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66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丘陵区典型植被生态系统功能的权衡关系
1
作者 张飞 郑诚 +3 位作者 袁浏欢 林子琦 姚宏斌 温仲明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34-1242,共9页
为探究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形成各群落生态系统功能权衡关系,本研究以植被恢复形成的灌木、自然草地、撂荒草地及乔木群落为对象,采用均方根偏差法(Root mean square deviation,RMSD)研究了生物量生产、土壤含水量、土壤养分含量、物种多样... 为探究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形成各群落生态系统功能权衡关系,本研究以植被恢复形成的灌木、自然草地、撂荒草地及乔木群落为对象,采用均方根偏差法(Root mean square deviation,RMSD)研究了生物量生产、土壤含水量、土壤养分含量、物种多样性4种生态系统功能差异及其权衡关系。结果表明:各植被类型间生态系统功能差异显著;各植被类型最高权衡均出现在生物量与其他生态系统功能间,RMSD在0.27~0.53间变化;乔木群落生态系统功能严重失衡,需要降低生物量促进各功能协调发展;灌木群落和自然草地群落生态系统功能中度失衡,是较为适合该区域的植被恢复的类型,两种群落分别需要改善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含水量;撂荒草地失衡程度最轻但生态系统功能低下,需要提升物种多样性及生物量。研究结果为黄土高原植被恢复调控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植被恢复 植被类型 生态系统功能 权衡关系
下载PDF
水利工程堤坝护坡植被修复技术与方法研究——评《水电工程陡边坡植被混凝土生态修复技术规范》
2
作者 吴洁 张静 付江涛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I0006-I0006,共1页
水利工程是当今社会十分常见的工程项目,可提高社会充分利用水资源的能力与效率,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帮助。但这种工程建设也对土地环境造成了影响,因施工造成的人工创面范围较大,施工区域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在堤... 水利工程是当今社会十分常见的工程项目,可提高社会充分利用水资源的能力与效率,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帮助。但这种工程建设也对土地环境造成了影响,因施工造成的人工创面范围较大,施工区域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在堤坝护坡区域,利用植被对边坡生态环境进行修复、提高边坡结构的稳定性成为了一种有效措施。本文参考《水电工程陡边坡植被混凝土生态修复技术规范》一书对水利工程边坡的植被生态修复技术进行研究,为水利工程边坡植被修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混凝土 水电工程 水土流失问题 生态修复技术 工程建设 堤坝护坡 植被修复 植被破坏
下载PDF
基于“三生功能”的乡村植被分类与命名方案 被引量:1
3
作者 熊高明 葛结林 +3 位作者 毛江涛 徐文婷 徐凯 谢宗强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883-1895,共13页
乡村植被具有重要的生态、生产与生活功能(三生功能)。乡村植被分类是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三生空间)规划的基础,对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目前国内的植被分类系统关于栽培植被的分类还不够完善,尤其是承载... 乡村植被具有重要的生态、生产与生活功能(三生功能)。乡村植被分类是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三生空间)规划的基础,对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目前国内的植被分类系统关于栽培植被的分类还不够完善,尤其是承载生活功能的绿地植被没有纳入分类系统中。为了科学开展乡村植被的分类与命名,本文通过梳理我国植被分类学的主要研究成果,重点针对乡村植被分类研究中比较薄弱的农业植被和绿地植被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构建了1套包含9个分类等级单位的乡村植被分类系统。该系统基于“三生功能”,增设了绿地植被类型,将乡村植被划分为自然与半自然植被、农业植被、绿地植被3个植被类,每类植被进一步划分植被型组、植被型、植被亚型、群系组、群系、亚群系、群丛组、群丛8个分类等级。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各分类等级的划分依据与命名方法,并进行了举例说明,提出了乡村植被的分类与命名参考方案,将中国乡村植被划分为3个植被类、23个植被型组、66个植被型和142个植被亚型。本研究阐明了目前植被分类研究中各类植被定义界限不清、分类和命名比较混乱的问题,弥补了当前农业植被分类与命名存在的一些缺陷,填补了绿地植被分类研究的空缺,是对中国植被分类系统的补充与完善。研究结果可为乡村植被功能评价与保护管理、乡村空间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植被 生态功能 生产功能 生活功能 自然与半自然植被 农业植被 绿地植被
