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肃宁县石家墓地出土棺饰遗存相关认识
1
作者 王永安(文/图) 《大众考古》 2021年第11期56-63,共8页
两周时期是中国礼制文化的重要形成期,丧礼是两周礼制的核心内容。以丧礼中棺饰来论,仅装饰之物就包括褚、荒帷、墙柳、齐、婴、池、贝鱼等,由此而引出一整套别贵贱、序人伦的棺饰制度,多见于《仪礼》《礼记》《周礼》等典籍及后世学者... 两周时期是中国礼制文化的重要形成期,丧礼是两周礼制的核心内容。以丧礼中棺饰来论,仅装饰之物就包括褚、荒帷、墙柳、齐、婴、池、贝鱼等,由此而引出一整套别贵贱、序人伦的棺饰制度,多见于《仪礼》《礼记》《周礼》等典籍及后世学者的注疏、考证之中。但现存“三礼”及诸家注疏一则不够全面,二则也渗入作者构拟成分,未必全是实录。半个多世纪以来田野考古清理出的各类遗迹、文物及古文字资料,为我们深入研究两周时期棺饰提供了丰富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礼》 两周时期 田野考古 棺饰 《周礼》 丧礼 《礼记》 礼制文化
下载PDF
天水出土东汉鎏金铜棺饰 被引量:2
2
作者 贾坤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第13期34-35,共2页
20世纪70年代天水市藉口镇新尧村出土了一件东汉圆形鎏金铜棺饰,纹饰内容以阙和西王母形象为主体,錾刻古拙有趣。此类棺饰在天水地区罕见,而在重庆三峡地区发现较多,这为我们研究东汉时期天水地区与川渝地区的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 20世纪70年代天水市藉口镇新尧村出土了一件东汉圆形鎏金铜棺饰,纹饰内容以阙和西王母形象为主体,錾刻古拙有趣。此类棺饰在天水地区罕见,而在重庆三峡地区发现较多,这为我们研究东汉时期天水地区与川渝地区的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 鎏金铜棺饰
下载PDF
上村岭虢国墓地周代棺饰制度比较研究
3
作者 陈磊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第12期57-59,共3页
饰棺,简单来说就是指对棺椁进行华丽的装饰,棺饰制度在周代是丧葬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村岭虢国墓地出土大量棺饰遗物,如铜鱼、铜铃、铜翣等,为研究周代棺饰制度以及丧葬制度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研究材料。
关键词 棺饰制度 虢国墓地 铜鱼 铜翣
下载PDF
三峡地区汉至六朝墓葬出土鎏金铜棺饰研究
4
作者 肖碧瑞 陈锐 杨小刚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9-140,153,共23页
本文对三峡地区汉至六朝时期所出鎏金铜棺饰的时空分布、类型、来源及使用问题等进行了探讨。鎏金铜棺饰是三峡地区汉至六朝墓群中出土的一种木棺装饰物,西汉中期受中原汉文化影响而出现,西汉晚期至东汉中期随墓葬形制、神仙思想的变化... 本文对三峡地区汉至六朝时期所出鎏金铜棺饰的时空分布、类型、来源及使用问题等进行了探讨。鎏金铜棺饰是三峡地区汉至六朝墓群中出土的一种木棺装饰物,西汉中期受中原汉文化影响而出现,西汉晚期至东汉中期随墓葬形制、神仙思想的变化而逐步发展,东汉晚期与三峡地区民间信仰进一步结合而发展至顶峰,六朝时期已不再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地区 汉至六朝 鎏金 棺饰
原文传递
汉墓出土镶棺铜璧形饰研究
5
作者 刘松林 《文博》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4-62,共9页
本文根据考古材料将汉墓出土的镶棺铜璧形饰分为两类。第一类铜璧形饰孔径较大,年代为西汉至东汉初,分布较广,其性质与镶棺头挡玉璧相似,意旨是引导墓主人灵魂升天;第二类铜璧形饰孔径较小,年代为东汉中晚期,主要分布于重庆巫山一带,是... 本文根据考古材料将汉墓出土的镶棺铜璧形饰分为两类。第一类铜璧形饰孔径较大,年代为西汉至东汉初,分布较广,其性质与镶棺头挡玉璧相似,意旨是引导墓主人灵魂升天;第二类铜璧形饰孔径较小,年代为东汉中晚期,主要分布于重庆巫山一带,是巫山工匠在第一类铜璧形饰基础上改造创新而形成的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圆形铜牌饰,其性质有引魂升天之意,亦有表现仙境场景。随着东汉墓葬结构及用玉方式的转变,第一类铜璧形饰衰退与消亡,出现了更多装饰于棺头挡悬璧图、十字双弦穿璧图、龙穿璧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璧形 汉墓 类型 功能
