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藏东南植被生态质量变化及其气候驱动因素研究
1
作者 巴桑 白玛乔 +1 位作者 米玛卓玛 索朗塔杰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2024年第11期129-134,共6页
为研究藏东南地区植被生态质量变化特征,本文利用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和气象监测资料,分析了藏东南地区2001~2023年植被覆盖度(VFC)、净初级生产力(NPP)以及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其变化的气象驱动因素。研究得出:(1)... 为研究藏东南地区植被生态质量变化特征,本文利用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和气象监测资料,分析了藏东南地区2001~2023年植被覆盖度(VFC)、净初级生产力(NPP)以及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其变化的气象驱动因素。研究得出:(1)近23年植被覆盖度均呈降低趋势,平均每10年降低9%~18%;(2)净初级生产力巴宜和波密呈增加趋势,分别增加3.85g/m2·(10a)-1、14.23 g/m2·(10a)-1。察隅和米林呈减少趋势,分别减少21.04g/m2·(10a)-1、0.85 g/m2·(10a)-1;(3)植被生态质量指数()除波密呈增加趋势外,其余三站均呈减小趋势,但减幅较小;(4)气候变化是过去23年影响藏东南植被生态质量的主要驱动因素。本研究为精细化了解藏东南森林植被生长状况提供信息,进一步加深对藏东南植被生态质量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的认识,为下一步开展森林资源评估工作奠定研究基础,为建设“生态林芝”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生态质量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植被覆盖度
下载PDF
广东省植被生态质量演变与气象条件贡献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何沐全 石艳军 +2 位作者 王晨茜 罗祖红 张少通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79-688,共10页
植被生态质量体现了植被的生产功能、多样性和服务功能,其变化受气象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科学地评估植被变化的气象条件贡献率对区域生态修复和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广东省为例,基于中国气象局发布的NDVI、FVC、NPP和... 植被生态质量体现了植被的生产功能、多样性和服务功能,其变化受气象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科学地评估植被变化的气象条件贡献率对区域生态修复和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广东省为例,基于中国气象局发布的NDVI、FVC、NPP和气象条件贡献率等数据,运用统计分析与空间分析方法,探讨了广东省植被生态质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定量评估了气象条件对广东植被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1)2001-2022年,广东省的NDVI、FVC和NPP均呈波动上升变化,三者的年平均变化范围分别为0.494-0.627、0.594-0.706和C 831-1.15×103 g∙m^(-2),多年平均值分别为0.565、0.653和C 976 g∙m^(-2),峰值分别出现于2016年(NPP)、2021年(NDVI)、2022年(FVC),谷值出现于2005年(NDVI、FVC)和2003年(NPP);2)空间上,广东省植被生态质量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表现为粤北>粤东北>粤西>粤东>珠三角,其中阳江、肇庆、云浮、清远、韶关等城市植被生态质量较好,东莞、佛山较差;3)近20多年来气象条件对广东省植被生态质量变化的影响以正贡献为主,气象条件贡献率整体以-1.60×10^(-2)/a的变化率呈波动下降趋势,气象条件对广东植被变化的影响总体变小;4)气象条件对粤北植被的影响以正向驱动为主,对粤东、粤西以负向驱动为主且对粤东的影响程度大于粤西,其中2007、2017-2018、2020-2022年气象条件对广东植被生态质量变化影响以负贡献为主,2022年呈高度负贡献。气象因素对广东植被生态质量变化的影响较大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在气象条件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植被长势明显变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 植被生态质量 气象条件贡献率 MODIS 时空分布 广东省
下载PDF
2001-2021年黑龙江省森林植被生态质量变化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吴霞 潘雪 +5 位作者 公衍铎 国世友 韩书新 谢连妮 温秀卿 荔千妮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3-48,共6页
通过统计分析及空间插值等方法,使用气象和遥感数据,分析2001—2021年黑龙江省林区主要植被生长季的气候条件及植被生态质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1—2021年黑龙江省林区生长季降水量、平均气温和日照时数分别呈增加、增加和减少趋势... 通过统计分析及空间插值等方法,使用气象和遥感数据,分析2001—2021年黑龙江省林区主要植被生长季的气候条件及植被生态质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1—2021年黑龙江省林区生长季降水量、平均气温和日照时数分别呈增加、增加和减少趋势。在水分、热量整体逐步增加的背景下,气候条件有利于改善植被生态质量。2021年生长季大部分林区植被生态质量为优和良等级;与多年平均比较,85%以上的林区呈偏好趋势,尤其是中部、东南部部分林区呈很好趋势。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平均每10 a增大4.3,99%以上的林区呈提高趋势,特别是北部、东南部及中部部分林区改善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植被生态质量 气候条件 黑龙江省