下载PDF
青藏高原各主要植被类型特征及环境差异
4
作者 张慧 朱文泉 +5 位作者 史培军 赵涔良 刘若杨 唐海萍 王静爱 何邦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955-2970,共16页
青藏高原高海拔引起的地形、气候和土壤空间差异造就了其独特的植被类型及其空间变化,当前研究缺乏针对青藏高原全域范围内各植被类型特征和环境差异的定量与系统性分析。针对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植被类型,选用植被、地形、土壤、... 青藏高原高海拔引起的地形、气候和土壤空间差异造就了其独特的植被类型及其空间变化,当前研究缺乏针对青藏高原全域范围内各植被类型特征和环境差异的定量与系统性分析。针对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植被类型,选用植被、地形、土壤、气候4个维度共计58个空间化指标,采用频数分布统计方法对这些指标开展了定量分析,系统揭示了青藏高原全域范围内各主要植被类型的特征及环境差异。通过定量分析发现,大部分的环境及植被特征指标对青藏高原各主要植被类型的区分度较高,其中,遥感归一化植被指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裸地覆盖度、海拔、土壤温度、年最低温度、年总蒸散发7个指标对青藏高原各主要植被类型的区分度较高。揭示的青藏高原各主要植被类型的特征及环境差异,可提高灌丛和草地之间、各草地类型之间、高山苔原-垫状-稀疏植被与其他植被类型之间的可区分性,有助于解决青藏高原植被精细分类中广泛存在的灌丛和草地区分、草地类型细分、高山苔原-垫状-稀疏植被识别和山地垂直地带植被识别四个难点问题。研究结果一方面可服务于青藏高原的植被精细分类,另一方面也可服务于青藏高原的自然地带划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评估、地表物质循环研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植被类型 环境特征 植被特征 频数分布统计
下载PDF
不同配置乡村植被缓冲带阻控径流污染特征研究
5
作者 张靖雨 夏小林 +3 位作者 汪邦稳 张世杰 陈磊 龙昶宇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3-391,共9页
植被缓冲带是河湖的重要生态空间屏障,对于减缓人类活动对河湖的直接干扰、阻隔农业面源污染等具有重要意义。为系统研究不同类型缓冲带对农田氮磷等污染物的拦截功效,本研究在定远张山设计8个缓冲带小区,结合自然降雨方式,持续两年观... 植被缓冲带是河湖的重要生态空间屏障,对于减缓人类活动对河湖的直接干扰、阻隔农业面源污染等具有重要意义。为系统研究不同类型缓冲带对农田氮磷等污染物的拦截功效,本研究在定远张山设计8个缓冲带小区,结合自然降雨方式,持续两年观测不同缓冲带对地表径流及其主要污染物(TN、TP、COD)的削减效果。结果表明:林地和3°、8°横垄耕地缓冲带对径流的拦截效率较高,减流率分别达到了62.4%、52.0%和60.6%,径流量随雨强增大先升高后下降。与8°坡耕地缓冲带相比,降坡(3°)处理竖垄、横垄缓冲带泥沙流失量分别降低53.3%、50.9%。降雨产流的养分流失以氮素和有机质为主,林地缓冲带对径流NH4+-N的拦截率平均高达95.2%,此外降坡和横垄耕作措施也能有效减少径流冲刷的氮素流失。不同处理缓冲带对径流TP均有较好的拦蓄效果。3°、8°横垄耕地缓冲带CODMn流失量较低,拦截率达到53.0%、58.6%。林地缓冲带中高覆盖度的植被和发达的根系能够有效减缓降雨对地表的冲刷,减少径流和养分流失。在南方丘陵山地的乡村地区实施横坡垄作是拦蓄径流、降低面源污染风险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缓冲带 农业面源污染 径流 泥沙 氮磷流失
下载PDF
高速公路建设沿线植被覆盖度时空演化特征研究
6
作者 侯敏 胡艳平 +2 位作者 张静晓 杨旭 戴星 《交通节能与环保》 2024年第1期101-108,共8页
本文以柬埔寨金港高速公路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公路开工建设前后,植被覆盖度时空演变特征的对比分析,探究了高速公路建设对沿线周边环境植被覆盖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期间研究区内植被覆盖度中等以下等级占研究区总面... 本文以柬埔寨金港高速公路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公路开工建设前后,植被覆盖度时空演变特征的对比分析,探究了高速公路建设对沿线周边环境植被覆盖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期间研究区内植被覆盖度中等以下等级占研究区总面积的平均比重较公路建设之前增加了近6%,植被覆盖度明显下降;(2)与高速公路建设之前相比,公路建设期间植被覆盖度呈下降趋势面积所占比重增加了12.5%,沿线周边环境植被覆盖度稳定性最高等级区域下降比重为14.8%;(3)沿线周边环境不同空间范围内受高速公路建设影响的程度存在差异,随着与公路距离的增大,植被覆盖度所受影响整体呈减小趋势。