下载PDF
略谈巫山汉墓的鎏金棺饰--兼及汉代的饰棺之法 被引量:6
6
作者 李梅田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71-75,共5页
以重庆市巫山县为中心的长江沿岸汉墓中,常发现带有圆形小孔的鎏金牌饰,多在表面刻有精细的西王母、“天门”一类图像,常常与泡钉同出,这些精致的牌饰一般被认为是贴附于木棺上的棺饰。本文拟对这些鎏金棺饰在巫山汉墓中的使用情况... 以重庆市巫山县为中心的长江沿岸汉墓中,常发现带有圆形小孔的鎏金牌饰,多在表面刻有精细的西王母、“天门”一类图像,常常与泡钉同出,这些精致的牌饰一般被认为是贴附于木棺上的棺饰。本文拟对这些鎏金棺饰在巫山汉墓中的使用情况略作分析。兼论汉代饰棺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巫山县 棺饰 汉墓 汉代 长江沿岸 重庆市 西王母
原文传递
有关鎏金棺饰铜牌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12
7
作者 蒋晓春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4-83,共10页
鎏金棺饰铜牌是巴蜀地区(尤其是三峡地区)汉墓中比较有特色的一种器物。目前已有数篇文章进行过探讨。刘弘和赵殿增等人首先研究了牌饰上的人物和天门图像。接着,丛德新、罗志宏详细介绍了出土于巫山的14件牌饰,并且认为这些铜牌饰... 鎏金棺饰铜牌是巴蜀地区(尤其是三峡地区)汉墓中比较有特色的一种器物。目前已有数篇文章进行过探讨。刘弘和赵殿增等人首先研究了牌饰上的人物和天门图像。接着,丛德新、罗志宏详细介绍了出土于巫山的14件牌饰,并且认为这些铜牌饰的时代是东汉晚期,表现了当时人们对天国、仙境的认识。张勋燎先生对画面组合结构进行考察后认为,虽然各牌饰形状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鎏金棺饰铜牌 三峡地区 汉墓
原文传递
战国时期楚国丧礼中的棺束与棺饰 被引量:3
8
作者 江奇艳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9-87,共9页
The problem of coffin ties and ornaments is of important value in the study of mourning ritual. Taking the records on the "Three Rituals" as clues and combining this evidence with material data from Chu tomb... The problem of coffin ties and ornaments is of important value in the study of mourning ritual. Taking the records on the "Three Rituals" as clues and combining this evidence with material data from Chu tombs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he present paper makes a research on coffin ties and or-naments in the mourning ritual of the Chu Land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ir material, form and banding manner, the author researches coffin ties as to their function and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coffin tie" and the "coffin-carriage tie" are different concepts. As regards coffin ornaments in mourning ritual among the Chu people, their making technique, disposing pattern and ranking system were not completely identical with their counterparts in the Central Plains, which must reflect regional and chronological differ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时期 棺饰 丧葬制度 楚国