下载PDF
大老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生态质量变化及其对水热条件的响应
4
作者 张丽 程晋昕 +1 位作者 李芳 成勤 《三峡生态环境监测》 2024年第3期18-28,共11页
大老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三峡库区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在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本文结合多源遥感数据与气象观测资料,构建植被生态质量指数(vegetation ecological quality index,VEQI)模型,通过趋势分... 大老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三峡库区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在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本文结合多源遥感数据与气象观测资料,构建植被生态质量指数(vegetation ecological quality index,VEQI)模型,通过趋势分析、稳定性分析、相关分析、通径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等方法,探究大老岭2013—2022年VEQI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1)近十年植被平均VEQI为91.8,达极优等级,空间上南部区域好于北部。(2)VEQI趋势变化总体表现为南部增加、北部减少,增加区域面积占25.9%。整体表现为低波动,其中南部增加区域表现为低-中低波动,中部和北部减少区域表现为中低-中波动,局地达中高波动。(3)热量因子中,VEQI与年平均气温(average temperature,TA)极显著负相关,与霜冻日期(frost date,FD)、高温日数(high temperature days,HD)极显著正相关,与暖昼日数(number of warm days,WDD)显著负相关。HD间接作用最大,FD通过TA起的间接作用最大,与冷夜日数(number of cold nights,CND)的关联度最大。(4)水分因子中,VEQI与年降水量(annual precipitation,PA)显著正相关,与年累计降水日数(annual cumulative precipitation days,PAD)、持续有雨日数(continuous rainy days,CDR)极显著正相关。RA间接作用最大,且主要通过中雨日数(number of moderate rainy days,RMD)起间接作用,VEQI与PAD的关联度最大。研究结果加深了对大老岭植被生态质量时空变化及其气候驱动因素的认识,对大老岭甚至全国其他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老岭 植被生态质量指数 气候因子 植被覆盖度 净初级生产力
下载PDF
2000—2020年广西植被生态质量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5
作者 莫建飞 周希源 +1 位作者 莫伟华 陈燕丽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07-924,共18页
为掌握广西植被生态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该文以植被生态质量指数(ecological quality index,EQI)为评价指标,基于气象、地形、土壤和遥感等多源数据,利用线性趋势分析、相关性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2000—2020年广... 为掌握广西植被生态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该文以植被生态质量指数(ecological quality index,EQI)为评价指标,基于气象、地形、土壤和遥感等多源数据,利用线性趋势分析、相关性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2000—2020年广西植被生态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1)2000年以来广西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呈显著增加趋势,区域植被生态明显改善。植被生态质量发展经历了缓慢增长、迅速增长、显著提升等演变阶段。在空间上,广西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呈现四周高,中间低的特征,高值区逐渐由东部向西部和北部扩展。(2)广西植被生态质量时空演变影响因素差异显著。随海拔高度上升植被生态质量总体变化呈“增加—下降—稳定—上下波动”的趋势。壤土的植被生态质量高,砂土的植被生态质量低。森林和灌草的生态质量较高,农田植被的生态质量较低。植被生态质量与气候驱动因素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受气温和降水共同影响,其中以气温为主要驱动(T)的区域面积最广,降水为主要驱动(P)的区域面积次之,气温降水强驱动([T+P]+)和弱驱动([T+P]-)的区域面积较小。(3)广西植被生态质量变化驱动力受地形、土壤、植被、气候、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自然影响因子解释力排序为植被>地形>土壤>气候,其中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和植被覆盖度是影响植被生态质量时空分异的最主要因素。自然因子对广西植被生态质量变化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均呈非线性增强及双因子增强关系,其中地形与植被、土壤与植被、气候与植被因子交互作用最明显。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加剧了植被生态质量变化的影响,其中干旱和低温冷害等气象灾害抑制了植被生态质量的改善,而林业生态工程等人为活动促进了植被生态质量的提升。该研究结果为合理制定广西植被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生态质量 时空演变 驱动力 遥感 广西
