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高寒河谷流动沙地植被恢复潜力综合评价模型 被引量:10
1
作者 李海东 秦卫华 +1 位作者 张涛 沈渭寿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6期220-228,共9页
生境胁迫条件下高寒河谷不同类型沙地植被恢复潜力定量评价,是开展青藏高原退化沙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急需解决的瓶颈问题和决策依据。笔者选择河滩流动沙地、河岸流动沙地和山坡流动沙地3种类型试验样地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不同类型沙地... 生境胁迫条件下高寒河谷不同类型沙地植被恢复潜力定量评价,是开展青藏高原退化沙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急需解决的瓶颈问题和决策依据。笔者选择河滩流动沙地、河岸流动沙地和山坡流动沙地3种类型试验样地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不同类型沙地的植被演替阶段划分和生境特点,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通过构建植被恢复潜力评价指标与标准体系,建立了高寒河谷流动沙地植被恢复潜力综合评价模型。结合2008-2014年的植被恢复试验结果,验证与探讨了该模型的评价精度与适用性。结果表明,山坡流动沙地植被恢复潜力等级为强,河滩流动沙地植被恢复潜力等级为较强,河岸流动沙地植被恢复潜力等级为较弱。气象条件、地形条件和土壤状况决定了生境胁迫条件下植被恢复具备的先天条件,恢复措施则决定了其具备的后天条件。通过强有力的人工促进植被恢复措施即可直接提高寒河谷流动沙地植被恢复潜力,亦可间接改变土壤状况,从而提升植被恢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 模型 生态系统 生境胁迫 植被恢复潜力 评价模型 决策支持 青藏高原
下载PDF
煤矿废弃地植被恢复潜力评价模型 被引量:18
2
作者 王莹 李道亮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88-92,共5页
为了科学评价煤矿废弃地植被恢复潜力,进而确定不同废弃地间植被恢复的优先顺序,根据土壤、地形、气候、废弃地现状各方面因素对植被恢复难易程度的影响,建立了各因素的隶属度函数;将三标度打分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确定了各因素的权重... 为了科学评价煤矿废弃地植被恢复潜力,进而确定不同废弃地间植被恢复的优先顺序,根据土壤、地形、气候、废弃地现状各方面因素对植被恢复难易程度的影响,建立了各因素的隶属度函数;将三标度打分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确定了各因素的权重;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灰色关联优势分析的方法,建立了煤矿废弃地植被恢复潜力评价模型。对辽宁阜新市矿区煤矿废弃地植被恢复潜力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该模型能够为确定矿区植被恢复的难易程度以及优先顺序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废弃地 植被恢复潜力 模糊综合评价
下载PDF
基于植被恢复潜力的强度石漠化地区立地因子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高华端 林泽北 +2 位作者 袁勇 浦浪超 姚李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1年第2期80-87,共8页
石漠化地区立地分类及其植被恢复潜力评价是石漠化地区生态修复的重要基础,立地因子研究是立地分类与评价的前提。通过对典型强度石漠化地区毕节石桥小流域和花江峡谷立地条件调查,利用成因分析与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强度石漠化地区影响... 石漠化地区立地分类及其植被恢复潜力评价是石漠化地区生态修复的重要基础,立地因子研究是立地分类与评价的前提。通过对典型强度石漠化地区毕节石桥小流域和花江峡谷立地条件调查,利用成因分析与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强度石漠化地区影响植被恢复潜力的主要立地因子。结果表明:岩性和坡性是强度石漠化地区基于植被恢复潜力的主导立地因子。研究结果可为强度石漠化地区立地分类的建立与植被恢复潜力评价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潜力 强度石漠化 立地因子
下载PDF
贵州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潜力的立地质量评价 被引量:1