原文传递
东汉鎏金银璧形铜棺饰的图像与信仰 被引量:5
9
作者 苏奎 《四川文物》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8-71,共24页
鎏金银璧形铜棺饰主要流行于重庆巫山一带东汉晚期的砖室墓当中,它们是在云阳一带流行的鎏金璧形铜棺饰基础上衍生而来的,采用了鎏金、鎏银、錾刻或者热煅等工艺,制作出了题材丰富的图像和铭文。这种铜棺饰可分为两类,甲类B型铜棺饰象... 鎏金银璧形铜棺饰主要流行于重庆巫山一带东汉晚期的砖室墓当中,它们是在云阳一带流行的鎏金璧形铜棺饰基础上衍生而来的,采用了鎏金、鎏银、錾刻或者热煅等工艺,制作出了题材丰富的图像和铭文。这种铜棺饰可分为两类,甲类B型铜棺饰象征着月宫形象,它既可与象征着日宫形象的甲类A型铜棺饰组合,也可与象征着天阙形象的双阙形铜棺饰组合;乙类铜棺饰象征着日月合璧形象,通常是单独使用的。它们都是本地葬俗当中日月信仰和天宫观念的重要表现。这一特殊的地域性丧葬习俗在巫山地区的形成,既与本地浓厚的巫文化有关,又与来自长江上游地区移民带入的新技术和新观念有关。目前,甘肃和贵州地区发现的同类铜棺饰尚未见仿制的情形,它们应该都是由巫山地区传过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晚期 巫山 鎏金银璧形铜棺饰 日月形象 天宫观念
原文传递
东汉四灵柿蒂形铜棺饰的类型与内涵 被引量:2
10
作者 苏奎 《中国美术研究》 2020年第4期42-51,共10页
四灵柿蒂形铜棺饰是一种稀见的木棺装饰物,曾出现于重庆巫山、江苏泰州、甘肃武威和天水等地。其器形和图像都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但有主次之别。器形为核心,作为祥瑞的象征符号,无论类型怎样变化,都不会改变其文化内涵。图像为附属,不同... 四灵柿蒂形铜棺饰是一种稀见的木棺装饰物,曾出现于重庆巫山、江苏泰州、甘肃武威和天水等地。其器形和图像都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但有主次之别。器形为核心,作为祥瑞的象征符号,无论类型怎样变化,都不会改变其文化内涵。图像为附属,不同类型有繁简之别,彼此的文化内涵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此类棺饰均为视死如生观念下的灵活运用,但并非各地自己制作,而是巫山工匠的独有杰作,属于东汉晚期巫山风格棺饰之一。无论它们流通到何处,文化内涵都始终如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晚期 巫山 四灵柿蒂形铜棺饰 类型 文化内涵
原文传递
成县石碑村砖室墓鎏金棺饰铜牌探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馨月 《陇右文博》 2011年第2期32-34,共3页
一、成县及石碑村砖室墓基本情况 成县位于西秦岭余脉徽成盆地.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从古至今,历来是出秦川、人汉蜀的通道,有近四千年的文明史。秦昭王时设下辨邑,东汉光武帝建武中至北周静帝中为武都郡、西康州治所.西魏恭帝时... 一、成县及石碑村砖室墓基本情况 成县位于西秦岭余脉徽成盆地.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从古至今,历来是出秦川、人汉蜀的通道,有近四千年的文明史。秦昭王时设下辨邑,东汉光武帝建武中至北周静帝中为武都郡、西康州治所.西魏恭帝时称同谷县,唐德宗贞元间至明太祖洪武初为成州治所,明太祖洪武中称成县。2007年,被民政部命名为“千年古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砖室墓 成县 石碑 铜牌 棺饰 2007年 长江流域 明太祖
原文传递
饰棺之仪——对陕西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考古所见葬仪资料的复原
12
作者 秦潼 《上海文博论丛》 2012年第2期2-2,1,共2页
按照古代文献的记载,周代贵族在葬仪过程中,为了不使人们直接看见亲人的棺柩,需要以华美的装饰物对棺柩进行遮蔽,这就是周代贵族丧葬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饰棺之仪。历年的周代考古发掘中,在一些高等级墓葬中不断有相关的遗存被发现。
关键词 陕西韩城 芮国 考古所 考古发掘 丧葬制度 之仪 棺饰 椁室
下载PDF
两周饰棺的考古学观察
13
作者 王涛 余昌芹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1年第33期13-17,共5页
