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10篇文章
< 1 2 1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UBE-LIF与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1
1
作者 刘贝 柳永明 +5 位作者 赵建栋 杨引君 李依奇 温发延 李岩 李振军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0-166,F0003,共8页
目的对比UBE-LIF(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technique with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技术行病灶清除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经典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LBS)的安全性及临... 目的对比UBE-LIF(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technique with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技术行病灶清除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经典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LBS)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甘肃省中医院脊柱骨科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32例LBS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式分为UBE-LIF组(n=15)和开放组(n=17)。记录并分析两组的一般资料、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病理HE染色;根据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3、6个月和1年的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变化,腰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患者临床恢复情况;影像学方法测量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腰椎前凸角(LL)和椎间隙高度(DH),并采用Suk分级标准评估椎间植骨融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且均未发生严重术后并发症。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节段、手术时间、术前ESR和CRP水平、术前VAS、JOA评分及ODI指数、术前LL和DH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UBE-LIF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开放组(P<0.001);术中取病变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均符合布氏杆菌病改变。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8个月。两组患者的术后各时间点VAS、JOA评分和O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其中两组在术后1周差异较为明显:UBE-LIF组VAS评分低于开放组(P<0.01),两组CRP均较术前升高且UBE-LIF组升高水平明显低于开放组(P<0.001),两组ESR较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其余各时间点两组间VAS、JOA评分和ODI指数、CRP及ES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影像学检查示,UBE-LIF组椎间植骨总体融合率为93.3%,开放组为9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6,P=0.884);两组LL和DH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1),两组手术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术式治疗LBS均安全有效;与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相比,UBE-LIF技术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具有术中视野清晰、出血量少、术后早期恢复更快、术后住院时间更短等优势,是一种可行的微创治疗LBS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微创 UBE UBE-LIF(ULIF)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 单侧双通道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下载PDF
后路寰枢椎侧块关节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疗效初探
2
作者 房跃坤 杨智麟 +9 位作者 李昊天 王伟舟 熊云宇 毕航川 刘源 王兵 董俊杰 杨晋 龚志强 陈凌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5-265,共11页
目的:探讨后路寰枢椎侧块关节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并与经口咽松解后路复位固定融合术进行疗效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8月我科采用后路寰枢椎侧块关节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术(23例,cage组... 目的:探讨后路寰枢椎侧块关节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并与经口咽松解后路复位固定融合术进行疗效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8月我科采用后路寰枢椎侧块关节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术(23例,cage组)与经口咽松解后路复位固定融合术(25例,对照组)治疗的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cage组男8例,女15例,年龄9~79岁(48.35±14.38岁);对照组男6例,女19例,年龄21~69岁(47.84±13.51岁)。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使用JOA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状态,测量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寰齿间距(atlantodental interval,ADI)、齿状突顶点距离Chamberlain线的垂直距离(vertical distance from odon to idprocess to Chamberlain′s line,DOCL)、延髓颈髓角(cervicomedullary angle,CMA)、斜坡枢椎角(clivus-axial angle,CAA),评估寰枢椎复位情况。评估侧块关节cage及后方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内固定位置良好,减压充分复位满意,症状均明显缓解,未出现椎动脉损伤和脊髓损伤加重。cage组手术时间133.04±34.04min、术中出血量119.13±54.77mL、住院时间14.74±6.10d,均明显短于或少于对照组(253.20±53.98min、181.20±45.40mL、23.96±5.47d)。cage组术前JOA、ADI、DOCL、CMA、CAA分别为6.33±1.13分、7.31±3.05mm、9.47±3.32mm、122.89°±12.58°、122.02°±12.50°,术后分别为13.04±2.17分、2.18±0.67mm、0.89±1.00mm、148.81°±5.43°、146.70°±9.32°,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4.89±1.17分、2.09±0.69mm、0.83±0.86mm、149.10°±5.11°、146.89°±8.95°;对照组术前JOA、ADI、DOCL、CMA、CAA分别为6.76±1.21分、7.70±0.97mm、10.56±1.99mm、121.53°±4.87°、123.77°±8.95°,术后分别为13.26±1.32分、1.89±0.50mm、1.13±1.08mm、151.40°±6.15°、149.86°±5.58°,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5.02±0.88分、1.87±0.44mm、0.87±1.39mm、149.48°±4.06°、149.94°±6.61°,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JOA、ADI、DOCL、CMA及CAA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JOA评分与末次随访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但ADI、DOCL、CMA及CAA无统计学差异(P>0.05)。cage组仅1例切口感染;对照组3例切口感染(口咽2例,后路1例),1例脑脊液漏。两组随访期间内固定在位稳定,末次随访植骨均达到骨性融合,cage组关节间隙高度无丢失。结论:难复性寰枢椎脱位采用后路寰枢椎侧块关节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与经口咽松解后路复位固定融合术相比疗效相当,但增加了植骨融合位点,能更有效融合,避免了经口手术,减少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脱位 后路 侧块关节 植骨融合 融合
