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棘阿米巴角膜炎病原学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赵丽 梁东 +1 位作者 蒋洁 蓝倩倩 《微创医学》 2023年第4期517-521,共5页
棘阿米巴角膜炎(AK)是一种由棘阿米巴原虫感染引起的严重危害视力的,疼痛性、顽固性、进行性角膜损伤性眼病。诱发因素主要有角膜接触棘阿米巴原虫污染水源、眼部外伤、角膜接触镜佩戴不当等。AK如未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可导致永久性视... 棘阿米巴角膜炎(AK)是一种由棘阿米巴原虫感染引起的严重危害视力的,疼痛性、顽固性、进行性角膜损伤性眼病。诱发因素主要有角膜接触棘阿米巴原虫污染水源、眼部外伤、角膜接触镜佩戴不当等。AK如未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可导致永久性视力丧失。AK主要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病原学检查进行诊断,其中病原学检查是确诊AK的“金标准”。病原学检测方法包括角膜组织刮片的镜检法、培养法、分子生物学技术、免疫学检测及体内共聚焦显微镜技术等。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AK病原学诊断技术的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阿米巴角膜炎 阿米巴原虫 病原学 诊断技术
下载PDF
棘阿米巴角膜炎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3)
2
作者 棘阿米巴角膜炎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3)制定小组 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感染学组 +5 位作者 洪晶 孙旭光 邓世靖 黎黎 张琛 张阳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953-960,共8页
棘阿米巴角膜炎(AK)是一种严重的致盲角膜病,起病隐匿,临床表现主要为眼表刺激症状、角膜浸润和溃疡,如未得到及时合理诊疗可引起患者视力损害。AK早期体征不典型,临床医生和患者目前对该病的认知尚不足,易误诊或漏诊,造成患眼视力不可... 棘阿米巴角膜炎(AK)是一种严重的致盲角膜病,起病隐匿,临床表现主要为眼表刺激症状、角膜浸润和溃疡,如未得到及时合理诊疗可引起患者视力损害。AK早期体征不典型,临床医生和患者目前对该病的认知尚不足,易误诊或漏诊,造成患眼视力不可逆损害,影响患者视觉质量和生活质量。目前国内外对AK的诊断和治疗尚缺少统一、规范的方案,导致治疗效果不明确,治疗方法不统一。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感染学组组织国内眼感染和角膜病专家对我国AK诊疗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广泛调查和归纳,并在大量检索和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采用德尔菲法联合面对面讨论的方法,结合我国相关专家的临床实践和经验,就AK的流行病学、发病危险因素、病原学及其发病机制、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方案及其流程等问题进行认真讨论,形成本专家共识意见,以指导和规范AK的诊治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阿米巴角膜炎 诊断 治疗 专家意见
下载PDF
棘阿米巴角膜炎的诊断和治疗探讨 被引量:29
3
作者 金秀英 罗时运 +5 位作者 杨宝铃 张文华 邹洋 李彬 李辽青 王正仪 《眼科研究》 CSCD 2000年第2期143-145,共3页
目的 探讨棘阿米巴角膜炎的临床与实验室诊断方法 ,寻找有效滴眼液用以治疗。方法 观察分析 2 5例棘阿米巴角膜炎感染各阶段的临床表现 ,通过角膜细胞学检查、阿米巴分离培养、角膜活检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 ,检测药物对棘阿米巴的抗... 目的 探讨棘阿米巴角膜炎的临床与实验室诊断方法 ,寻找有效滴眼液用以治疗。方法 观察分析 2 5例棘阿米巴角膜炎感染各阶段的临床表现 ,通过角膜细胞学检查、阿米巴分离培养、角膜活检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 ,检测药物对棘阿米巴的抗原虫作用及临床疗效。结果 感染自角膜上皮层开始 ,进行性侵入基质致盲。细胞学检查见包囊和 /或滋养体 (88 9% )。棘阿米巴培养阳性率 5 7 9%。洗必泰、甲硝唑滴眼液治疗棘阿米巴角膜炎有良效。抗原虫治疗2 4例 (2 5眼 ) ,治愈 2 1眼 ,无复发。结论 棘阿米巴角膜炎并非罕见 ,常因被误诊、误治导致视力丧失。重要的是早期诊断与抗原虫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阿米巴角膜炎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18S rDNA的PCR扩增技术在棘阿米巴角膜炎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4