丧葬制度经过夏商两代的发展,到周代已经相当完备。其中,饰棺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仪礼·既夕礼》:“商祝饰柩,一池。钮前經后辎,齐三采,无贝。”饰柩即饰棺,郑玄注曰:“饰柩,为设墙柳也……墙有布帷,柳有布荒。”
关键词 丧葬制度 考古学观察 郑玄注 既夕礼 周代 组成部分
原文传递
“翣”考——也谈谈《庄子·德充符》中“翣”
14
作者 杨敏姣 《课外语文(下)》 2015年第9期216-217,共2页
本文拟对《庄子·德充符》:“战而死者,其人之葬也不以要资;刖者之履。无为爱之。”进行分析,考释名物词“翣”。通过从工具书的义项、相似形制名物对比、大小语境等方面切入研究,对“翣”释义进行解读。
关键词 《庄子·德充符》 棺饰
下载PDF
试论包山2号楚墓饰棺连璧制度 被引量:16
15
作者 黄凤春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60-65,共6页
The institution of decorating coffins was a part of funeral ritual in the pre-Qin period and featured strict hierarchy. One of its versions was the practice of decorating coffins with bi discs. Jade bi as funeral obje... The institution of decorating coffins was a part of funeral ritual in the pre-Qin period and featured strict hierarchy. One of its versions was the practice of decorating coffins with bi discs. Jade bi as funeral objects are often seen in Chu State tombs, and many of them are placed outside coffins,which, however, remains beyond researchers' attention as the coffins have been rotted or robbed in most cases. In Chu Tomb No. 2 at Baoshan, the coffin-furnishing institution and the exact place of jade bi are seen rather clear. The finds indicate that the jade bi must have been fixed as coffin decorations outside the inner coffin, on the end wall. It is very likely that they were intended to function as the opening for the spirits of the deceased to pass through. The use of bi as funeral objects can be traced to the Hongshan and Liangzhu cultures, and was followed in the Han period. But the institution of decorating coffins with bi in the Han dynasty paled before the previous one in both function and religious sense. On the one hand, the bi for coffin decoration were largely not real and were transformed towards a design; on the other, the number of bi and the place where they were fixed were decided extremely at wi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璧制度 丧葬制度 考古工作 包山2号楚墓 出土器物 丧葬礼制
原文传递
陕西西安南郊上塔坡村西汉墓发掘简报 被引量:3
16
作者 朱连华 张小丽 +4 位作者 郭昕 雷婷婷(整理) 刘聪娥(整理) 张蕊侠(绘图) 呼安林(绘图) 《文博》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2-28,F0003,共18页