原文传递
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跳跃性脊柱结核的疗效分析
3
作者 麦威拉呢·木合塔尔 高书涛 +3 位作者 胡宇坤 依力达尔·塞达合买提 盛伟斌 甫拉提·买买提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1-169,共9页
目的:总结跳跃性脊柱结核的临床特点,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跳跃性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22年5月我院手术治疗的31例跳跃性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患者男18例,女13例,年龄49.5±2... 目的:总结跳跃性脊柱结核的临床特点,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跳跃性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22年5月我院手术治疗的31例跳跃性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患者男18例,女13例,年龄49.5±27.5岁。其中2处病灶24例,3处病灶7例。对每例患者明确责任椎,确定手术病灶、融合节段、内固定方式,以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随访29.7±14.7个月(15~85个月)。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记录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前和术后1个月、3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的红细胞沉降(ESR)和C-反应蛋白(CRP);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前及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病灶后凸Cobb角;记录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末次随访时采用Bridwell骨愈合标准分级以评估术后结核活动性、症状改善、畸形矫正及骨愈合。结果:31例患者中20例(65.4%)只有1处病灶出现临床症状,23例(74.2%)以疼痛为主诉入院,15例(48.4%)在病程中只有疼痛症状,而11例(35.5%)只有1处病灶出现疼痛症状,18例(58.1%)患者初诊时至少有1处病灶漏诊。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280.0±52.2min(165~330min),失血量567.7±332.0mL(150~1000mL)。术后出现脑脊液漏4例,切口感染3例,经对症处理后痊愈;所有结核病灶均治愈,未出现复发。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1年、末次随访时ESR为41.5±26.3mm/h、16.3±13.4mm/h、12.5±6.3mm/h、11.4±5.2mm/h、9.2±3.1mm/h;CRP为32.8±23.2mg/L、7.3±5.6mg/L、6.2±4.1mg/L、5.1±3.7mg/L、2.8±2.3mg/L;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1年、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6.4±2.4分、2.4±1.7分、2.3±1.3分、1.6±0.9分、0.9±0.7分、0.4±0.3分。术后各个时间点CRP、ESR、VAS评分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术前Cobb角25.7°±4.9°,术后1周15.4°±2.1°,末次随访时17.1°±2.3°,术后均较术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10例存在术前神经功能损伤患者,末次随访时1例术前A级患者恢复至C级;4例术前B级患者1例恢复至C级,3例恢复至D级;5例术前C级患者2例恢复至D级,3例恢复至E级;术后6~12个月42处植骨病灶均获得骨融合,末次随访时34处病灶BridwellⅠ级愈合,8处病灶BridwellⅡ级融合。结论:对跳跃性脊柱结核患者,明确责任椎及各处病灶病变特点,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安全且高效,能得到满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跳跃性 个体化治疗 植骨融合内固定 手术疗效
原文传递
椎间孔镜下腰椎椎间植骨融合术和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比较
4
作者 李勇奇 罗瑞 +8 位作者 汪少波 金勇 王健 吴宏梓 王顺 袁峰 赵建新 白宗彪 廖燚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24年第3期273-277,共5页
目的比较椎间孔镜下腰椎椎间植骨融合术(Endo-LIF)和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间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符合标准的腰椎退行性疾病病人60例,根据手... 目的比较椎间孔镜下腰椎椎间植骨融合术(Endo-LIF)和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间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符合标准的腰椎退行性疾病病人60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Endo-LIF组30例和MIS-TLIF组30例。收集病人围手术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椎体间融合率,并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3、12个月采用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病人的临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2组病人年龄、性别、临床诊断、融合节段、随访时间等基线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ndo-LIF组病人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平均住院时间均少于MIS-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术后3、12个月,2组病人VAS评分(腰背部、腿部)、ODI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Endo-LIF组腰背部VAS评分明显低于MIS-TLIF组;术后3个月,Endo-LIF组腿部VAS评分、ODI和JOA评分较MIS-TLIF组更低(P<0.05)。2组病人椎体融合率、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ndo-LIF技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临床疗效良好,且安全微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孔镜下腰椎椎间植骨融合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 腰椎退行性疾病
下载PDF
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外支架治疗晚期腕关节结核疗效观察
5
作者 胡艺彬 费骏 +2 位作者 胡德新 陈根君 胡金平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1期51-56,共6页
