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0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入路胸腰椎肿瘤全椎体切除术围手术期护理分析
1
作者 陈从 郑艳 +1 位作者 田凤娟 张敏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24年第1期105-107,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于后入路胸腰椎肿瘤全椎体切除术患者的适宜护理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8例需行全椎体切除术治疗的胸腰椎巨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均分为综合护理组和常规护... 目的探讨应用于后入路胸腰椎肿瘤全椎体切除术患者的适宜护理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8例需行全椎体切除术治疗的胸腰椎巨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均分为综合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2组,每组29例,并对比分析综合护理和常规护理对患者术后疼痛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结果综合护理组患者术后7 d、3个月、6个月视觉模拟评分均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9.269,P<0.001;t=7.850,P=0.001;t=2.195,P=0.032)。综合护理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3.10%)优于常规护理组(62.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256,P<0.001)。结论针对胸腰椎巨大肿瘤患者进行后入路全椎体切除术后,采用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术后疼痛,提高患者满意度,具有很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 脊柱肿瘤 后路全椎体切除 围手术期 综合护理
下载PDF
胸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半椎体切除术治疗低龄半椎体先天性脊柱侧弯置钉情况及疗效观察
2
作者 郭旭朝 巩婧 +6 位作者 赵硕 刘俊行 吴明 纪镶倩 毛子微 周晓康 孟钊 《山东医药》 CAS 2023年第20期1-5,共5页
目的 观察胸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半椎体切除术治疗低龄儿童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弯的置钉情况及临床疗效。方法 低龄半椎体先天性脊柱侧弯患儿19例,男11例、女8例,年龄1~9岁。采用脊柱后正中入路,行椎弓根螺钉固定、半椎体切除及... 目的 观察胸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半椎体切除术治疗低龄儿童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弯的置钉情况及临床疗效。方法 低龄半椎体先天性脊柱侧弯患儿19例,男11例、女8例,年龄1~9岁。采用脊柱后正中入路,行椎弓根螺钉固定、半椎体切除及植骨融合术。椎弓根螺钉的固定节段为T_(1)~L_(5),术中根据C臂定位结合解剖标志徒手置入椎弓根螺钉。根据椎弓根螺钉穿透椎体(包括椎弓根)骨皮质内侧、外侧或前侧的距离进行分级,记录置钉情况。分别于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经脊柱X线片测量冠状面参数(总侧凸角、节段性侧凸角、头侧代偿弯、尾侧代偿弯、顶椎偏距、冠状面平衡)和矢状面参数(胸后凸、腰前凸、节段性后凸、矢状面平衡),评价临床疗效,同时记录术中或术后椎弓根螺钉置入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本组患儿手术时间(253±55)min,出血量(239±85)mL。切除单个半椎体9例,2个半椎体2例。共置入椎弓根螺钉120枚,准确置钉103枚(85.8%),异常置钉17枚(14.2%),胸椎区域异常置钉率高于腰椎区域(P<0.01)。患儿术后冠状面总侧凸角、节段性侧凸角、头侧代偿弯、尾侧代偿弯及矢状面节段性后凸较术前降低(P均<0.01),术后即刻矫正率分别为78.8%、76.6%、62.9%、71.7%、68.2%,冠状面总侧凸角、节段性侧凸角、尾侧代偿弯及矢状面节段性后凸末次随访时少量丢失,头侧代偿弯矫正0.2°±1.0°;术后顶椎偏距、冠状面平衡、和矢状面平衡较术前缩小(P均<0.01)。术中及术后随访未出现神经系统相关并发症,未发生椎弓根螺钉置入相关并发症。结论 胸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半椎体切除术治疗低龄半椎体先天性脊柱侧弯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椎弓根螺钉置入相关并发症较少。但胸椎区域错误置钉的发生率高于腰椎,需要注意风险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弓根螺钉 弓根螺钉固定术 椎体切除 植骨融合术