高速公路建设对沿线周边环境影响较为明显区域为高速公路两侧距离高速公路500m范围之内的区域,其中高速公路两侧距高速公路250m范围之内为受影响最严重区域。本文结合像元二分法和对比分析法精确研究植被覆盖度,为保护公路沿线生态环境的设计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有利于保障公路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港高速公路 植被覆盖度 时空变化 沿线植被
下载PDF
干旱对热带植被固碳能力的影响研究进展
7
作者 李伟光 周海霞 +3 位作者 张京红 陈小敏 邹海平 白蕤 《热带农业科学》 2024年第1期103-108,共6页
相关学者在热带地区植被生态系统碳汇大小及其驱动机制方面尚存在争议,但普遍认为干旱是影响植被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最主要胁迫因子。文章梳理了国内外干旱对植被固碳能力的影响研究进展,并就气象环境对植被活动及固碳能力影响的研究方... 相关学者在热带地区植被生态系统碳汇大小及其驱动机制方面尚存在争议,但普遍认为干旱是影响植被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最主要胁迫因子。文章梳理了国内外干旱对植被固碳能力的影响研究进展,并就气象环境对植被活动及固碳能力影响的研究方法进行分类和总结。最后就海南如何开展热带地区植被固碳能力研究提出了建议,建议选择与植被光合作用密切相关的监测指标,从干/湿季节和极端干旱事件两个方面研究干旱对热带植被固碳能力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固碳 热带 植被
下载PDF
伊犁河谷植被物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8
作者 杨涵 孙慧兰 +4 位作者 叶茂 葛翔宇 吴芳 金晓亮 伍蕊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59-868,共10页
本文基于2001—2021年MODIS NDVI数据和气象数据,利用TIMESAT软件提取伊犁河谷植被物候参数,结合Sen趋势分析、M—K检验和偏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伊犁河谷植被物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气温、降水)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伊犁河谷植被生长... 本文基于2001—2021年MODIS NDVI数据和气象数据,利用TIMESAT软件提取伊犁河谷植被物候参数,结合Sen趋势分析、M—K检验和偏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伊犁河谷植被物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气温、降水)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伊犁河谷植被生长季始期(Start of the growing season,SOS)、生长季末期(End of the growing season,EOS)、生长季长度(Length of growing season,LOS)主要集中在45~113 d,290~335 d,186~279 d,海拔每上升100 m,SOS约推迟1.9 d,EOS提前1 d,LOS缩短2.9 d。SOS呈提前的像元占79.91%;EOS呈推迟的像元占81.64%;LOS呈延长和缩短的像元占31.89%,26.39%。1000 m以下草原SOS最早且提前天数最多(61.5 d);1000 m以上草原EOS提前天数最多(34.8 d),阔叶林仅提前7.6 d。SOS受2,3月气温及1,2月降水影响,3月气温升高使SOS提前;EOS与8月气温正相关,与9月降水负相关。本研究为伊犁河谷的植被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物候 气候变化 响应 伊犁河谷
下载PDF
2000-2020年陕西省植被NDVI时空变化及气候因子探测
9
作者 李霞 王孝康 +3 位作者 刘秀花 张乐艺 金相皓 陈永昊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3-453,共11页