目的:观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外固定架治疗腕关节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10月至2019年5月,采用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外固定术治疗25例晚期腕关节结核患者,男14例,女11例;年龄40~74 (60.72±8.45)岁;病程5~24 (11.52±7.... 目的:观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外固定架治疗腕关节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10月至2019年5月,采用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外固定术治疗25例晚期腕关节结核患者,男14例,女11例;年龄40~74 (60.72±8.45)岁;病程5~24 (11.52±7.61)个月;左腕结核11例,右腕结核14例,合并窦道形成者5例。术后继续规律抗结核,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ual analogue scale,VAS)、炎症指标、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上肢功能评分(disabilities of the arm,shoulder and hand,DASH)。结果:25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36(19.7±6.3)个月,末次随访患者切口愈合可,均无结核、感染复发。术前1周与术后3个月VAS分别为(5.16±1.14)、(1.68±0.80)分,红细胞沉降率(en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分别为(44.20±20.56)、(14.44±1.14) mm·h^(-1),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为(12.37±7.95)、(4.30±3.37) mg·L^(-1),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1周与术后1年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21.32±3.44)、(14.96±1.37)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ASH由术前1周的(70.52±7.95)分,提高至术后1年的(28.84±2.30)分(P<0.01)。末次随访所有患者结核病无复发。结论:采用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外固定术治疗腕关节结核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腕关节 结核 外固定 植骨融合
下载PDF
单侧双通道内镜下腰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的临床研究
6
作者 胡波 陈萍 +6 位作者 陆文杰 李思云 李耀华 周湘桂 刘虹 陈华龙 谢非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2期32-35,共4页
目的:探究单侧双通道内镜(UBE)下腰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DLS)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3年1月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60例DLS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即对照组(n=30)、观察组(n=30)。对照组... 目的:探究单侧双通道内镜(UBE)下腰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DLS)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3年1月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60例DLS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即对照组(n=30)、观察组(n=30)。对照组进行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接受UBE下腰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炎症指标[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C反应蛋白(CRP)];随访3个月,比较椎间融合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椎间融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7 d、1个月,两组VAS评分逐渐下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d,两组WBC、NE、CRP水平均有所升高,但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BE下腰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用于DLS患者中,可减少出血量,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感及炎症反应程度,提高椎间融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腰椎滑脱 单侧双通道内镜 腰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疼痛度
下载PDF
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的效果
7
作者 高志祥 王红强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10期23-26,共4页
目的:分析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的效果。方法:将2021年1—12月河南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纳入本次研究,以治疗术式不同分为减压组(常规椎管减压术治疗,n=40)和植骨组(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 目的:分析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的效果。方法:将2021年1—12月河南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纳入本次研究,以治疗术式不同分为减压组(常规椎管减压术治疗,n=40)和植骨组(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n=40)。对比分析两组手术疗效、脊柱影像学表现及治疗前后脊柱功能[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生活质量[健康调查量表36(SF-36)]。结果:植骨组优良率高于减压组,卧床时长、骨折端愈合时长短于减压组,康复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减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椎管侵占率、椎体压缩率及Cobb角、ODI评分较治疗前降低,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线高度、椎体后缘高度、SF-36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植骨组优于减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可加快术后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恢复脊柱功能,纠正脊柱参数,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脊柱侧弯 椎管减压术 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传统后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近期疗效比较
8
作者 杜壮文 欧阳帆 +1 位作者 王恩梁 曾繁宽 《临床外科杂志》 2024年第3期310-313,共4页
