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7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高原次生林植被演替过程中土壤团聚体动态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妙倩 许小明 +8 位作者 王浩嘉 薛帆 邹亚东 吕渡 贺洁 田起隆 易海杰 何亮 张晓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7-117,共11页
【目的】分析植被自然演替过程中土壤团聚体的动态变化特征,为植被的近自然恢复和适地适树适草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选取黄土高原中部子午岭林区8个演替阶段(玉米地、退耕10 a草地、退耕20 a草地、白刺花灌木林、白桦林、油松林、辽东... 【目的】分析植被自然演替过程中土壤团聚体的动态变化特征,为植被的近自然恢复和适地适树适草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选取黄土高原中部子午岭林区8个演替阶段(玉米地、退耕10 a草地、退耕20 a草地、白刺花灌木林、白桦林、油松林、辽东栎-油松混交林和辽东栎林)的典型地块设置样地,分层采集土样和植物根系,测定不同粒径(<0.25,0.25~0.5,0.5~1,1~2,2~5和≥5 mm)水稳性团聚体和有机质(SOM)含量及根系生物量(RB),计算表征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指标(平均质量直径(MWD)、分形维数(D)、≥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R_(0.25))、团聚体破坏率(PAD)),采用Spearman法分析不同粒径(<0.25,0.25~0.5,0.5~1,1~2,2~5和≥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与演替阶段、MWD、D、R_(0.25)、PAD、RB、SOM的相关性。【结果】①在植被演替过程中,与演替初期(玉米地)相比,小粒径(<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总体减少,大粒径(≥5,2~5和1~2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总体增加。②在植被演替过程中,MWD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最大值出现在退耕20 a草地。与演替初期相比,植被演替总体上增加了MWD、R_(0.25),增幅分别为77.7%~148.4%和40.1%~71.1%;降低了PAD和D,降幅分别为48.0%~63.2%和3.4%~7.2%。③整个演替过程中,辽东栎-油松混交林直径≤2 mm的RB最大。各土层中,随着植被演替,SOM呈现先波动增加后略下降的变化趋势。④植被演替阶段与RB、SOM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MWD与2~5和≥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SOM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R_(0.25)和SOM分别与D、PAD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在植被演替过程中,与演替初期(玉米地)相比,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植被根系生物量均增加,土壤团聚体结构得以改善,团聚体粒径分布更趋合理,土壤抗蚀抗冲能力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演替 土壤团聚体 有机质 根系生物量 子午岭林区
下载PDF
林下植被演替过程中毛竹地下鞭系统形态和生物量分配变化特征
2
作者 董亚文 陈双林 +3 位作者 汪舍平 郭子武 何玉友 张玮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58-167,共10页