下载PDF
柳州市植被生态质量时空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6
作者 黄维 莫建飞 +1 位作者 陈诚 谢映 《广西林业科学》 2024年第2期252-261,共10页
为客观监测与评价地市尺度植被生态质量和探讨其与主要驱动气候因子的关系,采用2000—2022年MODIS NDVI数据,基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和植被覆盖度(FVC)构建植被生态质量指数(EQI),采用转移矩阵和线性回归趋势方法,分析柳州市不同县... 为客观监测与评价地市尺度植被生态质量和探讨其与主要驱动气候因子的关系,采用2000—2022年MODIS NDVI数据,基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和植被覆盖度(FVC)构建植被生态质量指数(EQI),采用转移矩阵和线性回归趋势方法,分析柳州市不同县区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植被类型EQI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采用相关性分析法,分析EQI与气候的相关性。结果表明,2000—2022年柳州市平均EQI总体偏好,其中融水苗族自治县EQI均值最高,城中区最低;土地利用类型中,林地EQI均值最高,城乡、工矿和居民用地最低;植被类型中,阔叶林EQI均值最高,栽培植被最低。2000—2022年柳州市显著变绿,EQI显著上升面积占比为84.72%,上升速率为0.15~1.79/a,柳江区东部和南部、鱼峰区南部及鹿寨县南部上升速率较快。EQI与年均气温、年总降水量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面积占比分别为63.81%和28.16%,与年均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鹿寨县东北部、融水苗族自治县东北部、融安县北部和三江侗族自治县,与年总降水量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融水苗族自治县、融安县、柳城县及柳南区和柳北区北部。气温对EQI的影响范围比降水更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市尺度 柳州市 植被生态质量指数 气候因子
下载PDF
围封相较于放牧对植物群落特征及植被生态质量影响研究
7
作者 罗庆军 李春玲 +2 位作者 武立坤 郭玉萍 白丹 《环境与发展》 2024年第5期24-28,共5页
研究了2019—2023年一处冷蒿退化草地在围封和放牧不同管理措施下,植物群落结构和植被生态质量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与放牧相比,围封有利于退化草原的生态恢复和发展,可提高草地植被生产力,提高植被群落物种多样性,同时也提高了植... 研究了2019—2023年一处冷蒿退化草地在围封和放牧不同管理措施下,植物群落结构和植被生态质量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与放牧相比,围封有利于退化草原的生态恢复和发展,可提高草地植被生产力,提高植被群落物种多样性,同时也提高了植被群落的高度、盖度和平均密度。从提高幅度来看,围封对群落高度的影响最大,平均密度次之,对群落盖度、生产力和物种多样性影响相对较小。围封对植被质量恢复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围封监测点位的植被质量好于放牧监测点位一个评价等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封 放牧 植物群落特征 植被生态质量
下载PDF
鹰潭地区20年植被生态质量遥感监测分析
8
作者 刘强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24年第4期79-82,共4页
为了做好鹰潭地区2001—2020年植被生态质量评价与分析工作,文章基于江西植被生态气象监测评估系统,采用ArcGIS软件统计分析鹰潭地区2001—2020年植被覆盖度情况。结果表明:2001年以来,鹰潭市植被覆盖度总体增加,植被指数和生产力明显提... 为了做好鹰潭地区2001—2020年植被生态质量评价与分析工作,文章基于江西植被生态气象监测评估系统,采用ArcGIS软件统计分析鹰潭地区2001—2020年植被覆盖度情况。结果表明:2001年以来,鹰潭市植被覆盖度总体增加,植被指数和生产力明显提升,植被生态质量持续向好,2011—2020年表现尤为明显;2020年植被指数为20年最高,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居20年次高位(仅次于2018年),较2001年提高了10.8%,鹰潭市超过95%地区的植被生态质量持续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生态质量 植被指数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下载PDF
基于地面调查的植被生态质量综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被引量:10
9
作者 张琳 宋创业 +3 位作者 袁伟影 贾元 桑佳文 吴冬秀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8-139,共12页