下载PDF
脊柱肿瘤全椎体切除术后钛网下沉原因及预防
3
作者 刘卓澔 张琨 冯毅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23年第4期221-223,246,共4页
全椎体切除术(TES)是一种完整切除椎体及其附件肿瘤的外科技术,手术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切除肿瘤,减轻神经压迫并重建脊柱的稳定性。术后出现的钛网下沉是TES围术期常见的并发症。钛网下沉常导致内固定物松动及形成假关节、椎体间距缩短、... 全椎体切除术(TES)是一种完整切除椎体及其附件肿瘤的外科技术,手术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切除肿瘤,减轻神经压迫并重建脊柱的稳定性。术后出现的钛网下沉是TES围术期常见的并发症。钛网下沉常导致内固定物松动及形成假关节、椎体间距缩短、脊柱曲度异常、椎间孔空间体积减小,严重的钛网下沉会刺激神经根,甚至导致内固定物断裂,以致手术失败。该文就TES术后钛网下沉的原因及预防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网下沉 脊柱肿瘤 椎体切除
下载PDF
早期半椎体切除Apofix椎板钩加压固定治疗小儿完全分节型半椎体畸形 被引量:4
4
作者 熊斌 任德胜 +1 位作者 吴欣乐 易申德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1期1620-1622,共3页
[目的]介绍早期半椎体切除Apofix椎板钩加压固定治疗小儿完全分节型半椎体畸形的手术方法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对5例先天性完全分节型半椎体畸形患儿的治疗经过及结果进行回顾性随诊分析。[结果]5例半椎体均切除充分,术后侧... [目的]介绍早期半椎体切除Apofix椎板钩加压固定治疗小儿完全分节型半椎体畸形的手术方法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对5例先天性完全分节型半椎体畸形患儿的治疗经过及结果进行回顾性随诊分析。[结果]5例半椎体均切除充分,术后侧凸和后凸Cobbs角较术前平均减少12.5°。随访8个月~2a6个月,侧凸和后凸畸形矫正满意。[结论]早期半椎体切除并Apofix椎板钩加压固定是治疗小儿非对称性完全分节型半椎体畸形简单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脊柱畸形/半 椎体切除 Apofix装置 APOFIX板钩 畸形 椎体切除 固定治疗 加压固定 小儿 早期
下载PDF
前路一期病变椎体切除并重建治疗胸腰椎结核并后凸畸形 被引量:25
5
作者 唐焕章 徐皓 +4 位作者 符臣学 张朝春 钟继平 林松庆 陈宗雄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3期208-211,共4页
目的:观察前路一期病变椎体切除、人工椎体或钛网融合器植骨替代、椎体钉板或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连续两个及以上节段胸腰椎结核并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34例病变累及连续两个及两个以上椎节的胸腰椎结核患者,术前后凸Cobb角27.8° ̄... 目的:观察前路一期病变椎体切除、人工椎体或钛网融合器植骨替代、椎体钉板或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连续两个及以上节段胸腰椎结核并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34例病变累及连续两个及两个以上椎节的胸腰椎结核患者,术前后凸Cobb角27.8° ̄65.4°(38.6°±10.3°),一期行前路病变椎体切除,椎间撬拔撑开复位,人工椎体或钛网融合器植骨替代,辅以椎体钉板或钉棒系统短节段邻近椎节内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术后均给予短疗程化疗。观察术后局部疼痛缓解、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后凸畸形矫正及脊柱稳定性情况。结果:患者术后局部疼痛缓解,术前伴有脊髓神经损伤的12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影像学检查示脊柱内固定物位置良好,椎体序列恢复良好,椎间高度恢复。后凸Cobb角矫正至2.1° ̄14.2°(7.5°±8.3°),平均矫正31.2°±8.5°。随访18 ̄54个月,平均35个月。末次随访时后凸矫正度丢失4.3°±3.8°,均无结核复发。结论:连续两个及两个以上节段的胸腰椎结核采用前路一期行病变椎体切除有利于病灶彻底清除,减少复发;也有利于椎管彻底减压。前路椎体替代、植骨内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可更好地纠正和预防脊柱后凸畸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胸腰后凸畸形 重建 内同定 胸腰结核 前路一期病变椎体切除
原文传递
后路半椎体切除器械矫正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 被引量:16
6
作者 詹世强 王义生 +2 位作者 马元琛 柯雨洪 林秉涛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68-171,共4页