[目的]毛竹林是我国重要的森林资源,近年来主产区疏于管理乃至荒废的毛竹林面积不断增大,影响竹产业可持续发展,而林下植被演替过程中毛竹林地下鞭系统形态和生物量分配及其适应性生存策略尚不清楚。[方法]选取林下植被演替前立地条件... [目的]毛竹林是我国重要的森林资源,近年来主产区疏于管理乃至荒废的毛竹林面积不断增大,影响竹产业可持续发展,而林下植被演替过程中毛竹林地下鞭系统形态和生物量分配及其适应性生存策略尚不清楚。[方法]选取林下植被演替前立地条件和经营水平基本一致,竹材6~8 a采伐一次形成的林下植被演替9、21 a和纯林(对照)的三类试验毛竹林,按0~10 cm(表层)、10~20 cm(中层)、20 cm以下(深层)土层逐层挖掘2 m×2 m样方中所有地下鞭,分离竹鞭、鞭根(粗根),调查其形态和生物量,分析林下植被演替过程中毛竹地下鞭系形态和生物量分配的适应性特征。[结果]:(1)随着林下植被演替的进行,毛竹鞭径、鞭段数、鞭节数变化不明显,演替21 a毛竹林鞭长和演替9 a毛竹林竹鞭侧芽数较毛竹纯林分别增加48.2%、20.74%(P<0.05),竹鞭形态变化的土层由中层向表层和深层转移,产生明显的垂直空间上的适应性变化;(2)鞭根形态变化较竹鞭迟钝,总体上相对稳定,主要是演替9 a毛竹林鞭根的根长降低30.04%(P<0.05),但这种变化会随演替的进行而消除;(3)演替9、21 a毛竹林竹鞭和系统生物量较毛竹纯林分别降低17.2%、19.6%和60.9%、46.9%,鞭根生物量均降低25.0%。随着演替的进行,毛竹林将50%竹鞭生物量分配到深层土层来获取生存空间,而将47.6%鞭根生物量分配到表层土层来竞争土壤养分和水分,存在地下鞭系统生物量从土壤空间的局部调节向全生存空间调节的适应性变化,且趋向于将更多的资源投资于鞭根的权衡策略;(4)竹鞭、鞭根形态指标间的相关关系及强度随演替的进行而趋于增强,竹鞭形态是反映林下植被演替过程中地下鞭系统变化的主要指标。[结论]随林下植被演替的进行,毛竹林资源竞争趋于激烈,会对竹鞭、鞭根形态和生物量分配产生重要影响,并且存在明显的演替年限效应,地下鞭系统资源的分配符合广泛吸收策略和强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下植被演替 毛竹 地下鞭系统 形态结构 生物量 生存策略
下载PDF
林下植被演替过程中毛竹枝叶形态质量和抽枝展叶效率变化特征
3
作者 董亚文 谢燕燕 +3 位作者 陈双林 郭子武 张景润 汪舍平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37-446,共10页
本研究分别选取林下植被演替前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Carrière)J.Houz)纯林经营、竹材6~8年采伐一次形成的林下植被演替9、21年以及纯林(对照)等3类毛竹林,调查分析了1度、2度竹的主侧枝枝叶形态质量、抽枝展叶效率及生物量... 本研究分别选取林下植被演替前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Carrière)J.Houz)纯林经营、竹材6~8年采伐一次形成的林下植被演替9、21年以及纯林(对照)等3类毛竹林,调查分析了1度、2度竹的主侧枝枝叶形态质量、抽枝展叶效率及生物量异速生长关系等。结果显示:(1)随林下植被演替的进行,1度竹主枝叶片主要形态质量性状呈降低趋势,2度竹则呈“V”型变化;(2)1度、2度竹主侧枝的枝长、纤细率显著提高,枝基径、枝干物质含量、枝干重等性状呈倒“V”型或升高趋势,枝形态变化较枝质量变化明显;(3)1度竹抽枝展叶效率指标呈“V”型变化,而2度竹主侧枝抽枝展叶效率显著降低,胡波尔值明显提高;(4)一定演替年限内,立竹主侧枝枝叶生物量生长关系从等速生长向异速生长变化,尔后恢复为等速生长。可见,林下植被演替对毛竹林立竹枝叶形态质量、抽枝展叶效率和枝叶生物量异速生长关系均产生重要影响,叶片趋于变小,枝条趋于细长,且具有明显的演替年限效应和立竹年龄效应,主要对主枝叶片产生影响,1度竹较2度竹敏感;演替过程中立竹将更多的资源投资于枝的生长,以增强空间资源的竞争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林下植被演替 枝叶形态质量 抽枝展叶效率 异速生长关系
下载PDF
云南岩溶断陷盆地植被演替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学特征
4
作者 胡林安 邱江梅 李强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13-1223,共11页
岩溶断陷盆地生态环境脆弱,石漠化严重,植被恢复是该地区生态重建、水土保持的有效措施。文章采用空间换时间的方法,以云南省泸西县岩溶断陷盆地5种不同演替阶段(玉米地、人工林、草地、灌木林、原始林)不同土层(0~10、10~20 cm)的土壤... 岩溶断陷盆地生态环境脆弱,石漠化严重,植被恢复是该地区生态重建、水土保持的有效措施。文章采用空间换时间的方法,以云南省泸西县岩溶断陷盆地5种不同演替阶段(玉米地、人工林、草地、灌木林、原始林)不同土层(0~10、10~20 cm)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不同植被类型和不同深度条件下土壤C(碳)、N(氮)、P(磷)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差异,旨在探明研究区土壤养分垂向分布及化学计量学特征,为该地区植被恢复管理及土地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演替阶段、不同土壤深度土壤养分含量存在较大差异;随着演替年限的增长,土壤SOC(土壤有机碳)、TN(总氮)含量总体呈增长趋势且主要表现在0~10 cm深度土层上,而TP(总磷)含量存在波动,未表现出明显变化规律;各演替阶段0~10 cm土层的SOC、TN含量数值上均要高于10~20 cm土层,除原始林地以外,其余演替阶段不同土层间TP含量没有显著差异;在0~10 cm土层上,C/N、C/P、N/P均与土壤SOC含量呈显著正相关,C/P、N/P与土壤T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TP含量与C/N、C/P和N/P无显著相关性;植被类型和土壤深度显著影响研究区土壤SOC、TN和T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断陷盆地 植被演替 土壤养分 化学计量学
