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31篇文章
< 1 2 10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高原极端降水变化及其对植被覆盖度影响
1
作者 杨梅焕 赵滢滢 +5 位作者 王涛 王珊珊 杨东 姚明昊 邓彦昊 张政亮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086-3095,共10页
全球变暖背景下,黄土高原极端降水事件频发,对社会经济及植被生态产生了重要影响,研究黄土高原极端降水变化特征及其对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FVC)影响,可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基于2000—202... 全球变暖背景下,黄土高原极端降水事件频发,对社会经济及植被生态产生了重要影响,研究黄土高原极端降水变化特征及其对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FVC)影响,可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基于2000—2020年黄土高原64个气象站点逐日降水数据和MODIS NDVI数据,采用趋势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极端降水和FVC时空变化特征及极端降水对FVC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20年黄土高原地区总降水量P_(RCPTOT)、中雨日数R_(10mm)、大雨日数R_(20mm)、强降水日数R_(25mm)和降水强度S_(DII)均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区域西部和北部强降水总体增加,但区域南部呈干旱化。2000—2020年黄土高原FVC总体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集中分布在区域中东部,占区域总面积的32.00%;显著下降趋势主要分布在南部少部分地区,仅占区域总面积的4.91%。2000—2020年黄土高原地区FVC与中雨日数R_(10mm)、大雨日数R_(20mm)、强降水日数R_(25mm)和降水强度S_(DII)以正相关关系为主,其中呈显著正相关的区域占比分别为22.33%、48.19%、14.36%和24.37%,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研究认为近20年黄土高原极端降水和FVC同步增加,表现为极端降水促进植被生态改善的作用,但应注意极端降水研究中的时间尺度效应问题,即年尺度数据可能掩盖了短时间尺度上极端降水对FVC的破坏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极端降水 植被覆盖度(FVC) 气候变化 时空分布
下载PDF
沈阳市植被覆盖度计算及其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2
作者 许艳杰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2024年第1期10-11,共2页
根据沈阳市2018—2020年Landsat影像和GEE云平台,采用最大值合成法及像元二分法计算沈阳市2020年月尺度NDVI值和植被覆盖度,并深入揭示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综合利用Landsat影像与GEE云计算平台可实现月尺度植被覆盖度的大面积估算,2... 根据沈阳市2018—2020年Landsat影像和GEE云平台,采用最大值合成法及像元二分法计算沈阳市2020年月尺度NDVI值和植被覆盖度,并深入揭示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综合利用Landsat影像与GEE云计算平台可实现月尺度植被覆盖度的大面积估算,2020年沈阳市植被覆盖度达到中低水平,覆盖度值37.38%;植被覆盖度的高低与其生长周期保持一致,1月最低为32.2%,7月最高达到46.2%;从空间上,沈阳市东、南、西三面的植被覆盖度较高,而中、北部较低,应加强沙地植被建设,治理林下水土流失,注重特色经果林开发和植被恢复、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sat影像 植被覆盖度 时空变化 沈阳市
下载PDF
植被覆盖度增加对辽宁地区气温变化的影响研究
3
作者 易雪 李得勤 +4 位作者 杨森 李涛 公颖 潘晓 崔锦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63-479,共17页
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age,简称FVC)是陆面参数中重要的参数之一,植被覆盖度变化直接影响地表能量的再分配进而影响区域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植被覆盖度增加对区域气候的影响对未来区域气候变化的预估具有重要意义,... 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age,简称FVC)是陆面参数中重要的参数之一,植被覆盖度变化直接影响地表能量的再分配进而影响区域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植被覆盖度增加对区域气候的影响对未来区域气候变化的预估具有重要意义,这对适应和缓解全球气候变暖至关重要。本文利用2001~2018年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产品的植被归一化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简称NDVI)数据制作植被覆盖度,在辽宁地区分别进行了WRF模式默认植被覆盖度和实际植被覆盖度的长时间(2001~2018年)模式模拟试验,结论如下:(1)辽宁地区因植被覆盖度增加全省年平均气温降低了0.48℃,其中夏季降温幅度最大,降温0.71℃,春、秋两季平均降温0.35℃和0.66℃,冬季降温幅度最小0.2℃。植被覆盖度增加对日最高、最低气温也有明显的降温作用,其中日最低气温对植被覆盖度增加的响应大于最高气温,且植被覆盖度增加与气温降温的空间分布具有较好一致性。(2)2001~2018年年均和四季植被覆盖度的显著增加对年均和四季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均有降温趋势,尤其是对日最低气温降温作用更明显。(3)植被覆盖度增加导致气温降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蒸散发的增加导致潜热通量增加,感热通量减少;而对于日最低气温降低,主要是由于植被覆盖度增加导致地表温度降低进而引起夜间向上长波辐射减少。总体而言,植被覆盖度增加越多降温效果越明显,进而减缓辽宁省气候变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气温 WRF 模式 辽宁
