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下水浅埋区土壤缺水条件下植被耗水量模型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孙书洪 王仰仁 +2 位作者 韩娜娜 赵永志 王玉飞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64-67,共4页
结合试验地区的土壤、气象及水文条件,通过田间灌溉试验结合定点土柱试验,分析确定土壤导水率有关参数,构建地下水上升通量计算模型。采用概念性的作物蒸发蒸腾量计算方法,建立地下水浅埋区植被耗水量计算模型。为区域植被耗水量的分析... 结合试验地区的土壤、气象及水文条件,通过田间灌溉试验结合定点土柱试验,分析确定土壤导水率有关参数,构建地下水上升通量计算模型。采用概念性的作物蒸发蒸腾量计算方法,建立地下水浅埋区植被耗水量计算模型。为区域植被耗水量的分析计算提供一种具有一定理论基础、且简单实用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浅埋区 植被耗水量 计算模型
下载PDF
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的黑河流域天然植被耗水量估算 被引量:1
2
作者 李磊 徐宗学 +1 位作者 牛最荣 黄维东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4-131,共8页
深入了解我国西北地区天然植被的水文循环过程对保护该地区水资源和环境有着重要意义.植被耗水作为最为关键的一环,对水文循环影响重大.由于不同类型植被的根系吸水能力、叶面截留以及蒸散能力在各生长阶段不尽相同.因此,如何全面反映... 深入了解我国西北地区天然植被的水文循环过程对保护该地区水资源和环境有着重要意义.植被耗水作为最为关键的一环,对水文循环影响重大.由于不同类型植被的根系吸水能力、叶面截留以及蒸散能力在各生长阶段不尽相同.因此,如何全面反映流域天然植被耗水量是较为困难的.本研究将分布式水文模型GISMOD与农业气象原理相结合对植被耗水量进行估算.该方法首先通过有效积温和土壤水分对植被叶面积指数进行计算,然后结合模型输出的潜在蒸散量、可利用水资源量和植被需水经验公式对植被耗水量进行估算.最后,通过黑河流域的实例研究对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GISMOD结合农业气象原理对天然植被耗水量进行估算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模型 植被耗水量 黑河 叶面积指数
下载PDF
西北地区植被耗水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对气象干旱的响应 被引量:13
3
作者 姜田亮 粟晓玲 +1 位作者 郭盛明 吴海江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29-240,共12页
准确评估西北地区植被耗水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对气象干旱的响应,对该区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大尺度区域植被耗水的量化存在方法上的挑战。本文提出了基于Penman-Monteith(PM)公式结合气象、水文、植被和土地利用遥感数据的大空间... 准确评估西北地区植被耗水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对气象干旱的响应,对该区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大尺度区域植被耗水的量化存在方法上的挑战。本文提出了基于Penman-Monteith(PM)公式结合气象、水文、植被和土地利用遥感数据的大空间尺度植被耗水量的计算方法,采用Boosted Regression Trees(BRT)模型分析不同类型植被耗水量的主要贡献因子,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耗水量与改进帕尔默干旱指数(scPDSI)的最大相关性和滞时,以此探讨西北地区9种植被类型和17个生态地理分区的植被耗水量演变规律及其对气象干旱的响应。结果表明:(1)本文提出的大空间尺度植被耗水量计算方法在西北典型地区与已有研究结果吻合较好;(2)西北地区耗水量总体表现为东南部多、西北部少,80.2%的格点呈上升趋势,植被生长期内耗水量东南部>西北部>中南部>西南部,1990—2015年间,各类植被的面积和耗水总量都呈增加趋势,区域耗水总量增加876.2亿m3,其中耕地、林地、草地耗水分别增加148.7亿、108.0亿和619.4亿m3;(3)潜在蒸散发(ET0)是旱地和草地耗水量的主要贡献项,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为水田和林地耗水量的主要贡献项;(4)草地耗水量对干旱的敏感度最高,林地次之,耕地最低,用耗水量代替NDVI能更好地表征气象干旱对植被产生的综合影响。研究方法可为较大时空尺度植被耗水量的计算提供参考,研究结果可为西北地区气象干旱应对策略的制定提供生态维度上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耗水量 scPDSI 遥感 气象干旱 西北地区
下载PDF
季节性放牧对黄河源区高寒草甸植被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贺慧丹 杨永胜 +3 位作者 祝景彬 李红琴 未亚西 李英年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0-139,共10页