4
作者 朱学军 刘晓燕 +2 位作者 苏晓霁 徐国兴 胡健章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9年第4期715-718,共4页
目的:探讨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扩增棘阿米巴18S rDNA在角膜炎早期临床诊断应用中的可行性。方法:以18S rDNA为模板,利用特异性引物JDP1-JDP2配合PCR技术来检测临床标本中的棘阿米巴原虫。结果:在临床... 目的:探讨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扩增棘阿米巴18S rDNA在角膜炎早期临床诊断应用中的可行性。方法:以18S rDNA为模板,利用特异性引物JDP1-JDP2配合PCR技术来检测临床标本中的棘阿米巴原虫。结果:在临床拟诊为棘阿米巴角膜炎的16例(16眼)中,通过PCR检测法有12眼证实为棘阿米巴原虫感染,同时100g/L KOH角膜刮片后镜检有5例发现了棘阿米巴包囊。两种诊断方法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统计,P<0.05。结论:18S rDNA PCR技术对正确诊断早期棘阿米巴角膜炎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S RDNA PCR技术 棘阿米巴角膜炎 诊断
下载PDF
家兔棘阿米巴角膜炎动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6
5
作者 邓新国 郭雪 +1 位作者 庞广仁 田小莉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308-310,共3页
目的:建立棘阿米巴角膜炎的动物模型。方法:在6 只新西兰家兔角膜基质层内注射地塞米松3 d 后,再注入棘阿米巴原虫悬液。结果:6 只家兔均发生角膜炎。经家兔角膜刮片用10% 氢氧化钾封片镜检、角膜组织原虫培养和病理切片染色检查证实,... 目的:建立棘阿米巴角膜炎的动物模型。方法:在6 只新西兰家兔角膜基质层内注射地塞米松3 d 后,再注入棘阿米巴原虫悬液。结果:6 只家兔均发生角膜炎。经家兔角膜刮片用10% 氢氧化钾封片镜检、角膜组织原虫培养和病理切片染色检查证实,成功地建立了家兔棘阿米巴角膜炎动物模型。结论:通过角膜基质内注射建立的家兔棘阿米巴角膜炎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阿米巴角膜炎 基质内注射 动物模型
下载PDF
角膜表面镜片术建立兔棘阿米巴角膜炎模型 被引量:6
6
作者 朱学军 林秀丽 +2 位作者 胡建章 韩晓丽 徐国兴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18-421,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理想的模拟临床人角膜棘阿米巴感染的动物模型,并对其角膜组织损伤的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改变进行观察。方法20只新西兰大白兔利用角膜表面镜片术建立棘阿米巴角膜炎的动物模型,在角膜植片内皮面作"#"形划痕,用1... 目的建立一种理想的模拟临床人角膜棘阿米巴感染的动物模型,并对其角膜组织损伤的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改变进行观察。方法20只新西兰大白兔利用角膜表面镜片术建立棘阿米巴角膜炎的动物模型,在角膜植片内皮面作"#"形划痕,用10-0尼龙缝线将其固定于受体角膜上,将棘阿米巴滋养体混悬液注入植片与植床间,建立棘阿米巴角膜炎模型,右眼为实验眼,左眼为对照眼;并在接种后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第9天、第14天、第28天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及临床评分、角膜刮片湿封片镜检、角膜组织病理检查及培养。结果应用角膜表面镜片术成功建立兔眼棘阿米巴性角膜炎的动物模型,并经角膜刮片及培养、组织病理切片染色检查证实。实验眼角膜出现水肿,基质环形浸润,角膜新生血管等表现,对照眼均未见感染;实验眼病理组织切片上可见基质层内的棘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伴有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浸润。结论应用角膜表面镜片术建立的兔棘阿米巴角膜炎动物模型模拟了临床人角膜棘阿米巴感染过程,为研究棘阿米巴角膜炎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奠定了可靠的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阿米巴角膜炎 动物模型 角膜表面镜片术
下载PDF
多重PCR快速诊断单纯疱疹病毒、真菌及棘阿米巴角膜炎 被引量:3
7
作者 吴静 胡东 +4 位作者 杨小康 张荣波 顾志波 孙丹 张世武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2317-2320,共4页