4
作者 林泽北 高华端 +2 位作者 陈谋会 方红 向万丽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1-75,共5页
为了探明石漠化地区不同尺度立地情况下植被恢复的潜力,在立地分类基础上,依据立地分类主导因子,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评价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潜力。结果表明:立地类型区中,对植被恢复潜力的评价等级都存在,不能反映其差别;立地类型小... 为了探明石漠化地区不同尺度立地情况下植被恢复的潜力,在立地分类基础上,依据立地分类主导因子,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评价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潜力。结果表明:立地类型区中,对植被恢复潜力的评价等级都存在,不能反映其差别;立地类型小区中,白云岩类型小区大多处于中等至强水平,石灰岩类型小区大多处于中等至弱水平,白云岩类型小区植被恢复潜力强于石灰岩类型小区;立地类型组中,上坡位类型组处于弱水平较多,中坡位类型组处于中等水平较多,下坡位类型组处于强水平较多,植被恢复潜力上坡位最弱,下坡位最强;立地类型中,顺向坡类型处于中等至强水平较多,逆向坡类型处于中等至弱较多,顺向坡类型植被恢复潜力强于逆向坡类型。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潜力整体处于中等水平。结论:该评价指标能够反映当地植被恢复潜力,评价方法客观准确,可为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重建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潜力 石漠化 模糊综合评判 立地评价 贵州
下载PDF
陕西省植被覆盖时空变异及其恢复潜力
5
作者 李媛媛 孙景妍 +1 位作者 杨香云 齐雁冰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6-356,共11页
[目的]系统分析退耕还林以来植被覆盖时空变异特征,评估植被恢复的潜力,为陕西省生态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施建议。[方法]以MODIS NDVI数据为基础,采用Sen+Mann-Kendall模型和Hurst指数探究了2000-2020年陕西省... [目的]系统分析退耕还林以来植被覆盖时空变异特征,评估植被恢复的潜力,为陕西省生态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施建议。[方法]以MODIS NDVI数据为基础,采用Sen+Mann-Kendall模型和Hurst指数探究了2000-2020年陕西省及秦巴山区、关中平原和黄土高原3个亚区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FVC)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运用相似生境法测算了不同区域的植被恢复潜力。[结果]①2000-2020年陕西省FVC增长率为0.0029/a,74.58%的区域有所改善。其中:黄土高原区FVC改善面积达84.46%,且以显著改善为主;秦巴山区FVC改善面积为74.40%,以轻微改善为主;而关中平原区FVC具有退化趋势,退化区域占64.56%。②全省FVC持续性改善面积占19.80%,黄土高原区和秦巴山区以持续性改善为主,面积比例分别为27.83%和13.68%,而关中平原区以持续性退化为主。③黄土高原区西北部及其与关中平原接壤地带的植被恢复空间较大,而子午岭林区植被恢复空间较小;秦巴山区森林覆盖率较高,几乎没有恢复空间;关中平原受城市化的影响,植被恢复空间小。[结论]近几十年来,陕西省植被覆盖度显著提高,但受气候、地形、植被类型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植被覆盖变化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陕西省植被恢复的增长速度趋于放缓,持续改善能力已经较低,植被覆盖趋于平稳,但是黄土高原西北部地区及其与关中平原的接壤处植被覆盖恢复潜力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VC Sen+Mann-Kendall HURST指数 植被恢复潜力 陕西省
下载PDF
长江上游地区生态恢复程度及植被恢复潜力空间差异分析
6
作者 张雄一 邵全琴 +4 位作者 宁佳 刘树超 牛丽楠 杨雪清 黄海波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904-1920,共17页