下载PDF
祁连山海北高寒湿地气候变化及植被演替分析 被引量:46
5
作者 李英年 赵新全 +2 位作者 赵亮 王启基 沈振西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43-249,共7页
分析了近 4 0a海北高寒湿地区域气候变化特征 ,以及近期湿地退化和植被演替的情况 .结果表明 :祁连山海北地区自 195 7年以来年平均气温以 0 15 7℃·10a-1的倾向率升高 ,年降水量约以18 5 9mm·10a-1的倾向率递减 ,年平均地... 分析了近 4 0a海北高寒湿地区域气候变化特征 ,以及近期湿地退化和植被演替的情况 .结果表明 :祁连山海北地区自 195 7年以来年平均气温以 0 15 7℃·10a-1的倾向率升高 ,年降水量约以18 5 9mm·10a-1的倾向率递减 ,年平均地温比同期气温的增加更为迅速 ,表现出海北地区气候及土壤性状均向干暖化趋势发展 ,特别是土壤干暖化程度尤为明显 .由于人类活动加剧影响 ,超载过牧 ,原生植被遭受破坏 ,草场退化严重 ,地表潜在蒸散力加大 .深层的多年冻土退化 ,冻胀草丘坍塌 ,导致湿地植被发生变化 ,使沼泽化草甸向典型草甸演替 .不同年度调查结果表明 ,高寒湿地植被在气候干暖化趋势的加剧影响下 ,植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异 ,物种多样性、生态优势度均比湿地原生植被的物种有增多的趋势 .原生适应寒冷、潮湿生境的藏嵩草为主的草甸植被类型逐渐退化 ,有些物种甚至消失 ,而被那些寒冷湿中生为主的典型草甸类型所替代 .组成植物群落的湿中生种类减少 ,中生种类 (如线叶嵩草 )大量增加 ,群落盖度相对降低 ,群落生产量大幅度下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气候变化 高寒湿地 冻土退化 植被演替 年降水量 气温
下载PDF
滇池水生植被演替及其与水环境变化关系 被引量:64
6
作者 余国营 刘永定 +1 位作者 丘昌强 徐小清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2000年第1期73-80,共8页
通过滇池水生植被和水体污染状况的全面调查(1995-1997年),揭示了水生植被的演替动态与环境质量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滇池现有水生植物22种,以凤眼莲(Eichhorniacrassipes)、喜旱莲子草(Alte... 通过滇池水生植被和水体污染状况的全面调查(1995-1997年),揭示了水生植被的演替动态与环境质量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滇池现有水生植物22种,以凤眼莲(Eichhorniacrassipes)、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ar Philoxeroides)、龙须眼子菜(Potamogeton petinatus)和聚草( Myriophyllum spicatum)等为优势种,其水生植被可划分为 9个群丛.与历史资料比较表明, 40年来,滇池的水生植被面积从 20世纪 50-60年代的 90%下降到 1996年的 1. 8%,生物量由过去的1363.1gm-2(鲜重)下降到1367 gm-2.群落结构迅速简化和退化,原来的优势物种如海菜花、轮藻等已绝迹,菹草、马来眼子菜、苦草等已到濒临消失的边缘,耐污种如凤眼莲、喜旱莲子草和龙须眼子菜等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池 富营养化 水生植被演替 水环境变化
下载PDF
过牧及封育对红砂荒漠植被演替的影响 被引量:64
7
作者 王彦荣 曾彦军 +1 位作者 付华 陈善科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21-327,共7页