[目的]揭示陕西省不同生态系统植被时空变化,厘清不同气候因子及相互作用对植被变化的影响机制,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MODIS NDVI及年均高温、年均低温、年均温、年总降水数据,采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偏相关... [目的]揭示陕西省不同生态系统植被时空变化,厘清不同气候因子及相互作用对植被变化的影响机制,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MODIS NDVI及年均高温、年均低温、年均温、年总降水数据,采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偏相关、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2000—2020年各地貌分区植被NDVI时空变化特征,结合变量分离探究了植被NDVI变化与降水、气温的内部关联和响应机制。[结果]2000—2020年陕西植被NDVI波动增加,速率为5.9%/10 a,速率大小为陕北>关中>陕南;全省多年植被NDVI值为0.71,南高北低;植被NDVI显著改善区域占比67%,分区占比为陕北>陕南>关中。2000—2020年陕西气候因子随时间波动变化,速率大小为陕南>关中>陕北,空间上呈现年均高温降低、年均低温上升、年均温降低、降水增加。2000—2020年陕西及各分区植被NDVI与年均高温整体呈负相关,与年均低温、年均温、年总降水量呈正相关;全省及陕北年总降水贡献最大,关中和陕南年均高温贡献最大;年均高温与年总降水交互主导全省、陕北及陕南植被NDVI变化,年均温与年总降水的交互主导关中植被NDVI变化。[结论]研究期陕西及各分区植被整体变好,各分区植被对气候的响应关系、各因子的贡献及其相互作用不同,降水和年均高温、年均温的交互显著影响植被NDVI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NDVI 时空变化 地理探测器 陕西省
下载PDF
基于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的甘肃省农业干旱监测方法研究
10
作者 沙莎 王丽娟 +2 位作者 王小平 胡蝶 张良 《干旱气象》 2024年第1期27-38,共12页
改进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emperature Vegetation Dryness Index,TVDI)并明确TVDI的农业干旱等级阈值,对提高TVDI指数监测农业干旱能力有重要意义。利用近19 a的MODIS(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遥感数据,... 改进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emperature Vegetation Dryness Index,TVDI)并明确TVDI的农业干旱等级阈值,对提高TVDI指数监测农业干旱能力有重要意义。利用近19 a的MODIS(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遥感数据,基于单时次和多时次方法构建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LST(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EVI(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VI)-LST、RVI(Ratio Vegetation Index,RVI)-LST、SAVI(Soil-Adjusted Vegetation Index,SAVI)-LST等几种特征空间,讨论TVDI计算方法,分析TVDI在甘肃省农业干旱监测中的适用性,并明确甘肃省夏季TVDI农业干旱分级标准。结果表明:(1)基于多时次方法构建的SAVI-LST特征空间TVDI更适合甘肃省农业干旱监测,其对土壤相对湿度(Relative Soil Moisture,RSM)拟合的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d Error,RMSE)和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比NDVI-LST特征空间TVDI对RSM拟合的RMSE和MAE下降1%~5%;(2)TVDI适用于夏季甘肃省半干旱区、半湿润区、湿润区等非干旱区浅层10、20 cm土壤深度的农业干旱监测,RMSE和MAE约15.6%和12.6%,拟合误差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3)利用TVDI与RSM线性关系确定的TVDI农业干旱等级更有利于提高TVDI监测农业干旱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植被干旱指数 干旱监测 多时次方法 土壤相对湿度
下载PDF
CERN生物长期样地背景和植被分类特征本底数据集
11
