光,满瓶或半瓶等条件下两种L-AP对菜籽油的抗氧化效果,并与叔丁基对苯二酚(TBHQ)、维生素E(V_(E))和脂溶性茶多酚等抗氧化剂进行比较,采用Rancimat法测定添加不同抗氧化剂的菜籽油、大豆油、棕榈油和亚麻籽油的氧化诱导时间。结果表明:酶法L-AP和化学法L-AP对植物油的抗氧化作用相似,且抗氧化能力与脂溶性茶多酚相当,强于V_(E)。植物油在低温(20℃)避光、满瓶条件下储存,其酸值、过氧化值随时间变化最小。综上,酶法L-AP和化学法LAP均可有效延缓植物油氧化,推荐消费者优先选用添加有符合国标的抗氧化剂的小包装植物油产品,并储存于低温避光的环境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坏血棕榈酸 酶法 化学法 植物油 抗氧化 家庭储存
下载PDF
含氟药物地塞米松棕榈酸酯分子结构的中红外-近红外光谱研究
9
作者 杜林楠 孔晓美 +5 位作者 雷晓静 柴嘉欣 吉一帆 赫士博 刘晴晴 于宏伟 《有机氟工业》 CAS 2024年第1期10-14,共5页
采用中红外(MIR)光谱研究地塞米松棕榈酸酯的分子结构。试验发现,地塞米松棕榈酸酯分子结构的MIR吸收模式主要包括游离O-H基团伸缩振动模式(ν_(O-H-游离-MIR))、缔合O-H基团伸缩振动模式(ν_(O-H-缔合-MIR))、RC=CH基团C-H伸缩振动模式... 采用中红外(MIR)光谱研究地塞米松棕榈酸酯的分子结构。试验发现,地塞米松棕榈酸酯分子结构的MIR吸收模式主要包括游离O-H基团伸缩振动模式(ν_(O-H-游离-MIR))、缔合O-H基团伸缩振动模式(ν_(O-H-缔合-MIR))、RC=CH基团C-H伸缩振动模式(ν_(C-H-MIR))、CH_(2)基团不对称伸缩振动模式(ν_(asCH_(2)-MIR))、CH_(2)基团对称伸缩振动模式(ν_(sCH_(2))-MIR)、C=O基团伸缩振动模式(ν_(C=O-MIR))、RC=CH基团C=C伸缩振动模式(ν_(RC=CH-MIR))、CH_(2)基团变角振动模式(δ_(CH_(2)-MIR))、CH_(3)基团对称变角振动模式(δsCH_(3)-MIR)、C-O基团伸缩振动模式(ν_(C-O-MIR))、C-F基团伸缩振动模式(ν_(C-F-MIR))和CH_(2)基团面内摇摆振动模式(ρCH_(2)-MIR)。采用近红外(NIR)光谱进一步开展地塞米松棕榈酸酯分子结构的研究。试验发现,地塞米松棕榈酸酯分子结构的NIR吸收模式主要包括游离O-H基团伸缩振动倍频模式(ν_(1-NIR))、缔合O-H基团伸缩振动倍频模式(ν_(2-NIR))、CH_(2)基团对称伸缩振动倍频模式(ν_(3-NIR))、C=O基团伸缩振动倍频模式(ν_(4-NIR))、CH_(2)基团不对称伸缩振动和CH_(2)基团对称伸缩振动的合频模式(ν_(5-NIR))。MIR-NIR光谱联用技术可以有效开展地塞米松棕榈酸酯分子结构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塞米松棕榈酸 中红外光谱 近红外光谱 结构
下载PDF
地塞米松棕榈酸酯联合利多卡因治疗肩袖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
10
作者 张晓丹 孙曼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第2期439-441,共3页
目的:研究地塞米松棕榈酸酯联合利多卡因治疗肩袖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2年10月期间本院康复科收治的78例肩袖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肩关节镜下手术治疗,37例)和观察组(肩... 目的:研究地塞米松棕榈酸酯联合利多卡因治疗肩袖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2年10月期间本院康复科收治的78例肩袖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肩关节镜下手术治疗,37例)和观察组(肩关节镜下手术治疗基础上采用地塞米松棕榈酸酯联合利多卡因治疗,41例)。治疗1 m后以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量表(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shoulder rating scale,UCLA)评估肩关节功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同时观察药物安全性。结果:治疗后,两组UCLA各维度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UCLA各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炎性因子IL-6、CRP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的IL-6、CR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地塞米松棕榈酸酯联合利多卡因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显著,可减轻机体的炎症反应状态,改善肩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塞米松棕榈酸 利多卡因 肩袖损伤 临床疗效 炎性反应
下载PDF
玉女煎对棕榈酸诱导的L细胞损伤的影响
11
作者 王岩松 苏萌 +1 位作者 吕洁 雷莉妍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06-712,共7页
