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直接或间接复位对无神经症状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椎管重塑的影响 被引量:9
1
作者 曾娘华 易伟宏 +3 位作者 王尔天 杨大志 王敏 褚千琨 《临床骨科杂志》 2020年第1期12-15,共4页
目的探讨直接或间接复位对无神经症状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椎管重塑的影响。方法将52例无神经症状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直接复位组(n=26)和间接复位组(n=26)。比较两组患者椎体骨块占位率、椎体前缘高度降低百分比... 目的探讨直接或间接复位对无神经症状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椎管重塑的影响。方法将52例无神经症状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直接复位组(n=26)和间接复位组(n=26)。比较两组患者椎体骨块占位率、椎体前缘高度降低百分比、Cobb角、椎管重塑矢状径的恢复比率及ODI评分。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5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椎体骨块占位率、椎体前缘高度降低百分比及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管重塑矢状径的恢复比率间接复位组为15.7%±8.9%,直接复位组为11.8%±9.2%,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直接或间接复位治疗无神经症状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均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间接复位手术操作步骤减少,创伤小,且后期椎管重塑较好,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复位 间接复位 椎管重塑 无神经症状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下载PDF
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段脊柱后凸截骨术矢状面移位患者椎管自发重塑形现象 被引量:5
2
作者 成俊遥 宋凯 +2 位作者 王征 梁彦 唐翔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3-129,共7页
目的:观察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脊柱后凸畸形截骨术发生矢状面移位(sagittal translation,ST)患者椎管形态的变化以及椎管自发重塑形现象。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12月于我院行经椎弓根截骨术发生ST的16例A... 目的:观察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脊柱后凸畸形截骨术发生矢状面移位(sagittal translation,ST)患者椎管形态的变化以及椎管自发重塑形现象。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12月于我院行经椎弓根截骨术发生ST的16例AS胸腰段脊柱后凸畸形患者,男14例,女2例,年龄28~55岁(38.6±8.4岁)。均于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拍摄自然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以及ST节段三维CT扫描,分别测量全脊柱后凸角(GK)、胸腰段后凸角(TLK)、腰前凸角(LL)、矢状面偏移(SVA)以及ST的大小,观察术后及末次随访时ST的变化以及椎管形态的改变,并于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通过SRS问卷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22.0±8.5个月),随访期内所有病例均未出现内固定失败。术前GK为59.9°±21.0°、TLK为38.0°±13.0°、LL为7.4°±26.5°、SVA为27.2±8.6mm,术后末次随访时GK为15.7°±2.1°、TLK为5.6°±2.6°、LL为-36.1°±2.9°、SVA为6.1±4.3mm,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ST均有改善,ST由术后7.1±2.7mm减小为末次随访时的1.2±1.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变化率为(84.9±9.7)%。4例患者出现神经并发症。SRS满意度调查术前评分为1.6±0.3分,末次随访时评分为4.7±0.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截骨节段的椎管形态均有不同程度的自发重塑形。结论:AS脊柱胸腰段后凸畸形截骨术发生ST的患者术后均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椎管自发重塑形,经过重塑形ST均不同程度的减小甚至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经椎弓根截骨术 矢状面移位 椎管重塑
原文传递
胸腰椎爆裂骨折术后椎管内骨块吸收回纳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3
作者 吴文斌 宋文慧 +4 位作者 赵卫东 刘强 郝语晨 任海江 王翔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00-205,共6页
目的 :分析胸腰椎爆裂骨折后路撑开复位间接减压内固定术后椎管内骨块吸收回纳与临床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016年1月~2017年10月收治的61例无脊髓神经损伤症状的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拍摄术前、术后3d内与术后6... 目的 :分析胸腰椎爆裂骨折后路撑开复位间接减压内固定术后椎管内骨块吸收回纳与临床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016年1月~2017年10月收治的61例无脊髓神经损伤症状的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拍摄术前、术后3d内与术后6个月时的CT+三维重建影像,通过影像资料计算其各时期的椎管内骨块体积。复位率定义为术后即刻较术前椎管内骨块体积的变化与术前椎管内骨块的体积之比;将术后6个月较术后骨块体积的变化与术后椎管内骨块体积之比称为再吸收率。可能影响椎管内骨块吸收回纳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骨折节段、术后椎体前缘压缩比率的恢复、术中置钉方式的不同、Cobb角的恢复率。通过多元回归分析研究复位率、再吸收率与上述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术后椎管内占位骨块的复位率及再吸收率与年龄、性别、骨折节段、术中置钉方式的不同、Cobb角恢复率无相关性(P>0.05)。椎体前缘压缩比率的恢复与术后椎管内占位骨块的复位率(t=3.552)、再吸收率(t=2.262)均有明显相关性(P<0.05)。术后椎体前缘压缩率较术前每恢复1%,复位率会提高0.429%,再吸收率会提高0.284%。结论:在进行后路撑开复位、间接减压的手术中,椎体前缘压缩比率的恢复与术后椎管内占位骨块的吸收回纳、椎管重塑均有明显相关性。在进行撑开复位过程中应注意对于椎体前缘压缩比率的恢复,有利于骨块复位及椎管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爆裂骨折 椎管重塑 复位率 再吸收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