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保障生态质量的基础,也是基于自然的生态系统增汇、实现“碳中和”的重要利器。植被是生态质量评价的核心要素,但目前的生态质量评价研究中所用到的植被指标多是通过遥感反演或者气象指数模型计算得到的,而... 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保障生态质量的基础,也是基于自然的生态系统增汇、实现“碳中和”的重要利器。植被是生态质量评价的核心要素,但目前的生态质量评价研究中所用到的植被指标多是通过遥感反演或者气象指数模型计算得到的,而基于典型生态系统尺度地面调查的植被观测数据更直接、更准确,数据也很丰富,却很少用于生态质量评价,也缺乏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文献研究、专家研讨和问卷调查,并借鉴群落退化演替和生态系统长期监测研究的理论基础,构建基于地面调查的植被生态质量综合评估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整体分为三级,一级综合指数由群落结构指数、物质生产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群落发展或者演替趋势4个二级分项指标构成,二级分项指标由12—14个三级指标组成,不同植被类型各有其特征指标。该体系将完善我国多尺度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新时期国家生态质量评价提供科学建议,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生态质量 生态质量评价 指标体系 野外台站
下载PDF
石羊河流域植被生态质量时空变化动态监测 被引量:6
10
作者 任丽雯 王兴涛 +2 位作者 胡正华 刘明春 王大为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93-205,共13页
基于遥感和GIS技术,以MODIS NDVI为数据源,应用DEM和土地利用分类图,采用转移矩阵、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等方法,对石羊河流域2000-2020年植被生态质量指数(Q)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并对Q值基于不同海拔高度、坡度、坡向和植被类型的分布... 基于遥感和GIS技术,以MODIS NDVI为数据源,应用DEM和土地利用分类图,采用转移矩阵、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等方法,对石羊河流域2000-2020年植被生态质量指数(Q)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并对Q值基于不同海拔高度、坡度、坡向和植被类型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石羊河流域的平均Q值为9.8,南北差异较大,Q值与海拔高度和坡度呈正相关;(2)分析Q转移矩阵,流域植被生态质量处于改善之中,2000-2010年植被生态质量改善和退化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30.0%和2.2%,2010-2020年分别为13.7%和10.9%;(3)2000年以来流域Q值平均每10a增加1.2,呈增加趋势(Slope>0.0)的区域面积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90.3%;(4)Q值呈增加趋势的面积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大呈波动变化,随着坡度的增大先增加后减小;(5)森林、草地和灌木丛植被类型Q值呈增加趋势所占比例均在60.0%以上;(6)研究区Q值与气温、降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52和0.281,气温是植被生长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生态质量指数 转移矩阵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时空变化 石羊河流域
下载PDF
成渝经济区植被生态质量演变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11
作者 王丽芝 杨鑫 郝利娜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CAS 2023年第5期670-680,共11页
利用MODIS NDVI数据反演成渝经济区2005年-2020年植被覆盖度(VFC)、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构建植被生态质量指数(Q)。通过趋势线性分析、相关性分析、残差分析,研究2005年-2020年成渝经济区植被生态质量时空变化特征,探索成渝经济区植... 利用MODIS NDVI数据反演成渝经济区2005年-2020年植被覆盖度(VFC)、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构建植被生态质量指数(Q)。通过趋势线性分析、相关性分析、残差分析,研究2005年-2020年成渝经济区植被生态质量时空变化特征,探索成渝经济区植被生态质量与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影响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5年-2020年成渝经济区植被覆盖度达95%,NPP显著升高地区达93%,植被生态质量指数(Q)显著增加地区达92%,三者之间空间分布相对一致,植被生态质量整体提升;(2)通过趋势分析,降水、温度增加的空间分布和植被生态质量指数(Q)增加的空间分布范围相对一致,表明气候对改善植被生态质量有重要的驱动作用;相关性分析显示,植被生态质量指数(Q)与降水呈正相关,与温度呈负相关,且降水与植被生态质量指数(Q)的相关性强于温度;(3)驱动分区显示,成渝经济区植被生态质量变化约14.35%地区受气候因素驱动,约85.65%地区受非气候因素(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等)的驱动;通过残差分析,2005年-2020年成渝经济区人类活动对植被的正面作用大于负面作用,说明成渝经济区植被生态质量的时空变化是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经济区 植被生态质量 时空变化 驱动力
下载PDF
广西喀斯特地区植被生态质量多尺度时空演变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莫建飞 陈燕丽 莫伟华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17-1130,共14页