长江上游地区是长江流域生态安全屏障关键区,是长江流域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的重要功能区,对中国西部地区和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定量分析长江上游地区生态恢复程度及植被恢复潜力,对于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 长江上游地区是长江流域生态安全屏障关键区,是长江流域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的重要功能区,对中国西部地区和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定量分析长江上游地区生态恢复程度及植被恢复潜力,对于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气象、土壤、遥感等多源数据,结合模型模拟从生态系统质量和生态系统服务两方面量化了2000—2019年长江上游地区生态恢复程度及空间差异,厘定了气候要素与人类活动对长江上游地区生态系统变化的贡献程度,并探究了植被恢复潜力,结果表明:①长江上游地区生态系统质量整体向好发展,植被覆盖度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均呈稳定增加态势,增速分别为0.15%/a、3.77 gC/(m^(2)·a);生态系统服务增减有所差异,土壤保持量呈逐年增加趋势,增速为2.72 t/(hm^(2)·a),水源涵养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年均减少2.37万m^(3)/km^(2)。②生态系统整体呈恢复转好态势,但仍存在面积占9.76%的区域生态系统状况变差。生态恢复程度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地区的东部和南部金沙江流域与乌江流域交界区域。较明显转差区域主要分布在西部的金沙江流域。③气候要素是影响长江上游地区生态系统变化的主要因素,气候要素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78.78%和21.22%。④长江上游地区森林、草地、荒漠生态系统仍有8.73%的恢复潜力,位于金沙江流域和岷-沱江流域的青藏高原部分区域恢复潜力较大。本研究通过定量化评估生态恢复状况及植被恢复潜力,可为长江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和管理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恢复程度 人类活动 气候要素 贡献率 植被恢复潜力 长江上游地区
原文传递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潜力研究 被引量:64
7
作者 高海东 庞国伟 +1 位作者 李占斌 程圣东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63-874,共12页
黄土高原从1999年开始大规模退耕还林(草),植被覆盖发生了较大变化,对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现状和恢复潜力进行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1999-2013年SPOT VEG NDVI数据,采用线性回归、Hurst指数分析法、统计学方法以及地理空间分析技术,... 黄土高原从1999年开始大规模退耕还林(草),植被覆盖发生了较大变化,对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现状和恢复潜力进行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1999-2013年SPOT VEG NDVI数据,采用线性回归、Hurst指数分析法、统计学方法以及地理空间分析技术,对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状况和潜力进行了探讨。结论主要为:(1)1999年退耕还林(草)以来,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呈显著上升趋势,黄土高原三分之二地区的植被将会持续改善;(2)植被响应曲线分析表明,黄土区植被覆盖度和干旱指数呈显著的指数关系,且缓坡相关性大于陡坡。土石山区植被响应函数为线性函数,相关系数下降;(3)整个黄土高原地区平均植被恢复潜力为69.75%。植被恢复潜力值东南高而西北低,黄土高原东南地区植被恢复状况较好,其植被恢复潜力指数较小,而植被恢复潜力指数较高的地区主要为北方风沙区及西部丘陵沟壑区;(4)不同降水量条件下,植被恢复速度差别显著,其中降水量在375~575 mm之间的地区,植被恢复最快。植被恢复措施应该"因水制宜",避免因造林带来的土壤干化加剧。研究结果以期为黄土高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植被恢复潜力 NDVI 趋势分析 植被响应曲线