作者 张琳 吴冬秀 +3 位作者 宋创业 袁伟影 贾元 桑佳文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1期94-104,共11页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hinese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CERN)生物长期样地背景和植被分类特征本底数据集是22个CERN自然生态系统生态站95个长期样地的本底数据的综合集成。基于对CERN生态站长期样地地理位置、建立时间、面积、样...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hinese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CERN)生物长期样地背景和植被分类特征本底数据集是22个CERN自然生态系统生态站95个长期样地的本底数据的综合集成。基于对CERN生态站长期样地地理位置、建立时间、面积、样地代表性等背景信息的梳理,依据样地建立之初的植物群落调查数据,参照最新的中国植被分类系统,对每个样地植物群落所属的植被型组、植被型、植被亚型进行了明确划分,并依据每个样地的优势种名单,对样地植被所属群系和群丛进行了鉴定和命名。本数据集构建通过了多轮的专家审核-台站核查-专家复审-台站接受等过程,包含生态站代码、生态站名称、样地代码、样地名称、样地类别、样地代表性、地理位置、海拔高度、样地面积及形状、样地建立时间和设计使用年数、植被型组、植被型、植被亚型、群系、群丛、优势种等信息。本数据集可以为植物区系、植被资源分布、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 长期监测 样地本底 植被类型 优势种
下载PDF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人工固沙植被演替地面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分布特征
12
作者 杨敏 刘任涛 +3 位作者 曾飞越 吉雪茹 方进 赵文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28-439,共12页
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选取2、5、8、34 a和57 a的不同年限人工固沙植被区为研究样地,以流动沙地为对照,利用陷阱诱捕法调查了不同样地地面节肢动物的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特征,阐明了固沙植被区地面节肢动物多样性对植被演替的响应规律。结果... 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选取2、5、8、34 a和57 a的不同年限人工固沙植被区为研究样地,以流动沙地为对照,利用陷阱诱捕法调查了不同样地地面节肢动物的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特征,阐明了固沙植被区地面节肢动物多样性对植被演替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此次调查共获得地面节肢动物15685头,隶属于15目40科44个类群。随固沙年限的增加,地面节肢动物优势类群数基本无变化,常见类群数和稀有类群数分别增加了0.5—2.5倍和0.25—2.75倍;捕食性、植食性和杂食性地面节肢动物类群数均呈上升趋势,分别增加了0.5—3倍、0.2—4.2倍和0.3—1.67倍。(2)地面节肢动物总个体数表现为8 a和57 a固沙植被区显著高于流动沙地(P<0.05),分别是流沙地的3.85倍和3.03倍;类群数和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57 a和34 a固沙植被区显著高于其他年限固沙植被区(P<0.05),且57 a固沙植被区地面节肢动物类群数显著高于34 a固沙植被区(P<0.05)。(3)草本植物密度、土壤有机碳和灌木高度是影响固沙植被区地面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分布的主要因子,解释率分别为48.1%、25.2%和9.1%。草本密度、土壤有机碳与地面节肢动物个体数、类群数和多样性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灌木高度与地面节肢动物个体数呈显著正相关,与类群数和多样性指数呈显著负相关(P<0.05)。综上所述:地面节肢动物对固沙植被不同演替阶段环境条件的选择和适应性不同。流动沙地经人工固沙后,可以提高地面节肢动物的多样性,且34 a固沙时间是地面节肢动物多样性保持相对稳定的关键时间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腾格里沙漠 植被恢复 地面节肢动物 多样性保护
下载PDF
珠江源区植被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3
作者 丁文荣 李孝川 陈相标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3-88,96,共7页
江河源区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国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利用非季风期Landsat TM、ETM和OLI_TIRS卫星影像,结合Sen′s斜率、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偏相关分析和GIS空间技术等,研究了1987年以来珠江源区... 