红砂灌丛植被是我国西北荒漠地区的主要放牧地 ,并在生态保护中具重要作用。本试验以内蒙古阿拉善盟不同过牧强度下的退化 (轻度、中度和重度 )红砂 (Reaumuriasoongorica) +无芒隐子草 (Cleistogenessongorica)荒漠草地为对象。首次研... 红砂灌丛植被是我国西北荒漠地区的主要放牧地 ,并在生态保护中具重要作用。本试验以内蒙古阿拉善盟不同过牧强度下的退化 (轻度、中度和重度 )红砂 (Reaumuriasoongorica) +无芒隐子草 (Cleistogenessongorica)荒漠草地为对象。首次研究报道了不同过牧梯度和围栏封育对红砂植被演替的影响。经过 6a过牧 (平均 1 8只羊·hm-2 ) ,植被总盖度已由 12 %降至 8% ,平均每年盖度绝对值下降 0 7%。随草地过牧加重红砂灌丛在逐渐消亡 ,在中度和重度退化样地的盖度已分别较轻度样地 (7 5 % )下降了 74%和 84% (P <0 0 5 ) ;质量差或产量低的草本在增加 ;无芒隐子草和匍根骆驼蓬 (Peganumnigellastrum)的增加可分别作为该类草地中度和重度过牧演替的指示种。短期封育效果十分显著 ,封育一年的各样地平均较放牧样地比 ,植被盖度绝对值提高了 1 7% ,产草量增加2 18 8% ,红砂种子产量是放牧样地的 371倍。然而 ,优势种红砂的产草量和盖度在封育期的相对恢复速率皆随样地退化加重而显著降低 (P <0 0 5 ) ,重度退化区盖度封育当年的恢复速率为 0。所以 ,封育是保护和恢复我国红砂荒漠植被的有效措施 ,但封育宜尽早开始 ,否则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砂 过牧 围栏封育 荒漠草地 植被演替
下载PDF
桂西北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植被演替阶段的土壤脲酶活性 被引量:29
8
作者 刘淑娟 张伟 +4 位作者 王克林 舒世燕 何寻阳 杨珊 潘复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5789-5796,共8页
以桂西北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演替阶段植被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选取立地条件基本相似的草地、乔灌林和次生林3种次生演替植被,并以原生林为对照,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探讨植被不同演替阶段土壤脲酶活性的... 以桂西北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演替阶段植被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选取立地条件基本相似的草地、乔灌林和次生林3种次生演替植被,并以原生林为对照,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探讨植被不同演替阶段土壤脲酶活性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发现,(1)不同植被演替阶段的土壤脲酶活性存在显著差异,草地最高(0.462 mg.g-.1d-1),次生林次之(0.410 mg.g-.1d-1),灌木林再次(0.371 mg.g-.1d-1),原生林最低(0.194 mg.g-.1d-1);(2)在喀斯特区域,土壤脲酶活性与全钾、粘粒含量、容重、碳氮比(C/N)、碱解氮占全氮的比例(AN/TN)呈正相关(P<0.01),与其他指标,如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微生物碳、微生物氮等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3)与脲酶活性关系密切的理化性质有全氮、碱解氮、微生物量、粘粒含量及C/N、AN/TN等。并不是所有区域的土壤脲酶活性都与SOC、TN、AN、微生物量呈正相关,当土壤养分较高,即土壤中的氮量不再是作物生长的限制因子时,脲酶活性有可能与之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峰丛洼地 土壤脲酶活性 植被演替
下载PDF
喀斯特峰丛洼地植被演替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1
9
作者 叶莹莹 刘淑娟 +3 位作者 张伟 舒世燕 杨珊 王克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1期6974-6982,共9页