原文传递
黄土高原植被变化与恢复潜力预测 被引量:27
8
作者 赵广举 穆兴民 +3 位作者 田鹏 高鹏 孙文义 许文龙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05-212,共8页
采用GIS技术与地统计方法,基于黄土高原2000—2018年的MODIS遥感影像,选取归一化植被指数探讨研究区植被时空变化特征,采用相似生境法预测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潜力。结果表明:黄土高原2000—2018年低植被盖度区域面积减少,高植被覆盖度面... 采用GIS技术与地统计方法,基于黄土高原2000—2018年的MODIS遥感影像,选取归一化植被指数探讨研究区植被时空变化特征,采用相似生境法预测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潜力。结果表明:黄土高原2000—2018年低植被盖度区域面积减少,高植被覆盖度面积不断增加。黄河中游头道拐至龙门区间植被变化最为显著,平均增长速率为0.015~0.050/a,其中,延河上游、清涧河及秃尾河流域的植被盖度增长速率最高,均超过了0.015/a。受城市化影响,汾渭平原的下游干流区植被盖度显著降低。相似生境法预测黄土高原未来植被恢复潜力的空间差异性显著,东南部地区植被盖度接近或达到最大恢复潜力,无恢复空间;在丘陵沟壑区和风沙区的交错地带部分地区植被盖度较现状仍有25%~50%的提升潜力。由于黄土高原植被受退耕还林草工程影响,人工植被干扰强烈,受到该区降雨与水分承载力限制,未来植被恢复需调整植被类型、优化植被结构与格局,提升区域生态系统功能。本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未来植被恢复与水土保持规划与布局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一化指标指数 时空变化 植被恢复潜力 相似生境法 黄土高原
下载PDF
甘肃省植被时空变化及其未来发展潜力
9
作者 靳峰 戈文艳 +3 位作者 秦伟 韩剑桥 马涛 郑安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0-118,共9页
为探究甘肃省生态治理成效及未来植被提升空间,基于全省2000—2020年生长季(4—9月)MODIS EVI数据及2020年土地利用/覆被数据,采用线性回归方程及基于滑动窗口的相似栖息地潜力模型分析全省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未来植被恢复潜力。... 为探究甘肃省生态治理成效及未来植被提升空间,基于全省2000—2020年生长季(4—9月)MODIS EVI数据及2020年土地利用/覆被数据,采用线性回归方程及基于滑动窗口的相似栖息地潜力模型分析全省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未来植被恢复潜力。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间,甘肃省生长季EVI以0.002/a速率显著上升,2012年后有所减缓,2016年以后再次大幅提升,近20年全省植被覆盖整体持续改善。2)2000—2020年甘肃省生长季EVI总体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年均变化速率介于-0.006~0.010/a;90%区域的植被覆盖有所改善,以陇东和陇南为主的1/3省域植被覆盖显著快速提升。3)陇南与河西分别为全省同期EVI的高值和低值区,且后者的植被覆盖增加最弱;陇中、陇东的植被覆盖变化相对缓慢。4)省内植被恢复指数成效显著,当前植被恢复潜力实现度较高,剩余植被恢复潜力度较低。其中,47.4%的裸地具备转化为绿地的潜力,草地和林地则分别有28.1%和2.5%的面积具备进一步提升的潜力。总之,近20年来甘肃省植被覆盖整体明显改善,但其空间分异特征尚未改变;剔除非自然植被后,全省整体植被覆盖度仅有10%左右的提升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 时空变化 基于滑动窗口的相似栖息地潜力模型 生态治理 植被恢复潜力
下载PDF
CVOR在山区河道整治植被恢复综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10
作者 孔维博 范春梅 +4 位作者 彭尔瑞 尹亚敏 陈旺旺 王洪友 蒋文翠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2023年第2期33-38,共6页