[目的]探讨后路半椎体切除、器械矫正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7月~2006年12月,后路半椎体切除、器械矫正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39例,男22例,女17例;平均年龄8.3岁(3~15岁)。完全分节性半椎体30例,部分分... [目的]探讨后路半椎体切除、器械矫正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7月~2006年12月,后路半椎体切除、器械矫正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39例,男22例,女17例;平均年龄8.3岁(3~15岁)。完全分节性半椎体30例,部分分节性半椎体9例。内固定器械包括ISOLA16例、CD-Horizon10例、MOSS-Miami10例、TSRH3例。术前后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片,观察手术前后侧凸的矫正率及躯干平衡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4.5年,平均2.8年,术前冠状面Cobb’s角平均48°,术后13°,末次随访平均13.2°,平均矫正率70.2%。矢状面Cobb’s角术前平均39°,术后12.1°,末次随访12.7°,平均矫正率68.7%。所有患儿植骨融合牢固,躯干平衡良好。无神经系统并发症,无植入物折断及松动、无感染等并发症,1例出现曲轴现象。[结论]后路半椎体切除、器械矫正内固定对先天性脊柱侧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矫治方法。先天性脊柱侧凸应提倡早期手术矫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脊柱侧凸 畸形 椎体切除 器械内固定
下载PDF
半椎体切除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 被引量:25
7
作者 邹德威 吴继功 +7 位作者 马华松 周雪峰 谭荣 刘玉曾 张乐乐 陈晓明 鲍磊 张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3期191-195,共5页
目的:探讨合并有半椎体畸形的脊柱侧后凸患者的手术矫正策略和方法,并对手术矫正效果进行评估。方法:2005年1月至2007年5月,共收治合并半椎体畸形的脊柱侧后凸患者25例,男13例,女12例,平均年龄12.2岁。侧凸Cobb角平均84.6°(28°... 目的:探讨合并有半椎体畸形的脊柱侧后凸患者的手术矫正策略和方法,并对手术矫正效果进行评估。方法:2005年1月至2007年5月,共收治合并半椎体畸形的脊柱侧后凸患者25例,男13例,女12例,平均年龄12.2岁。侧凸Cobb角平均84.6°(28°~150°),后凸平均68°(47°~125°)。切除的半椎体最高T3,最低S1。对合并有前凸、半椎体凸向腹侧的2例患者采用前路半椎体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固定术;对于单纯的半椎体、代偿弯无结构性弯曲的9例患者行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对于半椎体同时合并结构性代偿弯、Risser征大于Ⅱ级的11例患者行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长节段矫形代偿弯固定融合术;对于有半椎体畸形同时代偿弯为结构性弯曲、Risser征小于Ⅱ级未发育成熟的3例患儿行后路半椎体切除固定,在代偿弯性结构性弯则用带有可以调节的"生长阀"固定。结果:手术时间3.5~6.5h,平均4.5h;术中出血300~2100ml,平均850ml。术后出现单侧下肢麻木者1例,1周后完全缓解,无其他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侧凸平均38.3°(24°~58°),矫正率53.7%;术后后凸平均25.3°(13°~38°),矫正率61.5%。随访6~24个月,平均13个月,未发现假关节形成,后凸和侧凸无明显丢失。结论:半椎体切除和采取个性化的手术方案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可以起到很好的矫正效果。虽然存在一定的神经损害的风险,但是术前充分的评估、缜密的手术设计和术中精确的操作可避免神经损害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脊柱侧凸 椎体切除 脊柱后凸 内固定
原文传递
后路半椎体切除节段固定矫正侧后凸畸形疗效初步观察 被引量:20
8
作者 李明 倪春鸿 +6 位作者 朱晓东 赵新刚 刘洋 杨洪平 白玉树 王善松 侯铁胜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5期338-341,共4页