采用经典统计分析与通径分析,研究了桂西北喀斯特峰丛洼地4种植被演替阶段(草丛、灌木林、次生林、原生林)表层(0—15 cm)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特征,探讨了其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 采用经典统计分析与通径分析,研究了桂西北喀斯特峰丛洼地4种植被演替阶段(草丛、灌木林、次生林、原生林)表层(0—15 cm)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特征,探讨了其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随植被正向演替的变化规律并不完全一致。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整体表现为随植被正向演替而增加。而土壤蔗糖酶活性表现为:次生林>草丛≈灌木林>原生林,脲酶活性表现为:草丛≈次生林≈灌木林>原生林。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直接影响因素和主要影响因素为土壤有机碳;蔗糖酶活性的直接影响因素为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而从总效应来看,各因素对蔗糖酶活性的影响均较小;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直接影响因素和主要影响因素均为全氮,但全氮对脲酶活性表现为强烈的负效应,而对碱性磷酸酶活性表现为强烈的正效应。此外,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蔗糖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剩余通径系数均较大,说明存在其它未被考虑因素对其具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土壤酶活性 植被演替 通径分析
下载PDF
末次间冰期以来黄土高原南部植被演替的植物硅酸体记录 被引量:76
10
作者 吕厚远 刘东生 +2 位作者 吴乃琴 韩家 郭正堂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36-349,共14页
对于本次间冰期以来黄土高原是否存在大面积森林植被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对渭南、宝鸡和兰州剖面的植物硅酸体记录研究表明,末次间冰期以来,在黄土高原南部,主要发育草原和森林草原的植被类型,只有在气候最适宜期年降水量... 对于本次间冰期以来黄土高原是否存在大面积森林植被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对渭南、宝鸡和兰州剖面的植物硅酸体记录研究表明,末次间冰期以来,在黄土高原南部,主要发育草原和森林草原的植被类型,只有在气候最适宜期年降水量超过800mm以上,才可能有短期的森林植被发育。在黄土高原源区发育森林植被所需要的降水量要比基岩山地高250mm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植被演替 植物硅酸体 末次冰期 古植物
下载PDF
子午岭植被演替过程中土壤剖面有机质与持水性能变化 被引量:47
11
作者 周印东 吴金水 +2 位作者 赵世伟 郭胜利 路鹏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6期895-900,共6页
研究表明,自然植被正向演替对土壤剖面有机质积累有显著促进作用,表现为:由弃耕地、草地、灌木、乔灌群聚到乔木的植被演替过程中,0~25cm土层有机质含量逐步增加,且演替初期的增加速度较快,而后增加速度相对变缓.植被演替过程中土壤有... 研究表明,自然植被正向演替对土壤剖面有机质积累有显著促进作用,表现为:由弃耕地、草地、灌木、乔灌群聚到乔木的植被演替过程中,0~25cm土层有机质含量逐步增加,且演替初期的增加速度较快,而后增加速度相对变缓.植被演替过程中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植物凋落物归还量的变化.在同一时间测定的土壤剖面水分含量以及0~5cm土层田间持水量、容重、总孔度等与土壤持水性能相关的指标都与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或显著相关,表明随剖面有机质的积累,土壤持水性能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演替 土壤有机质 持水性能
下载PDF
江苏海岸盐沼植被演替的遥感图像分析 被引量:29
12
作者 刘永学 陈君 +1 位作者 张忍顺 沈永明 《农村生态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9-41,共3页
通过对江苏海岸盐沼陆地卫星影像资料的分析和必要的野外调查 ,研究了海岸人工栽植的先锋植被———互花米草历年的面积变化 ,揭示了盐沼植被从先锋植物群落到可垦指示植物群落的演替规律 ,以便全面掌握江苏海岸盐沼的形成过程 。
关键词 海岸盐沼 互花米草 植被演替 遥感图像分析 江苏 沼泽
下载PDF
广西喀斯特地区植被演替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50
13
作者 王韵 王克林 +2 位作者 邹冬生 李林 陈志辉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30-134,共5页