以石葵河生态河道治理为例,将工程扰动区划分为河道工程区(Q1)、临时施工道路区(Q2)、弃渣场区(Q3)、取土区(Q4)、临时表土堆场区(Q5)等5个分区。采用层次分析法和CVOR模型,构建山区河道整治工程扰动区植被恢复综合评价模型。结果表明:Q... 以石葵河生态河道治理为例,将工程扰动区划分为河道工程区(Q1)、临时施工道路区(Q2)、弃渣场区(Q3)、取土区(Q4)、临时表土堆场区(Q5)等5个分区。采用层次分析法和CVOR模型,构建山区河道整治工程扰动区植被恢复综合评价模型。结果表明:Q1区植被恢复潜力最强,生态健康等级为健康,属容易恢复区,Q4区、Q5区、Q2区生态健康等级为不健康,植被恢复潜力较弱,生态修复中须加大投资;植被恢复潜力与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结果基本保持一致,基况条件对植被恢复潜力影响较大,可通过人工干扰提高扰动区植被恢复潜力,提升植被恢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潜力 CVOR综合评价模型 层次分析法 山区河道整治 工程扰动区
下载PDF
基于水量平衡原理的黄土高原林草植被覆盖度恢复潜力评估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凯利 王志慧 +2 位作者 肖培青 王铁生 张攀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8352-8364,共13页
为了科学评价黄土高原林草措施的可持续性,基于林草生态系统蒸散发(ET)与降雨补给之间的水量平衡动态关系,开展林草植被覆盖度恢复潜力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利用实测水文气象要素数据和PML_V2 ET、GRACE和MOD13 A1 EVI等遥感产品,... 为了科学评价黄土高原林草措施的可持续性,基于林草生态系统蒸散发(ET)与降雨补给之间的水量平衡动态关系,开展林草植被覆盖度恢复潜力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利用实测水文气象要素数据和PML_V2 ET、GRACE和MOD13 A1 EVI等遥感产品,阐明了增强型植被指数(EVI)与ET的时空变化特征,构建了ET和EVI的定量响应关系,定量估算了不同降雨情景下黄土高原林草植被覆盖度恢复阈值与恢复潜力。研究结果表明:(1)PML产品基于通量站点观测值与水量平衡公式验证的误差分别为4.5 mm/8d、34.3 mm/a,产品精度优于MOD16 A2 GF。黄土高原2000—2018年多年平均ET为445.36 mm,多年平均EVI为0.17;黄土高原林草植被ET和EVI的增长速率分别为5.08 mm/a和0.0026/a。(2)利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逐像元构建了ET与气象要素和EVI的最优响应关系模型,平均均方根误差(RMSE)为44.5 mm。(3)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不同降雨情景下黄土高原林草植被覆盖度平均恢复阈值为(71.5±37.3)%、(55.6±35.9)%和(22.4±26.0)%;平均恢复潜力为(9.4±30.4)%、(-6.4±23.8)%和(-39.7±26.2)%,平均RMSE为5.7%。(4)林草植被覆盖度恢复潜力存在空间异质性。不同历史降雨情景对干旱指数2.5—4区间的林草植被恢复潜力影响最为剧烈。若未来黄土高原经历长时期平水或枯水年时段,林草植被将会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量平衡 植被恢复潜力 时空变化 情景模拟 黄土高原
下载PDF
蒙古国植被自然恢复潜力 被引量:4
12
作者 吕振涛 李生宇 +3 位作者 范敬龙 刘国军 王海峰 孟晓于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92-201,共10页
植被自然恢复能力评估是生态恢复实践的重要内容。基于蒙古国的MODIS EVI植被指数产品、气象数据及土壤数据,依据相似生境原则,构建了植被恢复潜力计算模式,计算得到蒙古国植被恢复潜力值(VRP,可代表在自然条件下区域植被能够恢复到的... 植被自然恢复能力评估是生态恢复实践的重要内容。基于蒙古国的MODIS EVI植被指数产品、气象数据及土壤数据,依据相似生境原则,构建了植被恢复潜力计算模式,计算得到蒙古国植被恢复潜力值(VRP,可代表在自然条件下区域植被能够恢复到的最佳状况)及植被恢复潜力指数(VRPI,代表植被生长现状与最大潜力之间的差距),并用蒙古国纵贯铁路沿线长期围封区的采样分析数据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1)蒙古国整体上具有较高的植被恢复潜力,植被自然恢复潜力值0.6—0.9;(2)受降水、气温、土壤等自然要素组配的空间分异影响,蒙古国植被自然恢复潜力具有较大的空间差异性,其中北部及东部地区为VRP高值区和VRPI低值区,植被轻度退化,且较容易恢复;南部及西部地区为VRP中低值区和VRPI高值区,植被退化程度较重,恢复难度相对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国 植被恢复潜力 相似生境窗口 地理加权回归分析 Google Earth Engin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