目的:研究玉女煎对棕榈酸(PA)诱导的肠L细胞损伤的影响。方法:(1)将不同浓度(1.5、3和6 g/L)玉女煎溶液分别与二苯代苦味肼基自由基(DPPH·)溶液(100 mg/L)混合并避光反应30 min,采用全波长酶标仪检测吸光度的变化,评价玉女煎对DPPH... 目的:研究玉女煎对棕榈酸(PA)诱导的肠L细胞损伤的影响。方法:(1)将不同浓度(1.5、3和6 g/L)玉女煎溶液分别与二苯代苦味肼基自由基(DPPH·)溶液(100 mg/L)混合并避光反应30 min,采用全波长酶标仪检测吸光度的变化,评价玉女煎对DPPH·的清除作用。(2)将小鼠肠内分泌细胞系GLUTag分为空白对照组、PA(400μmol/L)组、PA+玉女煎(1.5 g/L)组、PA+玉女煎(3 g/L)组和PA+玉女煎(6 g/L)组,通过Hoechst 33342细胞核染色实验和MTT实验评价玉女煎对PA诱导的细胞凋亡的影响。(3)将GLUTag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PA组和PA+玉女煎(6 g/L)组,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内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表达水平,通过2´,7´-二氯荧光素二乙酸酯(DCFH-DA)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表达水平。结果:(1)玉女煎在体外可显著清除DPPH·(P<0.01)。(2)与PA组比较,玉女煎能以浓度依赖性方式抑制PA诱导的GLUTag细胞活力降低,在6 g/L时效果最明显(P<0.01)。(3)与PA组比较,6 g/L玉女煎能显著恢复GLUTag细胞的GLP-1(P<0.05)和SOD1表达水平(P<0.01),降低ROS水平(P<0.01)。结论:玉女煎可能通过降低细胞内氧化应激水平抑制PA诱导的GLUTag细胞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女煎 棕榈酸 肠L细胞 氧化应激
下载PDF
HPLC法测定棕榈酸帕利哌酮原料药中杂质
12
作者 崔琪 严林俊 《生物化工》 CAS 2024年第1期44-46,53,共4页
采用C18色谱柱(4.6 mm×150 mm,5μm),流动相A为0.01 mol/L乙酸铵溶液(pH值9.0),流动相B为甲醇-乙腈(体积比10∶90),梯度洗脱,柱温25℃,检测波长280 nm,建立了利用HPLC测定棕榈酸帕利哌酮原料药中杂质的方法。结果显示,主峰与相邻... 采用C18色谱柱(4.6 mm×150 mm,5μm),流动相A为0.01 mol/L乙酸铵溶液(pH值9.0),流动相B为甲醇-乙腈(体积比10∶90),梯度洗脱,柱温25℃,检测波长280 nm,建立了利用HPLC测定棕榈酸帕利哌酮原料药中杂质的方法。结果显示,主峰与相邻杂质及各已知杂质之间的分离度均大于1.5,杂质在各自的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00)。本方法专属性强,准确度高,可用于棕榈酸帕利哌酮原料药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榈酸帕利哌酮 高效液相色谱法 杂质
下载PDF
棕榈酸帕利哌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对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
13
作者 方袁 《中国处方药》 2024年第2期123-125,共3页
目的 探讨棕榈酸帕利哌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对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3月~2023年2月收治的79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抽签法分为对照组(n=39)和观察组(n=40),其中对照组采用利培酮口崩片治疗,观察组采用棕榈酸帕利... 目的 探讨棕榈酸帕利哌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对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3月~2023年2月收治的79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抽签法分为对照组(n=39)和观察组(n=40),其中对照组采用利培酮口崩片治疗,观察组采用棕榈酸帕利哌酮治疗。评估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症状评分、认知功能、神经营养因子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认知功能评分及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神经症状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棕榈酸帕利哌酮治疗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精神症状,降低不良反应,调节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榈酸帕利哌酮 首发精神分裂症 认知功能障碍 症状评分 神经营养因子
下载PDF
维生素A棕榈酸酯眼用凝胶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干眼病的效果及对患者眼表功能、生活质量的影响
14
作者 白英姿 韩丽英 李阳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6期96-99,共4页
目的分析维生素A棕榈酸酯眼用凝胶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干眼病的效果及对患者眼表功能、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21年8月至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116例干眼病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58例,玻璃酸钠滴眼液)和观察组(58例,维生素A棕榈酸酯眼... 