目的 :观察和评价由单个先天性半椎体引起的侧后凸畸形经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及节段矫形内固定的初期手术效果。对象与方法 :对 10例由单个先天性半椎体引起的侧后凸畸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年龄在 8~ 14岁之间 ,均经一期后路半椎体切... 目的 :观察和评价由单个先天性半椎体引起的侧后凸畸形经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及节段矫形内固定的初期手术效果。对象与方法 :对 10例由单个先天性半椎体引起的侧后凸畸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年龄在 8~ 14岁之间 ,均经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及节段性矫形内固定。随访 6个月~ 2年 (平均 1年 2个月 )。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片进行观察。结果 :10例患者术前均有侧后凸畸形。术后侧凸角度由平均 69°改善至 2 8° (矫正率 60 %) ;后凸畸形由术前的平均 48°矫正至平均 19°。随访获初步或坚强融合 ,无神经系统损伤、感染及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由先天性半椎体所引起的脊柱侧后凸畸形可经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和节段矫形内固定而获得满意的矫形效果。手术适应证为由胸椎或胸腰段半椎体畸形所引起的青少年患者的结构性侧后凸畸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侧后凸 后路半椎体切除 后路节段矫形
下载PDF
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凸 被引量:51
9
作者 王岩 张永刚 +1 位作者 张雪松 毛克亚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3期196-199,共4页
目的:评价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幼儿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的效果。方法:2003年2月 ̄2003年8月,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18例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幼儿患者,年龄3.9 ̄7.3岁,平均5.3岁,术后支具固... 目的:评价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幼儿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的效果。方法:2003年2月 ̄2003年8月,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18例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幼儿患者,年龄3.9 ̄7.3岁,平均5.3岁,术后支具固定6 ̄8个月。术前及术后3、6、12、24个月摄站立前后位和侧位X线片。通过X线片和临床物理检查评估手术前后患者的躯干平衡和失代偿情况。结果:术前主弯Cobb角42.7°,术后16.4°,末次随访时14.1°。主弯头侧代偿弯由术前16.8°改善至5.8°,主弯尾侧代偿弯由术前25.6°改善至10.5°。所有患儿躯干平衡良好,未发现失代偿现象。术中或术后出现椎弓根螺钉割裂椎体3例。1例术后出现感染,无矫形丢失而需再次手术病例。结论:对发展的半椎体畸形,在原发弯发展严重或代偿弯形成结构性弯之前,进行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可以矫正和控制冠状面和矢状面畸形,短节段固定可保存脊柱的生长能力和更多的运动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脊柱侧凸 畸形 弓根螺钉 幼儿 内固定术 后路半椎体切除 短节段经弓根内固定术
原文传递
椎体切除术治疗脊柱肿瘤 被引量:9
10
作者 肖嵩华 王岩 +5 位作者 刘郑生 刘保卫 张永刚 陶笙 张西峰 王继芳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644-645,共2页
为评价椎体切除手术治疗脊柱肿瘤的效果 ,探索提高患者生存时间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方法 ,笔者回顾性总结了 1984年~2 0 0 2年 4月解放军总医院骨科有较完整随访资料的 43例椎体肿瘤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现 ,术后所有有神经压迫症... 为评价椎体切除手术治疗脊柱肿瘤的效果 ,探索提高患者生存时间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方法 ,笔者回顾性总结了 1984年~2 0 0 2年 4月解放军总医院骨科有较完整随访资料的 43例椎体肿瘤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现 ,术后所有有神经压迫症状的患者症状均有缓解 ,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 2级。3例复发行二次手术 ,1例颈椎巨细胞瘤患者术后出现短暂神经症状加重 ,1个月后恢复 ,3例患者出现术后肺部及泌尿系并发症 ;2例复发患者出现植骨吸收、塌陷 ,内固定松动。说明病变椎体切除及稳定性重建可以有效治疗某些脊柱肿瘤患者 ,如适应证选择恰当 ,配合其他辅助治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切除 肿瘤 骨科外科手术
下载PDF