为更客观监测评估喀斯特地区植被生态质量状况及阐明植被生态质量不同时间尺度的时空异质性特征,基于多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湿润指数(MI),建立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极大值(NPPm)边缘函数,并结合植被覆盖度,构建出广西喀斯特地区植被... 为更客观监测评估喀斯特地区植被生态质量状况及阐明植被生态质量不同时间尺度的时空异质性特征,基于多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湿润指数(MI),建立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极大值(NPPm)边缘函数,并结合植被覆盖度,构建出广西喀斯特地区植被综合生态质量模型(MQI),以分析2000—2019年该地区植被生态质量多尺度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植被NPPm是随气候条件变化的动态值,不同植被类型生产潜力对气候条件的响应不同,其中农田植被响应最敏感,灌草次之、森林最弱;(2)广西喀斯特地区月份与季度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呈抛物线形式,年度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呈波动式增加,年际植被生态质量发展经历了缓慢增长、逐步增长、迅速增长、显著提升4个演变阶段,且植被生态质量由广西喀斯特地区东北部向西南部、北部向南部逐渐递增,总体良好;(3)2000—2019年,广西喀斯特地区植被生态改善指数为0.71/20 a,98.83%的区域植被生态质量在20 a期间呈上升趋势,大部区域植被生态改善良好,这主要得益于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工程和良好气候条件;(4)此植被生态质量模型区域适宜性较高,能精细化、精准化反映广西喀斯特地区植被生态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生态质量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时空演变 湿润指数 广西喀斯特地区
下载PDF
2018年-2022年多伦县植被生态质量变化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春玲 罗庆军 +2 位作者 武立坤 白丹 李秀全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23年第7期154-158,164,共6页
研究了2018年-2022年多伦县8个具有代表性的草甸草原、典型草原、林缘草甸、冷蒿退化草地和沙地植被监测点位的植物群落特征动态变化和植被生态质量变化状况。研究主要以植物群落演替规律为理论基础,对所监测的8个草原植被点位现状予以... 研究了2018年-2022年多伦县8个具有代表性的草甸草原、典型草原、林缘草甸、冷蒿退化草地和沙地植被监测点位的植物群落特征动态变化和植被生态质量变化状况。研究主要以植物群落演替规律为理论基础,对所监测的8个草原植被点位现状予以评价。多伦县牧草生产力总体呈现稳定增长趋势,但由于2022年降水量急剧下降,导致牧草生产力有所降低。经过二十年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还草项目的实施,多伦县植被防风固沙效果日趋明显,植被质量总体呈现稳定向好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伦县 植物群落特征 植被生态质量
下载PDF
2000~2020年成渝双城经济圈植被生态质量变化及其对极端气候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艳军 李子辉 +1 位作者 官冬杰 李振亮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4876-4885,共10页
成渝双城经济圈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对生态环境保护战略意义重大.以2000~2020年植被第一性生产力(NPP)和植被覆盖度(FVC)等多源遥感数据为基础,构建成渝双城经济圈植被生态质量(EQI),并分析了研究区的植被生态... 成渝双城经济圈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对生态环境保护战略意义重大.以2000~2020年植被第一性生产力(NPP)和植被覆盖度(FVC)等多源遥感数据为基础,构建成渝双城经济圈植被生态质量(EQI),并分析了研究区的植被生态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及极端气候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间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植被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总体呈稳定和升降交替态势,多年平均植被生态环境质量值为63.96;(2)成渝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质量呈中间低四周高的空间分布格局.平均生态环境质量指数高值区域主要集中分布于成渝城市群四周山区,渝东南地区也具有较高平均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中部地区平均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年际间的分布相似,变化较小;(3)2000~2020年成渝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质量斜率趋势整体呈向好发展的趋势.斜率最小等级(-3.17~-0.42)主要分布于成都以及重庆主城周边地区;成渝城市区东部和中部的生态环境质量趋势斜率均表现为增长趋势.(4)成渝双城经济圈植被生态质量与极端气候因子日最高气温>25℃的日数(SU)在0.0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日最高气温高于90%分位数的日数(TX90P)、日最低气温<0℃的日数(FD)因子在0.05水平上正相关,与日最低气温高于90%分位数的日数(TN90P)因子在0.05水平上负相关;研究结果能为成渝双城经济圈植被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及其对极端气候的响应过程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生态环境质量指数 极端气候 空间变化 相关性 成渝双城经济圈