下载PDF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环塔里木盆地植被覆盖度的影响
4
作者 张元梅 孙桂丽 +1 位作者 鲁艳 李利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5-81,共7页
塔里木盆地生态系统脆弱,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植被对维持塔里木盆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以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洲区域、绿洲外围植被分布区及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周围植被分布区作为研究区域,将植被覆盖度(FVC)作为反映... 塔里木盆地生态系统脆弱,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植被对维持塔里木盆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以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洲区域、绿洲外围植被分布区及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周围植被分布区作为研究区域,将植被覆盖度(FVC)作为反映植被变化的监测指标,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气温、降水、植被类型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一元线性回归法、残差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以及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环塔里木盆地、各植被类型植被覆盖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22年环塔里盆地植被覆盖度每10年增长0.008,各植被类型的植被覆盖度均呈现上升趋势,空间上植被覆盖度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气候变化影响的大部分区域植被覆盖度基本不变,人类活动影响的植被覆盖度以改善为主;(2)植被覆盖度的变化主要由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主导,但人类活动的影响大于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时,植被覆盖度改善和退化的面积占比分别为19.79%、49.55%;(3)在植被覆盖度改善区,人类活动的相对贡献率整体较高。在植被覆盖度退化区,气候变化对绿洲区域内植被的相对贡献率更高,在绿洲区域外人类活动的相对贡献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塔里木盆地 植被覆盖度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下载PDF
植被覆盖度对生态脆弱性动态演变的影响——以河北省张家口为例
5
作者 武帅 田冰 +2 位作者 顾世杰 杨洛祺 胡引翠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0-320,共11页
[目的]研究区域植被覆盖度变化对生态脆弱性时空格局演变的影响可为地区生态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土地格局优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有益借鉴。[方法]以张家口地区为例,首先采用序关系法、CRITIC法和博弈论组合赋权法等方法... [目的]研究区域植被覆盖度变化对生态脆弱性时空格局演变的影响可为地区生态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土地格局优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有益借鉴。[方法]以张家口地区为例,首先采用序关系法、CRITIC法和博弈论组合赋权法等方法探究张家口地区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特征,然后在此基础上探求了植被覆盖度变化对生态脆弱性动态演变的影响。[结果]2010—2019年,张家口地区生态脆弱性先升后降,脆弱性较高地区集中在北部坝上和中西部地区,脆弱性较低地区分布在东部和南部地区,且空间集聚效应明显。9年间植被覆盖度由低向高转变,植被改善区面积增加了7807.77 km^(2),恶化区面积减少了3433.14 km^(2)。植被恶化区主要分布在张家口中部城区和东部区域,其余大部分地区均为植被改善区。植被改善区、恶化区与生态脆弱性升高、降低区域的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结论]张家口地区植被覆盖度与生态脆弱性关系密切,二者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区域植被覆盖度的增加能够降低其生态脆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脆弱性 张家口地区 博弈论组合赋权法 植被覆盖度 土地利用类型
下载PDF
基于GoogleEarthEngine的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6
作者 姚楠 董国涛 薛华柱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0-268,共9页