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治疗脊柱上胸段侧后凸畸形 被引量:10
11
作者 仉建国 孙武 +3 位作者 邱贵兴 王升儒 赵玉娟 赵丽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9-53,共5页
目的:观察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上胸段侧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5年12月~2010年2月我院共收治半椎体所致脊柱上胸段侧后凸畸形患者8例,男4例,女4例;年龄11~15岁,平均13岁。3例患者合并神经系统症状。均行后... 目的:观察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上胸段侧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5年12月~2010年2月我院共收治半椎体所致脊柱上胸段侧后凸畸形患者8例,男4例,女4例;年龄11~15岁,平均13岁。3例患者合并神经系统症状。均行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术前、术后和随访时拍摄站立位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冠状面与矢状面局部后凸Cobb角;记录围手术期并发症;通过JOA评分评价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神经系统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全部病例随访6~50个月,平均22.8个月。手术时间150~420min,平均278min。术中出血量500~3500ml,平均1787ml。固定融合节段4~11节,平均8.5节。冠状面局部侧凸Cobb角由术前平均45.5°矫正至术后1周的14.4°;矢状面局部后凸Cobb角由术前平均47.9°矫正至术后1周的21.6°;3例合并神经系统损伤患者平均JOA评分由术前5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8分。1例连接器固定患者术后10个月随访时发现细棒断裂,翻修后随访24个月效果良好。结论:对于先天性脊柱上胸段畸形,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胸段 脊柱畸形 椎体切除 内固定
原文传递
后路半椎体切除术治疗婴幼儿先天性脊柱侧凸的疗效及其并发症 被引量:10
12
作者 郭建伟 仉建国 +5 位作者 王升儒 王海 张延斌 杨阳 杨新宇 赵丽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683-688,共6页
目的:评估后路半椎体切除术治疗婴幼儿先天性脊柱侧凸的临床效果及其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半椎体所致婴幼儿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39例(男21例,女18例),年龄3.5±1.1岁(2~5岁),其中3... 目的:评估后路半椎体切除术治疗婴幼儿先天性脊柱侧凸的临床效果及其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半椎体所致婴幼儿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39例(男21例,女18例),年龄3.5±1.1岁(2~5岁),其中3例合并心脏畸形,1例合并脊髓拴系,1例合并脊髓空洞。均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螺钉固定及植骨融合术。总结患者临床资料及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并记录手术并发症及矫形效果。结果:手术时间189.9±56.8min,出血量306.6±152.3ml。手术切除单个半椎体35例,切除2个半椎体4例。融合节段数3.4±1.4个,其中2节段融合22例,占56.4%。术后随访时间5.9±2.6年(3~11年)。术前冠状面节段性侧凸Cobb角39.3°±12.2°,术后即刻6.3°±7.2°,矫正率为(85.2±14.8)%,末次随访丢失3.2°±7.7°;术前节段性后凸角17.7°±17.0°,术后即刻2.9°±8.2°,矫形率为(87.0±69.0)%,末次随访丢失3.2°±11.4°;术后冠状面矫形节段头侧代偿弯及尾侧代偿弯自发矫正率(72.0±46.4)%和(81.8±34.5)%。手术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围手术期及随访过程中发生了3例并发症(7.7%),包括椎弓根骨折1例,断棒1例,畸形加重行翻修1例。另有2例患者随访过程中发现椎弓根拉长。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后路半椎体切除术对婴幼儿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早期手术可以达到短节段固定融合,但是内固定及与脊柱生长相关的并发症仍需临床医师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幼儿 先天性脊柱侧凸 椎体切除 后路手术 并发症
原文传递
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弯 被引量:13
13