目的 比较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传统后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近期疗效。方法 我院2018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病人100例,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 目的 比较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传统后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近期疗效。方法 我院2018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病人100例,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后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围术期相关指标、腰椎功能、疼痛程度、骨代谢指标及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观察组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BGP)、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观察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学会腰痛疾患评定表(JOA)评分高于对照组,视觉疼痛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对病人创伤更小,利于恢复,安全性更高,治疗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 后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原文传递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研究
9
作者 徐小平 赵刘军 《浙江创伤外科》 2024年第1期77-80,共4页
目的研究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CDF)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5月至2022年4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0例CSM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30例)患者采取常规开放手术治疗,研究组(30例)给予A... 目的研究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CDF)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5月至2022年4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0例CSM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30例)患者采取常规开放手术治疗,研究组(30例)给予ACDF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疼痛程度、脊髓功能、矢状位参数、并发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较对照组少(P<0.05)。研究组术后7 d时VAS评分较对照组低,而JOA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研究组术后6个月时,C_(2-7)Cobb、SCobb角较对照组大,C_(2-7)SVA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3.33%)低于对照组(26.67%)(P<0.05)。结论ACDF治疗CSM有快捷、对患者损害小、并发症少的优点,可减轻疼痛,促进脊髓功能恢复及矢状位参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 矢状位参数
下载PDF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效果
10
作者 赵东升 张伟超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3期80-82,86,共4页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CD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至2022年12月该院收治的80例CS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颈前路椎间盘...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CD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至2022年12月该院收治的80例CS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颈前路椎间盘摘除融合术治疗,研究组给予ACDF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水平,手术前后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腰椎功能[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融合节段Cobb角、椎间高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术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两组JOA评分均高于术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融合节段Cobb角、椎间高度均高于术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DF治疗CSM患者可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VAS评分,提高腰椎功能评分、融合节段Cobb角和椎间高度,其效果优于颈前路椎间盘摘除融合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 颈前路椎间盘摘除融合 疼痛程度 腰椎功能 并发症
下载PDF
显微镜下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与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患者的效果对比
11
作者 刘剑军 熊建卫 +1 位作者 鄢义云 刘毅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3年第15期34-39,共6页
目的:观察显微镜下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CDF)与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ACCF)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患者的效果。方法:将丰城市人民医院骨科2020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118例多节段脊椎病患者纳入研究,以简单随机化法分为观察... 目的:观察显微镜下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CDF)与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ACCF)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患者的效果。方法:将丰城市人民医院骨科2020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118例多节段脊椎病患者纳入研究,以简单随机化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9例。对照组采取ACCF治疗,观察组采取显微镜下ACDF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神经功能、颈椎疼痛程度、颈椎曲度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较对照组均更短,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更少(P<0.05);两组术前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分及颈椎曲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JOA评分高于对照组,且JOA改善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颈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颈椎曲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08%,低于对照组的16.95%(P<0.05)。结论:与ACCF术比较,显微镜下ACDF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患者更有利于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改善神经功能,缓解患者颈椎疼痛,调节颈椎曲度,且术后并发症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节段颈椎病 显微镜下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 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