江河源区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国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利用非季风期Landsat TM、ETM和OLI_TIRS卫星影像,结合Sen′s斜率、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偏相关分析和GIS空间技术等,研究了1987年以来珠江源区植被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1987年以来,珠江源区非季风期植被NDVI指数多年平均值为0.19,年际NDVI波动较大但没有明显的长期趋势,年代际植被NDVI大致经历了高-低-高-低的动态过程;②不同坡度植被覆盖的差异不明显,[8°~15°)坡度范围内植被覆盖最高,而坡度在35°以上的区域则覆盖度最低,两者NDVI分别为0.22和0.16;③源区植被覆盖空间差异较大,大坡-菱角-热水-西泽一线是植被覆盖的分界线,此线西侧植被NDVI均值为0.32,而东侧仅为0.15;④源区气温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变化速率为0.51℃/10 a,而降水量呈减少趋势,速率为-4.70 mm/10 a,植被NDVI波动受降水量的影响较气温更为明显;⑤自然保护区建设、“珠治”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的启动实施,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促进了植被扩展、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动态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NDVI 珠江源区
下载PDF
黄土高原极端降水变化及其对植被覆盖度影响
14
作者 杨梅焕 赵滢滢 +5 位作者 王涛 王珊珊 杨东 姚明昊 邓彦昊 张政亮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086-3095,共10页
全球变暖背景下,黄土高原极端降水事件频发,对社会经济及植被生态产生了重要影响,研究黄土高原极端降水变化特征及其对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FVC)影响,可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基于2000—202... 全球变暖背景下,黄土高原极端降水事件频发,对社会经济及植被生态产生了重要影响,研究黄土高原极端降水变化特征及其对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FVC)影响,可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基于2000—2020年黄土高原64个气象站点逐日降水数据和MODIS NDVI数据,采用趋势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极端降水和FVC时空变化特征及极端降水对FVC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20年黄土高原地区总降水量P_(RCPTOT)、中雨日数R_(10mm)、大雨日数R_(20mm)、强降水日数R_(25mm)和降水强度S_(DII)均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区域西部和北部强降水总体增加,但区域南部呈干旱化。2000—2020年黄土高原FVC总体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集中分布在区域中东部,占区域总面积的32.00%;显著下降趋势主要分布在南部少部分地区,仅占区域总面积的4.91%。2000—2020年黄土高原地区FVC与中雨日数R_(10mm)、大雨日数R_(20mm)、强降水日数R_(25mm)和降水强度S_(DII)以正相关关系为主,其中呈显著正相关的区域占比分别为22.33%、48.19%、14.36%和24.37%,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研究认为近20年黄土高原极端降水和FVC同步增加,表现为极端降水促进植被生态改善的作用,但应注意极端降水研究中的时间尺度效应问题,即年尺度数据可能掩盖了短时间尺度上极端降水对FVC的破坏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极端降水 植被覆盖度(FVC) 气候变化 时空分布
下载PDF
植被覆盖区老旧矿山边部遥感蚀变信息提取技术探讨
15
作者 尹展 张建国 +1 位作者 陈星霖 张利军 《地质与资源》 CAS 2024年第2期187-195,共9页
植被覆盖区基岩裸露少,围岩蚀变信息微弱.为在老旧矿山边部开展找矿工作,通过不同方法实验,最后采用植被抑制+岩土体光谱测试组合技术完成蚀变信息提取.该方法首先运用强迫不变植被抑制技术降低植被干扰,其次采集已有矿山蚀变围岩及蚀... 植被覆盖区基岩裸露少,围岩蚀变信息微弱.为在老旧矿山边部开展找矿工作,通过不同方法实验,最后采用植被抑制+岩土体光谱测试组合技术完成蚀变信息提取.该方法首先运用强迫不变植被抑制技术降低植被干扰,其次采集已有矿山蚀变围岩及蚀变带岩土体光谱信息并建立研究区光谱样本库,最后采用CART决策树分类技术完成蚀变信息提取.实验证明,基于植被抑制技术的CART决策树分类蚀变信息提取方法在植被覆盖区老旧矿山边部遥感蚀变信息提取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蚀变信息 光谱曲线 植被抑制 CART决策树 老旧矿山