目的建立多重PCR体系对单纯疱疹病毒(HSV)、真菌及棘阿米巴性角膜炎同时诊断,并对真菌性角膜炎主要致病真菌进行菌属鉴定。方法建立两个多重PCR体系,检测HSVⅠ型、HSVⅡ型、4株棘阿米巴分离株及9种主要真菌性角膜炎致病真菌,比较该体系... 目的建立多重PCR体系对单纯疱疹病毒(HSV)、真菌及棘阿米巴性角膜炎同时诊断,并对真菌性角膜炎主要致病真菌进行菌属鉴定。方法建立两个多重PCR体系,检测HSVⅠ型、HSVⅡ型、4株棘阿米巴分离株及9种主要真菌性角膜炎致病真菌,比较该体系对真菌临床菌株、人类基因组及其他血液常见致病微生物的检测效果。结果根据DNA模板,该体系可扩增出不同特异性条带,能够准确检测HSV和棘阿米巴,并将9种待测真菌分为4个菌属。84株真菌受试菌株中81株的鉴定结果与常规鉴定结果一致。该体系对人类基因组及其他血液常见致病微生物DNA的扩增结果均为阴性。模板最低阳性扩增的浓度均为10 fg。结论通过两个多重PCR体系可同时诊断HSV、真菌及棘阿米巴性角膜炎,并可将真菌性角膜炎在菌属水平进行鉴定。该方法具有高效、简便、特异、灵敏的特点,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真菌性角膜炎 棘阿米巴角膜炎 多重PCR
下载PDF
棘阿米巴角膜炎的实验诊断 被引量:4
8
作者 邓新国 李家臣 祝磊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01-304,共4页
[目的 ]寻找棘阿米巴角膜炎快速诊断和棘阿米巴快速鉴定的方法。 [方法 ]10 %氢氧化钾 (KOH)湿封片镜检、棘阿米巴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病理切片H .E .染色和SPA染色检查。 [结果 ]角膜刮片及手术切除的角膜材料 ,经 10 %氢氧化钾湿... [目的 ]寻找棘阿米巴角膜炎快速诊断和棘阿米巴快速鉴定的方法。 [方法 ]10 %氢氧化钾 (KOH)湿封片镜检、棘阿米巴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病理切片H .E .染色和SPA染色检查。 [结果 ]角膜刮片及手术切除的角膜材料 ,经 10 %氢氧化钾湿封片镜检 ,前者检出 7例棘阿米巴角膜炎病例 ,后者确诊 5例 ;手术切除的角膜材料经培养 ,分离出 6株棘阿米巴 ;应用倒置显微镜直接观察 ,检出棘阿米巴的包囊、滋养体和棘刺。 [结论 ]应用 10 %KOH湿封片镜检可对棘阿米巴角膜炎作出快速诊断 ;通过倒置显微镜直接观察也可对棘阿米巴角膜炎在 2 0h内作出诊断 ;倒置显微镜可直接观察和鉴定棘阿米巴 ,方法简便、无污染、快速及实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阿米巴角膜炎 阿米巴 快速诊断 实验室诊断
下载PDF
兔棘阿米巴角膜炎模型血清抗体效价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王月华 郑文彧 +3 位作者 赵丽薇 冯宪敏 李瑶 鞠晓红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24-326,共3页
10只健康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n=8)和阴性对照组(n=2)。实验组兔左眼为实验眼,右眼为空白对照眼。实验组采用氢化可的松点眼3 d后行角膜基质内注入赫氏棘阿米巴滋养体和包囊悬液(1×106/ml)0.2 ml。对照组兔角膜基质内注射等... 10只健康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n=8)和阴性对照组(n=2)。实验组兔左眼为实验眼,右眼为空白对照眼。实验组采用氢化可的松点眼3 d后行角膜基质内注入赫氏棘阿米巴滋养体和包囊悬液(1×106/ml)0.2 ml。对照组兔角膜基质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于注射后每天记录兔眼角膜病变情况,刮取角膜组织进行病原学检测。于感染后不同时间采血和摘取角膜进行抗体效价检测和病理学检查。经角膜刮片镜检和角膜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证实,实验眼感染棘阿米巴,并出现棘阿米巴角膜炎典型表现和病理改变。血清抗体效价随感染时间的延长而升高,于感染后第28天达峰值(A450值为2.2358),而后逐渐下降,并维持稳定,直到处死仍高于阴性对照组。阴性对照组血清抗体效价无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阿米巴角膜炎 动物模型 抗体
下载PDF
基质环形浸润性棘阿米巴角膜炎的治疗与分期初探 被引量:2
10
作者 蒋永祥 张月琴 +1 位作者 乐琦骅 卢奕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685-687,共3页
目的探讨有角膜环形基质浸润病变的棘阿米巴角膜炎的临床分期、治疗及预后。方法对17例(17眼)有角膜环形基质浸润病变的棘阿米巴角膜炎或合并真菌感染病例作了回顾性研究,根据角膜环形基质浸润的病程、环宽、浸润深浅、色泽分为早期和晚... 目的探讨有角膜环形基质浸润病变的棘阿米巴角膜炎的临床分期、治疗及预后。方法对17例(17眼)有角膜环形基质浸润病变的棘阿米巴角膜炎或合并真菌感染病例作了回顾性研究,根据角膜环形基质浸润的病程、环宽、浸润深浅、色泽分为早期和晚期,然后分别给予相应的药物和手术治疗。结果早期者8眼,药物治愈5眼,手术成功2眼,手术失败1眼;晚期者9眼,药物治愈2眼,手术成功5眼,手术失败2眼。结论早期诊断、正确分期及应用有效的药物治疗和选择适当的术式是成功治疗有环形基质浸润病变的棘阿米巴角膜炎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浸润 棘阿米巴角膜炎 临床特征 预后