作者 许伟华 杨述华 杜靖远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7-19,共3页
[目的]探讨单纯经后方入路半椎体切除后,行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矫形固定对先天性脊柱侧弯的疗效。[方法]21例先天性半椎体畸形的患儿,单纯经后方入路切除半椎体,并一期行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矫形固定和脊柱植骨融合术,比较术前、术后... [目的]探讨单纯经后方入路半椎体切除后,行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矫形固定对先天性脊柱侧弯的疗效。[方法]21例先天性半椎体畸形的患儿,单纯经后方入路切除半椎体,并一期行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矫形固定和脊柱植骨融合术,比较术前、术后和最后一次随访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并记录脊柱侧弯及后凸的Cobb’s角。[结果]本组病例脊柱畸形明显改善,冠状面,半椎体节段侧弯术前平均41.5°,术后15.1°,矫正率63.6%;最后一次随访时平均14.7°,矫正64.6%;冠状面主侧弯术前平均46.9°,术后18.4°,矫正60.8%;最后一次随访时平均17.5°,矫正62.7%;矢状面,半椎体节段术前有15.4°后凸畸形,术后恢复至正常生理曲度范围。手术后头侧和尾侧代偿弯也得到明显改善。[结论]单纯后方入路切除半椎体后行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矫形内固定术,可满意地矫正先天性脊柱侧弯,在骨骼成熟之前进行治疗可有效地预防继发性的脊柱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 脊柱侧弯 椎体切除 脊柱融合
下载PDF
后路一期全椎体切除加重建治疗严重脊柱后凸畸形 被引量:8
14
作者 赵宏 邱贵兴 +3 位作者 仉建国 田野 李书刚 于斌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23-325,I0004,共4页
目的探讨严重脊柱后凸畸形行后路一期全椎体切除加重建手术的可行性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3年1月~2007年7月在我科接受后路一期全锥体切除加重建术治疗的12例严重脊柱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平均手术用时5.0h(4.0~7.8... 目的探讨严重脊柱后凸畸形行后路一期全椎体切除加重建手术的可行性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3年1月~2007年7月在我科接受后路一期全锥体切除加重建术治疗的12例严重脊柱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平均手术用时5.0h(4.0~7.8h),术中平均出血量1800ml(800~3000ml),未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加重的患者,无伤口感染等并发症。术后平均下床时间8d(6~15)d;术后后凸平均为38°,矫正率达63%。5例患者术前有神经系统症状,1例术前Frankel分级为A级,4例为D级;术后所有5例患者的Frankel分级均恢复到E级。结论后路一期全椎体切除加重建术是治疗严重脊柱后凸畸形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可使神经充分减压,矫正后凸畸形效果满意,早期恢复负重,在避免神经付损伤方面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脊柱后凸畸形 后路一期全椎体切除 脊柱截骨术
下载PDF
一期前后路联合或单纯后路半椎体切除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 被引量:8
15
作者 肖嵩华 张雪松 +6 位作者 陈超 王岩 张永刚 张兴蓬 王征 陆宁 毛克亚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736-740,共5页
目的:探讨前后路联合或单纯后路半椎体切除术矫治先天性脊柱侧凸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2003年4月~2007年8月共收治先天性脊柱侧后凸患者32例,平均年龄12.8岁(9~22岁),其中13例半椎体位于T9~L2,且其楔形底偏向腹侧,通过一期前后路... 目的:探讨前后路联合或单纯后路半椎体切除术矫治先天性脊柱侧凸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2003年4月~2007年8月共收治先天性脊柱侧后凸患者32例,平均年龄12.8岁(9~22岁),其中13例半椎体位于T9~L2,且其楔形底偏向腹侧,通过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切除半椎体矫形(前后路组);其余19例单发半椎体,位置在T10~L3,且其楔形底偏向背侧,行后路切除半椎体矫形(后路组),统计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失血量、主弯矫正率和并发症。结果:前后路组平均手术时间5.4h,平均失血量580ml;后路组平均手术时间4.3h,平均失血量470ml,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前后路组和后路组平均术后矫正率分别为64.1%和63.7%,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11~37个月,平均18个月,两组矫正度数均无明显丢失,并发症均较少。结论:胸腰段孤立半椎体切除矫治先天性脊柱侧凸是有效的,术前认真检查判定半椎体楔形底的位置、结构,合理地选择入路,术中谨慎操作能保证半椎体切除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脊柱侧凸 椎体切除 手术入路