下载PDF
城市尺度上植被分类体系方案及其在上海市的运用
16
作者 达良俊 高志文 +10 位作者 杨永川 宋坤 郭雪艳 梁红 夏体渊 王华锋 周婷 张代贵 田志慧 胡远东 贾博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8,共8页
以城市为对象编制植被志或植被图有助于城市尺度上的植被管理与保护.我国的植被分类体系主要是以自然植被为主体构建的,且大多集中在全国尺度上或省域尺度上,不适用于城市尺度上的植被分类.并且,强人为干预下形成的植被一直未出现学界... 以城市为对象编制植被志或植被图有助于城市尺度上的植被管理与保护.我国的植被分类体系主要是以自然植被为主体构建的,且大多集中在全国尺度上或省域尺度上,不适用于城市尺度上的植被分类.并且,强人为干预下形成的植被一直未出现学界公认的分类体系,给城市植被的研究带来了诸多不便.本文基于“起源-干扰-功能”为基本原则的综合型城市植被分类体系,按照植被起源和受人为干扰程度将城市植被分为自然植被、次生植被和栽培植被.栽培植被依据其功能类型进一步划分为人工林地植被、景观绿地植被及农业植被三大类型.下级单位参照1980年《中国植被》的分类系统,并结合新近《中国植被志》编研提出的3个初步纲领性文件,进而构建城市植被分类系统,并对城市植被分类的原则和标准在上海地区进行了应用尝试,以期进一步构建一个兼具学术科学性和应用操作性的城市植被分类体系,为后续城市植被志的编撰,以及城市植被的认知、保护、建设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植被 次生植被 替代植被 植被分类
下载PDF
植被控制对人工更新紫椴幼树根系性状的影响
17
作者 杨立学 刘士林 +3 位作者 付瀚萱 周思雨 刘会锋 申方圆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7-278,共12页
全光条件下紫椴(Tilia amurensis)更新困难,植被控制通过改变光照条件和土壤质量能够促进目的树种生长,研究植被控制强度对紫椴幼树根系性状和土壤因子的影响,为紫椴人工林培育提供支撑。以株行距为1.5 m×1.5 m的紫椴人工林(5年生... 全光条件下紫椴(Tilia amurensis)更新困难,植被控制通过改变光照条件和土壤质量能够促进目的树种生长,研究植被控制强度对紫椴幼树根系性状和土壤因子的影响,为紫椴人工林培育提供支撑。以株行距为1.5 m×1.5 m的紫椴人工林(5年生)为对象,设置不同植被控制强度:幼树半径75 cm内所有灌草去除(T_(75))、半径50 cm范围灌草去除(T_(50))、半径30 cm范围灌草去除(T_(30))和不去除灌草(CK),测定不同植被控制强度下紫椴幼树吸收根和运输根的形态学性状、全量养分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等指标及土壤理化性质,揭示植被控制对根系性状和土壤因子的影响。植被控制显著改变了紫椴幼树所处环境中光照强度,其中,T_(75)处理下光照强度最大,光照强度随着植被控制强度减弱而显著降低(P<0.05)。植被控制均显著降低了土壤全碳、全氮、速效氮和有效磷含量。随着植被控制强度的减弱,细根的直径、碳磷比、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均减小,比表面积、比根长、全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均增加。土壤因子对紫椴幼树吸收根和运输根根系性状的变异的解释度分别为43.2%和37.9%。植被控制强度越大,紫椴幼树获得的光照强度越大,紫椴幼树根系形态、化学计量和生理特征随植被控制强度的变化均发生适应性改变,通过提高紫椴根系比表面积、比根长、全碳、全氮和全磷含量以增强幼树对低光条件的适应。植被控制强度变化下光照条件和土壤因子的改变可能是解释紫椴幼树根系性状变化的两个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椴 幼树 根系 植被控制 形态特征 生理特征
下载PDF
植被控制对人工更新紫椴幼树叶片性状和生长量的影响
18
作者 杨立学 崔伟康 +2 位作者 付瀚萱 刘会锋 申方圆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0,32,共11页
【目的】紫椴是我国北方地区特有树种,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全光条件下紫椴更新困难,植被控制通过改变光照条件和土壤质量能够促进目的树种生长,研究植被控制强度对紫椴叶片性状和幼树生长量的影响,探讨最适宜于其更新的植被控制... 【目的】紫椴是我国北方地区特有树种,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全光条件下紫椴更新困难,植被控制通过改变光照条件和土壤质量能够促进目的树种生长,研究植被控制强度对紫椴叶片性状和幼树生长量的影响,探讨最适宜于其更新的植被控制强度。【方法】以株行距为1.5 m×1.5 m的紫椴人工林(5年生)为对象,设置不同植被控制强度T30、T50、T75(清除幼树周围半径30、50、75 cm的所有植被)的处理组和对照组(CK),测定叶片的形态、气体交换参数、光合色素和养分含量及幼树生长量等指标,通过方差分析揭示植被控制强度对叶片形态、光合和生理性质及幼树生长量的影响。【结果】光照强度与植被控制强度呈线性正相关(P<0.05),光照强度在T75组最大(84.43±7.30×10^(3)lx)。