为配合清凉山居建设项目,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于2014年6月至2015年1月在西安南郊上塔坡村北侧发掘古墓葬223座,其中有10座汉墓为竖穴墓道土洞墓,葬具为单棺或一棺一椁,葬式均为仰身直肢葬;随葬品以鼎、盒、钫等陶礼器和罐、缶、钵... 为配合清凉山居建设项目,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于2014年6月至2015年1月在西安南郊上塔坡村北侧发掘古墓葬223座,其中有10座汉墓为竖穴墓道土洞墓,葬具为单棺或一棺一椁,葬式均为仰身直肢葬;随葬品以鼎、盒、钫等陶礼器和罐、缶、钵等日用陶器为主,并出土陶璧。这批汉墓的发现,可为当时墓葬形制、丧葬习俗的研究提供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 上塔坡汉墓 西汉早期 仰身直肢葬 棺饰
下载PDF
甘肃省博物馆入藏文物览珍
17
作者 祝中熹 《发展》 1996年第5期40-41,共2页
文物征集工作是文博事业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通过文物征集,把那许多隐藏于民间、流散于社会的珍贵文物,汇聚在一起,收归国家与人民的怀抱,使它们免遭被弃置、被损害、被埋没、被倒卖的厄运,重放异彩,扬眉吐气地呈现出固有的价值,供... 文物征集工作是文博事业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通过文物征集,把那许多隐藏于民间、流散于社会的珍贵文物,汇聚在一起,收归国家与人民的怀抱,使它们免遭被弃置、被损害、被埋没、被倒卖的厄运,重放异彩,扬眉吐气地呈现出固有的价值,供大众观赏,供学者们研究,这工作本身就是对祖国文化事业的一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省博物馆 文物征集 入藏 礼县大堡子山 棺饰 金箔 汉代漆器 公墓 彩陶 马厂类型
下载PDF
周礼在曾——曾侯乙墓出土的铅锡鱼形饰
18
作者 要二峰 《艺术博物馆》 2023年第3期12-18,共7页
曾侯乙墓出土的铅锡鱼形饰是棺饰的一种,原本缀在荒上,当棺移动的时候,鱼形饰随之晃动,与荒惟上装饰出的“池”形成“鱼跃拂池”的效果。商朝人将日常生活中的蚌鱼装饰用到丧葬活动中,因而产生了鱼形棺饰,周朝人在此基础上创造了铜锡铅... 曾侯乙墓出土的铅锡鱼形饰是棺饰的一种,原本缀在荒上,当棺移动的时候,鱼形饰随之晃动,与荒惟上装饰出的“池”形成“鱼跃拂池”的效果。商朝人将日常生活中的蚌鱼装饰用到丧葬活动中,因而产生了鱼形棺饰,周朝人在此基础上创造了铜锡铅鱼棺饰。曾国的铜鱼棺饰与中原地区的铜鱼棺饰同时出现,是周王室“制礼”的表现。中原地区春秋中期铜鱼棺饰逐渐消失,而曾国这一葬俗则至少沿用至战国早中期,并可能对楚国产生了影响。这表明曾国文化在楚国强势影响下仍有相当的独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鱼 棺饰 曾国 楚国
原文传递
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碧玉棺片应为棺体内饰考 被引量:1
19
作者 葛明宇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0-88,共9页
1995年发掘的江苏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墓,出土了一具精美的镶玉漆棺。镶玉漆棺出土时已完全残散,根据复原研究修复后为通体镶贴碧玉片版。笔者认为这样复原是不切实际的,本文通过对镶玉漆棺出土状况、构件以及与近年来发现的汉代同类... 1995年发掘的江苏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墓,出土了一具精美的镶玉漆棺。镶玉漆棺出土时已完全残散,根据复原研究修复后为通体镶贴碧玉片版。笔者认为这样复原是不切实际的,本文通过对镶玉漆棺出土状况、构件以及与近年来发现的汉代同类葬具形制、构造、功能、性质等的分析和比较研究,认为楚王陵镶玉漆棺上的碧玉片应为棺体的内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狮子山楚王陵 镶玉漆 碧玉片 体内
原文传递
试论古代墓葬鱼类装饰形象的意义变迁
20
作者 洪小蝶 《常州文博论丛》 2021年第1期86-90,共5页
本文旨在通过列举仰韶时期至汉唐时期鱼类装饰形象在丧葬文化中的应用,运用对比研究法、文献法等方法,来分析史前至历史时期墓葬中鱼意象不同的含义。鱼意象含义的演变,反映了不同阶段人们对社会问题的不同关注侧重点和解决方式。
关键词 人面鱼身 铜鱼 棺饰 仪鱼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