研究季节性放牧对植被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是探索如何提高高寒草甸水源涵养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以青藏高原三江源高寒草甸季节性放牧样地与自然放牧样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季节性放牧和自然放牧条件下高寒草甸植被耗水量、水分... 研究季节性放牧对植被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是探索如何提高高寒草甸水源涵养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以青藏高原三江源高寒草甸季节性放牧样地与自然放牧样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季节性放牧和自然放牧条件下高寒草甸植被耗水量、水分盈亏量、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植被生长季(5-9月),季节性放牧样地和自然放牧样地植被耗水量在5月开始增加,7月达最高,分别为160.94 mm和145.96 mm,季节性放牧样地植被总耗水量(395.52 mm)比自然放牧样地(348.14 mm)高13.61%。生长季平均来看,季节性放牧样地和自然放牧样地5-9月水分正盈余,分别为13.58 mm和70.96 mm,但在植物生长旺季(8月)略有亏缺。季节性放牧样地和自然放牧样地植被耗水量均与降水量呈弱的正相关关系。季节性放牧样地植被地上净初级生产量(ANPP)、地下净初级生产量(BNPP)和总的净初级生产量(NPP)比自然放牧样地分别高32.54 g·m^(-2)、5.96 g·m^(-2)、38.50 g·m^(-2),季节性放牧样地ANPP的水分利用效率(WUE)比自然放牧样地高53.85%,而BNPP、NPP的WUE比自然放牧样地分别低13.06%和9.97%。这表明,季节性放牧可提高植被生产量和耗水量,但对高寒草甸WUE的影响因放牧方式不同导致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格局不同而有所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季节性放牧 植被耗水量 水分盈亏 水分利用效卒
下载PDF
塔里木河下游植被耗水量的时空演变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永鹏 杨鹏年 +3 位作者 周龙 徐生武 邓晓雅 冯思阳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25-232,共8页
[目的]分析塔里木河下游天然植被耗水量,为其生态修复研究提供科学指导。[方法]基于Landsat系列影像和日尺度气象数据,采用改进的Penman-Monteith公式法,在30 m空间分辨率上,对生态输水以来大西海子水库至阿拉干断面间植被耗水量的时空... [目的]分析塔里木河下游天然植被耗水量,为其生态修复研究提供科学指导。[方法]基于Landsat系列影像和日尺度气象数据,采用改进的Penman-Monteith公式法,在30 m空间分辨率上,对生态输水以来大西海子水库至阿拉干断面间植被耗水量的时空演变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1)研究区天然植被耗水量时空分布存在着明显的梯度化差异,高耗水区主要分布在主河道沿线及自然漫溢区,下游植被耗水量整体偏低,年内主要集中于植被生长中期。(2)2000—2020年天然植被平均耗水量为1.90×10^(8) m^(3)/a,并以2.44×10^(7) m^(3)/5 a的速率增长;同期大西海子水库至阿拉干断面间的河水消耗量为2.79×10^(8) m^(3)/a;植被耗水量占河道消耗水量的68.23%,二者随输水进程均呈上升趋势。(3)天然植被面积以12.37%/5 a的速率增长,耗水量以12.82%/5 a的速率增长,植被面积与耗水量增长速率相匹配,天然植被的修复对输水的响应较为积极,继续输水仍会促进植被的快速恢复。[结论]截至2020年,经过21 a的生态输水,塔里木河下游天然植被得到明显改善;但受既有输水方式固化的影响,加大了水面及浅埋深区的无效蒸发,生态耗水的时空分布仍存在优化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的彭曼公式 植被覆盖度 植被耗水量 生态输水效应 塔里木河下游
下载PDF
干旱区受损植被生态恢复需水量——以新疆哈巴河县平原区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谭翻 杨鹏年 +4 位作者 王翠 李志鹏 高凡 徐燕 吴强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44-252,共9页
[目的]分析干旱区受损植被恢复过程中生态需水量,为生态恢复不同阶段所需水资源量及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1990,2000,2010,2015,2020年Landsat系列影像,采用遥感技术,结合改进的彭曼公式法,对新疆哈巴河县平原区植被... [目的]分析干旱区受损植被恢复过程中生态需水量,为生态恢复不同阶段所需水资源量及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1990,2000,2010,2015,2020年Landsat系列影像,采用遥感技术,结合改进的彭曼公式法,对新疆哈巴河县平原区植被耗水量时空演变特征及生态恢复需水量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①1990—2020年天然植被平均耗水量为7.55×10^(8)m^(3),以3.60×10^(7)m^(3)/5 a的速率减小,与之对应的是天然植被面积以17.36 km 2/a的速率减小,植被覆盖度从高植被覆盖度向中植被覆盖度转化,生态受损严重。②区域内植被耗水量时空分布均存在较大差异:空间上高值主要分布于哈巴河流域,别列则克河流域植被耗水量整体偏低;时间上年际变化以2000年植被耗水量为最高,年内植被耗水量则主要集中在生长中期。③绿洲区生态恢复需水量如下:维持现状(2020年)生态需水量为4.62×10^(8)m^(3),恢复到1990—2020年生态平均水平生态需水量为6.65×10^(8)m^(3),达到1990—2020年生态最佳水平(2000年)生态需水量为9.55×10^(8)m^(3)。[结论]在人为与自然二元作用下,灌区1990—2020年生态环境整体呈现退化趋势,生态耗水空间分配失衡,受损植被生态恢复需水量时空配置应根据耗水时空分布进行优化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彭曼公式 植被覆盖度 植被耗水量 生态恢复 新疆哈巴河县平原区
下载PDF
高寒草甸植被生产量年际变化及水分利用率状况 被引量:18
7
作者 李红琴 李英年 +3 位作者 张法伟 刘晓琴 吴启华 毛绍娟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75-482,共8页