[目的]探究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变化的时空特征,揭示植被对气候因子变化的时滞效应,进而为地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数据支撑。[方法]基于2001年至2020年的黄土高原地区NDVI数据、气温和降水数据,利用像元二分法、一元线性回归和时... [目的]探究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变化的时空特征,揭示植被对气候因子变化的时滞效应,进而为地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数据支撑。[方法]基于2001年至2020年的黄土高原地区NDVI数据、气温和降水数据,利用像元二分法、一元线性回归和时滞偏相关分析等方法,开展地区植被与气候因子变化关系的研究。[结果]过去20年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以0.076/10 a的速率增加,在空间上主要呈现极显著增加,但占总面积38.29%的区域植被覆盖变化波动较大。黄土高原月植被覆盖度与气温和降水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降水是影响植被变化的主要因素。植被对降水的响应滞后时间主要集中在3个月,而气温的滞后时间在空间上存在较大差异,东南部植被主要滞后0至1个月,而西北部植被主要滞后2至3个月。[结论]黄土高原植被变化主要受降水影响,20年间植被恢复情况良好,但变化波动较大,未来应继续生态保护工作进行巩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GEE 时滞相关 气候变化 黄土高原
下载PDF
天山北坡经济带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研究
7
作者 郝鑫怡 张喆 +1 位作者 郑浩 高宁真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20-1031,共12页
为探明天山北坡经济带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其原因,本研究基于MODIS13Q1NDVI数据、气象数据、地形数据、人文数据,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利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和稳定性分析方法,探究2000-2... 为探明天山北坡经济带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其原因,本研究基于MODIS13Q1NDVI数据、气象数据、地形数据、人文数据,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利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和稳定性分析方法,探究2000-2020年天山北坡经济带植被覆盖度(FVC)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天山北坡经济带的FVC表现为两条平行的高覆盖度带.其中中部地区具有较高的植被覆盖度,而边缘地区的植被覆盖度相对较低.2000~2020年间,天山北坡经济带的FVC在时空上呈轻度变化,约占总变化的70%.植被改善区域主要呈现带状分布,集中在研究区的中部,而植被减少区域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南缘.整体上,天山北坡的植被覆盖度呈现出西北至东南的相间分布趋势,并且有逐渐上升的趋势.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植被改善更为明显.2000~2020年间,天山北坡经济带的FVC整体上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和较小的波动,其变异程度介于弱变异和中等变异之间.但是,在克拉玛依市北部、乌鲁木齐市西南部以及研究区南缘的零星地区,FVC存在较强的变异.通过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天山北坡经济带FVC影响因素的研究表明,人类活动(人口密度、夜间灯光和土地利用类型)是FVC空间分异的主要解释因素.从驱动因素来看,人口密度P值为0.283,对FVC影响最大,夜间灯光P值为0.125,土地利用类型P值为0.17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E MODIS13Q1 植被覆盖度 时空变化 地理探测器 天山北坡
下载PDF
2000—2020年湖北省土地利用变化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
8
作者 荣维康 徐天乐 +3 位作者 葛小东 穆晓雅 曾妍玉 曹聪格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8-246,283,共10页
[目的]土地利用及其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科学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质量的协调发展及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为政府部门对区域生态保护和恢复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方... [目的]土地利用及其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科学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质量的协调发展及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为政府部门对区域生态保护和恢复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以湖北省为研究对象,利用2000,2020年2期Landsat遥感影像、土地利用遥感数据,利用遥感数据的空间处理、像元二分模型、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方法,分析研究湖北省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特征及其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结果]①2000—2020年,湖北省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水域以及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林地面积基本保持不变,其面积大小顺序为:林地>耕地>水域>建设用地>草地>未利用地。②湖北省植被覆盖度平均值上升了6.50%。林地、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的平均植被覆盖度均有所增加,建设用地的平均植被覆盖度有所降低。③湖北省植被覆盖度总体呈现增加的趋势。植被覆盖度增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湖北省的西部和东南部地区,局部地区也存在植被退化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湖北省中南部及襄阳北方部分区域。④不同土地利用类型FVC转移过程中,耕地较高植被覆盖与高植被覆盖之间的转移过程最为剧烈,林地不同等级植被覆盖的转移量占转移总量的47.87%,草地不同水平植被覆盖度的转移量占转移总量比例较小,仅为3.40%。[结论]2000—2020年湖北省土地利用变化较大,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植被覆盖度相互转移,尤其是林地、耕地及草地的平均植被覆盖度均有所增加,使得湖北省近20a来整体植被覆盖度呈现出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NDVI 植被覆盖度 湖北省