以植被演替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在野外选取广西喀斯特地区4个主要植物群落演替阶段即草地、灌草地、灌丛、乔林的典型样地,对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以探讨植被演替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植被... 以植被演替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在野外选取广西喀斯特地区4个主要植物群落演替阶段即草地、灌草地、灌丛、乔林的典型样地,对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以探讨植被演替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植被演替导致了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显著差异。随演替的正向进行,土壤综合肥力指标值(Q I)呈增长趋势,其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分别为:草地(0.09)、灌草地(0.16)、灌丛(0.61)、乔林(0.89)。自然植被的正向演替是提高土壤质量的有效途径。导致草地和灌草地土壤质量相对较低的主要因素是植物生产力较低,土壤养分积累较少,土壤有机质等养分含量较低,土壤微生物数量较少,土壤酶活较低。土壤微生物数量结合土壤酶是反映土壤生物学活性和土壤质量的较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质量 喀斯特地区 植被演替 土壤质量指数
下载PDF
广东大宝山矿区尾矿库植被演替分析 被引量:23
14
作者 秦建桥 夏北成 +3 位作者 胡萌 赵鹏 赵华荣 林小方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085-2091,共7页
对广东大宝山4个尾矿库环境特点和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广东大宝山尾矿库区内植物种类总体上较为稀少,不同尾矿库区内植物群落组成差异比较大,其中禾本科植物种类较多,其次为菊科植物和豆科植物,表明这3个科的植物较其... 对广东大宝山4个尾矿库环境特点和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广东大宝山尾矿库区内植物种类总体上较为稀少,不同尾矿库区内植物群落组成差异比较大,其中禾本科植物种类较多,其次为菊科植物和豆科植物,表明这3个科的植物较其他科植物更容易适应尾矿库环境,特别是禾本科的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类芦(Neyraudia reynaudiana)和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从样地1到样地4,物种多样性指数也依次增加,表现出由较少先锋物种种类组成的简单群落向稳定复杂群落方向演替的趋势,反映了植物群落结构随演替时间的延长越来越趋向复杂化。研究还表明物种多样性与有机质、有效磷、碱解氮含量显著正相关,与重金属含量(Cd、Cu和Zn)显著负相关,尾矿库区的高浓度Cd、Cu和Zn是影响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进一步恢复的主要限制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矿库 植被组成 物种多样性 植被演替
下载PDF
北京天竺晚上新世以来植被演替与气候变迁 被引量:20
15
作者 姚轶锋 叶超 +4 位作者 寇香玉 徐景先 贾三满 杜乃秋 李承森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1期45-58,共14页
研究了北京天竺TZ01钻孔岩心孢粉样品239块,孢粉组合反映了北京天竺晚上新世以来(约3.580MaBP)植被演替和气候变迁大致经历了10个发展阶段:(1)3.580~3.050MaBP:以针叶林植被为主,气候寒冷偏湿;(2)3.050~2.555MaBP:植被为落叶阔叶和常... 研究了北京天竺TZ01钻孔岩心孢粉样品239块,孢粉组合反映了北京天竺晚上新世以来(约3.580MaBP)植被演替和气候变迁大致经历了10个发展阶段:(1)3.580~3.050MaBP:以针叶林植被为主,气候寒冷偏湿;(2)3.050~2.555MaBP:植被为落叶阔叶和常绿阔叶混交林—草原类型,该阶段开始升温,但气候较为温暖湿润;(3)2.555~2.300MaBP:植被为温凉偏干的疏林草原,湿度开始下降;(4)2.300~1.770MaBP:植被类型仍为疏林草原,该阶段温度上升,但幅度并不大,湿度基本不变,气候温凉干爽;(5)1.770~1.070MaBP:植被类型为针阔混交林—草原,气候温暖湿润;(6)1.070~0.922MaBP:植被演替为较暖湿略干的针阔混交林—草原;(7)0.922~0.800MaBP:植被为较寒冷干燥的疏林草原,温度降低,降水减少;(8)0.800~0.650MaBP:植被为温暖偏干的以松为主的疏林草原,温度有所上升,但湿度变化较小;(9)0.650~0.160MaBP:植被为温凉湿润的针阔叶混交林—草原;(10)0.160MaBP至今:植被以针阔叶混交林—草原为主,前期气候冷湿,后期较为温暖湿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天竺 晚上新世 第四纪 植被演替 气候变迁 孢粉