目的分析维生素A棕榈酸酯眼用凝胶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干眼病的效果及对患者眼表功能、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21年8月至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116例干眼病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58例,玻璃酸钠滴眼液)和观察组(58例,维生素A棕榈酸酯眼用凝胶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眼表疾病指数(OSDI)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国家眼科研究所视觉相关生活质量量表(NEI-VFQ-25)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色素染色(CFS)评分、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ⅠT)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白细胞介素-6(IL-6)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的半年内复发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维生素A棕榈酸酯眼用凝胶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干眼病可取得理想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眼病 维生素A棕榈酸酯眼用凝胶 玻璃钠滴眼液
下载PDF
精神分裂症给予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液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15
作者 梁春红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2期0047-0050,共4页
研究药物抗精神分裂症治疗中选择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液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研究自2022年08月至2023年08月时间段抽取研究病例,共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划分患者为2个治疗组(n=30),对照组常规应用利培酮片进行治疗,观察组则... 研究药物抗精神分裂症治疗中选择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液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研究自2022年08月至2023年08月时间段抽取研究病例,共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划分患者为2个治疗组(n=30),对照组常规应用利培酮片进行治疗,观察组则选用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液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经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各精神状态评分均显著偏低,除干扰和攻击行为评分显著偏低外,其余人际和社会功能项目评分均显著偏低,总有效率显著偏高,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偏低(P<0.05)。结论 在药物抗精神分裂症治疗中选择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液可以有效促进患者精神症状、人际和社会功能获得积极改善,且药物作用中出现不良反应较少,无论从疗效还是从安全性角度,该药物均有一定优势,值得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液 精神症状 人际和社会功能 不良反应
原文传递
基于棕榈酸-硬脂酸/膨胀石墨定形复合相变储能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2
16
作者 方桂花 赵茂森 孙鹏博 《材料导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182-188,共7页
以棕榈酸(PA)和硬脂酸(SA)共晶混合物为相变材料(PCM)、膨胀石墨(EG)为支撑材料,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新型定形PCM,并研究了其微观结构和热性能。复合PCM中PA-SA二元共晶混合物与EG的最佳吸附质量比为8∶1,PA-SA均匀分布在EG孔隙中,PCM... 以棕榈酸(PA)和硬脂酸(SA)共晶混合物为相变材料(PCM)、膨胀石墨(EG)为支撑材料,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新型定形PCM,并研究了其微观结构和热性能。复合PCM中PA-SA二元共晶混合物与EG的最佳吸附质量比为8∶1,PA-SA均匀分布在EG孔隙中,PCM在熔融状态下不发生泄漏。实验表明,复合PCM的最佳堆积密度为800 kg/m^(3),且热导率与堆积密度成正比。DSC结果表明,复合PCM具有适宜的相变温度(T m:54.34℃,T f:54.02℃)和较高的潜热(ΔH m:163.19 J/g,ΔH f:161.65 J/g)。蓄放热循环与TGA结果表明,复合PCM在1000次热循环后仍保持优异的热循环稳定性,在低温储能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形相变材料 硬脂 棕榈酸 膨胀石墨 热性能
下载PDF
棕榈酸帕利哌酮长效针剂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和社会功能改善及内分泌代谢的影响
17
作者 李福金 李鹏辉 王丽辉 《中国医药指南》 2023年第14期1-4,共4页
目的 探讨棕榈酸帕利哌酮长效针剂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和社会功能改善及内分泌代谢效果。方法 选择120例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为对象,研究开始、结束时间分别为2021年7月、2022年7月。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组,各60... 目的 探讨棕榈酸帕利哌酮长效针剂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和社会功能改善及内分泌代谢效果。方法 选择120例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为对象,研究开始、结束时间分别为2021年7月、2022年7月。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组,各60例。