下载PDF
大连地区棘阿米巴角膜炎2例及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崔昱 郑莉莉 +1 位作者 陶琳 陈红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5-76,共2页
关键词 棘阿米巴角膜炎 流行病学 双鞭毛阿米巴 角膜接触镜
下载PDF
兔棘阿米巴角膜炎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威 孙旭光 +4 位作者 梁庆丰 赵慧英 罗时运 王智群 李然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7-31,共5页
目的观察兔棘阿米巴角膜炎角膜组织感染的病理变化及其特点,探讨棘阿米巴角膜炎的发病机制。方法新西兰白兔20只,其中16只角膜基质内注射纯化培养的棘阿米巴原虫悬液建立兔棘阿米巴角膜炎模型,观察兔角膜组织的病理学及免疫学的相应变... 目的观察兔棘阿米巴角膜炎角膜组织感染的病理变化及其特点,探讨棘阿米巴角膜炎的发病机制。方法新西兰白兔20只,其中16只角膜基质内注射纯化培养的棘阿米巴原虫悬液建立兔棘阿米巴角膜炎模型,观察兔角膜组织的病理学及免疫学的相应变化以及与组织降解和修复相关的细胞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bFGF2)的表达;4只为对照。结果兔棘阿米巴角膜炎感染,初期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21d后以巨噬细胞为主,并伴有成纤维细胞的增生,7d和14d时CD4+、CD8+细胞比值异常;感染初期,组织内开始出现MMP13阳性表达,从14d开始MMP13合成减少,FGF2的表达逐渐增强,28d时达峰值,其后减弱。结论兔棘阿米巴角膜炎早期的自然病程以感染性炎症为主,后期主要特征为角膜组织修复。MMP13和FGF2的表达变化与临床表现有一定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阿米巴角膜炎 基质金属蛋白酶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下载PDF
聚合酶链反应快速诊断棘阿米巴角膜炎的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施健 陆宏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1年第1期19-21,共3页
目的:探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快速诊断棘阿米巴角膜炎的价值。方法:建立棘阿米巴标准虫株的PCR检测方法,并应用于临床检测24例角膜刮片标本,结果与原虫培养及100g/L氢氧化钾湿封片镜检做比较。结果:PCR5h可检测出标本中微量棘阿米巴... 目的:探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快速诊断棘阿米巴角膜炎的价值。方法:建立棘阿米巴标准虫株的PCR检测方法,并应用于临床检测24例角膜刮片标本,结果与原虫培养及100g/L氢氧化钾湿封片镜检做比较。结果:PCR5h可检测出标本中微量棘阿米巴原虫,对照细菌、真菌、I型单纯疱疹病毒、正常人角膜均为阴性。临床标本PCR敏感性为46%,明显高于原虫培养与100g/L氢氧化钾湿封片镜检(P<0.05)。结论:PCR速度快、敏感性和特异性高,有助于棘阿米巴角膜炎的快速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阿米巴角膜炎 快速诊断 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棘阿米巴角膜炎免疫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林秀丽 朱学军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9年第3期521-524,共4页
在棘阿米巴性角膜炎的发病机制中,免疫反应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机体感染棘阿米巴原虫后产生相应的天然免疫与适应性免疫。正常人群中发现特异性棘阿米巴抗原并没有防止棘阿米巴角膜炎的再染与复发,这表明适应性免疫在棘阿米巴角膜炎发... 在棘阿米巴性角膜炎的发病机制中,免疫反应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机体感染棘阿米巴原虫后产生相应的天然免疫与适应性免疫。正常人群中发现特异性棘阿米巴抗原并没有防止棘阿米巴角膜炎的再染与复发,这表明适应性免疫在棘阿米巴角膜炎发病过程中很难起保护作用。然而,天然免疫在抗棘阿米巴角膜炎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粘膜免疫系统对其也具有显著的预防作用。深入了解棘阿米巴角膜炎的免疫机制,对指导治疗与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我们就棘阿米巴角膜炎感染和免疫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阿米巴角膜炎 免疫机制 天然免疫
下载PDF