下载PDF
全新世以来岱海盆地植被演替和气候变化的孢粉学证据 被引量:19
16
作者 许清海 肖举乐 +5 位作者 中村俊夫 阳小兰 郑振华 梁文栋 李月丛 井内美郎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3-80,共8页
岱海盆地99A孔11 01m以上地层较高分辨率的孢粉分析揭示了该区12000calaBP以来的植被演替和气候变化.早全新世时期,岱海盆地受冬季风影响强烈,气候波动以冷湿、暖干为主,12000~11000calaBP为以白桦林为主的森林草原植被,气候寒凉湿润;1... 岱海盆地99A孔11 01m以上地层较高分辨率的孢粉分析揭示了该区12000calaBP以来的植被演替和气候变化.早全新世时期,岱海盆地受冬季风影响强烈,气候波动以冷湿、暖干为主,12000~11000calaBP为以白桦林为主的森林草原植被,气候寒凉湿润;11000~7900calaBP白桦林退缩,气候温干;中全新世时,主要受控于夏季风影响下,气候波动以冷干、暖湿为主,7900~4450calaBP是岱海盆地森林植被发育最好的时期,气候温暖湿润,4450~2900calaBP森林开始退缩,气候温干;2900~0calaBP在气候变凉干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森林植被几近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岱海盆地 全新世 植被演替 气候变化
下载PDF
生态退耕与植被演替的时空格局 被引量:15
17
作者 邱扬 张英 +2 位作者 韩静 王军 孟庆华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002-2009,共8页
综述了多重尺度上生态退耕的时空格局及其对植被演替时空变异影响的研究进展,提出了生态退耕与植被演替的时空格局研究方向。在自然和人文等因子的驱动下,全球兴起了生态退耕的热潮,生态退耕类型正在由人工恢复为主向自然弃耕为主发展... 综述了多重尺度上生态退耕的时空格局及其对植被演替时空变异影响的研究进展,提出了生态退耕与植被演替的时空格局研究方向。在自然和人文等因子的驱动下,全球兴起了生态退耕的热潮,生态退耕类型正在由人工恢复为主向自然弃耕为主发展。尽管国内外很多学者开始关注不同尺度上生态退耕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子,但是生态退耕的时空变异性研究仍然比较薄弱,尤其缺乏多重尺度上生态退耕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子的综合研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结果外推。研究表明,受到多因子的综合影响,生态退耕后植被演替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时空变化特征;退耕植被演替研究从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为主向群落功能分析发展,从传统的演替过程规律分析转向退耕植被演替的时空变异性分析;相对来说,生态退耕后植被演替的时空分异、影响因子和机制方面的研究比较薄弱。加强多重尺度上生态退耕时空格局与植被演替时空变异的综合研究是将来的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退耕 时空格局 植被演替 尺度
下载PDF
星星草(Puccinellia tenuiflora)人工草地氮素积累对松嫩盐碱草地植被演替的影响 被引量:12
18
作者 陈刚 孙国荣 +4 位作者 彭永臻 马东辉 岳中辉 那守海 阎秀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031-2041,共11页
通过对星星草(Puccinellia tenuiflora)生长不同年数盐碱土壤氮素营养状况的比较,研究氮素积累作用的机理,并探讨其在植被演替中的可能作用。结果表明:在一维生态位空间(土壤氮含量)星星草和羊草(Leymus chinense)之间具有较小的生态位... 通过对星星草(Puccinellia tenuiflora)生长不同年数盐碱土壤氮素营养状况的比较,研究氮素积累作用的机理,并探讨其在植被演替中的可能作用。结果表明:在一维生态位空间(土壤氮含量)星星草和羊草(Leymus chinense)之间具有较小的生态位分离值和较大的生态位重叠值,表明羊草对土壤高含氮量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这些也许是羊草以及其他植物在星星草生长一定年数后能够侵入碱斑土壤的机制。星星草作为盐碱土壤改良和植被恢复的先锋植物,它的生长增强了盐碱草地土壤氮素的矿质化作用和生物固氮强度,并减弱了氮素随地表径流的损失。最终促进了盐碱草地的氮素沉积,达到了适合于其它物种(如羊草)生长的水平,从而使碱斑植被得以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星草 盐碱土 氮积累 土壤酶活性 生态位 植被演替