下载PDF
北洛河上游流域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其地形分异特征
9
作者 陈浩 权倍平 +3 位作者 李占斌 郭晋伟 李伟涛 张晓萍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9-227,239,共10页
[目的]揭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前后黄土丘陵沟壑区流域植被恢复过程,阐明流域植被恢复的地形分异效应,进而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制定适宜的流域生态建设和保护对策提供科技支撑。[方法]基于北洛河上游流域1990—2019年4期Landsat影像及数... [目的]揭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前后黄土丘陵沟壑区流域植被恢复过程,阐明流域植被恢复的地形分异效应,进而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制定适宜的流域生态建设和保护对策提供科技支撑。[方法]基于北洛河上游流域1990—2019年4期Landsat影像及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利用像元二分模型结合GIS技术,开展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前后该流域植被覆盖度变化地形分异特征研究。[结果](1)流域植被覆盖度在空间上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异特征。1990—2019年流域年均植被覆盖度呈持续上升趋势,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以后高等级植被覆盖度面积占比大幅提升,1990年、2000年、2010年、2019年高等级植被覆盖度面积占比分别为0.97%,6.96%,42.17%,64.18%。(2)在工程实施的各个时期,流域植被覆盖总体持续改善,但西北局部地区植被退化。研究期间,流域植被覆盖度结构改善明显,中高及高植被覆盖度面积以转入为主,中低及低植被覆盖度面积以转出为主。(3)流域植被覆盖度在地形上存在明显分异特征,植被覆盖度随高程的增加呈减小趋势,植被覆盖度与坡度呈正相关,坡度越陡,植被覆盖度越大,植被覆盖度随坡向遵循阴坡>半阴坡>平地>半阳坡>阳坡的分布规律。[结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增加北洛河上游流域植被覆盖度起到了关键作用,但部分区域植被退化严重,未来该流域应重点关注城市空间扩展以及气候变化对植被建设的影响,以应对环境演变下植被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时空变化 地形因子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黄土丘陵沟壑区
下载PDF
乌鲁木齐河流域植被覆盖度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10
作者 卡米兰·阿布力克 杨涵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2期96-105,共10页
【目的】分析乌鲁木齐河流域基于Landsat数据的植被覆盖度时空分布特征及驱动因素,为乌鲁木齐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生产等方面提供参考。【方法】以乌鲁木齐河流域为研究区,选取2000—2020年中2000、2005、2010、2015年和2020年5个... 【目的】分析乌鲁木齐河流域基于Landsat数据的植被覆盖度时空分布特征及驱动因素,为乌鲁木齐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生产等方面提供参考。【方法】以乌鲁木齐河流域为研究区,选取2000—2020年中2000、2005、2010、2015年和2020年5个时期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用像元二分法、植被覆盖度转移矩阵,选取2000—2020年乌鲁木齐河流域植被覆盖度(FVC)的时空变化数据,定量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和地形分异特征对其影响程度,并基于地理探测器模型对流域高程、气温和降水等8种影响因子对流域FVC空间分异驱动力进行探测。【结果】乌鲁木齐河流域2000—2020年植被覆盖度总体上呈先减少后增长趋势,主要以高、低植被覆盖度为主,呈现上游极高,中、下游低的格局。研究区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FVC表现为林地>耕地>草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植被覆盖度变化受地形因子的影响明显,随高程升高而有所波动,高程在500 m以下和在2000~2500 m的植被覆盖度较大;FVC与坡度负相关,坡度越高植被覆盖度越低,并且随坡度增大而急剧减少。因子探测结果表明,解释力由大到小依次为土地利用>气温>高程>地表温度>降水>土壤湿度>坡度>坡向,土地利用的q值最大,对FVC具有较强影响力;交互探测结果表明,双因子交互对FVC的影响大于单因子,其中,高程和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和地表温度、气温对FVC的解释力最大。【结论】乌鲁木齐河流域2000—2020年来的FVC值在0.35~0.46之间波动变化,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性,整体上呈上游极高,中、下游低的格局,人为因素(土地利用)比自然因素(高程、气温等)更能解释FVC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土地利用 地形因子 地理探测器
下载PDF
高速公路建设沿线植被覆盖度时空演化特征研究
11
作者 侯敏 胡艳平 +2 位作者 张静晓 杨旭 戴星 《交通节能与环保》 2024年第1期101-108,共8页