紫椴叶片形态指标(叶长、叶宽、单叶面积和比叶面积)均在CK组最大,随着植被控制强度的增加而减小,在T75组达到最小。叶片净光合速率在T30组最大(12.12±1.28μmol·m^(-2)·s^(-1)),胞间CO_(2)浓度在CK组最大(263.14±8.77μmol·mol-1),均随植被控制强度增大而减小。叶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则随植被控制强度的增大而增加,分别在T75组达到最大(0.17±0.02 mol·m^(-2)·s^(-1)和7.02±1.21 mmol·m^(-2)·s^(-1))。植被控制对紫椴幼树叶片的全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具有显著影响(P<0.05),但对叶碳氮磷化学计量比没有显著影响。植被控制提高了叶片中可溶性糖和淀粉的含量,降低了叶片中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含量,促进了地径生长量,抑制了树高生长量。【结论】随着植被控制强度的变化,紫椴叶片形态、化学计量和生理特征均发生适应性变化,低光条件下,紫椴幼树增加叶片面积、比叶面积、光合色素及营养元素的吸收来提高对光能的捕获能力,增强其光合作用,促进幼树生长。紫椴幼树在T30处理下,净光合速率和地径生长量最大,生存竞争力最强,因此,以幼树为中心对半径30 cm范围的植被控制,是促进紫椴幼树人工恢复的最佳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椴 幼树 叶片 植被控制 形态特征 生理特征
下载PDF
海岸植被防护机制的物理模型试验研究进展
19
作者 匡翠萍 丛新 +1 位作者 范家栋 李宏义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8-387,共10页
基于自然的海岸修复与防护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从海岸植被对水动力及泥沙运动影响机制的物理模型试验研究方面,介绍了试验研究中植被的描述方法,包括植被的分类、材料选择、特性表征等;综述了植被影响下的流场结构、消浪特征、形态阻力... 基于自然的海岸修复与防护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从海岸植被对水动力及泥沙运动影响机制的物理模型试验研究方面,介绍了试验研究中植被的描述方法,包括植被的分类、材料选择、特性表征等;综述了植被影响下的流场结构、消浪特征、形态阻力相关的研究进展;论述了悬沙浓度分布、泥沙再悬浮、沉积和冲刷模式等泥沙输运方面的研究成果;结合大量模型试验研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植被 海岸防护 物理模型试验 波流动力 泥沙输运
下载PDF
植被恢复边坡土壤抗蚀性及其影响因子耦合协调分析
20
作者 谢贤健 苟千陶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3-127,共5页
为了给边坡植被恢复设计等提供参考和技术支撑,基于内江市境内公路边坡经0、5、7、15、20 a植被恢复的样地野外调查资料,以土壤颗粒(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和水稳性指数为土壤抗蚀性指标,以土壤粒径≥0.25 mm的大团聚体含量、容重、有机... 为了给边坡植被恢复设计等提供参考和技术支撑,基于内江市境内公路边坡经0、5、7、15、20 a植被恢复的样地野外调查资料,以土壤颗粒(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和水稳性指数为土壤抗蚀性指标,以土壤粒径≥0.25 mm的大团聚体含量、容重、有机质含量、碱解氮含量、速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等6个土壤理化性质指标为土壤抗蚀性影响因子,采用主成分分析、耦合协调度分析等方法,探究不同植被恢复年限的边坡土壤抗蚀性与其影响因子的耦合协调关系,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不同植被恢复年限的土壤抗蚀性指标及其影响因子具有显著差异,随着植被恢复年限的延长,土壤大团聚体含量和养分含量呈增加趋势,土壤容重呈减小趋势,土壤抗蚀性呈增强趋势;2)碱解氮含量、有机质含量、速效磷含量、大团聚体含量、容重是不同植被恢复年限土壤抗蚀性的主要影响因子;3)土壤理化性质指标中,化学指标(速效磷含量、碱解氮含量、有机质含量、速效钾含量)对土壤抗蚀性的影响大于物理指标(大团聚体含量、容重)的影响,进行植被护坡设计时应当注重有机质和速效肥料的保持;4)土壤理化性质指标与土壤抗蚀性指标的耦合协调度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延长而提高,植被恢复15 a时二者的耦合协调类型仍属弱协调、植被恢复20 a时二者的耦合协调类型尚属中度协调,为了进一步改善边坡土壤的理化性质、促进稳定土壤结构的形成、增强土壤抗蚀性,还需更长时间的植被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抗蚀性 植被恢复 边坡 土壤理化性质 耦合关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