下载PDF
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许广达 《智慧健康》 2023年第16期109-112,共4页
目的在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中探讨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计算机及相关软件对所有的患者进行编号并分组。其中接受常规手术治疗的35例患... 目的在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中探讨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计算机及相关软件对所有的患者进行编号并分组。其中接受常规手术治疗的35例患者归为参照组,另外35例患者治疗过程中采用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视为研究组。对两组治疗期间的情况进行详细观察与记录,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研究组较参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治疗后Cobb角、JOA评分、VAS评分,优势较大的小组为研究组,两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治疗前两组无论是生理功能、躯体疼痛,还是社会功能和健康状况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均发生改善,其中研究组改善效果更佳,比参照组存在优势(P<0.05)。结论针对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临床采用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进行治疗,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其疼痛,同时还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有良好作用,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脊柱侧弯 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治疗效果
下载PDF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管狭窄患者颈椎挥鞭样损伤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1
13
作者 章凯 蔡凯文 +4 位作者 罗科锋 卢斌 张威 陆继业 蒋国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41-447,共7页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因颈椎间盘突出致颈椎管狭窄患者遭受颈椎挥鞭样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行颈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50例颈椎挥鞭样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因颈椎间盘突出致颈椎管狭窄患者遭受颈椎挥鞭样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行颈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50例颈椎挥鞭样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35~75岁(53.6±13.6岁)。根据术前颈椎MRI T2加权相中矢状位上目标节段纤维性椎管最小矢状径分为狭窄组(最小矢状径≤13mm,32例)和非狭窄组(最小矢状径>13mm,18例),两组间年龄及性别无统计学差异。狭窄组随访25.6±7.4个月,非狭窄组27.4±8.3个月,两组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ASIA评分的总分、感觉评分、运动评分,计算术后1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的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改善率和末次随访时的手术改善率,记录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ASIA评分总分,每组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增加(P<0.05);术前和术后1个月时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SIA上肢运动评分,每组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增加(P<0.05),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SIA下肢运动评分,每组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增加(P<0.05),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IA感觉评分,每组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增加(P<0.05);术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JOA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明显改善(P<0.05)。术后1个月狭窄组与非狭窄组JOA评分改善率分别为37.3%和55.9%,术后1年分别为61.3%和73.6%,末次随访分别为77.3%和91.1%,上述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狭窄组手术改善率为88%(28/32),非狭窄组为(94%)(17/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出现4例颈部轴性疼痛;狭窄组13例、非狭窄组11例术后出现吞咽疼痛或吞咽异物感,行对症治疗后改善;狭窄组出现1例椎前血肿和2例C5神经根麻痹,经神经营养、消肿等对症治疗后好转。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或摔倒等意外突发事件。结论: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颈椎挥鞭样损伤患者能够获得满意的疗效,但外伤前合并有颈椎间盘突出致颈椎管狭窄的患者术后短期疗效相对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脊髓损伤 颈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颈椎间盘突出 挥鞭样损伤 颈椎椎管狭窄
原文传递
微创经椎间盘镜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Ⅰ、Ⅱ度退变性腰椎滑脱腰椎-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影响分析
14
作者 刘宁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6期0068-0070,共3页
探究微创经椎间盘镜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Ⅰ、Ⅱ度退变性腰椎滑脱腰椎-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7月-2021年10月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Ⅰ、Ⅱ度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按机数字表法分类,观察组和对照组... 探究微创经椎间盘镜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Ⅰ、Ⅱ度退变性腰椎滑脱腰椎-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7月-2021年10月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Ⅰ、Ⅱ度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按机数字表法分类,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手术,观察组采用微创经椎间盘镜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滑脱度(SP)、腰骶角(LSA)、骨盆入射角(PI)、骶骨水平角(SS)、骨盆倾斜角(PT)、腰椎前凸角(LL)、滑脱角(SA)、腰1垂线与骶1的距离(LASD的差异。