原文传递
后路半椎体切除矫形内固定术治疗颈胸段半椎体畸形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洋 邱俊荫 +4 位作者 史本龙 孙旭 刘臻 邱勇 朱泽章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80-585,共6页
目的:评估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矫形内固定术治疗颈胸段半椎体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7年4月在我院行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矫形内固定手术且满足入选标准的32例颈胸段半椎体畸形患者,男15例,女17例,年龄5~18岁(10.1±... 目的:评估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矫形内固定术治疗颈胸段半椎体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7年4月在我院行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矫形内固定手术且满足入选标准的32例颈胸段半椎体畸形患者,男15例,女17例,年龄5~18岁(10.1±4.2岁)。单个半椎体25例,2个半椎体7例;C7 1例,T1 5例,T2 12例,T3 10例,T4 11例。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肩部不平衡和颈部倾斜。在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站立位全脊柱X线片上测量局部侧凸角、锁骨角、T1倾斜角、颈部倾斜、头部偏斜以及局部后凸角等参数,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32例患者均完成矫形手术,手术时间175~275min(223.8±41.6min),出血量310~470ml(342.3±45.9ml)。术中胸膜撕裂1例,术后出现Horner综合征1例,上肢神经根性疼痛2例,经保守治疗后均恢复。共置入261枚椎弓根螺钉,55枚穿破椎弓根皮质,但均未侵犯脊髓及周围脏器和血管,未行翻修手术。术后随访12~48个月(19.3±10.5个月),局部侧凸角由术前41.1°±12.3°矫正到术后17.5°±6.7°(P<0.001),末次随访时为20.1°±5.8°,与术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102);局部后凸角由术前21.5°±9.1°矫正到术后16.8°±6.3°(P<0.05),末次随访时为17.5°±4.9°(P=0.622);远端代偿弯由术前16.9°±5.3°减少到术后12.2°±5.5°(P<0.001),末次随访时为15.5°±7.7°(P=0.053)。T1倾斜角、锁骨角、颈部倾斜以及头部偏斜在术后均较术前得到显著性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影像学观察指标进一步改善(P<0.05)。结论:颈胸段半椎体畸形患者行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矫形内固定术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可有效矫正侧凸畸形,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畸形 椎体切除 颈胸段 矫形效果
原文传递
牛胸腰椎椎体切除后不同内植物的极限力学性能测试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新伟 赵定麟 +1 位作者 陈德玉 王以进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3期1322-1323,共2页
目的 :测试牛胸腰椎椎体切除后不同内植物重建后标本的极限力学性能。方法 :2 1具标本随机分为对照组、髂骨植骨组、人工椎体替代组、髂骨植骨 +前路钢板组、人工椎体 +前路钢板组、髂骨植骨 +椎弓根钉组及人工椎体 +椎弓根钉等 7组。... 目的 :测试牛胸腰椎椎体切除后不同内植物重建后标本的极限力学性能。方法 :2 1具标本随机分为对照组、髂骨植骨组、人工椎体替代组、髂骨植骨 +前路钢板组、人工椎体 +前路钢板组、髂骨植骨 +椎弓根钉组及人工椎体 +椎弓根钉等 7组。测量各组的最大载荷及位移。结果 :正常小牛胸腰椎标本的极限载荷最高。髂骨植骨组的承载能力最差 ,仅有原始标本的 45 % ,单纯钛合金人工椎体组平均破坏载荷比髂骨植骨组高 1 6 % ,附加前路钢板及后路椎弓根钉固定 ,破坏载荷均高于单纯植入者。结论 :不管是人工椎体还是髂骨替代其极限载荷及极限位移均小于原始标本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体切除 内植物 极限载荷 极限位移 脊柱重建 生物力学 内固定