对照组口服利培酮治疗,试验组采用棕榈酸帕利哌酮长效针剂治疗。分别在入组时、6、12个月评价各项指标并检测内分泌指标。结果 入组时,两组患者PANSS各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入组6、12个月时,试验组患者阳性、阴性症状评分、一般精神病理评分和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入组6个月、12个月时,两组TSEE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入组时,两组患者PSP、MoC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入组6、12个月时,试验组患者PSP、MoC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入组时两组患者血糖、血脂(总胆固醇、三酰甘油)、血清泌乳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入组6、12个月时,试验组患者血糖、血脂(总胆固醇、三酰甘油)、血清泌乳素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棕榈酸帕利哌酮长效针剂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减轻其精神症状,同时改善患者的内分泌状态,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低,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棕榈酸 帕利哌酮 长效针剂 内分泌
下载PDF
棕榈酸分子结构及热变性研究
18
作者 于宏伟 陈明锐 周子轩 《保定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108-115,共8页
采用中红外(MIR)光谱技术开展了棕榈酸分子结构研究.试验发现棕榈酸分子的红外吸收模式主要包括:ν_(asCH3-棕榈酸)、ν_(sCH3-棕榈酸)、ν_(asCH2-棕榈酸)、ν_(sCH2-棕榈酸)、δ_(CH2-棕榈酸)、ρ_(CH2-棕榈酸)和ω_(CH2-棕榈酸).采... 采用中红外(MIR)光谱技术开展了棕榈酸分子结构研究.试验发现棕榈酸分子的红外吸收模式主要包括:ν_(asCH3-棕榈酸)、ν_(sCH3-棕榈酸)、ν_(asCH2-棕榈酸)、ν_(sCH2-棕榈酸)、δ_(CH2-棕榈酸)、ρ_(CH2-棕榈酸)和ω_(CH2-棕榈酸).采用变温中红外(TD-MIR)光谱进一步开展了棕榈酸分子热变性研究.试验发现:在303 K~523 K的温度范围内,棕榈酸分子主要官能团对应的吸收频率及强度都有明显改变,进一步进行了棕榈酸分子热变性机理研究.拓展了MIR及TD-MIR光谱在棕榈酸分子结构及热变性的研究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榈酸 变温中红外光谱 分子结构 热变性
下载PDF
棕榈酸异辛酯合成机理研究
19
作者 俞清 《石油和化工设备》 CAS 2023年第12期50-52,共3页
以棕榈酸(又称十六异辛酯酸、十六烷酸)和异辛醇为原料,以钛酸四乙酯为催化剂,进行酯化反应,合成棕榈酸异辛酯。研究了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醇酸比对反应的影响,确定了棕榈酸异辛酯的最佳合成条件:棕榈酸:异辛醇=1:1.2,钛酸四乙酯催... 以棕榈酸(又称十六异辛酯酸、十六烷酸)和异辛醇为原料,以钛酸四乙酯为催化剂,进行酯化反应,合成棕榈酸异辛酯。研究了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醇酸比对反应的影响,确定了棕榈酸异辛酯的最佳合成条件:棕榈酸:异辛醇=1:1.2,钛酸四乙酯催化剂用量为1‰-1.25‰,反应温度为200℃~240℃,反应时间为2-2.5h,最终产品的收率达到95-9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榈酸异辛酯 棕榈酸 异辛醇 四乙酯 合成
下载PDF
棕榈酸诱导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茜 王瑞 +2 位作者 于智超 张硕 黄延芹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831-839,共9页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在临床上是以存在绝对或相对的胰岛素缺乏为特点的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胰岛β细胞是胰岛素分泌和血糖控制的核心。近年来研究发现,棕榈酸可直接或间接诱导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这与T2DM的发...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在临床上是以存在绝对或相对的胰岛素缺乏为特点的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胰岛β细胞是胰岛素分泌和血糖控制的核心。近年来研究发现,棕榈酸可直接或间接诱导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这与T2DM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但具体机制复杂,仍未充分阐明。因此,探究棕榈酸诱导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的分子机制一直是临床的迫切需要。本文综述了棕榈酸与胰岛β细胞内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炎症反应、自噬、增殖、去分化和线粒体相关内质网膜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临床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的新靶点和新思路,以期为进一步有关T2DM的机制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Β细胞 2型糖尿病 棕榈酸 炎症反应 氧化应激 内质网应激 增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