结果 术前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术后,两组SP、LL、SA和LS-AD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I、SS、PT和LSA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滑脱复位率分别为(63±23)%和(5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LL、△SA分别为(-3.2+6.9)°和(-2.2+5.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0.9+10.2)°和(2.3+5.5)°(P<0.05);观察组的△LASD(4+10)mm,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10)mm(P<0.05)。结论 微创经椎间盘镜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较传统开放手术在减小LL和SA方面,微创手术效果更为显著;在滑脱复位方面,传统开放手术的滑脱复位率高于微创手术,且传统开放手术可明显减小LSAD,改善脊柱-骨盆矢状位力线平衡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经椎间盘镜 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Ⅰ、Ⅱ 度退变性腰椎滑脱 腰椎-盆矢状位参数
下载PDF
腰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中椎间植入自体骨与同种异体骨临床对比观察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仁赞 李锐 +1 位作者 曹海营 李哲 《山东医药》 CAS 2023年第21期64-67,共4页
目的 对比观察腰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BS)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中椎间植入自体骨与同种异体骨的临床疗效。方法 腰椎BS患者45例,均接受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根据椎间植骨材料的不同分为自体骨组(25例)和异体骨组... 目的 对比观察腰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BS)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中椎间植入自体骨与同种异体骨的临床疗效。方法 腰椎BS患者45例,均接受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根据椎间植骨材料的不同分为自体骨组(25例)和异体骨组(20例)。收集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围术期相关指标。术前、术后3个月复查时、末次随访时检测感染相关指标,包括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术前、末次随访时测算患者的腰椎功能恢复情况及整体生活质量,包括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JOA评分。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采用Bridwell分级评价患者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异体骨组患者手术时间低于自体骨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ESR、C-反应蛋白水平均低于术前(P均<0.05),但同一时间点两组间ESR、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DI均低于术前(P均<0.05),JOA评分均高于术前(P均<0.05);但同一时间点两组间VAS评分、ODI、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3个月时,自体骨组患者植骨融合11例,异体骨组患者植骨融合3例,两组相比,P<0.05。术后6个月时,自体骨组患者植骨融合20例,异体骨组患者植骨融合12例,两组相比,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植骨均融合。结论 腰椎BS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中椎间植入自体骨与同种异体骨的临床疗效相当,同种异体骨可以作为自体骨理想的替代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脊柱融合 椎间入物 自体 同种异体 布鲁杆菌病
下载PDF
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胡克正 汪明星 +3 位作者 邹士东 陈山成 孙永杰 池玉磊 《中外医疗》 2023年第11期82-85,90,共5页
目的探讨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及治疗效果。方法便利选取2021年1月—2022年6月在单县中心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8例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 目的探讨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及治疗效果。方法便利选取2021年1月—2022年6月在单县中心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8例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4例。对照组接受椎管减压术治疗,研究组接受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总体疗效、腰椎功能评分、疼痛评分、Cobb角改善情况、生活质量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12%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14,P<0.05);研究组JOA量表总分为(25.85±2.58)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49,P<0.05);研究组VAS评分(2.87±0.76)分低于对照组,Cobb角(11.76±1.19)°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25、17.557,P<0.05);研究组SF-36量表中认知功能、躯体功能、情感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13、4.481、4.410、3.918、3.373,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94%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10,P<0.05)。结论对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采取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效果显著,可改善Cobb角,提高脊柱功能,减轻术后疼痛程度,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脊柱侧弯 椎管减压术 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COBB角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快速康复理念结合五点式腰背肌长期锻炼干预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患者价值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玥 《罕少疾病杂志》 2023年第1期75-76,91,共3页