下载PDF
病变椎体切除并重建治疗脊柱转移性肿瘤 被引量:5
18
作者 唐焕章 徐皓 +4 位作者 符臣学 张朝春 钟继平 林松庆 陈宗雄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6期676-678,共3页
目的:观察脊柱转移性肿瘤行病变椎体切除并重建脊柱稳定性的外科疗效。方法:对24例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进行肿瘤椎体整个切除,单纯植骨或钛网、人工椎体植骨,加椎体钢板或椎体钉系统内固定,一期重建脊柱稳定性,术后根据病理结果均给予化... 目的:观察脊柱转移性肿瘤行病变椎体切除并重建脊柱稳定性的外科疗效。方法:对24例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进行肿瘤椎体整个切除,单纯植骨或钛网、人工椎体植骨,加椎体钢板或椎体钉系统内固定,一期重建脊柱稳定性,术后根据病理结果均给予化疗、放疗和激素等综合治疗。观察术后局部疼痛缓解、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及脊柱椎节的稳定性情况。结果:随访6~62个月,平均26个月。所有病人术后局部均无复发,疼痛缓解,脊髓神经功能无加重损伤,12例患者脊髓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恢复。术后影像学检查提示:脊柱内固定物在位,椎体序列恢复良好,椎间高度恢复。结论:脊柱转移性肿瘤行病变椎体切除并重建脊柱稳定性的外科疗效肯定,条件许可者应积极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肿瘤 肿瘤转移 修复外科手术 椎体切除
下载PDF
先天性脊柱侧凸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术后失代偿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9
作者 涂志明 王冰 +3 位作者 吕国华 李亚伟 李磊 戴瑜亮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48-651,共4页
椎节先天性发育异常可导致脊柱生长不平衡,形成的畸形被称为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可分为椎体形成缺陷、分节缺陷和混合型三种类型。据统计,新生儿中CS的发生率约为0.5‰~1‰。半椎体畸形是先天性脊柱侧凸最... 椎节先天性发育异常可导致脊柱生长不平衡,形成的畸形被称为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可分为椎体形成缺陷、分节缺陷和混合型三种类型。据统计,新生儿中CS的发生率约为0.5‰~1‰。半椎体畸形是先天性脊柱侧凸最常见的类型(46%),而半椎体又可分为完全分节(65%)、部分分节(22%)和未分节(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脊柱侧凸 椎体切除 短节段融合 失代偿 先天性发育异常 畸形 术后 混合型
原文传递
全椎体切除治疗合并脊髓压迫的症状性脊柱血管瘤 被引量:5
20
作者 薛文 钱耀文 +3 位作者 刘林 刘杰 张汉国 王和平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10年第4期359-362,共4页
目的探讨和评价全椎体切除椎问植骨椎体重建及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合并脊髓压迫的症状性脊柱血管瘤的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自2002年7月至2006年5月,我院收治6例症状性脊柱血管瘤患者,均为男性,其中慢性压迫性脊髓功能障碍5例,... 目的探讨和评价全椎体切除椎问植骨椎体重建及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合并脊髓压迫的症状性脊柱血管瘤的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自2002年7月至2006年5月,我院收治6例症状性脊柱血管瘤患者,均为男性,其中慢性压迫性脊髓功能障碍5例,急性压迫性脊髓功能障碍1例。病变累及的椎体为T4 1例,T5 1例,T6 1例,T8 1例,T10 1例,T8-9 1例。应用全椎体切除椎间植骨椎体重建及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结果术中和术后无脊髓、神经根及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4例术前行动脉栓塞术的患者术中失血850~1100ml,2例术前未行动脉栓塞患者术中失血分别为1500ml和2100ml。术后3d至1.5个月神经功能全部恢复。术后随访2.1—5年(平均3.4年),随访期间未见肿瘤复发,植骨均融合,内固定未见松动断裂,全部患者无后遗症,均恢复正常工作学习。结论全椎体切除椎间植骨椎体重建及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可安全应用于合并脊髓压迫的症状性脊柱血管瘤患者,并能够取得长期满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瘤 手术治疗 椎体切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