本文以柬埔寨金港高速公路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公路开工建设前后,植被覆盖度时空演变特征的对比分析,探究了高速公路建设对沿线周边环境植被覆盖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期间研究区内植被覆盖度中等以下等级占研究区总面... 本文以柬埔寨金港高速公路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公路开工建设前后,植被覆盖度时空演变特征的对比分析,探究了高速公路建设对沿线周边环境植被覆盖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期间研究区内植被覆盖度中等以下等级占研究区总面积的平均比重较公路建设之前增加了近6%,植被覆盖度明显下降;(2)与高速公路建设之前相比,公路建设期间植被覆盖度呈下降趋势面积所占比重增加了12.5%,沿线周边环境植被覆盖度稳定性最高等级区域下降比重为14.8%;(3)沿线周边环境不同空间范围内受高速公路建设影响的程度存在差异,随着与公路距离的增大,植被覆盖度所受影响整体呈减小趋势。高速公路建设对沿线周边环境影响较为明显区域为高速公路两侧距离高速公路500m范围之内的区域,其中高速公路两侧距高速公路250m范围之内为受影响最严重区域。本文结合像元二分法和对比分析法精确研究植被覆盖度,为保护公路沿线生态环境的设计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有利于保障公路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港高速公路 植被覆盖度 时空变化 沿线植被
下载PDF
基于GEE的赣州安远县30年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分析
12
作者 洪梓崟 李满根 +1 位作者 多玲花 陈念楠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3-100,共8页
在谷歌地球引擎(GEE)云平台上,以1991-2021年Landsat影像数据为基础,采用像元二分模型、趋势分析法、赫斯特指数及莫兰指数分析安远县30年植被覆盖度,探究其时空变化特征、空间自相关及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安远县的植被覆盖度在空... 在谷歌地球引擎(GEE)云平台上,以1991-2021年Landsat影像数据为基础,采用像元二分模型、趋势分析法、赫斯特指数及莫兰指数分析安远县30年植被覆盖度,探究其时空变化特征、空间自相关及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安远县的植被覆盖度在空间上整体水平较高,在研究期30年内,植被覆盖度增加区域占75.48%,退化区域占17.11%,无变化区域占7.41%。赫斯特指数预测未来安远县植被覆盖度将以持续增加为主,研究区整体表现为显著的正空间自相关,呈聚集状态分布。安远县在植被改善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果,后期还需重点关注植被覆盖度退化区域与空间自相关异常值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GEE 像元二分模型 趋势分析 空间自相关
下载PDF
塔里木河下游植被覆盖度图谱分析
13
作者 鲁文蕊 蒲智 +1 位作者 王亚波 许翔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28-33,F0003,共7页
基于GEE(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结合像元二分模型估算了植被覆盖度,并以此构建了地学信息图谱体系。应用该体系对塔里木河下游进行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塔里木河下游植被覆盖结构以极低植被覆盖为主,占研究区... 基于GEE(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结合像元二分模型估算了植被覆盖度,并以此构建了地学信息图谱体系。应用该体系对塔里木河下游进行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塔里木河下游植被覆盖结构以极低植被覆盖为主,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0%以上;植被覆盖变化图谱中最明显的是极低植被覆盖与其他植被覆盖类型之间的转换,其次是低植被覆盖与其他植被覆盖类型之间的转换;植被覆盖涨落势图谱中涨势最大的分别是低植被覆盖和中植被覆盖,落势最大的是极低植被覆盖;植被覆盖变化模式图谱以稳定不变型为主,后期变化型占比大于前期变化型。整体来看,2000—2022年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逐渐改善,植被变化情况越来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地学信息图谱 时空变化 塔里木河下游 遥感
下载PDF
植被覆盖度对空间异质性度量的生物多样性评估的影响
14
作者 赵微 谭荣建 +1 位作者 王敬文 王立志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24年第1期88-93,共6页
植被覆盖度是植物群落覆盖地表状况的一个综合量化指标,植被是影响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基于空间异质性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利用遥感和GIS技术并综合生境、景观及干扰对空间异质性的描述来探索生物多样性丰富程度相对量的评估方法... 植被覆盖度是植物群落覆盖地表状况的一个综合量化指标,植被是影响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基于空间异质性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利用遥感和GIS技术并综合生境、景观及干扰对空间异质性的描述来探索生物多样性丰富程度相对量的评估方法对生物多样性空间格局进行评估,并分析植被覆盖度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生物多样性呈现明显的空间异质性格局,位于研究区东部、南部以及边界上的部分区域,且相对集中。植被覆盖度对生物多样性在一定值的范围内有显著提高作用,但当植被覆盖度超过这个范围后,植被覆盖度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变为缓慢,当植被覆盖度达到更高的值时,会抑制生物多样性;因此自然植被比例的高低是影响生物多样性空间格局的重要因素,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异质性 植被覆盖度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苏南运河植被覆盖度测算研究
15
作者 季俊杰 曹瑛 祁俊青 《江苏水利》 2024年第3期30-32,53,共4页