下载PDF
沙坡头人工植被演替过程的土壤呼吸特征 被引量:15
19
作者 高艳红 刘立超 +1 位作者 贾荣亮 张志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474-2482,共9页
为探讨人工植被演替过程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本文利用碱液吸收法同步测定了腾格里沙漠东南缘1956、1964、1981、1987、1989、2007年始植的人工植被区和2007年新铺设的草方格固沙区及流沙区的土壤呼吸速率变化,同时分析了土壤水分和温... 为探讨人工植被演替过程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本文利用碱液吸收法同步测定了腾格里沙漠东南缘1956、1964、1981、1987、1989、2007年始植的人工植被区和2007年新铺设的草方格固沙区及流沙区的土壤呼吸速率变化,同时分析了土壤水分和温度对上述不同样地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1)总体而言,土壤呼吸速率随着人工植被演替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大。当土壤含水量较高时,不同始植年代人工植被区的土壤呼吸速率具有显著的差异(P<0.05);当土壤含水量较低时,不同始植年代植被区的土壤呼吸速率没有显著的差异(P>0.05)。2)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关系,且相关系数随着人工植被演替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大。3)利用土壤呼吸速率-土壤温度指数函数关系计算得到不同人工植被演替阶段土壤呼吸速率的Q10值均较低(平均值仅为1.02)。土壤温度对1987、1989年人工植被区内的土壤呼吸速率产生了显著影响(P<0.05),而对其他样地的土壤呼吸速率影响不显著(P>0.05)。综合说明,人工植被的演替过程改变了土壤呼吸速率大小及其对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演替 土壤呼吸 腾格里沙漠 温度 水分
下载PDF
不同植被演替阶段的岩溶土壤微生物特征——以广西马山弄拉峰丛洼地为例 被引量:19
20
作者 沈利娜 邓新辉 +1 位作者 蒋忠诚 覃星铭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10-314,333,共6页
岩溶区不同演替阶段的植被通过改变土壤环境从而影响土壤微生物的分布。本文采用稀释平板测数法和土壤常规分析对弄拉峰丛洼地5个不同演替阶段土壤微生物种群分布特征及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分布随演替阶段和土... 岩溶区不同演替阶段的植被通过改变土壤环境从而影响土壤微生物的分布。本文采用稀释平板测数法和土壤常规分析对弄拉峰丛洼地5个不同演替阶段土壤微生物种群分布特征及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分布随演替阶段和土壤深度显著变化,细菌约占土壤微生物总数的90%以上,占绝对优势,微生物总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微生物总量在上层表现为顶级林>灌丛>乔幼林>灌草丛>草丛,在中层则表现为灌丛>乔幼林>顶级林>灌草丛>草丛,在下层表现为灌丛>顶级林>乔幼林。此外,文章还探讨了土壤微生物种类、数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发现不同土壤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与土壤有机碳、有效N、土壤空隙度存在明显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8,0.74和0.66,与土壤pH值、M gO、A l2O3等含量成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7,-0.65,-0.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 土壤微生物 植被演替 广西弄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