目的分析快速康复理念结合五点式腰背肌长期锻炼对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随机数字表法将笔者医院2019年3月至2020年8月76例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行快速康复护理结合五点式腰背肌长期... 目的分析快速康复理念结合五点式腰背肌长期锻炼对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随机数字表法将笔者医院2019年3月至2020年8月76例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行快速康复护理结合五点式腰背肌长期锻炼,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记录两组围术期指标(排气时间、离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以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为观察时间点,记录腰椎影像指标(腰椎生理前凸角、椎间隙高度)、多裂肌面积变化,以ODI、VAS评分评估疼痛;观察血液流变直白哦(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黏度),评估腰椎功能改善情况和护理满意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排气时间、离床活动时间更早,住院时间更短;术后3个月、6个月时两组腰椎生理前凸角、椎间隙高度改善(P<0.05)但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3个月、6个月观察组多裂肌面积更大,ODI、VAS分值更低,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黏度更低,P<0.05;观察组腰椎功能改善总有效率(92.11%)和护理满意率(94.74%)更高,P<0.05。结论快速康复理护理合五点式腰背肌长期锻炼干预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患者,能促进术后短期与长期恢复,缓解疼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肌腱和腰椎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康复 五点式腰背肌锻炼 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 疼痛
下载PDF
后路松解复位侧块关节植骨融合枕颈内固定术治疗颅底凹陷合并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疗效分析
18
作者 高书涛 徐韬 +6 位作者 买尔旦·买买提 郭海龙 甫拉提·买买提 盛军 荀传辉 王婷 盛伟斌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865-871,共7页
目的:探讨后路松解复位侧块关节植骨融合枕颈内固定术治疗颅底凹陷症合并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20年1月于我院行后路松解复位侧块关节植骨融合枕颈内固定术治疗颅底凹陷症合并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 目的:探讨后路松解复位侧块关节植骨融合枕颈内固定术治疗颅底凹陷症合并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20年1月于我院行后路松解复位侧块关节植骨融合枕颈内固定术治疗颅底凹陷症合并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的资料,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37.4±13.9岁(13~69岁),随访时间为54.7±29.4个月(25~131个月)。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分别通过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患者的疼痛和神经功能情况。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在颈椎正中矢状位CT上测量寰齿前间距(atlantodental interval,ADI)、齿突尖至Chamberlain线的距离(distance of the top of odontoid to Chamberlain′s line,DOCL),在颈椎MRI上测量延髓脊髓角(cervico-medullary angle,CMA)。通过CT评估植骨融合情况,记录术后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136.1±29.0min(95~210min),出血量为189.7±85.0mL(100~455mL)。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6.06±1.21分、2.35±0.76分、1.24±0.81分、1.12±0.90分,JOA评分分别为9.26±2.24分、14.05±2.01分、15.05±1.57、15.16±1.42分;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1周、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和JOA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影像学方面,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ADI分别为9.63±1.93mm、1.21±1.10mm、1.16±1.09mm、1.26±1.02mm,DOCL分别为11.47±3.93mm、2.53±3.30mm、2.32±3.20mm、2.26±2.73mm,CMA分别为114.31°±11.00°、144.16°±9.33°、145.31°±8.83、143.42°±9.12°;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1周、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ADI、DOCL和CMA均显著性改善(F=41.05,P<0.001)。所有患者均实现骨性融合,融合时间为10.3±2.7个月(5~15个月)。术后发生并发症2例(脑脊液漏1例,切口深部组织感染1例),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后均治愈。结论:后路松解复位侧块关节植骨融合枕颈内固定术是治疗颅底凹陷症合并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凹陷症 难复性寰枢椎脱位 椎间融合 侧块关节植骨融合
原文传递
上颈段植骨融合方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文军 李磊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90-391,共2页
上颈段植骨融合术是治疗枕颈部或寰枢椎失稳的一种永久性稳定措施。分为枕颈融合及寰枢椎融合两类。由于上颈段的高活动性,使得该部位的植骨融合更显困难,选择合理、牢靠的内固定方式可提供融合术后的即刻和永久稳定性,有利于提高植... 上颈段植骨融合术是治疗枕颈部或寰枢椎失稳的一种永久性稳定措施。分为枕颈融合及寰枢椎融合两类。由于上颈段的高活动性,使得该部位的植骨融合更显困难,选择合理、牢靠的内固定方式可提供融合术后的即刻和永久稳定性,有利于提高植骨融合率,而选用合适的植骨方式是提高融合率的前提,但目前无论是枕颈部还是寰枢椎植骨融合都存在诸于选取和制作植骨块不规范、植骨床不合格、附加内外固定器械稳定性不足和导致假关节形成等问题,尽管文献报道的植骨融合率都比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骨融合 上颈段 融合方式 植骨融合 寰枢椎植骨融合 寰枢椎失稳 寰枢椎融合 内固定方式
原文传递
全椎板切除减压与保留椎板减压联合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
20
作者 马烽烽 陈丹华 葛许锋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3年第15期65-68,共4页
目的探讨全椎板切除减压与保留椎板减压分别联合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9月南通瑞慈医院收治的1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考组及试验组,每组各80例。参考组采用全椎... 目的探讨全椎板切除减压与保留椎板减压分别联合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9月南通瑞慈医院收治的1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考组及试验组,每组各80例。参考组采用全椎板切除减压配合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试验组采用保留椎板减压联合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疼痛评分和腰椎功能以及并发症总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参考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VAS、ODI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试验组低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椎板切除减压配合植骨融合内固定与保留椎板减压联合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相当,但保留椎板植骨融合治疗能够缓解患腰腿疼痛和促进组织功能恢复,减少手术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低,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椎板切除 腰椎间盘突出症 保留椎板 疼痛 植骨融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