棘阿米巴角膜炎的实验室诊断及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邓新国 孙秉基 庞广仁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00年第1期10-13,共4页
目的 :找出快速诊断和鉴定棘阿米巴角膜炎的方法 ,建立棘阿米巴角膜炎的动物模型。方法 :10 %氢氧化钾 (KOH)湿封片镜检、棘阿米巴原虫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病理切片作HE染色和PAS染色检查。通过家兔应用激素 3天后 ,经角膜基质内注... 目的 :找出快速诊断和鉴定棘阿米巴角膜炎的方法 ,建立棘阿米巴角膜炎的动物模型。方法 :10 %氢氧化钾 (KOH)湿封片镜检、棘阿米巴原虫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病理切片作HE染色和PAS染色检查。通过家兔应用激素 3天后 ,经角膜基质内注射棘阿米巴原虫悬液。结果 :角膜刮片及手术切除的角膜材料 ,经 10 %氢氧化钾 (KOH)湿封片镜检 ,前者查到 8例棘阿米巴角膜炎病例 ,后者确诊 5例 ;手术切除的角膜材料经原虫培养 ,分离出 6株棘阿米巴原虫 ;应用倒置显微镜直接观察 ,见到棘阿米巴原虫的包囊、滋养体和棘刺。建立了家兔棘阿米巴角膜炎动物模型。结论 :应用 10 %KOH湿封片镜检以及通过倒置显微镜直接观察培养的原虫可对棘阿米巴角膜炎作快速诊断 ;倒置显微镜可直接观察和鉴定棘阿米巴原虫 ,方法简便、不污染、快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阿米巴角膜炎 阿米巴原虫 快速诊断
下载PDF
近10年我国棘阿米巴角膜炎的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恩英 徐克继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04年第1期103-105,共3页
自1973年Jones[1]首先报道了世界上第一例棘阿米巴性角膜炎(Acanthamoeba keratitis,AK),直至80年代中期本病仍属一种罕见的寄生虫性眼病,但自1985年角膜接触镜(contact lens CL)的推广普及,由棘阿米巴原虫引起的眼角膜病报道逐渐增多.... 自1973年Jones[1]首先报道了世界上第一例棘阿米巴性角膜炎(Acanthamoeba keratitis,AK),直至80年代中期本病仍属一种罕见的寄生虫性眼病,但自1985年角膜接触镜(contact lens CL)的推广普及,由棘阿米巴原虫引起的眼角膜病报道逐渐增多.金秀英于1992年[2]首先报道了我国第一例棘阿米巴角膜炎病例,是由角膜接触镜配戴不当而致,自此,我国棘阿米巴性角膜炎报道呈快速上升趋势.本文就近10年来我国棘阿米巴性角膜炎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棘阿米巴角膜炎 寄生虫性眼病 病原学 流行病学 诊断
下载PDF
共焦显微镜诊断棘阿米巴角膜炎1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黄永志 邓应平 邓杰 《临床眼科杂志》 2009年第2期127-127,共1页
关键词 棘阿米巴角膜炎 显微镜诊断 共焦 软性隐形眼镜 角膜上皮混浊 角膜荧光染色 视力下降 角膜刮片
下载PDF
棘阿米巴角膜炎诊断和治疗进展 被引量:3
18
作者 陆宏 管怀进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5年第1期75-76,F003,共3页
关键词 棘阿米巴角膜炎 角膜剥片 虫培养 共聚焦显微镜 基因 角膜移植术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棘阿米巴角膜炎诊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9
19
作者 靳雷 井上美智子 《临床眼科杂志》 2003年第2期124-125,共2页
目的 探讨聚合酶链反应 (PCR)技术临床应用于棘阿米巴角膜炎诊断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 以一段特异性通用引物并配合热启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来检测临床标本中的棘阿米巴原虫。结果 在门诊初诊为棘阿米巴角膜炎的 13例 (13只眼 )中 ... 目的 探讨聚合酶链反应 (PCR)技术临床应用于棘阿米巴角膜炎诊断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 以一段特异性通用引物并配合热启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来检测临床标本中的棘阿米巴原虫。结果 在门诊初诊为棘阿米巴角膜炎的 13例 (13只眼 )中 ,通过 PCR检测法有 11只眼证实为棘阿米巴原虫感染 ,同时角膜刮片染色后镜检有 5例发现了棘阿米巴包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棘阿米巴角膜炎 诊断 临床应用 阿米巴原虫
下载PDF
棘阿米巴角膜炎及其诊断、治疗和预防 被引量:2
20
作者 薛纯良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05-307,共3页
关键词 棘阿米巴角膜炎 诊断 治疗 预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