下载PDF
喀斯特石漠化区植被生态质量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以贵州为例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明祥 廖瑶 +2 位作者 于飞 段莹 田鹏举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23年第5期36-42,共7页
基于卫星遥感数据和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通过权重加权方法构建同时反映植被覆盖和生产能力的综合生态质量指数。利用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和残差分析等方法,对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区植被生态质量变化及其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000—2... 基于卫星遥感数据和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通过权重加权方法构建同时反映植被覆盖和生产能力的综合生态质量指数。利用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和残差分析等方法,对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区植被生态质量变化及其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21年喀斯特石漠化区植被综合生态质量指数呈上升趋势,增速为0.7 a^(-1),石漠化区内除省的西南部、中部和北部局地显著降低外,94.59%的区域植被生态质量均呈显著上升;(2)植被综合生态质量指数与降水、气温的偏相关系数均以正相关性为主,其中显著正相关区分别占17.48%、68.79%,与气候因子的复相关系数以正相关分布为主,显著正相关区占81.79%,石漠化区内气候变化的综合作用有利于植被生态质量的提高;(3)喀斯特石漠化区植被生态质量变化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驱动,两者的贡献比例分布为18.84%、81.16%,人类活动起主导作用,近年来全省实施的生态建设工程对喀斯特石漠化区植被改善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综合生态质量指数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石漠化
下载PDF
干旱牧区草地植被生态质量现状及需水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贾利民 焦瑞 +1 位作者 廖梓龙 龙胤慧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9-52,56,共5页
总结了我国干旱牧区草地植被分类及分布情况,采用退化程度、植被盖度、产草量3个指标综合评价干旱牧区草原植被生态现状。以鄂尔多斯高原的毛乌素沙地荒漠化草原区进行的试验为例,研究了干旱牧区地下水埋深与天然草地植被生长状态的关系... 总结了我国干旱牧区草地植被分类及分布情况,采用退化程度、植被盖度、产草量3个指标综合评价干旱牧区草原植被生态现状。以鄂尔多斯高原的毛乌素沙地荒漠化草原区进行的试验为例,研究了干旱牧区地下水埋深与天然草地植被生长状态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位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表层土壤含水率的大小;随着地下水埋深的增加,天然植被的盖度、密度、种群丰富度等出现递减的趋势;在植被适宜地下水埋深附近,植被生长发育相对良好,出现频率和盖度高;天然植被的最适宜地下水埋深是2.0~4.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牧区 草地植被生态质量 生态需水
下载PDF
通辽市植被生态质量变化分析
17
作者 高亚敏 于静 +3 位作者 萨日娜 孙琳丽 刘佳 韩永增 《内蒙古气象》 2022年第1期7-11,共5页
为研究通辽市植被生态质量变化特征,文章利用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气象监测资料,分析了通辽市2000—2019年生长季植被覆盖度、净初级生产力(NPP)以及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变化特征,并分析了三者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关系,以期为建设“生... 为研究通辽市植被生态质量变化特征,文章利用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气象监测资料,分析了通辽市2000—2019年生长季植被覆盖度、净初级生产力(NPP)以及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变化特征,并分析了三者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关系,以期为建设“生态通辽”提供决策依据。结果表明:(1)研究区生长季植被覆盖度平均值从2000年的36.26%上升至2019年的49.57%,平均每年增加0.54%;(2)研究区植被NPP平均值从2000年的198.04 gC·m^(2)增加到2019年的404.54 gC·m^(2),平均每年增加8.63 gC·m-2;(3)研究区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平均值由2000年40.28增加到2019年的70.87,平均每年增加1.25,2019年植被生态质量达到2000年以来最好;(4)研究区生长季植被覆盖度、植被NPP、植被生态质量指数与生长季平均气温呈不显著的负相关,与降水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表明降水量是研究区植被生态质量显著正向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生态质量 植被覆盖度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通辽市
下载PDF
阿克苏地区植被生态质量时空变化及其驱动机制 被引量:10
18