研究采用植被指数(NDVI)法,运用ArcGIS对苏南运河区域2022年5—9月MOD13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处理,测算和分析苏南运河植被覆盖度。同时运用无人机航拍结合Photoshop像素计算分析方法,对部分河段的植被覆盖度进行验证。研究成果可为苏南运... 研究采用植被指数(NDVI)法,运用ArcGIS对苏南运河区域2022年5—9月MOD13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处理,测算和分析苏南运河植被覆盖度。同时运用无人机航拍结合Photoshop像素计算分析方法,对部分河段的植被覆盖度进行验证。研究成果可为苏南运河健康评估、幸福河湖建设成效评估、生态修复、岸线开发利用等提供一定的参考,对于其他河道的植被覆盖度测算也具有参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NDVI PHOTOSHOP 苏南运河
下载PDF
西南地区2000-2020年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与影响因素分析
16
作者 刘雨亭 王磊 +1 位作者 李谢辉 郭蕾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4-276,共13页
西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区,也是生态脆弱和气候敏感区。本文基于MOD13A3的NDVI数据集,利用像元二分模型首先计算了西南五省市区2000-2020年西南整体和分省市区年、生长季和四季的平均植被覆盖度FVC(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 西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区,也是生态脆弱和气候敏感区。本文基于MOD13A3的NDVI数据集,利用像元二分模型首先计算了西南五省市区2000-2020年西南整体和分省市区年、生长季和四季的平均植被覆盖度FVC(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并对不同时间尺度的FVC进行了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然后利用ERA5的气温、 GPCP卫星降水和DEM等资料,对过去21年影响西南地区FVC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最后利用Hurst指数对FVC的未来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2000-2020年以来,西南地区东部FVC整体呈增加趋势,尤其在重庆和贵州增加最快,西藏地区总体呈下降趋势。(2)西南地区FVC在空间上总体呈现东高西低的特点,2000-2020年平均FVC为0.46,在年际空间变化上FVC的上升区域占西南地区总面积的43.9%,下降区域占53.5%。(3)降水对FVC起促进作用,气温在不同地区则表现出不同的影响。(4)人类活动对FVC的影响很大,对植被的促进、抑制和无影响区域分别占栅格百分比的40.4%、 47.6%和12.0%。(5)高程和不同时间尺度的FVC都显著相关,但都呈现出极显著的下降趋势;不同时间尺度的FVC随坡度增加都显著增加,但当坡度大于25°后FVC会逐渐减小;坡向对西南地区FVC的影响相较于坡度、高程和气候因子的影响并不显著。(6)未来西藏、西南地区东部的四川、云南和贵州交界处的FVC整体将呈增加趋势,而四川西部和横断山脉的大部分地区将呈减少趋势。研究结果能为西南地区生态保护方案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气候因子 地形因子 人类活动 HURST指数 西南地区
下载PDF
2000~2019年山西省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地形因素分析
17
作者 赵昕 武胜利 贺清智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0-249,共10页
【目的】探究山西省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地形因子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为该地区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年度NDVI数据、DEM影像,运用像元二分模型法、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并结合空间叠加分析,研究了2000~2019年山西... 【目的】探究山西省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地形因子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为该地区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年度NDVI数据、DEM影像,运用像元二分模型法、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并结合空间叠加分析,研究了2000~2019年山西省植被覆盖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结果】山西省植被覆盖度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自西北向东南呈现出由低到高再到低的趋势,其中植被覆盖度分布面积较高的有阳泉市、长治市和晋城市等,且2000~2019年植被覆盖度改善的面积要大于退化的面积;2000~2019年山西省植被覆盖度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增长速率为每年0.196%,由低覆盖、中低覆盖和中覆盖向中高覆盖和高覆盖转变;从地形因素来看,植被覆盖度受坡向的影响较小,但受坡度和高程的影响较大,随着坡度和高程的增加,植被覆盖度呈上升趋势。【结论】2000~2019年植被覆盖度整体表现增加的趋势,植被改善较好。植被覆盖度变化在坡度、高程地形条件下差异显著,在坡向地形条件下差异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时空变化 地形因素 山西省
下载PDF
黄河中下游伊洛河流域2002—2021年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18
作者 寇杰锋 杨超 +4 位作者 张莹莹 职露 张翔 彭定华 刘哲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1期89-96,共8页