分析了海北地区高寒草甸植被2001-2011年11a耗水量、生物现存量、净初级生产量、水分利用率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植物生长期5-9月耗水量416.30mm,植被地上净初级生产量(AN-PP)、地下净初级生产量(BNPP)以及总的净初级生产量(NPP=ANPP+BN... 分析了海北地区高寒草甸植被2001-2011年11a耗水量、生物现存量、净初级生产量、水分利用率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植物生长期5-9月耗水量416.30mm,植被地上净初级生产量(AN-PP)、地下净初级生产量(BNPP)以及总的净初级生产量(NPP=ANPP+BNPP)分别为393.07g·m-2、945.26g·m-2、1 338.33g·m-2,BNPP与ANPP之比为2.404.8月底植被现存生物量达3 422.92g·m-2,其中地上和地下现存量分别为411.07g·m-2、3 011.85g·m-2,BNPP与ANPP之比高达7.327,说明植被现存量巨大,归还土壤碳能力强.NPP与5-9月植被耗水量相关性很差,但与5-9月平均气温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高寒草甸地区水分条件可满足植物生长的基本需求,而同期温度是影响NPP提高的重要因素.11a来BNPP、ANPP和NPP平均水分利用率分别为0.958g·m-2·mm-1、2.326g·m-2·mm-1和3.284g·m-2·mm-1,表明高寒草甸植被净初级生产具有较高的水分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植被耗水量 年际变化 植被生物现存量 植被净初级生产量 水分利用率
下载PDF
基于改进彭曼公式法的疏勒河流域植被耗水时空分布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魏乐民 郑续 +2 位作者 郭建军 周妍妍 岳东霞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16-1426,共11页
疏勒河流域位于内陆干旱区,水资源是制约流域植被生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植被耗水量研究对于实现该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气象数据和GIS技术,使用改进的彭曼公式法,定量分析了疏勒河流域不同植被类型各生长阶... 疏勒河流域位于内陆干旱区,水资源是制约流域植被生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植被耗水量研究对于实现该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气象数据和GIS技术,使用改进的彭曼公式法,定量分析了疏勒河流域不同植被类型各生长阶段耗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疏勒河流域植被耗水量在2000—2015年间呈上升趋势,多年平均耗水量为18.24×10^(8)m^(3)。植被耗水量呈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南部祁连山区植被耗水最多,北部马鬃山地区最少。荒漠植被耗水量最多(11.25×10^(8)m^(3)),有林地最少(0.10×10^(8)m^(3))。2000—2015年植被不同生长阶段的耗水量变化存在较大差异,生长初期和发育期的耗水量呈减少趋势,生长中期和生长晚期的耗水量呈增加趋势。相比植被分布变化,参考蒸散发量的变化是疏勒河流域植被耗水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勒河流域 植被耗水量 蒸散发量 改进的彭曼公式法
原文传递
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策略分析 被引量:10
9
作者 杨鹏年 吴文强 +1 位作者 买合木提.巴拉提 魏光辉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85-791,共7页
自2000年5月至2011年间的12次生态输水,对塔里木河下游地下水恢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截至到2011年10月的实测数据,相较于输水前,英苏、阿拉干、库尔干和老英苏各断面的地下水位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上升幅度与离河距离相关。距河1 km处... 自2000年5月至2011年间的12次生态输水,对塔里木河下游地下水恢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截至到2011年10月的实测数据,相较于输水前,英苏、阿拉干、库尔干和老英苏各断面的地下水位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上升幅度与离河距离相关。距河1 km处的上升幅度分别为2.0、3.0、4.0 m和1.0 m左右,地下水位均有较明显的恢复。当地下水埋深达到4.0、3.5 m和3.0 m时,与此相对应的植被生存状态分别称之为维持生存、基本生存与适合生存。由此可以计算出,塔里木河下游距河1.0 km范围内3种植被生存状态对应的耗水量分别为1.6×108、2.2×108m3和2.7×108m3。大西海子水库以下的下泄水量可分别在春、秋、冬季3个时段进行。据此,近期的输水策略为:年输水量应维持在2.7×108m3以上,输水适宜时段为春、夏季,以尽快恢复下游地下水环境并逐步满足河畔植被适合生存的耗水量;远期输水则可视上游来水的情况,采用满足维持生存、基本生存与适合生存3种耗水量的交替输水方式,输水量的下限为1.6×108m3,以达到有限水资源条件下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与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输水 方案 植被耗水量 地下水位 植被生存状况 塔里木河下游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