作者 方贺 严佩文 +5 位作者 石见 康娟 刘海蓉 陈丹 罗继 徐栋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907-1916,共10页
植被生态质量是评价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指标,如何使用遥感技术研究植被质量状况时空演变规律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阿克苏地区作为我国典型的气候变化敏感区与生态环境脆弱区,研究其植被生态状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 植被生态质量是评价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指标,如何使用遥感技术研究植被质量状况时空演变规律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阿克苏地区作为我国典型的气候变化敏感区与生态环境脆弱区,研究其植被生态状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多源遥感数据与气象观测资料,探究了阿克苏地区2000—2021年生长季5—9月植被生态质量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响应。结果表明:(1)2000—2021年,阿克苏地区植被覆盖度、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呈上升趋势,植被“绿度”显著提升;(2)2000—2021年,阿克苏地区植被生态质量呈稳步上升趋势,且绿洲边缘荒漠、裸地区域植被生态质量上升区域面积显著扩张;(3)阿克苏绝大部分地区的植被生态质量指数(VEQI)变化的主导因素为人类活动,而仅在温宿县北部等小部分区域,气候变化主导了VEQI的变化。本文利用多个植被生态参数分析了阿克苏地区近22 a植被生态质量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可为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数据基础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初级生产力 植被覆盖度 植被生态质量 时空分布 阿克苏地区
下载PDF
2000—2016年赤水河流域植被生态质量变化分析 被引量:19
19
作者 黄林峰 田鹏举 +2 位作者 帅士章 廖瑶 刘芸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18年第5期20-24,共5页
为研究中国西部赤水河流域植被生态质量变化特征,该文基于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气象监测资料,获取了中国西部赤水河流域2000—2016年植被覆盖度、净初级生产力(NPP)以及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变化数据,并对此17 a期间植被生态质量时... 为研究中国西部赤水河流域植被生态质量变化特征,该文基于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气象监测资料,获取了中国西部赤水河流域2000—2016年植被覆盖度、净初级生产力(NPP)以及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变化数据,并对此17 a期间植被生态质量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植被覆盖度均值从2000年的55. 4%提高到了2016年的67. 4%,覆盖度呈平均每10 a增加6. 8%的变化趋势;(2)植被NPP均值从2000年的864 g C/m^2提高到了2016年的1 024 g C/m^2,NPP呈平均每10 a增加63 g C/m^2的变化趋势;(3)近年来植被生态质量显著提高,2016年植被生态质量为2000年以来最好,植被生态质量指数高达83. 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生态质量 赤水河流域 植被覆盖度 净初级生产力
下载PDF
2000-2018年天山植被生态质量综合评价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超 罗栋梁 +2 位作者 李雪梅 刘磊 陈方方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28-536,共9页
以MODIS数据反演得到的2000-2018年天山地区净初级生产力、地面湿度、水分利用效率、叶面积指数、植被覆盖度和陆地表面温度6项指标为基础,构建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利用SEN+Mann-Kendall、Hurst指数及标准差等方法对2000-2018年天山地区... 以MODIS数据反演得到的2000-2018年天山地区净初级生产力、地面湿度、水分利用效率、叶面积指数、植被覆盖度和陆地表面温度6项指标为基础,构建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利用SEN+Mann-Kendall、Hurst指数及标准差等方法对2000-2018年天山地区植被生态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可持续性及稳定性等进行分析,探索天山地区植被生态质量与气温降水等气候因子的关系及驱动分区.结果表明,2000-2018年,天山植被生态质量优良区面积占38.2%,等级较差和差的区域面积占41.1%,大部分区域的植被生态质量呈缓慢降低趋势;Hurst指数分析表明,天山大部分区域的植被生态质量将继续保持目前的变化趋势,天山植被生态质量稳定性整体呈"高稳定较少,中低稳定较多"的趋势特征;低覆盖草地的植被生态质量最差,其他林地的植被生态质量最优;天山植被生态质量与气温的相关性显著强于降水,天山地区约20.93%的植被生态质量变化受气候因素的驱动,约25.59%的植被生态质量变化受非气候因素的驱动,说明天山植被生态质量的时空变化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共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数据 植被生态质量 主成分分析 时空变化 天山地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