【目的】探究黄河中下游伊洛河流域2002—2021年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基于2002、2007、2011、2016、2021年Landsat卫星数据,结合像元二分模型提取该流域植被覆盖度,利用变异系数和线性回归分析揭示植被覆盖度... 【目的】探究黄河中下游伊洛河流域2002—2021年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基于2002、2007、2011、2016、2021年Landsat卫星数据,结合像元二分模型提取该流域植被覆盖度,利用变异系数和线性回归分析揭示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规律,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2个方面分析流域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2002—2021年,流域西部、南部源头山区为高植被覆盖度地区,自西向东沿河道区域及中北部地区的植被覆盖度较低,东部为低植被覆盖度区域。流域高和较高覆盖度面积占比合计为65.29%,中等植被覆盖度占比为17.66%,较低、低覆盖度占比为17.05%。流域整体植被覆盖度较高,且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2002—2021年,植被覆盖度较为稳定的区域占比为44.14%,植被覆盖度有所改善的区域占比为32.25%,轻度退化区域占比为17.27%,明显退化区域占比为6.34%。自然因素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高程、气温、降水和坡度。植被覆盖度随高程、降水和坡度的增加而增加,随温度的增加而降低。人类活动的正向影响大于负面影响,是导致植被覆盖度逐渐增长的重要因素。【结论】伊洛河流域2002—2021年植被覆盖度较高,且呈逐渐增加趋势,高程、气温和降水是影响其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人类活动对其增加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洛河流域 植被覆盖度 时空变化 影响因素
下载PDF
2000—2020年北疆地区草地植被覆盖度和草地退化时空变化特征
19
作者 范君 颜安 +2 位作者 李靖言 卢前成 孙萌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2期178-188,共11页
以2000—2020年Landsat NDVI序列数据为数据源,利用时空分析及统计分析的方法,探讨了北疆地区草地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草地退化时空变化特征,并从气候和人类活动2方面对北疆地区草地退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草地植被覆... 以2000—2020年Landsat NDVI序列数据为数据源,利用时空分析及统计分析的方法,探讨了北疆地区草地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草地退化时空变化特征,并从气候和人类活动2方面对北疆地区草地退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草地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看,2000—2020年北疆地区草地植被覆盖度整体呈增加趋势;北疆地区北部生态系统更脆弱,易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北疆地区草地在阳坡草地植被覆盖度相对较高,草地植被覆盖度较高的区域主要位于地形位置指数较高、水热条件相对较好的山地,草地植被覆盖度较低的区域主要位于相对缺水、干旱的沙漠边缘等地区。从草地退化时空变化特征看,2000—2020年北疆地区各草地退化等级发生了明显的转移,主要表现为轻度退化、中度退化向未退化草地的转移及重度退化向轻度退化转移,表明北疆地区草地退化现象进一步好转。北疆地区草地退化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降水量是主要气候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satNDVI 草地植被覆盖度 草地退化 时空变化 北疆地区
下载PDF
基于GEE云平台的北京箭扣长城建设控制地带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分析
20
作者 蓝婧雯 潘剑彬 《北京建筑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88-96,共9页
长城沿线植被动态变化研究对长城本体保护以及长城遗址所处生态环境的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以北京箭扣长城建设控制地带为例,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调用2010-2021年Landsat遥感影像估算植被覆盖度,并借助地形和气象数据分析... 长城沿线植被动态变化研究对长城本体保护以及长城遗址所处生态环境的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以北京箭扣长城建设控制地带为例,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调用2010-2021年Landsat遥感影像估算植被覆盖度,并借助地形和气象数据分析研究区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与驱动力。结果表明:时间维度上,2010-2021年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呈波动上升趋势,变化率为0.025/10 a。2010-2016年和2016-2021年,植被覆盖度均呈增加趋势,但后一阶段增速减缓;空间维度上,2010-2021年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值呈现出南部及中部较低,北部较高的空间格局,以及非建设区的植被恢复高于限制建设区;驱动力上,各因子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表现为高程>气温>降水量>坡向,高程与气温的交互作用对植被覆盖度空间格局分布的影响力达到0.557。研究成果为长城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保护以及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箭扣长城 植被覆盖度 Google Earth Engine 时空变化 地理探测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